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

合集下载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红军不怕远征难》PPT 课件
在革命的征程中,红军经历了无数艰辛和困难,但他们从未退缩。他们的勇 气和毅力令人敬佩。
红军征战的艰辛
严寒
长征途中,面临严寒的气候条件,红军需要忍 受冰雪和严寒。
缺少粮食
征战时,红军常常面临饥饿,必须靠艰苦的求 生技巧找到食物。
险峻山路曲折的山路、陡峭来自山崖,红军奋勇攀登,冒 险前进。
红军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 一次伟大胜利,带来了国共合 作的新阶段。
四渡赤水
红军在渡过赤水河时面临巨大 困难,但最终成功渡过,成为 了一个突破口。
红军胜利的重要因素
1
出色的军事策略
2
红军运用出色的军事策略,对付敌人并
取得战斗优势。
3
领导核心
红军有坚强的领导核心,能够统筹安排 战斗和决策。
人民支持
红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 是胜利的重要因素。
敌人的追击
红军时刻面临敌人的追击和猛烈的战斗。
红军不怕困难
im ages>
坚定的意志
红军有坚定的意志,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而不畏艰难。
勇敢的精神
红军的战士们展现了勇敢的精神,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团结协作
红军通过团结协作,共同战胜了困难和挑战。
良好的沟通
红军之间保持着良好的沟通,能够高效地合作和协商解决问题。
结论和总结
红军在革命事业中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进。
红军的革命理想
红军的革命理想是为了创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他们坚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1
平等
红军追求人们的平等和公正待遇。他们
自由
2
反对剥削和压迫。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精选3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精选3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精选3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篇1教学重点中心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成功在缘由上的反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同学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争论回答问题: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抵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据大城市,还遭到严峻挫折。

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气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依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承上启下,老师讲授:后来,党中心和中心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心革命依据地动身,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

这就是举世著名的长征。

(布置同学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 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0——6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月、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沟通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同学学习和探究新课长征的开头和遵义会议1、党中心和中心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依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心和中心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心革命依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a. 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xx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xx年。

)b. 比较这前xx年与后xx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xx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消失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

后xx年,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心正确领导下,革命从成功走向成功,建立了新中国。

部编版六上语文《5.七律·长征》知识点归纳复习

部编版六上语文《5.七律·长征》知识点归纳复习

部编版六上语文《5.七律·长征》知识点归纳复习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泥丸(wán)岷山(mín)律lǜ:七律、规律、韵律、律师崖yá:云崖、悬崖、石崖、崖谷渡dù:大渡桥、渡轮、轮渡、过渡索suǒ:铁索、索取、索要、线索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金沙:即金沙江,是长江上游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中西部。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书法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听到这句话,我就想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红军,他们为了不让中国国民党追到他们,就开始了震撼世界的万里长征!
他们先突破了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我想:这时的他们是寒冷、病痛、饥饿、焦渴的,可是,接下来却是更艰难的征程……红军们先来到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野兽都不敢走,鸟儿也不敢飞,当地老百姓把它叫做“神山”,他们不怕辛苦,还很团结!他们歌唱着,他们是比“神山”还高的英雄,可他们不知道前方的路更艰难。

茫茫无际的大草地,终日笼罩在雨雾之中,被称为“死亡之海”,红军们决定要走过这片危险丛生的“死亡之海”,红军们没有参照物,难以辨别方向,走了半天才发现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他们不仅要和大自然殊死搏斗,还要同肌饿做斗争,红军们整整用了七个昼夜,终于来到了大草地的边缘——向陕北革命根据地挺进!
我从这本书中知道了我们从小就要胸怀大志,其次要做个坚持的人。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不怕困难的人,才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人!。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10红军不怕远征难》优质课精品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10红军不怕远征难》优质课精品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研读路线图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面对的重重困难。

2.了解遵义会议重大转折事件,通过研读史实资料、欣赏文艺作品等方式体会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远征精神。

3.学习和传承红军长征精神,绘绘“我们的长征路”。

教学内容:一、长征大家说,回望“长征路”导语:同学们,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一次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壮举,它就是——红军长征。

“长征”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且遥远的词,但早在各类影视作品和学科知识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埋下了不少关于长征的红色印象。

