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复习

合集下载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引言概述: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文献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而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则是对学生对于历史文献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考察。

本文整理了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重点笔记,通过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复习和准备历史文献学的考试内容。

正文内容:
一、历史文献学的概述
1.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3.历史文献的分类和重要性
二、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
1.历史文献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历史文献收集的渠道和途径
3.历史文献的保存和保护
三、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
1.历史文献整理的步骤和方法
2.历史文献编纂的原则和技巧
3.历史文献编辑的流程和内容要点
四、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
1.历史文献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2.历史文献评价的标准和要求
3.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应用
五、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1.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3.历史文献学对于历史研究的影响和贡献
总结:
通过对历史文献学的概述,我们了解到历史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社会环境。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复习重点主要包括历史文献学的概述、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以及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每个大点的小点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于历史文献学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充分准备和复习,相信可以在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1、经部子目易类、尚书类、诗经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五经总义类、乐类、小学类。

2、简述十三经及成书经过①十三经内容:《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②成书过程:A、孔子厘定六经,而成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

B、西汉初年,由于《乐经》毁于秦火,只剩五经。

汉武帝为五经立学官,称“五经博士”。

C、东汉时,五经之外添加了《论语》和《孝经》,合称“七经”。

D、唐朝时分《礼》为“三礼”,《春秋》并列“三传”,遂成“九经”。

E、唐文宗时又增《尔雅》《孝经》《论语》为“十二经”。

F、五代末年,将《孟子》补入经目。

G、宋代刻“十三经”,十三经之名目方固定。

3、子部类目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共14类。

4、简述古代三大经学派秦火之后,老儒无书可据,只能凭借记忆口头传授。

学生们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后形成定本。

后在拆除旧宅墙壁时相继发现了一些在秦代焚书时人们收藏起来的儒家典籍,这些典籍是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

后人为了区别两者,就把隶书抄写的经书称为“今文经”,而把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古文经和今文经本来只是抄本的不同,字句和篇章有一些差异,但因师承不同,经说各异,于是就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经学派别。

一般说来,今文经学注重阐发经书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注重训释经书的文字名物制度。

今文经出现较早,汉武帝时立为官学,设五经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任,从而使今文经学得到广泛传播。

西汉末年,刘歆在中央总校群书,很重视古文经,建议为古文经立学官,遭到今文经学家的激烈反对,没有成功。

以后,古文经学仍在民间传播,,东汉时先后出现了贾逵、马融、许慎等几位古文经学大师,使古文经学的势力迅速发展。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它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如《昭明文选》。

2.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如《李太白全集》、《柳宗元集》。

3.丛书:是指收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制编校,冠以一个总书名,用统一的板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它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刻、全书等,如《十三经注疏》、《四库全书》。

4.经折装:把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照一定的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折页,前后用两块与折页一样大小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5.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纸。

6.蝴蝶装:简称“蝶装”,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一页一页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背裹住做封面。

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

盛行于宋元。

7.包背装:同蝴蝶装相反,它是以版心中线为主,版面向外对折,在两侧余纸上打眼,用纸捻装订成册,后背用书皮裹住。

8. 讹:也称误,指将原有的字写错了,一句话有讹一字也有讹数字的。

脱: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衍:即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字,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为乙正或乙转。

字数较多的倒文习惯上称“错简”)9.对校法: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孝景帝本纪、孝武帝本纪
《史记》的书
礼书、乐书、历书、律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司马故里;源远流长;迁生龙门;年十岁则诵古文;耕牧河山之阳;家徙茂陵;二十壮游;出仕郎中;奉使西
综合
简答
划线 第三节 刘向《别 录 》 与 刘 名词 歆《七略》
列举 问答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8
征巴蜀以南;扈从武帝;负薪塞河;授学于董仲舒;问故于孔安国;私淑至圣先师孔子;受遗命于太史公;李
定,而蒙古之师至矣”。
书厄形成的原因
一是最高统治者毁坏文化的政策,一是农民战争,一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南侵,一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引
起的混战。总之,时代的治乱同历史文献的聚散有着直接的关系。
封建社会学术思想发展脉络。 汉代——注经 六朝——义疏 唐人——正义 宋代——义理 元明——空谈 清人——考证
)”。
A.新注 B.笺 C.疏 D.集解
相对来讲,忽略了(
)的功用,好似进入了“走马观花”的怪圈。
A.传注学 B.辨伪学 C.版本学 D.目录学
古籍文字形成错漏的原因,大致有五:
(1)保存不当。(2)传抄失误。(3)擅自改动。(4)因避讳而改字。(5)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有意义改文
献。
校勘方法有(
句读
划线
选择
第三节 其他文化 成就对历 史文献学 发展的影 响
列举 名词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3
的政治和道德的使命。这也正是民族整体文化特征在历史文献学上的体现。
历史上,最初给历史文献的研究和整理涂上政治和伦理色彩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当时,孔子因
感“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遂采取以述为作的方式,把古代历史文献整理编订为书、诗、礼、乐、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1.蝴蝶装:装帧术语。

