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理论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三焦

(完整版)三焦

有趣的是,在中医学中,类似三焦的 空间概念还有“气门”、“玄府”、“腠 理”。
“玄府” 即“气门”,《内经》也称汗孔,因 其能“发泄经脉荣卫之气”。是荣、卫之气流通往 来的通道。另外,气门是皮毛的组成部分,肺与皮 毛相表里,汗孔(即气门),还有“助肺呼吸,供 气出入”的作用。此外,还是汗液外排的通道,从 而还具有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总之,是清浊气体 交换、津液代谢的场所。
(二)部位之三焦
上焦
中焦
下焦
部位
膈以上 膈以下,脐以上 脐以下
主要脏腑 心、肺 脾、胃、肝、胆、小肠 肾、膀胱、
大肠、女子胞
功能特点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用药特点 治上焦如羽 治中焦如衡
治下焦如权
非轻不举
非平不安
非重不沉
总之:三焦是一个多层面使用的复杂概念, 即脏腑之三焦、部位之三焦、辨证体系之三焦。 不同层面的三焦,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教材 上的表述含混不清,逻辑混乱,眉毛、胡子一 把抓。不利于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客 观上又给我们的学术争鸣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定义为: “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作为 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的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功能,有名有形;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三 个部位的划分,有名无形,但有其生理功 能和各自的生理特点。”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问题:既已定义“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其概念的 外延就难以涵盖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在内。
三焦的第二个功能是“通行元气”,指三焦为元 气升降之道路。《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 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指出三焦 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通达脏腑组织的道路。所以, 三焦正常,则气道通畅,气机通利,脏腑功能正常。 反之,三焦失常,气道壅滞,则必致气滞胀满。《灵 枢·邪气脏腑病形》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 坚……留则为胀。”足见三焦乃气机运动的空间和通 道。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三焦

三焦为六腑之⼀。

有些学者认为其在脏腑中,⼜与五脏没有直接的阴阳表⾥联系,故⼜称之为“孤府”。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个特有名称,对其所在部位和具体形态,在中医学术上颇多争议,直⾄现代,亦未取得统⼀认识。

这⾥仅就具有代表性的⼏种观点,简介⼀下。

⼀是有名⽆形说。

⼆是有名有形说。

现代⽐较⼀致的看法是,⾸先认为三焦为六腑之⼀,是有形质可见的。

考试⼤站收集因为中医的藏象学说是建⽴在古代解剖学基础之上的,没有形质⽽只有其功能的说法是难以成⽴的。

关于三焦的具体部位与形态,⼀般认为包括上、中、下三部。

虽然中医对三焦的形态和部位有很多争议,但对其⽣理功能的认识却是⼀致的。

概括起来,有如下⼏⽅⾯。

1. 主持诸⽓,总司全⾝的⽓机和⽓化 所谓“诸⽓”,是指全⾝各种各样的⽓。

如脏腑经络之⽓、营卫之⽓等。

⽓机,泛指⽓的升降出⼊运动。

⽓化,是指精、⽓、⾎、津液之间的相互⽣化。

因三焦是⽓的升降出⼊运动的通路,也是⼈体各种物质相互化⽣的场所,所以能总司全⾝的⽓机和⽓化。

三焦之所以能有如此重要的作⽤,主要是本⾝通⾏⼈的元⽓。

元⽓是通过三焦才得以布达全⾝的。

故《难经·三⼗⼋难》说三焦“有原⽓之别焉,主持诸⽓”。

《难经·六⼗六难》亦说:“三焦者,原⽓之别使也,主通⾏三⽓,经历五脏六腑。

”综上所述,三焦是⼈体之⽓升降出⼊的道路,⼈体之⽓,是通过三焦⽽布散于五脏六腑,充沛于周⾝的。

2. 为⽔液运⾏的道路 三焦具有疏通⽔道、运⾏⽔液的⽣理功能,是⽔液升降出⼊的通路。

⼈体的津液代谢,是由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协同作⽤⽽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津液代谢才得以正常运⾏。

如果三焦⽓化功能失常,⽔道不畅,必然会引起津液代谢失常,出现尿少、痰饮、⽔肿等病理变化。

三焦的以上两个⽅⾯的⽣理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这是因为⽔液的运化要依赖于⽓的升降出⼊运动;⽽⼈体的⽓也只能依附于津液与⾎才得以正常运⾏。

