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汉语0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合集下载

古汉通论笔记

古汉通论笔记
6、值得注意的情况:引申义距离较远,为了要求区别,另造一个字来代表。如,“树”另造“竖”。
7、假借义:朱骏声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干。只是借用,不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如,解通邂(解后即邂逅)。
通论(五)
1、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通论(二)
1、语言既有继承性,更有发展性。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2、基本词汇:从古至今意义几乎没有变化,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汉语词汇中只占极少数。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E、转注:说法不一。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从、武、信、休、。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5、六书当中最重要的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式是形声。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意义范畴并不等于词义本身,不能从意符知道本义。但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某一个形声字的几个意思中,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申义或假借义。对意符有三点注意: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文章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文章笔记

一、郑伯克段于鄢古今字:1、”大太:2、辟避;3、厭饜:4、”(今仍作“舍”)舍捨:5、”嘗嚐:(今皆简化为“尝”6、”佗他:异体字:”暱昵: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 1、2其他此类活用名词用于动词1819本义和引申义1、邑:、、“大叔又2、都:本义,大邑。

、国都小的都。

3、鄙:、引申出质朴,浅陋、轻视等意义。

4、毙:”后来表示死,“斃”后起字,今“毙”枪毙。

5、及:6、啟;简化“启”应。

古今词义不同1、国;1)都指国家,但含义不同。

周代的国指诸侯的封地,西汉的国指王侯的封邑。

2)2、城:1)城墙。

2)现在指城市、城区。

用如动词指修筑城墙。

课文中的“都城”3、乘:1)在利用车马等代替步行的意义上古今基本相同。

2)4、完:1)在完整、完全的意义上古今相同,用如动词是完整,因而有修缮的意思。

本文“大。

、‘完了’是古代所没有。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做宾语: 12、(冒昧地问一声,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宾语用代词“之”复指 3(姜氏有什么满足)4(大概说的是这种情况吧)其他句式双宾结构 1、无生民心。

234语法1、诸:2、请:1)请你做某事 23、敢:1)助动词,有胆量,为何谓也”二、齐桓公伐楚古今字:1、共供:2、女汝:”复音词1、夹辅本义和引申义;1、缩:本义,用绳子捆起来。

2、妥:本义,安稳,安定。

后引申为安,安抚。

3、次:文献中有两种意义,一是次第,次序。

作动词为按次序排列。

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差的。

| 。

引申为外出旅行停留。

语法;之: 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在一个分句的主谓间用,表示语意未完。

b. 充当主语和谓语结构之间用“之”宾语前置;用指示代词“是”作宾语 5、寡人是征 6用代词‘是’复制提前的宾语,起强调 7介词“以”的宾语 8三、齐晋鞌之战古今字:9、陈阵:10、辟避:11、絓掛:12、奉捧:异体字:1、2、”3、4、5、”复音词1、败绩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3、”免(二)意动用法1、”难其他此类活用 16、介,甲衣。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绪论(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1、本课程的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

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

“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

”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从2001年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1、古代汉语的含义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

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

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

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

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性和流畅性。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33
选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等。
赏析要点
分析选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 观;探讨选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成 就;品味选文的语言特点。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 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和策略。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在于善于通过讽 喻、比喻、夸张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社会风貌;语言生动、流畅,富于 感情色彩。
现代音
上古音、中古音与现代音的比较
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 准音,可通过拼音方案等工具学习掌握。
揭示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及其规律,有助于 深入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
2024/1/27
11
03
词汇与语法
2024/1/27
12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单音节词为主
多义词丰富
2024/1/27
2024/1/27
研究现状
目前,古代汉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古籍整理与校 勘工作仍需加强,音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尚 未得到圆满解决,训诂学和语法学的研究也 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学术交流的加强,古代汉语研究的方法和手 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6
02
文字与音韵
20
《楚辞》概述及艺术特色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 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个
人情感表达。
《楚辞》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象征、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及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

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学习古代汉语,免不了碰到一些自己不懂的字词典故,这些都需要依靠查阅工具书来解决。

而不同的工具书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要比较有效地查阅,必须了解不同工具书的性质体例,编排方法和注音释义特点等。

本节先介绍一般工具书的编排法、注音方法和释义特点。

再对十几本常用字典辞书进行简单介绍。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界、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组、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偏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偏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

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目录王力简介--------------------------------------------------------------------------------◇绪论◇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第四单元文选(孟子)◇第五单元文选(墨子)◇第六单元文选(诗经)◇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第八单元文选(史记)◇第九单元文选(贾谊)◇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唐宋五言古体诗◇第十四单元文选(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曲·小令◇常用词(一)60字◇常用词(二)62字◇常用词(三)65字◇常用词(四)65字◇常用词(五)63字◇常用词(六)66字◇常用词(七)71字◇常用词(八)93字◇常用词(九)91字◇常用词(十)95字◇常用词(十一)89字◇常用词(十二)88字◇常用词(十三)96字◇常用词(十四)82字◇〔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附录五〕词谱◇〔附录六〕曲谱◇〔附录七〕曲韵常用字表◇〔附录八〕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附录九〕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1:17:04 1楼自从部落改了版,编辑文字都会出现乱码,怎么办呢?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5:57:12 2楼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引申义
• 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 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 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 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 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 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在直接引申的基础上再引申。

