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及赏析
(九年级语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九年级语文教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个小小的调查。
家里有叔叔的同学请举手。
你的父母是怎么称呼你的叔叔,也就是他们的弟弟的?(直呼名字)啊,显得多自然多亲切呀。
今天,我们来学习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中“我”指谁?(与作者区分)若瑟夫的父母是谁?他们怎么称呼“我”的叔叔的?请你速读课文,找一找?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贼、小子、讨饭的……这些称呼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难听的),一种是(美妙的)。
一个是恐怖分子,一个是爱心天使,判若两人。
那么真实的于勒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怎样才能读出真实的于勒呢?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有这样一句名言(出示):不管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
因此,我们得寻找着,直到发现了这个字,这个动词,这个形容词才止。
——福楼拜福楼拜所言就是要我们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
好,现在我们就从字里行间,从细节中去发现真实的于勒吧。
预设1: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学生或许会说于勒是一个穷苦之人。
教师引导:他的手为什么满是皱痕?满脸愁容,他愁什么?从而从文字背后理解于勒的变化——他不再游手好闲,而是自食其力,他满脸愁容之下是一颗愧疚的,有责任的,善良的心。
预设2: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善良)预设3: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
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
王君《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

拨开重重迷雾,走进人物心灵——《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说明】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的路径有很多,但人们普遍认为万变不离一点: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其实,如果我们站位稍高,从故事的人物群中抽身出来再看,我们会发现,《我的叔叔于勒》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挖掘。
我之所以说作者并不完全着力于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是因为细读文本,我发觉下面这个疑点值得重视。
虽然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但其实于勒和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并没有实质上的接触。
就算最后“我”(若瑟夫)曾代表父母付钱给于勒,并且自作主张多给了于勒小费,于勒也表示了感谢。
但在这样的接触中,心眼透亮的其实也只是“我”单方面,于勒完全处于无知觉的状态。
这一次接触依旧算不上是于勒和我们的正面接触。
也就是说,至始至终,在文本里,于勒都仅仅只是一个“符号”。
作者故意置他在亲情的“蒙昧状态”中,让他在整个故事发展中并不掌控发言权。
这就留给了读者阔大的想象空间,使我们对“于勒”的象征意义浮想联翩。
那么于勒这个人物到底有何意义呢?我们再转一个方向,看看于勒给予菲利普一家的真正影响何在。
普遍的解读认为,于勒是菲利普夫妇梦想中的一棵发财树,是菲利普夫妇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在于勒这面镜子面前,菲利普夫妇露出了贪财忘义趋利避害的丑陋面目。
但其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于勒真的是菲利普一家的梦想和渴望吗?如果我们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更多的疑点。
我的教学,就是从这些疑点开始的。
我希望超越传统的文本解读,带领学生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于勒和菲利普夫妇,让学生通过这篇精彩的小说获得对人生人情的更加深刻的体验,而不是简单地去评判任何一个人或者简单地去批判任何一种人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追求立足文本,通过鼓励学生深情并茂地朗读和扎扎实实地咬文嚼字走进文本深处。
我不断地把学生推到文字的“悬崖”面前,让他们不断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我尝试着不断设置两难处境,让阅读介入学生的生活。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与评点

明确:本次演示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的经过,刻 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 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 远情形。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既照应了前文,又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栈( )桥撬( )开轮敦( ) 抽搐( )榫( )头
2、解释下列词语。
二、导入
1、作者介绍。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是19世纪后期法国优秀的批判 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359篇中短篇小说及3部游记, 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是《项 链》《漂亮朋友》《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他的小说创作多采撷法国 中下层社会的生活片断,塑造了众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性 的种种矛盾,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罪恶。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与评点
