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鲁迅

合集下载

鲁迅小说的悲剧艺术

鲁迅小说的悲剧艺术

鲁迅小说的悲剧艺术鲁迅小说的悲剧艺术导语:鲁迅小说悲剧艺术的产生根源、艺术特征和思想内涵,即打破传统的小说“大团圆”的结构模式,揭露“吃人”社会的现实悲剧,用悲剧的质询与控诉带来心灵的震撼与精神革命。

鲁迅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他的小说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一座巍峨的丰碑。

他取得这样辉煌的创作成就,除了他透视社会、解剖人生的政治热情和思想深度外,还与他自觉地在小说中运用悲剧艺术有关。

鲁迅的小说正是实现了悲剧艺术的原则,从而获得了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经久不衰的审美效果。

下面本人拟就鲁迅小说悲剧艺术的产生原因、表现特征以及深远意义诸方面谈点自己的粗略见解。

一、鲁迅小说悲剧艺术的产生原因第一社会根源文学是社会的反映,鲁迅的小说集中地反映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病态面貌,充分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表现了它固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甚至和封建主义相勾结,阻挠革命的发展,因而这个革命最终失败了。

而以“五四”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指导,但由于领导者年轻幼稚以及没有同广大农民结合,所以人民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就是鲁迅小说反映的现实,是那个悲剧时代的真实写照。

第二思想根源1925年以前的鲁迅,还不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用来解剖人生和社会的最主要的武器是进化论和个性解放。

鲁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引申达尔文学说里辩证主义观点,因而进化论使他坚信未来。

个性解放鲁迅也不是把它作为目的,而是作为达到民族解放乃至社会解放的途径。

由于鲁迅对社会黑暗消极面看得多一些,对光明积极面看得少一些,所以他的思想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悲剧精神。

当然,鲁迅思想的悲剧精神绝不是悲观失望,而是包含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闪耀着理想主义的思想光辉。

第三作者的悲剧观鲁迅认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是对传统大团圆主义文学的有力批判。

从《孔乙已》看鲁迅的悲剧意识

从《孔乙已》看鲁迅的悲剧意识

生 。 在 作 品 中 , 作 者 并 没 有 对 孔 乙 己 的 内 心 做 过 多 的 描 目 的 , 是 为 向我 们 展 示 平 凡 人 的 生 存 境 况 有 的动 作 和 语 言 , 表 现 他 的 内心 存 状 况 ,来 烛 照 人 们 灵 魂 深 处 的 那 种 渺 小 。 鲁 迅 对 人 生 有
他 的作品更 多的带上 了一 种凄清 的、悲情 的色彩 。他的这 望寄托在 死后而不 得的人 。她对 灵魂有无 的追 问 ,就 是对
种 悲 剧 意 识 ,来 自于 他 对 庸 常 人 生 的 观 察 和 体 验 。 他 的 作 人 生 终 极 价 值 的追 问 , 而 自认 为 读 了许 多 书 的 文 化 人 — — 品 关 注 更 多 的 是 下 层 人 民 的 不 幸 , 他 并 不 是 以 一 个 局 外 人 “ ” , 却 不 能 回 答 她 这 样 一 个 简 单 的 问题 , 也 足 以见 出 我 “ ”在 这 一 问题 上 的 迷 茫 与 困 惑 。 “ ” 自责 与 忏 悔 , 我 我
得有 趣的人们看 来 ,恐怕还 要惊讶她何 以存 在,现在 总算
被 无 常 打 扫 的干 干 净 净 得 了 。魂 灵 的 有 无 , 我 不 知 道 。然
能 让 我 们 看 清 作 者 的 用 意 。 在 小 说 中 , 短 衣 帮 、 小 伙 而 在 现 在 , 则 无 聊 生 者 不 生 , 即 使 厌 见 者 不 见 , 为 人 为 计 、 酒 店 店 主 、 丁 举 人 构 成 了 一 个 小 社 会 , 构 成 了 孔 乙 己 , 都 很 不 错 。 ” 还 比如 《 事 新 编 》 中 的 许 多 历 史 上 有 故 己 的 生 活 背 景 。 作 者 通 过 不 同 的 视 觉 角 度 , 为 我 们 提 供 名 的 英 雄 人 物 , 在 完 成 大 业 以 后 , 即刻 陷 入 了无 事 可 做 的 了 一幅 原 生态 的生 活 图景 ,作 为 一个 不起 眼 的小 人物 ,

