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论文
植物生理学论文

浅议逆境下植物叶性状的变化摘要:在逆境下,植物的叶片形态、解剖构造和内含物质等方面产生变化,以保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解剖构造与树木的抗旱性关系密切,渗透调节是一个重要的抗旱性和抗盐性机制。
植物在阴蔽的环境中,通过大的叶面积等方式保证在弱光条件下充分利用光能。
在干旱和盐胁迫下,叶片变小或消失,叶片表皮角质化,在叶片或细胞外形成一些机械组织,叶肉质化,白天叶片气孔关闭等方式增加耐盐性。
多年生落叶树木和不落叶的植物通过不同的方式增加抗寒力.叶性状的差异可能是对不同环境的反映,或者是它们的年龄和基因引起的。
最后,对叶性状的研究前景作了展望.关键词:叶性状、抗逆性、展望植物对环境变迁和不良环境有足够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这种抗逆性既受其系统发育的遗传基因所控制,又受其个体发育中的生理生态状态制约。
叶片是高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在陆地植物生态系统功能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性状特征直接影响到植物的基本行为和功能。
叶性状包括叶的形态、面积、构造、养分和渗透调节物质等。
早期的叶性状主要集中在植物生理研究,如:叶片的光合、呼吸和叶中物质含量。
随着与叶性状相关的特性和应用研究的加深,叶性状的研究逐渐成为近几年来生理生态学领域研究的新热点,内容包括叶的基本性状和它们大范围的格局关系,文章就逆境条件下植物叶性状的生理生态变化和抗逆性的关系进行介绍,这对了解植物在逆境中的生存机制,寻找林木抗逆的适宜调控措。
1 、抗旱条件下的叶性状抗旱一般表现为避免脱水和忍受脱水。
植物通过各种方法减少干旱时水分的散失。
植物一般采用较高的叶组织密度,较大的叶厚度和很小的叶面积来适应干旱.干旱的时候,植物减小叶面积和单位面积内的叶生物量,减少新叶的产生,增加老叶的脱落和减少叶的大小。
常绿植物采用皮质硬叶来面对干旱,这是保护功能的一种特点;这一特点表现为叶的寿命很长,不大量消耗叶中的氮,同化作用率比较低,能常年地固碳。
虽然植物在干旱季节或干旱地区可通过脱叶或产生细小叶子来减少植株表面水分的蒸腾,但一些缓解干旱的途径也可发生在叶结构的变化上,例如植物产生较粗的叶脉、较小的表皮细胞、较多的叶毛以及较厚的角质层等。
植物生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植物生理学专业毕业论文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在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过程中的生理机制的学科,涉及植物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多个方面。
毕业论文是植物生理学专业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环节,旨在总结和运用所学知识,展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将以植物生理学专业毕业论文为题,探讨相关主题,并分为导论、方法、结果和讨论四个部分进行叙述。
导论部分是毕业论文的开篇,其目的是介绍研究背景、问题陈述和研究目标。
在植物生理学领域,可以选择多个研究方向,如植物逆境生理、植物激素调控、植物光合作用等。
考虑到篇幅的限制,在导论部分需要明确选择的研究方向,并回顾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突出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目的。
此外,还可以提出研究假设和预期结果,以明确研究的科学意义和贡献。
方法部分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需要详细描述研究所采用的实验设计、材料和方法。
在植物生理学专业的研究中,常见的实验手段包括野外调查、温室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等。
在该部分,需要说明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组的设置、实验条件的控制,以及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
此外,还需要根据实验目的明确研究的变量、指标和统计分析方法,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结果部分是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用于呈现研究所得的实验结果和数据。
在植物生理学的研究中,可以通过细胞、分子和生化等不同层次的实验手段来获取数据,如光合速率、酶活性、基因表达等。
在结果部分,需要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实验数据,并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和说明。
同时,还应对结果进行详细解读,与已有文献进行比较,强调新颖性和重要性,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讨论部分是毕业论文的总结和展望,用于分析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启示,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在讨论部分,可以对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阐述,并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结果与已有理论的关系。
同时,还可以提出对研究假设的验证和修正,表达对未来研究的期望和展望。
最后,还可以总结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对研究的局限性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植物科学 植物生理学 大学期末论文

植物科学植物生理学大学期末论文植物科学与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的生物学科学领域,旨在揭示植物生命的奥秘和其无与伦比的适应性。
本论文将全面探讨植物科学和植物生理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现代农业与生态系统保护中的应用。
