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区空间结构低碳化的理论模型_陈锦富

城市街区空间结构低碳化的理论模型_陈锦富
城市街区空间结构低碳化的理论模型_陈锦富

〔文章编号〕1002-2031(2012)07-0013-05

城市街区空间结构低碳化的理论模型

陈锦富卢有朋朱小玉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涵,认为“街区”是居民日常出行最为集中的场所,也是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

单元。认为应该从居民的出行需求出发,通过充分分析街区内各功能用地的可达性需求,来发现出行需求内向型的街区用地结构,并以此为指导,建设功能混合型的城市街区,使各功能用地与空间可达性最大效用耦合,从而减少通勤产生的碳排放。

〔关键词〕低碳出行;混合用地;街区;空间结构〔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陈锦富(1963—),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卢有朋(1989—),男,满族,黑龙江依兰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朱小玉(1986—),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ZZ045)。〔收稿日期〕2012-01-17〔修回日期〕2012-03-19

一引言

街区是构成城市整体空间的“细胞”,街区的空间结构对城市系统的运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现代城市基本遵循以城市主干路网络来构造城市整体空间的规划建设模式,城市主干路在城市功能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由城市主干路所围合的空间即成为构成城市整体空间的基本空间单元。本文所称的“街区”,即是指由城市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一同围合的城市空间单元。以往的城市规划理论研究较为重视两个层面的城市空间研究:一是宏观层面城市功能组织的研究,研究城市各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格局,对街区内部的功能组织并不涉

及;二是微观层面小区地块的功能组织及城市设计

研究,这类研究不涉及地块之外街区的功能组织。这两个层面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街区的存在,没有将街区作为相对独立、完整的空间单元进行研究。事实上,街区作为构成城市整体空间的“细胞”,其功能对城市整体功能的运行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街区内部多种功能的混合布局是其作为城市空间单元能够稳定运行的基本保证,那么,街区内什么样的功能混合布局能够有效抑制街区内的机动出行,进而减少碳排放?本文在解析街区空间结构与各种功能使用者行为特征的基础上,以可达性在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中发挥效用的机制为功能布局的依据,探讨街区内的功能该如何布局,并提出低碳街

总第204期

城市问题2012年第7期

DOI:10.13239/j.bjsshkxy.cswt.2012.07.003

区空间模型,通过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耦合来实现街区内居民出行需求的内向化,减少碳排放。

二街区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涵

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在城市的层面上,人与人工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空间要由人存在的性质来解释,空间要由人的活动来支撑,同时空间也支撑了这种活动,二者形成了一个单元。因此,人与空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互为统一且共同存在的。

当人们向空间注入精神内容时,空间就变成了场所。场所始终伴随着事件的发生,它将人们的活动方式和程序固定下来,控制人们的行为。可以说,场所与人们的活动息息相关,人们的活动给场所注入了精神内涵。因此,当强调把城市作为场所来看待时,则应该从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需要来构建城市空间本身的意义。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这些活动场所加上连接它们的交通线路。人的活动场所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方式,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

可以说,城市空间结构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是人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的活动需求由用地的功能反映出来。人的活动需求决定了人工环境,人工环境也限定了人的活动范围。当人工环境不足以满足人的活动时,将被迫做出顺应人的活动的改变,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落实到城市空间上,则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功能之间的关系上。

2.街区空间结构的作用

街区是构成城市整体空间的“细胞”,由城市干路围合。城市与街区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街区功能的组织对城市整体功能的运行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从交通组织的角度来说,街区内部交通的运行效率与分担比重会直接影响作为城市空间骨架的干路的运行效率。如果大部分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无法在街区内得到满足,即无法通过街区内的次干路与支路得以满足,那么主干路的交通负担就会大大增加,导致交通拥堵。而城市规划决定的空间结构一旦得以确定,则对其引起的交通出行进行结构性调整将非常困难[2]。

在我国,街区视角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我国城市的小汽车普及率尚不及西方发达国家,市民的日常出行对非机动交通方式(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的依赖度较高,居民的活动半径较小,主要集中在街区范围内。此外,我国有传统单位大院的空间模式,其尺度与街区相近。单位大院的用地空间统合了单位职工及其家属的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集中了“工作、生活、社会服务”三大功能[3]。在我国,街区是居民活动最集中的场所,所以在街区层面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的方式与空间结构来影响居民的出行方式会有显著的效果。

三街区内用地与可达性的耦合和低碳的关系

1.街区可达性的意义

人们通勤起迄点之间的距离过远会导致交通拥堵,这是不良的可达性所造成的。因此,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不应仅仅着眼于交通这个间接需求本身,而应重视起迄点之间内在功能的相互关系,即人的出行需求。当前,人们解决交通拥堵的方法一般是修建更多更宽的马路,形成更密的路网,这是从交通本身入手,而非直接从人的出行需求入手的措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提高行车速度,即“通过性”为目标,而“可达性”和“通过性”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以抵达目的地为目标,后者以行车速度为目标,提高行车速度仅是抵达目的地的手段之一。

