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与人的尺度
三维街道界面密度分析:基于行人视角的街道界面三维评价指标探索

三维街道界面密度分析:基于行人视角的街道界面三维评价指标探索摘要街道界面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元素之一,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街道界面的密度是其评价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出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和人口密度等城市规划问题。
本文通过基于行人视角的街道界面三维评价指标的探讨,从建筑外观、空间尺度、交通便利性等角度,对街道界面密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探讨其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街道界面,密度分析,城市规划,行人视角引言街道界面是城市中街区和建筑的交汇点,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元素之一,对城市形态、景观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街道界面密度是街道界面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出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人口密度和人口流动性等城市规划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空间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评价街道界面密度、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效率,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从行人视角出发,借助三维技术,通过建筑外观、空间尺度和交通便利性等因素对街道界面密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探讨其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
一、街道界面密度分析模型街道界面密度是指街道两侧所围合的建筑物面积,包括建筑立面、墙面和窗户等。
街道界面密度高低可以反映出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人口密度以及人口流动性等城市规划问题。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三维技术,综合考虑建筑外观、空间尺度和交通便利性等因素,采用以下评价指标对街道界面密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1.建筑外观因素建筑外观是街道界面中最为直观的因素之一,在街道界面密度分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建筑外观因素主要包括建筑立面的高度、宽度、色调和干净程度等。
具体评价指标包括建筑体量指数、建筑密度指数、立面组合指数、立面色彩指数和立面保洁指数等。
2.空间尺度因素在街道界面密度分析中,空间尺度因素同样是衡量街道界面密度的重要指标。
主要包括街道宽度、建筑高度、建筑面积占地比例等。
具体评价指标包括人行道宽度指数、建筑高度指数、建筑面积占地比例指数等。
人的城市探索人如何作为城市的尺度

人的城市探索人如何作为城市的尺度人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人类的家园。
人类建造了许多城市,城市也孕育了无数人的生活。
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的需求和活动塑造了城市的形态和氛围,而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也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人作为城市的尺度,承载着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城市也在不断塑造和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
首先,人的需求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和结构。
城市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地方,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需要提供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
比如居住设施、商业区、教育机构、医疗卫生设施、交通工具等,都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而存在的。
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人们的需求,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生活品质。
人们选择在哪里居住、工作、购物等,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结构布局。
城市会因为人们的活动而变得更加繁荣和美好,同时也需要适应人们的需求和变化。
