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蟹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2020版)

合集下载

盘锦大洼地区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概述

盘锦大洼地区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概述

盘锦大洼地区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概述盘锦大洼是中国东北地区稻作区。

该地区条件适宜,水土资源富集,适宜发展综合种养业。

利用水稻田场地和稻草等农副产品可生产高质量螃蟹等水产品,实现农业增效、土地节约、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协调等目标。

因此,盘锦大洼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种以稻蟹综合种养为主的特殊生态农业技术模式。

一、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原理盘锦大洼地区的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采用在水稻田中放养蟹苗,稻田提供生长良好的栖息环境和大量的天然饵料,螃蟹通过吃稻草、稻壳、水稻杆等饲料,获取营养生长,降低稻田的麦秸灰和渣滓而不妨碍稻田的正常生产。

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养蟹过程中火炭的问题,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1. 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水稻种植场地,增加年产值,增加农产品综合效益。

2. 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不仅能大量降低农作物生产成本,降低污染,同时也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3. 稻田中螃蟹吃掉了稻田中的有机物,这减少了生物污染,提高了土地肥力。

4. 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可以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如保护水体、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以及增加渔业资源丰富度等。

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不仅可以为农户增加可观的收入,而且对生态环境有保护作用,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

在中国东北地区,盘锦大洼地区的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已经得到发展,并逐渐形成规模化、品牌化,良好的市场反响。

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能够创造新的农业增效路径,将会有更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

1. 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组织管理尤为关键,包括垦区政府、水稻种植者、螃蟹养殖户以及农业部门之间的协调等问题。

2.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高度集约,保证优质、大规模、高效生产,使螃蟹养殖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总结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复合农业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农业效益,同时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更好的维护环境和资源保护。

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作田和渔业发展,同时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杆水稻与一龄蟹种综合种养实用技术

高杆水稻与一龄蟹种综合种养实用技术

522018-17高杆水稻(又称芦苇稻、蟹塘稻)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培育的水稻新品种,其株型高大,茎杆粗壮,茎杆高度可达1m 以上。

高杆稻根系发达,特别是每节都有发达的水生根,可以吸收底泥和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具有净化水质和改善底质的能力,在培育一龄蟹种田块中种植,既可为幼蟹提供植物性饵料,又能为蟹种提供很好的隐蔽场所。

现将其综合种养技术介绍如下,供广大渔农民朋友参考。

一、稻田选择与基础设施建设1.环境条件。

①水源与水质:培育蟹种稻田要求生态环境良好,水质清新无污染,周围无工业“三废”及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等污染源,经检测各项指标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 5361-2016)标准。

取水方便,水量要满足水稻和蟹种生长需求,达到旱久不涸,雨水不漫。

②地势与土质:要求地势平坦,用水通过动力抽水,排水可在低位自动流出。

土质肥沃,粘性土壤为最佳。

面积原则上不限,每块田面积5~10亩,最好集中连片,便于蟹种销售、品牌创建和形成产业化。

③其他条件:达到供电、交通、通信方便的要求。

2.稻田的基础设施。

①开挖环沟:一般距田埂四周2~3m处挖成上口宽5~6m、底宽3~4m、深1~1.2m的环沟。

②加高加固田埂:开挖环沟的土用于加高加固田埂,提高和保持稻田水位,田埂通常加高到0.6~1m,埂顶宽0.5m左右,并夯实,达到不裂、不漏、不垮,确保田埂的保水性能。

③开挖注、排水口:在稻田两端斜对角,开挖注、排水口,以利进、排水通畅。

进排水口设置防逃网,避免进排水时蟹种逃逸。

3.附属设施配套。

①防逃设施:沿稻田田埂中间四周用硬质塑料板等材料建高0.5~0.6m,埋入土内0.1~0.2m的外层防逃墙;在田埂内侧,用网片加倒檐建成高0.8m左右的内层防逃网。

