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2课 机器人的搭建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清华大学出版社】《信息科技》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避障机器人-感知障碍与行动规划》课件

【清华大学出版社】《信息科技》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避障机器人-感知障碍与行动规划》课件
当我们要实现机器人的某个功能时,可以从开源机器人着手,研究其功能 背后实现的原理。机器人具有感知能力,并能根据感知到的信息做出行动规 划。要实现机器人的某个功能,我们需要思考机器人需要感知哪些信息?感 知到信息后,机器人要做什么样的行动规划?
以避障机器人为例,避障机器人需要具有感知障碍物的能力,能够通过对 障碍物的距离判断来规划行走路线。比如在机器人行进过程中,当前方有障 碍物挡住前进的道路时,机器人可以转弯以避开障碍物,再继续前进,如图 3.2.1所示。因此,避障机器人的功能可以归结为自动行走、感知障碍物并显 示与障碍物之间距离、躲避障碍物等基础功能。
如,摄像头就是一种图像传感器,它可以将外界的图像转化为数字信号,让计算机能够
功处能理和设分计析:。编选码择就合像是适一的个移神秘动的功密能码世设界计。、它虽感然知看功不见能摸设不计着,、却控在制计算功机能的、世 交 互界功里起能着等非。常重要的作用。
材料选择:机身材料轻便、电子元件质量可靠工具配件。
图3.2.3 超声波传感器
03
新知讲解
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见图3.2.4)是从发射探头发射超声波,超声波会在 空气中传播,当遇到障碍物时会将超声波反弹回来,根据发射和接收的时间差及 声波的传输速度,从而计算出超声波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超声波 发射探头
超 声 波


超声波 器
接收探头
距离值
障 碍 物
图3.2.4 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整清洁方式,紧急救援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拨打急救电话或联系家人。 社交互动功能:陪伴主人参加社交活动,如聚会、旅行等。
03
新知讲解
二、知识准备
机器人的工作过程(见图 3.2.2)一般是通过感知系统(输入)获取外部信息,然后

《搭建第一个机器人》说课稿

《搭建第一个机器人》说课稿

《搭建第一个机器人》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搭建第一个机器人》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认识了机器人仿真实验系统,了解了机器人的主要构成和功能的基础上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机器人仿真实验系统,熟悉机器人搭建的步骤,同时这一课的内容也是下一课《“绝壁求生”——壁障机器人》的良好铺垫和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仿真实验系统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内容及学生基础的分析,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熟悉机器人仿真实验系统,搭建出一辆“先前进再左转小车”;借助流程图,编写能让小车机器人运动的程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掌握机器人仿真实验系统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小组讨论,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思维及进取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重点、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掌握使用机器人仿真实验系统搭建机器人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编写控制小车机器人运动的程序。

二、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情的了解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面向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从经验型逐渐向理论型转变。

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时机,让学生自己动手,小组合作,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具准备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我的教具准备如下:硬件准备:机房软件准备:windows操作系统、机器人仿真实验系统、教学广播系统素材准备:一段变形金刚视频、变形金刚小玩偶四、教法分析通过对学生心理特点和基础知识经验的分析,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我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原则。

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完整版

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完整版

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一、教材分析: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为《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学生拥有自己的电子邮箱,以及对电子邮箱进行管理,实现电子邮箱的收、发电子邮件,熟练的管理自己的邮件。

并且能够熟悉电子邮件的特点和工作过程,遵守电子邮件的使用规范,学会添加邮件通信录,学会同时给多人发邮件。

2.学生申请即时的通信帐号,通过即时通信工具进行“面对面”、声情并茂、充分自然的交流。

即时通信中,学生了解传输信息的类型,掌握多种发送图片的方法,学会使用自定义表情,学会使用语音视频通信,并能理性的使用即时通信。

二、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有一定的基础,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比较理想,对信息技术了一定的了解,对电脑的操作和应用有一定的基础,对信息也产生了深厚的兴趣,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但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还嫌狭窄,对于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少部分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还没形成。

所以让学生能够规范正确的使用计算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下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掌握的具体知识点如下:通过电子邮箱和即时帐号的使用学习,掌握网上交流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网络有关的文化、道德规范,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期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机器人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机器人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机器人教案小学信息技术机器人教案篇一:2015最新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教案机器人教案认识机器人教学目的:1.了解机器人的基本定义和主要分类。

2.了解机器人的主要发展方向。

3.以知识普及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机器人的涵义。

4.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了解机器人技术及其发展方向。

5.接受高科技的启发,学人所长,并与同学们一起交流感受。

6.感悟机器人与普通信息技术手段的不同之处。

7.独立思考,理解机器人的特征。

教具准备:1、多媒体机房。

2、极域教学系统。

3、相关图片、课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认识机器人,了解机器人的定义和起源。

2.难点:理解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征。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影嘛?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部电影,请同学们欣赏。