其次,人的活动影响了城市的氛围和文化。
不同人群的活动和行为习惯会在城市中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和风格。
比如一座城市的音乐、艺术、美食、时尚等元素,都受到当地居民的影响和传承。
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消费习惯等,也会留下独特的烙印在城市的景观和建筑中。
城市的建筑风格、街道布局、公共设施等,都承载着人们的文化和历史。
城市的氛围和活力,来自于居民的热情和创造力,城市也因此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连结。
再次,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感受和需求。
城市是为了人们的生活而存在的,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应该为人们的健康和幸福负责。
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到人们的出行便利性、居住环境质量、就业机会等方面,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
城市建筑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原则,保障人们的舒适和安全。
城市环境要创造出和谐宜人的氛围,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城市的各种设施和服务都应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和支持,让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加方便、舒适和愉悦。
建筑设计中人类尺度与人居环境的关系

建筑设计中人类尺度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中,人类尺度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建筑设计师必须考虑人类活动的需求,以及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从而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建筑空间。
人类尺度指的是建筑空间与人类身体结构和感知能力的匹配程度。
建筑设计应该考虑人类的身高、步幅和手臂伸展范围等因素,使建筑空间符合人类的尺度,使人们在空间中能够自如行动与活动。
一个符合人类尺度的建筑空间,能够让人们感到舒适和自在,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此外,人居环境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
人居环境包括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因素。
建筑设计要考虑周围环境的特点和条件,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建筑的布局、窗户的设置和通风系统的设计等都要结合当地气候和自然条件,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
此外,建筑还应该与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契合。
例如,在城市中,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建筑的风格与城市的风貌保持一致,能够为城市增添文化韵味。
人类尺度与人居环境的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人类尺度的合理设计能够提高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体验,从而增加人们对建筑的喜爱和认同。
而良好的人居环境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建筑设计中人类尺度与人居环境的关系也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建筑设计不仅仅要满足人类的基本活动需求,还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倡绿色建筑、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等措施,有助于打造更加环保、节约的人居环境。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中人类尺度与人居环境的关系至关重要。
设计师要根据人的身体特征和感知能力,创造出适应人类尺度的建筑空间;同时,要考虑周围环境的特点和条件,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并与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契合。
人类尺度和人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的合理结合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类尺度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环保的建筑空间。
建筑与人类身体尺度的关联

建筑与人类身体尺度的关联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提供居住和工作的环境,还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文化价值。
