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6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

合集下载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中虚实概念的基本含义。

2. 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

3. 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虚实的概念:介绍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定义和内涵。

2. 虚实的表现手法:分析中国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中虚实的运用。

3. 虚实的审美价值:探讨虚实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实的概念和内涵,分析虚实的表现手法。

2. 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经典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虚实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引发学生对虚实概念的兴趣。

2. 讲解虚实的概念:解释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定义和内涵。

3. 分析虚实的表现手法:通过经典艺术作品,展示虚实在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中的运用。

4. 探讨虚实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思考虚实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品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和运用虚实概念的能力。

3. 创意表现: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运用虚实概念,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

六、教学活动1. 欣赏中国古代绘画:让学生观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如山水画、花鸟画等,引导学生关注虚实的运用。

2. 分析雕塑作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雕塑作品,如佛像、道教神像等,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虚实表现。

3. 探讨建筑中的虚实:以中国古建筑为例,如园林、宫殿等,引导学生探讨虚实在建筑中的运用和意义。

七、课程作业2. 创作一幅融合虚实概念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等,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

八、课程资源1. 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中国艺术作品的信息,便于学生欣赏和分析。

2. 推荐相关的艺术书籍和论文,供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中虚实概念的基本内涵和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虚实表现手法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虚实的概念:从中国哲学、文学、绘画、音乐等角度介绍虚实的内涵和表现。

2. 虚实的表现形式:分析中国艺术中虚实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留白、寓意、线条、音韵等。

3. 虚实的关系:探讨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实的概念、内涵和表现形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虚实的魅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虚实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中国艺术史书籍、论文、案例等资料。

2. 课件:制作课件,配合讲解和展示艺术作品。

3. 视频:准备相关的艺术作品视频,以便进行分析和解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中国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虚实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虚实的概念和内涵:系统地介绍虚实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3. 分析虚实的表现形式:以具体的艺术作品为例,详细解析虚实的各种表现手法。

4. 探讨虚实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并讨论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

六、教学活动1. 欣赏与分析:让学生欣赏一系列中国艺术作品,包括绘画、书法、园林等,并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虚实表现。

2. 创作与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鼓励他们运用虚实手法,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作品。

3. 评价与反思: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反思虚实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作品分析:评估学生的艺术作品,看其是否能有效地运用虚实手法,表现出个性和创意。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表现中的含义及运用。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学会在艺术创作中运用“虚”和“实”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虚”和“实”的概念及其在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运用。

2.难点:如何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虚”和“实”。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PPT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创作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中国艺术作品,如山水画、书法、戏曲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作品中有什么共同特点?2.理解“虚”和“实”教师简要介绍“虚”和“实”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阐述自己对“虚”和“实”的理解。

3.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具体的艺术作品,如山水画、书法、戏曲等,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虚”和“实”的运用。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并分享讨论成果。

4.创作实践教师给出一个创作主题,如“山水之美”,要求学生在作品中体现“虚”和“实”的运用。

学生根据主题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创作完成后,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五、课后作业1.观察生活中的艺术作品,尝试分析其中的“虚”和“实”。

2.结合本节课所学,创作一幅体现“虚”和“实”的画作。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虚”和“实”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创作实践中,部分学生仍难以灵活运用。

2.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指导。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但需注意作业量的适中,避免过多增加学生负担。

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中国艺术中“虚”和“实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实际创作中运用“虚”和“实”的能力。

3.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重难点补充:1.理解“虚”和“实”的概念:教师展示一幅传统山水画,指着画面中的留白部分问:“这里为什么没有画满?”学生可能会回答:“留白可以让人想象更多,感觉更深远。

语文教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语文教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语文教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1. 了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概念及意义。

2. 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虚”和“实”的概念解释。

2. 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结合的实例分析。

1.3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介绍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虚实表现。

2. 讲解“虚”和“实”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在艺术中的含义。

3. 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展示相关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第二章:中国绘画中的虚实表现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2.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绘画作品中的虚实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1. 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绘画作品分析。

2.3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介绍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虚实表现。

2. 讲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展示相关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3.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绘画作品中的虚实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实践。

第三章:中国书法中的虚实表现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2.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书法作品中的虚实关系。

3. 培养学生的书法技巧和艺术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1. 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书法作品分析。

3.3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介绍中国书法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虚实表现。

2. 讲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展示相关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3.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书法作品中的虚实关系,引导学生进行书法实践。

