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嵩县政区沿革初探

合集下载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及地方建制演变过程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及地方建制演变过程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及地方建制演变过程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及地方建制演变过程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封建时代。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初期,是中国周朝建立大一统国家后的封建制度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被划分为多个封地,每个封地由一个封君统治,辖区内的行政事务由封君和封地内的官员负责管理。

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秦朝统一中国,开始推行郡县制度。

随着郡县制度的推行,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进一步演变。

郡是一个更大的行政区域,下辖若干个县,由郡守负责管理。

县是最小的行政单位,统治者为县令。

这个制度在汉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实行了府州县三级行政制度,府是一个更大的行政单位,下辖若干个州和县。

古代地方建制的演变过程也与行政制度的演变有所关联。

在中国封建社会早期,地方建制多以城市为中心,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则属于城市的附属地。

在汉朝时期,随着行政制度的改革,县的设立带动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地方行政单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建制在中国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例如,唐朝时期府州县制度的设立使得地方行政单位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宋朝时期,地方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设立了路、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域。

明清时期,地方建制进一步演变为直隶州、府、县三级制度。

总的来说,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地方建制的演变过程是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历代封建王朝的变迁密切相关的,这种演变既受到中央政府政策的影响,也受到地方实际情况和地方贵族、地方势力的影响。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和区划经历了多次变革,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的中国行政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和周三代。

夏朝时,行政制度主要以封建制为基础,国家地方政权以封建贵族为代表,以封邑和郡县为行政单元。

商朝时期,政权逐渐向中央集权发展,划分了九州,九州下设五德,五德下设卿、县等行政区划。

周朝时,行政制度更趋于中央集权,国家以封建的郡县制为基础,设置县、亭、里等行政区划。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区域分封制逐渐崩溃,多个国家相互争战,形成了以诸侯为基础的封建割据局面。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出现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区划,地方政权逐渐被封建贵族所取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汉朝时期,行政制度更加完善,设立了郡、县、乡、亭等行政单元。

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逐渐转为以县为基础,设立州、县、乡、里等行政区划。

到了唐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一次大的改革。

唐朝以州为单位,设置了府、州、县、乡、里等行政区划。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两朝,并基本成为中国传统的行政制度。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还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例如,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势力的壮大,地方政权的重要性提升。

地方政权逐渐地以农村为基础,农民自治的乡村行政组织逐渐形成,成为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特点。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除了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例如,在宋代时,儒家思想的盛行使得地方行政制度更强调礼仪和秩序。

地方官员被要求依照仪制之法来行使职权,并对民众进行教育和管理。

总的来说,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最早的封建制到中央集权,再到地方自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在不同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变化。

古代县级行政建制沿革和等第划分探究——以封丘县为例

古代县级行政建制沿革和等第划分探究——以封丘县为例
郡。

封 丘县 行政 建 制沿 革
封丘之 由来开始于封父 国。“ 封丘县 ,府 ( 开封府 )北 , 至直隶滑县一百 四十里 ,古封父 国, 《 左传 赐封父之繁弱 , 是也 。 ”丘 ,坟墓之意 ,“ 封丘”即封父 的坟墓 。封父相传是
魏晋南 北朝 时期 , “ 陈留郡 ,汉武帝置 ,太和十八年罢 , 孝 昌中复 。 领县三 。封丘 , 二 汉、 晋属 。 真君 九年并 酸枣 ( 今 延津县 ) ,景 明二年复 。治封丘城 。有封丘 台、自沟 。” " 自沟即翟沟 , 读史方舆 纪要 > ) 卷4 7 河南二 载 :
中图分类号 :K 2 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1 6 7 3 — 2 2 1 9( 2 0 1 3 )0 9 — 0 0 5 6 — 0 3
在 中国两千年来 的地 方政府层级变迁 过程 中 , 县级政 区
牢。” ¨ I 2 后汉书》云 : “ 封丘有桐牢亭 ,或 日古虫牢。 ” 由此可证 , 虫牢会盟确是在封丘县 。 公元前 5 2 9年的平丘之 会 ;公元前 4 8 2年的黄池之会 ,“ 公会 晋侯及吴子于 黄池 , 陈留封丘县南有黄亭 ,近济水 。夫差欲霸 中国,尊天子 自去 其僭 号 ,而称子 以告令诸侯 ,故史承而书之 。 ”I j J 1 。 ’ I 2 现
曹伯、邾子、 杞伯 同盟于 虫牢 , 虫牢 郑地 陈留封丘 县北有桐
收 稿 日期 :2 0 1 3 —0 7 —0 7
武帝景 明二年 ( 5 0 1 )又恢 复封丘县建置 ,仍属 陈留郡 。北 齐高洋 建国 ( 5 5 0 ) ,又撤销封丘归酸枣县 。
作 者简 介:靳美 艳 ( 1 9 8 8 一) ,女 ,河南新乡人 ,上海 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硕 士研究生 ,专业方 以期能 引起大家对黄河 中下游沿岸县一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概况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概况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概况嵩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属洛阳市。

