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急诊中的应用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急诊中的应用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急诊中的应用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急诊中的应用

一、脑脊液细胞的收集

1、国内外对此分析

2、液细胞的收集技术以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应用较广,其效果理想。具体有三种仪器和相应的三种操作流程:(1)FMU-5微型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器(第四军医大学研制)

(2)Cytospin-2型细胞玻片离心沉淀仪(英国Shandon 公司制造)

(3)FCS-I型离心沉淀仪(宁夏医学院研制)

二、脑脊液细胞的染色

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采用的染色方法也不同,常规染色多采用迈-格-姬染色法。

1、迈-格-姬(May-Grun-wald-Giemsa,MGG)染色法:

原理:迈-格-姬染色法其实是瑞氏和姬氏两法合并应用的结果,对胞浆和胞核染色效果都不错,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多采用此染色方法。

2、抗酸染色:

抗酸菌染色是检查结核杆菌等抗酸菌的常用方法,有Ziehl-Neelsen染色法、Kinyoun氏法、Allen法,这几种方法现在都很成熟。

3、墨汁染色:

印度墨汁染色主要用于真菌的检查,方法简便易行。

三、脑脊液常见细胞及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分小、中、大淋巴细胞,各个比例及临床意义不同,小、中淋巴细胞是正常脑脊液的主要万分,其数量增加或比例失调则有诊断意义,多见于CNS感染或非特异性脑膜刺激反应;大淋巴细胞系由小淋巴细胞激活转化而来的,也多见于CNS感染或非特异性脑膜刺激反应。

2、激活淋巴细胞:系大、小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成,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转化型淋巴细胞形态不规则、伪足、胞膜粗糙等多见于细菌性脑膜炎(特别是恢复期)、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MS、CI、SAH等。

3、浆细胞: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浆细胞,他出现必有抗原刺激。多见于CNS感染,以结核性脑膜炎、脑囊虫病、病毒性感染更甚,有的认为与MS也有关。

4、单核细胞:占正常脑脊液细胞的30%—49%,和淋巴细胞的比例约为3:7或4:6,若比例失调或数量增多则为病理笥,可见于脑膜非特异反应和肪组织的破坏性改变,如脑挫伤、出血、缺血、炎症等。激活单核细胞:仅占2%,增多见于CNS变性、炎性疾病、肿瘤等刺激因素。

5、吞噬细胞:如红细胞吞噬细胞、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可以估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时间、是否是新鲜出血、穿刺

时损伤出血?等。对的诊断非常有帮助。其实因为此类细胞多在出血5天后出现。

6、肿瘤细胞:原发或转移颅内肿瘤细胞、白血病细胞等。

四、其他事项

1、病毒性脑膜炎:如单疱病毒感染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2天后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伴有大量的转化型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在淋巴样细胞胞浆中可见到特征性包涵体,有助于诊断。

2、结核性脑膜炎:在渗出期、增值期、修复期、慢性期的细胞学特点各有不同。玻片离心沉淀法细胞收集率高,相应的脑脊液中的结核杆菌收集率也提高。

脑脊液检查正常指标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常规检验: 1、(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学号: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毕业论文 G RADUATE T HESIS 设计题目: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院: 指导教师: 2014年5月4日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分布情况,探讨脑脊液细胞学动态观察对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及其预后评价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3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不同时期的脑脊液细胞学分类特点,并对其抗结核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细胞学动态分析。 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升高,多数患者早期呈典型的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混合细胞学反应,经过有效抗结核治疗后,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减少,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增多,呈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混合细胞学反应和淋巴细胞样反应,随着病情的好转,嗜中性粒细胞逐渐下降。 结论:脑脊液呈混合细胞学反应对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嗜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抗结核治疗有效,脑脊液细胞学动态监测对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评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细胞学;脑脊液

