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合集下载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泰国 印度 美国
病原学
7
·
理化特征:
对热、酸、消毒剂、紫外线敏感。
高于37℃和pH5.0以下易灭活,60 ℃ 10min和100 ℃ 1min可灭活。
对一般消毒剂如来苏尔、酒精、碘酒与脂溶剂如乙醚、 氯仿、去氧胆酸盐等及紫外线或γ射线照射均敏感。
病原学
8
·
流行病学
9
·
㈠传染源
动物宿主,已发现至少94种,大多为偶然感染。主要为 啮齿类,猫、狗和家兔。
致病情况 宿主动物
Ⅰ型 汉滩病毒
重型
黑线姬鼠
Ⅱ型 汉城病毒
中型
褐家鼠
大白鼠
Ⅲ型 普马拉病毒
轻型
棕背平
Ⅳ型 希望山病毒
未明
草原Hale Waihona Puke 鼠多布拉伐病毒重型
黄颈姬鼠
泰国病毒
未明
索托帕拉雅病毒
未明
棉鼠
辛诺柏病毒
重型
鹿鼠
长沼病毒
黑渠巷病毒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纽约病毒
流行地区
中国、韩国 中国、韩国
日本 欧洲、俄国
美国 南斯拉夫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
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大林姬鼠,欧洲棕背平等。大白 鼠可造成实验室感染。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
10
·
㈡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动物体液或排泄物污
染皮肤或黏膜
呼吸道传播:排泄物污染尘埃后
吸入(气溶胶)
消化道传播:排泄物污染物或水

虫媒传播: 革螨和恙螨通过吸血
14
·
有季节性:野鼠传播者以11~1月为高峰季节。 家鼠传播者3~6月为高峰。
人群分布特点: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此与接触 传染源的机会较多有关。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06
流行性出血热的相关知识拓展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与登革热的 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在发热期会出现“三痛征 ”和“三红征”,而登革热患者不会。另外 ,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会增高,而流行 性出血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会减少。
流行性出血热与钩端螺旋 体病的鉴别
钩端螺旋体病常表现为发热、酸痛、全身软 、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有明显的腓肠 肌疼痛,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轻 度增高或正常。而流行性出血热会出现“三 痛征”和“三红征”,且有球结膜水肿、充
分布情况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其中亚洲地区的发病率最高。在我 国,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分布于东北、华中和华南等地区,其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 源。
流行因素与传播途径
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包括家鼠和野鼠。此外 ,猪、犬等动物也可能是传染源之一。
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病毒经由宿主的唾液、尿、 粪等排泄物污染环境后,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呼吸道吸入 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消化道传播
汉坦病毒可经消化道传播,如感染 者排泄物污染食物和水源后,易感 者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后可感染 。
接触传播
汉坦病毒可经直接接触传播,如易 感者与感染者直接接触时,病毒可 通过皮肤、黏膜等处传播。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感染与增殖
汉坦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然后进入全身各组织器官,引 起广泛性的病理损伤。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对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至关重要,包括保持居住环境卫生、清理垃圾、避免老鼠滋生等措施 。
疫情监测与预警系统
疫情监测
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包括临床病 例监测、实验室检测等方面,及时发现 并确诊病例。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剂 穿长袖衣物 避免黄昏和夜间外出
定期清理环境
清理积水 保持环境干燥 消灭蚊虫滋生地
使用蚊帐
睡眠时使用蚊帐 确保蚊帐无破损 及时更换蚊帐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 保持清洁 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物品
● 02
第2章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 途径
蚊虫叮咬传播
蚊虫叮咬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主要受到伊蚊、 埃及伊蚊等蚊虫传播。通过蚊虫叮咬,病原体可以进入人体, 引发严重疾病。
减少传播源
加强医疗救治
完善患者救治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防 控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 液或体液传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医疗救治和病原监测等工作。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为减少 疫情传播而努力。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措施
发展趋势
医疗技术
不断创新,提高治疗效果 智能化医疗工具应用广泛
药物研发
加速推进,开发更多有效药物 个性化用药成为主流
康复服务
全面覆盖,加速康复过程 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科研合作
跨界合作,共同攻克难题 科研成果共享,加速创新
结语
流行性出血热是全球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我们 需要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社会的稳定和 人民的健康。
疫苗研发
积极推动疫苗 研究
开展临床试验
预防流行性出 血热
疫苗是有效手段之 一
国际合作
加强信息交流
共享防控经验 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合作
共同研究疫情动态 联合开展防控工作
全球战疫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分型
胃肠类型:吐泻,休克和肾衰。 伤寒型: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WBC降低。 肝炎型: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肝肿大。 肾炎型:发热出血不明显,浮肿,贫血,蛋白尿,氮质血 症。 急腹症型:腹痛,恶心,呕吐,压痛,反跳痛。 脑炎型:发热,头痛,呕吐,反射性亢进,昏迷,幻觉。 肺型: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哮喘-ARDS,预后极差。 晕厥型:心律失常。 紫癜型 腔道出血型
• 人群分布: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男:女为2:1,16~60岁 年龄段人群发病占发病90%,农民占发病的80%。与接触传染源机 会的多少有关。
发病机制
具体机制不清,多数认为病毒是始动因子,发病与 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病理反应有关,具有原发性损 伤、自限性过程的发病学特点。 EHFV侵入人体 血流 全身 与血小板、内皮细胞
• 难治性休克。 • 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 • 肾脏损害极为严重,少尿期>5日或尿 2日以上,或尿素氮> 42.84mmol/L(120mg/dl)以上。 • 心力衰竭、肺水肿。 •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 严重继发感染。 • 其它严重并发症。
临床分型
非典型
• • • • 发热在38℃以下,没有中毒症状。 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 尿常规检查阴性,或尿蛋白±。 血或尿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阳性。
临床分期
多尿期
• 一般发生病程的第9~14日,持续时间为1~2周,最短可为 1日,最长可达数月。 • 24小时尿量500~2000ml称为少尿移行阶段,>2000ml即 开始进入多尿早期,>3000ml为多尿晚期。一般为 4000~8000ml,甚则可>10000ml。
恢复期
• 多数患者病后第3~4周开始恢复,一般需要1~3个月或更 长时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患者肾脏浓缩、稀释功能逐渐恢复,尿量逐渐减至每日 2000ml以下。 • 患者精神、食欲、体力基本恢复,症状消失,尿常规、 肌酐、尿素氮等降至正常。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 临床分型 • 按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四型。
• (1)轻型:

