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论文(刘程)

合集下载

植物生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植物生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植物生理学专业毕业论文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在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过程中的生理机制的学科,涉及植物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多个方面。

毕业论文是植物生理学专业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环节,旨在总结和运用所学知识,展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将以植物生理学专业毕业论文为题,探讨相关主题,并分为导论、方法、结果和讨论四个部分进行叙述。

导论部分是毕业论文的开篇,其目的是介绍研究背景、问题陈述和研究目标。

在植物生理学领域,可以选择多个研究方向,如植物逆境生理、植物激素调控、植物光合作用等。

考虑到篇幅的限制,在导论部分需要明确选择的研究方向,并回顾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突出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目的。

此外,还可以提出研究假设和预期结果,以明确研究的科学意义和贡献。

方法部分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需要详细描述研究所采用的实验设计、材料和方法。

在植物生理学专业的研究中,常见的实验手段包括野外调查、温室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等。

在该部分,需要说明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组的设置、实验条件的控制,以及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

此外,还需要根据实验目的明确研究的变量、指标和统计分析方法,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结果部分是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用于呈现研究所得的实验结果和数据。

在植物生理学的研究中,可以通过细胞、分子和生化等不同层次的实验手段来获取数据,如光合速率、酶活性、基因表达等。

在结果部分,需要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实验数据,并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和说明。

同时,还应对结果进行详细解读,与已有文献进行比较,强调新颖性和重要性,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讨论部分是毕业论文的总结和展望,用于分析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启示,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在讨论部分,可以对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阐述,并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结果与已有理论的关系。

同时,还可以提出对研究假设的验证和修正,表达对未来研究的期望和展望。

最后,还可以总结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对研究的局限性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农学类 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论文

农学类 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论文

低温胁迫对小麦幼苗叶片抗寒性的影响王帅孙宇涵(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学院,哈尔滨,150030)摘要为了了解低温胁迫对小麦幼苗叶片抗寒性的影响,以室温做对照组,在-20℃的低温下,对市售的小麦叶片做胁迫处理,分别测定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相对电导率,计算出伤害率作为指标,比较相关的指标数据表明,低温处理的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相对电导率下降。

说明低温胁迫会降低小麦幼苗叶片抗寒性。

关键词:低温;小麦;冻害;抗寒性本次试验主要讨论冰点以下的低温对植物的伤害。

低温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细胞膜,从而影响膜系统所维持的生理功能。

小麦是中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而大部分以小麦为主要作物的地区都处于温带,冬夏温差巨大,因此研究低温对小麦幼苗抗寒性的影响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小麦(学名):市售1.2方法将小麦叶片置于-20℃冰箱中冷冻处理10分钟作为处理,另一份小麦叶片置于室温做对照。

分别用愈创木酚法和电导率仪法测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外渗电导率。

1.3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愈创木酚法[1]外渗电导率测定:电导率仪法[1]2 结果与分析表1 低温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各生理指标的测定相对电导率(L) 伤害率(%)品种温度(℃) 过氧化物酶活性(U·g-1·min-1)小麦-20 64 0.3974 13.7室温147 0.51232.1外渗电导率的变化外渗电导率岁低温胁迫的加重而显著增加,外渗电导率都是反映生物膜通透性的重要参数,、而膜的通透性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植物低温冻害中最核心的伤害还是膜系统被低温破坏。

从而使细胞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细胞内部离子外渗,从而使外渗电导率增加,外渗电导率随冻害而升高,表明了低温胁迫对小麦幼苗叶片细胞的破坏。

2.2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过氧化氢将愈创木酚氧化为茶褐色产物,此产物在470nm下有最大吸光值,股通过测470nm下的吸光值变化测定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活性在-20℃大幅度降低3 讨论低温胁迫会破坏生物膜,造成生物膜失效,降低植物的生理活性。