②防鸟装置:喜鹊、白鹭等鸟类不仅喜欢摄食稻田养殖的蟹种,而且还会传播疫病,所以必须考虑安装防鸟装置。

做到既能防鸟又不伤害鸟,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

③其它配套。

稻蟹综合种养 蟹 收获 技术

稻蟹综合种养 蟹 收获 技术

稻蟹综合种养蟹收获技术
稻蟹综合种养是指同时养殖稻田和螃蟹的一种养殖方式。

其主要通过蟹田和稻田的合理布局和运作,使螃蟹和稻米共生共益,实现双重收益。

下面介绍一些稻蟹综合种养的技术:
1. 选择合适的螃蟹品种: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螃蟹品种,如中华绒螯蟹、稻田蟹等。

2. 合理布局:将稻田和蟹田布置在一起,以稻田为主,蟹田为副,螃蟹可以在稻田中找到食物,并且可以利用稻草和稻米秸秆提供的栖息和繁殖地。

3. 控制水位:保持稻田和蟹田适宜的水位,一般要保持在螃蟹所喜欢的水位,以便螃蟹生长和繁殖。

同时,要合理调节水位,以保证稻田的正常生长发育。

4. 提供隐藏地和食物:在蟹田中设置螃蟹的隐蔽地,如方形墙沟和圆形巢穴,供螃蟹栖息和繁殖。

同时,在稻田中可以适量添加一些螃蟹的食物,如稻谷、水生植物等。

5. 控制螃蟹数量:根据蟹田的大小和承载能力,合理控制螃蟹数量,避免过度捕捞和过度放养,以避免对稻田和螃蟹产生负面影响。

6. 搅拌水体:定期进行水体搅拌,促进水质的循环和氧气的供应,有利于螃蟹的生长发育。

7.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螃蟹和稻田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问题,防止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8. 收获时机:根据螃蟹的生长发育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收获。

一般来说,螃蟹在秋季和冬季生长最快,在这个时候进行收获可以获得更好的产量。

以上是稻蟹综合种养的一些技术,通过合理运作和管理,可以实现稻田和螃蟹的共生共益,提高养殖效益和土地利用率。

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2020版)

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2020版)

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2020 版)当前是稻渔综合种养实施田间工程、维护种养设施和苗种运输放养的关键时期,对于全年生产能否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为切实做好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组织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及浙江、安徽、湖北、广西、四川等省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专家,共同编写了本指南,供各地在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指导时参考使用。

一、稻鲤综合种养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稻田尚未插秧,当前主要是做好苗种投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田间工程改造、大规格苗种培育。

此外,对于冬春季闲置稻田,可以根据当地环境条件、气候特征和生产计划,选择适宜的经济作物,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综合效益。

(一)田间工程1.进排水系统改造。

对于新开挖的养鱼稻田,进排水口一般设在稻田的两对角,以保证水流畅通,进排水口大小根据稻田排水量而定。

对于旧的养鱼稻田应进行检查,夯实进排水口,防止漏水。

2.沟坑整修及田埂加固。

对于新开挖的养鱼稻田,在插秧之前开挖好鱼沟、鱼凼(沟坑占比不超过稻田面积的 10%),并加固田埂,可在坡边和田埂种植三叶草等植物护坡稳坡。

对于旧的养鱼稻田则需要对鱼凼、鱼坑等进行整修。

3.防逃防害防病设施建设。

在进排水口处安装拦鱼栅,防止鱼逃走和野杂鱼、敌害等进入养鱼稻田。

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在田间安装诱虫灯。

(二)苗种暂养部分地区可选择水源条件好的田块筑梗蓄水,作为临时性苗种培育区,用于强化培育苗种。

培育至初夏,水稻插秧后,再将大规格苗种移至稻田中养殖。

1.苗种培育区改造。

对合适的田块进行必要的改造,主要包括加深鱼沟、鱼凼深度,加高加固田埂,调整进排水管高度,主要目的是确保蓄水量。

2.苗种选择及放养。

从正规苗种场选购活力好、体表完整、规格整齐的优质苗种。

根据鱼种的规格确定放养密度。

3.饵料投喂。

正常情况下,按“四定”(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饵法投喂饵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量的 2%~3%,遵循“三看”(看鱼、看水、看天)原则,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在天气闷热或天气骤变、气温过低时,要减少或暂停投饵。