⽓⾎津液的运⾏、代谢,⼜均以三焦作为通路的,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道出焉。

中医的三焦功能主治是啥

中医的三焦功能主治是啥

中医的三焦功能主治1. 上焦功能主治•上焦是指身体的上部区域,包括头部、胸部和腋下。

它主要负责气机的升发和排出功能。

•上焦的功能主治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主治头痛:上焦通过调节气机的升发功能,可以帮助缓解各种头痛症状,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

–主治心悸:上焦的功能主治也包括调节心脏的功能,帮助缓解心悸的症状。

–主治胸闷:上焦的调节作用还可以改善气机的排出,帮助缓解胸闷、气短等症状。

–主治嗌痛:上焦通过升发气机的作用,可以缓解嗌喉部的疼痛和不适感。

2. 中焦功能主治•中焦是指身体的中间部位,包括胃和脾。

它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

•中焦的功能主治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主治消化不良:中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调节胃脾的消化功能,帮助改善消化不良、胃口不佳等问题。

–主治腹胀:中焦还可以调节胃肠道的运输功能,缓解腹胀、气滞等症状。

–主治泄泻:中焦通过调节脾胃功能,可以帮助缓解腹泻和泄泻等症状。

–主治食欲不振:中焦的调节作用还可以改善食欲不振、吃不下饭等问题。

3. 下焦功能主治•下焦是指身体的下部区域,包括肝、肾和小肠等器官。

它主要负责排泄废物和生殖功能。

•下焦的功能主治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主治尿频:下焦通过调节肾脏的功能,可以帮助缓解尿频、尿急等泌尿系统问题。

–主治腰痛:下焦的调节作用还可以缓解腰痛和膝关节疼痛等问题。

–主治阳痿早泄:下焦对男性生殖系统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帮助缓解阳痿、早泄等问题。

–主治月经问题:对女性来说,下焦可以调节生殖系统的功能,帮助缓解月经不调、经血量多等问题。

以上是中医中的三焦功能主治的介绍。

三焦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调节三焦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体恢复平衡,提高健康水平。

不过,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建议在接受中医诊疗时,应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辅助治疗。

《中医学课件-三焦》

《中医学课件-三焦》

三焦的分类和位置
分类
位置 ️
上焦主管气机,中焦主受纳运化,下焦主排泄渣
三焦分布于人体内腔,上焦在心肺区,中焦位于
滓。
脾胃区,下焦则连接膀胱和肠道。
上焦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 ️
功能 ️♀️
应用实例
如胸脘胀满、呕吐等上腹
主管呼吸和气机,调节胃
通过针灸、按摩等手段调
部症状。
肠功能,是人体精神活动
如尿频、淋病、少腹胀痛、带下等下腹部症
功能 ️♀️
主管排泄渣滓和津液,调节血流、泌尿和生
应用实例
通过针灸、药物等手段调理下焦功能,有效
状。
殖系统。
预防和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三焦之间的关系和交流
关系 ☯️
交流 ️
三焦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协同
通过穴位、络脉等通道进行信息交流,形成一个
中医学课件-三焦
探索中医文化,了解三焦的概念、作用、分类、位置,以及与现代医学的联
系和未来发展。
三焦的概念和作用
1
概念
三焦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体内三个重要腑脏的主要功能
及其代谢活动的总称。
2
作用
三焦是人体内部环境调节的枢纽,与各个脏腑组织相互作用,形成系
统性的调控网络,对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料,制作适合患者的食谱,调理气
机和功能。
三焦养生相关的建议和方法
运动 ♀️
饮食
情志调节 ️♀️
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加强
根据身体特点,选用适合
保持心情平稳,人际关系
气血运行,促进三焦身体
的食材,可以调理三焦,
和谐,可以提高三焦的免
会谓阳气的上升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三焦辨证

中医基础理论三焦辨证
肺失宣肃 三大定位主症
咳嗽、气喘、咯痰。
邪袭肺卫 微恶寒、苔白、脉浮数。 邪热壅肺 高热、苔黄、脉数。
32


㈡ 手厥阴心包病证
邪扰心包 必具症状 神志症状 热陷心包 湿蒙心包 神识昏蒙,似清似寐或时清时寐。
伴见
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
伴见
身灼热,舌謇肢厥,舌 质红绛、或纯绛鲜泽。
身热朝轻暮重, 舌苔垢腻,脉濡滑。
②吴又可:“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39