植物生理学论文

植物生理学论文

植物生理学论文(2008-06-04 20:05:04)转载标签:杂谈光合作用的反应——碳同化植物不同于动物,它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机制比较复杂,但总的来看总反应仍是一个氧化还原的过程,但实质上包括一系列的光化学步骤和物质转变问题。

光合作用需要光,但并不是光合作用中任何过程都需要光,它能笼统的分为两个反应,即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在光下才能进行,暗反应则是在暗处进行的,根据现代资料,光合作用大致分为下列三个步骤,即: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CO2同化。

1. 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光化学反应,通过原初反应把光能转变为电能(高能态电子)。

2. 电子在光合电子传递链中传递的同时伴随有光合磷酸化,把电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贮存在合成的ATP 和NADPH + H+中。

3. 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化学能是通过CO2同化过程完成的。

这里我就主要讨论光合作用的第三步,碳同化。

绿色植物碳同化是利用光合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形成的同化力,还原CO2合成碳水化合物,是活跃的化学能进一步。

途径:C3途径、C4途径和景天酸代谢。

其中C3途径是绿色植物碳同化最基本的共同途径。

其他两条碳同化途径所固定的CO2,最终都必须通过C3途径才能被还原成糖(一) C3途径(C3pathway )也称为卡尔文循环还原磷酸戊糖途径( RPPP )等RuBP羧化酶 ATP和NADPH+HRuBP CO2→ 2分子PGA → GAP叶绿体内膜上的“磷酸运转器” 运到细胞质中去合成蔗糖,也可以在叶绿体的间质中合成淀粉,暂时积累。

RuBP 的再生和光合产物的形成GAP 经过C4糖、C5糖、C6糖、C7糖等多种糖的转化,形成核酮糖-5-磷酸( Ru5P )后再生,使整个途径形成一个循环。

其中有部分C6糖转变为光合产物(淀粉、蔗糖)。

参与C3途径的酶类很多。

光调节酶( light negulator engyme )RuBP羧化酶、NADP GAP脱氢酶、FBP酯酶、SBP酯酶以及Ru5P激酶等在光下活化,以适应光合作用的需要;在黑暗中钝化,以减少底物的消耗。

植物生理学研究发展论文

植物生理学研究发展论文

逆境条件下植物体内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与活性氧代谢摘要:本文介绍逆境胁迫下植物体内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和作用,及其对活性氧的产生与清除的影响。

阐述以脯氨酸为代表的渗透调节物质对活性氧的直接清除作用,甜菜碱等对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广泛利用转基因技术合成脯氨酸、甜菜碱,为提高作物的抗氧化能力及培育抗逆新品种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逆境胁迫,渗透调节物质,活性氧代谢自然界诸多环境因子如低温、干旱、盐渍等都会限制或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尤其是干旱和盐渍,是影响最普遍的两种胁迫因子。

在发生水分胁迫和渗透胁迫时植物细胞主动积累溶质,降低渗透势和水势,维持膨压,进行渗透调节。

受胁迫的同时,植物在代谢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产生的活性氧及其清除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

轻中度胁迫下,清除酶的活性增加,活性氧造成的伤害得以缓解,植物的抗氧化能力提高。

因此,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与抗氧化能力的提高,是植物在逆境下得以生存的两种重要机制。

从最近报道的资料来看,渗透调节物质对活性氧的产生及清除有一定的影响,如脯氨酸、甘露醇有清除活性氧的能力,能提高清除酶的活性。

1、逆境下植物细胞内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及作用植物积累的渗透调节物质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是外界环境进入细胞内的无机离子,二是细胞内合成的有机溶质,主要是多元醇和含氮化合物。

