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答题思路(资料汇总)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解题思路摭谈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解题思路摭谈【关键词】高考现代文阅读“作用题” 解题思路在高考现代文的考查中,有一类题型较为常见,那就是“作用题”。
这类题目在每年各地高考题中出现频率较高,属于比较“稳定”的题型,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很多考生反映在刚接触这类题时发现自己写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相去甚远,总是“不在一条平行线上”。
不少学校的高考复习资料中都有对此类题的解题方法的总结,但大多概括程度不高或涵盖要点不全且内容繁琐,学生不容易记忆,答题又常常丢三落四。
针对这一情况,本文着重从设题角度和答题思考角度两方面,以历年各地高考题为例,具体说明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一、“作用题”常见的题目表达形式和设题角度及范围1.“作用题”常见的题目表达形式主要有:“……有什么作用(起什么作用或对表现……有什么作用)?”问题变式有:①为什么这样写?②写这一内容的用意(意图)是什么?③删掉这部分内容可以吗?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作用题”设题角度及范围主要有:①标题的作用;②句、段的作用;③文中某些内容的作用;④修辞的作用;⑤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⑥不同人称的作用;⑦环境描写的作用;⑧人物的作用;⑨插入内容(某一事件、史实或诗句等)的作用。
二、“作用题”的答题角度及应注意的问题解答“作用题”时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出发,每个角度又包含多个不同的方面,大体上包括以下内容:1.内容上的作用(1)从提问的对象出发,切勿将问题复杂化。
提问的对象“本身”,就是解读文本最基础的一步。
任何一道“作用题”,无论它的题目问的对象是什么,这个对象本身所写的内容、给我们最直接最客观的信息,往往就是答案之一。
如2012年高考上海卷《冬阳·童年·骆驼队》第7题:“第⑥段划线句的作用是什么?”迅速查找文中划线的语句: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要点及思路

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要点及思路作文:1.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直入主题、开门见山、点题(不超过4行)2.中间:环境描写(景物描写)2-3处、人物描写、事件记叙3.结尾:点题、议论抒情、升华主题4.全文不少于700字。
5.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使用修正液(带);透明胶带少用或不用,动作要轻。
6.注意审题极其重要!一、记叙文(小说):概括文章内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环境描写①交待时间地点②突出环境(景物)的……特征③渲染了……的气氛④衬托了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心理、气质等⑤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插叙的作用:①交待……的背景②为下文……做铺垫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渲染了……的氛围,如美女蛇的故事)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丰富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补叙的作用:(同插叙的答题思路)①内容上②结构上③情感上④主题上⑤效果上: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4.标题的作用、含义标题的作用:(一)内容上:①交代时间、地点、描写对象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概括本文的中心事件(二)情感、主旨上:④点明(暗示)文章的主旨⑤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三)结构上:⑥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四)语言表达效果上:⑦点出标题本身所含的修辞⑧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对题目的理解(妙处)=标题的作用+标题的含义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点出修辞)二、散文:1.线索:行踪、情感、具体的人(如以某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事(如范进中举)或物(如孤独的风筝)2.标题的作用、含义3.句子的作用、含义4.主旨(情感)的归纳与总结划线句子(段落)的作用:内容上、情感上、结构上(开头、中间、结尾)、表达效果上。
三、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析语言第一段的作用: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引出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特征)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引出下文的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说明方法:举例子:列举了……的事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列数字:列举具体的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打比方:把……比喻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比较:把……与……进行对比,突出地说明了……分类别:将……进行分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引用说明:引用……的话(道理),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画图表:运用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词语能否删去:不能删去,表限制、强调、范围、原因、程度,+词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删去后的影响+与事实不符(过于肯定、绝对),所以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024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答题术语汇总

2024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答题术语汇总考点一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题型展示:1. 给文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 文章拟题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文章标题“××”能否改为“××”,请简述理由。
)3.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4. 结合全文,说说标题的作用(妙处)。
方法点拨:一般来说,标题是对文章内容、主题、描写对象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等的高度概括与提炼。
1. 拟写文章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寻找文章线索;②明确主旨和思想感情;③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④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⑤抓住核心人物;⑥抓住核心事物;⑦抓住核心事件;⑧把握作者情感。