“稻蟹共作”生态种养技术操作规程

“稻蟹共作”生态种养技术操作规程

“稻蟹共作”生态种养技术操作规程米东区“稻蟹共作”生态种养关键技术集成与开发项目始于2008年,2008-2009年度在项目实施期间,由于项目组人员,示范户在技术掌握不成熟,技术关键环节、管理措施都不到位的原因,导致前两年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均未获成功。

2010-2011年,米东区科技局与辽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上海市崇明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大力开展技术协作,在扣蟹暂养、防逃等关键环节上取得了突破,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

现就“稻蟹共作”生态种养关键技术总结如下:1目的意义稻蟹种养是根据稻养蟹、蟹促稻、稻蟹共生的理论,把原有矛盾的种植业与养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态系统,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收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经济、环保、可持续发展效益,使传统单一的平面种植向种养结合的立体化生产转化。

2实施地点稻蟹种养结合项目,以米东区10万(667m2)水稻生产基地为平台,充分利用米东区农民水稻种植方面的技术优势,结合新疆光热资源丰富的条件,进行示范推广。

3主要技术指标通过两年的成功示范推广,2011年米东区实施稻锾共作生态种养技术面积达到700(667m2)。

稻蟹共作生态种养技术可实现生产单体重量100g以上成品蟹25~30kg/667m2、优质生态安全稻谷600kg/667m2,按照目前市场价格稻和蟹两项累计可增加收入2800元/667m2以上。

“稻蟹共作”技术项目,投放单体重量6g的扣蟹3kg,约500只/667m2,于每年的4月下旬投放至已整好地的稻田内,9月下旬开始捕捞。

水稻育秧是每年4月上旬育秧。

5月上、中旬插秧。

穴源13cm,行距28cm,每穴7株,基本苗为18324穴/667m2、128万株/667m2,产稻蟹400kg/667m2。

4经济效益2011年米东区实施稻蟹共作生态种养技术面积700(667m2),平均产成品蟹22kg/667m2。

市场售价最低100元/kg,最高180元/kg,稻田蟹新增效益2200~3960元/667m2。

盘锦大洼地区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概述

盘锦大洼地区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概述

盘锦大洼地区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概述盘锦大洼地区位于辽宁省中部,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农田资源,适宜发展农业。

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是在大洼地区种植水稻和养殖螃蟹的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方式。

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以水稻种植为基础,辅以螃蟹养殖。

这种模式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螃蟹在稻田中的养殖,实现蟹稻共生的效益互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土壤质量。

该技术模式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选择适合种植水稻和养殖螃蟹的农田。

大洼地区地势平坦,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合生产水稻和养殖螃蟹。

在选择农田的时候,要考虑到稻田和螃蟹池塘的布局,使其相互联系、便于管理。

进行水稻的育种和栽培。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稻品种,进行种子繁育和育苗。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要合理施肥、灌溉,并对病虫害进行预防和控制。

然后,进行螃蟹的选育和养殖。

选择高品质的螃蟹种苗,进行培育和繁殖。

在螃蟹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饲料的供应、环境的调控和病虫害的防治。

进行蟹稻共生。

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根据螃蟹的生长特点,安排螃蟹进入稻田进行养殖。

螃蟹在稻田中可以起到中耕、捕食害虫、掺杂有机物质等多种作用,对水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同时螃蟹可以得到稻田中生长的水生植物和其它有机物质作为食物,增加了养殖效益。

在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中,水稻和螃蟹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关系,相互促进、共生共赢。