而建筑与人类身体尺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建筑设计中,还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空间感知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建筑设计常常以人体为尺度基准。
人类身体的尺寸和运动能力成为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一座建筑是否符合人体的动作尺度和空间需求,直接影响着人们在其中的舒适度和行动便捷性。
例如,一个房间内的地板面积应该能够容纳一个人自由活动所需的基本动作范围,避免因空间狭小而限制人体的正常运动。
此外,门、窗等入口和出口的高度和宽度也需要与人体的身高相匹配,使人们能够方便地进出建筑。
其次,建筑的比例和形状也与人体的尺度密切相关。
建筑外观的比例和形态能够影响人们对其的感知和评价。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较大的建筑物往往给人一种崇高和庄严的感觉,而较小的建筑物则更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
这是因为大型建筑物的比例相对较大,与人体的尺度相比较,给人们一种仰视的感觉,进而产生崇高的情感。
而小型建筑物则更接近人体的尺度,与人们的视线平行,更易产生亲近感。
此外,建筑内部的各个空间也需要考虑人体尺度的因素。
例如,厨房和浴室等功能性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人体的操作和活动需求,将家具设备的高度、宽度和深度等与人体尺度相匹配,方便人们进行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动作。
而客厅、卧室等休闲和休息区域的设计则更注重人体的舒适感受。
座椅、沙发等家具的设计要符合人体的人体工程学原理,让人们能够以自然、舒适的姿势坐卧。
不仅如此,建筑还通过形态与人体的感官和情感产生联系。
建筑的外观设计可以通过线条、形状、色彩等主观要素来影响人们的情感反应。
例如,曲线线条和柔和色彩的建筑外观往往能够给人带来温暖和舒适的感觉,而直线线条和几何形状的建筑外观则更容易让人产生现代和冷静的感觉。
这些感觉与人的感官体验和情感状态息息相关,使人们能够在建筑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陶冶。
步行道路空间及行人的活动

步行道路空间及行人的活动———三牌楼大街中街道环境与人的研究一、城市步行街道空间根据有关规范,城市步行系统应包括人行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商业步行街、滨河步道和林荫道,还有居住区步行系统,城市中的车站、码头集散广场、游憩集会广场等。
此外,传统上主要供步行的胡同、里巷,以及动力步行系统(如室外自动扶梯)也可归入。
道路中的人行横道(斑马线)是一种在时间上受限的步行区,也是步行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城市步行空间,是一个融交通、商业、休闲、社会交往等多种活动于一体的复合空间,也是一个景观与生态空间。
它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依附性、易变性等特征,并参与城市形象的构成。
同时,它也对居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步行系统内部要素①步行者行为1.行人的步行特征具有有限性、可达性和感受性。
•有限性指行人的步行速度是有限的,步行苏顿感收到年龄、身体状况、出行目的、气候条件等的影响;•可达性是指比较容易从一个目的地转移到另一个目的地,影响可达性的因素包括交叉口的矛盾、潜在集散点的影响、物质障碍(垃圾箱、灯箱、旗杆、机动车停放计表仪、消防栓、电话、长凳等)、步行道积水、过度的风力、是否提供坐的机会等等;•感受性是指人的不行感受(如触觉、听觉、视觉、嗅觉),良好的感受性有利于设计出“以人为本”的步行环境。
2.行人对步行环境的需求主要有:经济性、连续性、独立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经济性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交通方式的一种心理反应•连续性是指人们出行过程中在时间、空间、交通方式上尽可能不发生间断的心理需求;•独立性是指交通个体不借助其他交通工具而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可以自主决定其路线、速度等;•舒适度是指人们不管采用何种交通方式,都要求省力、舒适地到达终点的心理;•安全性是指人们希望在交通过程中没有风险的威胁。
②步行空间要素步行空间要素包括空间的组织、空间尺度、步行空间的视觉美学因素。
•步行空间的组织是指居住区步行空间与建筑内部的相互穿插交织,公共领域深入建筑内部构成连续安全的步行空间,保证人们顺利地到达每个单元和户门。
建筑设计中的人类尺度和人体工程学

建筑设计中的人类尺度和人体工程学在建筑设计中,人类尺度和人体工程学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关注的是建筑环境与人的互动,旨在提升建筑的舒适性和可用性。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论述,探讨它们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人类尺度是指建筑环境与人体尺寸的匹配程度。
每个人的身高、体型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设计建筑物时,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体型特征至关重要。