㈡ 阳明热炽
本证临床表现可参考: ★.第四章六经辨证----阳明病之“阳明邪热”证;
★.第五章卫气营血辨证----气分证之“阳明热盛”证。
【治疗措施】辛寒清气,达热出表----白虎汤
40
注:
①脉浮弦而细者
② 脉沉者 ③ 不渴者 ④ 汗 不 出者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胸脘痞满,腹胀纳呆,泛恶欲呕, 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舌 苔白腻或白厚,或白多黄少,脉濡缓等。
【病因病机】湿热中阻,湿重热轻。
【诊断要点】身热不扬,脘痞腹胀,苔白腻。 【治疗措施】芳香宣化,燥湿运脾---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49
㈨ 湿热中阻,湿热并重
暑 风 、
暑厥 起病即呈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见证。
10

★.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脏腑)。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 中下焦同病----阳明热盛,引动肝风证。
上下焦同病----心营热盛引动肝风证。
11

★. 三焦辨证中顺传、逆传的概念:

特点:温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趋好转,预后较好。

白虎汤“四禁”

三焦气化理论研究

三焦气化理论研究

三焦气化理论研究引言:气化技术作为一种将固体或液体燃料转化为可燃气体的方法,具有高效能、低排放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能源产业。

然而,气化过程中气化剂和燃料的混合比例及配比对气化效率、发电能力等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对三焦气化理论进行探讨,进一步研究其适用范围、工艺优化以及对环境影响等方面内容。

一、三焦气化理论的概念三焦气化是一种新型气化理论,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优化气化剂和燃料的配比,实现气化过程中碳转化效率的最大化。

三焦气化理论将燃料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焦化阶段、固定碳气化阶段和残余碳气化阶段。

1. 焦化阶段:焦化阶段是指在气化过程中,燃料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受热分解,产生焦炭和挥发分。

焦炭是固体碳质颗粒,而挥发分主要是含氢和含氧有机物。

在焦化阶段,燃料中的一部分碳转化为焦炭,固体颗粒的形成增加了气化反应中碳转化的难度。

2. 固定碳气化阶段:固定碳气化阶段是焦化阶段之后,焦炭开始与气化剂反应,固定碳转化为一氧化碳和氢气。

固定碳气化速率对气化效率具有关键影响,提高固定碳气化速率可以增加气化产物中可燃气体的比例。

3. 残余碳气化阶段:残余碳气化阶段是在固定碳气化之后,仍然存在的焦炭继续与气化剂反应,残余碳转化为一氧化碳和氢气。

该阶段的气化速率较慢,但仍然可以进一步提高气化效率。

二、三焦气化理论的适用范围三焦气化理论适用于各种燃料的气化过程。

不同燃料的焦化性质和气化特性不同,因此需要在设计气化设备和优化气化工艺时考虑不同的气化剂和燃料配比。

研究表明,采用三焦气化理论可以提高燃料的气化效率,增加气化产物中可燃气体的比例,减少气化产物中焦炭的生成。

三、三焦气化理论的工艺优化在气化设备和工艺设计中,三焦气化理论提供了指导原则。

通过调整气化剂和燃料的配比,可以改变焦化阶段、固定碳气化阶段和残余碳气化阶段的比例,从而优化气化过程的效率和产物分布。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燃料和气化要求,选择合理的气化剂和燃料配比,可以进一步提高气化效率和产物质量。

中医三焦学说如何指导代谢功能

中医三焦学说如何指导代谢功能

中医三焦学说如何指导代谢功能在中医理论中,三焦学说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概念,它对于理解人体的代谢功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三焦,并非是一个具体的解剖器官,而是一个功能性的划分。

简单来说,三焦将人体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是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的是心肺所在的区域,中焦则主要包括脾胃,而下焦则涵盖了肝肾等脏器。

从代谢的角度来看,上焦在代谢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心肺对气血的推动和输布上。

心主血脉,通过心气的推动,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为各个组织器官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

肺主气,司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之气相结合,形成宗气,进而推动全身的气机运行。

