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读书笔记4篇
论语读书笔记与感悟5篇

论语读书笔记与感悟5篇论语读书笔记与感悟篇1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论语》的书,就仿佛回到了古代,里面一句一句含有精华的句子,似乎都在告诉我在生活中做人的道理论语里里面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
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
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
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
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还有一句,我非常喜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后在再温习一下,不是很好吗?如果不去温习,那么你就会把所学的一切全部都忘光的,所以每次学习到的知识再温习一下,那么这些知识就会留在大脑里,不会忘记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
有时,我的看拼音写词语考了一百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有许多同学在我后面呢,后来看了《论语》这本书后,想想这也是不对的,要虚心学习,不能骄傲。
因为有句话:“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所以我要努力把它做到更好。
如果还保持这种心态,那么我就没有前途了。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这么深奥的道理了,在我们这么发达的社会都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
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
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论语读书笔记与感悟篇2《论语》真的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孔子与他弟子的言行。
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十二章,我真可谓是受益匪浅。
在十二章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同时,它还是我童年时期最早接触《论语》时最开始学到的一章,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孔子说:“学习要按一定的时间复习,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前来拜访,这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很君子的行为吗?”说实话,我非常佩服孔老先生的智慧。
论语的读书笔记10篇

篇一:《论语》读书笔记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
我也不能脱俗,总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
女儿11岁了,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
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因此,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希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
《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第一本。
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起读时才发现,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原那么原来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依据。
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希望女儿能够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
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
如今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
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蒙。
篇二:《论语》读书笔记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8篇)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8篇)《论语》读书笔记篇一《论语》子路篇第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盗)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说老实话,如果我的亲人做了错事或者犯了法,我也是会为其隐瞒包庇的,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是会这么做的,人之常情嘛,不过我还能意识到我这么做是错误的,而且违法,如果没被抓住就算了,抓住了就认栽。
可孔子就能够厚颜无耻颠倒黑白地说“直在其中矣”,你要干坏事你就干嘛,你还硬要强词夺理把你干坏事说成是“正义的”,自此之后,就开创了中国人一种很恶劣的传统:即,到底什么是正义,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解释成是“正义”“真理”。
《论语》读书笔记篇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释义: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里哪个好学?”孔子说:“颜回。
他有怒气不迁移别人身上,犯过错误不会再犯,可惜去世了。
而现在没有好学的了。
”解读:“不迁怒,不贰过”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我们习惯于把脾气发在别人身上,比如,把工作的脾气发到家人身上,把爱人的脾气发到父母身上。
把长辈的脾气发到子女身上,把上司的脾气发到下属身上等等。
原因在于我们不愿意为他人考虑,只顾自己痛快。
“不贰过”也难,它并不简单是我们说的“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不摔倒两次,有可能是你避开了危险,比如,绕开了石头,但也有可能是石头已经不在了。
所以,“不贰过”不是像“不摔倒两次”那样的从结果上讲不再发生错误(绕开石头),而是从原因上讲,根本上改正错误(搬走石头),使再犯没有可能。
”不迁怒,不贰过“已经触及了“仁”的范畴,因为它从根本上要求关爱别人,改进自我。
难怪孔子说颜回以后,就没有看到这样的人了。
但是孔子并不因为这样的事情难以做到,就不给解决方法,他开出的药方是: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学”,不是学历和学识,而是前面所说的,自我能力的发掘和提升。
《论语》的读书笔记(19篇)