①体温在38℃左右,中毒症状轻;
• ②血压基本在正常范围;
• ③除皮肤和(或)粘膜有出血点外, 其他处无明显出血现象;
• ④肾脏损害轻微,尿蛋白在+~++,没 有明显少尿期;

• ( 2)中型:

①体温39~40℃、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 2.2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 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 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 病例。
• 3、实验室检查:
• 3.1血液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 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 3.2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 显微血尿、管型尿。
• 3、人群分布:
• (一)临床表现: • 本病的潜伏期4~50天,一般为2周。
• 典型病例的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 轻症病例可缺少2期和3期,重症病例前3期 可相互重叠。
•1 • (1)发热: 多数起病急、发冷、寒颤,随
之体温上升38~39℃以上,热程一般为3~ 7天,热型以弛张、稽留型为多,“热退病 重”是本病的特点。
• 科室经验:表现不突出,出现晚,持续时间短, 程度轻
• (7)血常规:早期可出现“三高一低”, 即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增高、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和血小板计 数降低
•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原因: • ①生成减少:汉坦病毒可直接损伤骨髓巨核细胞,是血小板成熟障碍。 • ②消耗增多:由于大量的血小板在修补血管内皮中消耗,导致供不应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病者常常出现内出血和器官损伤的症状,极度危险。

本文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病因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由四种病毒引起的,分别为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丝绸病毒和拉萨热病毒。

其中,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是最致命的病毒,其症状包括高热、呕吐、腹泻、头痛、肌肉疼痛等。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呕吐物、粪便等。

2.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如果蝠等。

3.接触被感染物体污染的物品或表面。

症状
患者在感染后通常会有以下一些症状:
1.高热和寒战。

2.咳嗽和喉咙疼痛。

3.腹泻和呕吐。

4.皮肤和眼球内出血。

5.疼痛和肌肉疲劳。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的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防治措施
以下是预防和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措施:
1.食用熟食,避免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

2.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和使用肥皂等清洁用品。

3.避免与患者接触或感染物污染的物品和表面接触。

4.保持室内通风、清洁卫生。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防范,才能够防止疫情的扩散和流行。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增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知。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流行性出血热(Dengue Fever)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随着全球旅行和贸易的增加,流行性出血热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因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准确诊断变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以下是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