植物科学是研究植物的起源、进化、分类以及结构等方面的科学研究领域。
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演化历程对于我们理解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机制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植物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研究结果,使我们对植物界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作为植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植物生理学关注植物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以及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我们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营养吸收和代谢等方面的机制,进而改进农业生产和保护环境。
例如,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有助于我们设计更高效的育种策略,以提高粮食产量和改善农作物的抗逆性。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植物科学和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变得更加重要。
通过了解植物的适应性机制,我们可以寻找培育适应恶劣环境的新品种,并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研究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与昆虫、细菌和真菌的关系,有助于我们预防和控制农作物病害和害虫侵袭。
除了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之外,植物科学和植物生理学还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
植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通过研究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生态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森林、湿地和草原等生态系统。
此外,研究植物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演化。
综上所述,植物科学与植物生理学在现代农业和生态系统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机制,为农业生产的改进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加强对植物科学和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生理学论文--缺钾

缺K+溶液培养对玉米生长及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摘要:实验小组以玉米幼苗为材料,经过水培法培养3周后,分别以其根尖、叶片作为材料,测定完全液苗与缺素苗在根系活力(TTC法)、SOD活力(NBT法)、可溶性蛋白质含量(Folin-酚法)测定、叶绿体色素定量测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实验周期后,我们发现缺素(K+)培养与完全液培养使玉米根系活力下降了49.5%、使叶片的SOD活力下降较大、叶绿素含量下降接近一半、可溶性蛋白含量也下降等结果。
关键词:玉米无土培养根系活力叶绿素 SOD活力可溶性蛋白引言:我国耕地普遍缺钾,严重缺钾耕地(速效钾<50mg/kg)和一般缺钾耕地(速效钾为50~70mg/kg)总计2267万多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2.6%。
各地土壤肥力监测点的系统测定结果表明,无论南方或北方,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普遍呈下降趋势,年降幅为0.58~3.32mg/kg。
而钾是植物生长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故研究缺钾现象有利于农业生产。
郭焕茹[1]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玉米根系在缺钾条件下,对钾离子的吸收能力与根形态有较大的相关性。
即耐低钾植株在K+吸收能力上优于不耐低钾者。
高清华[2]等人也研究发现钾素可以通过影响气孔开度而对光合起作用。
另外,王垠敦[3]等人研究得出结论,钾能健壮番茄植株的生长势,增强抗逆性,延迟早衰。
钾肥能促进番茄根系发达,保持一定值的K+浓度。
提高番茄对盐和干旱的胁迫。
增强抗旱性和水分利用率,从而增加产量。
因此,本实验组的研究结果将会作为理论指导应用于农业生产。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于2012年4月7日以水培法种植2株玉米幼苗,分别为完全叶培养和缺素液培养。
3周后取其功能叶、根尖,置于冰箱备用。
1.植物的无土培养与缺素症状观察水培法可人为地添加或减少某一种元素,以观察植物生长的状况,出现缺素症状后,可加入这种元素,观察植物是否恢复正常生长。
相比于土培,可目的明确地观察某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故经常用于确定矿质元素作用的研究。
植物生理学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学研究进展植物生理学研究进展论文植物生理学研究进展论文题目:植物的抗性生理及研究综述学院:农学院1植物生理学研究进展论文班级:农贸11-2班学号:1101109040 姓名:李媛媛2植物生理学研究进展论文植物的抗性生理及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世界气候越来越不稳定,全球变暖,冬季变冷,旱灾涝灾也经常出现,盐碱性土地增多,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越来越多。