A nalysi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cytology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assification feature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cytology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erebrospinal fluid cytology dynamic observation on early diagnosis and its evaluation of prognosis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cytology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30 patients who suffer from tuberculous meningitis; and cytologically analyze the patients’ cerebrospinal fluid cell before and after they receive the treatment of anti tuberculosis. Results: T he number of cerebrospinal fluid leukocyte of the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meningitis increased ; in early stage most of the patients have mixed cellular reaction based on neutrophil , after effective anti TB treatment, the proportion of neutrophils decreased, and lymphocytes, monocytes ratio increased, with mixed cytology reaction mainly lymphocytes and lymphocyte reaction ;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isease, neutrophil decreased. Conclusion: Cerebrospinal fluid with mixed cytology reaction is of great value to early diagnosis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 the percentage of neutrophils decreased, and the proportion of lymphocytes, mononuclear cells increased, this suggests that the effective anti tuberculosis treatment , and these have an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evaluation of prognosis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 Key words: tuberculous; meningitis; cytology; cerebrospinal fluid

脑脊液常规

1.项目名称 脑脊液常规 (1)标本处理 1.标本送验必须及时,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检验。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葡萄糖分解使含量降低;病原菌破坏或溶解。 2.细胞计数管应避免标本凝固,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EDTA盐抗凝。 (2)一般性状检查 主要观察颜色与透明度,可记录为水样透明、白雾状浑浊、微黄浑浊、绿黄浑浊、灰白浑浊等。脓性标本应立即直接涂片进行革兰染色检查细菌,并应及时接种培养基。 1)红色: 如标本为血性,为区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性损伤,应注意: (1)将血性脑脊液试管离心沉淀(1500r/min),如上层液体呈黄色,隐血试 验阳性,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出血的时间已超过4h。如上层液体澄 清无色,红细胞均沉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因病变所致的新鲜出血。 (2)红细胞皱缩,不仅见于陈旧性出血,在穿刺外伤引起出血时也可见到。 因脑脊液渗透压较血浆高所致。 2)黄色: 除陈旧性出血外,在脑脊髓肿瘤所致脑脊液滞留时,也可呈黄色。黄疸患者的 脑脊液也可呈黄色。但前者呈黄色透明的胶冻状。 3)米汤样: 由于白(脓)细胞增多,可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 4)绿色: 可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5)褐或黑色: 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肉瘤。 (3)潘氏(Pandy)球蛋白定性试验

[原理] 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试剂] 5%苯酚溶液: 取纯苯酚25m1,加蒸馏水至500m1,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 [操作] 取试剂2—3m1,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l一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土):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十):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2十):白色浑浊。 强阳性(3十):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4十):白色凝块。 [临床意义] 正常时多为阴性。有脑组织和脑膜疾患时常呈阳性反应,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灰白质炎、流行性脑炎等。脑出血时多呈强阳性反应,如外伤性血液混入脑脊液中,亦可呈阳性反应。 (4)细胞计数 1)细胞总数 [器材及试剂] 1.细胞计数板; 2.红细胞稀释液(配法同血液红细胞稀释液)。

实验诊断--脑脊液检查

Ⅰ、脑脊液检查cerebrospinalfluid 1、脑脊液(CSF)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内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正常脑脊液容量成人约为120~180ml。 70%由脑室脉络丛分泌,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 2、功能: 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界震荡损伤; 调节颅内压力变化; 供给脑、脊髓的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产物; 调节神经系统碱储量,维持正常pH等。 3、标本采集 一般通过腰椎穿刺术获得标本。 脑脊液可行常规、生化、细菌学和免疫学检查。 腰椎穿刺术常用于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对诊断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病变、肿瘤以及其他全身疾病的中枢受累有重要意义。可行鞘内注射药物。 4、适应证及禁忌证 ⑴、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如下: ①有脑膜刺激症状,如脑膜感染、脑膜白血病。 ②疑有颅内出血,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破人脑室。 ③中性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④脱(神经)髓鞘疾病。 ⑤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而疑为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者。 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需椎管内给药治疗者。 ⑵、禁忌证: 对疑有颅内压升高者须先作眼底检查,如有明显乳头水肿,忌作腰椎穿刺,以避免诱发脑疝。 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者亦不宜作腰椎穿刺。 ⑶、注意 ①疑有脑脊液压力升高时先脱水后穿刺 ②标本留取时 第一管:细菌学检查 第二管:生化和免疫学检查 第三管:细胞计数和分类 第四管:脱落细胞 ⑷、送检要求立刻送检以免细胞破坏、形成凝块 ⑸、检验项目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 红色:常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或脑室出血。 黄色:蛛网膜下腔出血;血中胆红素>256umol/L;椎管阻塞或脑膜炎。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 (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

