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合集下载

2024年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2024年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2024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端午是传统且流传甚远的日子,在五月初五包粽子时,还要包上楝树叶、缠上五彩线,这便是汨罗河的遗风。

我们在端午节的时候,可以有法定节假日。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习俗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竞赛的队伍在热情的鼓声中划著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

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于当时汨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始终保持了数个世纪。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著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袱。

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于汨罗江边的渔夫,将米丢入江中平静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不要将屈原吃掉。

农历的五月,也就是端午节的这个季节,对中国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意义。

很多中国人信任五月是一年中简单引发疾病的危急季节,因此必需有很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

很多家庭会将一种特殊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作为爱护之用。

而人们也会挂带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爱护人们远离疾病。

端午节吃粽子的缘由有一些民间的传闻,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宏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史记》的记载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国的大臣。

屈原一心想着联和齐国对抗秦国。

然而,屈原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最终屈原遭受陷害,被贬黜。

在流放期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难过欲绝,抱石投汨罗江。

据悉,在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都哀思万分。

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遭到鱼虾的侵蚀。

人们都自发的向江中投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节日习俗,始终都流传下来了直到我们的现在。

赛龙舟是那个节日的习俗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端午百科小知识

端午百科小知识

端午百科小知识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这一节日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传说,主要活动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和穿五色丝线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关于端午节的小知识吧。

一、端午的由来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关于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他忠于国家,却因为被诬告而被贬谪。

最终,他选择了投江自尽,以示抗议。

为了避免屈原的身体被鱼咬食,当地的人们纷纷划船下水,并丢入米饭和鸡蛋等食物,以供鱼吃。

这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起源。

二、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龙舟是一种长而狭窄的木质船,船尾有一条龙形装饰。

在比赛中,多支队伍将争夺第一名的荣誉。

赛龙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它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对屈原的纪念和祭奠。

三、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

它是用糯米、豆沙和其他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的。

粽子的形状通常是三角形,也有长方形和菱形的。

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和馅料也有所不同。

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和避邪。

四、挂艾草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在门上挂艾草。

艾草是一种具有浓郁香味的植物,被认为可以驱邪、保平安。

人们相信,在农历五月的这个特殊时刻,挂上艾草能够驱走疾病和不幸。

五、穿五色丝线端午节的早晨,人们通常会在手腕上系上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由红、黄、蓝、白和黑五种颜色的丝线组成,代表着五行的不同属性。

人们相信,穿上五色丝线可以驱邪,保护自己免受邪恶的侵害。

六、其他活动除了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和穿五色丝线外,端午节还有其他一些地方特色的活动。

比如在一些地方,人们会用五彩纸折成各种形状的鹤、蝴蝶等,以表达对自然的敬仰和祝福。

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舞龙舞狮和表演传统音乐等活动。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通过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和穿五色丝线等活动,人们纪念了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并且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初几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初几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初几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午日相交节等,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

来历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传说古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侵食屈大夫的身体,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以转移鱼虾。

这一传说逐渐演变为包粽子、划龙舟等节庆习俗,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文化。

习俗
1.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人们蒸或煮糯米,在粽叶中夹上豆
子、蛋黄、瘦肉、红枣等,包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将其串起,作为一种美食。

2.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人们组成龙舟队伍,划龙舟比
赛,体现了团结合作、勇敢拼搏的精神。

3.佩香囊:有人们在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习俗,以驱邪避疫,保佑平安。

4.饮雄黄酒:端午节饮食上,有些地方还有饮食雄黄酒的习俗。

传统活动
北方
在北方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

南方
在南方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挂艾草、包糉等传统活动。

总结
通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的魅力,也能体验到中华民族团结、勇敢、勤劳的精神。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一美好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端午节,感受节
日氛围,体验传统习俗,让我们一起共同传承和守护这份文化瑰宝。

祝愿大家在端午节快乐,平安健康!。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是初夏时节最富人情味的节日。

那么大家知道中国端午节文化习俗吗年年过端午,但是你知道端午的来历,有哪些习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篇1一、端午节介绍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

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祭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端午节就要来了,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你了解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台湾、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端午节的佩饰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

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

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

《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

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宝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

多见于江南。

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

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

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真。

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

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端午节的习俗与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与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与来历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它的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又称为“五月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据说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爱国
诗人和政治家,他因不满当时的政治现状而投江自尽,这一天是他的忌日。

为了阻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当地居民便捆绑了粽子丢入江中,以保住他的尸体。

此后,人们在这一天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就形成了现在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包括:
1.包粽子: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用竹叶包裹糯米、豆子、肉等食材,煮
熟后食用。

粽子形状独特,有谚语“不食端午粽,临邛清明不”。

2.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人们组成队伍,划龙舟在江河湖
海上竞赛,寓意祈求平安和丰收。

3.佩香囊:人们在节日时佩戴香囊,香囊里放有香料,可以驱病、辟邪和保平安。

4.喝雄黄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传统饮品之一,相传可以驱邪避病。

5.挂艾叶:人们在端午节期间挂艾叶,相信艾叶可以驱除疾病和邪恶。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以上习俗之外,不同地区还有一些特殊
的习俗。

这些习俗都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幸福和平安的美好祝愿。

端午节的来历30字左右(9篇)

端午节的来历30字左右(9篇)

端午节的来历30字左右(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致辞、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自我鉴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elf-evalu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端午节的来历30字左右(9篇)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2023年关于五月五日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023年关于五月五日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023年关于五月五日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的来历习俗1: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

粽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

直到现在粽子还是特别受大家欢迎。

现在的粽子米中掺杂肉、板栗、红枣、花生等,品种特别多。

习俗2:在端午节,人们会把艾条插于门两边,悬于堂中。

还会用艾草烧水沐浴,已达到驱邪避虫的目的。

习俗3:在端午节那天,大人们会饮雄黄酒,大家还会用艾草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虎辟邪。

习俗4:赛龙舟是端午节这一天的大活动。

划龙舟比赛是相当热闹的,沈从文的《边城》就曾提到端午节划龙舟的盛况。

1980年,赛龙舟还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端午节的习俗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初五能够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
五月为午,所以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
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
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个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
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即使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
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
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
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
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
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
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
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
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
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
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
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
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
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
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
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理应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夏
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大戴礼》中记,“五月
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
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
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
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可见,古代以五月
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

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

持这个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
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
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
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
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
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兑纷出,而以纪
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因为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个
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前者是因为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
筒盛米煮成。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

这种食品是在
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
贤臣屈原投江死去,很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
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
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
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
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
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
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
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
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很多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
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
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