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朱熹小时候就问其父亲“天上有何物”;陆九渊三四岁时就问

父亲“天地有没有尽头”,并为此废寝忘食;波普尔八岁时就在思考“空间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这些人后来成为大思想家与他们从

小善于思考不无关系。这说明()

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现存的东西提出质疑

解析:选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故A

说法错误,C正确。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

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故D说法错误。

2.英国哲学家罗素5岁的时候,家人带他去海边玩。他发现自己无法把礁石上的海蜞弄下来,非常生气。于是他问姑姑:“海蜞会

思考吗?”姑姑回答:“我不知道。”“那你就应该学习。”罗素说。这说明()

A.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

C.惊讶和困惑是一切哲学活动的引线或动因

D.只要幼年对世界好奇,日后就能成就为大哲学家

解析:选C。材料表现了罗素对世界的惊讶与思考,正由于早年

对世界的好奇和惊讶,才使罗素成为著名哲学家,这说明惊讶和困

惑是一切哲学活动的引线或动因。故答案选C。

3.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应追求“头等智慧”。赫拉克利特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关于驾驭一切的思想。”这两句

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选D。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明了“头等智慧”的重要性,

即真正的哲学的作用,②当选;“驾驭一切的思想”表明人能够在哲

学思想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③当选,答案为D;材料未涉及哲

学的产生,①④不当选。

A.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问

B.哲学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哲学以具体科学的知识为基础

解析:选A。恩格斯在这里强调的是学习哲学的重要性,A项从

本质上回答了这一问题,符合题意。不同哲学作用不同,B项错误。

C、D两项不合题意。

①真正的哲学为人们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两个问题的同一方面

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④哲学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雷锋日记全面反映了雷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体现了雷锋正确的人生哲学。“续写雷锋日记”,反映了

雷锋正确的人生哲学对人们的引领和榜样作用,①③④正确。②观

点错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6.“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也正因为此,哈佛大学除了培养了无数杰出的哲学家,在哲学点亮的这

盏精神火炬的引导下,这片盛产影响美国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人物

的园地,还培养出大量杰出的科学家和作家。由此可见()

A.哲学必然推动科学向前发展

B.科学是推动哲学发展的基础

C.哲学对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D.科学家取得的成就都是学习哲学的结果

解析:选C。A、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不选;B项不符合题

意;“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强调哲学

的重要性,哈佛大学在哲学点亮的这盏精神火炬的引导下,培养出

大量杰出的科学家和作家,说明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所

以选C项。

7.“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识,才有了地球”“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这两种观点()

①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②第一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③第二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④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A。“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识,才有了地球”,认为意

识决定物质,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观点。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A.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但缺乏科学依据

C.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是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哲学派别

解析:选A。题干中的“五行学说”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是用

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故A符

合题意。B说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说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均不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

9.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下列哪一句话最有可能是他说的()

A.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

D.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解析:选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排除B。“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排除C。“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排除D。只有A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故选A。

10.17世纪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在世界观上,这一观点()

①归属于唯物主义阵营②归属于唯心主义阵营③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④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伽森狄认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即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当属唯物主义观点,①正确,②错误。认为“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这就把原子的属性当作物质的属性,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③正确,④错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解析:选A。信口雌黄,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指鹿为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两个成语都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所以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A.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D.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哲学视为“纯粹思辨的观念”和“书斋里的学问”,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

学的变革。这表明()

①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②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内在要求③哲学社会功能的缺失是以往旧哲学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显著标志④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使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这段话鲜明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

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变世界”为主旨,即为无产阶级提供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为使命,②④正确。①③观点错误,应排除。

14.2013年7月8日,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因犯受贿罪、滥用职

权罪,一审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被没收全部财产。刘志

军是一个很迷信的人,为求“平安”,他长期在家烧香拜佛,还在

办公室里布置了“靠山石”。从本质上看,他的做法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解析:选C。烧香拜佛,是因为相信世界上有神灵的存在,有一

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着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这属于客观

唯心主义,因此选C。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这就是说()

A.马克思主义哲学放之四海而皆准,能解决一切问题

B.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在实践中不犯错误

D.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了人类的全部智慧

解析:选B。A、C、D三项说法绝对、片面,夸大了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作用;B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要“正确回答时代考题,科学解析实践

问卷,理性回应社会关切”?(10分)

(2)结合材料,说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意义。(10分)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的社会作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说明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从一般的哲

学和真正的哲学两个方面,分析哲学“正确回答时代考题,科学解

析实践问卷,理性回应社会关切”的原因。第(2)问,需要整合本单

元有关哲学社会作用的知识,从对社会和对个人两个方面,说明繁

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义。

答案:(1)①哲学来源于时代。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

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

反映。(5分)②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住了时

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

的精神上的精华。(5分)

17.近些年来,新闻报道失实的问题比较突出。在新闻宣传中随

意夸大所宣传的事实,甚至无中生有编造“新闻”。剔除新闻宣传

中“失实”的成分,已成为改进和加强我国新闻宣传工作需要解决

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闻报道必须客观真实,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是在新闻宣传领域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新闻

报道反映对象的事实,属于物质、存在的范畴,而新闻属于认识、

思维、精神的范畴。新闻的本原是客观事实,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新闻报道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存在。因此,反对新闻报道中的“失实”,就是反对新闻领域内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结合材料,说明新闻报道“实”与“失实”所涉及的共同哲

学问题。(8分)

(2)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说明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做

到客观真实?(12分)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新闻报道属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因此,无论真实报道还是凭空

捏造,都要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2)问,做到新闻报道的

真实性,就要解决主观与客观谁先谁后的问题,主观如何反映客观

的问题。回扣教材,过滤所学知识,可以对接“哲学的基本问

题”“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等知识。

答案:(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是人们

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4分)新闻

报道属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无论真实报道还是凭空捏造,说到

底都要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分)

(2)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

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新闻报道属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做到新

闻报道的真实性,必须首先解决好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

分)②唯物主义正确反映了世界的本质,唯心主义歪曲了世界的本质。做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3

分)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做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要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分)④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做到新闻报道的

真实性,必须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看问题。(3分)看了"高二

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的人还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