逆境会伤害植物,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有些植物不能适应这些不良环境,无法生存,有些植物却能适应这些环境,生存下去。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植物抗性的强弱。
本文将对植物的抗旱性,抗盐性,抗病性等方面具体阐述植物的抗性生理,以利于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抗旱性抗盐性抗病性一、植物的抗旱性干旱对植物生长和繁殖、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其对世界作物产量的影响,在诸多自然逆境中占首位,其危害程度相当于其他自然灾害之和。
因此,干旱是制约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逆境因素,研究植物的抗旱性对农业生产实践及稳定荒漠生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外,抗干旱植物对抵御风沙等自然灾害、稳定干旱区环境,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干旱对植物的影响干旱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破坏膜透性,使细胞内容物外渗,影响细胞器的结构和膜脂―蛋白质组分。
②膨压降低,细胞分裂减慢甚至停止,因而细胞生长受抑制,同时造成水分按水势大小重新分配,以致使老叶过早枯萎、脱落。
③设法关闭气孔,减少CO2的供应,以影响叶绿体的结构而造成光合作用减弱。
④减少内源激素中促进生长的激素,延缓3植物生理学研究进展论文或抑制生长,使ABA 大量增加,而CTK减少,刺激乙烯的产生。
根系合成的ABA 又作为一种根源信号物质,通过木质部蒸腾流到达地上部分,调节地上部分的生理过程,而实现植物对干旱胁迫的适应。
⑤减少蛋白质合成,使游离氨基酸和甜菜碱增多。
⑥促进活性氧积累,导致脂质过氧化。
2、干旱伤害植物的机理干旱对植物的影响通常易于观察,如植株部分敏感器官萎蔫。
改进植物生理学实验评价体系探讨论文(大全五篇)

改进植物生理学实验评价体系探讨论文(大全五篇)第一篇:改进植物生理学实验评价体系探讨论文摘要:从加强对实验预习阶段、实验操作过程的考核,改进对实验报告及学期结束考核的评价标准等方面,对传统的植物生理学实验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改进,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端正的科学态度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出的学生更能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评价体系;科学素养植物生理学是生物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由理论课和实验课组成。
实验课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采用的评价标准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导向性作用。
植物生理学实验成绩的评定一般包括平时成绩和学期结束考核成绩。
以往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价主要依据实验报告,一份书写工整、实验结果正确的报告往往能得到高分。
期末考核仅仅是检查学生对做过的实验原理的掌握和仪器的使用。
这样的评价标准会引导学生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导致学生极力回避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更有甚者更改实验结果或拼凑实验数据,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为了提高师范专科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对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评价体系做了改进,现介绍如下。
1改进对平时成绩的评价1.1增加对学生实验预习的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课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先对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从头到尾讲述一遍,反复强调易出错的环节,尽量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
然后,学生利用实验室精心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试剂、仪器按照板书一步一步完成整个实验操作,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得出所要验证的结论,最终完成实验报告。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实验,很多时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验过程遇到问题时只能依赖老师,学生被动地做实验,难以激发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植物生理学研究发展论文

逆境条件下植物体内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与活性氧代谢摘要:本文介绍逆境胁迫下植物体内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和作用,及其对活性氧的产生与清除的影响。
阐述以脯氨酸为代表的渗透调节物质对活性氧的直接清除作用,甜菜碱等对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广泛利用转基因技术合成脯氨酸、甜菜碱,为提高作物的抗氧化能力及培育抗逆新品种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逆境胁迫,渗透调节物质,活性氧代谢自然界诸多环境因子如低温、干旱、盐渍等都会限制或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尤其是干旱和盐渍,是影响最普遍的两种胁迫因子。
在发生水分胁迫和渗透胁迫时植物细胞主动积累溶质,降低渗透势和水势,维持膨压,进行渗透调节。