(播放《终结者》片断)这就是我们平时听说过的“机器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机器人的世界,研究有关“机器人”的知识。

(学生回忆有关机器人的印象,讨论并感受机器人的魅力,领略其中的涵义)(板书课题)二、确定主题师:通过初读教材,你最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呢?①什么是“机器人”?和人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②机器人有哪些分类?③机器人有哪些应用?④你的生活中,有机器人吗?请举例说明。

(可将学生的原话,板书在黑板上) ⑤师生共同讨论(结合实物机器人或图片进行讨论)。

三、小组讨论教材中提供了很多机器人的内容,同学们想想,你认为机器人有哪些种类呢?教师参与注意事项:(1)根据不同的学情,采用弹性的方式,可以研究一个问题进行一次全班交流,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后交流。

(2)着重引导大部分同学进行发言。

(3)正确处理讨论中出现的争论,随时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给与表扬鼓励。

方向一:以应用为导向。

方向二:以功能为导向。

方向三:以原理为导向。

四、展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1)点评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2)分析讨论结果。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赛获奖案例机器人创新活动——《泡泡机的制作(第2课时)》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赛获奖案例机器人创新活动——《泡泡机的制作(第2课时)》

机器人创新活动一一《泡泡机的制作(第2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初三上学期的内容,是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岀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第3章第三节机器人创新活动的内容。

本课是根据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设汁的机器人创新系列课程“泡泡机的制作”的第2课时,这个系列课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将整个系列课程分为4课时。

第1课时是完成泡泡机的硬件搭建,第2课时是完成泡泡机的软件编程并在基础功能上实现智能控制,第3到4课时是总结泡泡机机械机构上的缺陷并进行改良创造设汁。

本课是让学生在上一节课搭建好泡泡机硬件部分的基础上,在本课对泡泡机进行软件部分的编程学习,并让学生在实现泡泡机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加入英它的电子元件进行控制,使泡泡机具有一左的人工智能控制功能。

二、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因为考虑到初三的中考压力,所以学校把初三上学期的教学内容提前安排到初二下学期,教学对象为初二下学期的学生。

在前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电子模块的编程有了一左的基础,并且掌握了机械模块和电子模块的搭建技巧,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小组成员独立完成泡泡机硬件部分的搭建和软件部分编程的能力。

2.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习惯由于我校开展的机器人课程(配合信息技术教材)是基于创客理念的,并不提倡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是学习的主角,他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参与探究去获得答案,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任务。

三、教学准备11台计算机(装有scratch for robot).无线网络、11台泡泡机、11套选定的电子模块器材。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泡泡机的工作过程与原理。

2.掌握如何通过对舵机和电机的编程实现泡泡机的基础功能(吹泡泡)。

3.引导学生在泡泡机的基础上加入英他电子模块,并对应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景实现创意控制。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向学生展现泡泡机实物工作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泡泡机的工作原理。

2.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主动地与组员合作探究并完成教师布巻的任务。

粤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2课《机器人的搭建》教案

粤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2课《机器人的搭建》教案

粤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2课《机器人的搭建》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机器人的搭建》是粤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搭建方法和编程控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机器人搭建的基本技巧,并能够运用编程语言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功能。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机器人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可能没有实际操作过机器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机器人搭建和编程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搭建方法。

2.学会使用编程语言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功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机器人的基本搭建方法和编程控制。

2.难点:编程控制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让学生掌握机器人的搭建和编程方法。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机器人案例,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机器人搭建套件和编程软件。

2.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视频资料。

3.准备计算机和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机器人应用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机器人是如何搭建和控制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介绍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搭建方法,并通过示例展示如何搭建一个简单的机器人。

同时,介绍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编写控制程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根据教师提供的搭建指导,尝试搭建一个简单的机器人。

在搭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搭建的机器人,并互相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机器人的结构和程序,提高机器人的性能。

5.拓展(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机器人编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编程思路和方法。

小学信息技术《机器人机械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机器人机械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机器人机械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课将舵机原理加入到教学内容中,拓展了学生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帮助学生了解学生机器人的“拓展积木”和“辅助设备”。

流程图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机器人起到重要作用,学生能根据流程图选用合适的拓展模块来搭建需要的机器人结构,并进行必要的调试和整合。

【学情分析】舵机是一种位置(角度)伺服的驱动器,适用于那些需要角度不断变化并可以保持的控制系统。

本课首次把舵机运用到机器人机械手的搭建中,学生不了解舵机的作用,在教学时教师要把舵机的特点和作用讲解清楚,学生要能知道如何控制舵机。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机器人机械手活动以及舵机和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学会检测学生机器人机械手抓取、搬运、推动等活动,能够编写学生机器人机械手检测物体、处理物体的程序。

体验学生机器人机械手程序实验过程,感受机器人模块的互动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机器人机械手程序的搭建。