第四章:中国诗歌中的虚实表现4.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诗歌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2.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诗歌作品中的虚实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中“虚”和“实”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2. 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关系的运用,领会其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虚”和“实”的概念:介绍中国艺术中虚实概念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2. 虚实表现形式:分析中国绘画、书法、园林、建筑等艺术领域中虚实关系的具体表现。

3. 虚实关系的艺术魅力:通过具体作品案例,展示虚实关系在中国艺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4. 虚实创意实践: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具有虚实关系的艺术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实概念、虚实表现形式及虚实关系的艺术魅力。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虚实关系的运用。

3.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具有虚实关系的艺术作品。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虚实关系的理解和创作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艺术史》、《中国艺术美学》等有关虚实表现的相关书籍。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 艺术作品图片: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作品图片,用于分析和讨论。

4. 创作材料:为学生提供绘画、书法、园林模型等创作所需的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品分析:评价学生在创作中的虚实关系运用,以及创新思维的体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交流和合作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题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虚实概念,引发学生对虚实在中国艺术中应用的好奇心。

2. 讲解虚实概念:详细讲解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3. 分析虚实表现形式:通过PPT展示中国绘画、书法、园林、建筑等艺术领域中虚实关系的具体表现。

4. 欣赏艺术作品:分析具体作品案例,引导学生感受虚实关系在中国艺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中的虚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中国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艺术中虚实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虚实手法的应用和表现形式。

1.3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艺术中虚实的概念、虚实手法的应用和表现形式。

第二章:中国艺术中的虚实概念2.1 课程背景本章将深入解析中国艺术中的虚实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性。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阐述中国艺术中虚实的定义及内涵。

2. 分析虚实概念在中国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2.3 教学内容1. 虚实的定义及内涵。

2. 虚实概念在中国艺术中的历史演变。

3. 虚实概念在各类中国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第三章:虚实手法的应用3.1 课程背景本章将着重探讨虚实手法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

3.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识别和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手法。

2. 阐述虚实手法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3.3 教学内容1. 虚实手法的分类及特点。

2. 虚实手法在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中的应用。

3. 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

第四章:虚实手法的表现形式4.1 课程背景本章将探讨虚实手法的各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之美。

4.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列举和描述虚实手法的表现形式。

2. 分析虚实手法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及效果。

4.3 教学内容1. 线条、色彩、构图等视觉元素的虚实表现。

2. 寓意、象征、夸张等手法在虚实表现中的应用。

3. 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形式。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欣赏5.1 课程背景本章将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国艺术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虚实手法的魅力。

5.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分析并评价艺术作品中的虚实手法。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课件

4.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 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 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 意思是,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 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 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 就产生了。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 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和实互相 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 界。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 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文章思路:
一(1—6)提出文章观点,即“全”和 “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 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二(7—12)说明中国绘画、戏剧中的空间表 现方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三(13—14)阐述中国绘画、书法、戏剧、 建筑里的空间感受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 动作延伸出来展示虚灵的空间的。
• 意思是,浙江杭州人洪思很久以来就在山东桓台人 王渔洋门下,同我是朋友。有一天,洪思与刑部尚 书王渔洋一起议论诗,他痛恨当时流行的诗歌没有 章法,说:“诗好像龙,头、尾,身上的鳞片,颈 上的长毛,一个不具备,就不是龙。”刑部尚书笑 他说:“诗好像神龙,见头不见尾,或者在云雾中 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而已,怎么会露出全体?那是雕 塑绘画!”我说:“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固定的身 体,恍惚望见它的只是它的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 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于所看到的,以为 龙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了!” 所阐释的观点是: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 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 来。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 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 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八 大 山 人 《 孤 禽 图 》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教学设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教学设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中国艺术中虚与实的表现形式;2. 掌握中国艺术中虚与实的表现技巧;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和表现。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对中国艺术虚实表现的兴趣;2.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理解和掌握中国艺术虚实表现的技巧;3. 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和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3. 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将以中国艺术中虚与实的表现形式为主要内容。

通过对中国绘画、书法、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案例分析,探讨中国传统艺术中虚与实的表现技巧和美学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虚实表现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运用图片、音乐、戏剧等媒体,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艺术中虚与实的表现形式,引发学生对于虚实表现的好奇和兴趣。

2. 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3. 实践体验(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如绘画、书法、表演等。

老师提供主题或素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虚实表现的技巧和魅力。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时的心得体会。

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和借鉴。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并提供更多的材料和信息,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国艺术中虚与实的表现形式。

