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区别
4种发出存货计价方法适用范围

4种发出存货计价方法适用范围以4种发出存货计价方法适用范围为标题,本文将介绍四种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并分析它们适用的情况。
1. 先进先出法(FIFO法)先进先出法是一种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它假设最早进入库存的货物最先被售出。
适用于库存周转较快的行业,如食品、时尚等。
因为这些行业的产品具有较短的保质期,需要及时售出,所以使用FIFO法可以确保最早进入的存货最先被售出,准确反映最新的成本。
2. 后进先出法(LIFO法)后进先出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它假设最晚进入库存的货物最先被售出。
适用于价格上涨的行业,如石油、金属等。
因为这些行业的产品价格通常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上涨,所以使用LIFO法可以让企业在计算成本时使用较早期的低价存货,从而减少利润税额。
3. 移动加权平均法(WAVG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是一种根据存货的实际进价和数量计算平均成本的方法。
适用于存货价格波动较大、库存周转较慢的行业,如机械设备、汽车等。
因为这些行业的产品价格变动较大,使用移动加权平均法可以更好地反映存货成本的平均水平,避免价格波动对成本计算的影响。
4. 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是一种以预先设定的标准成本作为计价依据的方法。
适用于生产过程稳定、成本变动较少的行业,如制药、化工等。
因为这些行业的产品成本相对稳定,使用标准成本法可以提前确定产品的成本,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预算计划。
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行业和情况。
选择合适的计价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存货成本,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应根据自身行业特点、产品特点和市场情况选择适合的计价方法,并在财务报表中明确披露所采用的计价方法,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同时,企业还应密切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计价方法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产品特点和市场情况选择合适的计价方法,并合理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存货成本的计算和决策分析。
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 通俗解释

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通俗解释先进先出法(FIFO)是一种常用的存储管理算法,也称为先入先出算法。
通俗解释:FIFO法,即“先进先出法”,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排队模式。
当有一堆物体需要存储或处理时,我们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先处理或存储最早到达的物体,而最后处理或存储最晚到达的物体。
在计算机中,FIFO法同样应用于存储管理。
当计算机的存储空间有限时,需要有效地管理数据的存储和释放,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
FIFO法按照数据的到达顺序来对数据进行存储和释放,最早到达的数据总是最先被存储或释放。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有一个队列,队列中的元素分别为1、2、3、4、5。
按照FIFO法,先处理或存储的是元素1,然后是元素2,以此类推,最后处理或存储的是元素5。
FIFO法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缓存管理中。
例如,如果一个计算机系统中的内存只能存储有限数量的数据,而新的数据不断到达,那么系统就需要决定何时将旧数据从内存中移除以获取空间来存储新数据。
这时,FIFO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最早被存储的数据往往是最旧的数据,因此可以按照FIFO法移除内存中的数据。
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是两种常用的计算方法,经常应用于数据分析和预测等领域。
通俗解释: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都是计算一系列数据的平均值的方法,但它们在计算平均值时使用了一些不同的权重或权数。
加权平均法是计算一系列数据的平均值时,在求和的过程中给予每个数据一个权重。
这个权重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根据数据的特性而变化的。
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是:加权平均值= (数据1 *权重1 +数据2 *权重2 + ... +数据n *权重n) / (权重1 +权重2 + ... +权重n)。
通过给不同的数据赋予不同的权重,加权平均法可以有效地反映出不同数据的重要性。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我们需要计算一个班级的平均成绩,其中每位同学的平时成绩占比为6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为40%。
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 通俗解释

