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msc临床应用现状

msc临床应用现状

msc临床应用现状干细胞治疗一直被视为医学界的一项重要突破,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一种重要的干细胞类型,日益受到关注。

MSCs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以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特性,被广泛认为具有治疗各种疾病的潜力。

本文将从MSC临床应用的现状入手,探讨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情况。

一、MSC临床应用的主要领域1. 骨科领域MSCs在骨科领域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特别是在骨折愈合、软骨修复和关节疾病治疗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植入MSCs能够促进骨折愈合,加速软骨修复过程,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心血管领域在心血管领域,MSCs被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

研究发现,MSCs具有修复心肌损伤、促进新血管生成等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功能,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3. 自身免疫疾病领域MSCs的免疫调节作用使其在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方面表现突出。

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患者接受MSCs治疗后,症状得到显著缓解,疾病进展得到一定控制。

4. 神经系统领域MSCs在治疗脑卒中、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中也展现出潜力。

研究表明,通过植入MSCs可以促进受损神经细胞的再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二、MSC临床应用所面临的挑战1. 标准化和规范化目前,MSCs的制备和应用仍存在一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不同医疗机构和实验室之间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各异,这给其临床应用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2. 安全性和长期效果尽管MSCs具有多种潜在优势,但其安全性和长期效果仍存在一定争议。

有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在接受MSCs治疗后可能出现并发症,或者疗效不如预期,这需要更多深入研究来解决。

3. 医保政策和市场监管由于MSCs治疗具有一定的高成本和潜在风险,其在医保政策和市场监管方面也面临一定挑战。

如何确保广大患者能够受益于MSC治疗,同时防止不规范的市场行为,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患者共同努力。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干细胞类型,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研究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是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通过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特性和潜在应用价值,为干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提供更多可能性。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易于获取,且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和分化潜能。

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干细胞来源,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再生医学研究。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较好,能够降低排斥反应的风险,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1.2 研究意义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意义在于探索这一新型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和机制。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能力,因此可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领域。

研究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干细胞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容易、获取成本低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和潜力,可为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系统地研究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不仅有助于完善干细胞治疗技术,还能推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的更广泛应用,为促进医学进步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2. 正文2.1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人羊膜组织。

人羊膜是胎儿在子宫内营养的一个重要器官,由外向内分别为羊膜皮层、羊膜绒毛层和羊膜上皮层。

羊膜上皮层中含有大量的间充质细胞,这些细胞具有一定的干细胞特性,具有自我更新、多潜能分化和抗衰老等特点。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孕妇在妊娠期间的羊水检查中获得。

一般来说,孕妇接受羊水穿刺检查时,抽取的羊水中会含有大量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这些干细胞可以通过离心、培养和纯化等处理步骤,得到高纯度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供科研和临床应用使用。

除了羊水检查外,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还可以通过胎盘组织或胎盘血液等方式获得。

间充质干细胞在器官移植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及机制探讨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在器官移植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及机制探讨的研究进展

第10卷 第5期2019年9月Vol. 10 No. 5Sep. 2019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摘要】 器官移植是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将间充质干细胞(MSC )用于器官移植已成为细胞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MSC 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地挖掘,且影响MSC 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因素很多,这些原因导致MSC 难以达到预期疗效。

在本综述中将通过介绍MSC 的免疫抑制作用及机制、影响MSC 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因素以及MSC 的临床应用等方面来阐述MSC 在器官移植领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器官移植;免疫抑制作用;凋亡;调节性T 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图分类号】R617,R3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19)05-0025-05·综述·尽管当前同种异体移植物短期存活率已极大提高,但如何使移植物长期存活仍是移植医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器官移植术后抗排斥反应仍然以联合应用钙神经蛋白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 ,CNI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 )抑制剂、抗增殖剂等免疫抑制剂为主,不可避免地也抑制了受者的免疫系统,导致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进而引发感染、恶性肿瘤等并发症。

此外,免疫抑制剂对慢性排斥反应不敏感,移植物往往难以长期存活。

因此,我们亟需一种新的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 )来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Ⅰ、CD90、CD105和CD73,不表达CD45、CD34、CD14、CD11b ,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归巢的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够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心脏、肝脏、骨、软骨、肌腱、脂肪、上皮等多种组织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案例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案例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案例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因此被广泛用于临床应用。