6. 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虚实表现的理解和体验,鼓励学生对中国艺术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了“案例分析与讨论”、“实践体验”、“创作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教师将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作品展示和分享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创作和表现给予肯定和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激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在表现空间方面有什么共同特征?作者是把这些艺术中的哪些材料融会贯通起来,阐述这个共同特征的?解析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问: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艺术表现空间的共同特征,就是运用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第二问:中国绘画:列举一些画为例,引用笪重光的一段话为根据,来说明中国画处理空间的方式。

中国戏曲:列举一些戏曲中的人物虚拟动作,来说明中国戏曲表现空间的方式。

中国书法:以X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为例,来说明中国书法的虚实结合。

中国建筑:以《诗经·斯干》用舞的姿势来形容周宣王的宫室,来说明中国建筑处理空间的审美原则。

作者把上述材料融会贯通在一起,比如用论画面空间的话来论戏曲,在论戏曲时又举齐白石画的例子,尤其是阐释了中国绘画、戏剧、书法、建筑等艺术中贯穿着舞蹈精神,从而得出它们虚实相生的共同特征。

课文指出,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表现方式,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

试看《登鹳雀楼》和《寻隐者不遇》的意境,在处理虚与实的表现方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提示这两首诗都是从实处下笔,凭虚处传神。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

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

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1.正音应读不读游说shuìshuō吮吸shǔnyǔn硕大shuòsháo竦然sǒnɡshù嗾使sǒuzù塑料sùsuò粟类sùlì鬼祟suìchǒnɡ鹰隼sǔnzhǔn婆娑suōshā趿拉tājí水獭tǎlài鞭挞tàdǎ绦虫tāotiáo心疼ténɡtònɡ2.词语辨析以至·以致以至:连接两个或几个有时间先后、数量多少、程度高低、X围大小等关系的词或短语,其关系是递进的,一般用在最后一项前,有“直到”“一直到”之意。

例:来听课的有校内的学生,有助教、讲师以至教授。

以致:连词,下半句话的开头,也表示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结果或陈述者不想看到的结果。

3.词语释义秋行夏令:不合时令的意思,也指不合季节的打扮。

令,时令。

月落乌啼:形容天色将明未明的景象。

语出唐代X继《枫桥夜泊》。

茹苦含辛:又作“含辛茹苦”,形容受尽辛苦。

告罄.(qìnɡ):指财物用完或货物售完。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上天对人是宽容的,但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

天道像一个广阔的大网,它看起来很稀疏,但决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天网,上天X的网,指自然的惩罚。

恢恢,宽广的样子。

一蹴.而就(cù):踏一步就成功,形容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有成绩。

蹴,踏。

就,成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这是中国绘画美学里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

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

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

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

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

”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

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环境布景阻碍不了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1引用清初画家笪重光的话意在何用?参考答案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借它来说明中国戏曲表演方式和布景与绘画具有相同的特点:虚实相生。

2“独创性”指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

3“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参考答案演员集中精神用表演程式和手法、舞蹈行动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使人忘掉对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

4怎样理解中国戏曲中的“真境逼而神境生”?参考答案“真境逼而神境生”指一种舞台效果,即演员运用程式手法、舞蹈动作,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动作,使观众的精神进入到演员所创造的情境中,也即引起观众与剧中人的精神交流,观众通过想象,在方寸之中看到各种景与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现代学者散文的分化之途有三:一是趋于火热的现实斗争生活,二是趋于历史的凭吊和自然的踪迹,三是趋于个人闲适生活的孤情雅趣。

这三种分化之途,丰富了现代学者散文的视野。

我认为,鲁迅散文当属第一种。

无论是《朝花夕拾》还是《野草》,无论是《热风》还是《且介亭杂文》,横亘其中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充实着中华民族的硬骨头精神。

谈古论今,借古讽今,是鲁迅散文之一途。

对个人生命历史的记忆,对青春烈士的歌颂,都洋溢着一种无比的激情。

这种散文有着真心情,真精神,有着一种满腔的赤诚。

鲁迅散文代表着现代散文的最高品格。

这种散文精神,在X承志的散文艺术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X承志散文的忧患精神源于生命本身。

