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天意还是人为—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素材

合集下载

浅谈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浅谈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浅谈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作者:钟睿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30期摘要: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众多著名的变法,有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的缓解了阶级矛盾,但有的却是以失败告终。

王安石变法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对这一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相关问题。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失败封建社会中的变法运动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

在北宋积贫、积弱背景下,王安石不仅在文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其主张的变法也在中国历代变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必须从动机、体制以及人员三方面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变法动机存在问题王安石变法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目的就是维护赵氏王朝的统治,提高赵氏皇族的利益,而不是促进全社会利益的增加。

因此,即使形式完美,宣传力度大,王安石变法在本质上仍然是和人类社会创建法的最终目的相违背。

而正是因为出发点与根本方向出错,变法无法提高官员与人民的共同利益,从而以失败告终。

通过史料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北宋王朝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财政危机,王安石在变法时把“富国强兵”与“聚财”当作最高目标。

王安石在1058年任常州知州时,就在《万言书》中说过天下财力日益穷困,风俗日益衰败,主要就是由于民众不知道法度,缺乏正确治理财物办法而造成的。

其还说过《周礼》中有一半的内容都是关于理财方面的,并认为自古以来在管理国家时,从来没有因为财力不足而成为天下共同的忧患,仅仅是因为缺乏正确的理财方法罢了,因此,虽然皇上简朴节约但人民却不富足,虽然皇上操心勤勉但国家却不强大。

同时,王安石还提出了凭借全天下力量来谋取天下的财富,并把获得的天下财物提供给天下人使用这一方法来解决北宋王朝的“积贫”问题,并认为“治财赋者,目为聚敛”。

虽然“富国强兵”与“聚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北宋的国力,但不应该将其作为变法的最终目的。

若是过度聚财,那么就会损害官员与人民的利益,会使朝廷失去民心。

無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反对变法的人们都是从变法目的来对王安石进行攻击。

从时代角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多层原因

从时代角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多层原因

从时代角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多层原因作者:甘霖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9期摘要: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变革,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

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多层原因,对于当今政府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失败原因中图分类号:G4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2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日益剧烈,“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人民生活相当困苦。

当时军队开支庞大,统治阶级奢侈浪费,国库空虚,由此产生“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形成了“积贫”局面。

其次,朝廷对外无力抗拒辽、西夏的侵扰,长期承担巨额的战争赔款,形成了“积弱”的局面。

1069年(熙宁二年),初继大统年仅二十一岁的宋神宗赵顼任用王安石变法,试图通过变法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状态,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

但变法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代变法中最有争议的一次。

虽然历史的脚步已走过了九百多年,但对其变法的褒贬议论,始终是一桩几经变动而又难以了结的历史公案。

笔者拙见,试以时代的观点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变法触犯了传统官僚的利益,新学与旧学矛盾冲突剧烈王安石试图通过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然而中国古代王朝的官吏们却是因循守旧的多,锐意进取的少,可以说在当时根本就没有王安石变法适应的土壤。

如青苗法限制了私人高利贷的发展,它以“国贷”取代了“私贷”,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盘剥;募役法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方田均税法按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均输法通过国营商业机构,对全国商品实行强制性收购运销,限制了商人操作;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这些措施新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大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他们的激烈反对,推行新法的过程举步维艰。

当变法向纵深发展之际,以学术派别为核心在政治上产生了新旧两党的分野,形成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团。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大家知道哪些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大家知道哪些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大家知道哪些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大家知道哪些引导语:为什么王安石变法没有成功?有哪些原因?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王安石变法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从各项经济上改革内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规模甚大,其中理财方面最为重要,受到时人抨击。

平情而论,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也不能完全推到守旧派反对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检讨。

(一) 变法事先缺乏宣传,导致在变法的过程中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在变法的反对阵营中,有一大批的知名人物,而其中的精英部分,在经过足够的宣传说服后应该是可以被吸收进变法阵营中的。

(二) 政策执行不力─如青苗法、免役法之实行,与理想相去悬绝。

如果贫困民户自愿请贷官钱,尚有可说,但实际上是地方官强迫农民五家互保后在逐家派定数目,称为散青苗,地方官为了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对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盖怕贫下户无力偿还,这还谈什么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这数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负担的。