在早期感染阶段,这些症状可能与其他病毒感染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流行性出血热诊断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病毒抗体检测和病毒RNA检测,而分子生物学检测则主要是通过PCR技术检测病毒RNA。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帮助确认病毒感染,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3. 流行病学史,对于疑似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例,还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者的旅行史、接触史和居住地点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确认病例的流行性出血热风险,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4. 临床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诊断。

对于疑似病例,医生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史等信息。

对于疑似病例,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减少病情的恶化和传播风险。

因此,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该熟悉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流行性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动物传播给人类。

该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出血倾向和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因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出血倾向(如鼻衄、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等)以及肾功能损害(如少尿、蛋白尿等)。

在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中,这些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因此,临床医生应当对有流行病学史的发热患者高度警惕,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患者常常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

2. 凝血功能检查,出血倾向的患者常常表现为凝血功能异常。

3. 肾功能检查,患者可表现为肾功能损害,如血肌酐升高、尿常规异常等。

4. 病毒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可帮助确诊。

三、影像学检查。

对于疑似患者,可进行胸部X线、腹部B超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肺部和肾脏等器官的情况,帮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四、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流行性出血热诊疗方案》(2010年版),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发热、出血、肾功能损害等。

2. 流行病学史,患者有暴露于啮齿动物或其排泄物的史,如农民、林业工作者等。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和病毒学检测等。

4. 影像学检查,如有条件可进行胸部X线、腹部B超等检查。

五、治疗。

一旦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应立即被送往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维持肾功能等。

在重症患者中,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其他器官支持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出血热㈡填空题1. EHFV基因L编码______, M编码_______,S编码________。

2. 我国EHFV主要有两种血清型即I型汉滩病毒和Ⅱ型汉城病毒,分别由___鼠和___鼠传播。

3. EHF病程可分为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五期。

4. EHF少尿期的治疗原则为_________, ________, 导泻和放血疗法及_________。

㈢选择题1.A1型题⑴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蛋白中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是:A. 膜蛋白B. 核衣壳蛋白C. 多聚酶D. 转录酶E. 内切酶⑵ EHFV是一种:A. 单链DNA病毒B. 双链DNA病毒C. 负性单链RNA病毒D. 正性单链RNA病毒E. 双链RNA病毒⑶ EHF的传播可通过下列途径但除外:A. 呼吸道传播B. 消化道传播C. 输血传播D. 母婴传播E. 虫媒传播⑷ EHF的基本病理变化是:A. 全身小血管损伤B.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C. 全身毛细血管病变D. 全身感染而致的循环衰竭E. 全身血容量降低⑸下列哪项不是EHF血常规改变的特点A. WBC增高B. 血小板降低C. 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加D. 异形淋巴细胞出现E. 嗜酸性粒细胞增加⑹ EHF多尿移行期的临床特点是:A. 尿量开始增加,临床症状好转B. 尿量开始增加, 尿素氮下降C. 尿量未增加, 但症状好转D. 尿量未增加, 但尿素氮下降E. 尿量开始增加,症状进一步加重,尿素氮继续升高⑺ EHF早期诊断的实验室特征有:A. 血WBC增加,中性粒细胞也增加B. 血小板降低C. 出现异形淋巴细胞D. 特异性IgM抗体阳性E. 以上均是⑻关于EHF的治疗,下列那项不正确:A. 发热早期可用Ribavirin抗病毒治疗B. 低血压期首先应补充血容量C. 少尿期的治疗主要是综合治疗D. 多尿期时要防止继发感染的发生E. 一旦发现EHF病人应尽快转上级医院治疗⑼ EHF病人透析治疗的反指征是:A. 少尿4天或无24小时以上B. 明显的尿毒血症C. 明显的高血钾D. 高血容量综合症E. 低血压难以纠正⑽ EHF的发病机理可能涉及到:A. 病毒直接作用B. Ⅲ型变态反应C. 早期还有I型变态反应参与D. 各种细胞因子也起重要作用E. 以上均是2. A2型题⑴男性40岁,11月发病, 发热三天, 血压72/40mmHg, 血WBC 18×109,血小板56×109,尿蛋白(+++),该病人的诊断首先应考虑为:A.革兰氏阴性败血症 B. 急性肾小球肾炎C.流行性出血热 D.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革兰氏阳性败血症⑵男性林业工人,一月起病,发热两天就诊,体查结合膜充血明显,球结膜水肿,胸壁皮肤可见条索状出血点。