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7、细胞分类(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的应用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应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我院接受治疗80例脑脊液标本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应用细胞玻片离心法实施细胞学检查。结果33例淋巴瘤患者中有1例检查结果为阳性,阳性份数为6,标本份数为57;2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有3例检查结果为阳性,阳性份数为15,标本份数为102;1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有2例检查结果为阳性,阳性份数为4,标本份数为3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应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实施诊断具有良好的成效,这对于该病的临床诊治来说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标签: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诊断 白血病在血液内科中是一种克隆性恶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嗜睡、贫血、易疲劳和冒冷汗等;而淋巴瘤在肿瘤内科中则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盗汗、进行性肿大和淋巴结无痛性等;二者均会对机体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性危害,这也是导致患者病情复发或死亡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形态学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特征,所以必须采取鉴别措施,与不同种类的白血病细胞进行审察辨别[1-2]。而形态学检验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和特异性强等诸多优点,目前已成为诸多疾病的标准诊断方法,也就是说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现已是临床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最佳手段。笔者就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展开研究讨论,并详细分析其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得出的最终诊断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80例脑脊液标本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为门诊部患者,73例为住院部患者。47例患者合并有阳性脑膜白血病,其中男30例,女17例,最大年龄为55岁,最小年龄为9岁,中位年龄为32岁。26例患者为淋巴瘤,20例患者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例患者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9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7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6例患者伴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例如恶心、呕吐、头痛、抽搐、昏睡和视乳头水肿等,其中20例患者并发高颅压症状,11例患者并发颅神经损害,5例患者并发脑膜刺激征。密切观察脑脊液变化,发现颅高压升高至0.02kPa以上,白细胞计数升高至10×106/L以上,蛋白升高至450mg/L 以上,通过细胞学检查发掘白血病细胞。本组患者中有10例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后采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找到白血病细胞。因此,在病程的每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现脑膜白血病。 1.2 检查方法

脑脊液检验操作规程

脑脊液常规检验操作程序 1.目的 保证脑脊液常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及时。 2.适用范围 脑脊液常规检测,标本类型为脑脊液。 3.职责 3..1脑脊液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检验人员向临床提供脑脊液标本量、保存条件、注意事项、生物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等。 3.2脑脊液标本的运送由临床卫生员运送。 3.3收集与处理检验后脑脊液标本由检验卫生员统一送到医院垃圾处理站按相关程序进行处理。 4. 检验程序 4.1脑脊液理学检验: 4.1.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液体。当有病变时可出现红色、黄色、绿色、乳白色、黑色等颜色。 4.1.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当脑脊液中有形物增加时,透明度降低,透明度可按清晰透明,微浑、浑浊三级报告。 4.1.3凝固或薄膜正常脑脊液没有凝块,化脓性脑膜炎时可出现,脑膜炎时可出现薄膜,可用无凝块、胶冻样、有薄膜形成、有凝块等方式报告。

4.2脑脊液化学检验: (一)潘氏(pandy)定性试验 4.2.1【原理】 蛋白质与石碳酸结合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4.2.2【试剂】 5-7%石碳酸溶液。 4.2.3【方法】 取试剂2-3毫升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色背景下观察结果,出现白色浑浊为阳性。 4.2.4【结果判断】 透明无变化(一)阴性 微呈白雾状(〒)极弱阳性 灰白色云雾状(+)弱阳性 白色浑浊(++)阳性 白色浓絮状沉淀(+++)强阳性 白色凝块(++++)最强阳性 4.3【注意事项】 试剂和脑脊液应按一定比例进行试验,若脑脊液浑浊,应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试验。

4.4【参考值】 正常人多为阴性,偶有极弱阳性反应。 5、脑脊液显微镜检验: 5.1细胞总数计数 5.1.1直接计数法:如细胞数很少,可用此法,用滴管吸取少量充分混匀的脑脊液于血细胞计数池内,等待2~3分钟后,用低倍镜 计数四角及中央共五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数,将其总数乘以2〓106,即为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总数。 5.1.2稀释计数法:如脑脊液中的细胞数很多,可用此法。于小试管内加红细胞稀释液0.38毫升,再用血红蛋白吸管吸取混匀的 脑脊液20微升加入小试管中,混匀后将其滴人血细胞计数池内,然后用低倍镜计数四角的四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总数并乘以50〓106。而即为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总数。 5.2白细胞计数 5..1.1直接计数法:用吸管吸冰醋酸后轻轻吹出,使管壁附着少许冰醋酸。用此滴管吸取混匀的脑脊液数滴,待其中红细胞完全溶解后充入血细胞记数池内,计数四角及中央共五个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数(包括间皮细胞)。总数乘以2〓106即为每升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待其中红细胞完全溶解后充入血细胞记数池内,计数