政策执行不力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合适的人才推行新法。

(三) 刚愎自用─王安石性刚,与神宗议论国事,有所抗辩,声色俱厉,神宗每为之改容听纳。

创行变法之初,司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安石覆书抗议,深不以为然,二人本是极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从此画地绝交。

例如,苏轼本来是拥护新法的最好人选,但苏轼的很多正确的意见也未能被王安石采纳。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终于掀起一次更大的变法活动。

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新法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他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根本触及核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

基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史料研究

基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史料研究

基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史料研究作者:高阳辉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09期摘要: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改革。

他们有的解决了阶级矛盾,有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独具匠心,针砭时弊,匡扶济困,一直被中外史学家称道。

可是,这次变法的成效却不敢恭维,王安石本人也背上了扰民和聚财的恶名。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公元一零六七年,宋神宗继位。

此时北宋的建立已经超过百年,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大大的超过前代,但同时也由于种种原因,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矛盾在日益加深。

面对这三个主要矛盾,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在熙宁间,王安石提出变法,革除劣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为了加强变法力度,王安石建立了一个指挥变法的新部门——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内容。

吕惠卿等人参加讨论草拟新法内容。

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导致变法失败。

并且王安石也背上了骂名。

本文会对王安石变法内容和失败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

一、变法内容王安石的变法内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理财措施,军事措施和教育措施这三个方面。

理财措施中,最重要的核心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在军事方面,限制商人,供应国家需要。

主要根据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来对其进行限制;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稳定封建秩序;在教育方面,改革教育制度,整顿各级学校,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

二、变法失败的原因(一)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针对北宋积贫的现象,提出变法应该以理财为中心,其认为“国家财政状况不好,不是当务之急,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擅长理财的人,擅长理财的人,可以不增加捐税就可以使国库充盈”。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非常的重视农耕业而忽视商业,而且这种观念也是根深蒂固。

可是,对于南方出生的王安石来说,却十分重视商业对社会的发展作用,从而也逐渐的意识到想要国富兵强,就得先从经济领域做起,从理财开始。

可是这一措施却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

略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略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略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摘要:作为北宋中期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统治集团坚定有力的支持、王安石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变法内容与实践的脱节。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性格;脱节;失败在以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国外汉学界里,王安石的知名度和受关注程度,属于最高的一类。

对其褒贬评价,遂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大题目,影响、左右着国际视听。

一般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针对“三冗”、“两积”社会弊病而实施的一次大变法,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所需。

然而,暴风骤雨似的变法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以失败而告终的命运留给历史深深的思索和无穷的遗憾。

由于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以邓广铭、漆侠为代表的学者多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近年来,研究视野逐渐转向变法本身,历史学家更加关注变法内容存在的弊端、变法过程中出现的蜕变以及王安石的个人品质等方面。

笔者试从统治集团的支持力度、王安石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变法内容与实践脱节三方面来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以期做出更客观、公正的评价。

一、缺乏统治集团坚定有力的支持在北宋中期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社会条件下,王安石变法可以说是一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它需要整个统治阶层的大力支持才可能成功。

但实际变法过程中宋神宗由坚决支持到怀疑、动摇;司马光、韩琦等元老重臣百般阻挠;变法派内部走向分裂。

这一切使得团结、统一的中央权力架构难以实现,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终成必然。

治平四年(1067年),年仅20岁的宋神宗即位,次年即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一方面是神宗个人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君王,恢复汉唐的强盛;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王安石才干的赏识和对其变法主张的赞同。

变法之初,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均输、市易、青苗等法相继颁布实行;赋予王安石人事任命权的“制置三司条例司”也于熙宁二年(1069年)正式成立。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导语:北宋神宗年间,开国百年来的积弊终于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于是一场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图强求变的改革开始了,这就是著名王安石变法。

然而很不幸,这场变法不但没有富国强兵,反而把北宋王朝沉重的病体折腾得灯枯油尽。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欢迎阅读!1、前言盘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估计能总结出一本书。

但纵观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用人失察、多用小人绝对是不争的事实,王安石变法很大程度上毁于小人之手。

回过头来看历史,王安石固然是一个道德君子,然其所重用的改革干将,如吕惠卿、邓绾、蔡京之流,虽各具才干,但多是无耻小人,正是这些奸佞小人令改革沦为党争,最终毁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罢相后,北宋王朝的改革完全走了板,变成了小人们捞取个人私利的工具,直接断送了北宋王朝。