可达性在土地使用方面有两方面的意义。对于使用者来说,可达性是指实现某项活动的便利程度,即到达某功能用地的成本要低,这由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路程行为特征等决定;对于功能用地来说,可达性是指在特定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其吸引人流的能力,这由其自身功能属性、交通状况、周边用地性质等决定。对于交通系统来说,可达性是指机动车到达目的地的能力,与机动车的通过性相反。

由此可见,当功能不同的用地依据其自身使用的可达性需求被合理分布在交通系统的相应空间位置时,人们的需求因场所的方便可达而得到满足。这样的街区结构满足了人们对活动的需求,也满足了空间成为场所的需求。在这样的街区环境中,城市居民在步行范围内可满足绝大部分的出行需求,各功能的可达性需求也可被满足。在街区尺度下,可达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从交通体系上来说,把街区内某一地块置于整个街区的交通网络体系中考虑,对地块的交通可达性作分析,这是从局部到整体的思路。从土地利用上来说,把街区作为一个出行内向型的整体来看待,分析内部各主要功能用地对使用者的可达性,这是

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

2.街区交通系统决定的可达性

伯恩(Burns )和葛罗卜(Golob )将可达性定义为

交通系统对不同地点的服务程度,

即通过性。其计算方程为LOS i =V i /C i 。其中,

V i 为交通量或交通需求量;C i 为交通通道的容量;i 为交通系统中的某一通道。比值越高,说明机动交通的通过性越好,可达性越差。

街区外围由主干路围合,内部由次干路、支路构成网络状。主干路交通通道的交通量大,以通过性为主;次干路与支路交通通道的交通量小,以到达性为主。由此可见,主干路的可达性弱于次干路。从交通体系的需求来看,交叉口处需要机动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迅速通过,所以同一条道路路段上的可达性优于交叉口处的可达性。

3.街区土地使用模式决定的可达性

从街区中各功能使用者的出行成本最小化出发,人们关注的是出行时间或出行距离内可达场所

的种类和数量[4]

。如果在功能使用者的步行出行范围内的出行目的地越多,或者目的地对个体的潜在吸引力规模越大,那么该功能的可达性就越好,这是由土地的使用模式所决定的。正是因为这个道

理,

汉斯(Hansen )基于人们的活动和土地使用因素将可达性定义为获得相互作用的机会的潜力[5]。另外,功能属性的不同决定了各种功能自身对可达

性也有不同的要求,而功能使用方式的不同决定了

使用者行为特征的不同。

等值线法是基于土地使用模式来度量可达性的一种方法,此方法能依据居民的出行范围,说明街区中不同区位的设施对使用者的吸引规模。具体方法是在地图上、分析对象周围绘制等距线,在等距线所包络的范围之内,离开或到达分析对象的直线交通距离小于服务半径,在等距线包络范围之外,则大于

服务半径[6]

。本文将街区抽象成一个由主干路围合、1000米见方的矩形街区,其中有两条次干路从

街区边界的中点垂直穿过,以500米为步行出行半径,以街区内由主、次干路围合的四个街区的中点为圆心画圆,分别作为四个小街区居民的步行

出行范围,

以此构造理想模型,分析街区内各空间的可达性。从图1可以发现,街区中心的可达性

最强,沿次干路的可达性次之,街区的四个角落可达性最弱。

4.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的耦合

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土地使用活动模式相互

图1等值线法使用示意图

作用,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可达性是二者的纽带;

前者通过道路系统影响可达性,后者通过土地使用

影响可达性[7]

。当二者均以可达性为依据相互耦合时,则形成了良性循环效应,相互促进;反之,则

相互抑制。不论是通过交通系统来实现可达性,还是通过土地利用实现可达性,街区内功能种类的选择至关重要。在出行需求内向型的街区中,内部功能的种类是决定其运行稳定的保证。从交通系统方面来说,街区内部完善的功能从根本上保证了居民出行需求的内向化,减少了城市主干路上的交通流量

[8]

。从土地利用方面来说,街区

内各功能在用地上的组合方式决定了各功能对使

用者的吸引规模,而功能种类的选择则需分析居民的出行需求。

居民的出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每天必须的出行,如上学、工作、购买生活必需品,属于刚性的出行;一种是不定期的出行,如去购物中心购物或是去文化中心活动,属于弹性的出行。对于后者,往往需要市级或者区级的公共设施,这在街区范围内难以实现。因此,问题的重点在于解决居民每天出行的刚性需求,这就需要实现两个方面的平衡,一是职住

平衡,

二是居住与日常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平衡。基于这样的分析,本文提炼出了一个交通自我平衡的街区所必须具备的三个功能要素:居住、生产和公共服务。

因此,为了实现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的耦合,以减少街区的碳排放,须在街区内将居住、工作和公共服务这三大功能按其功能自身对可达性的需求,混合安排在交通体系之中。

四低碳城市街区结构模型

1.构建模型的原理

由前文可知,可达性一方面由交通系统决定,一方面由土地使用模式决定,二者的关注点不同。正因如此,站在不同的角度,混合用地的功能布局方式就会有所不同。如果以街区为居民的日常活动单元,那么站在居民出行成本的角度看,街区最核心地段的可达性最佳,中间圈层可达性次之,街区最外围沿干路的圈层的可达性最差(如图1所示)。居民更加关注的是由土地使用模式所决定的出行可达性,即在一定步行范围内可达到的场所的数量。如果从各类设施对居民的吸引力来看,街区中心用地的可达性优于街区边缘的用地。而另外一些公用设施更关注由交通结构决定的可达性,既车行到达并停留的方便性。由此可以得出,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混合用地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同样是以低碳为前提,这些不同的诉求反映在城市的物质空间中则表现为街区空间结构的不同。