[知识]脑脊液检查正常指标

[知识]脑脊液检查正常指标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常规检验: 1、 (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4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新生儿:(0-30)×106/L。儿童:(0-15)×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脑脊液详解(内容清晰)

脑脊液详解 脑脊液蛋白定量 脑脊液蛋白定量介绍: 脑脊液蛋白定量有助于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疾病时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特点。脑脊液蛋白定量正常值: 成人:腰池150~450mg/L,小脑延髓池150~250mg/L,脑室内50~150mg/L; 新生儿:400~1200mg/L; 老年人:300~600mg/L。 脑脊液蛋白定量临床意义: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各类中枢神经疾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 疾病蛋白质(mg/L); 细菌性脑膜炎 800~5000 ; 隐球菌性脑膜炎 250~2000; 病毒性脑膜炎 300~1000 ; 脑炎 150~1000; 肿瘤 150~2000(常正常); 脊髓肿瘤 1000~2000; 脑出血 300~1500 ; 神经梅毒500~1500; 多发性硬化症 250~500 ; 结核性脑膜炎 500~3000;

脑脓肿 200~1200 ; 脊髓病后炎症反应轻度增加。 脑脊液蛋白定量注意事项: 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 有些化学物质如葡萄糖等将分解含量减少;细菌发生自溶影响细菌的检出率。脑脊液抽取后一般分装三个无菌管,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三管的顺序不宜颠倒。因标本采集较难,全部送检和检测过程应注意安全。 脑脊液蛋白定量检查过程: 暂无相关信息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介绍: 脑脊液是一种包绕并循环于神经系统脑组织和脊髓周围的特殊体液,对于脑的保护、营养、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正常值: 颜色和透明度:无色、透明。凝固性:12~24h内不凝固(无凝块或薄膜)。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临床意义: 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颜色无色:虽是正常脑脊液特点,但也见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红色:见于各种原因的出血。应区别脑脊液穿刺时可能损伤血管而出血。病理性出血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黄色:见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出血、椎管梗阻、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重症黄疽、新生儿溶血症。乳白色: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性脑膜炎。褐色/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2.透明度脑脊液中如有细胞、细菌、真菌等增多时可变为混浊。结核性脑膜炎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呈明显脓样混浊;轻度混浊或仍保持透明可见于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 3.凝固性脑脊液中蛋白质(引起凝固的主要蛋白质是纤维蛋白原)增多时(大于10g/L),常出现凝固。1~2h内出现凝块或沉淀物,见于化脓性脑膜炎;12~24h后才出现薄膜状,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出现胶样凝固,见于蛛网膜下腔梗阻;出现絮状物,见于神经梅毒等。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注意事项: 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急诊中的应用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急诊中的应用 一、脑脊液细胞的收集 1、国内外对此分析 2、液细胞的收集技术以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应用较广,其效果理想。具体有三种仪器和相应的三种操作流程:(1)FMU-5微型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器(第四军医大学研制) (2)Cytospin-2型细胞玻片离心沉淀仪(英国Shandon 公司制造) (3)FCS-I型离心沉淀仪(宁夏医学院研制) 二、脑脊液细胞的染色 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采用的染色方法也不同,常规染色多采用迈-格-姬染色法。 1、迈-格-姬(May-Grun-wald-Giemsa,MGG)染色法: 原理:迈-格-姬染色法其实是瑞氏和姬氏两法合并应用的结果,对胞浆和胞核染色效果都不错,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多采用此染色方法。 2、抗酸染色: 抗酸菌染色是检查结核杆菌等抗酸菌的常用方法,有Ziehl-Neelsen染色法、Kinyoun氏法、Allen法,这几种方法现在都很成熟。 3、墨汁染色:

