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09级11月月考语文 试卷
2009年浙江省九年级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教版

2009学年第一学期初三第一次统练试题语文(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卷面(3分)二、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9分)1、根据语境和拼音写汉字。
(4分)愿我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没有太多xuàn()丽的春花、没有太多飘浮夏云、没有xuān()哗、没有旋转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静纯朴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sù(),只有梦,像红枫那样热切yīn()实的梦。
(选自X晓风《秋天·秋天》)2、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我们班级不但信任他,而且连以前反对过他的其它班级也信任他了。
B照片拍得好坏,诗歌写得有味无味,是由一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修养的高低决定的。
C应该尽量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让全体同学掌握,提高教学质量。
D经过刻苦的学习,在选拔赛上他射击的五次成绩平均都在95环以上。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
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秋天……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
A.飘荡窜丰饶B.飘扬跳富饶C.飘荡跳富饶D.飘扬窜丰饶4、古诗文填空(6分)①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②《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
”《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两句,。
(《论语》)③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世秀《约客))④,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⑤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李商隐《醉花阴》)5、名著阅读(7分)(1)在《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先后到达了以下国家:①___________②大人国③飞岛国④___________ (2分)(2)“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
2009至2010学年度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试卷

2009至2010学年度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试卷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09至2010学年度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试卷》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回答问题(共15分,每小题3分)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言也。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为……而死)、恨私心有所不尽(恨:仇恨)、不韦迁蜀,世传《另览》(迁:贬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兹:现在,即汉武帝时期)、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至激于义理者不幽B、不能通其道上计轩辕,下至于然会遭此病,惜其不成、仆虽怯懦,欲苟活D、今仆不幸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况仆之不得已乎、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念父母,顾妻子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网罗天下放失旧闻D、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下列句子最能直接表明司马迁“受辱而不死”是为了完成《史记》的一项()、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09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完成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中国智慧应对气候危机廖晓义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灭绝、饥荒疾病……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生灵。
所有气候危机其实都源自人类扭曲的发展观——不问发展的目的、也不顾发展的资源底线;而扭曲的发展观源自扭曲的价值观——个人利益最大化、物质消费最大化的价值体系,而不计算自然、心灵以及健康的价值;扭曲的价值观又基于扭曲的世界观——把有形的物质世界看成生命的全部,于是把生命的绝大部分用来追逐物能和消耗物质,不知道除了物质能源,还有另外两种更为珍贵的能源——身体能源和精神能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论,绝不止物质世界。
古人把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物质世界称为“地”,还有一个无形的世界被叫做“天”,连接这个无形和有形世界的则是“人”。
人,一方面要“通神明之德”,与无形的世界相应;另一方面要“类万物之情”,与有形的世界、与所有的山川和生灵相通。
这些古老的宇宙观在量子力学和天体物理学里得到最新的科学印证。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卡尔博士告诉我们,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世界以及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能源,其实只占整个世界的5%;还有25%的看不见的东西,被物理学家称为暗物质,就是我们说的能量,而这个能量里面相当重要的是生命的能量,中医的表达就是“气”,也就是所谓的体能;另外还有70%叫暗能量,暗能量就是我们古人说的“心”或者“心能”,也就是与道相应的宇宙能量。