受胁迫的同时,植物在代谢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产生的活性氧及其清除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
轻中度胁迫下,清除酶的活性增加,活性氧造成的伤害得以缓解,植物的抗氧化能力提高。
因此,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与抗氧化能力的提高,是植物在逆境下得以生存的两种重要机制。
从最近报道的资料来看,渗透调节物质对活性氧的产生及清除有一定的影响,如脯氨酸、甘露醇有清除活性氧的能力,能提高清除酶的活性。
1、逆境下植物细胞内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及作用植物积累的渗透调节物质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是外界环境进入细胞内的无机离子,二是细胞内合成的有机溶质,主要是多元醇和含氮化合物。
50年代Kemble 等首先发现在受旱的多年生黑麦草叶子中有游离脯氨酸积累,此种现象现已在小麦、高粱、玉米等多种植物中发现。
最近的研究表明,盐胁迫明显激活脯氨酸合成的鸟氨酸途径,该途径对脯氨酸含量上升的贡献是谷氨酸途径的1.0-1.5倍。
另外,许多植物特别是藜科、禾本科植物在水分或盐分胁迫下,细胞内甜菜碱大量积累。
在豆科植物中也有甜菜碱的积累。
苜蓿在盐胁迫下积累葫芦巴碱。
季胺化合物对干旱、盐渍条件下的植物生理反应起重要作用,盐胁迫促进了大麦幼苗体内多胺的精氨酸合成途径,使多胺的合成比脯氨酸合成对盐胁迫更敏感。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研究论文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研究论文在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研究领域,大量的论文被发表和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植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文将就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领域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特征。
一、光合作用及植物繁殖光合作用是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氧气的过程。
其中,光合色素和酶是光合作用中的两个关键因素。
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它们能够吸收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而酶则能够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除了光合作用外,植物的繁殖也是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植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等。
性繁殖通过花的开放、授粉、受精等过程,形成种子并完成繁殖。
而无性繁殖则是植物通过植物体的其他结构(如茎、根等)进行繁殖,不需要花的开放和授粉。
二、植物代谢与物质运输植物代谢与物质运输是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植物代谢包括物质的吸收、转运、分解以及合成等过程。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和养分,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通过根茎进行物质的转运。
植物的代谢过程涉及到多种生物化学反应和代谢途径,如氮循环、葡萄糖代谢等。
物质运输是指植物体内物质的传递过程,也是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通过细胞间连通的组织——维管束进行。
维管束包括导管和木质部,导管主要负责水分和养分的输送,而木质部则起到支持植物体的作用。
三、激素与植物发育激素在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激素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过程。
植物体内存在多种类型的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
这些激素可以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
激素与植物发育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例如,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的细胞伸长和分裂,而赤霉素则可以抑制细胞伸长和促进细胞分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流库理论及与作物生长的关系植物体内有机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与农业生产关系非常密切。
作物的产量,一般是指经济产量而言,其中90%以上是光合产物所构成的。
因此,光合产物向经济器官的运输与分配数量的多少对经济产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就依赖源库代谢对光合产物的合理运输与分配。
目前,源库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源库流对做无产令的限制:群体、个体水平上的源库关系的比值分析;源库端的生理特征和装入与卸除的机制:激素对源库及两者关系的调控等。
1 源库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作用1.1 源限制的观点源(source)是指向其他生长器官或组织输送光和产物的器官和组织,在作物中主要是指绿色叶片。
片。
C E.斯卡斯布鲁克和 B .D.多斯(1 9 7 3 ) 通过对两个玉米杂交种在3种不同密度下种植的结果,认为叶面积指数( LAI ) 的提高可使籽粒产量增加:凡特逊等也认为叶片是主要的光台源,要增加产量必须提高适宜的叶面积指数( L AD.基于此,在实际生产中为了增加光台产物的供痘.即增加产量源.先是提倡增加密度,以提高群体LAI 但后来发现当密度超过一定值后,由于空秆数量的增加以及穗粒数和粒重的下降.结果玉米产量并不象预料中的增加而是下降了。
s .R.温特等(1 9 7 3 ) 用人为固定的方法改变玉米上部叶片的叶角度,用群体密度来调节LAI 。