如果上焦的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

中焦的脾胃在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

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它们共同协作,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比如出现脾胃虚弱、脾胃湿热等情况,就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代谢紊乱。

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肥胖或消瘦等问题。

下焦的肝肾在代谢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液和津液的运行。

同时,肝还参与了物质的代谢和转化,如对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液代谢。

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对于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和代谢废物的排泄起着关键作用。

如果肝肾出现问题,比如肝郁气滞、肾虚水肿等,就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三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人体代谢的平衡。

上焦的心肺功能正常,才能为中焦脾胃的运化和下焦肝肾的代谢提供充足的动力和营养支持。

中焦脾胃运化得力,产生的气血精微能够滋养上焦心肺和下焦肝肾。

下焦肝肾的功能正常,又能为上焦和中焦的功能提供保障。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常常依据三焦学说来诊断和治疗代谢相关的疾病。

浅谈三焦与美容

浅谈三焦与美容

浅谈三焦与美容标签:三焦;五脏六腑;美容阐述三焦理论与美容的关系。

“三焦”为六腑之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

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调节水液代谢。

“三焦”理论在医学美容领域广泛应用,并发挥重要作用。

1中医的三焦理论“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和称,为六腑之一。

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难经》指出“三焦者,水之道路,气之所终也”。

《中藏经》说:“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

《难经》、《二十五难》、《三十八难》认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的,具有主持诸气,通行水道的功能。

在形态上认为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在人体脏腑中,唯他最大,固有“孤府”之称。

《类经.藏象类》中指出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

对三焦主要生理功能认为:一是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通道[1]。

1.1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

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

1.2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

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和肠,肾和膀胱等许多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所以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1.3上焦、中焦、下焦的生理功能上焦以“开发”,“宣化”和“若雾露之溉”为生理功能,概括为“上焦如雾”。