下列那项检查对病人的诊断帮助最小:A. 血常规B. 尿常规C. 出血热IgM型抗体检查D. RT-PCR测EHFV RNAE. 胸部CT⑶女性农民,发热4d,昨天尿量680mL,呈酒醉貌,注射部位可见片状淤斑,尿蛋白(++++),下列处理那项不正确:A. 立即查血常规B. 立即查EHFV 抗体C. 立即补充血容量D. 立既应用速尿200mg静脉注射E. 立即查电解质及CO2CP⑷男性患者,发热6d,近2d来体温正常但尿量每天仅30~40mL,查血小板15×109抗EHFV-IgM(+),目前治疗下列那项最重要:A. 大量补液B. 抗病毒C. 速尿20mg静脉注射D. 透析治疗E. 甘露醇扩容3. A3型题患者男性,38岁,发热5d,尿量减少3d,于2001年2月入院,体查:T 38℃,球结合膜充血,水肿,可见出血斑, 腋窝处皮肤可见条索状出血点,右臀部皮肤可见5X8cm瘀斑,实验室结果: 血小板21×109/L, BUN34.5mmol/L。

⑴为明确诊断,下面哪项检查最重要:A. 查异形淋巴细胞B. 肝功能检查C. 骨髓穿刺检查D. EHFV特异IgM抗体检查E. 头颅CT⑵病人目前最可能的临床诊断为:A. 急性肾小球肾炎B. 败血症C.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 流行性出血热E.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⑶目前对此患者的处理,下列那项不合适:A. 维持酸碱平衡B. 复方氨基比林等药物迅速降温C. 酚妥拉明扩血管D. 透析治疗E. 适当应用利尿药促进排尿4. B型题⑴ A. 汉滩病毒 B. 汉城病毒C. 普马拿病毒D. 希望山病毒E.贝尔格来德-多布拉伐病毒①由黑线姬鼠传播者为:②由褐家鼠传播者为:⑵ A. 核衣壳蛋白(NP) B. 膜蛋白C. 多聚酶D. 内切酶E. 转录酶①诱导的抗体具有早期诊断意义:②诱导的抗体具有保护作用:③与病毒侵入细胞有关:㈡填空题1. 聚合酶,膜蛋白,核衣壳蛋白2. 野,家3.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4. 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透析治疗㈢选择题1 A型题⑴ A试题分析:膜蛋白与细胞表面的受体β3整合素结合从而进入细胞,其抗体可阻断出血热病毒侵入细胞,因此答案是A。

⑵ C ⑶ C⑷ A试题分析:EHF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故答案A最全面。

⑸ D⑹ E试题分析:多尿移行期尿量增加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未完全恢复,而尿素氮物质进一步增加引起高渗性利尿,临床症状也进一步加重。