本文将对城市的不同区域进行具体分析,以区域的功能定位为依据,针对不同功能的可达性需求和功能使用者的出行特征以及交通系统中的可达性分布,构建不同的街区空间结构模型[9]。本文选取居住与商业混合的街区和居住、商业与办公混合的街区,以低碳出行为前提,构建各功能区的街区空间结构模型。

2.居住+商业功能街区的低碳空间结构模型

居住功能的首要特征在于可以聚集大量固定人口,是保障街区活力的基础。而商业服务业几乎是各类混合功能开发项目中必不可少的功能,同其它功能具有很强的相互作用,是在不同时段吸引大量人群、增加城市活力的主要功能,对于混合功能的形成和发展作用巨大[10]。因此,居住地到商业设施的可达性越好,家庭拥有私家车的概率则相对越低[11]。在居住与商业混合的街区中,商业功能的布局与街区中居民的步行出行半径密切相关,也与居民使用商业功能的行为特征有关。

如图2所示,如果从居民的出行范围考虑,街区中心的可达性最强,沿次干路的用地可达性次之,街区的四个角落可达性最弱。可达性越强的区位处于更多居民的出行范围之内。因此,应将商业等公共活动功能集中布局在街区中心位置,该位置可被最多数量的居民步行到达,此处可达性强,设施的使用效率高,对该街区内的居民均有利。沿次干路的区域可兼顾其两侧的居民,可达性亦可。从居民使用商业功能的行为特征来看,使用者在每处商业设施的停留时间短,且在一处商业设施短暂停留后会转向另一处商业设施。因此,商业设施应沿交通流呈线性连续布置,在具备良好的交通可达性的同时形成规模效应

图2居住+商业功能街区的低碳空间结构模型

3.居住+商业+办公功能街区的低碳空间结构模型

办公功能一方面不会对周边其它功能产生负面的外部效应,另一方面对周边环境的要求也没有居住功能那么高,因此同其它功能混合布局的冲突很小。商务办公功能与机动车交通有密切的关系,它要求以此为起点的机动车出行迅捷而方便,即要求有较强的通过性。为了抑制街区内的机动交通从而实现低碳目标,与商务办公有关的机动交通不应被引入街区内部,而应由城市主干路解决。基于上述分析,商务办公应布置于主干路的路段上。从交通可达性来看,主干路路段上机动车的可达性比交叉口处好,与商务办公有关的机动交通可直接由主干路解决。

如图3,商务办公布置于主干路路段上,方便机动车出行与到达,无须进入街区;街区内的服务设施沿次干路布局,最高效率地服务于街区内的居民。

五结语

街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其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有密切关系。街区功能的高效混合使用能有效抑制街区的机动出行。街区功能的混合有多种

图3居住+商业+办公功能街区的

低碳空间结构模型

方式,在不同功能的街区其混合方式有所不同,其目标是使各功能用地与空间可达性最大效用耦合,实现街区内居民出行的内向化。构建低碳的街区空间结构,有效的用地功能混合方式至关重要。然而,本文提出的街区功能结构模型是出于理论上的推导,能否切实有效地减少碳排放还需进行实证环节的研究。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meaning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blocks are considered as the place where residents’daily travel most centralizes.Considering the demand of resi-dents’daily travel,this article discusses all kinds of functions in the block comprehensively.And then it summarizes a block’s land-use structure,which can lead to an internal-travel-de-mand model and can be a guide of constructing an urban block with mixed function.A block like this can match the land with the accessibility of space in the most efficient way,and can re-duce carbon emission.

【Key words】low-carbon travel;mixed land-use;blocks;spatial structure

参考文献

[1]于文波,王竹,孟海宁.中国的“单位制社区”vs美国的TOD 社区[J].城市规划,2007(5):57-61

[2]潘海啸,汤锡,吴锦瑜,卢源,张仰斐.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57-64

[3]陈锦富,朱小玉,任丽娟.从低碳校园到低碳街区———以华中科技大学校园空间变迁为例[J].中国园林,2011(4):74-

77

[4]隗剑秋,邹进贵.GIS可达性分析在城市商业网点中的应用[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5(3):94-96[5]刘贤腾.空间可达性研究综述[J].城市交通,2007(11):36-43

[6]

汤.可达性对城市商业中心发展的作用———基于上海的四

个城市商业中心的实证研究[D].同济大学,2007:26-31[7]华晨,马倩.基于用地复合的中小城市居民出行可达性的优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0(5):105-110