《论语》的读书笔记(19篇)《论语》的读书笔记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常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旧时之“崛起”,与今之“崛起”,同为崛起,而意不一。
前人为国家之安危,为战斗之和平而崛起;如今国泰民安,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故而现之读书,为谋国之进展也。
当今之势,正如孔子弟子点所言“莫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天下归心,民心定,国富强,故吾等青少年无忧于国之大事。
吾观国之上下,但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人严于律己,驻守己责,故则吾辈欲成“新时代全新青少年”之目标,立乎居安思危之时,应以学问报效祖国之科技也。
以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为奋斗之目标。
荀子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然不读前人之著作,不行以史为鉴也。
正如其言:“吾尝终日而思已,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蚑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可如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故吾辈当立前人之巨肩,读前人之精华,“悟”君子之行,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天下之忧为忧。
经典之文字,经千百年时间磨炼,经久不衰。
于焚书坑儒之浩劫中依旧如凤凰涅磐般重生;于走过繁华盛唐的文字热潮后,始终连续巅峰……一劫复一劫,后浪推前浪,文字仍在,风韵犹存。
经典,文化之积淀也,存于世代人心之中,薪火相传,永不磨灭,得以传承发扬。
文字经岁月之冲刷虽古朴,却于任何时刻鼓舞吾辈奋勇拼搏,激励吾辈不屈不挠,使其或斗志昂扬,或居安思危,亦或格物致知。
一如《论语》全书所示,阅之,民可安居、仕可励志,君可治理天下,古人才智可见一斑。
《论语》教吾修生之道,齐家之法,治国之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为教吾辈需好学善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为教吾等需诚信待人,不求虚名于世;“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读书笔记论语摘抄(精选7篇)

读书笔记论语摘抄(精选7篇)读书笔记论语摘抄篇1我在寒假的时候看了《论语》这本书,知道了很多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
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成为现代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思想劝导。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
看了《论语》后,我从中悟到学习应脚踏实地外,还从中得到不少的学习方法。
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会从中领会更多的新知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它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为人的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的意思就是: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也告诉了我们无论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这些话都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读完了《论语》的我,从书中收获的人生哲理,将会在我今后的生活中不断的自我吸收和体会,它将伴随着我成长,成为我人生的指路标。
读书笔记论语摘抄篇2作为儒家的代表作,论语,在中国文化中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理念是中国人处事的指导是中国人做人的标准,它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精神土壤,古时候便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论语提倡积极入世,以克己复礼的思想给众人约束自我智慧于他人的治理理念,让人们能够更好的创造一个有人心的社会,在于天下他汇集了天下,人在于个人,他指导人们实现自我价值,这份传承至今的思想影响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人,甚至给海外也带来了思想的碰撞。
论语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论语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精选10篇)论语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1《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
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
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
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立刻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描绘学习的欢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立刻出此刻我的脑海里。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
孔子十分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
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
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黄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纪就会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
这看似一个普通的行为,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深深的爱。
可是,孔子对“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
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所以孔子赞扬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想到了自我的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古人比起来,我差远了。
虽然我还没有到赡养父母的年龄,可是我在精神上也没有做到孝顺父母。
很多时候我都会耍性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和爸爸顶嘴。
学了《论语》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行为,自我的行为也有所改变。
父母都说我变乖了,看来《论语》的力量真大哦!让我们热爱经典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论语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读书笔记与读书心得(优秀10篇)

论语读书笔记与读书心得(优秀10篇)论语读书笔记与读书心得篇1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一样,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夫子以往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向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我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可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资料,就打破了原先的旧的规律。
论语读书笔记大全(优秀10篇)

