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区空间结构低碳化的理论模型_陈锦富
城市空间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

城市空间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叶玉瑶;陈伟莲;苏泳娴;吴旗韬【期刊名称】《热带地理》【年(卷),期】2012(32)3【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一项重要的科学命题。
其中,城市空间结构对于城市交通及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影响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国外学者围绕影响城市交通及其碳排放的城市空间结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展开了大量细致深入的实证研究,并据此提出了利于节能减排的空间结构模式与调控策略。
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多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建立空间结构要素与交通能耗的综合关系模型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并且越来越倾向于在模型中引入一系列社会经济变量,以便更好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对于交通的影响。
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基础数据以及定量研究较为缺乏。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相关的公共数据平台,加强实证研究和方法创新,通过交通出行建立城市空间结构与碳排放的科学联结。
【总页数】8页(P313-320)【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碳排放;交通;影响【作者】叶玉瑶;陈伟莲;苏泳娴;吴旗韬【作者单位】广州地理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相关文献】1.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 [J], 王桂新;武俊奎2.城市空间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J], 张洪波;姜云;王宝君;夏宏嘉;庞博;陶春晖3.某城市空间结构与碳排放关系分析 [J], 梅大伟;张洪波;姜云;王宝君;夏宏嘉;庞博;陶春晖4.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与家庭碳排放关系研究 [J], 胡杰;黄经南;黄瑾;刘沛5.城市空间结构与家庭出行碳排放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J], 黄经南;陈舒怡;王国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碳视角下的城镇群体空间模式研究——以大理洱海低碳经济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低碳视角下的城镇群体空间模式研究——以大理洱海低碳经济区为例的开题报告摘要:近年来,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城市化进程也正向低碳发展方向转型,城镇群体空间模式的研究成为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
本研究以大理洱海低碳经济区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空间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低碳视角下城镇群体空间模式的构成因素、特征及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空间规划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镇群体空间模式、大理洱海低碳经济区、空间规划Abstract:In recent years, low-carbon economy has become a global research hotspot, an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also transitioning towards low-carbon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urban group spatial patterns has become a key content of 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 This study takes the Dali Erhai Low-carbon Economic Zone as an example,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mechanisms of urban group spatial patter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carbon, through methods such as questionnaire survey, spatial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patial planning suggestions.Keywords: low-carbon economy, urban group spatial patterns, Dali Erhai Low-carbon Economic Zone, spatial planning一、研究背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的剧增,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此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目标。
城市低碳发展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

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

占地 1 6 m,将众 多节能减排的措 .5 h 施集中于一个小生态社区中,切实有 的比较 有代 表性 的还 有我 国天津 的 生态城和 以低碳技术 创新为特征 的 阿联酋的M s a 城[ l a d r 1 。关于具体的 D 料进行介绍,笔者不再赘述。
() 2 低碳 的城市生活方式,包括
居民低碳的消费理念、企业低碳 的生 碳足迹,并通过对 巴 西首 ̄ a 1 地球生活”活动,旨在让可持续的居 Brz ]a B 产 方式 等。 和东南部的 C r i a两个城市燃料 住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变得易行、有 u1 tb () 3 低碳 的城市运行系统,包括 消耗量的对比研究,验证了低密度开 吸引 力,并提 出社 区开发建 造时需 遵
决二氧化碳减排问题,还需要以更加
多元的标准来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 与减少碳排量。通过城 市规划的手
10 3 个国家的科学家也达成共识并声 如联 合 国环境规 划署 确定 2 0 年 世 从城市结构与发展模式上整体控制 08
( 《 英国低碳转型计划 也指出,全球 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世界自然 段 ,探 讨 适宜 的城 市 土地 利 用模式 ,
而流离失所0 。
了减排的目标;在 2 1 年 3 00 月中国
碳”城市发展模式为人类的进~步发
召开的两会上,低碳、环保成为与会 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目前急需改变
1. 2低 碳 城 市 建 设 是 缓 解 全 球 代表热议的话题之一。联合国环境规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来应对 当前全
—