[8]潘海啸,刘贤腾,John Zacharias,刘冰,廖雄赳.街区设计特征与绿色交通的选择———以上海市康健、卢湾、中原、八佰伴四

个街区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3(6):42-48

[9]潘海啸.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0(1):40-45

[10]翟强.城市街区混合功能开发规划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76-80

[11]郑思齐,霍燚.低碳城市空间结构———从私家车出行角度的研究[J].世界经济交通,2010(6):50-64

(责任编辑:赵勇)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1)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前言 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转化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全面转型和变迁的过程。这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并向城市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在区域规模上的扩大, 在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 是城市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目前已经超过70% , 全世界已有55% 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社科院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根据一般规律分析,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技术进步、总人口增长、大规模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以及人口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移动等五种主要因素。 一、城市化发展的代表性理论 城市化发展理论历来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从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理论的理论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结构理论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的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舒尔茨的农民学习模型、钱纳里·塞尔昆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人口迁移论包括推-拉理论、人口迁移转变假说、配第-克拉克定理;非均衡增长论包括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边缘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生态学派理论包括田园城市论、古典人类生态学论、有机疏散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论、山水城市论等。 城市化以人为中心,人口迁是移城市化的关键与核心。在众多城市化理论中,人口迁移论对城市化中人口的变迁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的学者是英国的雷文斯坦(E.Ravenstien)。他在1880年的《人口迁移规律》一书中提出了七条人口迁移规律:1.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方向是朝工商业发达的城市的; 2.流动的人口首先迁居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居到城镇里面; 3.全国各地的流动都是相似的,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4.每一次大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作为补偿的反向流动; 5.长距离的流动基本上是向大城市的流动; 6.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流动率要低得多; 7.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雷文斯坦的观点被认为是人口转移“推—拉”理论的渊源。 系统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则是唐纳德·博格( D. J. Bogue) 于20 世纪50 年代末明确提出的。其主要观点为: 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转移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因素。在人口迁出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推力”,把原居民推出其常居住地。产生推力的因素有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的失业与就业不足、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等。必须指出,在迁出地存在“推”人口转移的因素的同时,也存在“拉”人口的若干因素,如家人团聚的快乐、熟悉的社区环境、在出生和成长地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只不过比较起来,迁出

新型城镇化基本理论、现状与趋势

板块一:新型城镇化基本理论、现状与趋势 知识点整合 1.最近,城镇化成为了热点话题,新型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与镇集中的过程。城镇化过程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 二是各城镇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2.我国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二中,主要是推动的四化相互间的关系包括: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二——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中,“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4.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三农”主要是指农业、农村、农民。 5.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 6.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有:

①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②基本原则二:四化同步,统筹城乡; ③基本原则三:优化布局,集约高效; ④基本原则四: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⑤基本原则五:文化传承,彰显特色; ⑥基本原则六: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⑦基本原则七: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7.城市化三大标志:第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第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8.新四化”关系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9.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10.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三是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11.新型城镇化战略举措二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12.新型城镇化战略举措四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最上层为目标层,通常只有1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层次,通常为准则或指标层。当准则过多时(譬如多于9个)应进一步分解出子准则层。 构造成对比较阵 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 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追成对比较阵。 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 计算最下层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并根据公式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成对比较阵。美国运筹学家 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hyProcess,简称AHP方法),是对方案的多指标系统进行分析的一种层次化、结构化决策方法,它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应用这种方法,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运用AHP方法,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步骤1:分析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关系,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步骤2: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步骤3:计算各层次对于系统的总排序权重,并进行排序。最后,得到各方案对于总目标的总排序。 构造判断矩阵 层次分析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两两重要性程度之比的形式表示出两个方案的相应重要性程度等级。如对某一准则,对其下的个方案进行两两对比,并按其重要性程度评定等级。记为第和第因素的重要性之比,表3列出Saaty给出的9个重要性等级及其赋值。按两两比较结果构成的矩阵称作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具有如下性质:, 且/ ( =1,2,… ) 即为正互反矩阵表3比例标度表 因素比因素量化值 同等重要 1 稍微重要 3 较强重要 5 强烈重要7 极端重要9 两相邻判断的中间值2,4,6,8

城镇化相关理论

1.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 实行点轴开发的基本条件如下:①已经形成启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实力,能够提供进行大规模带状开发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③初步建立了一个高效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并具备能作为重点开发轴线的主要交通干道。重点开发轴的选择依据如下:①产业布局以交通干线为依托;②轴线地带经济已经有基础并有较大的潜力;③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水平高,水资源丰富;④轴线的开发对广大腹地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较大。 点轴开发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和城市的作用,实现产业布局与现状基础设施间的最佳空间结合,有利于城市间、城乡间便捷的联系和专业化协作,形成有机的地域协作。 2 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城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发展客观上存在着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职能上,城市是乡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与服务中心,它向乡村传输商品、金融、技术与信息,并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乡村向城市提供农副产品和蔬菜;在产业上,乡村往往在城市主导产业影响下发展的配套乡镇企业,它往往成为工业零配件生产和装配的打包者;在资源上,乡村拥有城市所短缺的山水田林风景以及水、土地等资源,城市则拥有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优势;两者互为市场,乡村是市区的工业品市场,而城市是乡村最大的农副产品消费市场。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城乡一体化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 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 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