50年代Kemble 等首先发现在受旱的多年生黑麦草叶子中有游离脯氨酸积累,此种现象现已在小麦、高粱、玉米等多种植物中发现。

最近的研究表明,盐胁迫明显激活脯氨酸合成的鸟氨酸途径,该途径对脯氨酸含量上升的贡献是谷氨酸途径的1.0-1.5倍。

另外,许多植物特别是藜科、禾本科植物在水分或盐分胁迫下,细胞内甜菜碱大量积累。

在豆科植物中也有甜菜碱的积累。

苜蓿在盐胁迫下积累葫芦巴碱。

季胺化合物对干旱、盐渍条件下的植物生理反应起重要作用,盐胁迫促进了大麦幼苗体内多胺的精氨酸合成途径,使多胺的合成比脯氨酸合成对盐胁迫更敏感。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研究论文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研究论文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研究论文在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研究领域,大量的论文被发表和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植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文将就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领域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特征。

一、光合作用及植物繁殖光合作用是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氧气的过程。

其中,光合色素和酶是光合作用中的两个关键因素。

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它们能够吸收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而酶则能够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除了光合作用外,植物的繁殖也是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植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等。

性繁殖通过花的开放、授粉、受精等过程,形成种子并完成繁殖。

而无性繁殖则是植物通过植物体的其他结构(如茎、根等)进行繁殖,不需要花的开放和授粉。

二、植物代谢与物质运输植物代谢与物质运输是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植物代谢包括物质的吸收、转运、分解以及合成等过程。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和养分,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通过根茎进行物质的转运。

植物的代谢过程涉及到多种生物化学反应和代谢途径,如氮循环、葡萄糖代谢等。

物质运输是指植物体内物质的传递过程,也是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通过细胞间连通的组织——维管束进行。

维管束包括导管和木质部,导管主要负责水分和养分的输送,而木质部则起到支持植物体的作用。

三、激素与植物发育激素在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激素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过程。

植物体内存在多种类型的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

这些激素可以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

激素与植物发育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例如,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的细胞伸长和分裂,而赤霉素则可以抑制细胞伸长和促进细胞分裂。

植物生理学课程论文06.01(22:19)

植物生理学课程论文06.01(22:19)

植物生理学课程论文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姓名:胡锦赫班级:生物技术2013级02班学号: 20131697指导老师:王强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生理学系日期:2015年5月25日植物生理学课程论文——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学院:农学院班级:生技13-2班指导教师:王强姓名:胡锦赫学号:20131697 摘要:土壤的pH值不同,土壤中多种物质的形态均会发生改变,且土壤各方面的性质会受其影响而发生变化,从而会影响植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等方面,最终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土壤酸碱性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及肥力等特征的影响而影响植物生长,直接影响则主要表现在对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等的影响上。

因此,研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根据影响酸碱性的因素找出改良酸碱失调踢人的途径,具有十分主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壤酸碱性pH值植物生长前言: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对大自然不可再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各种不可再生资源都出现了较严重的紧缺现象。

土壤资源也不例外,各种退化的现象纷至沓来,包括土壤侵蚀、酸化、盐化、沙化和污染退化等多种类型,其中土壤酸化属于土壤酸碱性失调的一种重要形式。

随着土壤酸度的升高,土壤质量和生产力均下降,植物的生长发育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因此,研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具有重大的意义[1]。

1土壤酸碱性1.1土壤酸碱性及其相关的定义1.1.1土壤酸碱性土壤酸碱性,是指土壤的酸碱程度,即土壤溶液中H+浓度的负对数,用pH 值表示[2]。

它是土壤诸多的化学性质中重要的一个,其产生受到了(包括生物、气候、水文、地质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3],对土壤肥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用土壤酸碱度来衡量土壤酸碱性的强弱。

1.1.2土壤溶液土壤溶液:即土壤水溶液的简称。

土壤溶液中有以Ca2+、Mg2+、K+、Na+、NH4+等的硝酸、碳酸、磷酸盐等为主的矿物质,也有O2、N2、CO2等气体以及少量可溶性蛋白质、糖类、氨基酸等有机物质[4]。

园艺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植物生理学对抗旱的机制

园艺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植物生理学对抗旱的机制

园艺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植物生理学对抗旱的机制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逐渐显现,干旱成为了农业生产中日益严重的问题。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和生命过程的基础学科,而抗旱是植物生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通过研究植物生理学对抗旱的机制,可以为抗旱植物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植物生理学对抗旱的机制,揭示植物在干旱环境下的生理响应和适应机制。