注:所拟标题要简洁、凝练、概括、鲜明,要能吸引读者注意或触动人心。
2. 判断文章拟题是否合理或标题能否替换。
这类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因此,答题时可结合所给标题的含义从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具体分析。
同时还应注意标题的生动性、凝练性和概括性等特点。
4. 标题的作用(妙处):①概括文章所述的中心事件;②交代文章行文线索;③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④吸引读者注意;⑤含蓄隽永,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
另外还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标题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等。
标题类题型答题思路小结:A.拟写标题:①对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等进行高度概括;②所拟标题应简洁、凝练、概括、鲜明。
考点二概括文章内容题型展示:1. 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所讲述的故事。
2. 本文写了××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3. 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4.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点拨:该考点主要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1. 审清题干要求,即正确理解题意,看清题干是要求概括全文内容,概括(几)段内容,概括一些特定条件的故事,还是按一定要求(如先后顺序)概括几个故事或情节等。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一)答题基本知识: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第五类:描写手法: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2019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技巧这类题通常情况下会涉及到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表达技巧),很多同学意看到这三个概念,脑袋都大了。
这三个概念怎么区别呢?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费心费力去做严格细致的区分,只要掌握三个基本方面就能够了。
第一方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我们在初中就掌握的东西。
就近几年高考热点来看,要重点掌握描写、抒情。
描写要注意动与静、虚与实、正与侧、点与面,抒情要注意直接与间接,尤其要注意景物与感情的关系(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这在古诗鉴赏中也经常出现。
第二方面,修辞:常见的修辞作用一定要清楚:比喻,生动具体,给人鲜明深刻印象,以浅显常见事物说明深奥道理,深入浅出;比拟,生动形象,引起情感共鸣;借代,突出形象,具体生动,引人联想;夸张,引起读者感情共鸣,给人启示,因人联想;排比,整齐匀称,语势强劲,说理透彻,抒情酣畅;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概括力强;设问,引人思考,文起波澜,反问,与其强烈,激发感情。
第三方面,象征、联想、照应、悬念、伏笔等等写作手法以上能够作为理论性的东西,大家一定要清楚掌握。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嘛,有了粮,如何做成饭呢?很容易,具体作题时,首先判断,作者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技巧、写作手法),这应该不是难事。
然后分析这个手法作者如何用的,比如作者把什么比做什么,作者把什么拟人化。
然后,分析一下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怎样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在做现代文阅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某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要回答好这类题,一些结构术语要很好掌握;铺垫、伏笔、照应、抑扬、波澜、线索、倒叙、插叙等等。
我们还能够结合段落位置来分析其作用。
文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为下文埋下伏笔。
文章中间,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答题思路总结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汇总及作文注意事项一、记叙文阅读(一)、文章题目的作用例题:火车六年不进站第一题作用: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人物、地点、时间的信息或交代文章描写对象;3)使用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双关、象征、以小见大、反语),生动形象的揭示文章主旨,突出人物品质精神形象,抒发作者对的之情;4)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答题要点:看清题目要求,结合以上作用组织语言作答。
问法:文题有何好处、作用?换个题目好不好,为什么以###为题(二)、文章段落或句子的作用:1、记叙文开头段落作用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与后文形成前后呼应。
内容上:1)交代文章背景、内容、起因、环境(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情感)2)开篇点题,与后文形成对比,点明文章主旨或作者感悟,突出人物品质、形象。
抒发作者对的之情,或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感受,奠定全文情感基调。
3)布局上:设置悬念,或使用突兀鲜明的词句,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使用设问或反问,引发读者思考。
2、文章中间过渡句子或段落的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内容。
3、文章结尾句子或段落的作用:1)总结全文;与文题或前文相照应;2)卒章显志,交代文章结局或悬疑谜底,突出强调了文中人或事对主人公的深刻影响。
(与前文形成对比)点明文章主旨;突出人物品质形象3)集中抒发作者对的之情,升华文章主题,拓展文章内涵。
4)结尾段艺术效果: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在给人以震撼的同时,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结尾令人感到意犹未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悠长,耐人寻味4、插叙段落的作用:1)交待文章背景(家庭或社会),解释文章悬疑或原因,补充文章情节;2)使文章情节更丰满且富有波澜引人入胜,(与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文章中心更突出3)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
与上文或文题相照应。
5、铺垫段作用:1)通过叙写情节内容,交代背景、原因,强调了2)(与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品质形象或心情感受。
现代文作用题解题技巧.

