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谈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渗透的作用。
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道德风尚的过程,而语文教学则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过程。
将德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下面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来谈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体现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
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而在设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作为重要的内容。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优秀的范文和名言警句,培养学生对美好人生、真善美的追求,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语文教学是一门文化教育课程,它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技能,更是学习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来进行阅读和解读。
由于文学作品具有情感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学生容易产生共鸣和感受。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行为和人生观,引导学生认识到美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德育的核心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而教学方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播优秀的道德模范,启发学生思考;组织辩论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价值观念;利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演练,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体现在评价体系的建立上。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德育的考核内容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在学生的作文评价中,可以注重对其价值观和思想深度的评价;在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评价中,可以加入对学生道德品质和情感态度的考察。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德育教育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传递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德育教育在语文课堂中体现在教师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和态度。
德育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坚韧和责任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德育教育在阅读、写作和评价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德育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重视德育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性势在必行。
【关键词】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关系,体现,品德,影响,阅读,写作,评价,促进作用,重视。
1. 引言1.1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语文,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修养水平。
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德观念。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上,更重要的是在于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德育教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了解各种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从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人文情怀。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更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
而德育教育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应该贯穿始终,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及其重要性。
1. 语文教材选择和编写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篇目的选择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情感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名人传记、历史故事等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和思想意蕴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材编写应该体现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2. 课堂教学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内容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在讲解历史故事时,可以教育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培养爱国情操。
3. 课外阅读和作文指导通过课外阅读和作文指导,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格。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具有思想性和情感性的作文题目,引导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正能量。
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文关怀和情感温情,影响他们的心灵成长。
二、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能够通过课文内容、课堂教学和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蕴,能够感染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文学欣赏中感受美的力量,培养纯真善良的品格。
2. 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让学生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语文是人类的交流工具,是思想交流的桥梁,更是影响和塑造人们品格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道德修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
一、语文是德育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学贯穿着德育教育的全过程。
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文章、小说、散文等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伦理道德,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作者的生活感悟、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从而在感悟中接受道德和情感的熏陶,增强自律与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二、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带领学生正确评价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能感受到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意境。
而老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学会尊重、善良、正直、宽容等品质,培养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评价文学作品,进一步通过文学作品去影响学生的道德思想和情感态度。
三、倡导文明礼仪和人际交往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还应该倡导文明礼仪和人际交往。
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和礼仪规范,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责任心。
教师还要通过各种语言文字的魅力,倡导学生关爱他人,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借助语文阅读,培养学生的宽容、正义、友善等美德,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与人为善。
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生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生观。
让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生活和人生态度,学会借鉴和珍视他人的人生体验和情感追求。
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人生的苦难与幸福,还要引导学生建构自身的人生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从而在人生的旅途中走的更加坚定和执着。
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美的审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美的审美情感。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融入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融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尤为重要。
通过德育融入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融入,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德育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德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健全的人格。
此外,德育融入语文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情感表达能力,使学生具有更高的人文素养。
二、德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实施方法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小石潭记》等,通过品读经典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道德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准则。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互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集体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学习倾听他人的声音,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道德相关的话题,如友谊、诚信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促进他们内化这些道德观念。
3. 组织德育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德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的温暖和责任;组织学生开展公益活动,让他们爱心传递,关心他人。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体验到德育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三、德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困难与对策在德育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
首先,教师对于德育的理解和实施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加强教师的德育培训和指导。
其次,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德育效果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加强初中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

加强初中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摘要】初中语文教育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塑造学生品德修养、审美情操的关键途径。
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与德育的密切关系进行探讨,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与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品德修养的提升、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等方面。
通过加强初中语文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方面的功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加强初中语文教育,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 德育功能, 学生,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传统文化教育, 情感与人际关系, 品德修养, 审美情感, 重要性, 必要性.1. 引言1.1 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语文是人类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
通过语文教育,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实现与他人的有效沟通。