印本书最初装订成册的形式。

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一张张对折起来,使之版心向内,单口向外积累下去。

再用一张整纸,顺着折缝的一边,从封面包到封底,并将每页折缝逐一粘贴在包纸上,然后再封面、封底贴上硬纸板,就成了一册书。

由于它翻阅时中间粘着两边各半页,如蝶翅般展开而得名。

蝴蝶装盛行于宋代,是卷轴装的发展,优点是使书口不外露,免受损伤;缺点是读完一页后,须连翻两页才能读到下文,且版心折缝处容易脱落。

2.类书:分类辑录古书中资料以供查检、征引之书。

大致可分为综合型和专科型两种。

综合型的兼收各类资料,是类书的主流。

三国魏文帝曹丕命刘劭等编的《皇览》是最早的一部,以后历代王朝大都继承这种做法。

著名的如:梁代《华林遍略》、北魏《修文殿御览》、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等。

专科型的大抵只收某种资料,如宋代《册府元龟》专收历代君臣故典轶事,《太平广记》专收传奇故事、野史笔记等。

类书的编制体例以分类为主,也有按韵或其他方法编排的。

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是《永乐大典》,现仅存残卷;现存最大的类书是《古今图书集成》,记1万卷,有1.6亿字。

类书说征引的古籍数量很多,版本较早,原书现多散佚,零片碎句借此得以保存,故类书又可供辑佚校勘之用。

3.善本:一般指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方面均比一般本子精善的图书。

过去常指精加校勘、错误较少之本,后来其标准和范围有所发展。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举了四条:①旧刻:指宋元明遗刊,日远日鲜者;②精本:指刻印精良者;③旧抄:指昔人手写、笔黑精妙者;④旧校:指校雠精审者。

以第四条最重要。

现在善本书的范围,除大部分宋元明刻本外,也包括清代早期精写刻本,传世罕见本(包括太平天国所刻印的),名人学者题跋、批注本以及辛亥革命前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稿本或流传极少的刻、抄本。

4.校勘四法:校勘术语。

今人陈垣著《校勘学释例》第六卷校例中所讲的四种校勘方法,即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诒让《契文举例》---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亮文、向达、王崇明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振《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名词解释文献、辨伪、辑译、向、三通、校勘、玄、四分法、六分法、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

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金石: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反切法:前面字的声母与后面字的韵母和声调,例如“都宗”“Dong”文献的涵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围的记录文字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内容。

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的书籍、碑文、简牍等史料,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人对古代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比如《尚书》就是我国最早的文献学作品之一,它对周代的历史、制度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记载。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文献学也不断得到发展,唐代的《新唐书》、宋代的《宋史》和明代的《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方面。

其中,文献的收集是文献学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广泛的搜集古代文献,可以为后续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史料。

文献的整理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文献的内容和特点。

文献的研究是文献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为后人对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

文献的编辑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修订和校对,可以使古代文献更加全面、准确。

四、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方法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史志学、碑学、考证学等方法。

其中,考古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考古发掘,可以为文献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史志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碑学是研究碑文的学科,通过对碑文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考证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五、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比如《尚书》、《新唐书》、《宋史》和《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

中国⽂献学重点复习中国⽂献学复习重点1.⽂献⼀词、⽂献学、⽂献学研究、现代⽂献学研究的起源⽂献1汉宋学者对⽂献的理解:“⽂献”⼆字连⽤,最早见于孔⼦《论语⼋佾》。

⼦⽈:“夏礼,吾能⾔之,杞不⾜征也,殷礼,吾能⾔之,宋不⾜征也。

⽂献不⾜故也。

⾜,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注:“献,贤也。

”并以“⽂章贤才不⾜”解释“⽂献不⾜”。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典籍也;献,贤也”。