水稻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和食物,为螃蟹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而螃蟹可以帮助中耕、防治病虫害、促进水稻生长。

稻田和蟹塘之间还可以通过引水、排水系统进行水的循环利用,降低水资源的浪费。

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在盘锦大洼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通过这种模式,农民可以利用土地和水资源,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增加农业产出。

这种模式也有利于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是一种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在大洼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相信这种模式将在更多的地方得到应用,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北方稻田养蟹的技术

北方稻田养蟹的技术

北方稻田养蟹的技术在东北稻田养殖的蟹,主要以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为主,因原产地于中国,且两只大螯上密生绒毛而得名。

水稻和河蟹可以共生并且有很好的互补效益。

首先水稻是多分蘖植物,植株繁茂,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隐蔽和栖息场所。

而河蟹的活动可以疏松土壤,摄食水稻杂草,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环境;其次,水田的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水温适宜,有利于河蟹的生长。

同时,水稻施用的肥料促进了水草、水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生长繁殖,为河蟹提供了丰富的食料。

而河蟹的排泄物和剩余的饵料,在经水稻提供营养的同时,也促进了土壤改良,减少肥料施用量,提高水稻产量;再次,稻田养殖河蟹时,经常用生石灰、高锰酸钾等消毒剂,也减少了水稻病害的发生;最后,河蟹对农药非常敏感,因此养河蟹的稻田有利于生产有机稻谷,从而提高了水稻的商品价值。

但是北方稻区养蟹时,因为春季水温低,水稻的生育期短,河蟹的生长期受到限制,河蟹长得小,其商品价值低。

而且养殖技术要求高,养殖环境的设施要求严格,成本增加。

具体做法如下:一、养蟹稻田的工程建设养蟹稻田的工程建设有两项,一是放蟹到稻田前暂养的暂养池工程,二是稻田的田间工程。

1.暂养池工程。

为了提高河蟹的成活率,从外地购来的扣蟹先进行暂养。

一般准备的暂养池面积是养蟹水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

暂养池可利用稻田边沟、小池坑塘等地。

暂养池要平整,池深1.5米,保持30~50厘米水位,以便扣蟹栖息和活动。

暂养池最好700平方米为一格,进排水要自成体系。

2.稻田田间工程。

田间整地时,要挖环形、田字或井字形沟。

一般在离稻田埂1米处,挖0.5米深、0.5~1米宽的环形沟,环沟面积占整个水稻面积的5%~10%。

挖环沟的土方叠在埂上形成坝埂,并夯实。

田间工程的目的是增加水深和水量,调节水温,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设置防逃避墙、防涝、巡池、投饵和河蟹栖息,便于回捕。

3.防逃设施工程。

防逃是稻田养蟹的关键环节之一。

坝埂要坚实,高0.7~0.8米、顶宽0.5米、坡度1︰1.25。

北方稻蟹种养技术要点

北方稻蟹种养技术要点

北方稻蟹种养技术要点北方稻田是中国北方农业的主要耕地类型之一,也是重要的稻田生态系统。

与南方稻田不同,北方稻田常常会出现待耕田畴中含有不同程度的荒草、淤泥、石块等杂质,且泥壤硬度较大,对稻田养护和利用增加许多难度。

因此,对于北方稻田的蟹种养护技术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包括蟹苗及种质的选育、特定的养殖场地、科学的饵料及营养物质配比以及优良的养殖手法等方面。

以下列举几个关键要点,希望能对北方稻田蟹种养护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有所助益。