课前我们已经在长征印象资料包中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长征记忆进行预习,请你们说说长征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吧!学生1:我听了《长征组歌》,这首歌听起来恢弘、大气,我猜长征是让人心潮澎湃的一段历史。

学生2:《朱德的扁担》是我们二年级学过的课文,我还记得课文写了朱德队长以身作则,和战士们一起同甘共苦的事情。

学生3:我们去过四明山革命烈士陈列馆,在那里了解到革命的许多历史,也感受到烈士们不屈斗争的精神。

通过交流,大家对长征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场远征为什么“难”?红军又为什么不怕?让我们走进《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一起去探寻其中的秘密吧!二、重走长征路,感悟“长征难”(一)重走长征路第一站:水深火热导语: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长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

看,这就是“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请大家小组合作,研读路线图,要求如下:贴一贴:在红军途径的地方贴上红旗;圈一圈,圈出国民党的封锁路线;说一说:说说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学生1:从图中我们学习到,红军长征是从江西瑞金出发,路过了遵义、泸定桥、毛尔盖等地,最后在甘肃会宁会师。

这条路很长,红军长征途中还不断受到了敌人的围堵。

教师提升:看,当时国民党的人数是红军的10倍多,可想而知,他们在长征途中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啊!这条路有多长,我们坐上旅游车去感受一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歌曲点评

红军不怕远征难歌曲点评

红军不怕远征难歌曲点评
《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一首具有强烈革命浪漫主义风格的经典歌曲。

该曲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旋律、跃动的节奏,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表现出红军英勇顽强、无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从歌词角度看,该曲开头以“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豪迈和决心开篇,彰显了红军将士面对困难和险阻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紧接着通过“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强调红军将士面对艰难险阻时的从容和坚定。

接下来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则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红军在长征中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艰辛。

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则通过描绘金沙江和大渡河的壮丽景色,展现了红军在长征中面临的自然环境和艰险。

最后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来表达红军将士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胜利的喜悦和豪情。

从旋律角度看,该曲旋律高亢激昂、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它通过跳跃的音符和起伏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红军将士在长征中英勇奋斗、不畏艰险的形象,使听众能够深刻感受到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此外,该曲还具有极高的传唱度和广泛的受众基础。

从其产生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代代人心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极高艺术价值的歌曲。

它通过生动的歌词和铿锵的旋律,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表现了红军英勇顽强、无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该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中国音乐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本诗作者毛泽东。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心得体会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心得体会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心得体会在漫漫长征途中,有许多值得钦佩的人物,如著名将领毛泽东、朱德、贺龙等,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数不胜数,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我爱中国共产党》这本书,我知道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我们哪能站在课堂上发言;没有共产党,哪有我们的家园。

我们从今走到了繁荣富强;让生活更加美好。

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红军不怕远征难》。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主席吧,毛泽东爷爷在1935年金秋10月的七言律诗《长征》中的第一句诗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诗深动而真实地记录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壮举。

这是在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受命抢渡金沙江,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之后,红四军团接受了中共中央的命令,日夜兼程急行红军240里,于5月29日清晨飞抵泸定桥四头的桥头堡,红军都是英雄好汉呀!只有英雄才会出去和敌人战斗,出去保卫我们的家园。

22名战士背插大马刀,身挂军大衣,奋不顾身与敌人战斗。

我们红军凭借自己的力量。

一鼓作气占领了泸定桥,和左岸北上的红一师胜利会合。

后然,红军历经了千难万险,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过了草地北上,去了陕甘。

读了这本书,我很感动。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2】前些天我在图书馆里借了一本书,书名叫《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本书已经很旧了,默默无闻地躲在一个无人问津的小角落里,我把它拿出来,一股沧桑之感浸透了我的心。

它比我小七个月,今年也十一岁了,对于一本书来说十一岁已经很老了。

我就捧着这本“书爷爷”回家了,准备好好地看。

回到家里我便开始看这本书了,我发现这本书里的内容是由老红军口中一个个长征故事集成的,故事不多,却十分的精悍。

每一个故事中都有一个闪光的人物,一种熠熠生辉的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陵城区第五中学唐月勇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掌握红军长征的时间、路线、伟大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3、能够简要说明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当导游介绍长征经过的旅游景点,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长征故事和精神,一方面感受真实历史的震撼力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革命先辈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及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进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担负起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感。