人行天地之间,出入高山大河之中,往来于底层民众之间,自然有壮烈的生命激情和无法抑制的冲动。

这是一种青春的力量,放射着当代散文最奇美有力的强力意志。

文人雅士之散文最易趋向于第二条途径,即追求自然的遗迹,走向历史的凭吊。

中华民族独有的灵性、智慧与和谐精神,充实着这种散文的内在精神。

有人把这种散文视之为消释亚细亚痛苦的典型模式,在我看来,这是必要的,它平衡着我们内心的痛苦,抚慰着我们内心的精神创伤,呼唤着我们心灵独有的情感力量和道德力量。

这种名士散文,实质上是学者散文的一种。

他们热爱山水消息,纵情山光水色,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俞平伯、废名、沈从文都为它写出了许多奇美诗章。

这些散文充满着神性和自由精神,这是道家的自然、佛家的自然,亦是儒家的自然。

“山川大地,无处不佛”,这种佛性和神性源于一种生命深处的自由精神。

现当代学者,把最深邃的感情,献给了这奇美的山水。

与这种自然抒情相对应的,便是历史抒情。

他们登高眺远,怀古伤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那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融于历史意识之中。

如果说,斗士散文,诸如鲁迅、X承志的散文给予人们一种奋进的力量,那么,名士散文则给予人们以自由的启迪和情感的抚慰。

这种散文也代表一种积极的中国文化精神。

学者散文的第三条途径则在于对个人闲情逸致的风流自赏。

这类散文提供了一种生活风X。

这种生活方式,乃是许多人所向往的极境。

林语堂的幽默,梁实秋的萧心,徐志摩的醉情,都极为令人欣赏。

他们的生活代表了闲适优雅之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学者安逸生活之极境。

现当代学者沉醉于表现这个甜蜜生活方式和闲情雅致的作家并不少,他们事实上为当代生活提供了一种贵族生活X本。

在和平安逸、举世狂欢的时代,这种生活实是一种美的自由之境。

但在一个多灾多难、贫富悬殊的时代,这种散文不免令人妒嫉和艳羡。

谁不希望暖室生香,谁不希望娇女伴郎。

但这只是个人生活的一种理想。

如果学者散文仅仅满足于写这些,那就不可避免地使人产生一种甜得发腻的感觉。

一旦这类散文主宰着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时代就充满着危险,我们必须承认,散文应当多元化。

多种情调、多种情趣、多种光芒、多种生活方式,共同建构我们的生活空间,满足人们广泛而又多重的需要。

但是,散文必须以激情为主导,而不能以幽情为主导,否则,我们的阴性文化必然压倒阳性文化。

我们的中国精神不是一种甜腻的精神,而是一种雄健有力、具有阳刚崇高之美的精神。

因此,愈是在柔情似水的散文占主导的时代,我们愈应呼唤豪情散文和英雄散文。

1概括本文中画横线的短语所指代的内容。

答:(1)这种散文:(2)这种散文精神:参考答案(1)趋于火热的现实斗争生活的散文。

(2)一种不屈精神,中华民族的硬骨头精神。

2“趋向于第二条途径”的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哪两类?分别表现怎样的精神特征?参考答案第一类是自然抒情散文,所表现的精神特征是源于生命深处的自由精神;第二类是历史抒情散文,所表现的精神特征是融于历史意识中的生命意识。

3“第一条途径”与“第三条途径”的散文,各有什么社会影响?参考答案(1)给人们以奋进的力量。

(2)为当代生活提供了贵族生活的X本,一旦这类散文主宰了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时代就充满着危险。

4下面是关于本文的赏析,其中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篇文学评论,是关于现代散文体裁分类问题的阐述。

B.本文呼唤豪情散文和英雄散文。

C.文中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诗句,是为了说明“第二条途径”散文的自由精神。

D.作者在文中完全肯定了“第一条途径”的散文,对“第二条途径”的散文褒多贬少,而对“第三条途径”持否定态度。

E.本文除运用典型事例进行论述之外,还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说理性。

答案 BE《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自学思路一、课文悟读作家反映现实描绘生活时,对对象本身时而采取正面描写,在形似的基础上传神地写出事物的形象特征;时而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藏头露尾、若隐若现地描绘出那些难以描绘的、富于动态变化的对象特征。

这两种写法,前者称之为“实写”,后者称之为“虚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虚实,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一条基本原理,而且是美学原理中的一个基本命题。

虚与实互根互存,对立存在,因相辅相成而统一。

就拿一个圆来说,“○”的外框是可见的,实实在在,而圆框内部是空且虚的,“○”的存在就是一种虚实的结合。

如果没有外框,那也就没有了圆,这就叫互根互存,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