认为,没有 “ 低碳社会”就无法发展 “ 低碳经济” 日本环境大臣咨询机构 。
低碳交通引导下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及优化策略

对比分析与启示
• 在低碳交通引导下,国内外城市空间布局都注重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的结合,通过优化交通网络布局和提升公 共交通服务质量来鼓励市民选择低碳出行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与国外城市相比,国内城市在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交通设施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 建设和完善相关设施,提高市民的低碳出行比例。
混合土地利用
在站点周边实现不同功能 的土地利用,如商业、住 宅、办公等,提供多样化 的城市生活和就业机会。
混合土地利用模式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将不同功能的用地混 合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 率,减少城市扩张和交通 生成。
促进绿色出行
通过在混合土地利用中设 置步行和自行车道等慢行 交通设施,鼓励市民采用 绿色出行方式。
鼓励绿色出行
通过政策引导和奖励机制,鼓励市民选择绿色出 行方式,如步行、骑行等,减少机动车使用。
建设高效交通网络
优化交通枢纽布局
建设高效交通网络,优化交通枢纽布局,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加强交通接驳能力
加强公共交通与步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接驳能力,方便市民换 乘,提高出行效率。
实施交通疏导措施
针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实施交通疏导措施,如设置公交专用道、 建设地下通道等,缓解交通压力。
优化交通结构
通过增加公共交通和慢行 交通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减少 私人交通方式的使用。
绿色交通模式
促进低碳出行
通过推广低碳交通方式,如公 共交通、慢行交通、电动汽车
等,降低交通碳排放。
优化交通设施
优化交通设施和道路设计,提高交 通安全性和效率,鼓励市民采用绿 色出行方式。
政策引导
通过发展低碳交通,可以减少城市交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城市的可持续 发展。
低碳导向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技术探索

低碳导向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技术探索
郭红雨;金琪;朱志军
【期刊名称】《南方建筑》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文章从城市空间布局关键要素与碳排放关系的入手,进行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与碳排放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并以广州海珠生态城为例,针对城市规划涉及的土地利用、交通组织、设施与建筑布局等方面,提出绿地碳汇网络、公共交通导向开发、土地混合使用、街区尺度控制、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地下空间利用、结合气候的建筑布局等规划技术,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探索适合特大城市中心区进行碳减排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总页数】5页(P95-99)
【作者】郭红雨;金琪;朱志军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城市规划学院广州,510006;广州大学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广州市海珠生态城低碳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组广州,510006;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1;X321
【相关文献】
1.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技术探析 [J], 陈玲
2.城市空间规划策略在低碳导向下的研究 [J], 路玮;
3.城市空间规划策略在低碳导向下的研究 [J], 路玮
4.低碳导向下城市空间结构的改造模式探索 [J], 刘立波
5.低碳导向下的城市空间规划与实践——以沈阳市沈北新区为例 [J], 付士磊;王迪;张瑞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2.1 城市规划中的早期理论
第二章 城 市规划中 的理论
2.1 城市规划中的早 期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建 筑与城市规划学 院 陈锦富
大伦敦 卫星城分布
第二章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2.1 城市规划中的早
期理论 巴黎卫星城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 与城市规划学院 陈锦富
第二章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2.1 城市规划中的早期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陈锦富 东京卫星城
二.城市规划中的早期理论 三.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第二章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 规划学院 陈锦富
二.城市规划中的早期理 论
三.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 设想
第二章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 规划学院 陈锦富
第二章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2.1 城市规划中的早期理论 ○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 1931年, “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 ● 城市是必须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于拥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技 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的。这种技术手段就是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 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第二章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陈锦富
2.1 城市规划中的早期理论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他的这些城市规划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世界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而他本人的实践活动一直到五十年代初应邀主持昌迪加尔的规划时才得以充分施展。该 项规划在五十年代初由于严格遵守《雅典宪章》而且布局规整有序而得到普遍的赞誉。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陈锦富
第二章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陈锦富
低碳城市街区空间形态优化及实践应用