合理的人类尺度能够提供舒适的空间体验,让人们在其中感到自在和自由。
首先,人类尺度对室内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公共场所的座椅设计中,考虑到人的身高和体重分布,可以确定座椅的高度、宽度和倾斜角度,以提供舒适的坐姿。
此外,对于楼梯的设计,要考虑到人的步幅和腿部活动空间,确保人们可以自如地上下楼梯而不受限制。
其次,人类尺度对于建筑外立面的设计同样重要。
建筑外观的形式和比例应与人的视觉习惯相契合,以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
同时,建筑外立面的高度和立面元素的分布也需要与人类尺度相适应,使人们在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中感到和谐和舒适。
人体工程学则关注人与建筑环境之间的交互。
它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人对建筑环境的感知和操作习惯。
通过遵循人体工程学原理,可以设计出更适合人体特征和需求的建筑环境。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办公室的布局中,通过合理规划座位和办公用品的摆放位置,可以减少人们的行走距离,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通过合理设置照明和空调系统,可以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减少人的视觉疲劳和身体不适。
而在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中,人体工程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公共交通站点的设计中,出入口的位置、通道的宽度和楼梯的坡度等都需要考虑到人的步行和行李携带的特点,以提供便利和安全。
另外,公共场所的标识系统设计也要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和认知方式,避免引起混乱和困惑。
综上所述,人类尺度和人体工程学在建筑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合理的人类尺度能够提供舒适的空间体验,而人体工程学的应用则能够创造出更加人性化和适宜的建筑环境。
名词解释人的尺度

名词解释人的尺度人的尺度是指一个人在行为和价值观念上所持的标准和准则,用于衡量和判断自我和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和伦理的规范。
这种尺度主要由个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因素来决定。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尺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方式、言行举止和人生观。
人的尺度是多元的,因为人们的背景和环境各异,他们对于什么是对与错,阳和阴、美与丑都有不同的定义。
然而,尺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人的成长、阅历和经验发生变化,由此塑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人的尺度是相对的,因为它依赖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
在一个以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为导向的社会中,人们的尺度可能会更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和快乐。
而在一个注重传统和家庭价值观的社会中,尺度可能更偏向于责任和纪律。
然而,无论尺度倾向不同,大多数人都有一些共同的尺度,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爱和帮助弱者等。
人的尺度也受到道德观念的影响。
道德观念是社会中普遍认可的关于善恶、正义和美与丑的准则和规范。
它们通过家庭教育、社会规则、法律法规等途径传递给人们。
道德观念在人的尺度形成和塑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帮助人们判断行为的对错,制定行动准则。
然而,道德观念在不同文化中也存在差异,甚至在同一文化中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因此,人的尺度也会受到不同的道德观念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人的尺度还与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有关。
人们往往希望被别人认同和接纳,因此会倾向于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
这使得人们倾向于调整自己的尺度以迎合他人的期望,来维系社会关系和获得其他人的尊重。
然而,这种调整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个人主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会轻易妥协。
人的尺度是动态的,它会受到每个人所经历的情感和情绪的影响。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情感经历会影响他对待他人行为的态度和对事物的看法。
例如,一个心情愉快的人可能会更容忍和宽容,而一个心情糟糕的人可能会更容易产生偏见和愤怒。
人的城市 探索人如何作为城市的尺度