语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阅读和写作,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育也有助于学生对文学艺术的认识和欣赏,增强自身的审美情操,提升对美的追求和感受能力。
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学科教育,更是一种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加强语文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密切关系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密切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如何正确表达和交流,更是在感悟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交织,使这几方面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同时,他又认为:“居于首位的教育是德育。
”这指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德育渗透,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一、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
它是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对人性的理解和体验,它考虑的是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德育教育会直接告诉你是、非、丑、美、善,而语文教学不同于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间接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品味,去体会是、非、丑、美、善,对学生进行的是潜移默化的无声的教育,这种影响是长久的,能伴随人的一生,这是其他学科所达不到的。
语文教学中的记叙、抒情、描写、议论性的语言,以及小说中的正面形象、反面形象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可以通过曲折的故事、美丽的传说、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所以说,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素材形象生动,富有变化,学生容易接受,从而避免了单一、枯燥、乏味的道理说教。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语文教学本质属性的体现,通过语文教学来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几年前,我县的乔阳中学发生了一起命案,一个名叫杨胜勇的初三中学生残忍地杀害了一名同班同学。
杨胜勇家在大山深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是个典型的留守学生。
平时同学们觉得他的性格比较孤僻易怒,很少与他来往。
听说案发前,是同班的一个同学与学校周边的几个哥们,每个星期都要求他要按时上交保护费。
父母不在身边,受到同学的欺负,又没有引起学校教师的重视,以致杨胜勇心理失调,做出了失去理智的事情。
可以说杨胜勇案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事件,它或多或少与目前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逐渐弱化有关。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融合

标题: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融合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融合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文章强调了德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并提出了可行的实施策略。
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德育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独特的德育优势。
通过将德育融入中学语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二、德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德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备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基本道德品质。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融合的策略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爱国主义、团结友爱、诚信正直等。
教师应深入挖掘这些元素,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熏陶。
2.注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德育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道德情感。
3.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德育,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
4.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应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5.家校合作:家长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伙伴,家长应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德育教育。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家访等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四、教学案例分析以某中学语文课文《岳阳楼记》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将德育融入其中:1.背景介绍:教师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以及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发表时间:2009-01-04T14:31:22.607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8年第11期供稿作者:贾润兰[导读] 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这段话明确指出了中学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
“文道统一”是指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
一,二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根据语文课具有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加强思想教育。
(一)范文朗读感染法。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广泛,知识丰富,体裁多样。
书中典雅的诗句,脍炙人口,使人赏心悦目;散文清闲,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优美的小说中,扣人心弦,使人如痴如醉。
教师以情感人的朗读能收到使学生艺术上受感染思想上受教育的效果。
尤其对那些抒情色彩浓厚的散文和诗歌,不放弃用朗读教学感化学生的良机。
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都是一开始朗读时就用悲恸、敬仰的语调把学生引入一种思念、缅怀总理的意境。
而当读到“周总理,我们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时,教师的感情达到顶峰,此时学生动了情感,师生思想顿时产生共鸣。
周总理高风亮节,鞠躬尽瘁的光辉形象鼓舞着学生,热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二)课前导入法。
课前导语,“无声导入”唤起情感,激起学习欲望。
备课时,教师对一篇名作应精心设计导前和教学语言,缜密思考激起学生兴趣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或渲染课堂气氛,或设置悬念,或引用诗文佳句,或激发想象,这些就能达到艺术感染和思想教育双重目的。
在教《孔雀东南飞》文前,可以利用多媒体剪切一些《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电视中的部分镜头,营造一定氛围,让学生在这些镜头中体味主人公之间那种真挚的感情,通过两对主人公的相同的感情以历,给学生造成悬念,创设意境,更主要给学生打下深刻的烙印。
激发学生急于探索和挖掘造成这种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
(三)借物喻人点晴法。
教材中有一些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
如《荔枝蜜》《松树的风格》《白扬礼赞》《爱莲说》等散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范文。
如讲《荔枝蜜》,笔者是这样处理“文道统一”关系的,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对蜜蜂感情的变化,另一条是借物喻人,引导学生领会小蜜蜂是勤劳、勇敢、奉献的劳动人民的化身,劳动人民是美的生活的创造者,激发了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学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再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有两名描写荷花的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笔者重点引导学生荷花身陷污泥一尘不染的高尚情操,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廉洁的人,教此类文章“借物”是画龙,是手段;“喻人”是点睛,是目的。
通过喻人歌颂先人物的气质,情操和心灵,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典型形象激励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占主要地位。
”电影、戏剧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导演要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对观众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学生语文教材中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令人目不暇接,在讲读课中,通过对典型化合物形象的分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效途径。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的藤野先生,他那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励学生如何对待学习。
《生命的支柱》中患高位截瘫的张海迪,以顽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以乐观主义精神对待生活和人生,这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
幸福观教育的好典型。
中外闻名遐迩的鲁迅一直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教者紧紧抓住鲁迅弃医从文这一段感人至深的经历,注意把鲁迅弃医从文思想的转变和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结合起来。
有位学生在《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一文中写道:“鲁迅学医是为科学救国,为了让中国大众不再被人称为”东亚病夫,学文是为了拯救民众的灵魂,拯救愚昧落后的中华民族,我们要向鲁迅学习,在今后选择职业问题上,一定以人民利益为重,以民族利益为重。
”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典型形象教育是深刻的。
(五)求异思维辩证法。
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实行求异思维训练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如写《昙花》可以写《不学昙花一时现》,也可以写《昙花赞》;谈志向,可以写《志者事竟成》也可写《有志者事未必成》;谈学习方法,可以写《学海无涯苦作舟》也可以写《学海无涯巧作舟》;谈思想影响,可以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可以写《近墨者未必黑》。
这样立意,打破了几千年人们传统的思维定式和习惯认识,提高了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认识问题的能力。
有位学生在《“班门弄斧”有何不对》一文这样写道:“ ……千百年来,人们奉行“班门”切莫“弄斧”的信条,因此它成了禁锢人们思维创新的桎梏它扼杀了多少闪光思想,它使许多本来可以成为杰出人才流为平庸之辈。
“班门”真的不能“弄斧”吗?非也,我认为,“班门”本是“弄斧”地,“弄斧”必须到“班门”。
“班门”前辈们,应该开放“班门”,广纳有志者,指点“弄斧”人。
通过以上的思维训练,学生视野开阔了,智力发展了,全面的、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六)剔除糟粕,吸其精华筛选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批判地吸纳古代文化遗产。
因为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章,都带有该时代的阶级烙印,作者难免有历史局限性,因此要做到去精取精批判吸收。
讲古文,如果不分优劣一味地采取“拿来主义”并完全“占有”,忘记了“挑选”,其后果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反而有可能使学生不知不觉感染上各种不健康的或剥削阶级思想毒素。
所以在古文教学中,不仅要抓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而且引导学生批判其思想精华,对一些健康的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思想观点,拿来古为今用。
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有口皆碑名言警句,要求学生牢记并领会其深刻含义,而对一些有消极音效的内容,如苏轼在《赤壁怀古》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超脱世俗的清高思想,都要注意批判吸收。
以上是对寓德教育于语文教学问题的初步探索,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教师通过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能靠空洞的政治说教,它要靠语文本身的艺术特点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思想教育是长期的,广大青少年就是在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过程中,不断陶冶道德情操,逐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
基于此,每位教师必须自觉地把“文道统一”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自觉地利用语文这个工具完成教书育人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