完全层次结构模型

层次分析模型 一、层次分析法讲解 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会遇到决策的问题,比如如何选择旅游景点的问题,选择升学志愿的问题等等。在决策者作出最后的决定以前,他必须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或者判断准则,最终通过这些准则作出选择。比如下面的问题: 例1 选择旅游地 国庆节即将来临,张鶇一家准备去旅游,他们想从黄山、桂林、北戴河三个旅游景点选出一个,请帮助他们作出最佳选择。 根据什么作出选择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作问题的分析,以便得到选择景点要考虑的因素. 问题的分析:景点的选择大体上有两方面要考虑: 1、是旅游者自身的情况; 2、是对景点的评价。 首先分析旅游者的情况: 如果经济条件宽绰、醉心旅游,自然特别看重景色条件,那么景色在他的心目中的比重就大。 如果平素俭朴,则会优先考虑费用,即费用的比重就大. 中老年旅游者还会对居住条件,旅游条件,饮食比较关注。 因此,应该考虑景色、费用、居住、饮食、旅途条件等因素在张鶇一家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如何衡量这五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呢? 其次,如何评价景点呢? 自然应该就上面的五个因素景色、费用、居住、饮食、旅途条件对景点进行评价。 最后,还要把旅游者的情况和对景点的评价进行综合,以便选定最佳的旅游景点. 可是如何综合呢? 下面我们用层次分析法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 层次分析法的第一步: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深入分析实际问题,将有关因素自上而下分层,上层受下层影响,而层内各因素基本上相对独立,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1)最高层(目标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 (2)中间层(准则层):这一层次中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还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3)最低层(方案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 就本例题而言,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层次模型: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1

必修2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主备课人:黄志友 一、【教学构思】 结合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 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重点]: 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难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法、归纳法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讲授过程】 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而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 [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 [问题]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 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特点: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1、中心商务区:CBD 位置:城市中心部位 特点:1、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分区明显 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从20世纪初期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理论流派。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生态学派、区位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行为学派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成为主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社会生态主义学派 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型,即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同心圆城市结构学说。他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提出了扇形理论。他认为城市由市中心沿着主要交通路线发展或沿阻力障碍最小的路线延伸,故城市结构呈放射状的扇形模式。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多核心理论,多核心城市结构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模式,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多核心化和郊区化。 (2)城市区位主义学派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南部德国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这也是近代空间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他继承了古典经济研究方法,运用抽象的理论演绎方法建立了精确化的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进行大量调查,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此后,德国学者廖什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 社会行为学派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克服了社会生态学派和经济区位学派对人简单化和理想化假设的缺点,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土地利用者的区位决策行为因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掌握信息等方面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程度,而且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效用并非人们进行区位决策的唯一目的。 (4)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应建立在社会结构体的层面上,而不是建立在个体选址行为上,因为社会结构体系是个体选址行为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城市问题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的空间表现。 1

高一地理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中图版知识精讲

高一地理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中图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2.1城市的空间结构 1. 本讲学习目标要求: (1)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2. 知识结构: 二. 重点、难点 1. 城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2. 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 3. 中心地理论 4.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 具体内容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友爱的共同潮流。城市虽然面积不大,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本章教材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研究城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为了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 本章教材共分三节,第一节主要讲述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的原因,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重要内容。第二节重点讲述了城市化的过程及其特点,并通过讲述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阐述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节介绍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本章内容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及特征,城市化的过程及特点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和焦点,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培养

自己的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 城市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城市的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工业区 (3)商业区 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 商业区不仅仅位于市中心,有些还位于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道路口处。另外,有些大城市由于历史等特殊原因,市中心并不是商业区,例如,北京的市中心为故宫,其附近为行政区。 (4)住宅区 (5)其他功能区

城市空间理论

城市空间理论 空间是人类进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空间的配置是人类进行各种行为的产物,依据不同的原则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配置和不同规模等级空间相互密切的有机整体,其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配置和联系就组成了空间。 城市的发展和地理空间密不可分。地理空间是一个区域或国家的最为宝贵的资源,所以城市空间发展是地理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布局是城市化的产物,城镇空间布局是区域空间布局重要内容之一。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包含两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二是城镇体系的区位分布。 要实现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就要在不损害城镇体系生态进程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特点,促使城镇体系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作出持续性贡献的城镇体系发展模式。其旨在以区域为基础,兼顾发展和环境两个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控城镇体系的进程。 1、理论基础 1.1空间结构理论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空间结构一直是空间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关注的基本问题。地域空间结构实际上是个人和社会组织空间偏好与选择的结果,是经济均衡在空间维度下的集中体现,个人和社会选择的各种要素均会对地域空间结构产生实际的影响。1.1.1“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对霍华德来说,“田园城市”并不是他的奋斗目标,而只是实现他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城市”的一个局部试验和示范。也就是说“田园城市”只是“社会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田园城市群体的组合。即“社会城市”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和若干个名称和设计各异的田园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各城市之间依靠放射状和环