人的城市 探索人如何作为城市的尺度
一、人与城市的关系
1、人与城市之间存在着和谐共生的关系——人可以借助城市生存、发展,而城市也靠着人们而充实更加繁荣辉煌。
2、人与城市是链接着的,除了各自独立的属性外,两者有共同的行为表现,如社会、文化环境,物理环境,技术环境等一系列的表象。
二、人作为城市尺度
1、人作为城市尺度是指人作为城市的中心,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是围绕着人来完成的。
2、为了实现以人为本,我们需要改善城市环境,充分考虑人的需要,努力实现人类对社会、文化、物理等环境的要求,确保城市能够营造出宜宾居民的生活氛围。
3、另外,要增强城市的控制力,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确保城市能够安全、和谐独立的发展。
三、改善城市尺度的方法
1、科学安排城市尺度: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安排,优化城市的规划设计,形成宜宾居民的居住环境。
2、改善城市的服务设施:努力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增强居民的社会保护能力,同时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秩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3、完善技术支持:以资讯技术、制度架构和公共服务等为技术支持,以改善城市尺度,增强城市管理能力,构建更加安全、和谐和发展的城市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这是一个本书精髓尚未完全理解的半吊子写的,所以想看专业性很强的评论的人,唉不好意思,让您失望了~
其次呢,这是一份短时间内赶出来的结课论文,所以深刻的见解没有,我就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把它放到这里,大家没事休闲一下,笑一下,O(∩_∩)O哈哈~
正文开始啦,为以后可能会写到这本书读后感的人提供一个小思路~
摘要:一直认为,美学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差异让美的标准千差万别。
但是芦原义信从实际出发,对比西方与本国的街道特征与差异,提炼出具有实用参考价值的街道美学标准。
天津的街道因为历史和气候、环境原因,整体来看与西欧相比差距很大,不过与日本倒有些相通之处。
本文就将该书内容与天津的部分街道情况相联系,粗浅的分析一下有关街道的美学。
1.街道,生活必需
街道是人与外界真实接触的媒介之一,其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
人有群居的天性,也有私密的需求——房屋应运而生;群居的人们在阡陌之间建成的N个房屋又形成了街道,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帮助、娱乐和人车通行等。
所以,最早的街道,实用性很强,美观上可能要打点折扣。
随着人们的安全感和生活得到保障,人对周围环境美的需求开始滋生——毕竟街道是人人必须的交通之道,而街道的美,也因此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芦原义信引用了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的一句名言:“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
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很明显,一座城市的街道就是这座城市的名片和妆容,其带给人的印象从侧面折射出一个城市的内涵、文化和艺术品位。
芦原义信把部分西欧美丽的街道与日本的实地情况相对比、研究,深刻的说明了街道考虑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街道应该不仅仅具有交通的功能,还能为来往的人群提供一种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
身在长街,感受舒适的心理尺度,欣赏美丽的街头巷道,人与人之间驻足聊天,微笑招手,或仅仅是淡淡的擦肩而过,都可以使人从繁重的工作重负与琐碎的生活压力中跳脱出来,放松的徜徉在美丽舒适的街道环境中。
2.是什么影响了街道的差异
在构成街道的房屋特征上的差异方面——主观上,是由于国家之间的不同文化与生活习惯,造成西欧与日本在界定内外空间上的视角差异;客观上,由于当地的温度、湿度、降雨量及盛产的材料等原因,房屋的特征都在潜移默化中被影响着,变化着,所以相互之间对比很强烈。
欧洲与日本的房屋建筑特征对比简列(表)
欧洲日本
【房屋材料】砖石(砖石结构)木材(梁柱结构)
【防护性】强弱
【抗震性】弱强
【空间气氛】外部秩序空间内部秩序空间
可以看出,欧洲的房屋建筑较厚重,存在感强,容易构成空间感,也容易给人以安全感;日本因地震频繁,木材丰富,所以相较欧洲,房屋建筑造的轻巧单薄,通透感很强。
意大利与日本的街道特征对比简列(表)
意大利日本
【街道(主要)功能】交通、生活交通
【街道与沿街建筑关系】内外渗透内外泾渭分明
【造成差异的部分原因】家、街一视同仁家是内、街是外
注重沿街美化沿街多为围墙,不注重美化
简而言之,对周边环境的不同看法与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前者与后者之间的强烈对比。
意大利和希腊以石砌的住宅为主,建筑紧邻街道,室外像家里的空间一样铺装好精致美丽的地面,室内外像中国的四合院一样,充满了生活气息,创造出极有人情味的环境景观。
中国的胡同就有这种神韵,房屋之间围墙依然在,但人与人之间并未因为围墙的存在而显得陌生。
春日下棋,夏夜纳凉,秋天喝茶,冬晨寒暄……不很宽敞的外部空间把人们身的距离和心的距离一起拉近,人们对这种随意的生活氛围具有高度的认同感。