01 教学目的
目录
02 重点难点
03 教学时数:三课时
04 第一课时
05 一、预习
06 二、导入
目录
07 三、阅读课文,整体 感知
09 五、讲析课文前五段。
08
四、检查预习情况 (略)
010 参考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侧面描写,探讨人物性格,领会作品主题 和它的现实意义。
2、欣赏作品的幽默,学会以欢笑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困苦,带着鲜明的爱憎情 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重点:(1)于勒的命运变化,理解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关系的批判。 (2)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如何认识和评价菲利普夫妇的性格。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记录及点评(1)

标题:《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记录及点评内容:2020年11月19日上午,东河口初中语文教研组所有老师共同学习了姜明老师九年级语文示范课---《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步骤如下:老师由一副对联:“十年期盼,远在天涯,兄弟尤如摇钱树;一朝相逢,近在咫尺,同胞恰如陌路人”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指明小说中涉及的人物(生已经预习课文,熟悉文本)。
1.生默读,找出文中涉及于勒的语言,说说自己对于勒的认识(分组讨论),然后找一学生点评。
2.默读课文,划出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文字。
自主学习,小组研讨,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师生共同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细节的句子,如:我们都要衣冠整齐的到海边栈桥散步······;请母亲吃牡蛎等·······。
结合文本,师生共同找出千姿百态的说:如母亲的说;父亲的说。
变化多端的色:如母亲的色;父亲的色。
(课件展示讨论结果)结合文中我的语言:"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生集体朗读)。
教师点评“我”的形象(引导学生联想已经学过的课文中的宏儿、水生等)。
3.师问:谁是小说的主人公?(生回答,师点评)。
师围绕小说主人公话题,简介一篇有关联意义的小小说,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及主人公。
4.师语:小说主人公对于勒在称谓上有变化、态度上有变化,但有一点不变(即对金钱的占有)5.辩论:金钱、亲情孰更重要?(六位选手上台发言。
生课前准备充分,论辩精彩)。
迁移训练:想象假如“于勒发了财”遇于勒会是怎样的情景。
点评:1.生课前准备充分,熟悉文本,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师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围绕重点即人物形象的探讨来组织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要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2.小说可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开展教学,但师也应该有所取舍。
本文的教学给我的总体感受是面面俱到,内容颇多,生很难接受如此繁多的信息。
九年级上册第6课《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曾这样高度评价他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悟的生活窗口。
读他的作品时,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但是面对如此负有盛名的作家作品,有些同学却在预习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是因为其独特的魅力,但本文的魅力何在呢?”面对同学们的疑问,我不得不思考一一我们该如何读出这篇小说的“魅力” ?看来,我们得学习一些欣赏小说的方法,用这些方法去品出莫泊桑小说的“汁”和“味”。
(投影字幕:如何欣赏小说)师:如何欣赏小说?你有没有好的经验与大家交流?(学生们沉默不语,有几个在摇头)师:看来大家比较为难啊!呵呵,老师倒很高兴,因为这说明上这节课很有价值!(学生们笑了)师:老师有一些欣赏小说的方法,愿跟大家一起分享,相信大家会在此基础上找到更多的欣赏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小说欣赏能力。
(投影小说欣赏的第一步:直接与作品对话,读出自我原初体验)师:读小说一定要读出自己最初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感受。
我已要求同学们在预习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一口气将整篇文章看完,仿佛还意犹未尽,脑中似乎浮现出那个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愁容,狼狈不堪的老水手于勒。
但是文章对于勒的描述很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倒是菲利普夫妇,也许是生活所逼,长期贫困,使他们两个眼中只剩下金钱,成了金钱的奴隶。
师:你读得很投入!生:从于勒叔叔是全家人的恐怖,到成为全家人的希望,再到后来全家人都躲着他,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反映了“我”的一家人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在不断变化。
如果把这种变化视为一种函数关系,自变量是于勒叔叔的地位、富裕程度,随之变化的因变量则是“我” 一家人的态度。