鲁迅小说悲剧色彩教学谈

鲁迅小说悲剧色彩教学谈

鲁迅小说悲剧色彩教学谈鲁迅在文坛的地位,一直以来总被人们贯以“巨匠”的称号,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编选,一直收录着先生的作品,从事语文教研或语文教学工作者都一致认为:鲁迅小说的教学已成为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分析小说,把住人物形象便是关键。

读,教中学鲁迅小说,比较可知,先生笔下的人物有着如下相似之处:写平常人,平常事;没有英雄,没有传奇;主人公都是社会底层的人,近似“多余者”或“零存者”。

如:在兵、匪、官、绅重重压迫下,变得憔悴,迟钝,麻木,寄生活的希望于神灵的闰土;饱受封建制度孔孟之道愚弄、摧残,却仍眷恋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随着十九个铜钱的酒债从粉板上被抹去而被人永远遗忘的孔乙己;在因袭的重担下无可告语地辗转,终于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带着痛苦与恐怖的灵魂,在黑暗与迷惘中死去的祥林嫂;被封建统治者剥夺得一无所有,甚至连姓也不配有,承受了无数人生的不幸和灾难;在他们的命运惊人麻木的心灵里蕴蓄无数人生的痛苦与辛酸,最后不明不白的死在革命党的屠刀下的阿q。

……他们的命运都令人颤栗。

综观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我们发现;悲剧;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鲁迅小说的主体部分。

就题材而言,有中国贫苦农民的悲剧,如《故乡》,《阿q正传》;有中国劳动妇女的悲剧,如《祝福》;有中国低层知识分子的悲剧,如《孔乙己;》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及先驱者的悲剧,如《药》;甚至还有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如《狂人的日记》。

我们可以说,鲁迅小说最伟大的艺术成就就在于揭示了被东方文明、脂粉涂抹着的中国社会,乃是一个黑暗至极的吃人地狱,一个“极平常的惨苦到谁也看不见的地狱”(《且介亭杂文末编——写在深夜里》)。

鲁迅先生创造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小说形式的现实主义悲剧作品,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恰恰全面,深刻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悲剧观,体现了鲁迅美学思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侧面,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强调鲁迅小说的悲剧色彩。

对此,教师不妨先引导学生理解悲剧的含义,把“教”推给学生“学”。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2006年11月15日李增泓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