面积2981平方千米,人口51.55万。

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1°C,年降水量为623毫米,无霜期209天。

已经形成以采矿、制药、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

主要土特产有木耳、香菇等。

旅游景点有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陆浑风景区、仰韶文化遗址等。

邮编471400区号0379嵩县-概况嵩县位于河南省西部,辖16个乡(镇),317个行政村,总面积3008平方公里,人口52万。

境内伏牛、熊耳、外方三山鼎峙,伊河、汝河、白河东西贯穿。

县城距省会郑州220公里,距古都洛阳80公里。

嵩县,炎帝时称伊国,春秋为陆浑戎地,夏时为豫州伊阙地。

商代称有莘之野,又名空桑。

春秋时秦晋迁陆浑之戎与此。

战国为韩之高都,汉置陆浑县,属弘农郡,金改嵩州。

晋改属河南郡。

东魏改为陆浑县,属新城郡,又置北荆州、宜阳郡及南陆浑县。

隋开皇初改置伊州,大业初改为陆浑县,属河南尹。

唐分置伊阳县,与陆浑县并存,俱属河南府。

五代时并陆浑入伊阳,宋绍光九年(1139)升为顺州。

金改名为嵩州,属南京路,明降州为县,始名嵩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始名嵩县。

夏大禹治水曾凿开崖口、陆浑、龙门放出"五洋江"水。

商代成汤三聘伊尹于此,伊尹、伊陟父子丞相辅佐商四代帝王。

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定居"两程故里,开馆讲学,著书立说。

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文人骚客曾游历嵩县,留下千古名篇。

民国时期,驰骋中原的"镇嵩军",自嵩县杨山揭杆而起,树起反清大旗。

现代史上有百余名专家、学者、教授遍布海内外,为人类进步做出重大贡献,堪称英才辈出,地灵人杰。

嵩县自然资源极其丰富。

已探明黄金储量80吨,年产黄金5万两,是全国十大产金县之一,"高都赤金"以其成色足赤蜚声海内外;莹石、重晶石、花岗岩、钼等矿藏均有可观的开发价值。

第八章历史时期政区沿革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行政区划是国家

第八章历史时期政区沿革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行政区划是国家

第八章历史时期政区沿革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统治,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居民而划分的区域。

按地域划分居民是国家特征之一。

我国古代自从国家形成以后,也把领土划分为若干政区,采取某种组织形式,对这些政区进行统治、管理。

一、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一)夏商西周的诸侯方国1、九州说九州是先秦文献著作中假定的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

《尚书·禹贡》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周礼·职方》无徐、梁而有幽、并;《尔雅·释地》无青、梁而有幽、营;《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而无梁州。

三代时的疆域没有如此之大,九州不是真实的行政区划,而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地理区域观念。

2、畿服制先秦文献中与九州说相对应的还有所谓畿服制,即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按照一定距离划分为若干区域。

3、分封制夏朝如何划分统治区域,现在还不清楚。

商朝统治区域出现了明确的王畿。

西周之初,“天下未集”,周人还没有力量直接统治广大被征服地区,遂因俗而治,继承发展商朝的制度,实行严密的分封制。

周王朝域外,仍然分布着众多独立的方国部落,与周王朝的关系处于战和不定的状态。

(二)郡县的起源春秋时期,各国继续实行分封制。

但是,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宗法血缘关系逐渐淡薄,诸侯既不尊王室,又互相争霸,同时各国国内的斗争也很激烈。