印度墨汁染色主要用于真菌的检查,方法简便易行。 三、脑脊液常见细胞及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分小、中、大淋巴细胞,各个比例及临床意义不同,小、中淋巴细胞是正常脑脊液的主要万分,其数量增加或比例失调则有诊断意义,多见于CNS感染或非特异性脑膜刺激反应;大淋巴细胞系由小淋巴细胞激活转化而来的,也多见于CNS感染或非特异性脑膜刺激反应。 2、激活淋巴细胞:系大、小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成,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转化型淋巴细胞形态不规则、伪足、胞膜粗糙等多见于细菌性脑膜炎(特别是恢复期)、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MS、CI、SAH等。 3、浆细胞: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浆细胞,他出现必有抗原刺激。多见于CNS感染,以结核性脑膜炎、脑囊虫病、病毒性感染更甚,有的认为与MS也有关。 4、单核细胞:占正常脑脊液细胞的30%—49%,和淋巴细胞的比例约为3:7或4:6,若比例失调或数量增多则为病理笥,可见于脑膜非特异反应和肪组织的破坏性改变,如脑挫伤、出血、缺血、炎症等。激活单核细胞:仅占2%,增多见于CNS变性、炎性疾病、肿瘤等刺激因素。 5、吞噬细胞:如红细胞吞噬细胞、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可以估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时间、是否是新鲜出血、穿刺

脑脊液常规详细

常规检验 颜色检查 (CSF)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 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 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 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细胞分类 (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脑脊液检查成分分析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examina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穿刺后测得的脑脊液压力,侧卧位成人为0.78-1.96kPa(80-200mm水柱),婴儿有为儿童为0.39-0.98kPa(40-100mm水柱),新生儿为0.098-0.14kPa(10—14mm水柱)。观测初压时应注意脑脊液液面有无呼吸性搏动(随呼吸产生0.098-0.197kPa(10-20mm水柱的液面搏动)和脉搏性搏动(随脉搏产生0.02-0.039kPa(2-4mm水柱的液面搏动)。前者消失时,提示椎管内有梗阻或有枕大孔疝,均宜小心。 (1)颈静脉压迫试验(Queckenstedt试验) 用手压迫双侧颈静脉,使颅内静脉系统充血而致颅内压力增高,增高了的压力传达到连接于腰椎穿刺针的压力玻管上,可引起液面的明显升高,放松压迫后液面迅速下降。当椎管有梗阻时,压迫后液面上升下降缓慢甚或不能。精确测定时,使用血压计气袋缠于颈部,分别充气至2.7-5.3-8kPa(20-40-60mm汞柱),压迫30秒后放松30秒,其间每5秒记录一次压力,并绘制成图。有颅内压力增高或疑有颅内肿物,出血者忌行。 结果判断: 无梗阻时脑脊液压力应在颈部加压后15秒左右迅速升至最高点,去压后15秒左右又能迅速降至初压水平;或加压至8kPa(60毫米汞柱)时可升高至4.9kPa(500mm水柱)以上。部分梗阻时压力上升、下降均缓慢,或上升后不能下降至初压水平;完全梗阻时,则在颈部加压后,测压管脑脊液压力不升或上升极少。 (2)压腹试验(Stookey试验) 以拳头用力压迫病员上腹部或令其屏气,使下腔静脉及下胸段以下硬脊膜外静脉充血,引起上述水平以下脑脊液压力的迅速上升,可了解下胸段及腰骶部的脊髓蛛网膜下腔以及腰穿针和测压管有无梗阻。正常时压力升高约为初压的两倍,压迫停止后压力迅速下降至初压水平。若压力上升缓慢或不升谓之阳性,说明下胸段以下蛛网膜下腔梗阻。腰穿针和测压管不通畅亦可呈阳性,须予注意。 (3)双针联合穿刺试验:在疑有椎管内梗阻的上下部位如腰椎2-3与腰5骶1两处同时进行穿刺,借梗阻平面上下两处脑脊液压力在颈静脉压迫试验中所显示的差别。可以粗测腰椎2-5之间有无梗阻。 (4)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Tobey-Ayer试验):压迫一侧颈静脉引起脑脊液压力上升,但压迫另侧颈静脉时压力无变化,称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提示该侧侧窦或颈内静脉有梗阻,如血栓形成等。 终压 放出脑脊液后所测得的压力,当低于原初压的1/2时常为异常。正常人放液2-3毫升后的脑压降低一般不超过0.098-0.197kPa(10-20mm水柱)或保持不变。若放液3-5ml后压力下降大于0.5kPa(50mm水柱),应考虑椎管内或枕骨大孔处已有不同程度的梗阻的部位愈低,这种现象愈明显;完全性梗阻时,终压有时可下降到零。若放出数亳升脑脊液后,脑压下降很少或很快恢复到初压水平,则提示有交通性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 编辑本段外观 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新生儿脑脊液(因含有胆红素)、陈旧出血或蛋白含量过高时,脑脊液可呈黄色。新出血时进则呈红色或血性,须和穿刺误伤引起的出血鉴别,前者脑脊液血染浓度前后均匀一致,离心后上清液黄色或淡黄色,潜血试验阳性,红细胞形态边缘皱缩或破裂,而创伤性出血则反之。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可呈乳白色或绿色混浊,垂直静置后可出现薄膜样沉淀物,如结核性脑膜炎有由液面倒悬至试管底部的漏斗样蛛网状薄膜等,在薄膜样沉淀物中寻得细菌的阳性率一般较高。 编辑本段细胞学检查