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通俗解释先进先出法(First-In-First-Out,FIFO)是一种用于管理和处理存储的算法。
这个名字表明了使用这个算法时,最先进入存储系统的数据将会首先被处理和移除。
在一个FIFO存储系统中,所有数据项都被按照它们的到达时间顺序排列。
当有新的数据到来时,它会被放置到队列的末尾。
而在处理数据时,位于队列前部的数据项会首先被处理。
这个过程持续进行,直到队列中没有数据项为止。
通常情况下,FIFO存储系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队列(Queue),其中数据项被称为元素(Element)。
队列的末尾被称为队尾(rear),队列的前部被称为队首(front)。
当有新的元素进入队列时,它将被放置在队尾;而在处理元素时,队首的元素将首先被处理。
FIFO算法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中。
在操作系统中,FIFO算法被用于内存管理中,控制页面置换和内存分配。
在数据库系统中,FIFO算法则被用于缓存管理中,控制缓存页的替换。
加权平均法(Weighted Average Method)是一种用于计算平均值的方法,它会为不同的数据项赋予不同的权重。
在加权平均法中,每个数据项都有一个与之相关的权重。
这个权重用于指定数据项在计算平均值时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数据项会被赋予更高的权重,而不那么重要的数据项则会被赋予较低的权重。
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加权平均值= (数据项1 ×权重1 +数据项2 ×权重2 + ... +数据项n ×权重n) / (权重1 +权重2 + ... +权重n)具体来说,加权平均法可以用于估算股票指数、计算学生平均分数、计算产品成本等。
在这些应用中,不同的数据项会有不同的权重,这样就可以根据重要性来计算整体的平均值。
移动加权平均法(Moving Weighted Average Method)是一种用于计算平均值的方法,它与加权平均法类似,但是在计算平均值时会考虑最近的一段时间内的数据。
存货发出的四种计价方法及举例

存货发出的四种计价方法及举例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是指根据先入库先发出的原则,对于发出的存货以先入库存货的单价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先按存货的期初余额的单价计算发出的存货的成本,领发完毕后,再按第一批入库的存货的单价计算,依此从前向后类推,计算发出存货和结存货的成本。
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存货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依据的一种方法,公式如下:存货单位成本=(原有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本次发出存货成本=发出存货数量*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例:某企业3月1日存货结存数量为200件,单价为4元;3月2日发出存货150件;3月5日购进存货200件,单价4."4元;3月7日发出存货100件。
在对存货发出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的情况下,3月7日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为()元。
A.648B.432C.180D.1 032[答案] A[解析] 3月5日购进存货后单位成本=(50×4+200×4."4)÷(50+200)=4."32(元);3月7日结存存货的成本=(200-150+200-100)×4."32=648(元)。
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当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
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月初结存货成本+本月购入存货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月购入存货数量)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期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或=期初存货成本+本期收入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例:某企业甲材料10月份的收发数额如下:(1)期初余额100件,单价10元;(2)10日收入50件,单价11元;(3)12日领用60件;(4)20日收入80件,单价8元;(5)26日领用120件。
成本核算的8种方法

成本核算的8种方法成本核算的意义: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优化成本决策,确立目标成本;加强成本控制,促进成本责任制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企业活力。
01移动加权平均法货的计价方法之一,是平均法下的另一种存货计价方法。
即企业存货入库每次均要根据库存存货数量和总成本计算新的平均单位成本, 并以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确定领用或者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永续制下加权平均法的称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下库存商品的成本价格根据每次收入类单据自动加权平均;其计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数量和金额与各次收入前的数量和金额为基础,计算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其计算公式如下: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 )举例:在第一次发出时,期初是300,2万。
8日风入200,2.2万,到10日发出时,共计500,4.2万。
则加权平均单价为4.2万除以500件等于 84元。
所以10日发出的成本为400*84=33600元。
10日余额为100件,8400元。
从10日到28日第二次发出做为一个“月”来计算。
期初就是10日的余额100件,8400元,入库为20日购入300件,2.3万,合计为400件,3.14万。
则加权平均单价为3.14/400=78.5元。
所以,28日发出成本为200*78.5=15700元。
28日余额为200件,15700元,28日到31日为一个“月”计算,没有发出。
所以,31日余额为400件,金额为15700+25000=40700元总计,全月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发出存货成本为:33600+15700=49300元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来的商品成本比较均衡和准确,但计算起来的工作量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不多、或者前后购进商品的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流通类企业。
02全月平均法全月平均法(Weighted-average System)是以本月的期初数量和本月全部进货数量作为权数,取出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期初的进货成本,计算出本月存货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作为基础算出本月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以及月末的库存实际成本。
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1.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是指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本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一此为基础计算本月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或=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采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所以比较简单.而且在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时所计算出的单位成本平均化,对存货成本的分摊较为折中.但是,缺点是平常无法从帐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2.移动加权平均法.亦称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在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依据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存货单位成本=(原有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哟眼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本业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加权平均法,即将各数值乘以相应的单位数,然后加总求和得到总体值,再除以总的单位数。
x"=(x1y1+x2y2+x3y3……+xnyn)/(y1+y2+……+yn)移动平均法就是从第一项开始按照一定的项数求平均数,逐项移动,边移动边平均。
移动加权平均法或称移动平均法指本次收货的成本加原有库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货数量加原有存货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单价,并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其优点在于能使管理当局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而且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
存货的移动平均法