试验结果表明,在高L AI 群体下,比较直立的叶片会获得较高的产量温特的这个重要试验引导了对紧凑型株形研究的重视和以紧凑型为主的株形育种,特别是象玉米这样的高秆作物。
【1】源是库的有机养料供应者,源是产量形成和充实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许多作物上进行的剪叶(减源)、遮光(减源限流)、环割(截流)等试验证明,认为的减少叶面积或降低叶片的光合效率,会造成源的亏缺,均会引起产品器官的减少(如花器官退化、不育或脱落等),或是产品器官发育不良(如粒重下降)。
可见,要争取单位面积上较大的库容能力,就必须从强化源的供给能力入手。
1. 2库( S i n k ) 的概念及衡量指标库是指利用或储存同化物或其他物质的器官或组织【2】。
库依赖源而生存,库内接受同化物质的多少,直接受源的通话效率及输出数量决定,两者是供求关系。
植物的库系统由新生的组织和籽粒组成,籽粒是最主要的库【3】。
库具有相对性,在营养生长阶段、幼叶、茎尖、花蕾等都是接受同化物的库;在生殖生长阶段,籽粒成为最主要的库。
不少研究表明,库不单纯是储藏和消耗养料的器官;同时对源的大小,特别是对源的光合活性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
因此,在高产栽培中,适当增加库源比,对增强源的活性和促进干物质的积累均具有重要作用。
酷对源还可发挥“动员”和“征调”作用,迫使其内含物向库转运。
一般所说的库指植物的籽粒。
植物籽粒库的大小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库器官之间对同化物的竞争能力由库器官接受同化物的内在能力所决定即库强度,等于库容量和库活力的乘积。
较大的库容量可促进源的光合物质生产与运输,但运输速率并不完全取决于潜在的库容量,而受生长中库器官的代谢活性调节。
植物的籽粒库强度主要是指的籽粒大小、多少和代谢活性。
库的质量水平主要表现在形态质量和生理质量两个方面,形态质量指标如籽粒重、籽粒充实度、籽粒体积;生理质量指标如籽粒灌浆速率及 A T P 、淀粉合成酶含量及活性等【4】。
1.3流的概念及衡量指标流(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 是指把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运送到消耗和储藏部位的过程,是源与库之间同化物的运输渠道,它包括韧皮部的装载、筛管中的运输和库细胞中的卸出,其主要的载体是源与库之间的维管系统【5】。
叶柄及茎中的维管束的数目、直径和联结方式等都影响流。
流反映了植株体内疏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运输能力。
对流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连接源端和库端的输导组织( 主要是茎秆和叶柄) 结构及其性能,如维管束的数目、大小、联系方式等发育状况和流转能力等。
2 源库流的基本关系2.1源与库的关系源与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
源是产量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决定着库。
源大,库自然就强。
库对源的大小,特别是源的光合活性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
库小,不利于同化产物的储存,多余的同化产物又反馈抑制源的功能【6】。
源库只有在达到平衡时,二者才能够协调发展,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2.2源、库与流的关系源是流的起点,对流起着“推力”的作用;库是流的终点,对流起着“拉力”的作用;流决定着同化产物在大豆植株内的分配。
一般说来,叶片光合强度的增加,或者库对同化产物需求的增加,都能导致同化物从源到库转运速率的提高,即源、库的增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流的状况。
但源或库单方面的过度增加不一定有利于流的畅通,即流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还受源库协调程度的影响。
协调的源/ 库可以减小同化物运输过程中的阻力,提高同化物运输速度;反之,若源/库比过大,则会降低维管束通畅程度,增加同化物运输的阻力,减小同化物的运输速度。
另一方面,流的畅通状况也会影响源和库的活性。
若大豆同化物运输受阻,同化物大量积聚在叶片中,则会大大降低叶片的同化能力【7】。
2.3源库流是否协调的衡量指标“源库比”是衡量源库关系是否协调的一种量化表示方法。
其中,“粒叶比”是最常用的指标。
粒叶比是衡量群体源、库是否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可以反映出在源的发展过程中库的建立能力和一定的库容量下,光合产物生产受库的调节后的有效化程度,反映了单位叶面积所建立和负载的库容大小。
它有两种表示方法: 一是以单位叶面积负载的库容大小表示;二是以单位叶面积对产量的贡献表示【8】。
此外,王夫玉等【9】还提出了“势容比”的概念,将源库比从静态上升为动态;冯惟珠【10】提出的势粒比的概念,是经济产量形成期源质量的较好表述。
作物产量形成实质上是源库互作的过程。
源是库的供应者,而库对源具有调节作用,两者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
源强能为库提供更多的光合产物,而库强则能调节源中蔗糖的输出速率和输出方向。
一般来说,源强有利于库强潜势的发挥,库强则有利于源强的维持。
在不同条件下源、流、库三者之一都有可能成为作物产量的限制因素,单方面强调产量的限制因素是源亦或库是不全面的。
要获得高产,不仅源库要协调还要考虑到流( 运转) 的协调,即源要足、库要大和流运转通畅【11】。
由此可见,源、库、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 源库流关系研究的主要途径3. 1减源疏库源库关系研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段是人为改变库源比例。
即通过减少源( 剪叶或遮光) ,或减少库( 疏花、疏果) ,或同时改变源、库大小,以研究源库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对象为光合速率、干物质生产、光合同化物在源器官和库器官中的分配、源库强弱、酶的活性和产量性状等。
董钻等【12】、T h o r n e 等【13】认为改变大豆源库比之后,发现不可避免地打破了源库平衡,光合产物的分配方向有所改变。
3. 2植物激素源库关系研究中的另外一种手段是植物激素对大豆的调控。
B l o mq u i s t 等【14】证明,在叶片中乙烯能加快同化物质向生殖器官转移。
