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通史整理共23页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史通史整合

中国现代史通史整合

2.外交事业的新突破:
3.“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经济上:
1.伟大的转折:
经济体制改革:
思想上:
1.
2.
3.科技、文化和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继续贯彻“双百”方针;“银河-Ⅰ”型和“银河-Ⅲ”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9年第一艘“神州”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2003年“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等;
阶段特征: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纠正“左”倾错误,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并发展、完善。
政治上:
民主与法制建设:
重要史实: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阶段特征: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总之,这一时期成就与挫折并存。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政治上:
经济上: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1956-1976)
1、思想:
2.文化:
3.极“左”思潮泛滥。“
4、科技: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后)

历史通史表(中国近代史)

历史通史表(中国近代史)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工业化起步。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礼仪受到冲击。
文化: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新思潮”萌芽,中体西用思想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一鸦1840—1842
1841英占香港
1842《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912—1919短暂春天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1927—1936国民政府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日益萎缩
1945—1949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
社会生活变迁
汽车(20C末)轮船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中山装、旗袍(辛亥革命后)
1949“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4.23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1945—1949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
1947土地改革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949七届二中全会
工作重心:农村→城市
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19五四运动
1921.7.23中共诞生
1923中共三大
1924国民党一大标志国共合作形成
1925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1926—1927北伐
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12—1919短暂春天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时期
总特征
政治
经济
文化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进一步加深时期。中华文明的拐点与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时期。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知识整合]
三、外交 (必修一第五单元第2课、第3课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5课)
4.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2)十分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3)与欧盟各国的关系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4)领导创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知识整合]
四、思想 (必修三第四单元第3课、第4课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5课)
上海·金茂大厦
[知识整合]
二、经济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2课、第3课、 第4课、第5课 必修二第八单元第2课、第3课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5课)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经济技术 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2)体系: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海开 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3)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2课、第3课、第4课、第5课 必修二第八单元第2课、第3课;选修四第五单元第5课)
7.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史实 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 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影响 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 济发展,赢得竞争机遇 也会对中国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国内的某 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知识整合] 四、思想 (必修三第四单元第3课、第4课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5课)
4.“三个代表”的思想 (1)提出和确认 提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阐述:2001年建党80周年讲话 确认:2002年中共十六大 (2)主要内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重要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 根本指针
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中国现代史完整版期末整理

中国现代史完整版期末整理

中国现代史完整版期末整理第一章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北洋政府的统治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推动下,中国革命团体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在日本东京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选孙中山为总理,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创《民报》为机关刊物。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抛出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宣布商办铁路收归国有,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派出端方作为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的督办大臣,1911年5月22日,由盛宣怀与英德法美四国银行代表签订了修建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的借款合同,正式将修筑权出让给外商,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引起了士绅,民众的激烈反对,一般认为外商掌握铁路矿山等于掌握中国命脉,1906年,经过四川,湖南,湖北,广东人民的强烈斗争才将铁路修筑权收归国有,刚刚开始筹备资金准备修建,清政府的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极大的伤害了各省人民和绅商的利益,直接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五权分立:财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武昌起义:在中国同盟会推动下,1911年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成立起义总部,推蒋翊武为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

10月9日,孙武在汉口制造炸弹不慎爆炸,泄露起义计划。

10月10晚,武昌城内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率先起义,起义军很快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在武昌起义影响下,各省纷纷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临时约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言论、结社、集会、著作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南北和谈:1911年武昌起义后,北方北洋军阀集团代表唐绍仪,与南方革命军代表伍廷芳于12月18日到31日在上海租界内共进行了五轮谈判,关于停战问题,袁世凯在先前停战期间收缩南方兵力,加强北方兵力,后在南方政府的强烈要求下表面统一停战,实际不断进攻南方政府取得的重要城池以加大谈判的砝码,在国体方面,南方政府坚持以共和为前提,否则无法继续谈判,在袁的妥协下决定“和平解决”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争端,1912年1月下旬,以袁世凯为大总统,孙中山同一让位,至此,南北方的争端已经不是共和与君主立宪的问题,而是如何结束南北诶对峙的局面,建立以袁世凯为中心的政权,南北和谈以双方的妥协告终,但袁世凯及北洋集团是实际的获利者在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制的转换中毫发无伤,革命党人却在妥协退让中埋下了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种子。