⑺ E ⑻ E⑼ E试题分析:答案A,B,C,D均是透析治疗的指征。

低血压未纠正时透析治疗进一步加重循环障碍,是反指征。

⑽ E2 A2型题:⑴ C ⑵ E ⑶ D试题分析:此病人尿量减少,但尚未达到少尿之标准,首先应补充血容量,且速尿应用应从小剂量开始。

⑷ D试题分析:病人诊断明确,已无尿2天,是透析治疗的指征,故选D。

3 A3型题⑴ D试题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确诊方法有特异性IgM抗体阳性,IgG型抗体呈4倍增加或RT-PCR发现EHFV 核酸。

⑵ D⑶ B4 B型题⑴① A ② B ⑵① A ② B ③ B恙虫病㈡填空题1. 恙虫病通过叮咬传播,临床上以叮咬部位形成、、、以及周围血液减少等为特征。

2. 恙虫病病原为,通过途径传播。

3. 恙虫病的实验室检查,周围血液可发现,外-斐试验阳性。

4. 恙虫病的特效病原治疗药物包括和等。

㈢选择题A1型题⑴恙虫病的病原体属于A. 细菌B. 病毒C. 立克次体属D. 东方体E. 衣原体⑵恙虫病的最主要传染源为A.恙虫病患者 B. 鼠 C. 家禽D. 家畜E. 水生生物⑶恙虫病的传播媒介为A.恙螨 B. 虱子 C. 跳蚤D. 蚊子E. 蠓⑷恙虫病最具特征的临床表现是A.肝脾肿大 B. 局部淋巴结肿大 C. 焦痂D. 红色斑疹E. 高热⑸恙虫病的特效治疗药物是A.青霉素 B. 链霉素 C. 头孢菌素D.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E. 氯霉素或四环素类⑹恙虫病患者周围血常规检查可见A. 红细胞增多B. 血小板显著减少C. 红细胞减少D. 白细胞正常或减少E. 中性粒细胞增多⑺恙虫病简便且特异性尚可的实验室检查是A. 肥达氏试验B. 尿常规检查C. 外-斐试验D. 血培养E. 血常规检查㈡填空题1. 恙螨,焦痂或溃疡,高热,淋巴结肿大,皮疹,白细胞数2. 恙虫病东方体,恙螨叮咬3. 白细胞数常减少,OX k4. 氯霉素,四环素族㈢选择题A1型题⑴ D试题分析:恙虫病的病原体不同于立克次体属,已单列为恙虫病东方体属。

⑵ B⑶ A⑷ C试题分析:焦痂是几乎只见于恙虫病的特征性表现,临床上常以此确诊恙虫病。

⑸ E⑹ D⑺ C试题分析:外-斐试验是根据变形杆菌OX株与立克次体及恙虫病东方体存在交叉抗原,以变形杆菌OX株代替不易获得的立克次体及恙虫病东方体抗原与患者血清行凝集试验,用以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立克次体及恙虫病东方体抗体,是较简便且特异性尚可的恙虫病及其他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断试验。

细菌性痢疾㈡选择题1. A1型题⑴菌痢病人做粪便培养时,哪个做法是错误的A. 采取带脓血或粘液的粪便B. 标本勿被小便污染C. 立即送检D. 应于用抗菌药物两日后送检E. 早期多次送检可提高阳性率⑵中毒性菌痢的发病因素中最重要的是A. 感染大量痢疾杆菌B. 发病后未及时治疗C. 细菌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所致D.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E. 特异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⑶关于细菌性痢疾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 在我国以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要流行菌群B. 菌痢患者血培养常可检出痢疾杆菌C. 急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菌痢D. 由于病后的免疫力短暂且不稳定、故可重复感染E. 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⑷中毒型菌痢多见于A. 新生儿B. 婴幼儿C. 2-7岁儿童D. 中青年人E. 老年人⑸急性阿米巴痢疾与急性细菌性痢疾鉴别的最主要依据是A. 全身中毒症状B. 肉眼大便外观C. 腹部压痛部位D. 粪便检出病原体E. 乙状结肠镜检所见肠粘膜病变⑹下列哪项不符合急性菌痢的特点A. 肠道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显著B. 粘液脓血便C. 腹痛以右下腹为著且右下腹压痛阳性D. 肠鸣音亢进E. 里急后重⑺预防细菌性痢疾的综合措施中应以哪项为重点A. 治疗隔离病人B. 发现处理带菌者C. 切断传播途径D. 口服依链痢疾活菌苗E. 流行季节预防服药⑻典型菌痢粪便镜检,下列那一项不常见A. 脓细胞B. 白细胞C. 红细胞D. 夏科-雷登晶体E. 巨噬细胞2. A2型题题⑴~⑵患者郑×,男,4岁,以高热抽搐4小时之主诉于8月15日急诊来院。

查体:T 40℃,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凉冷,脉细速。

血像示白细胞总数18×109/L,中性90%。

追问病史其母述前一日曾进食未洗的葡萄。

⑴该患儿的诊断应首先考虑A. 乙型脑炎B. 暴发型流脑C. 中毒性菌痢D. 败血症E. 脑型疟疾⑵为进一步诊断,应立即进行下列哪项检查A. 血培养B. 血涂片找疟原虫C. 肛拭子采集大便镜检D. 脑脊液涂片找细菌E. 腰穿脑脊液常规检查⑶男,16岁,2天前有进不洁水果史,现出现发热T 38.5℃,腹痛、腹泻伴里急后重,大便次数每日10余次,自服红霉素未见明显效果。

进一步治疗首先选用下列何种药物A. 氟喹诺酮类药物B. 青霉素C. 四环素D. 卡那霉素E. 利福平3. B型题⑴ A. 盲肠及结肠B. 回肠末端C. 直肠和乙状结肠D. 小肠E. 空肠、回肠和结肠①细菌性痢疾病理改变的主要部位是②伤寒的病变部位主要是③阿米巴痢疾病变部位多见于④空肠弯曲菌感染所致肠道病变主要发生于1. A1型题⑴D试题分析:粪便培养检出痢疾杆菌即可确诊。

应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新鲜标本,取脓血部分及时送检及早期多次送检均有助于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