回望这段历史,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小人擎不起改革的大旗。

2、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北宋中期以后,国家危机重重。

一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二是西夏等外敌虎视眈眈,民族矛盾十分突出。

三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特别是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导致政府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到了不改革就要完蛋的地步。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受命于危难之时,强制推行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选人用人、文化等各个方面,力图通过改革,富国强兵,拯救危局。

应该说,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改革也确实在一定程度达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如国家财政状况改善、王韶收复河湟故地等。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竟遭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反对。

最后,这场变法不但没有收到应有的结果,反而成为官僚集团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引发了更大的社会矛盾。

当时,王安石变法从理财入手,提出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临川先生文集》)的口号,但实际上,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大部分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等,恰恰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产生了种种弊端。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王安石变法为啥屡遭围攻素材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王安石变法为啥屡遭围攻素材

王安石变法为啥屡遭围攻王安石少年爱读书,长于写文章,且议论脱俗,自信心很强。

任鄞县知县时,曾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很有成效。

升任度支判官后,还曾上万言书畅陈天下事,主张改革政治。

到宋神宗时大露头角,任参政知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

这是以整顿财务为中心进行全面改革的变法总机构。

熙宁三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后被封为荆国公,故世人又称其为"王荆公"。

从参知政事到宰相,王安石先后实行变法革新,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

推行新法期间,曾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所谓顽固派展开激烈的斗争。

王安石赞扬商鞅在历史上的功绩,说"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同时,痛斥程颢、程颐的复古主义,说他们"俗儒不知变"。

在和所谓顽固派的斗争中,王安石有三句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这说的是,天象的变异不值得害怕,祖宗的传统不能作依据,别人的议论用不着顾虑。

"三不足"口号,清晰传递出王安石敢于冲破传统思想的精神。

因此,引起了当时顽固派的恐惧和不安。

司马光一再写信给王安石,极力为旧制度辩护,要求停止变法,说调整国家的行政结构,是侵夺原设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是生事扰民;整理国家财政收入,是与民争利;不接受劝告,是拒谏。

他还指斥王安石"弃先圣之道,违天下之心",使天下"纷纷扰扰"。

有人甚至把发生旱灾,也说成是实施新政触犯上天的结果,是王安石的过错,说什么"去安石,天必雨"。

对此,王安石也不示弱。

他回复司马光说:"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骓壬人(即佞人),不为拒谏。

"至于"水旱常数",王安石则坦言"尧汤所不免"。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新法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对这次变法的经济内容,黄仁宇评论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

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而宋朝的封建政体是其面临的难以逾越的困境,结论不言而喻,变法的走样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2、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

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这使他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因而在新法推行时,它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

变法中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发展生产,恰恰正是以青苗、免役等名目“加赋”的结果。

3、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

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恐怕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4、政策执行不力动机与效果的背离,条文与执行的偏差,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

如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抑制私商,官员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

无论哪种措施当初的动机有多好,执行的地方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私货塞进去,都完全违背了变法初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意还是人为
——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图片说明】
左图中说话者,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光。

他和王安石同朝为臣,但却是王安石的对立面,当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刚刚出台,司马光就跳出来反对,但他不是针对变法的措施,而是针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既然他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是奇谈怪论,那么在这一精神指引下的变法,自然也就是怪力乱神,危及社稷安危了;右图是数名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在神宗面前数落王安石的不是,他们认为,“新法触怒了天,只要撤了王安石,就风调雨顺了”,而郑侠,更是搬出了很有说服力的杀手锏——《流民图》,这么强有力的证据,使得对变法充满坚持的神宗,也不得不动摇了。

天灾加上人祸,王安石变法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知识链接】
王安石变法,究竟是因为人为的因素而失败,还是因为天意呢?抛开深刻的社会制度根源,王安石变法失败,重要的一条是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扭曲,被异化为官员鱼肉百姓的“正当”手段,缺乏有效的监督保障。

比如,实行青苗法,政府规定利率为20%,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政府要平抑物价、抑制私商,官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政府高度垄断,百姓被盘剥更严重。

虽然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却难以持续,社会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而这些,正好授人以柄,大地主大官僚以此为契机,大打翻身仗,彻底将新法丢进了故纸堆。

【精巧设问】上面两幅漫画中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王安石变法失败是由于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由于触犯了“天意”
C.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D.王安石变法得不到当政者的拥护
【解析】左右两幅漫画,都是代表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人在反对变法,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

【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