低碳城市街区空间形态优化及实践应用低碳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交通运输等方面,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其中,低碳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优化和实践应用是实现低碳目标的重要方面。
在低碳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优化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街区的紧凑性,即将不同功能的建筑物相互靠近,减少人们出行的距离和时间。
紧凑的街区可以促进步行和骑行交通的发展,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从而减少碳排放。
其次是街区的混合性,即将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混合在一起,使街区具有多样性和活力。
混合的街区可以减少人们的通勤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再次是街区的绿化和景观设计,通过增加绿地和景观,提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碳吸收。
最后是街区的适应性,即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设计和建造适应性强的街区,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在低碳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实践应用中,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
比如,可以引入可持续建筑设计和技术,使用环保材料和能源节约设备,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和碳排放。
同时,可以推广和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
另外,可以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建设便利的步行和骑行路径,提供公共自行车和步行街等设施。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社区参与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促进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推广。
低碳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优化和实践应用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街区,可以创造宜居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竞争力。
因此,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推动低碳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优化和实践应用,共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2-2031(2012)07-0013-05城市街区空间结构低碳化的理论模型陈锦富卢有朋朱小玉〔摘要〕通过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涵,认为“街区”是居民日常出行最为集中的场所,也是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单元。
认为应该从居民的出行需求出发,通过充分分析街区内各功能用地的可达性需求,来发现出行需求内向型的街区用地结构,并以此为指导,建设功能混合型的城市街区,使各功能用地与空间可达性最大效用耦合,从而减少通勤产生的碳排放。
〔关键词〕低碳出行;混合用地;街区;空间结构〔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陈锦富(1963—),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卢有朋(1989—),男,满族,黑龙江依兰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朱小玉(1986—),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ZZ045)。
〔收稿日期〕2012-01-17〔修回日期〕2012-03-19一引言街区是构成城市整体空间的“细胞”,街区的空间结构对城市系统的运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现代城市基本遵循以城市主干路网络来构造城市整体空间的规划建设模式,城市主干路在城市功能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由城市主干路所围合的空间即成为构成城市整体空间的基本空间单元。
本文所称的“街区”,即是指由城市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一同围合的城市空间单元。
以往的城市规划理论研究较为重视两个层面的城市空间研究:一是宏观层面城市功能组织的研究,研究城市各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格局,对街区内部的功能组织并不涉及;二是微观层面小区地块的功能组织及城市设计研究,这类研究不涉及地块之外街区的功能组织。
这两个层面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街区的存在,没有将街区作为相对独立、完整的空间单元进行研究。
事实上,街区作为构成城市整体空间的“细胞”,其功能对城市整体功能的运行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街区内部多种功能的混合布局是其作为城市空间单元能够稳定运行的基本保证,那么,街区内什么样的功能混合布局能够有效抑制街区内的机动出行,进而减少碳排放?本文在解析街区空间结构与各种功能使用者行为特征的基础上,以可达性在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中发挥效用的机制为功能布局的依据,探讨街区内的功能该如何布局,并提出低碳街总第204期城市问题2012年第7期DOI:10.13239/j.bjsshkxy.cswt.2012.07.003区空间模型,通过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耦合来实现街区内居民出行需求的内向化,减少碳排放。
二街区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涵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在城市的层面上,人与人工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
空间要由人存在的性质来解释,空间要由人的活动来支撑,同时空间也支撑了这种活动,二者形成了一个单元。
因此,人与空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互为统一且共同存在的。
当人们向空间注入精神内容时,空间就变成了场所。
场所始终伴随着事件的发生,它将人们的活动方式和程序固定下来,控制人们的行为。
可以说,场所与人们的活动息息相关,人们的活动给场所注入了精神内涵。
因此,当强调把城市作为场所来看待时,则应该从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需要来构建城市空间本身的意义。
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这些活动场所加上连接它们的交通线路。
人的活动场所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方式,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
可以说,城市空间结构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是人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人的活动需求由用地的功能反映出来。