挑战过度消耗物质能源的生活方式,不是让人们去牺牲,恰恰是要使人们找回现代社会最难得的奢侈品——健康和快乐。
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并不意味着经济的衰退,而恰恰是产业转型和新生态经济的发动机。
当人们在对物质无休止的追逐中找不到幸福的时候,当“创物产业”拉动内需乏力,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精神产品的时候,就有可能使各种形式的优秀艺术产业化,让中国悠久的文化资源成为创意产业的资粮;当人们真正关注健康,用对生命的崇拜代替了对资本的崇拜,当人们不甘忍受心灵硬化的苦闷,而追捧各种形式的国学研习的时候,古老的养生智慧和国学教育便有可能拥有最具潜力的市场。
2009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2009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一、识字与写字(共5分)1、全卷书写(3分)(全卷书写规范、美观,得3分;卷面整洁、书写认真,得2分;卷面转整洁,书写较认真,得1分;乱涂乱写的不给卷面分。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2分)挺拔的巨树,cōng茂的森林,绿色的草原,成熟的庄稼,盛开的鲜花,望着它们,或徜徉..()()其中,那种充沛着的洋yi 的博大的生命力,常常催发我爆发出一种激情,在我周身漫布,升腾,飞越。
二、积累与运用(18分)3、请按要求默写,比一比,看谁记得牢,写得准。
(7分)①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观刈麦》)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枳花照驿墙。
(温庭筠《商山早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④《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⑤《望江南》中表达女主人公由“失望”到“绝望”的怅然若失心情的句子是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写句子(2分)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秋天则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却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口语交际,情境表达。
(2分)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岛,岛上竟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镇静地说:“看来,只有我和你一起去那个岛上,才能弥补这个缺陷。
”海涅说的“这个缺陷”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涅话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开启智慧泉,赏析古诗词。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北京十一学校2009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2009.3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第Ⅰ卷(共3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应(yìng)用角(jiǎo)逐倾(qīng)向性闷(mèn)声闷气B.剽(piáo)窃尽(jìn)管潜(qián)台词书声琅(láng)琅C.绯(fēi)闻飙(biāo)升处(chǔ)女作翘(qiáo)首以望D.提档(dàng)挨(āi)批混(hǔn)凝土博闻强识(zh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扣押装钉矫揉造作民生凋敝照本宣课B.涵养焊接浮想联篇搬师回朝飞扬跋扈C.泄密蝉联唉声叹气义正词严渡过难关D.像样磨厉和盘托出志大材疏枉费心机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人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最近一期《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称,尽管美国表面上称要通过外交途径迫使伊朗__________,但以副总统切尼为代表的鹰派已经迫不及待,认为“通过外交手段不能__________伊朗的核野心”,因此美国媒体更频繁鼓吹对伊朗采取强硬__________。
A.就范遏制措施B.就范控制态度D.屈服遏制态度D.屈服控制措施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连日来,广东海陵岛国内外旅游人数激增,游客纷至沓来....,意欲一睹“南海Ⅰ号”古沉船的神秘容貌。
B.新西兰这位所谓的专家就一个虚拟的话题来推测中国会派军队去保护侨民,纯属张.冠李戴...,这种揣测既没根据,也没道理。
C.即使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表示愿意出资,对于印尼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保护热带雨林,这点资金恐怕也是杯水车薪....。
D.中国与美国都面对经济难关,但挑战却正好相反,两国处于不同经济周期,美国是急冻,危如累卵....;中国则过热,如火焚身。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A.90%以上未得过麻疹和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病人后都会发病,因此这些人应及时接种疫苗,流行期少去公共场所。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版】(初中 九年级 语文试题)

尔崧中学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基础整合(26分)1.按要求默写填空。
(11分)①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
(《秋水》)(2分)②五月,汶川遭遇八级地震,家园顷刻被毁,生命遭受劫难。