早晨(本义)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 “日已出„„,而月又未没,是朝 也。”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 江 水》) 朝见(直接引申) 盛服将朝。(《左传· 宣公二年》) 朝廷(间接引申) 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 宣公二年》) 朝代(间接引申) 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 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 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 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

• 《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 • 在造字时代以前,一个词可能还有更古的意义, 但是我们却无从稽考了。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 的关系。因此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是从分析字形 入手探求本义的。 •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 • 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为 ,江水又东,迳 巫峡。古指河流,本义。 • 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 ,伐木不自其本, 必复生。树根,本义。
• C会意字,粪:甲文字形为 ,堂上不粪,则 郊草不芸。扫除,本义。 • 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责 备,本义。 •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 、 朝 、射 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 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 2、从多个义项中归纳。 •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 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不能无 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 • 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 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 • 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 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
文字、天文、水文 题目 《山海经》:“文首白喙。”
《山海经》:“有兽焉,其状如豹,文题白身。”
2、以简驭繁地掌握词义 学习、练习、习惯、熟习 习
熟习 晁错《言守边塞疏》:“习地形,知民心。” 学习 《韩非子》:“莫如修仁义习文学。”
習 反复扇动翅膀 《礼记》:“鹰乃学习。”
范雎列传》:“习战阵之列。” 练习 《史记· 大略》:“政教习俗,相顺而后 习惯 《荀子· 行。”

• 从火,肰声,本义 是引火点着,燃烧。 《孟子〃公孙丑 上》: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 又假借为形容词, 对、是的。 • 后来作本义使用时 又加上了火旁。
• 从又,尗声。又象 手形,本义是拾取。 《诗〃豳风〃七 月》:九月叔苴。 • 叔的本义在古代很 少见,从上古起就 假借为叔父。《孟 子〃告子上》:敬 叔父乎?
五、词义引申的方式
六、词义引申的规律
从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从具体到抽象例: 法网 网 捕鸟兽或鱼的网 杜甫《梦李白》:“孰云 《史记· 殷本纪》: 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见野张网四面。” 道理 道 道路 《韩非子》:“道不拾遗。” 《荀子》:“从道不从 由个别到一般例: 君。” 宰杀 解 杀牛 《庄子》:“庖丁为文惠 《左传》:“宰夫将解鼋。” 君解牛。” 聚集 集 鸟集落

• 从糸,冈声,本义是提 网的总绳。《尚书〃盘 庚上》:若网在纲,有 条而不紊。现代纲举目 张都保留的是古义。 • 纲绳对于网来说非常重 要,因而引申为事物的 主要部分。所以引申为
大纲、提纲、纲常。 • 三纲五常

• 从pu,丙声。《说文》:更, 改也。pu就是扑字,跟手有关 的动作,本义就是改变、改换。 • 《左传〃昭三年》:景公欲更 晏子之宅。现代汉语更改、更 换、变更等保留了古义。 • 更在古代还有经历的意思。 《史记〃大宛传》:因欲通使, 道必更匈奴中。 • 更还有续的意思,是庚的假借 义。然后继续向副词虚化,有 了再、又的意义。 • 五更 ,始于汉代
• 《诗经· 邶风· 柏舟》:“静言思之,不能 奋飞。”俗语:“老牛自知夕阳晚,不 待扬鞭自奋蹄。” • 2、相关(有关联,可以以此代彼) • 标志作用 齿,本指门牙,后表示年龄。 • 动作代表主客体 歌,本指歌唱,后指歌 曲。
• 以性状代人 姝,本指女子貌美,后指美貌女 子。 • 以方位处所指人 官,本指官署,后指官员。 • 3、相因(有因果条件关系)如:危,本指高, 后指危险。
3、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 时 季节(本义)——时辰(十二时)——时间(现在)
《谏逐客书》:“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八、考察本义和引申义要注意音变形变 音变例: 朝 早晨zhāo——朝代cháo 瓦 名词wǎ——动词wà 形变例: 文 文——纹(本义变形) 他 音变形变例:
• “鬧”不见于《说文》,徐铉《说文新附》: “闹,不静也,从市鬥(斗)”这是一个会意 字,本义与声响有关,集市争斗,人声嘈杂。 字的这一结构就埋下了与视觉沟通的根子。听 觉上的嘈杂,会使人产生视觉上的“众多、聚 集”的联想。 • 齐民要术· 杂说》:(麻苗)“稠闹细弱不堪留 者,即去却。”“稠闹”指麻苗极为稠密。 “闹”与“稠”同义连文。