现 代 文 阅 读
这段用了什么论证手法,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 本体喻体 手法 该段 用了比喻论证手法,把大宅子比 手法作用 喻为文化遗产,生动形象地批判了对待
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强调“拿来”的重 要性。 内容上的作用
3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事例论证 道理论证 归纳论证 演绎论证
4
现 代 文 阅 读
9
命题角度——手法、写景
答题方向——营造氛围 、衬托(正 反)等,突出中心。
10
现 代 文 阅 读
21、第③段追溯黑土地深邃的历史,联系 全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黑土地》) 19、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 志和《渔歌子》 一诗中的句子,作者这 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江南蓑衣》)
命题角度——引用诗文格言、引用事实
12
现 代 文 阅 读
该词(句、段)采用了(技巧)手 法,在内容上,(技巧作用)突出了 (中心句),表达了(主旨),在结 构上起到( 领、结、渡等)作用。
13
现 代 文 阅 读
“作用题”设题及解答
广东南海石门中学 为祖 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 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 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 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 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 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 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 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 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 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6
现 代 文 阅 读
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 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 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壶口的黄
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分析、答题思路及答题技巧-word文档资料

现代文阅读题型分析、答题思路及答题技巧,考前再看一遍!题型分析:现代文阅读怎么考?综观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题型,大致归为三类:一、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即写什么;二、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三、审美鉴赏性试题,这属于文学评论中的一种,是读者在选定的评论角度对作品作出的观点和看法。
这类题型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进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
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
答题思路:你要怎么答?一、对“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的题, 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
(一)答案表述的原则:1、忠实于题干。
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
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
”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
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
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1)要显:不能含蓄、笼统(2)要简:不要罗嗦、繁琐;要概括、简洁(3)要通:不要有语病(4)要选好句式:用判断句、陈述句,不用省略句和问句(二)答案表述的技巧——摘取、整合、归纳。
1、摘取。
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整合。
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归纳。
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答题思路(资料汇总)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答题思路2007年高考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是对比全国二十来份语文高考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题,不难发现,有十几道作用类题目,“作用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因此在备考2008高考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然而,由于出题的角度多样,“作用”的范围较广,解题的思路也不同,就使不少学生面临“作用题”时,无从下手,不会答题,或答不全。
因此,认真探讨一下“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和规范答题思路,是很有必要的。
这类题通常情况下会涉及到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表达技巧),很多同学意看到这三个概念,脑袋都大了。
这三个概念怎么区别呢?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费心费力去做严格细致的区分,只要掌握三个基本方面就可以了。
第一方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我们在初中就掌握的东西。
就近几年高考热点来看,要重点掌握描写、抒情。
描写要注意动与静、虚与实、正与侧、点与面,抒情要注意直接与见解,尤其要注意景物与感情的关系(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这在古诗鉴赏中也经常出现。
第二方面,修辞:常见的修辞作用一定要清楚:比喻,生动具体,给人鲜明深刻印象,以浅显常见事物说明深奥道理,深入浅出;比拟,生动形象,引起情感共鸣;借代,突出形象,具体生动,引人联想;夸张,引起读者感情共鸣,给人启示,因人联想;排比,整齐匀称,语势强劲,说理透彻,抒情酣畅;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概括力强;设问,引人思考,文起波澜,反问,与其强烈,激发感情。
第三方面,象征、联想、照应、悬念、伏笔等等写作手法,《高中语文知识手册》有详细介绍。
以上可以作为理论性的东西,大家一定要清楚掌握。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嘛,有了粮,如何做成饭呢?很容易,具体作题时,首先判断,作者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技巧、写作手法),这应该不是难事。
然后分析这一手法作者如何用的,比如作者把什么比做什么,作者把什么拟人化。
然后,分析一下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怎样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在做现代文阅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某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要回答好这类题,一些结构术语要很好掌握;铺垫、伏笔、照应、抑扬、波澜、线索、倒叙、插叙等等。
我们还可以结合段落位置来分析其作用。
文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为下文埋下伏笔。
文章中间,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文章结尾,总结上文,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令人深思,给人启示。
在具体运用时,还是要根据文章内容,具体作答,不要言之无物。
“作用题”表现形式虽然多种多样,只要我们掌握答题规律,熟练加以运用,一定会把现代文阅读做好。
作用题的命题设置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或,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而在这些设题中,主要又可以分成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某一物象的作用等等。