其中,以间充质干细胞为代表的干细胞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列举一些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

第一,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血管生成和修复受损心肌的能力,因此被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心衰等心血管疾病。

临床实践中,通过注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肌损伤,提高生存率。

第二,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科领域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组织再生和修复,因此在骨折愈合、骨缺损修复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植入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加速骨缺损修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第三,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修复和再生领域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皮肤再生和修复受损皮肤的能力,因此被用于治疗烧伤、创伤等皮肤损伤。

临床实践中,通过植入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形成,提高皮肤再生能力。

第四,间充质干细胞在免疫调节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能力,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免疫耐受,因此被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第五,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修复受损神经组织,因此被用于治疗中风、脑损伤、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实践中,通过植入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神经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第六,间充质干细胞在器官移植领域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器官再生和修复,减少移植排斥反应,因此被用于器官移植后的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减少移植排斥反应,提高移植器官存活率。

第七,间充质干细胞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研究用人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评价

临床研究用人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评价

临床研究用人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评价一、引言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由于其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特性以及易于体外培养等特点,被广泛用于临床研究。

在众多疾病的治疗中,MSCs 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然而,要确保其在临床研究中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对MSCs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和评价。

本文将探讨如何评价临床研究用MSCs的质量。

二、MSCs的质量评价标准1、细胞的纯度和活性:这是MSCs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

纯度是指MSCs中目标细胞的比例,而活性则是指MSCs的增殖能力和分化能力。

2、细胞的遗传稳定性:通过基因测序等方法,可以检测MSCs是否存在基因突变,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

3、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MSCs具有免疫调节特性,可以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降低排斥反应的风险。

因此,评价MSCs的免疫调节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4、细胞的来源和生产过程:MSCs的来源和生产过程也会对其质量产生影响。

例如,来自患者的自身MSCs可能比来自捐献者的MSCs更适合用于治疗。

同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如无菌操作、细胞培养基的质量等,也会影响MSCs的质量。

三、MSCs质量评价的方法1、细胞形态观察:通过观察MSCs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其是否具有正常的形态学特征。

2、生长曲线测定:通过绘制MSCs的生长曲线,可以评估其增殖能力。

3、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通过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可以确定MSCs 的纯度和活性。

4、染色体核型分析: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评估MSCs的遗传稳定性。

5、免疫调节特性检测:通过检测MSCs对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可以评估其免疫调节特性。

6、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通过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可以确保MSCs的生产过程符合质量标准。

四、结论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其质量评价是关键环节。

通过对MSCs的纯度、活性、遗传稳定性、免疫调节特性以及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评价,可以确保其满足临床研究的需求。

isct_间充质干细胞_鉴定标准_理论说明

isct_间充质干细胞_鉴定标准_理论说明

isct 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标准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领域,间充质干细胞(ISCT)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资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ISCT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作用及促进组织修复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干细胞来源。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和规范的鉴定标准,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挑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ISCT进行深入探讨,并重点介绍其鉴定标准的理论说明。

文章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ISCT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标准理论说明、实践应用与挑战以及结论与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当前关于ISCT鉴定标准的理论知识,并探讨该领域面临的实践应用和挑战。

通过对ISCT表面标记物使用、功能性特征评估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应用等方面原理的介绍,希望能够提供给读者一个全面的理论基础,并展望ISCT鉴定标准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对于临床转化前景展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解决方案和研究进展等方面也将进行讨论。

以上是本文“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该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和目的,并介绍了本文的结构。

接下来将继续展开描述ISCT间充质干细胞及其鉴定标准相关内容。

2. ISCT间充质干细胞2.1 定义与特征ISCT(国际干细胞治疗学会)定义了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一类多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

这些细胞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得,包括骨髓、脐带血、脂肪组织等。

ISCT认为,MSCs应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标准:1) 在培养条件下,MSCs应具备黏附能力;2) MSCs应表达特定的表面标记物,如CD73、CD90和CD105,并且在同时应该缺乏(或仅有极低水平)CD34、CD45、HLA-DR等造血和免疫相关标记物;3) MSCs应能够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不同种类的细胞。