通过本研究,可以加深对植物适应环境的生理机制的理解,为抗旱植物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指导,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植物生理学对抗旱的机制,具体研究以下方面:1. 植物对干旱环境的生理响应机制:研究植物在干旱环境下的生理变化,包括代谢、呼吸、渗透调节等,揭示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理机制。

2. 植物抗旱相关基因的筛选和功能分析:通过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与抗旱相关的基因,并进行功能分析和验证,揭示植物抗旱的分子机制。

3. 抗旱植物的选育和栽培技术:基于对植物抗旱机制的理解,选育具有抗旱能力的植物品种,并研究其栽培技术,为抗旱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 文献综述:收集和阅读有关植物生理学对抗旱机制的研究文献,了解现有研究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

2. 实验设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品种,设立干旱处理和对照处理,设计实验方案。

3. 样本采集:在干旱处理和对照处理下,分别采集植物样本,进行生理指标和基因表达等实验分析。

4. 生理指标测定:对采集的样本进行生理指标测定,包括代谢、呼吸、渗透调节等指标。

5. 基因表达分析:利用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基因表达分析,筛选与抗旱相关的基因。

6. 基因功能验证:通过转基因技术和表型分析,对筛选到的抗旱相关基因进行功能验证。

植物抗旱性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性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性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通过对植物的干旱类型、旱害机理、抗旱类型和特征以及在干旱逆境条件下的生理、生化上的变化进行总结,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选育植物抗逆品种的研究提供参考,旨在促进植物抗旱机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抗旱生理生化机制研究进展植物的地理分布,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形成等均受到环境的制约。

干旱是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之一。

世界上干旱半干旱区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总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在我国华北、西北、内蒙古和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 5﹪[1]。

由于全球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加之干旱问题对人类的困扰,人们迫切希望通过选育抗旱性强的农作物或林木品种以合理利用水资源和低质立地,达到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农林收获物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因而尽管抗旱性育种的难度很大,人们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索。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在此方面的研究会有所突破的[2]。

干旱对于植物的危害是使植物体丧失水分平衡后造成较长时间的水分亏缺,从而影响了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植物的抗旱性是指植物在干旱类环境中生长、繁殖或生存的能力,以及在干旱解除以后迅速恢复的能力[3 -5]。

Levitt(1972)首先提出了关于植物适应和抵抗干旱,后经Tumer(1976)和Kra mer(1979)等人的不断完善,现已形成了对这一问题较为系统的看法,植物的抗旱机理大致可分为避旱性、高水势下的耐旱性(延迟脱水)、低水势下的耐旱性(忍耐脱水)三类。

避旱性植物,如沙漠中的短生植物和生活在有明显干湿季节地区的一年生植物,是通过在严重干旱胁迫到来之前完成其生命周期,是一种真正的躲避干旱。

高水势下延迟脱水耐旱植物则是通过限制水分的损失或保持水分吸收来延迟脱水的发生,保持高的组织水势。

这类植物通过深广而密布的根系分布来保水分的吸收;通过增加气孔阻力与角质层阻力、降低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减少蒸腾叶面积来达到减水分损失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烯效唑(S3307)浸种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姓名:刘程学号:20134858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201301摘要:本文以品种为川育20号的小麦为试验材料,经过不同浓度(0、15、30、45mg/L)烯效唑处理后,对小麦幼苗发芽率、根系活力、根冠比等形态指标和叶绿素含量、MDA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1、经烯效唑处理后的幼苗的各种形态指标大致都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根干重、根数、跟长、叶面积和叶片数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所增大,而苗高与对照组相比则都减小,说明幼苗长势良好,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更好的生长状况。