2. 舵机的组合方式。

难点:1. 学会设置舵机参数。

2. 设置学生机器人机械手抓取、搬运、推动的程序。

【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法、自主探究法、任务驱动法。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舵机、部分拓展积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出示车间里搬运车抓取物品、运送物品的视频。

(观看视频)师:同学们,刚才你观察到搬运车是怎样抓取物品、运送物品的了吗?生:搬运车运动到物品前,张开手臂,将物品夹住,然后转向,将物品运送到指定地点,遇到远一点的,还将手臂伸长,再抓住物品,进行运送。

师:观察得真仔细,今天我们也可以搭建这样一个有手臂的小车来运送物品,它就是机器人机械手。

(出示课题)机器人机械手是机器人教学单元中运用拓展模块(舵机)进行搭建的内容之一,从观看视频出发,从而引出机械手的概念,也帮助学生了解机械手的作用。

二、认识舵机师:在刚才同学们观看的视频中,机器人实行的动作是搬运车,搬运车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你们见过吗?生:汽车生产车间装配汽车零件、啤酒厂装配酒瓶盖等。

《第2课 系统的构成》学历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下册

《第2课 系统的构成》学历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下册

《系统的构成》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学习主题:《系统的构成》。

本课的学习主题是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其运行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为后续的计算机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观察和简单操作计算机硬件,理解其功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其科学探索的精神。

三、评价任务1. 知识评价:通过课堂回答问题的方式,检测学生对硬件和软件概念的掌握程度。

2. 技能评价: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机硬件(如鼠标、键盘等)的简单操作,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

3. 过程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计算机的外观和工作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课的学习主题。

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计算机硬件的各个部分,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并解释其功能。

同时,介绍操作系统等软件的作用。

3. 互动学习:学生观察并简单操作计算机硬件,如开关机、使用鼠标和键盘等。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理解硬件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及其运行原理,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操作经验。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内容,强调计算机系统构成的重要性,并回答学生的疑问。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简单的问答形式,检测学生对计算机系统构成的理解程度。

2.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幅计算机系统构成的简单示意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个部分的功能。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课的教学效果,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机器人的搭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齿轮间传动的使用方法。

(2)了解机器人的执行部件。

(2)认识微电脑,知道微电脑各个端口的作用,掌握微电脑与其它部件的连接方法。

(3)了解套装机器人组件中所包含的常用的传感器,为后续应用做好准备。

(4)能运用机器人组件合理搭建车型机器人。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将不同大小的齿轮进行咬合搭建,掌握齿轮搭配使用的效果。

(2)通过观察“风车”、“移动的小鸟”作品,了解齿轮齿条的应用。

(3)通过观察微电脑各端口及各类型传感器,了解微电脑的基本组成结构,各类型的传感器的应用。

(4)通过搭建“车型机器人”,掌握机器人基本部件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搭建机器人,培养小组合作精神,体验成功搭建机器人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机器人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使用机器人组件完成机器人设计与搭建的入门课,掌握正确的搭建方法,尤其是微电脑与其它部件的连接方法,对以后的课程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并掌握了机器人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本课学习如何使用机器人的支撑部件、执行部件、微电脑和传感器来设计、组装机器人。

教材分三步进行阐述:1、认识机器人的组件;2、搭建机器人的“身体”;
3、组装机器人的传感部件和控制部件。

教学重点:
1.齿轮的应用。

2.认识微电脑,知道微电脑各个端口的意义,掌握微电脑与其它部件的连接方法;
3.掌握机器人的搭建方法。

教学难点:1.齿轮的应用。

2.掌握机器人的搭建方法。

教学过程
问题一:搭建完成的同学可以用手摇动一下
看看是否会摇晃?
如果不稳定请找出以下积木件,将齿轮固定在大板上。

这个时候用手再晃动齿轮发现很难能晃动,已经比较稳定了。

问题二:找出一个24齿的齿轮,利用同样的方式固定在大板上,并且这个齿轮可以与40齿的齿轮进行咬合。

(此为案例,搭建方法不止一种)
问题三:大齿轮转动一圈,观察小齿轮转动的圈数?
小齿轮转动一圈,观察大齿轮转动的圈数?
两个大小不同的齿轮相互咬合时,大齿轮转动一周,小齿轮转动超过一周。

小齿轮转动一周,大齿轮转动不够一周。

因此,大齿轮带动小齿轮会提高转速,小齿轮带动大齿轮会减速。

2.PPT展示一些执行部件、传感器以及微电脑,彩灯,风扇,喇叭、红外避障传感器,声音传感器、轨迹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

请学生自己动手找出相关部件,并观察。

搭建并观察,回答问题。



通过




3.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机器人几大部件的应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搭建一个车型机器人吧。

请同学们找出微电脑,大板,电机,轮胎,轮毂,红外避障传感器。

展示已经搭好的车型机器人,同学们利用手中的零件进行转配,完成各小组的车型机器人吧。

答问题。

小组合作尝试动手搭建操作
板书设计
机器人的搭建
机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