人的活动需求决定了人工环境,人工环境也限定了人的活动范围。
当人工环境不足以满足人的活动时,将被迫做出顺应人的活动的改变,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落实到城市空间上,则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功能之间的关系上。
2.街区空间结构的作用街区是构成城市整体空间的“细胞”,由城市干路围合。
城市与街区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
街区功能的组织对城市整体功能的运行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从交通组织的角度来说,街区内部交通的运行效率与分担比重会直接影响作为城市空间骨架的干路的运行效率。
如果大部分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无法在街区内得到满足,即无法通过街区内的次干路与支路得以满足,那么主干路的交通负担就会大大增加,导致交通拥堵。
而城市规划决定的空间结构一旦得以确定,则对其引起的交通出行进行结构性调整将非常困难[2]。
在我国,街区视角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国城市的小汽车普及率尚不及西方发达国家,市民的日常出行对非机动交通方式(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的依赖度较高,居民的活动半径较小,主要集中在街区范围内。
此外,我国有传统单位大院的空间模式,其尺度与街区相近。
单位大院的用地空间统合了单位职工及其家属的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集中了“工作、生活、社会服务”三大功能[3]。
在我国,街区是居民活动最集中的场所,所以在街区层面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的方式与空间结构来影响居民的出行方式会有显著的效果。
三街区内用地与可达性的耦合和低碳的关系1.街区可达性的意义人们通勤起迄点之间的距离过远会导致交通拥堵,这是不良的可达性所造成的。
因此,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不应仅仅着眼于交通这个间接需求本身,而应重视起迄点之间内在功能的相互关系,即人的出行需求。
当前,人们解决交通拥堵的方法一般是修建更多更宽的马路,形成更密的路网,这是从交通本身入手,而非直接从人的出行需求入手的措施。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提高行车速度,即“通过性”为目标,而“可达性”和“通过性”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以抵达目的地为目标,后者以行车速度为目标,提高行车速度仅是抵达目的地的手段之一。
可达性在土地使用方面有两方面的意义。
对于使用者来说,可达性是指实现某项活动的便利程度,即到达某功能用地的成本要低,这由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路程行为特征等决定;对于功能用地来说,可达性是指在特定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其吸引人流的能力,这由其自身功能属性、交通状况、周边用地性质等决定。
对于交通系统来说,可达性是指机动车到达目的地的能力,与机动车的通过性相反。
由此可见,当功能不同的用地依据其自身使用的可达性需求被合理分布在交通系统的相应空间位置时,人们的需求因场所的方便可达而得到满足。
这样的街区结构满足了人们对活动的需求,也满足了空间成为场所的需求。
在这样的街区环境中,城市居民在步行范围内可满足绝大部分的出行需求,各功能的可达性需求也可被满足。
在街区尺度下,可达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从交通体系上来说,把街区内某一地块置于整个街区的交通网络体系中考虑,对地块的交通可达性作分析,这是从局部到整体的思路。
从土地利用上来说,把街区作为一个出行内向型的整体来看待,分析内部各主要功能用地对使用者的可达性,这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
2.街区交通系统决定的可达性伯恩(Burns )和葛罗卜(Golob )将可达性定义为交通系统对不同地点的服务程度,即通过性。
其计算方程为LOS i =V i /C i 。
其中,V i 为交通量或交通需求量;C i 为交通通道的容量;i 为交通系统中的某一通道。
比值越高,说明机动交通的通过性越好,可达性越差。
街区外围由主干路围合,内部由次干路、支路构成网络状。
主干路交通通道的交通量大,以通过性为主;次干路与支路交通通道的交通量小,以到达性为主。
由此可见,主干路的可达性弱于次干路。
从交通体系的需求来看,交叉口处需要机动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迅速通过,所以同一条道路路段上的可达性优于交叉口处的可达性。
3.街区土地使用模式决定的可达性从街区中各功能使用者的出行成本最小化出发,人们关注的是出行时间或出行距离内可达场所的种类和数量[4]。
如果在功能使用者的步行出行范围内的出行目的地越多,或者目的地对个体的潜在吸引力规模越大,那么该功能的可达性就越好,这是由土地的使用模式所决定的。
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汉斯(Hansen )基于人们的活动和土地使用因素将可达性定义为获得相互作用的机会的潜力[5]。
另外,功能属性的不同决定了各种功能自身对可达性也有不同的要求,而功能使用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使用者行为特征的不同。
等值线法是基于土地使用模式来度量可达性的一种方法,此方法能依据居民的出行范围,说明街区中不同区位的设施对使用者的吸引规模。
具体方法是在地图上、分析对象周围绘制等距线,在等距线所包络的范围之内,离开或到达分析对象的直线交通距离小于服务半径,在等距线包络范围之外,则大于服务半径[6]。
本文将街区抽象成一个由主干路围合、1000米见方的矩形街区,其中有两条次干路从街区边界的中点垂直穿过,以500米为步行出行半径,以街区内由主、次干路围合的四个街区的中点为圆心画圆,分别作为四个小街区居民的步行出行范围,以此构造理想模型,分析街区内各空间的可达性。
从图1可以发现,街区中心的可达性最强,沿次干路的可达性次之,街区的四个角落可达性最弱。
4.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的耦合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土地使用活动模式相互图1等值线法使用示意图作用,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可达性是二者的纽带;前者通过道路系统影响可达性,后者通过土地使用影响可达性[7]。
当二者均以可达性为依据相互耦合时,则形成了良性循环效应,相互促进;反之,则相互抑制。
不论是通过交通系统来实现可达性,还是通过土地利用实现可达性,街区内功能种类的选择至关重要。
在出行需求内向型的街区中,内部功能的种类是决定其运行稳定的保证。
从交通系统方面来说,街区内部完善的功能从根本上保证了居民出行需求的内向化,减少了城市主干路上的交通流量[8]。
从土地利用方面来说,街区内各功能在用地上的组合方式决定了各功能对使用者的吸引规模,而功能种类的选择则需分析居民的出行需求。
居民的出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每天必须的出行,如上学、工作、购买生活必需品,属于刚性的出行;一种是不定期的出行,如去购物中心购物或是去文化中心活动,属于弹性的出行。
对于后者,往往需要市级或者区级的公共设施,这在街区范围内难以实现。
因此,问题的重点在于解决居民每天出行的刚性需求,这就需要实现两个方面的平衡,一是职住平衡,二是居住与日常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平衡。
基于这样的分析,本文提炼出了一个交通自我平衡的街区所必须具备的三个功能要素:居住、生产和公共服务。
因此,为了实现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的耦合,以减少街区的碳排放,须在街区内将居住、工作和公共服务这三大功能按其功能自身对可达性的需求,混合安排在交通体系之中。
四低碳城市街区结构模型1.构建模型的原理由前文可知,可达性一方面由交通系统决定,一方面由土地使用模式决定,二者的关注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