显然在这方面,中国的老一辈们很善于运用距离的影响,营造一种怡然自得生活气氛。
而欧洲人对外部的街道空间普遍有维护感,在他们的生活中,街道与室内空间一样重要,所以他们对美化和维护街边环境这点上十分积极。
美国和悉尼的人们在此方面也是如此,他们认真的布置沿街的环境,在前院种植着修剪整齐的草坪和姹紫嫣红的花卉。
但是日本可能因为国土狭小紧张的关系,街道旁没有多少宽裕的地方自发的绿化,所以在这方面上,二者的差异来的无可奈何。
同样的,中国的房屋在国土紧张的压力下夹缝发展,也实在是不容易。
既要满足人口增长的住宅要求,又要营造让人高度认同的街道环境——这个平衡点如何把握,把握的度在哪里,都是大部分中国住宅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3.广场,如何施展魅力
意大利的广场驰名中外——整齐美观的铺装街面,富于变化的广场边界和路线,深具艺术气息的雕塑作品,设计舒适的休息长椅……再加上穿梭其中、驻留其间、游戏于此的人群和温暖的阳光,一个彻底放松,自由自在的小天堂冉冉而出。
经过芦原义信仔细的考察,认真的思考,深入的研究,得出结论:能够形成一个“图形”的广场边界,空间明确的铺装面,具有良好封闭空间的“阴角”和良好比例的高宽比的广场,是实至名归的广场应该具有的特征。
另一方面,广场是街道的扩展,是街道这条线上的点;“点”有聚集性,也有辐射性,因此,一个优秀的广场,是人群停留和聚会和交流、休闲和流通的空间首选。
广场的休闲特性,使它成为人群聚集的热门场所。
在街道两旁,很少有为行人提供驻足的设施和场所。
街道上的点缀多半是单一或者整齐划一的——一排排路灯延伸而去,整齐划一的植物间隔而立。
广场不同,它富于变化,需要周全的考虑与规划;不仅考虑内部系统的设计,还要考虑它和周边街道以及建筑的关系。
站在广场上任一地点,向四周望去,越过花
团锦簇姹紫嫣红、充满变化弥漫香气的植物、设计匠心独运的雕塑和水声潺潺的喷泉,广场自然形成的一个图形空间给人以美和舒适的感觉,让人们不会乏味的装饰与配件,彻底放松的氛围和设施,是广场引人入胜的关键。
想想身边的广场设计,水平良莠不齐,差异极大。
以******现代教育中心前的广场来说,除了上下课时有人熙熙攘攘的来来去去,极具人气,其他时间的广场几乎就像空地一样,鲜有人驻足休憩。
偶尔看见几对恋人在下沉式小广场的两侧低语,也是稀疏得很。
宽阔、无遮无拦、一望到边的广场,把现代教育中心完全的呈现了出来。
可这现代教育中心就像一个光杆司令,没有威风的战车,没有彪悍的手下——这广场没有一点可以衬托“教育中心很重要”的因素,全靠教育中心“全身挂满军功章似的自我烘托”——那两旁的深色配楼……
不过如果广场两旁的树木能够长成参天大树,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一点缓解。
在树荫下放置舒适的长椅,广场再布置一些富于个性的雕塑,如果还有一些学生优秀作业的临时展出——我想它的丰富不呆板一定会吸引学生们的驻足欣赏。
到了晚上,灯光再丰富一些,尤其是台阶处的光线应该稍微亮一点,避免同学们像瞎子一样小心翼翼的试探,摸索着下台阶这种囧状。
从这些细微之处出发,完善广场设计,优质广场一定呼之欲出。
4.阴角,努力营造温暖的小世界
芦原义信强调,“阴角”比外部空间的转角豁缺者质量更高。
“阴角”的封闭式围合空间可以给人带来更高的安全感,倘若空间最重要的四角均有道路通过,重要的转角因道路而或缺了,不能形成由建筑外墙直接围合的城市空间。
根据塔式格心理学的原理,那种“阴角”空间要比转角或缺者更具封闭性,从而给人以安心、亲切的感觉。
略带夸张的类比一下:当一个人站在路边的人行道上,望向川流不息的车流时的心态;当一个人站在车水马龙的车行道中,望向身边穿梭而过的车流时的心态;(前提是你很安全)体会一下,二者肯定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心态我们都体验过,车流里车流外,心率绝对不一样。
也许,外部空间的转角豁缺者就是因为人的这种天性,从而不如“阴角”更适合人的生活。
但是“阴角”空间至少多大,才能给人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呢?芦原义信没有说。
但从**的和平路的情况联想一下,它也有类似于“阴角”的空间,不过形成此空间的建筑后退的不多,空间呈狭长型,可以说,基本没有什么围合感,也更别提什么起到吸引人群的作用了。
参考街道与建筑的宽高比,再依据人的尺度概念,一个比例合适的“阴角”,其长宽比应该在1附近,这样比较容易达到匀称的视觉效应。
以道路上的单面“阴角”为例,面向街道的“宽”就不说了,垂直于街道的“长”应该算到已有道路的纵切线,这样才比较符合人的视觉心理。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等待大师们的验证。
5.偏爱高处寒
从生理上讲,我们不喜欢仰视别人,因为人体的结构就是如此,长时间昂头与长时间低头相比,哪个轻松?答案不言自明。
所以我们的身体就告诉我们,低头看人的感觉更轻松。
从心理上讲,人都有成为众人景仰对象的潜在需求。
如果可以,被人认同——被人敬仰——被人膜拜,这个三级跳恐怕没人想拒绝吧。
喜欢而被人膜拜体现在哪?最简单的,就是视觉的水平线,就是俯视他人。
所以——我们喜欢高处,就是因为有俯视众生的感觉,有强烈的满足感。
也因此,俯视景观一直都是人们理想的休闲心态。
即使“高处不胜寒”,人们依然喜欢高处,喜欢从高处俯视大地。
天津除了蓟县有山,其他均为平地。
所以城区中应该尽量制造人为的高地,满足大家的潜在需求。
看完本书,深感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内容浅显易懂,蕴含的知识丰富,文字流畅简练,只是浅显的分析研究一下就会让人受益无穷。
从对专业的要求来说,街道的设计要从人的需求出发,从实际情况出发,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
让使用街道的人对街道满意,最大限度的发挥街道带给人的美学作用,这才是街道的美学想告诉我们的。
美丽的街道,人设计,人建造,人使用,人欣赏。
O(∩_∩)O哈哈~结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