危难面前,英雄的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灾区人民在绝望中重见希望之光,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
”(2分)③,夜吟应觉月光寒。
(《无题》)(1分)④在《水调歌头》中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的赋予哲理的词句是“。
”体现作者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乐观思想,表达对离别的人们的美好的祝福的名句是:“。
”(4分)⑤在《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传诵千古的佳句是:“”(2分)2.下列对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皲(jūn)裂:因干燥而开裂。
B.谄媚(xànmèi):用卑贱的手段向人讨好。
.C.涸(hé)辙之鱼:在水干了的车辙里的鱼。
涸,水干;枯竭。
语出《庄子•秋水》。
D.惴(chuài)惴不安:因担心害怕而心中不安。
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3.阅读材料提炼信息不准确...的项是()(3分)下面是一份分别对400名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
请根据这个情况调查表,指出表达不准确的项。
A.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多(大);被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少(小)。
B.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被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多(大),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少(小)。
C.小学生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而高中生被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
D.小学生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被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低于初中生和高中生4.判断下面句子的正误,在句子后面的括号内打上“√”或“×”。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09级11月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茗香千载茶韵流芳茶文化源远流长。
据传,茶的发现约始于公元前2700多年的神农时代。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的记载,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也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最早祖先们利用的是野生茶树。
茶树的人工栽培约在3000多年前,巴蜀地区是中国茶树的起源地之一。
东晋时期的史书《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在巴蜀一带已用当地所产茶叶作贡品了,这说明当时的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了一定的规模。
而后茶的栽培从巴蜀地区南下云贵一带,又东移楚湘,转粤赣闽,入江浙,北移淮河流域,形成我国广阔的产茶区。
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别的国家有更早对茶的记载和发现,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
人类在原始社会对植物的长期食用中发现茶树叶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就把它熬煮成茶水作为饮料。
长期以来,茶只是用来治病,大约到西周初期,茶叶才发展为茶食,即“生煮羹饭”,后来茶又成为祭品,最终从煮水清饮改进到泡饮。
在秦代以前,中国各地的语言、文字还不统一,因此茶的名称也众说纷纭。
商周时期茶叶首次有了自己的名字,叫做“荼”,因为荼味苦涩,又叫“苦荼”。
据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唐以前,茶有“荼”、“贾”等名,自《茶经》问世以后,正式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
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到了汉代,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提到“武阳买荼”,说明当时已有了专卖茶叶的茶叶市场。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的风气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待客、宴会、祭礼的饮料。
南齐武帝临终遗诏说:“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从此茶叶成为祭祀时必备的祭品。
唐代中期,饮茶之风盛行全国。
2009-2010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中学2009-2010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惠特曼有一句广被引用的话是:伟大的读者造就伟大的诗人。
这里他指出了“读者”与诗人、文化与诗歌的相互造就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我看来,也就是一种“荡秋千”的关系:诗歌能“荡”多远,完全依其推力而定。
它有赖于“读者”和文化环境的推力,它不断地回到这种推力,也在要求这种推力。
虽然诗歌的创造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但它在根本上仍受制于这种和它构成互动关系的文明和语言的作用力。
如同什么样的人民会要求什么样的政治,什么样的文化也在产生什么样的诗歌。
这里,存在着一只比诗人的手更有力的“看不见的手”。
我曾在欧洲快车上遇到一位埋头阅读尼采、知道我是中国人后情不自禁又用英文背诵孔子语录的女士,我以为她是什么“文化人”,后来才了解她原来是瑞士的一位理发师。
我在德国还认识一位“杜甫迷”,他收集有大量的多语种的有关杜甫的资料,并曾前往中国数次,带着一本中国历史地图册,追寻杜甫当年的足迹;然而这并不是一位“汉学家”,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已退休的中学化学老师。