脑脊液检查步骤

脑脊液检查步骤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脑脊液检查步骤:1.观察外观:颜色分为正常的无色透明,异常的有:红色、黄色、 白色或灰白色、褐色或黑色。透明度分为清晰透明、微浑、浑浊2.显微镜计数正常WBC(0-8)×106/L并分类中性和淋巴细胞所 占比列 (1)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或慢性感染急性发作时。还可见于脊髓灰质炎早期结核性脑膜炎早期。 (2)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经过治疗后,以及布氏杆菌性脑膜炎、脑脓肿和脑膜附近感染、脑和脑膜的病毒性感染、霉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螺旋体感染、疫苗接种后或感染后脑脊髓炎,也可见于寄生虫感染、脱髓鞘病、脑瘤、结节病和白塞氏综合征等。 生化检查:检测氯(120-130mol/L)和糖氯检测意义:(1)减少:患结核性脑膜炎时,氯化物含量显着减少(但也有少数含量正常者)。患化脓性脑膜炎者也可减少。 (2)增多:患肾炎、尿毒症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可见增多。 (3)正常:除正常人外,患病毒性脑炎、脑脓肿、脊髓灰质炎、脑肿瘤、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也可正常。 糖检测的意义:1)增多:多见于尿毒症、脑肿瘤,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水肿、糖尿病等。(2)减少: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脓肿、低血糖等。

3.蛋白定性:使用试管加入2-3ml饱和碳酸钠,滴加脑脊液2-3 滴,结果见下: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白色浑浊 强阳性(3+):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4+):白色凝块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手册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手册 1.目的:建立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标准化操作; 2.范围:适用于脑脊液的常规检查(物理检查、蛋白定性、细胞检查); 3.标本采集: 3.1 标本种类: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 侧脑室穿刺获得。 3.2 标本要求: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 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毫升。 3.3 遇高蛋白标本时可采用EDTA K2抗凝。 4.标本储存:立即送检。 5.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标本拒收标准:污染,久置标本。 6.器材试剂:5%苯酚溶液:取纯苯酚25ml,加蒸馏水至500ml,用力振摇,置37℃ 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细胞计数板;显微镜。 7.物理检查: 7.1 目测脑脊液颜色与透明度: (1)观察颜色。(2)观察透明度。 (3)观察凝块或薄膜:收集脑脊液于试管内,静置12-24小时,正常脑脊液不形成 薄膜、凝块和沉淀物。 7.2 结果判断与分析: 7.2.1颜色: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在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可呈不同颜色改变: (1)红色:常由于各种出血引起。脑脊液中出现多量的红细胞,主要由于穿刺损伤出 血、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引起。前者在留取三管标本时,第一管为血性,以后两管颜色逐渐变淡,红细胞计数结果也依次减少,经离心后上清液呈无色透明。 当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时,三管呈均匀红色,离心后上清液显淡红色或黄色。 红细胞在某些脑脊液中5分钟后,即可出现皱缩现象,因此红细胞皱缩现象不能用以鉴别陈旧性或新鲜出血。 (2)黄色:可因出血、梗阻、郁滞、黄疸等引起。陈旧性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由于 红细胞缺乏蛋白质和脂类对膜稳定性的保护,很易破坏、溶解,出血4-8小时即可出现黄色。停止出血后,这种黄色仍可持续3周左右。椎管梗阻如髓外肿瘤,格林-巴利综合征,当脑脊液蛋白质量超过1.5g/L时,颜色变黄,其黄色程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时,因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而呈淡黄色或黄色。重症如核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时脑脊液也呈黄染。 (3)白色或灰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加所致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3脑脊液常规检查简易操作程序