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植物的信息传递主要是由内源激素完成的,而且信息传递决定着物质联系【15】。
植物体内的内源激素参与作物生产的控制过程,内源激素的含量和比例制约着籽粒发育和物质流的流向【16】。
3. 3同位素示踪同位素示踪法又称核素示踪法。
指的是用同位素示踪剂研究被追踪物质的运动转化规律的方法。
傅金民【1】等利用14C 同位素技术研究大豆产量形成与光合速率变化源库间调节效应后指出,限制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源,不是库。
4 存在问题及其展望植物库器官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积累及其转化是决定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探讨库器官中碳水化合物代谢转化的调节机制,研究其细胞生物学规律,是研究产质量形成理论的基础。
同化产物在经济器官如果实、种子中的分配与积累决定于光合源、流系统运输及其库细胞对糖的吸收代谢等诸多环节,所有这些环节调控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必须以了解其细胞学路径为前提。
长期以来,人们对主要作物类型的碳水化合物代谢链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在代谢链上游( 光合效能及其同化物的装载) 研究较多,而影响库强度的重要因子—代谢链下游的糖卸载机理研究却较少。
但要真正阐明其源库调节产量构成的影响机理,还需要作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包括对影响作物源库关系因子的信号作用、基因表达及其功能和定位研究等。
参考文献【1】张继澎,植物生理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1999【2】陈焱丽,王清连,石明旺,等. 大豆源库流的研究进展[ J ] .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8) : 2251-2252. ( ChenYL , WangQL , ShiM W, etal. Research progress of source -sink -flowr elationship of soybean [J ] . J 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 2007, 35( 8) :2251-2252. ) 【3】傅金民,张康灵,苏芳. 大豆产量形成期光合速率和库源调节效应[J ]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1998, 20(1) : 51-56 . ( FuJM,ZhangKL , SuF .Photosynth etic rate and source -sink manipulation effects on podd ing characte r isticin soybean [ J ] . Chinese Journalof OilCrop Sciences , 1998, 20( 1) : 51-56. )【4】赵全志. 源库质量与作物超高产栽培及育种[ J ]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3(9) : 226-230. (Z haoQZ . Therelationship betweens ource sink q uality and crop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for maximum yield[ J ] .Journa l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999, 3( 9) : 226-230. )【5】陈焱丽,王清连,石明旺,等. 大豆源库流的研究进展[ J ] .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8) : 2251-2252.【6】王丰,张国平, 白朴. 水稻源库关系评价体系研究进展与展[J ].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 6) : 556-560.【7】徐正进,陈温福,曹洪任. 水稻穗颈维管束数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 J ] . 作物学报, 1998, 24(1) : 47-54.【8】凌启鸿. 作物群体质量 [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30-257.【9】王玉夫,黄丕生. 水稻群体源库特征及高产栽培策略研究[ J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 5) : 25-33.【10】冯惟珠,苏祖芳,杜永林. 水稻灌浆期源质量与产量关系及氮素调控的研究[ J ] .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 1) : 24-30.【11】张俊国. 不同粳稻品种源库关系研究Ⅱ不同栽培条件下品种源库关系的变化[ J ]. 吉林农业科学, 1991(2) : 8-14.【12】董钻,那桂秋. 大豆叶—粒关系的研究[ J ] . 大豆科学, 1993, 12 ( 1) : 1-7.【13】 Thorne John H, Ronald Koller H. Influcence of assimilatc dcman On photosynthesis , diffusive resistance , translation and cabohydrate levels of soybean leaves [ J ] . Plant Physiology , 1974, 52201-20 7. 【14】 Borkovec V , Prochazka S . Preanthesis interaction of cytokinin s and ABA in the transports of 14C-sucrose to the ear of winter wheat [J ] .Journalof Agronogy and Crops Science , 1992, 169 (4) :229-235. 【15】王永锐. 作物高产群体生理[ 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131-135.【16】王振林. 麦类作物产量形成与激素的关系[ J ] . 国外农学—麦类作物, 1989( 6) : 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