他之所以如此热爱杜甫,仅仅因为“杜甫比歌德更能触动我的心灵”。
所以我理解了在欧洲何以会产生像叶芝、里尔克、普鲁斯特这样的作家和诗人,因为它的文明已发展到这种程度。
当然,欧洲早已不是什么“高雅”或“精英”的一统天下,然而,无论它受到怎样的大众消费文化的冲击,它也不至于愚蠢到仅仅以发行量或读者量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这是因为就整体而言,那里的“人民”仍处在良好的文化教养的引导下。
我讲出我的这些感受,其意并非别的,只是为了提醒我们自己对文学教育的注意,提醒一种诗歌建设与整体文化素质的关系。
为什么这些年来一再出现“看不懂”的责难?为什么社会上甚至文学界里会对诗歌提出种种非文学的要求?为什么诗歌会如此容易地被逐出市场经济区的“理想国”?为什么那些坚持把诗歌作为一种对语言和文化的提升为目的的诗人在今天居然又被扣上了所谓“脱离人民”的帽子?这一切说明了文学的启蒙在我们这里仍得从头做起,说明了文学的发展与教育不能总是脱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茗香千载茶韵流芳茶文化源远流长。
据传,茶的发现约始于公元前2700多年的神农时代。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的记载,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也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最早祖先们利用的是野生茶树。
茶树的人工栽培约在3000多年前,巴蜀地区是中国茶树的起源地之一。
东晋时期的史书《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在巴蜀一带已用当地所产茶叶作贡品了,这说明当时的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了一定的规模。
而后茶的栽培从巴蜀地区南下云贵一带,又东移楚湘,转粤赣闽,入江浙,北移淮河流域,形成我国广阔的产茶区。
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别的国家有更早对茶的记载和发现,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
人类在原始社会对植物的长期食用中发现茶树叶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就把它熬煮成茶水作为饮料。
长期以来,茶只是用来治病,大约到西周初期,茶叶才发展为茶食,即“生煮羹饭”,后来茶又成为祭品,最终从煮水清饮改进到泡饮。
在秦代以前,中国各地的语言、文字还不统一,因此茶的名称也众说纷纭。
商周时期茶叶首次有了自己的名字,叫做“荼”,因为荼味苦涩,又叫“苦荼”。
据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唐以前,茶有“荼”、“贾”等名,自《茶经》问世以后,正式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
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到了汉代,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提到“武阳买荼”,说明当时已有了专卖茶叶的茶叶市场。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的风气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待客、宴会、祭礼的饮料。
南齐武帝临终遗诏说:“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从此茶叶成为祭祀时必备的祭品。
唐代中期,饮茶之风盛行全国。
各地的制茶技术也日益提高,出现了很多名茶。
有关茶的诗歌众多,据后人统计,当时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100多人写了400多篇涉及茶事的诗歌,唐代还首次出现描绘饮茶场面的绘画。
在宋代,茶成为普及的饮料,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
制茶的技术达到了精巧奢华的地步,如龙凤团饼茶的制作技术就非常复杂,有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几道工序。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到了1391年,明太祖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牙以进”,意思是向皇宫进贡只要芽叶型的蒸青散茶。
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更是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
明代茶的加工炒制方法和品饮都有了创新,出现了炒青技术和功夫茶艺,从而推动了名茶的发展和许多茶类的创新。
现在的茶叶加工工艺、茶类形式以及品饮方法是明代奠定的。
茶自发现以后,由起源中心地带呈扇形向我国的东南、华南地区扩展,并通过各种渠道传向国外。
目前世界上50多个产茶国的茶种、饮茶风尚都来自中国。
中国茶叶约在汉代就传入日本了,唐代时又有大批日本僧人来华,回国时带回茶种。
中国茶叶传入欧洲是在1607年。
东印度公司成立的第二年,荷兰船首次将茶由澳门转运到爪哇。
1664年、1666年,茶叶作为贡品输入澳洲。
1669年,英国印度公司把14万磅茶叶运到英国,当时只在伦敦咖啡馆中供应少量的中国茶。
17世纪初明神宗万历年间(1618年),中国大使将少量茶叶运入俄国。
中国茶叶大量输入俄国是在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以后,1893年,俄国还聘请了中国茶工发展本国的茶叶生产。
此后中国茶叶又从欧洲和中国传入了东南亚各国。
1.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西周时,作为中国茶树的起源地之一的巴蜀地区的茶叶生产已有了一定的规模,所产茶叶已作为贡品。
B.西周初年,茶叶的功用由治病发展为泡饮,其间经历了茶食、煮水清饮和祭品三个发展阶段。
C.西汉时已经有了专卖茶叶的茶叶市场,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D.魏晋南北朝时,饮茶的风气已传至长江中下游,茶叶成为祭祀时必备的祭品。
2.中国茶“通过各种渠道传向国外”,对“各种渠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大批日本僧人来华后,回国时偷偷带回茶种。
B.东印度公司刚刚成立,就将大批茶叶运到英国。
C.清代,中国茶叶大量输入俄国的同时,中国茶工也被聘请到俄国。
D.后来中国茶叶又由日本、欧洲传入东南亚各国。
3.下列推断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A.祖先最早利用的是野生茶树,茶树的人工栽培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