脑脊液常规检查简易操作程序 一、一般性状检查 观察颜色、透明度、有无凝块,可记录为水样透明、白雾状浑浊、微黄浑浊、绿黄浑浊、灰白浑浊等。 二、潘氏(Pandy)球蛋白定性试验 取5%苯酚溶液2—3m1,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l一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土):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十):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2十):白色浑浊。 强阳性(3十):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4十):白色凝块。 三、细胞计数 (一)、细胞总数 1、对澄清的脑脊液可混匀后用滴管直接滴入计数池,计数10个大方格内红、 白细胞数,其总和即为每μl的细胞数。再换算成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 数。如细胞较多,可计数一大格内的细胞×10,即得每μl脑脊液中细胞总数。如用升表示,则再乘以106。 2、浑浊或带血的脑脊液可用血红蛋白吸管吸取混匀的脑脊液20μl,加入含 红细胞稀释液0.38m1的小试管内,混匀后滴入计数池内,用低倍镜计数4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乘以50,即为每μl脑脊液的细胞总数。 (二)、白细胞数 1、非血性标本: 小试管内放入冰乙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壁沾有冰乙酸后倾去之,然后滴加混匀的脑脊液3—4滴,数分钟后,混匀充入计数池,按细胞总数操作中的红、白细胞计数法计数。 2、血性标本: 将混匀的脑脊液用1%冰乙酸溶液稀释后进行计数。为剔除因出血而来的白细胞数,用下式进行校正: 每μl脑脊液内白细胞校正数=每μl脑脊液内白细胞未校正数 每μl脑脊液内内红细胞数×每μl血液内白细胞 - ────────────────────── 每μl血液内红细胞