从言,朱声。本义是谴责、声讨。《周礼〃太宰》: 八曰诛,以驭其过。现代成语有口诛笔伐。 杀恶人、惩处恶人也叫诛,《荀子〃正论》:诛纣, 断其首。
• 甲骨文作× ,象形,两个 人背对背。 • 引申为背离,分别。《书 经〃舜典》:分北三苗。 • 引申为背弃、背叛。《战 国策〃齐策》:士无反北 之心。 • 由背离又引申为败北,逃 离。《韩非子〃五蠹》: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 又假借为方位词北。《列 子〃汤问》:投诸渤海之 尾,隐土之北。

• 本义指木星。从步,戌 声。步有越历的意思, 表岁星运行之意。 • 古人用岁星纪年,所以 岁产生了年的意思。 《庄子〃逍遥游》:楚 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 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 《诗〃卫风〃氓》:三 岁为妇,靡室劳矣。


• 从页,是声。形旁页 象人的头。如头,额, 颜,顶,颠。题本义 是指人的额头。 • 《楚辞〃招魂》:雕 题黑齿。 • 由额头引申为事物的 前端。继而引申为题 目,题词等。
担保 《周礼》:“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赦之。”
信任
《诗· 邶风· 燕燕》:“仲氏 任只,其心塞渊”
四、本义与引申义的联系方式
• 1、相似(有某种相似处,可以类比,因 以为引申。) • 形貌形状 斗,本指酒斗,因形状相似, 引申为星斗。 • 功能作用 关,本指门闩,后引申为关卡, 均有控制出入的作用。 • 方式情态 奋,本指鸟奋飞,后指马、牛 奋蹄。
• 从辵从大,本义是道路畅 通。《尔雅〃释宫》:一 达谓之道,四达谓之衢。 • 引申为到达。《列子〃汤 问》: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 • 引申为通达事理。《论 语〃雍也》:赐也达。 • 达和穷是一对反义词。 《孟子〃尽心上》:穷则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由通达又引申为共同的, 普遍的。

• 甲骨文作×,形似高 足盘,是用来盛食物 的。《国语〃吴语》: 觞酒,豆肉,箪食。 引申为量器。四升为 豆。 • 从秦汉时代又假借为 豆类植物的总名。 《七步诗》:煮豆燃 豆箕,豆在釜中泣。 • 从豆子又引申为微小

• 《说文》:表,上衣也, 从衣从毛,会意。许慎误。 • 表的本义是指裘的有毛的 这一面。《礼记〃玉藻》: 表裘不入公门。 • 引申为凡是外衣都称表。 又引申为外表,跟“里” 相对。《左传〃僖公二十 八年》:表里山河。
• 端,从立,耑声。 本义是站得直。 • 《庄子〃山木》: 颜回端拱还目而窥 之。后来引申为端 正、正直。 • 古代还有事物的一 头,发端等意义, 是耑的假借义。如 《荀子〃王制》: 若环之无端也。
《岳阳楼记》:“沙鸥翔集。” 《清溪寇轨》:“万众可 集。”
• • • • •
由实词到虚词。如: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例: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昭公三年)
七、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了解词义的所以然 文 题

• 甲骨文形状作 × , 象十字路口,本义是 指道路。《诗〃豳 风〃七月》:遵彼微 行。 • 后来词义转移,走路 的动作也叫做行,而 且引申义越来越多。

• 《说文》:引,开弓也, 从弓从× 。《孟子〃尽 心下》:君子引而不发。 • 古代常用义,引导,延 长,后退。都是从本义 发展而来。《诗〃楚 茨》:子子孙孙,勿替 引之。《战国策〃赵 策》:秦军引而去。

• 甲骨文象人以水 为镜,照影子。 《尚书〃酒诰》: 人无于水监,当 于民监。 • 随着青铜器的发 展,监又写作鉴。 镜是后起字。 • 引申为监督、监 视等意义。

• 从雨,令声,本义 指落细雨。 《诗〃东山》:零 雨其濛。引申为落 泪,《诗〃小明》: 涕零如雨。 • 远引申为草木花叶 掉落。庾信《哀江 南赋》:大树飘零。 • 现代意义零碎、零 落及数学上的零, 在古代是极其少见 的。


• 从木,从冓。本义是架屋。冓,许慎说,交织材也。 《淮南子〃泛论训》:筑土构木,以为宫室。 • 由架屋引申为交结会合之意。现代有构怨、构仇,也 都是结成的意思。
• 从竹,官声,本义是指 竹管或竹管制成的物品。 《诗经〃静女》:贻我 彤管。 • 但在古代最常见的意义 是指用竹管制成的一种 乐器。《诗经〃有瞽》: 箫管备举。现代的管弦 乐保留古义。 • 还有一个意思指钥匙。 《左传〃僖三十二年》: 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他——她(引申义变形)

解jiě——懈xiâ
田 田tián——佃diàn
汉语词汇研究运用于文学研究
• 宋代词人宋祁《玉楼春》有“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名句。清代文学评论家李渔颇不以为然,说: “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 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见之也。“闹”字可 用,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 矣。”(《笠翁全集》卷八)。后人为此从艺 术手法上找各种理由来驳斥李渔的说法,给 “闹”字的用法加了不少赞语,但均未切中要 害,因为他们忽略了“闹”这一词的词义演变 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