2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编撰了我国第⼀部以⽂献命名的著作《⽂献通考》。

马⽒在序⾔中解释了⽂献的含义。

凡叙事,所谓“⽂”也,凡论事,所谓“献”也。

3元代学者对⽂献的理解。

含义变化:从兼指典籍与贤⼈变为偏指典籍。

例:元代王维祯《送僧归⽇本》“我欲东夷访⽂献,归来中⼟校全经。

”4明代以来,⼈们所说的⽂,通常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献学⽂献学⼀词始见于192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述》“全相望亦私淑宗義,⾔⽂献献学者宗焉”。

三年后,梁⽒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章⼜说“明清之交各⼤师,⼤率都重视史学——或⼴义的史学,及⽂献学”。

⽂献学研究第⼀部⽤“⽂献学”命名的专著是郑鹤声、郑鹤春的《中国⽂献学概要》(1928年)。

该书作者郑鹤声在例⾔中援引马端临关于“⽂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审定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述之,故⽈⽂献学。

”意义:构建古典⽂献学的初步尝试现代⽂献学研究(1)60年代现代⽂献学初见端倪。

20世纪60年代袁翰青 1964 《现代⽂献⼯作的基本概念》主张使⽤“⽂献⼯作”以区别中国的古典⽂献学,⽂献⼯作就是“现代⽂献学”,只不过现代⽂献⼯作的研究“尚不⾜以形成⼀门独⽴的学科”。

(2)80年代的讨论。

现代⽂献学的讨论逐渐激烈起来(3)90年代倪波主编《⽂献学概论》——阶段性代表作。

通过对⽂献和⽂献⼯作的讨论,⼒求勾勒出⼀个不局限于⽬录、版本和校雠为核⼼内容的新的⽂献学科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一、“文献”的概念①早期含义:“文”,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材料;“献”,指的是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包括其所见闻的东西即文化记忆、口传议论以及自身的践行礼仪等。

②《文献通考》中及其以后“文献”的含义:“文”指的是叙事之文,包括经史、会要、传记等;“献”指的是议事之文,包括臣僚奏疏、诸儒议论、名流燕谈等。

实际上是将文献本原的范围扩大,几乎等同于典籍。

明代以后,文献基本上指的是典籍资料。

③现代:广义上讲,文献指的是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狭义上指的则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即以图文形式记录知识的金石、绢帛、竹木、纸张等载体。

二、目录学1.分类法的演进(1)最初的分类法:根据《周礼·春官·宗伯下》,不同的王官执掌不同类型的典籍档案。

大致可分为官守内的(如经传、诸子、诗赋等)和官守外的(兵书、数术、方技等)(2)六分法: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

起源于刘向校书时的不同分工。

西汉成帝时,广求天下图书,并集中于宫廷。

又命刘向负责对书籍进行整理,其中刘向亲自负责校六艺、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刘向逝世后,其子刘歆继续组织校书工作,并撰成《七略》一书,正式确立了图书的六分之法,将图书分为6大类38小类。

东汉班固将《七略》改写成《汉书·艺文志》,而分类法没有变化。

六分法是我国古代图书第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系统的分类方法,大致确立了古代图书分类的基本框架。

在此基础上,又演进出了四分法、七分法、五分法等不同的分类法。

(3)四分法:又称四部分类法,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

始于西晋时期。

西晋荀勖根据魏郑默《中经》修撰《中经新簿》,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收六艺、小学,乙部收诸子、兵书、数术,丙部收史书等,丁部收诗赋、图赞、汲冢书等。

东晋李充修《晋元帝四部书目》,大致沿袭了四部的划分,并将原丙部调成乙部。

至唐初修《五代史志·经籍志》即《隋书·经籍志》时,正式以经、史、子、集命名四部,从官方层面完善确立了四部分类法。

此后官私书目大致均按照四分法对图书进行分类,只是对个别细目略有调整,其基本框架未能有所变动。

至清代乾隆时期,《四库全书总目》的修成标志着四分法发展到巅峰。

四分法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终极分类,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能恰当地收录丛书等,也有人做出过改进,只是未能成为主流。

(4)新分类方法:①十进分类法:西方近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由美国人杜威创制。