以2007年的语文高考卷为例,如:一、首段的作用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宁夏卷》第12题: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山东卷》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广东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宁夏卷》第12题答案为: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山东卷》第19题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广东卷》第16题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辽宁卷》第17题答案: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从以上题目所给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首段作用类答题是有固定的答题思路和规律的,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内容和下文的内容;二是形式(结构),为下文起到铺垫的作用。
答题思路一般为:本段写了什么,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
二、中间段的作用《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__(2)______。
《安徽卷》第15题: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重庆卷》第16题:(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江苏卷》第16题:“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
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
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海卷》第9题答案为:(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安徽卷》第15题: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
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
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重庆卷》第16题:(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江苏卷》第16题: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江西卷》第17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中间段落的作用同样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
答题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体内容。
答题的思路一般为: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具体内容),写到下文(具体内容)。
三、末段的作用《四川卷》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
“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
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如四川卷的这道题,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也就是“看不懂”。
其实,“看不懂”正是道出了这一句的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
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
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为: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深化中心、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深化或强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
还要视具体题目而定再加上委婉含蓄等词语等。
四、某一物象的作用文章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物象入手设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2)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例如《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辽宁卷》第20题: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福建卷》第14题答案: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
“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辽宁卷》第20题: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
“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全国卷Ⅰ》第17题: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
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
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该类题目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以《全国卷Ⅰ》第17题为例,首先要对本文的主旨了然于心。
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
然后,要明晰文章结构。
作者从左公柳与民勤人这两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形象入手,通过胡杨林方阵的场面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氛围,然后舒缓气氛,描写美丽的戈壁石,透出大西北清新静谧的另一面,最后与脆弱的南方进行对比,引导出歌颂大西北,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准确把握了文章结构,再回头阅读第五段,进行内容要点归纳。
回答“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我们同样也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着手。
在内容上,描写戈壁石是为了展现大西北的另一种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西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结构上,是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
这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是应该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综观现代文阅读题,作用类题的答题思路还是有章可循的,其实,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解答方案应该是多样的,对于阅读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根据阅读与写作的一般规律,只有先进入模式,掌握了基本套路,然后才能突破模式,有所创新。
掌握了作用类的答题思路还是不够的,因为高考中现代文的选文是丰富多彩的,还应该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分析作答,才能最大限度的贴近现代文阅读——“作用”“好处”的解答分析近六年语文高考试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作用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然而,由于出题的角度多变,“作用”的范围较广,这就使不少学生面临“作用题”时,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听凭感觉,任意作答。
因此,认真探讨一下“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和答题方法,以便指导学生准确解答“作用题”,理应是现代文阅读教学及其复习备考的新课题。
作用题的命题表达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如2004年全国卷Ⅱ的第18题:”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如2004年全国卷Ⅳ的第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2004年天津卷第20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又如2004年重庆卷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