这正揭示了社会生活人与人关系中的丑态一一金钱可以高于友情、亲情、爱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新人教版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第一人称转换叙述的方式,来分析人物形象;2、通过对人物多角度多侧面分析,探究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及简介作者二、课前检测:1.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2. 描写人物的方法有___、____、 _______和心理描写。
3. 拮据栈桥褴褛牡蛎阔绰煞白撬开诧异........三、讲授过程:1、齐读学习目标。
2、“初识人物梳理情节”浏览课文,根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动词,梳理小说情节。
盼(1-4)――赞(5-19)――见(20-47)――躲(48)3、“精读文段人物告白”师:自由朗读20―47段,初步感知菲利普夫妇的性格。
师:跳读课文,画出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人物心理。
师:将菲利普夫妇的言行转换成心理活动,以第一人称口吻写下来。
出示例子: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转化后:母亲心想:“这个死老头子,装什么绅士,家里生活这么穷,这不是多花冤枉钱!难道不知道发大财的于勤还没回来吗?哎哟,心疼死我的钱啦!我们好多计划还没实现,居然把钱用在买牡蛎上??算了,别让女婿笑话,好不容易把闺女嫁出去了。
买就买吧,我就别吃了。
若瑟夫也别吃了,多一个嘴还得多花钱,就这么办吧。
”师:请大家选上一处,写写看。
写完后请给你的同伴读一读。
师明确:用第一人称写作的好处是:便于读者体会作者心情,也便于直接抒发真情实感。
师:用准确的词语,说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生:展示师明确:虚伪,自私,势利,冷酷,唯利是图等。
师总结:总之,对待于勒,如果菲勒普夫妇心中有杆秤,应带是金钱大于亲情?所以菲利普夫妇最后躲于勒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第一人称转换叙述的方式,来分析人物形象;2、通过对人物多角度多侧面分析,探究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及简介作者二、课前检测:1.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2. 描写人物的方法有___、____、 _______和心理描写。
3. 拮据..栈.桥褴褛牡蛎.阔绰.煞.白撬.开诧.异三、讲授过程:1、齐读学习目标。
2、“初识人物梳理情节”浏览课文,根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动词,梳理小说情节。
盼(1-4)——赞(5-19)——见(20-47)——躲(48)3、“精读文段人物告白”师:自由朗读20—47段,初步感知菲利普夫妇的性格。
师:跳读课文,画出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人物心理。
师:将菲利普夫妇的言行转换成心理活动,以第一人称口吻写下来。
出示例子: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 <原文第23段>转化后:母亲心想:“这个死老头子,装什么绅士,家里生活这么穷,这不是多花冤枉钱!难道不知道发大财的于勤还没回来吗?哎哟,心疼死我的钱啦!我们好多计划还没实现,居然把钱用在买牡蛎上……算了,别让女婿笑话,好不容易把闺女嫁出去了。
买就买吧,我就别吃了。
若瑟夫也别吃了,多一个嘴还得多花钱,就这么办吧。
”师:请大家选上一处,写写看。
写完后请给你的同伴读一读。
师明确:用第一人称写作的好处是:便于读者体会作者心情,也便于直接抒发真情实感。
师:用准确的词语,说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生:展示师明确:虚伪,自私,势利,冷酷,唯利是图等。
师总结:总之,对待于勒,如果菲勒普夫妇心中有杆秤,应带是金钱大于亲情?所以菲利普夫妇最后躲于勒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王君老师《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与点评

王君老师《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与点评王君老师《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与点评【点评】我一直认为,就《我的叔叔于勒》而言,程红兵老师和李卫东老师已经把这一课上到了极致,旁人很难超越。
然而,当看到2009年第3期《语文学习》上刊登的王君老师的《拨开重重迷雾,走进人物心灵——〈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时,我有一种“如走山阴道上”的感觉,不知不觉随着她的学生,走进了一个个柳暗花明的境界。
下面,让我们走进那异彩纷呈的课堂,分析精彩背后的元素。
一、以语言的名义进行反叛师:……我们重点来研究第二封信。
【投影展示】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
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
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
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
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
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请学生朗读)师:同学们,就是这封信,成为了菲利普一家的福音书,成为了他们十多年的希望。
但是,现在,请你仔细研究一下这封信,你发觉这封信有什么破绽没有吗?生:有破绽。
于勒开头说他买卖也好,可是后面又说“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还说“希望为期不远”,这就是矛盾的,我们可以看出他根本就没有发财。
生:按照常规,如果一个商人生意真的很好的话,他是不会丢下生意去做长期旅行的。
生:是的。
如果他生意很好,又有长期旅行的时间和经济条件,他为什么不可以回哈佛尔的家一趟看看哥哥嫂子,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呢?生:就算是旅行,也可以写信啊。
为什么要好几年不写信呢?师:对的,只要他不是到月球上旅行,应该都是可以通邮的。
(众笑)生:我觉得,这封信根本就是说谎。
于勒根本就没有发财!师:天啊,于勒居然是个骗子!可是同学们,你读了这封信,你怎么评价于勒?生:我觉得于勒虽然说了谎,但他的心是好的,我感觉到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师:请说详细一点儿。