2、经烯效唑处理后的种子的发芽率相比于对照组都降低,可知烯效唑对种子的发芽率起着抑制作用。

根系活力则是烯效唑低浓度时起促进作用,高浓度时起抑制作用。

3、烯效唑处理后,叶绿素含量、MDA和脯氨酸的含量得到了提高,有利于麦苗吸收光能,提高光合速率,增大光合作用。

得出结论:,烯效唑处理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在幼苗期时对其形态指标有较好的影响,提高了幼苗的生长质量,并且提高了叶绿素、MDA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促进了光合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关键词:烯效唑;小麦幼苗;生长影响前言烯效唑是一种广谱性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合成抑制剂。

其作用是抑制内源赤霉素的生物合成[1],具有控制营养生长,抑制细胞伸长、缩短节间、矮化植株,促进侧芽生长和花芽形成,增进抗逆性的作用。

经烯效唑浸种后,不仅能使苗的根系粗壮,增加根冠比和叶绿素的含量,也能增强植物的抗性[2]。

植株整体上表现为延缓纵向生长,促进横向生长的作用,对培育壮苗、提高产量作用明显。

烯效唑浸种也能够有效降低丙二醛含量,从而降低植株所受的伤害[3]。

笔者通过研究不同烯效唑浓度浸种对小麦幼苗生长过程中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旨在进一步研究烯效唑对小麦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经过浓度分别为0、15、30、45mg/L的烯效唑浸种后的小麦(川育20)种粒。

1.2 试验设计选取浸种后的小麦种子100粒放置于烧杯内,并用自来水冲洗4-5次以除去浸液,再用吸水纸将种子表面的水吸干,然后移栽到装有营养琼脂的2个塑料杯里,每杯移栽50粒,放置于光照、水分等条件充足之处继续培养。

再用同种方法制作其他三组不同浓度浸种的塑料杯,并且4组放置于一处。

经常规管理一周后测试植株的发芽率和根系活力,再继续培养一周后测试其形态指标和叶绿色含量,再继续培养一周后测定其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1.3.1 发芽率测定。

发芽率的测定采用人工计数的方法,用发芽的粒数除以总粒数即得发芽率。

1.3.2 形态指标测定。

小麦幼苗形态指标的测定包括苗高、根数、根长、叶面积、叶片数、根干重、苗干重以及根冠比(R/T)等。

该试验则选取各浓度具有代表性的植株幼苗10株,对其进行测定[4]。

1.3.3 生理指标测定。

对小麦根系活力的测定可采用TTC法[4];对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叶绿素总量的含量测定可采用分光光度法[5];对丙二醛(MDA)的含量的测定可采用双组分光光度法[4];对游离脯氨酸的测定可采用酸性茚三酮比色法[5]。

1.3.4通过对所测定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比较,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实验结果。

并且与前人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作分析比较,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2.1 形态指标通过对幼苗的形态指标的测定,可得出以下表1的数据:表1 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后小麦幼苗的根干重、根数等形态特征烯效唑浓度(mg/L )根干重(g)苗干重(g)根冠比(%)根数(根)叶片数(片)叶面积(㎝²)苗高根长CK0.0800.15270.80 4.35 2.950 5.8515.47 15.47 150.0900.14659.20 5.03 3.375 6.599.09 18.48 300.0950.16278.17 4.77 3.267 6.898.38 24.18 450.1130.18461.43 4.83 3.8007.2310.21 31.10由表 1 可知,相比较于对照组,经烯效唑处理后的幼苗的各种形态指标大致都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根干重、根数、跟长、叶面积和叶片数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所增大,而苗高与对照组相比则都减小,说明幼苗长势良好,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更好的生长状况。

2.2 生理指标2.2.1烯效唑浸种后对小麦幼苗发芽率的影响表2 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后小麦发芽率烯效唑浓度(mg/L)发芽率(%)CK771566.73074.84573由表2可知,相比较于对照组,烯效唑对发芽率起着抑制的作用。