通史复习之中国现代史课件

通史复习之中国现代史课件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强调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中国 现代史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研究者 关注的重要议题。
全球史观视角
全球史观视角强调全球各地历史的互动和联系,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 史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
世界历史背景:全球史观视角下,中国现代史的研究离不开对世界历史 背景的考察。研究者关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变革对中国的
通史复习之中国现代史课件
目录
• 中国现代史概述 • 中国现代政治史 • 中国现代经济史 • 中国现代文化史 • 中国现代社会史 • 中国现代史研究方法与视角
01
中国现代史概述
定义与背景
01
02
定义
背景
中国现代史是指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历 史时期。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被迫开放门户,逐渐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同时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社会观念的变革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社会观念变革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观念逐渐受到挑战,新的观念逐渐 形成,如自由、平等、民主等。
价值观念多元化
随着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人 们开始追求不同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追求,如个人主义、功利 主义、爱国主义等。
06
中国现代史研究方法与视 角
文化启蒙与新文化运动
文化启蒙的背景
随着中国近代化的深入,文化启 蒙运动逐渐兴起。这是为了推动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中国的政
治、经济变革提供思想支持。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 场文化启蒙运动,旨在推翻封建
文化,建立新的民主文化。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课件(共104页PPT)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课件(共104页PPT)
(A)
(2010·海南单科·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 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 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A)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31)1953年10月,中共 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 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 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政治
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
1、国民经济恢复
(土地改革)
2、一五计划 3、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 业) 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 体制确立
总况:
思想 外 社会 文化 交 生活
(2012·海南单科·1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 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B)
(2012·海南单科·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 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 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 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中国现代史通史整理

中国现代史通史整理

④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并作出重要贡献
⑤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经济:
1、恢复经济的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工商业
2、一化三改
①1953年中共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②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经济:
1、“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 2、1973周恩来调整和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得到复苏和发

(必修二50页)
第三阶段:“文革”十年(1966—1976) 文化:极“左”思潮泛滥,百花凋零
1、文艺:“双百”方针被废除,文化凋零
84页) (必修三
A.文化典籍和文物遭烧毁和洗劫 B.文艺界人士和知识分子遭批斗 C.样板戏——八亿人口八个戏 2、教育 :文化断层、人才断层 (必修三88
中国现代史(1949—今):新中国的历史
分期: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第三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6) 第四阶段:新时期(1978—今)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总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 过渡时期 1949—1952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政 权 1953—1956一化三改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文化:
1、思想: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科技:1964原子弹;1965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教育:到1965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社会生活: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用版专题二十三 《现代中国》通史整合 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用版专题二十三  《现代中国》通史整合 课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近代邮政业 的发展历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我国物资流通的 主要因素。
【答案】 (1)东南沿海外贸港口众多,从南到北连成一线; 海外贸易范围扩大,与西亚阿拉伯帝国构成当时世界性贸 易圈的两大轴心;进出口商品种类增加。
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国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统
3.现代: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时代要求;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体现了继承中国法治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 果的文化要求;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对应训练〕
1.(2019·荆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三部分 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
二、现代中国
专题二十三 《现代中国》通史整合
1
时空坐标、阶段特征
2
古今贯通、知识整合
3
中外关联、东西对比
时空坐标、阶段特征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1949~1976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政治:新中国成立奠定政权基础;三大制度和1954年宪 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基础;“文革” 时期,民主法治建设遭到破坏。
材料二 随着中国近代商埠、港口通讯联系的加强,清政府 在1866年决定由江海关兼办邮政。1878年3月,经总理衙 门批准,在上海、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今营口)设立 了海关邮局,从事收寄公众邮件业务,并发行了中国第一 套邮票——大龙邮票。1896年,光绪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
官局,总理衙门任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为总邮政司, 负责大清邮政官局事务。1906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分 管船政、路政、电政、邮政。邮传部于1911年5月正式接 管邮政。据统计,到1911年底,设有总局、分局、支局、 代办处等邮政机构6 201处,“邮差邮路、民船邮路、火 车邮路,总计三十八万一千里。”至此,中国近代邮政体 系初步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