二、难点和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的经过、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本课的难点是: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运用讲述法、探究法,通过师生的互动,进行能力训练和情感价值观渗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课前播放诗朗诵《长征》视频,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磅礴气势。

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中的一部分,“同学们,当年红军为什么要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红军不怕远征难”。

展示学习目标:
1、能够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掌握红军长征的时间、路线、伟大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3、能够简要说明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本课的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的经过、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本课的难点是: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3、学习新课
(二)、长征的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及指
挥者。

②接着找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并和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
进行对比。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第五次反围剿的打法和前四
次截然不同,它是不计成本的硬拼硬打,结果一败涂地
③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转移
(三)长征的经过
1、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段内容,划出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的地点、及人数。

教师强调:1934年10月,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长征的是红一方面军 同时长征的还有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出发的红二方面军和从川陕根据地出发的红四方面军。

②请同学们进一步说出红军长征初期的处境如何
【结论】王明“左”倾错误军事路线仍然指挥着红军,革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2、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是谁力挽狂澜?在胜利与失败的面前,党、红军做出了怎样的诀择呢?
3、历史转折 遵义会议
请大家阅读书本60页插图下的文字、注意找出会议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①提问:这次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
②遵义会议的意义是什么
③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呢?
讨论探究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请大家比较一下遵义会议前和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处境 看看有什
么变化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长征初期特别是湘江之战付出的血的代价等,之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度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又翻过高耸入云的大雪山,通过杳无人烟的草地,进入甘肃、陕西境内,胜利完成长征。


教师分析归纳 刚才同学们所举的这些史实足以证明遵义会议做出的决议的正确,而这个正确的决议带来的是转折,是曙光,是胜利。

所以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说明遵义会议不仅对长征具有重大的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革命都具有重大意义.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

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而且遵义会议是我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事实也说明了它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遵义会议也成了我党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评价一次会议是不是转折点 一是要看它通过了什么决议, 二是要看决议实施之前和之后的情况有什么大的变化。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红军是如何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取得胜利的。

4、冲出重围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请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①阅读课本上对遵义会议后长征历程的叙述,请同学们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上数一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找找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说出四渡赤水河与巧渡金沙江的意义
②请同学起来讲飞夺卢定桥的故事,并启发学生说出从夺桥红军战士的身上感受到什么样的革命精神。

②当我们的红军战士冲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后,又遇到了什么困难?
③那么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走过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 (让学生齐读61页的小字部分,体会长征的艰难)
老师强调: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④请同学们想一想,长征结束了吗?长征是什么时间结束的? 其标志是什么?
5、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让同学们试着说说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

教师归纳 从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了11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 渡过了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走了二万五千里 到达陕北的吴起镇。

1936年10月 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的红四方面军和从湖南出发的红二方面军战胜了千难万
险,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长征是以失败开始,以胜利告终,成功的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实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四)、长征胜利的意义
请同学们齐读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师过渡:震人心魄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了,我们回顾刚才学过的内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①P61页的动脑筋 长征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②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从这些红军战士身上我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就是长征精神。

(让同学们通过讲故事来体会长征精神 )教师总结:革命就是大浪淘沙,面对困难,面对曲折,有人倒下了,有人退缩了。

但是更多的革命者坚持了下来。

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身上,我体会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通过长征小故事也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在革命历程中 ,他们遇到的困难是超乎想象的。

不只是疾病、缺衣少食、恶劣的天气和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 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

使我们认识到革命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曲折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②是什么支撑着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这样艰苦的行军呢 ?
(五)故事小擂台
小组讲述关于长征的小故事《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倔强的小红军》等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应该向参加长征的英雄们学习什么?
不畏艰险、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团结协作、同敌人斗争到底的集体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六)我当评判员
某同学是这样描述长征的:
1933年10月,红军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出发,刚开始由于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损失惨重,四渡赤水之后,在遵义召开了会议,重新确立了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之后红军巧渡金沙江,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一路胜利进军,最终在1936年在陕西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七)小结
(八)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让我们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生活中不断实践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

最后请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齐声诵读《七律长征》。

(九)当堂达标
(十)作业:观看有关长征的电影或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写一篇以长征精神为题的小论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陵城区第五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