斗争的结果是消灭了大批诸侯方国,消灭了大批豪宗贵族。

对夺取来的土地和人民,一些诸侯国不再进行分封,而是设县或郡等行政单位,由国君派官员直接统治,这样中央集权的行政区划出现了。

最先出现的地方行政区划是县。

最先设县的是楚国。

秦国最初设县为秦武公十年(前688),“伐邽、冀戎,初县之”郡的设置较晚于县。

最早见于记载的为晋惠公元年(前650),晋公子夷吾对秦国公子絷曰:“君实有郡县”战国时期,采邑制仍然存在,但是郡县制已初步形成。

二、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一)秦代郡县制的确立公元前221年。

洛阳市行政区划史,嵩县曾为嵩州,汝阳游离在外

洛阳市行政区划史,嵩县曾为嵩州,汝阳游离在外

洛阳市行政区划史,嵩县曾为嵩州,汝阳游离在外全文约2300字,配地图11张,请妥善安排阅读时间。

底图为现代地图,用作古今地理对照。

下列图中黑色虚线内为当代洛阳市行政区划范围。

先秦时期,洛阳(时称洛邑)为东周国都。

秦灭周后,在东周故地置三川郡,其地开始纳入秦国的行政区划中。

上图为秦朝末期。

此时今洛阳市境内存在上图六县,分属三川郡和河内郡。

洛(也作雒)阳县,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置,即今洛阳市区行政建制的起源。

此时的县城位于今洛阳市东汉魏故城遗址,隋大业元年(605年)迁至今址,延续至今。

河南县,秦置,位于今洛阳市西。

东魏天平二年(535年)改宜迁县,北周复改河南县。

隋大业二年(606年)与洛阳县同移治今洛阳市,金废,未延续下来。

平阴县,秦置,位于今孟津县东北。

三国魏黄初改为平阴县,隋朝废,未延续下来。

宜阳县,战国韩置,位于今宜阳县韩城镇。

这个宜阳县并不是如今宜阳县行政建制的起源,其后改名福昌县,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废,未延续下来。

新城县,秦置,位于今伊川县西南。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伊阙县,北宋废,未延续下来。

河雍县,秦置,即今孟州市行政建制的起源。

西汉改名河阳县,隋朝移治今孟州市南,金移治今址,延续至今。

上图为公元7年西汉时期。

此时今洛阳市境内存在上图十县,分属河南郡和弘农郡。

偃师县,西汉置,即今偃师市行政建制的起源。

最初县城位于今偃师市东,1935年迁至今址,延续至今。

谷成县,西汉置,位于今洛阳市西北。

东汉改为谷城县,西晋废,未延续下来。

陆浑县,西汉置,位于今嵩县东北。

五代废,未延续下来。

平县,西汉置,位于今孟津县东。

东汉废,未延续下来。

上图为公元281年西晋时期。

此时今洛阳市境内存在上图九县,分属河南郡和弘农郡。

此时的洛阳城为西晋国都。

黾(也作渑)池县,秦置,即今渑池县行政建制的起源。

最初县城不在此处,三国魏徙治蠡城(今洛宁县境),南北朝又移回,延续至今。

上图为公元612年隋朝时期。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行政区划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夏朝时,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邑为单位,邑是古代中国农村的基本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

商朝时期,行政区划逐渐发展成以州为单位,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县。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成以郡为单位,郡是周朝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二、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秦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秦朝还设置了郡县制度,郡县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实行严格的官僚体制。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县下辖乡。

汉朝还设置了州、府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三国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政权,行政区划也随之发生变化。

魏、蜀、吴三国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化较为复杂,南朝梁、陈、宋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南朝齐、梁、陈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北朝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四、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政权,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县下辖乡。