存货的移动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亦称移动加权平均法,指本次收货的成本加原有库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货数量加原有存货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单价,并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存货加 = 原有存货成本+本批收货的实际成本本批发货成本=本批发货数量×存货加权单价移动加权平均法的优点在于能使管理当局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而且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
但采用这种方法,每次收货都要计算一次平均单价,计算工作量较大,对收发货较频繁的小企业不适用。
[转]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1.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是指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本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一此为基础计算本月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或=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采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所以比较简单.而且在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时所计算出的单位成本平均化,对存货成本的分摊较为折中.但是,缺点是平常无法从帐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2.移动加权平均法.亦称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在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依据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存货单位成本=(原有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哟眼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本业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加权平均法,即将各数值乘以相应的单位数,然后加总求和得到总体值,再除以总的单位数。
成本核算的8种方法

成本核算的8种方法成本核算的意义在于: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优化成本决策,确立目标成本;加强成本控制,促进成本责任制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企业活力。
以下介绍8种成本核算方法:存货的计价方法之一,是平均法下的另一种存货计价方法。
即企业存货入库每次均要根据库存存货数量和总成本计算新的平均单位成本, 并以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确定领用或者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永续制下加权平均法的称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下库存商品的成本价格根据每次收入类单据自动加权平均;其计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数量和金额与各次收入前的数量和金额为基础,计算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其计算公式如下: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 )举例:在第一次发出时,期初是300件,2万元;8日购入200件,2.2万元;10日发出存货400件。
则加权平均单价为:4.2万/500=84元。
所以10日发出存货成本为400*84=33600元。
10日余额为100件,8400元。
从10日到28日第二次发出做为一个“月”来计算。
期初就是10日的余额100件,8400元,入库为20日购入300件,2.3万,合计为400件,3.14万。
28日发出存货200件。
则加权平均单价为:3.14/400=78.5元。
所以,28日发出成本为200*78.5=15700元。
28日余额为200件,1.57元;30日购进200件,2.5万。
28日到31日为一个“月”计算,没有发出。
所以,31日余额为400件,金额为15700+25000=40700元。
总计,全月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发出存货成本为:33600+15700=49300元。
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来的商品成本比较均衡和准确,但计算起来的工作量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不多或者前后购进商品的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流通类企业。
全月平均法是以本月的期初数量和本月全部进货数量作为权数,取出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期初的进货成本,计算出本月存货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作为基础算出本月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以及月末的库存实际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区别
本月有300件产品,单价为2万元/件,6号出售100件,12号购入300件,单价为2.2万元/件,15号出售200件,请问使用加权平均法的月末成本为多少?加权平均法与移动平均法有什么区别?
成本有多少种计算方法?
加权平均单价:(300*2)*(300*2.2)/(300+300)=2.1(万元)
发出产品的成本:(100+200)*2.1=630(万元)
期末结存成本:(300*2)*(300*2.2)-630=630(万元)
区别: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在期末计算存货的平均单位成本时,用期初存货数量和本期各批收入的数量作为权数来确定存货的平均单位成本,从而计算出期末存货和已销存货成本的一种计价方法。
这种方法只需在期末计算一次加权平均单价,比较简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在每次收到存货以后,以各批收入数量与各批收入前得结存数量为权数,为存货计算出新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
每次进货后,都要重新计算一次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结存存货成本+本批进货成本)/(结存存货数量+本批进货数量)
本批销售或耗用存货成本=本批销售或耗用存货数量*本批存货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移动加权平均:(300*2-100*2)+300*2.2/(300+300-100) =2.12(万元)
发出产品成本:100*2+200*2.12=624万元
期末结存成本:(300*2+300*2.2)-624=63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