生:他不是故意说谎的,从字里行间,我感觉到他很心疼家人,怕家人担心,所以才说谎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及赏析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及赏析师:我们一起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找出课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品评】开门见山,简洁明快,自然而大气。
生:“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花花公子”。
师:“花花公子”是对于勒的评价吗?生:不是。
花花公子是说有钱人家的子弟,而于勒家不是,于勒家比较穷。
师:对,请继续找。
生:坏蛋、流氓、无赖。
师:这是直接指于勒吗?生:不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说的,但实际上暗指于勒。
还有“分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这个小子”,“他是个法国老流氓”,“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
师:很好,这个同学找了很多,还有没有?【品评】一堂课的开始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老师用适当的反问,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重心轻松地牵引到学习的主题上。
这里没有喧闹的热场渲染,没有廉价的赞美表扬,有的就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探讨。
此处教师真正与学生平等相待,尊重学生,把他们作为可与自己交流的有思想的伙伴,而不是自己的教学对象。
这才是课堂民主的根本体现。
生:“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对,这几句话很重要。
现在我把同学们找的主要的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品评】清楚的板书,能让学生的思维直观化,明晰化。
这是教学中温暖的人关照。
请同学们把这些评价分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
请按时间顺序说。
【品评】好一个“请按时间顺序说”,这就轻巧地把学生的思路与作品的脉统一起了。
常常看到一些老师让学生在中找依据,学生说的时候却不加引导,以致学生随口道,你一言我一语,东一榔头西一棒,好端端一篇,就被“说”得杂乱无,成了各个零部件的陈列,失去了整体感。
生:“分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说的,因为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师:对,占了钱。
他们对于勒采取什么态度?生:把他赶走了。
师:你怎么知道是赶走的?生:课用“打发”一词,可知是把于勒赶走的。
师:下面依次有哪些话是在同一情况下说的?生:“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在他们接到于勒两封信以后说的。
师:信中哪些话导致他们这么说?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发了财……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品评】其实,菲利普一家的拮据生活并非都是于勒造成的,他们盼望于勒,也绝不只是想拿回自己的“损失”,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于勒发的“财”,这也是他们遇到穷水手于勒后倍受打击的根本原因。
这里还可以让学生再推敲一下。
师:于是这一家人每到星期日干什么?生:到海边的栈桥上等于勒回。
师:这位同学说“等于勒回”,这个“等”字用得好不好?请说说道理。
生:不好,“等”字不能说明这一家人此时热切盼望于勒回的心情。
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词?生:应该用“盼”字。
师:很好,我们一起讨论这个“盼”字,哪些细节体现了“盼”字?生:“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师:于勒在不在这只船上?生:不在。
师:你怎么知道?你从哪个词看出的?生:“竟”表示意外,父亲希望于勒能出乎意料地到身边,表现了他急切盼望的心情。
师:说得好。
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
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生:“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念,见人就拿出给他看。
”师:这句话是体现“盼”吗?生:这句话主要体现这家人高兴、得意,还有几分骄傲的心情,把信给别人看,为了炫耀。
师: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生:“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信。
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师:很好,10年时间丝毫没有减少他们的希望,反而增加了。
还有吗?生:“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这笔毫无着落的钱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可以看出他们急切盼望于勒回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分析在理。
中还有一个细节充分体现了急切盼望的心情。
请同学们认真看。
生:“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师:他们真的看到了吗?生:没看到,是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幻觉,人到了急切的程度才会出现幻觉。
师:说得好,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
再看其他几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品评】对“盼”字的分析,让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同时,恰到好处地剖析了人物的心理。
其中,对于勒钱的计划和对于勒出现的幻觉,处理得快了一点,再精细一点,不是简单的“这位同学分析在理”和“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就好了。
生:最后几句话是在见到于勒时说的,当他们发现于勒是一个穷水手时,菲利浦夫妇就大骂于勒是贼,是流氓。
师:是当面骂的吗?生:不是,是背着于勒骂的。