软件构成的层次结构模型以及各个层面所使用的结构。

软件构成的层次结构模型以及各个层面所使用的结构。 研究软件的结构后会发现,任何软件的完整结构都具有以上层次关系,如图所示。首先,特定的软件需要特定的硬件环境运行,这体现了软件的硬件层支持的作用;其次,在任何层面上描述建立的软件,是建立在其下层所提供的支持上的。因此,不可能存在不需要下层支持的抽象的上层结构或框架。 因此可以说,尽管软件的体系结构表现千差万别,但都是建立在特定描述层次上的。层次性是软件体系结构的不变性,是软件构成的共同规律。 软件体系结构的层次模型 01.硬件基础层 这是软件得以运行的物质基础,它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时钟、中断及其控制、I/O端口、I/O通道、快速缓存、DMA等。 02.软化的硬件层 各硬部件在计算机系统中是固定的,但其在软件描述中的出现次数是不受限制且每次出现受到关注的多是某个侧面,加之需要处理逻辑类似但构成有别的部件,所以命名代理的形式对硬件的操作加以描述。也就是要在对硬件结构和性能进行抽象的基础上,实现硬件的操作和控制描述。这就形成了软件的硬件层。 与硬件的分离导致了软件向不同结构但逻辑相似硬件上的可移植性。“材料”的获得,使得从更抽象的层面对软件进行描述创造了条件。 该层面程序设计的主要工具是汇编语言和描述能力更强大的宏汇编语言。 03.基础控制描述层 这是建立在高级程序语言描述上的纯粹软件描述层。它包括了高级语言所支持的所有程序控制和数据描述概念。程序控制的概念有:顺序、条件、循环、变量、参数、生存期、程序、过程/函数库/包、模块、模块覆盖等。 数据描述的概念有:数组、散列表、结构、队列、链表、堆栈、树、图、指针/参照、表、记录等。还包括从抽象数据类型出发的面向对象概念:类、对象、封装、继承等,以及各类设备的输入/输出、通信协议等。 支持该层面的软件系统模型有:主程序/子程序、结构化程序、模块化程序、面向对象程序、状态转换等。 支持该层面的设计工具有:程序设计语言、结构化分析设计、面向对象分析设计。 事实上,在该层对软件结构的描述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以数据对象和操作算法为代表的高级层面,另一个实现代码结构的低级层面。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_第2章_第1节《城市的空间结构》练习与答案

第二章第一节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东南某地城镇规划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地,最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2.图中批发市场区位选择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位于上风向,污染较小 B.交通便利,地价较低 C.接近工业区,运费较低 D.远离河流,不污染水源 答案 1.C 2.B 解析第1题,丙地位于河流的上游,靠近湖泊和风景区且远离工业区,环境优美,最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第2题,图中批发市场位于城市的外缘,地价较低;靠近高速公

路,交通便利。 3.土地价格是形成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影响地价的最主要因素是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是否便捷。图1是某地区地价等值线分布图,图2选项中能正确反映①、②两地之间地价高低情况的是( ) 答案 B 解析①位于市中心,有两条主要公路十字形穿过,通达度最高,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②位于城市附近的卫星城,两条公路丁字形交会,通达度较高,地租也较高。二者之间通达度降低,地价也降低。 4.(2018·学业水平测试)下图为“省温台城市群示意图”,市与市相比( )

A.城市级别高B.城市规模大 C.服务围大D.服务种类少 答案 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的城市等级低于,因而其城市规模小,服务围小,服务种类少。 读“某地区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回答5~6题。 5.图例中的城市功能区,正确的是( ) A.甲——低级住宅区

B.乙——重工业区 C.丙——轻工业区 D.丁——高级住宅区 6.甲功能区布局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 ) A.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 B.位于河流的下游 C.位于居住区附近,劳动力充足 D.靠近铁路,交通便利 答案 5.D 6.C 解析第5题,图中功能区丁位于河流的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且靠近旅游景点,因而为高级住宅区;功能区甲、乙、丙分别为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和低级住宅区。第6题,功能区甲为重工业区,其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河流的下游,不易对城区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靠近铁路,有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运输。 二、综合题 7.(2018·学业水平测试)读“某城市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新型城镇化之生态宜居

新型城镇化之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学号:011213330 姓名:黄爱鹏“生态宜居,和谐发展”顾名思义,这是在强调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提倡与大自然友好相处。 常常听老师说:为了快速发展,不惜牺牲大自然,实行城镇化强国政策。但是,现在我们强大了,却发现问题越加严重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快要不适应人类居住了。所以我们要实行新型城镇化。我们首先来了解城镇化对环境的污染,城镇化使中小城市发展太快,缺乏对生活垃圾处理的合理规划,由此引发的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现象已十分普遍。”“一是生活垃圾在收运过程中,垃圾暴露面较大,臭气影响周围环境,污水洒漏,对道路造成二次污染等现象严重;二是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会产生渗漏,渗滤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案例日见增多;三是垃圾填埋场产生的臭气很难控制。 要改变现状,当然要有新对策。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城镇化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来发展社会,改善生态,全面走进科学发展,与环境友好相处。 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建筑和生活垃圾处置和利用,以及供能带来的空气污染。对于老城和农村的改造,垃圾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现已进入生态文明时期,新型城镇化不能再制造垃圾,而是将“垃圾”(暂时闲置的物质)利用起来。即从理念上不能作为垃圾或废物,应作为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对于农村的城镇化,还面临土壤、水和空气污染的根治。土壤和水的治理需要较长时间恢复,不能再使用有害的化肥和农药,工业和生活污水必须处理(利用);空气的治理最好的办法是改用清洁能源,如用生物质能代替煤,满足取暖和作为汽车用气的需要。对于产业的废弃物,农民以农业为主,农业发展将土壤中营养元素吸提出来,变成农产品外运被消费掉。转化成的废弃物不回到土壤中的话,土壤会越来越贫瘠。用化肥来填补,将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系统,土壤自恢复调节能力越来越差,需要加更多的化肥农药,导致恶性循环。再加上工业排放的废弃物,尤其是废弃物中没有农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不及时处置利用的话,会带来破坏性伤害。 综上所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政策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只有政策是不行的!作为中国国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