临床上脑脊液细胞学检测的价值分析

临床上脑脊液细胞学检测的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28T11:13:46.1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8期供稿作者:张秀惠[导读] 样本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865例,共进行CSF细胞学检查1215份。 张秀惠(吉林省和龙林业局医院检验科 133500) 【中图分类号】R3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8-0176-01 【关键词】脑膜炎细胞学诊断 在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的诸多检查项目中,CSF细胞学是对CSF细胞的形态学研究,不仅可以提供患者白细胞总数的变化情况,而且对各类细胞比例提供详细资料,提示病情和进展情况,并可为药物的选用和停用、剂量增减和疗效评估等方面提供客观依据。同时,还可以发现多种特异性感染性病原体、白血病细胞及恶性肿瘤细胞等,为临床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疗效观察提供了重要临床依据。本研究通过分析探讨其在神经系统疾病或具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865例,共进行CSF细胞学检查1215份。 1.2 检测方法通过腰穿后取得新鲜CSF样本3ml送检。先观察样本的颜色和透明度进行常规检测,然后做球蛋白性试验,再计算红白细胞数,用脑脊液细胞沉淀器取1mlCSF制版,干燥后,经染色后油镜下观察CSF细胞形态,计算各类细胞百分比。全片不足50个白细胞时,按实际个数报告,最后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2 结果 2.1 CSF细胞分析:呈中性细胞反应是化脓性脑膜炎,吴淋巴细胞反应是病毒性脑膜炎,但急性早期也可以是中性粒细胞。结核性脑膜炎是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混合细胞反应为主,真菌性脑膜炎也是混合细胞反应。要识别主要靠检出隐球菌等。 2.2 在CSF样本检测中,总共发现异常细胞195份。其中细菌8份,新型隐球菌7,恶性肿瘤细胞26份,白血病细胞122份,网状细胞5份,浆细胞17,不明细胞10份。 3 讨论 在近20多年CSF细胞检测中,我国专家对细胞收集方法和染色技术不断改进,已研制出了操作简便,破损失少的玻版离心脑脊液细胞收集法和瑞姬染色法。这一技术的广泛使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等疾病的诊断水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化脓性脑膜炎为例,CSF样本外观为混浊,有的是脓性样本,以中性细胞为主。早期是以杆状核粒细胞为主,然后很快成为分叶粒细胞,这类细胞有极强的吞食作用。检测时,应特别注意中性粒细胞胞浆的致病菌,有助于病因的确诊。结核性脑膜炎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中期多种细胞并存的混合性细胞反应,并有激活一定数量的单核细胞,浆细胞,小淋巴细胞和大淋巴样细胞,情况好转后中性粒细胞会消失。病人检测时,病况一般是中后期。因此CSF细胞是混合性细胞反应或淋巴性细胞反应。病毒性脑膜炎的CSF细胞是典型的淋巴性细胞反应,淋巴细胞可以看到大量的脑样淋巴细胞、大淋巴样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淋巴细细比例在80%以上。患者进入康复期时,单核细胞和激活单核细胞数量会增多,异常细胞会消退。真菌性脑膜炎的CSF细胞与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很相似,其中有3份CSF样本中发现新型隐球菌,并且送检的常规墨汗染色结果呈阴性。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穿刺误伤出血CSF识别。脑出血、珠网膜下腔出血CSF样本检测时,中性粒细胞会增多并可见大量新鲜红细胞。相继会出现皱缩棘性变化的红细胞,红细胞、含铁血黄素、和胆红质吞噬细胞本研究结果中,48份出血性脑血管病样本中24份CSF 里有吞噬细胞情况。因腰穿误伤所致的CSF样本中,没有发现单核吞噬细胞情况,而穿刺误伤CSF样本中红细胞形态没有发生改变。这都为病理性和穿刺误伤性CSF的识别提供了可靠的佐证。 脑血栓和脑梗死的CSF样本主要表现为:细胞总数轻度增高,分类比例大致正常,少数的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会增多,并出现激活单核细胞。 脱髓鞘疾病CSF细胞表现为淋巴细胞比轻度增高,涂版可以看见大淋巴细胞,并且可以看见一部分激活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本次检测发现形态典型的浆细胞20份,另外全片细胞数少于50个的有26份,明显高于其它疾病。在所有恶性肿瘤患者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有43份。CSF中的肿瘤细胞特点一般是:细胞体大、胞界不清、形态异常、核浆比例失调、核仁增多变大、染色呈碱性、呈团分布和细胞分裂活跃等,一般是肿瘤细胞浸润所导致的,常见的是由乳腺癌,肺癌等转移所导致。这类细胞的发现,是由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转移确诊为依据。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共检测患者192例,CSF样本160份,其中122份样本检测出白血病细胞。治疗前,白血病细胞特征与外周血液中白血细胞基本相同,治疗后细胞形态显出不同程序的变化,细胞数量锐减。以中枢神经系统为源的淋巴瘤很少见,应该把淋巴瘤细胞与激活的淋巴细胞区别开来,淋巴瘤细胞的胞核不规则,核仁大而且明显,胞浆中可以看以看见较多的空泡,而激活的淋巴细胞没有这些恶性细胞征状。在CSF中只要发现淋巴瘤细胞,是确诊的可靠标准。 脑脊液细胞检查操作起来简单,不需要特别昂贵的设备。在设施一般的基层医疗单位都可以开展工作,而且对各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鉴别,病情预报,预后判断及疗效等方面,都有非常实用医学价值。 参考文献 [1]侯熙德,周善仁.脑脊液细胞分类的新概念[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4,10(5):316-317. [2]黄培忠,王文正.脑脊液细胞学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诊断评价[J].江西医学检验,2006,24(5):418,414. [3]石俊明,杜倩.脑脊液细胞学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价值[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5):102-103. [4]粟秀初.腰椎穿刺血性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的分析及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8,8(2):155-156. [5]吴若芬,钟利,李莉.中枢神经系统脑瘤脑脊液细胞学回顾性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8,47(12):1152-1153,1056. [6]李桂苓,刘远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实验诊断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1):139-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