中焦是“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概括为“中焦如沤”。

下焦是排泄糟粕和尿液,概括为“下焦如渎”。

2三焦与美容的辩证关系有关三焦的理论前面已经阐述,那么什么是美容呢?狭义的美容大多只是涉及颜面以及身体某些部位的皮肤(如双手等)的美化与修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三段三焦说: 上焦:胃上口上至舌下 中焦:胃上口至胃下口 下焦:胃下口下至二阴
此外,元代王好古在《此事难知》谓: “头至心,心至脐,脐至足,呼为三 焦。”
2.油膜三焦说: 3.腔子三焦说:
4.胃部三焦说:
清代季罗美撰《内经博义》,根
据三焦经气的循行,与胃经的循行如出一 辙,独倡三焦为胃部之说,谓:“阳明胃 之经络,……与焦同行在前,故知三焦者, 特胃部上下之匡廓,三焦之地,皆阳明之 地,三焦之所主,即阳明之所施,其气为 腐熟水谷之用,与胃居太阴脾之前,实相 火所居游之地也。故焦者,以熟物为义。 上焦为雾者,状阳明化物之升气也;中焦 如沤者,状化时沃溢之象也;下焦如渎者, 状济泌分别流水之象也……。”
(二)历代医家对三焦的认识
1.六腑之一的三焦: 源于《内经》,为五脏六腑之一,
有形质,其功能表现为六腑的共同功能 特征,“以通为用”传而不藏。 2.“元气之别使”的三焦:
见于《难经》所述,无形质,其 功能具有“主持诸气”,突出地表现在 对整个消化过程的作用。
3.人体上、中、下三处部位合称的三焦:
因此,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 人体气化之功能,为元气通行和水谷运 行的道路,并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密切关 系。简单来说,三焦有“温煦”、“腐 熟”、“决渎”三大生理功能。这三项 任务,由上、中、下焦分工职掌,以三 焦“气化”为契机提供的,并以肺、脾、 肾三脏协作完成。
(二)三焦的病理
由于三焦在生理上有着重要的作有, 又和人体内脏腑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因 此三焦的病变,可概括分为自身的病变与相应 脏腑共同发生的病变。 1.三焦自身功能失调:
三焦字义: 三:阴阳生化和众多之义
《说文》有:“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 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 也。”
《老子》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
《国语》谓:“人三为众,女三为粲,兽 三为群。”
焦:
张景岳谓“象火类”,有温热之义;焦 字从火者,即是鸟置火上熏之,使熟而 有香味,然后可食,故焦又有腐熟之义; 又《说文》训焦为“火所伤”,有人引 伸为空虚;还有人认为“焦”即“礁”, 礁仍阻水之石,有决渎之义等。
3.疏通水道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 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即三焦是水液升腾和 肃降的通道,水液的上升和下达,是和三焦的 气化功能分不开的。一般来说,水液在人体的 代谢是通过肺的肃降,脾的运化和肾的气化完 成的,但均要以三焦为道路。因此,三焦对水 液的这种气化作用,是整个脏腑在参与水液代 谢过程中气化作用的综合表现。
三.三焦的生理病理
(一)三焦的生理功能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功能 三焦有总领五脏六腑、营卫、 经络、内外上下之气的功能,五脏六腑 的气化功能都是通过三焦来实现的。
2.运行水谷:
人体的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与 排泄,是由若干脏腑参加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 的生理过程,但都与三焦有关。《灵枢·营卫生 会》篇概括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 渎。”
2.无形三焦:
《难经》认为三焦是无形的,《难经》 25难提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 形”,38难又提到:“谓三焦,……主持诸气, 有名而无形。”说明三焦是无形的。
有形三焦和无形三焦的提出,引 起了后世医家的广泛争论,如华佗、王 叔和、孙思邈等支持无形三焦学,认为 三焦的“可闻不可见”、“三焦无状空 有名”、“有其名而无其形”。
三焦的主气、运行水谷、疏通水道的 功能失调,则体内营卫气血和津液不能生成、 输送和排泄,从而在临床上导致水、肿、胀、 痛等病变。
2.与相应脏腑共同发生的病变:
三焦在生理上与体内许多脏腑有 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发生病变时彼 此累及,如《金匮》:“热在上焦者, 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 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闷不通。” 又云:“上焦竭,善噫,……下焦竭, 即遗溺失便。”《千金方》言:上焦: “主手少阳心肺之病”,中焦:“主脾 胃之病”,下焦:“主肝肾之病”。
论“三焦学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学内容
1.概说 2.三焦的实质 3.三焦的生理病理 4.三焦的临床应用 5.近代研究进展 6.小结
教学要求
1.掌握三焦的含义及实质 2.熟悉三焦的生理病理与临床应用 3.了解三焦的近代研究进展
一.概说
(一)含义: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为
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与其它五腑不同,不 是一个具体的脏器,而是把人体划分为三个部 分,即人体胸腹之上、中、下三部及其所属脏 腑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故《灵枢·本输》称 它为“孤之府”,张景岳注:“盖即脏腑之外, 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1)上焦如雾:
上焦的功能主要是将饮食物的精气宣 布肃降于全身,象自然界的雾露一样滋润溉养 全身,故云“上焦如雾”。
2)中焦如沤
中焦的功能主要是受纳腐熟水谷, 泌别清浊,将水谷之精微转输于上焦, 糟粕部分移位于下焦,故云“中焦如 沤”。
3)下焦如渎
下焦的功能主要是排泄水谷之糟 粕废物,其气主于下行,故云“下焦如 渎”
系由《内经》、《难经》上、中、 下三焦的概念引伸出来的,至《金匮要 略》就用以代表人体部位。
4.温病中的“少阳三焦”:
病机概念,指湿热病邪客于少阳 三焦的病变。
二.有关三焦实质的论述
(一)有形与无形的争辨
1.有形三焦: 《内经》认为三焦是有形的,
《灵枢·营卫生会篇》谓:“上焦出于胃 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 焦者,别回肠,注入膀胱。”由此可知, 《内经》详述三焦的出入分布,说明三 焦是有形的。
但自北宋医家重视人体解剖以来, 大多医家认为三焦是有形的,如宋代医 家陈无择说:“三焦者,有脂膜如手大, 正与膀胱相对”,明代马莳谓:“三焦 确有其物”,此外,赵献可、张景岳等 亦曾以较多的篇幅,阐述了“有名有形” 的观点。
(二)三焦实质(部位)的探 讨
三焦是中医在解剖学认识上的 一个特有部份,它并不和其他脏腑一样, 可以在体内很明显地找到完全独立的组 织或器官。然而三焦既是六腑之一,有 功能,有表现,有经络所属,故历代医 家从三焦的分布、功能及解剖学、生理 学、病理学等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异说 甚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