唐朝还设置了府、州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道为基本单位,道下辖府、州、县。

试论古代云南政区地名的第一次大变迁

试论古代云南政区地名的第一次大变迁

试论古代云南政区地名的第一次大变迁陈庆江【摘要】云南的政区地名始于西汉中期,此后一直处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汉代至魏晋南北朝,其大体上呈延续发展的情形,相对稳定而又逐渐变化,各朝代相对于前代都有数量不等的一些增减,改易也时有发生.隋至唐前期,一种基本上是全新的政区格局经两个王朝前后相继的积极经营而建立起来,从而诞生了一个新的政区地名组群,将云南政区地名的发展史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唐代以来的政区地名在这一阶段经历了整体性的、大幅度的更迭.导致这一次大变迁的原因,一是云南各地部族分化状况的较大变化,二是羁縻政区制在云南地区的普遍推行,三是隋唐政区层级制的变革.【期刊名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17)005【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云南;政区地名;部族分化;羁縻制;层级制【作者】陈庆江【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昆明 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9自西汉中期武帝时在云南开置郡县起,云南政区地名的历史已有两千一百多年。

综而观之,云南政区地名发展历程曲折复杂,变迁多而显著。

古代和近现代相比较,则古代的变迁远远大于近现代。

汉代至明清,云南政区地名一直处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每一次朝代或政权的更迭都伴随着政区地名或多或少的增废更改,各朝代各政权统治的不同时段也常有一些变化。

在古代云南政区地名长时期的演变轴线上,自隋至唐前期,政区地名发生了整体性的、大幅度的变化,形成云南古代政区地名的第一次大变迁。

那么,汉代诞生的第一批政区地名是否遵循了某些原则和思想?自汉至隋云南政区地名如何演变?隋至唐前期何以出现云南古代政区地名的第一次大变迁?本文试就这些问题略作探究,以期对于深入认识云南历史政区地名的演变特点、把握其发展脉络等有所裨益。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讨论,文中以治所在今云南境内的有关政区的名称为论述范围。

*关于古代云南政区治所的定位,可参阅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朱惠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等,文中一般不再作考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农郡统辖。 《 汉书》载 : “ 弘农郡 ,武帝元鼎四 受 禅 ,即都汉 宫 ,司隶所 部 河南 、河 东 、河 内 、弘
年 ( 公元 前 1 1 3年 )置 … …县十一 :… …陆浑 ,春
农并 冀州 之平 阳合 五郡 ,置 司州 。 ” l 5 J ( 司州 下辖 河 南郡 、河南 尹 、弘农郡 。此 时嵩 县 仍名 陆浑 ,属 弘农郡 而非 河南 尹 管 辖 。 [ 6 l ( H 这 是 沿 袭汉 制而 来 ,
第2 8卷 第 6期 2 0 1 3年 1 2月
洛 阳 理 工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l a o f L u o y a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从未间断。在 此演变过程 中 ,嵩县地域名称不 断变化 ,所辖 幅 员、层级 等则呈一 个抛 物 线形状 ,即在金 朝 时达
到其发展 的最高峰 。通过探 究可以发现 ,这与我 国政 治中心 的转移 、政局的变化以及 嵩县 自身的条件密切相 关。
关 键 词 : 嵩县 ;政 区 ;沿革 ;地 位 沉 浮
公元 3 9年 ) 属 ,洛 阳西 南 四 百 五 十 里 。 嵩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伏牛山北麓及其支 十 五年 ( ” [ ] ‘ 矧 与 弘 农 郡 脉 外方 山和 熊耳 山之 间 ,伊 河从 其北 部 流过 。嵩 县 九城 :… … 陆 浑 ,西 有 虢 略 地 。
东 临汝 阳县 ,西接 栾 川县 ,南界 西峡 等 县 ,北 与 伊 并 存 的河南 尹下辖 洛 阳 、偃 师 、平 阴 、中牟 等县 。 川 等县 为邻 。 自秦 至 清 ,嵩 县地 域名 称 和所 辖范 围 随着朝 代 的更迭 而不 断变化 ,其 历史 地 位也 沉浮 不 勾 勒 嵩县 的政 区地理 沿革 脉络及 其政 治 地位 沉 浮 的
所 以秦称 为 内史 ,汉 称为 尹 。西汉 时 的京 兆尹 、左