这种方法把图书分为十部,每部又分十类,每类之下又有子目,目之下还可以十分。

登录时,以百位代表部,十位代类,个位代目,以下隔以小数点,代表分项小科目。

该法简单明了,便于检索查找,适合于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工作与读者的使用。

我国于20世纪初引进十进分类法,并得到广泛推广使用。

②中图法:即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图书分类方法。

这种方法以A-Z 代表不同的大类,以下再用数字分成不同的小类。

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便于检索查找,适合于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工作与读者的使用。

(5)《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小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2.重要的目录书(1)《汉书·艺文志》:我国古代重要的目录学著作,《汉书》十志之一,汉代班固作。

依据刘歆《七略》编辑而成且略作调整,将原书《辑略》分别编入各类之中。

采用六分法,将图书分作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类,此下又细分为38小类。

各部之前有大序,每类之前有小序,各书无提要,其总序历叙上古以来典籍、学术的变化情况,是重要的目录学作品。

(2)《隋书·经籍志》:我国古代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原为《五代史志》之一,附于隋书之后,故名。

唐代魏征编。

采用四分法,将古今图书分作经、史、子、集四大部,第一次在史志目录中确立了四部分类法。

各部之前有大序,每类之前有小序,仅有简要记录。

其总序历叙汉代以来典籍、学术的变化情况,是重要的目录学作品。

(3)《文渊阁书目》(御制书、官修书列于经部之前;表明书的存佚情况:完全、阙、残缺)(4)《明史·艺文志》①稿本来源:尤侗、黄虞稷、倪灿均编辑过《艺文志稿》②特点:只记载有明一代的著述(之前的目录记载的是一朝藏书)。

性质上属于知见目录,参考了许多公私藏书目录。

采用四部分类法,但在细目上有特点。

如正史类收编年、纪事本末等体;名、墨、法、纵横等诸家如杂家类;总集类中收制举书。

收书不足以体现有明一代全部藏书(5)《千顷堂书目》:记述有明一代著述的目录书,清代黄虞稷著。

或为《明史·艺文志》蓝本,或为其副产品。

(6)《四库全书总目》:清代大型目录书,清代纪昀等编主要收录的是《四库全书》所收书及部分未收书,采用四部分类法,每部之前有大序,各类之前有小序,各书均有提要。

(7)《天禄琳琅书目》及《后编》特点:把盖在书中的藏书印原样编入(朱文——阳文,白文——阴文)及其被加盖的页数三、版本学1.书籍的装帧与版式(1)装帧形制①卷轴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也称卷子装。

最早出现于汉代,盛行于魏晋至唐五代时期。

基本上由卷、轴、褾、带、签等部分组成,其形制为将写页或印刷页一张张粘连起来,成为一长卷,用硬木、琉璃等材料作轴粘于纸的左端,然后从左向右卷成一卷,然后用带子捆扎,以牙签标识。

贮存时外面裹上书帙以保护,插架存放。

唐以前的书籍大多采用该形制装帧。

由于阅读时需要镇尺,且不便于阅读书中的任意位置,因而五代以后逐渐推出书籍装帧的主流。

②旋风装:又称龙鳞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

最早出现于唐代,使用面较为狭窄。

关于其形制说法不一,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在卷轴装的底纸上将写好的书页按顺序,自右向左先后错落叠粘,然后从左向右卷起,成为一轴。

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用一张纸粘连后的形态。

由于静止时书页状似龙鳞,翻阅时纸页翻飞似旋风,故名。

该装帧实际上是对卷轴装的改进,也是转向册页形式装帧的过渡形态,由于两面有字(除第一页外),因而便于阅读。

今实物仅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写本王仁昫《补缺刊谬切韵》。

③经折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

盛行于隋唐时期,大多应用于佛经的装帧。

其基本形制为:将长幅纸卷按一定宽度连续左右折叠成为一厚叠,然后首尾各加粘一张硬纸板或木板做保护书的封面与封底。

该形制是对卷轴装的改进,由于阅读时两面有字,因而较为方便。

不过折页的接连出容易断裂,南宋以后仅有佛经依然延续该形制。

④蝴蝶装:简称蝶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

出现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代,元、明时亦有使用。

其基本形制为:将印好的页子向内对折,版心向内,然后将每一页背面的中缝黏在一张裹背的纸上,另外三边切齐,再在封面、封底黏上硬纸板。

书页展开时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状似蝴蝶展翅,故名。

这种形制使得书口不外露,避免了损伤,贮存时书背朝上,书根朝外。

但阅读时须连翻两页方可继续阅读,较为不便。

蝴蝶装是印本最初装订成册时的形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

⑤包背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

出现于南宋后期,盛行于元明。

该形制是对蝴蝶装的改进,即把书页正折,版心向外,折好的书页以书口版心为准对齐,早期将书页黏在书背上,再裹书皮;后期则在右侧打眼,用纸捻订住,再用书衣绕裹书背,故名。