师:为什么要背着?生:生怕于勒重新拖累他们,同时也生怕好不容易找到的女婿知道这件事,因为这位女婿是冲着于勒那封发财的信才下决心求婚的。
师:后这一家人又怎样了?生:为了避开于勒,他们改乘另外一条船。
【品评】连续的几个追问,在交流中机智地启发学生,使其认识得更到位。
师:我们把情节理一下,请看板书:(赔钱……盼占钱……赶有钱……赞没钱……骂避)从以上板书可以看出,小说情节不长却也曲折起伏,特别是后面情节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如果我们把课分成两大部分的话,应该分在哪里?生:从开头到旅行之前为第一部分,从动身旅行到最后为第二部分。
师:我用一副对联概括两大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
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副对联少了一个横批。
请同学们拟。
生:人不如钱。
师:请解释一下。
生: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
师:有道理。
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考虑。
生:“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避是因为没钱,在人们的眼中金钱是至高无上的。
生:“世态炎凉”,开始他们热切盼望于勒,后发现于勒没钱,就避之唯恐不及,根本没有兄弟亲情。
师:同学们拟得非常好,跟老师想的一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
现在我们再作第二次分类,看看我们前面找出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
【品评】匠心独具的设计,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令人叫绝。
过渡紧扣主线,也很自然。
生:“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分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些都是大家的看法。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流氓”,“这个贼”是母亲克拉丽丝说的。
“这个家伙”是父亲菲利浦说的。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是若瑟夫说的。
师:很好。
这么归类以后,你们有什么发现?生:同一个人前后态度截然不同,母亲克拉丽丝开始极力夸赞于勒,后面又恶意咒骂于勒。
师:由此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请谈谈你对克拉丽丝的看法。
生:这个人太无情义,满脑子只有金钱,非常自私、势利,只管自己的得失利害。
师:菲利浦夫妇都是小人物,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坏蛋,但由于他们对待亲兄弟的态度,我们从心底鄙视他俩的人格。
还有什么发现?生:菲利浦夫妇有些不同,克拉丽丝骂于勒是贼是流氓,菲利浦只说于勒是这个家伙,说明菲是有点同情于勒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比较细致,但我们看看菲利浦是不是同情于勒?为什么?生:不是,因为菲利浦最终没认自己兄弟,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由此看出他也是无情的,他也是以金钱为重的,菲与克只是有点程度不同罢了。
师:很好,具体说说。
生:克拉丽丝更泼辣,更冷酷,更有心计,因而她也更令人讨厌。
师:这一家人都是一个态度吗?你们看看还有什么发现?生:若瑟夫和他的父母不同。
【品评】让学生自己看现象,自己去发现,并以相关的问题引导深入的发现,从而真正得到探究的收获。
师:好,我们齐读写小若瑟夫的一段话:从“我看了看他的手”——“我的亲叔叔”。
(读略)师:同学们还没有把中的感情读出。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这里一共三句话,前二句写谁?生:写于勒。
师:是谁的目光看于勒?生:若瑟夫的。
师:我读一下,你们看这目光包含了什么?(师读)生:目光饱含了怜悯之意,对穷困潦倒的于勒充满同情。
师:第三句是写谁的心理活动?生:若瑟夫的心理活动。
师:“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父亲的弟弟”是针对谁说的?“我的亲叔叔”强调什么?生:“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品评】这里说若瑟夫对于勒“充满侄叔亲情”是有些勉强的,若瑟夫没见过于勒,更没在一起生活过,何亲情?他从小生活在那样一个势利虚荣的家庭氛围中,,怎么会与父母判若天壤?若瑟夫付钱的一段显然是作者刻意安排的一个亮笔。
如果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可能会让学生思考得更深入,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生读)师:这一遍读出了感情。
若瑟夫与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有何作用?生:突出了双方的性格。
师:对。
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
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生: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师:好,下课。
【品评】结尾再掀高潮。
对重点段的精读深悟,让学生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多了一份情感的共鸣。
再顺理成地回顾小说的标题,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如果学生在对比后说出“突出双方的性格”,老师让学生做个总结,而不是自己直接概括就更好了。
【总品】程红兵老师《我的叔叔于勒》一课非常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细细回味,可看到这节课之所以精彩的缘由。
一、精彩自精准的本解读。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传统课,传统的说法是“小说艺术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现在比较流行的认识是“小说真实的表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而后一种说法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几近演绎成了为菲利普夫妇鸣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