在烯效唑浓度为15mg/L时,其抑制作用最为强烈。

2.2.2烯效唑浸种后对小麦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表3 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后小麦根系活力烯效唑浓度(mg/L)根系活力(u g TPF/株‘h)CK 1.95015 2.65630 3.51045 4.777由表3 可知,相比较于对照组,烯效唑对幼苗根系活力起着提高的作用。

但超过一定范围后,烯效唑对幼苗根系活力有着抑制的作用。

2.2.3 烯效唑浸种后对小麦幼苗叶绿色含量的影响表4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后小麦幼苗叶绿素的含量稀效唑浓度(mg/L) 叶绿素a (㎎/㎝²) 叶绿素b(㎎/㎝²) 叶绿素总量(㎎/㎝²)CK 0.0146 0.0085 0.021415 0.0245 0.0118 O.022730 0.0193 0.0123 0.038045 0.0264 0.0110 0.0340由表2可知,相比较于对照组,烯效唑对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都有增加的作用。

叶绿素总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长了 6.07%、57.94%、57.11%,说明烯效唑的处理可以使叶绿素含量增多,可增大植株的光合作用,提高光合速率。

2.2.2 不同浓度烯效唑处理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表5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后小麦幼苗叶MDA的含量稀效唑浓度(mg/L) MDA含量(μmol·g-1FW)CK 0.0034515 0.0032530 0.0025745 0.00333由表5可知,相比较于对照组,MDA含量都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5.80%、25.51%、3.48%。

可知在烯效唑浓度为30mg/L时MDA含量减少得最多。

通过对MDA含量的测定,可了解膜脂氧化伤害的程度,从而比较抗逆性。

本实验可以说明在烯效唑浓度为30mg/L时,膜脂氧化伤害程度最大。

2.2.3 不同浓度烯效唑处理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表6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后小麦幼苗叶游离脯氨酸的含量稀效唑浓度(mg/L) 游离脯氨酸含量(μg·g-1FW)CK 28.9015 44.8030 92.0745 55.43由表6可知,相比较于对照组,游离脯氨酸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分别增加了55.02%、218.58%、91.80%,在烯效唑浓度为30mg/L时,脯氨酸的增加量为最大。

由于游离脯氨酸的增加,则植物的抗逆性越强,则说明在浓度为30mg/L时,植物的抗逆性最大。

3 讨论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的处理对小麦幼苗的形态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比较于对照组,经烯效唑处理后的幼苗的各种形态指标大致都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根干重、根数、跟长、叶面积和叶片数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所增大,而苗高与对照组相比则都减小,说明幼苗长势良好,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更好的生长状况。

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的处理对小麦幼苗的根冠比、叶绿素含量和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根冠比是衡量根系吸收营养物质能力和根系发育的指标,叶绿素含量的高低直接合成有机物能力的高低,而MDA含量是反应膜脂氧化伤害程度的指标。

在笔者所阅读的前人的实验中,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会随着烯效唑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但是本实验的结果却与前人研究的结果相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逐渐降低,说明烯效唑浸种处理对本品种小麦种子的萌发起着抑制作用。

本实验还研究了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处理对小麦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由于笔者未能查到前人研究的文献,故此,本实验更进一步探究了脯氨酸含量在受到烯效唑处理后都会不同程度的增加,本实验中30mg/L的浓度增加最多,因为脯氨酸是植物抗逆性的一类指标,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的抗逆性有所提高,有利于小麦壮苗。

并且通过实验研究表明,烯效唑也能提高植物叶绿素含量、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和根冠比,使植物具备高产的能力。

而且可以从实验的数据中得出,在烯效唑浓度为30mg/L的时候,对幼苗的影响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1]罗锋,杨辉.烯效唑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67-22268,22434.[2]:刘英,李邦发,韩海波.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125-7126.[3]李秋,李立芹.烯效唑对小麦幼苗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5717-5716,5719.[4]杨春桃,郑翰,李方安.不同烯效唑浓度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405-17407.[5]熊庆娥.植物生理学实验教程[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p:55-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