《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浅谈鲁迅《伤逝》中爱情悲剧的原因

浅谈鲁迅《伤逝》中爱情悲剧的原因
和子君那轻松 自 足 , 让 缺乏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 时代女性” 。她 如 的心境没有了,当涓生被局里开除了的时候 , 以为争得“ 同居” 的权利 , 就获得 了一切 , 从此安 “ 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 涓生也只有忙碌于那 于平庸的生活 , 别的人生的要义 ” , 将“ 都忘却 了。 求生的道路上 ,以前 的那些轻松心情没有 了, 由 但是,子君毕竟是那个沉滞的社会 中的一 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 涓生需要一个安静 的环 个觉醒者 , 出了数千年来女 性不敢喊出的声 她喊 境去工作, 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 的一点琐碎的事 音 :我是我 自己的 , “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 的权 ' 这一|令所有的人都很受鼓舞。 ’ 氡 虽然涓生 情 和经济上 的拮据而 同邻居争论不休 , 致使滑生 利 ! 。 1客 观 原因 有 了那样的一种感觉 :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 , “ 逼 和子君他们的性格都被传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 爱情会长 但他们到底是当时极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成员 。 1l _整个社会的沉滞 、 腐朽毁灭了他们 的爱 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 这样 的生活 , 情 久 吗? 2 对待生计 问题态度 的截然不同 , 2 导致其 涓生和子君是个性解放 的追求者 ,他们希 个人要想战斗 , 首先你得不饿着肚子。 涓 爱 情 破裂 望获得婚姻 的自主和爱情的 自由。 在封建礼教 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强 的反抗精神, 但 但是由于经济 涓生一开始追求的就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 而全然不顾现实 , 当他失业后 , 无法正确 统治的时代, 那些“ 仁义道德” 却容不下他们的叛 陷人 了困境 ,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 的爱情 , 生计问题”“ , 生的苦 闷” 使他背弃 了自己构 逆! 他们需要的是“ 忠诚” 的奴隶 !那些“ 德高望 情 , 子君也得去为 了生计而忙碌着 , 他们再也没 面对“ 重” 的封建卫道 士和“ 屋子” 面的“ 铁 里 沉睡者 ” 有时间“ 谈家庭 专制 , 谈打破 旧习惯 , 男女平 筑 的爱情 , 谈 甚至断送了一个女子的生命 , 以他 所 无情无义的 ; 而子君则不同, 她从一开 们, 决不允许他们的“ 屋子” 里出现叛逆者 ! 等, 谈伊 卜 谈泰戈尔 , 生, 谈雪莱 ……” 自然就少 是 自私的, , 也许他们都忘却 了经济对 始就表现 出对封建礼教 , 封建道德 的反抗 , 能 并 在那问“ 屋子 ” , 永远地维护着他 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了。 铁 里 人们 们认为是无法替代 , 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 。涓生 他们来说是那么 的重要 , 记得鲁迅在 《 娜拉走后 清醒地面对现实 ,所以她虽然也很害怕涓生失 里面说道 :但 ^ “ 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 的 业 ,但当涓生真的失业了也没有便她彻底失望 , 和子君经过 自己的努力 , 成功地同居了 , 找到了 怎样》 重新开始 。可 自己的爱情 , 在他们 自己看来 , 一切都是 幸福的 到来 , 至少也得 留一点残喘 , 正如涸辙之鲋 , 急谋 她还希望能与涓生一道克服困难 , 就要这较为切近 的经济权 , 一面 事 与愿违 ,她的最终结局就如鲁迅评 易 生的 ( 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 ) 在那些封建卫 升斗之水一样 , , 但 。所 以, 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满的爱 《 娜拉》 娜拉出走是为了追求个人人格 的独立 , , 道士的眼里 , 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 激进分子” 是 再想办法” 必须去解决一下 自己的经济问题才行。 “ 出走之后呢? 要么回来 , 要么沦落为娼 。凭着子 ” 不允许存在的!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 , “ 讥 情 , 2主观 原 因 君的性格她肯定不会选择做娼妓 , 那么就只有又 笑, 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 , 最终无爱的人间断送 21 .男女 主人 公本身 的性 格弱点注定 了其 回到那个曾背叛的旧家庭 , 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 , 因为他们破坏 就是 了这个忠于爱晴的女子 。 正像涓生悔恨时认识到 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 同的“ 道德” 。 爱情必定是—个悲剧 乘“ 四” 五 时猛烈 冲击封 建的文化大潮 , 子 的“ 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 现在爱没有 她 。 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 她只有在痛苦和无奈 中离开人间。 “ 铁屋子” 里面的人们身上 , 他们一旦违背了这些 君 和渭生蔑视社会 舆论 , 家庭束缚 , 冲破 勇敢 地 了 , 准则 , 在社会上就难以生存。或许涓生和子君的 生活在—起了。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 , 他们的确 总的来说 ,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 因主 当时社会现实的客观原因和涓生子 爱情得而复失的时候 , 子君可以重新过上 自己的 找到了 自己的爱情 。 他们 的爱是甜蜜的 , “ 我也渐 要有两方面: 这一悲剧不仅有一定的历 生活 , 那也不算是太大 的悲剧 , 最多我们只是可 渐清醒地读遍了她 的身体 , 的灵魂” 那时的涓 君思想上的主观原 因。 她 。 同时还有很重要 的现实意义 。它启示我 惜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风而 已, 也不会有 生是勇敢 的, 对爱情是真挚的, 也是令人感动的。 史意义 , 我爱子君 , 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 ”他们抛 们 : , 婚姻不只是个 人问题 , 还是社会 问题 , “人 太大 的悲伤 。 但是 , 当时那样沉滞、 在 腐朽的社会 “ 爱才有所附丽” 为了生活, 首先要解决 里 ,现 在她 知 道 , 以后 所 有 的只 是 她 父 亲— — 弃 了世俗的跟光 , “ 她 彼此依偎 , 彼此鼓励着 , 准备逃 必生活着 , 追求 然而 , 随着 生存或生存质量 问题 。 只有获得独立的经济生活 儿女的债 主——烈 日 一般 的严威和旁人 的赛过 脱这个沉滞的社会 , 自己的爱情 。 才可能有爱存在 。 同时 , 涓生和子君 涓 和精神生活 , 冰霜的冷眼。 此外便是空虚。 负着空虚的重担 , 在 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 ,在生计断绝 的困境 中, 随 虚伪和卑怯 爱情悲剧, 面告诉我们 : 从反 追求爱情婚 姻 自由 , 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 的路 , 这是怎么可怕 生那 自如的心情没有 了, 即自私 、 他们的爱情也就在那 真正实现个性解放, 必须同改造社会的斗争结合 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 , 又不过是——连墓碑 的心理便膨胀起来。于是 , 慢慢地变淡 , 慢慢地变质 , 最后走 起来 , 才有 出路。 也没有的坟墓 ” 。那是什么? 那是吃人的社会啊 ! 膨胀的心理中, 参 考 文献 既然子君违背了“ 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 向了破裂 。 “ , 1 美) 】 成 M. 北 当然 , 我们不能因此认为涓生就是一个 坏 【 ( 马 斯 洛 , 明 编译 玛 斯 洛 人 本 哲 学 【】 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 没有墓碑的坟墓” , 了 这