B.唐代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是因为他最先为茶正名,即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
C.唐代中期,饮茶之风盛行,文人画士的创作涉及茶事,促进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D.明代是中国茶发展的特殊阶段,茶叶的加工工艺和茶类形式有极大创新,品饮方法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
薛公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
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
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淡天下事;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①,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杜少陵云。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
表上,永陵②喜。
公以是益奇之。
一切疏计,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蘗③,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
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龟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皆达之于诗。
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文有卓识气沈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09级11月月考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人: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
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
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选自《故文观止•徐文长传》)【注】①介胄之士:披盔戴甲的武将。
②永陵:明世宗朱厚熜。
③曲蘗:酒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客:做客B.议者方.之杜少陵云方:比拟C.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当:符合D.击破其头,血流被.面被:覆盖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文长“心气孤傲”一组是()(3分)①然数奇,屡试辄蹶②公以是益奇之③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④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⑤文长皆叱而怒之⑥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 A.①③④B.①③⑥C.③④⑤D.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文长有很大的名声,受到胡公的赏识,他在胡公幕中表现出卓越的才识,深得胡公的信任,可惜一生郁郁不得志。
B.徐文长放浪山水之中,在诗歌中写了自然与社会中各色各样令人害怕的事物,有王者气概和远见卓识,作者对其作品风格极尽推崇。
C.徐文长晚年假装癫狂,不尊重显贵,不鄙视贱民,并用斧头、锥子来自残,以此抒发心中郁积的愤懑,最终都郁郁而亡。
D.石公认为徐文长一生的忧愁困苦,古今文人无人可比;并且给了他的诗文很高的评价,认为百代之后,徐文长的作品一定能获得应有的正确的评价。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
(5分)②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8.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6分)9.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四题任选三题作答,共6分,每空1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1),。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2),。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氓》)(3)此地有,;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4)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出师表》乙选考题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考生作答时,将所选大题的题号填在括号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25分)九筐九筐是把逮鱼的好手。
家中有十几条大大小小的鱼网,每天自行车后架上驮个打足了气的汽车轮胎,见到沟湾河汊子,不声不响地下去布鱼网子。
捉到的鱼虾,自家吃不了,女人便拿到集镇的鱼市上卖。
天长日久,村前村后的哪条河汊子里什么时候有鱼虾,有什么样的鱼虾,九筐都了如指掌。
这天后半夜,九筐听到窗外“哗哗哗”的雨水声,想到村东潮起潮落的小淮河口那儿,一定是水急鱼跃!九筐翻来覆去睡不着。
睡不着的九筐,猛不丁地拍了女人一巴掌,扯上女人,冒雨去村东小淮河的入海口那儿。
布下了一层一层的鱼网子,很快,有鱼儿缠到了网上,打起了令人惊喜的“鱼花”;紧接着,成群的鱼虾涌上来,鱼网上的漂子都给坠到水里了。
九筐的女人喜上眉梢。
九筐则心事重重。
九筐估摸着,今夜所捉到的鱼虾,八成是上游何大嘴家鱼塘里跑出来的。
果然,天快亮的时候,何大嘴匆匆地端了把鱼叉找来了,而且上来就搬弄九筐家的鱼篓。
九筐女人问何大嘴:“你要干什么?”何大嘴指着鱼篓里的鱼虾,说:“这些鱼虾,都是因为我们家鱼塘决了口子,你们才逮到的!”九筐低着头,眼眶都没抬一抬。
九筐女人双手叉着腰,问何大嘴:“那又怎么样?如果不是我们两口子在这儿下网子,这些鱼虾不全都跑进淮河,游到大海里去了?”何大嘴说:“那我不管,反正我们家鱼塘里的鱼虾,你们一个也不能拿走!”何大嘴要把那些还活着的鱼虾重新放回他们家鱼塘里去。
九筐女人不让,她推开何大嘴,不许他在那儿摆弄她家的鱼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