论语读书笔记大全(优秀10篇)论语读书笔记大全篇1翻开一本中国的经典之作,走进孔子的世界,品味《论语》的墨香,细细咀嚼“仁爱”之意,我不禁陷入深思之中……孔老先生是我乃至我们民族备受崇敬的思想家,孔子一生推崇“仁”的思想,推已及人,仁爱待人正是他崇高思想的表现。
记得有一次,颜渊问到孔子怎样做才能是“仁”,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则论语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这也是我们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
那么,我们是怎样做的呢?“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不适合我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书、影像等,我们是坚决杜绝的。
可是我们个别同学还是不免去看一些认为无关紧要的闲书,我们应该劝阻他们,因为这不但是在浪费时间,而且会极大的干扰学习,减弱学习的积极性。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没有礼貌的话语就不要去说它,不文明的行为就别去模仿,否则不但会损坏我们中学生的形象,还会影响社会的文明和风气的好转。
我们的语言是先辈经过几千年才演变而来的,我们不要去刻意地玷污它。
不要忘记汉语是世界上发源历史最长而且最美的语言,我们应该弘扬中华的语言,让世界都能领略到中国美,汉语美。
“非礼勿动”,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要去动它。
偷窃可耻,而且是要严惩的。
别人拥有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获得,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从另一个角度说,拾金不昧就是“非礼勿动”生动的表现。
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将这个美德发扬光大,为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出一份力吧!《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论,里面还有许多宝藏在等待我们的挖掘。
古人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这足以显示出它的博大。
老师说“半部论语修自身”,我想它也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我们的缺点和不足,又告诉我们如何去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推崇人“仁、义、礼、孝”等,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也携手孔老先生,踏上仁爱的旅途吧,我们要时刻铭记“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的含义!论语读书笔记大全篇2“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4篇古人云,今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果不其然,于丹仅仅是写了读完《论语》后的一点心得,就在整个中国好好火了一把!这个暑假,小生有幸能去详尽的阅读一番。
《心得》里的字里行间无不说明——《论语》是为这个世界而生的,其告诉人们的每一个道理,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从一定的方面来说,是具有色彩和温度的,色彩在于它传授给别人的精髓,温度在于它给予给别人的光明。
那么,我即便不知道作者对于“色彩”的定义。
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
所谓“没有色彩”,无非是灰色。
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通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
我也更不知道作者对于“温度”的定义。
但是,任何人不可能没有温度。
所谓“没有温度”,无非是23摄氏度。
即便这是一个模糊的数字,但同时又是人体感觉到最舒适的温度。
无论是色彩也好,温度也罢,但当一个人表现出来时,那是他的激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
为之奋斗,是一件“加好佳”的事情,关键在于你如何将你手中的风筝——放飞,让线加长,加长,再加长!中央电视台曾经拍过一个名为“我有一个理想!”的公益广告。
在我看来,这是一件积极向上的事情。
人嘛,活着就不要憋着!在《论语》中,孔子问过自己的四位弟子,他们的志向,各有不同之处,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把它大声地说出来,好事啊!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是这样的。
假使有两个朋友,他们平时形影不离,有一天因为一点小矛盾便闹翻了,绝交吗?两个人总舍不下多年来的感情,和好!于是两人都准备向对方道歉。
在途中,两人相遇了,他们笑了,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他们没有说出来?不,心灵的沟通已经将这个不算是理想的理想,完全的化解了。
诚然,我完全同意他们这样的做法,有话,别憋在心里!有些人,每天看着那些经理或是董事之类的人,总是用羡慕的眼光,大家彼此彼此嘛,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过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他们也是经过巨大的努力才得到人们的认可,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错!我相信只要自己曾经努力过,人生就会有闪光点,留下美好的回忆,成功那只是你路过的一个车站。
的确!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
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
而这条线就是你内心愿望。
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
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不过,话又说回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诶,善哉,善哉。
这个世界终归是由有实力的人来主宰的。
有本事,甭管是驴是马,你拿出来溜溜嘛!至此,为百家呼吁之中一道!当我读完《于丹论语心得》的时候,已经入夜。
它显出了它独有的特点——寂静,可是我的心情却再也不能平静了,感受颇深的。
于是立即记录了下来: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人感觉到希望的一抹——天地人之道;不论人的距离,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是无行的,不是无固的——心灵之道;天气的晴转多云,你的笑容依就是那么的光辉灿烂——处世之道;善良、理智、恒心、合群,这四流一一显露——君子之道;在我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我看见好多只手……——交友之道;人的出生,已经是一个梦想的诞生,而那个人便有了新的想法——理想之道;走过的,无法回头,还是抬抬头向远处看吧——人生之道。
道是自己选的,路是自己走的,驾驭它,祝您一路走好!《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
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
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
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
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近期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
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
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
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
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
“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
”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
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
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
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