论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论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论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摘要:鲁迅以深沉的笔调、强烈的感情、浓重的色彩,塑造了许多迥异的女性形象:“铁屋子”里的传统女性、“五四”时期觉醒的女性、走上社会反抗的女性。

可她们最终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

本文试图分析这三类女性形象,并探讨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而由此解读鲁迅先生的女性观问题。

关键词:鲁迅悲剧女性形象女性观现代“妇女解放”的呼声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妇女解放的声浪震得无人不知。

鲁迅是最关心妇女问题和社会下层妇女命运的作家之一,提及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自然地就会想到以《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为代表的一批女性形象,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向社会提出控诉,发出呐喊。

仔细分析这些女性的生存状况、斗争方式,就能发现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是逐步发展的,鲁迅的“女性观”是不断进步的。

一鲁迅在“五四”及其退潮时期对女性寄予了深刻的关注,创作了一些以妇女生存状态与命运为内容的小说,这些女性尽管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然而她们却有着同样悲剧性的命运。

(一)“铁屋子”里的传统女性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被囚居在传统的“铁屋子”里,她们是不能自由主宰自己命运的。

从社会到家庭直到个人,从精神到物质,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和独立性。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

[1]的确,人一旦丧失独立地位和独立品性,剩下的也许只有奴性了。

祥林嫂是不幸的女性,她是个连想做“奴隶”也不得的寡妇。

祥林嫂虽然进行了拼死的反抗,仍然没有摆脱再嫁的命运。

再回到鲁镇的祥林嫂已经被所有的人认为是“败坏风俗”的。

祥林嫂所讲的有关阿毛的悲惨故事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的消遣,连她头上拼死抵抗留下的伤疤也成了人们寻开心的话题。

在这种要生不能,要死不敢的尴尬境地的煎熬中,祥林嫂开始“疑惑”了,她受尽一切苦难,丧夫失子,逆来顺受,为了赎罪,用尽了所有的积蓄,在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让千人踩万人跨,以赎去一生的罪恶。

鲁迅早逝的悲剧

鲁迅早逝的悲剧

鲁迅早逝的悲剧阅读鲁迅,了解鲁迅,知道鲁迅的一生是很伟大的。

但同时也从中体察到他的痛苦与不幸,他的早逝,就是很大的一个悲剧。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时年只有56岁。

如果鲁迅能够再多活几十年,那将对中国现代文学事业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然而不幸的却是他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鲁迅为什么会早逝,这与他生活道路的坎坷,屡遭不幸,使他的身心不断地受到打击和伤害是有很大关系的。

鲁迅一生多灾多难,早在年幼时期,祖父因科举考试弊案入狱,后来父亲又身患重病而殁,因而家庭陷入了天灾人祸交加的困境之中,使鲁迅从十几岁开始,就被人歧视为‚乞食者‛,同时还受到了不少的冷遇和‚白眼‛,这给他年幼的心灵,一开始就蒙上了阴影,遭受到痛苦的创伤。

因为家庭贫困,鲁迅求学的生涯,既艰苦而又曲折,不仅要去寻求不需要交学杂费的学校就读,而且读书的生活也是非常困难的。

如鲁迅怀揣母亲给他仅有的八元钱来到南京求学时,因不满水师学堂的生活而辗转考入了矿路学堂。

在矿路学堂读书虽然比水师的待遇较好,但所需的零花钱仍不够用,只有将自己因成绩优秀所获得的奖章拿去卖钱,以资助零用,可见他当时读书生活是多么的拮据。

后来考取官费留学日本期间,学习生活仍然是非常艰难的。

特别是他为了帮助正在日本求学的二弟周作人与羽太信子的恋爱与结婚,同时还为了尽儿子对母亲的孝道,他毅然中途弃学回国,另谋生路,为此作出了自己痛苦的抉择和牺牲。

鲁迅从日本回国以后,所面临的家庭困境,经济负担是很重的。

他经友人推荐,开始在杭州一所师范学校教书,每月月薪只有30多元,除负担家人的生活费用外,每月还要寄60元钱给在日本求学的二弟周作人,严重的入不敷出,只得靠变卖家产维持生计。

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鲁迅的精神压力很大,心里非常苦闷,整天郁郁寡欢,很显然,这种无言的痛苦,对鲁迅的身体健康也是有很大影响和伤害的。