此外,ISCT提出了额外的功能性特点来进一步确认MSCs。

这些功能性特点包括:1) 免疫调节作用:MSCs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并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来达到免疫调节作用;2) 细胞迁移能力:MSCs具有从注射部位向受损组织迁移的能力;3) 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分子:MSCs可以产生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对损伤修复和组织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间充质细胞汇总

间充质细胞汇总

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摘要】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源于中胚层的早期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特定的条件下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和神经细胞等,支持造血,具备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活性,具有广泛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针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在临床医学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免疫调节、应用1 引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就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成体间叶组织(如骨髓基质、脂肪、胎盘和脐带等)中留存下来未分化的原始细胞。

MSCs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以骨髓中含量最为丰富,少量存在于血液及其他组织中。

MSCs承担着支持造血系统细胞的使命,为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分化及自我更新提供重要的微环境,还能分化为肌细胞、肝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等多种细胞。

此外,MSCs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细胞因子抑制T细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应,发挥免疫重建的功能。

MSCs来源方便,易于分离、扩增和纯化,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有干细胞特性。

MSCs的这些特性,使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2 MSCs的来源最常见的MSCs来源是骨髓。

外周血、脂肪和胎盘等组织也可进行MSCs提取。

此外,越来越多新的MSCs来源也逐渐被人们发现,如图1,为MSCs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供体。

a b图1.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

a :骨髓MSCs的提取;b :MSCs的新来源骨髓来源的MSCs来源方便,易于分离、扩增和纯化,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干细胞特性,无免疫排斥,体外基因转染率高并稳定高效表达外源基因,且能最终分化成骨、软骨和神经等组织。