这种装帧形制克服了蝴蝶装读一页须翻两页的弊端,便于阅读。

存放时为平放,树根朝外。

但经久翻阅,书页易散落。

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均采用此种装帧。

⑥线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

起源于五代,盛行于明中叶以后至民国时期,是我国晚期古籍最常采用的装帧形制。

其基本形制为:将印好的书页正折,版心向外,在书页的右侧打眼后加纸捻草订。

装订时则将封面裁成与书页大小一致的两张,分别加于前后,最后打孔穿双根丝线订成一册。

根据打孔的多少可分为四孔装、六孔装、八孔装等,保存时须与函套配合。

线装书便于翻阅且不易脱落,而且还便于重装。

线装是对包背装的改进,使得古籍装帧基本定型。

(2)单页书版式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区域称作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余纸,上边的叫做天头..,下边的叫做地.角.,左右都叫边.。

版面的四周叫做版框..,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左右的..,亦称栏线..,拼成版框的线叫做边栏叫左右栏。

又分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博古栏等。

版面用直线划分为若干行,直线之间的部分称作界行..。

..。

半页×行×字称作行格,亦称行款版面中心的界行称作版心..。

往往用花纹或直线分..,采用包背装或线装后,版心向外,亦称书口为三部分,花纹称作鱼尾..,分叉的部分正当版面的中心,作为对折书页的中心线。

版心上下鱼尾到版框之间的部分称作象鼻..,有黑、白、大(粗)、小(细)等区别。

蝴蝶装中,版框左栏外上端刻有小长方格,称作书耳..,标记页数或篇名。

(3)外形结构最外面的上下两层纸称作书衣..,亦称书皮..。

..。

贴在书衣左上方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签称作书签线装书中,书衣右侧有装订线的部分称作书脑..。

..,订线一侧用细绢包裹的上下角称作包角书册上部的横截面称作书首..。

..,左侧的称作书口..,下部称作书根..或书脊..,右侧横截面称作书背书衣内的题有书名的一页称作封面..。

..,封面之前常有白纸或浸有药水的纸,称作护页..或扉页2.雕版印刷的工序:①选材:一般选择坚硬耐久的枣木、梨木或梓木。

②制版∕加工为书版。

③写样:请专人将内容以及板框、栏线等一起写在薄薄的纸上。

④刻板:将版样反贴在涂有浆糊的书版上,反复轻刷纸背,使字迹留在版片上,待干燥后刻板。

⑤印刷:在版片上刷墨,将纸铺上去,在纸背用软毛刷轻刷,使着墨均匀。

⑥装订:将印好的散叶装订成册。

※活字印刷不受重视的原因:①学者的个人情趣左右;②藏书家重雕版轻活字;③活字不易保存,且多次印刷后会变模糊;④印书的成本较大。

四、校勘学1.文献错误产生的原因和类型(1)原因:原稿的错误、写样的错误、刻工的错误、抄书者的错误。

(2)类型①错讹:包括形讹、音讹、意讹等。

②衍文:指的是掺入不该有的文字。

③脱文:原书该有的文字缺失(夺:文字有脱漏),包括阙文(个别字缺失)和佚文(整段文字缺失)。

④倒置:文字顺序颠倒,包括倒乙(相邻两字颠倒)和错简(大段文字的错乱)。

⑤其他:正文与注文相混杂、上下文字合为一字、一字分为上下两字等。

2.校勘的原则校勘以恢复古籍本来面目、提供最接近原稿的善本为目的,因而其最根本的原则是存真复原。

所谓“真”和“原”是指原作者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之真、原稿原貌之原。

校勘意义上的正误不等同于所载史实是否真实可靠、文学表现是否完美等额外的情形,而是原作者所使用的文字与表述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