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0引言 中国大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和发展进程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规律性[1],其规律可以归结为近代主要是封建社会传统的社会结构模式,社会分化和隔离严重;现代(50~80年代)分异特征绝对减弱,当代(80年代~)社会分异再度出现导致社会空间重构。由于城市因各自的地理区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历史、交通、产业发展等不同因素,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都拥有各自的区别和特征。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首位大城市,西汉时开始建制,近代成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和对外通商口岸,曾是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国民革命的中心地,并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所在地。武汉“三足鼎立”的城市结构,使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 1 相关概念辨析 1.1 城市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场所,是一个庞 大、复杂的综合体,也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映和产物。城市空间由居民、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物质实体空间组成,即是由物质 实体空间和社会空间组合而成的空间实体[2]。城市空间结构是以一套组织规则,连接城市形态和子系统内部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并将这些子系统连接成一个城市系统,其中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地域内个体城市要素(如建筑、土地利用、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公众机构等)的空间形式和安排[3]。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地域内部各种空间的状态,城市空间结构包括经济空间结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等。 1.2城市社会空间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城市社会空间是由城市生活中的人们的行为、 目的、场所构成的多样的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城市社会空间的最小单位为家庭,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3个层次,以社会区为主。其中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在邻里内进行。社区是由若干个邻里单位构成的,指占据一定区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中有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相应的社区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同时具有特定的文化、生活方式,是以日常生活联系为基础形成的。社区同工厂、住宅、学校、商店等一起位于一定的地域 收稿日期:2007-12-31;修订日期:2008-04-11. 作者简介:刘苏衡(1978-),女,湖北省武汉市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方向的研究. 刘苏衡1,张力民2 (1.中南民族大学 工商学院管理系,湖北 武汉 430223;2.湖北省统计局,湖北武汉430071) 摘要:国外发达国家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中国较之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归纳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态、结构以及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武汉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揭示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希望能对武汉营造新的城市面貌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关键词:社会空间结构;空间演变;武汉市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52(2008)03-0084-04 Vol.20No.3May,2008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YUNNANGEOGRAPHICENVIRONMENTRESEARCH 第20卷第3期2008年5月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引言 在战后20多年的经济增长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70年代经历了数次经济衰退,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表现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城市和区域演化(urban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地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更为突出,表现在各个空间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和区域演化的内在机制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包含了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因果过程。 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和区域的结构重组(urban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地域实证研究是这个领域的主要课题。本文将回顾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一些新发展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并以西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作为示例。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尽管如此,许多学者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Foley和Webber是试图建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早期学者之一。根据Foley(1964年)的观点,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应该是多层面的。首先,城市结构包括三种要素,分别是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第二,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是指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的空间特征;第三,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Fo1ey认为,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在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中引入第四层面,即时间层面。 基于Foley的概念框架,Webber(1964年)的论述限于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是指物质要素和活动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过程则是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各种交通流。相应地,城市空间被划分为“静态活动空间”(adapted space)(如建筑)和“动态活动空间”(channel space)(如交通网络)。 Bourne(1971年)试图用系统理论的语汇使城市空间结构概念的表述更为严密。Bourne 认为:第一,系统理论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本质所在;第二,系统理论的中性立场使之能够适用于不同的观点和理念。 运用系统理论的语汇并以图示的方式,Bourne描述了城市系统的三个核心概念。①城市形态(urban form)是指城市各个要素(包括物质设施、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机构)的空间分布模式(见图1a,土地使用模式表示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②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urban interaction)是指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整合成为一个功能实体,被称为子系统(见图1b,不同功能节点之间的交通流表示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③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patial structure)是指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使各

高中地理 《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2) 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重点难点]: 1、城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2、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 [讲授过程]: 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P26,探索活动: 阅读: [问题]1、从市中心与外围的交通运输有何差异?(市中心交通更方便) 2、为什么外围的住宅区具有明显的东西部差异?(风向)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由于某些条件(风向)的影响,城市内部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同一分区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等级分化。 例如:济南市分区:文化区,商业区、工业区、居民区等。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 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而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 [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 [问题]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 1、中心商务区: 位置:城市中心部位 特点:1、体现商业和服务职能; 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3、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2、工业区: 位置:城市边缘 特点:1、体现工业生产特征:工业门类分区和污染。 2、交通:便利,有河流或铁路通过。 [问题]CBD也是交通便利,这里的便利与CBD的便利有何区别:交通运输方式:CBD:公路(灵活)和航空(便捷) 3、大型工业区往往包括职工住宅区及各种服务设施。 3、商业区: 位置:城市中心区(中心城市,原因:无中心商务区)或中心区附近。 特点:1、由商业街和大商场组成。(点状或线状分布) 2、交通便捷。