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脐血能分离得到MSCs。

脐血MSCs的形态、免疫表型和生长方式等生物学特征与其他来源的MSCs大致类似[1]。

Cheng等从十字交叉韧带中发现了MSCs,可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脂肪细胞、骨细胞等。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扩增培养方法
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可含10%受者灭活血清)将 细胞调成悬液,按2×10^4/cm^2接种于培养 瓶, 37℃、5%的CO2条件下培养4d后全量换液, 吸弃非贴壁细胞。每3d换液,细胞覆盖瓶底80% 时,0.25%胰蛋白酶-1mmol/L EDTA消化,按1: 3传代。培养3周左右,胰酶消化细胞,细胞悬液 2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后加入生理盐水混匀, 2000r/min离心5min,重复2次。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结果
新分离的脐带单个核细胞呈纺锤形
原代培养6h后有大量细胞贴壁,贴 壁细胞呈梭形、多角形
培养7天细胞呈长梭形,细胞平行或 漩涡状排列。培养10天细胞可达 80%融合。传代后的细胞形态无明显 改变,排列更加整齐。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
1.能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可用于治疗 红斑狼疮和硬皮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降 低细胞或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提 高细胞或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酶消化法
培养方法
组织块贴壁法
酶消化法
• 去除血管,将脐带组织剪成1~3cm大小组织块, 用无血清培养基洗2次,将组织浸泡在0.1%胶原 酶中,37℃消化4~6小时。加入生理盐水(消化 液体积的2倍),2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 加入2.5%胰蛋白酶,37℃处理30min,加入生理 盐水(消化液体积的2倍),100目滤网过滤,滤 液2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重复两次。细胞 计数,将细胞调成一定浓度用于培养。
组织块贴壁法
• 取新鲜健康脐带,用PBS冲洗干净后,用剪刀镊 子剔去血管,剥出里面的华通氏胶,将所得组织 充分剪碎至1 mm^3大小,加入α-MEM培养液置 于37℃,5%的CO2培养箱培养,培养液中含10% FBS,100U/ml青霉素,100U/ml链霉素。脐带组 织培养5-7天后,可见有部分细胞从组织块周围爬 出,形态呈细小的梭形,一周后,细胞开始迅速 增殖,形成大小不等的细胞集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uman gene therapy, 2015, 26(8): 506-517.
MSCs have been shown to exert profound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n almost all the cells of the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systems via a variety of mechanisms, notably cytokine and chemokine secretion.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和显著的免疫调 节效果,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调控机制几乎对固有免疫 和获得性免疫所有的免疫细胞都具有调节作用,最显著 的调节机制是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 Cytokines most commonly do not directly affect the target cells but interact with other biologically active factor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immunosuppression. 细胞因子通常不直接作用于靶细胞,而是通过与其 它的生物活性物质相互作用来达到免疫抑制的效果。
MSCs exert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by both cell-to-cell contacts and by secreting b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growth factors, cytokines and chemokines. 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细胞与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以及 分泌生物活性物质,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等行使其免疫调节的作用。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MSCs are jointly executed by both secretory factors and direct cell-to-cell contacts.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是通过分泌生物活性 物质和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两者联合来起作用的。
MSCs与HSCs共移植可提高移植成功率 减少GVHD的发生
MSCs引导HSCs归巢来支持造血
除提供细胞与细胞间接触和分泌生长因子外,MSCs还通过产生归巢受 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引导造血干细胞归巢来支持造血。
Nature 2010;466:829-34.
Adv Biochem Eng Biotechnol 2013, 130: 131-162
MSCs参与多种组织损伤修复
MSC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Gene Therapy, 2015
与MSC相比,EV的优势
第一,胞外囊泡( EV )更稳定,更好保存,易于 管理和控制,可以人为的改变其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 第二, EV 更安全。 EV 没有异倍体性的风险。 EV 体 积小,不会像MSC那样容易堵塞血管。MV可以根据需要 调节用量。 第三, EV 能够穿过质膜,并且发生免疫排斥的可 能性更小。 因此, EV 有代替 MSC 的趋势,从依赖 MSC 的细胞替 代疗法向依赖EV的生物疗法转变。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 2013
三、间充质干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 cytokine , CK )是一种主要由参与固 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合成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 能调节细胞生长,分化成熟,功能维持和免疫应答;参与 炎性反应,创伤愈合和肿瘤消长等。 MSCs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tissues are different in some fine specifics. However, no data have been published describ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rofiles of secreted cytokines by different types of MSCs. 不同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某些特性方面会有不 同,但至今还没有文献表明不同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在分泌细胞因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五、MSCs临床试验的疾病分类
Wang et al. 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2012, 5:19
643 studies found for: mesenchymal stem cell
by 2016/8/24 n=643
BMC medicine, 2015, 13: 186.
Journal of immunotherapy, 2016
Direct cell-cell contact
Journal of immunology research, 2015
Soluble factors interactions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2010
胞外囊泡(EV)具备脂质外膜,能特异性地将 “母 细胞” 中的某些蛋白、 RNA 等物质包被其内,并传递至 靶细胞中,是细胞间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 MSC-EV 是 MSC 在静息、缺氧、饥饿等应激条件下释放的一群异质 性囊泡结构,能表达 CD13、CD29、 CD44、 CD73、 CD105 等 MSC 标志分子,包含蛋白、mRNA、微小 RNA (microRNA,miRNA)等物质。
Dominici M, Le Blanc K, Mueller I, et al. Minimal criteria for defining multipotent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ellular Therapy position statement. Cytotherapy 2006;8:315-7.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2007
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icine 2013
四、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的可塑性
MSCs secrete cytokines either “spontaneously” or after induction by other cytokines, the most important being IFNγ, TNFα and IL-1β. 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或者是“自发的”,或 者是通过其它细胞因子诱导活化而产生的,可诱导间充质 干细胞激活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有IFNγ, TNFα 和IL-1β。 MSC-mediated immunosuppression requires preliminary activation of the MSCs by immune cells through the secretion of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IFNγ, alone or together with TNFα, IL-1α or IL-1β. 间充质干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作用需要免疫细胞分泌的 促炎因子的激活。
临床已被批准用作药物的细胞产品或制剂
二、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
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icine 2013.
A large body of studies also indicates that MSCs possess an immunosuppressive function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及临床应用
Deon 黄庆雷 2016年8月24日
MSCs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临床应用
1. 间充质干细胞简介 2.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 3. 间充质干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 4.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的可塑性 5. 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2006年国际细胞治疗协会对MSCs的定义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MSCs themselves are objects of cytokine regulation. 应nol 2013;148:328-34.
Ryan JM et al. Clin Exp Immunol. (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