秦汉至魏晋南 北朝时期
秦统 一天 下后 在 全 国实 行 郡 县 制 ,全 国共 分 冯 翊 、右 扶风 三 辅 就 是 很 好 的 明 证 。东 汉 都 于 洛
3 6郡 (后 增至 4 6郡 ) 。是 时 嵩县 属 于 三 川郡 ,建
没 有大 的变 化 。 西晋仍 都 于洛 阳 ,嵩县 仍名 陆浑 ,但 改 属 司州
秋迁 陆 浑戎 于此 ,有关 。 ” l 2 东 汉 时嵩 县 仍 名 陆浑 , 归 弘农郡 管辖 : “ 弘 农郡 ,武 帝 置 。其 二 县 ,建 武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0—0 8
V0 1 . 2 8 NO . 6
De e .2 01 3
古 代 嵩 县 政 区 沿 革 初 探
梁 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人 文 社 会科 学 学 院 ,上 海 2 0 0 2 4 1 )

要 : 嵩县 地 处 豫 西 ,历 史悠 久 ,其 建 制 也 屡 经 变革 。 先 秦 时 期 , 嵩 县 建 制 尚 不 完 善 。 自秦 至 清 , 嵩县 建 制
是沿 袭战 国… ’ 。
嵩县 政治 地位不 高 的一个很 好 的明证 。
两汉 之后直 至 隋朝建立 ,政 区建 制 沿革 比较 复
刘邦建 立汉 朝 ,沿袭 秦制 ,以郡统 县 。汉 武帝
在郡 级行 政 区之 上 设 立 了 1 4部 ,作 为 监 察 区。首 杂 。三 国 时 代 ,实行 州 郡 县 三 级 体 制 。魏 先 都 许 都 附近诸 郡 由 司隶 校 尉 部 所 辖 ,其 他 诸 郡 则 分 属 昌 ,后迁 至洛 阳 。景元 三 年 ( 公元 2 6 2年 ) 前 后 , 1 3个刺 史 部 。嵩 县 此 时 名 为 陆 浑 ,属 司隶 校 尉 部 魏 分 司 、雍 、并 、凉等 1 2州 和西域 长史府 。“ 魏 氏
作者简 介 : 梁春 阁 ( 1 9 8 7一) , 女, 河 南洛 阳人 , 在 读硕 士, 主要 河南 郡而非 弘农 郡 管 辖 。此 时 司州 的 范 围也 从 事 中 国近 现 代 史研 究. 有所 变化 l 5 I ( 。河 南 郡 下 辖 1 2个 县 ,陆 浑 是 其
原因。

由于地 理位 置 的原 因 ,嵩县一 直 与洛 阳关 系 密 切 ,一 般都从 属 于 同一个 高 级政 区 ,这从 后 来各 朝
定 ,然而它 重要 的地 理位 置始终 不容 忽 视 。笔者 试 的史料 中可 明显 看 出。然 而此时 的洛 阳和陆 浑县 却
分属 于河南 尹和 弘农郡 ,这 是 因何 ?笔者 认 为这 与 洛 阳地位 的上 升 以及 嵩县 自身有 关 。 自秦 以来 首都 所 在郡地 位崇 高 且 名 称 特别 ,以 其 长官 职 称 命 名 ,
置新 城 。此 时嵩 县 的名 称 见 于 史料 的很 少 ,史 载 :
阳 ,因此 而升 格为 河南尹 ,地 位都 在诸 郡 之上 。而 当时嵩 县属 穷 乡 僻 壤 , “ 汉 陆 浑 县 ,僻 ,多 矿 难 ,
“ 秦分 郡县 ,置 新 城 于 高 都 ,属 三 川 郡 。 ” _ 1 n 跎 ’ 根 难治 ” ‘ m ,是 统治 者较 为 头疼 的一 个 地 区 , 因 据清 人 康 基 洲 所 纂 修 《 嵩 县 志》 可 知 ,这 一 建 制 而嵩县 一度 与洛 阳分离 ,分 属于 不 同 的郡 。这也 是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5 0 3 5 . 2 0 1 3 . 0 6 . 0 0 2
中图 分 类 号 : K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5 0 3 5 ( 2 0 1 3 ) 0 6— 0 0 0 6— 0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