基于分形理论的齐齐哈尔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2008年2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第1期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Feb.2008 收稿日期:2007-10-23 第一作者简介:杨晓楠(1982-),女,黑龙江省肇东人,现为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地理与城乡规划. 基于分形理论的齐齐哈尔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杨晓楠1,高晓东2 (1.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齐齐哈尔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 要:运用分形理论和方法对齐齐哈尔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聚集维数、 网格维数、关联维数进行了测算.三种维数的测算结果表明:57个镇的空间分布从市区向四周密度是递增的,这是不正常的,各城镇以近似于几何中心的富裕镇表现出了较好的聚集形态;57个镇及市区空间分布的总体均衡性适中;9个县城及市区的空间分布比较集中,空间关联性较强.最后,对测算结果所揭示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维数;齐齐哈尔市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840-(2008)01-0093-03 分形理论是美国科学家曼德尔布罗特(B.B.Mandelbrot)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创立的一门自组织理论,它是解决欧氏几何难以描述的复杂问题的一种十分奏效的理论方法,无标度、自相似性是分形的两 个基本特征.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多变使得分形理论在地学诸多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是指城镇体系内各个城镇在地域空间中的位置分布、联系及其组合状态.研究表明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具有无标度性,显示出统计分形,刻画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有效参数是分形维数[1] . 本文通过测算齐齐哈尔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聚集维数、网格维数、关联维数,从定量的角度探究齐齐哈尔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以期为齐齐哈尔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及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区的基本特征 齐齐哈尔市位于东经122 24 ~126 41 ,北纬46 13 ~48 56 ,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松嫩平原,是全省第二大城市.全市总人口约5.57 106人,土地总面积42469km 2 ,土地形状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条带状.下辖市区(包括7个区)及8县1市,共有57个镇. 2 齐齐哈尔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 2.1 聚集维数(城镇体系随机分布的向心性) (1)基本模型:利用回转半径方法测算城镇体系 空间聚集的分维数,考虑到回转半径的单位取值会影响分维的数值,可将其转化为平均半径R S [2]: R S = (1 S S i=1 r 2i )1 2 (1) 式中, R S 表示平均,S 为城镇个数,r i 为i 第个城镇到中心城市的欧氏距离.一般有分维关系:R S S 1/D ,D 为分维,即聚集维数. (2)地理意义:当D <2时,城镇体系的要素空 间分布从中心向四周是密度衰减的;当D =2时,城镇体系的要素分布在半径方向上是均匀变化的;当D >2时,城镇体系的要素分布从中心向四周是密度递增的,这是一种非正常的情况[3]. (3)具体测算:在MapInfo 中将地图数字化,由于研究范围较小,地图投影的影响暂可忽略.以齐齐哈尔市市区为测算中心,测量57个镇到市区的欧氏距离r i ,将r i 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再用(1)式将其转化为平均半径R S (见表1),将点(S,R S )绘成(ln ln ) 坐标图(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具有分形几 图1 以市区为测算中心,城镇体系的随机聚集特征 93

城镇化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城镇化发展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1、引言 城镇化(Urbanization)是城乡空间结构变迁的必然趋势,是农村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而形成的经济结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念等向城镇性质演变的过程。“Urbanization”一词一般译为“城市化”,但由于“Urbanization”一词中“Urban”包含有城市(City) 和镇(Town)[1] ,加之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镇的规模一般都很大,不少与国外的小城市相当。同时,我国的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向城市(City)集中,而且还要向大量的城镇(City and Town)转移和聚集。所以,用“城市化”或者“城镇化”都不太准确,不能概括我国的城市和镇的“转移、集中与聚集”的整个过程,而如果选用“城镇化”一词则更能比较妥当的反映我国的实际状况。[2]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以家庭、作坊经济为主体的分散式城乡空间格局迅速瓦解,规模效益、集聚效益使人口、资金和技术不断向城镇集聚,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也导致了城镇的繁荣和乡村的衰败。随之关于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发展、城市问题以及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所引起的后果等等的论述也出现在一些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也充分论述了城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城乡融合”的城镇化目标。20世纪初,欧美大部分国家已初步实现了城镇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开始不断暴露,这不仅提出了对城镇化研究的理论需求,而且也为深入的城镇化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对城镇化的研究由传统的形态偏好开始转向功能空间研究。国外学者对城镇化问题的理论研究从大的方面可分为区位理论、城乡结构转换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等四大类型[3]。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化、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与思想融入到城镇化的研究之中。美国规划大师赖特(H.Wright)提出了自然生态空间融合的区域城市。欧盟从1993年起开始了“欧洲空间展望”跨国空间规划工作,以实现区域与城市空间的集约发展。加拿大与美国也采取“生长控制”之类的措施,来调控区域城镇空间的演化。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城镇化被认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驱动,也是我国未来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通过对城镇化发展理论的梳理,了解城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机制与手段,可以更好地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与发展的相互协调。 2、城镇化发展演进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