一、蟹苗及种质的选育在北方的高寒地区,如何让螯蟹适应低温环境是关键。

同时,为了让螯蟹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选育优良的螯蟹品种也是至关重要的。

种苗的选育需要对螯蟹的体型、生长周期、食欲、泥道建设等方面进行精选,并利用遗传育种技术提高蟹苗产量和品质。

二、特定的养殖场地建立螯蟹养殖场需要选择潮湿、肥沃的水、泥壤等适宜条件的地方,建造特定的蟹池,使螯蟹能够自由进出,并进行泥道的建设,以保证螯蟹食欲和生长发育。

同时,需要认真保持水质的清洁、含氧水平的升高以及有机物的定期清除等,以保证稻蟹健康、生长良好。

三、科学的饵料及营养物质配比稻蟹属于杂食类动物,在采食方面较独特,青菜、豆腐、小鲜虾等均是它们非常喜欢的美食。

总体来说要保证膳食的多样化、富有营养//以及在加入食物时严格控制食物的质量与量。

为了保证蟹体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需要编制科学的饵料配方,控制食物的纤维含量,适量添加碳水化物、蛋白质等成分,保证能够提供蟹体所需的各类营养成分。

四、优良的养殖手法关于蟹种养护技术而言,选择合适的养殖手法也非常重要。

常见的养殖方法有盆养、堤养、湾养、池塘养等多种。

其中一些养殖方法相关的技术操作包括:保持水质稳定。

保持水质的清洁并且的定期换水,提供充足的氧气,并且保持稳定的水温,以保证螯蟹的健康生长。

定期清除残饵。

饲料会在水中分解产生有机物,如果长期不处理,这些物质会对螯蟹的健康造成威胁。

喂食和饵料管理。

合理的饲养量和饲料类型可以有效提高螯蟹的成长速度,并且体质更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蟹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2020版)稻蟹综合种养分为稻田养殖扣蟹和稻田养殖成蟹两种模式,放养时间相对较晚,目前应提前做好生产准备,主要包括田间工程、育秧和扣蟹暂养等。

(一)田间工程
1.田埂加固。

加固夯实养蟹稻田的田埂,根据土质情况田埂顶宽50~100cm,高50~80cm,内坡比为1∶1。

2.防逃设施建设。

每个养殖单元在四周田埂上构筑防逃墙。

防逃墙材料采用尼龙薄膜,薄膜高出地面50~60cm,每隔50~80cm用竹竿作桩。

对角处设进排水口,进、排水管长出埂面30cm,将防逃网套住管口,防逃网目尺寸以养殖蟹苗/扣蟹不能通过为宜,同时可以防止杂鱼等进入稻田,与蟹争食。

(二)扣蟹暂养
待稻田插秧后,根据气温、供水条件等及时起捕扣蟹投放到养殖稻田。

1.扣蟹暂养区改造。

选择靠近养蟹稻田、水源条件好的冬闲池塘或预留一块稻田作为暂养区。

暂养区沟坑深度要达到1.5m,并预先移栽水草。

水草首选当地常见种类,并注意疏密搭配,总面积占暂养区2/3左右。

2.扣蟹选择。

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体色光泽、无病无伤、附肢齐全,特别是蟹足指尖无损伤,体表无寄生虫附着的扣蟹。

3.饵料投喂。

当水温超过8℃时候,要适时投喂精饲料,增强扣蟹的体质。

根据水温和摄食情况,可按蟹体重0.5%~3%投喂。

4.水质调控。

及时调水,选择盐度2‰以下、pH值在7.8~8.5之间的井水、河水或水库蓄水。

注意换水时间,确保水温变化幅度不大。

使用井水时,一定要注意应充分曝气和提高水温。

5.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巡查,主要观察扣蟹摄食、活动、蜕壳、水质变化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三)病害防治
1.降低密度。

北方地区冬季扣蟹需集中越冬,待春季气温回暖,需及时分塘,降低密度。

扣蟹暂养至水稻插秧后应及时起捕投放,避免暂养区内密度过高诱发疾病。

2.增加溶氧。

暂养区可根据实际条件增加微孔增氧等设施,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

3.合理投喂。

根据暂养区密度,适量投喂,既保证饵料充足,又要防止过多投喂影响水质。

(四)苗种及投入品运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