后来因时、事的变迁,鲁迅的工作更换多次。

最后辗转来到北京旧教育部供职,因为家庭负担重,收入低,经济拮据,甚至有时要借钱度日。

鲁迅先生对悲剧喜剧的定义

鲁迅先生对悲剧喜剧的定义

鲁迅先生对悲剧喜剧的定义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悲剧和喜剧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反映了人类存在的各种情感和命运的起伏。

鲁迅先生对悲剧的定义是:悲剧是一种通过揭示人类内心的痛苦和悲伤来引起观众共鸣的戏剧形式。

在悲剧中,主人公通常经历了命运的不公和悲惨的结局。

悲剧通过展示人类的弱点和命运的残酷性,使观众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思考。

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一种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揭示人类的脆弱性和命运的无常性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悲剧中,人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思考自己的命运,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

鲁迅先生对喜剧的定义是:喜剧是一种通过揭示人类生活中的笑料和荒谬来引起观众笑声的戏剧形式。

在喜剧中,主人公通常经历了一系列滑稽可笑的事件和误会。

喜剧通过展示人类的愚蠢和荒谬,使观众产生欢乐和轻松的情绪。

鲁迅先生认为,喜剧是一种让人忘记痛苦和压力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揭示人类的荒诞和笑料来引起观众的笑声。

在喜剧中,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的束缚,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轻松。

鲁迅先生认为,悲剧和喜剧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人类的生活中,既有悲剧的痛苦和悲伤,也有喜剧的欢乐和笑声。

悲剧和喜剧的存在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鲁迅先生对悲剧喜剧的定义是具有深刻见解的。

他认为,悲剧和喜剧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通过展示人类的痛苦和欢乐,引起观众的思考和笑声。

悲剧和喜剧的存在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观看悲剧和喜剧,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卷第1期Vol.3,No.1滨州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B inzhou Vocati onal College2006年2月Feb.,2006悲剧鲁迅3程福菊(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滨州 256624)摘 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但他生前并不快乐,死后更是可悲。

即使到了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鲁迅。

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我们没有把鲁迅先生当成一个文学家,一个思想家,而更多的把他当成一个政治家,这是特定的时代强加在鲁迅先生身上的悲剧。

那么在静下心来认真地、全面地研读他的作品之后,或许才能领会到鲁迅先生在文学上、思想上的深刻性与前瞻性,才能真正理解他。

关键词:悲剧;鲁迅;理解中图分类号:I210.96 文献标识码:A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指那些合乎历史必然性的人类进步要求和美好品质。

毁灭,是指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遭受到的挫折、失败和牺牲。

鲁迅先生对悲剧的分析侧重于说明悲剧的特定对象,即被毁灭的是有价值的东西,并暗示出悲剧的效果,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惋惜。

鲁迅先生对悲剧的定义,可谓简洁,可谓深刻,且影响颇深,但鲁迅先生绝对没有想到的是,他下的定义,应用到他的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鲁迅先生是“有价值”的,这自不用说,他的“被毁灭”,不是他“所遭受到的挫折、失败和牺牲”,而是他的不被世人理解,更是他的被人利用,还有他的被人神化,鲁迅先生生前并不快乐,死后更是可悲。

以前,人们讲鲁迅可悲时,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婚姻,然后是他的兄弟失和,还有母亲的爱给他造成的精神上的重压,甚至他的“复仇”心态,这些,在鲁迅的一生中,不可不谓影响深重,但这毕竟还属于他的家务事,“清官难断家务事”,其中的是是非非,我们断不了。

只是他身后的一些事,欲值得探讨。

鲁迅先生去世后,毛泽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连用三个“伟大”,从顺序上看,首先肯定的是他是一个文学家,其次肯定的是他是一个思想家,最后才说他是一个革命家。

不幸的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忘记了鲁迅是一个“文学家”,忘记了他是一个“思想家”,而把他作为一个“革命家”推上“神圣的祭坛”。

对于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或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他们不喜欢鲁迅,甚至表示厌恶反感并产生亵渎诋毁的欲望,这是为何?看看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历来所选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吧:《狂人日记》是反对吃人的封建社会的;《孔乙己》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批判孔孟之道和封建教育制度;《药》的主题是: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醒人民的觉醒,推翻整3收稿日期:2005-03-17作者简介:程福菊(1969-),女,山东滨州人,滨州职业学院基础部语文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语言研究。

第1期程福菊 悲剧鲁迅个封建制度,才是改造旧中国、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绞死的贫苦的劳动妇女;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摇摇欲坠的雷锋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纪念刘和珍君》使作者觉得他生活的世界是“非人间”;《“友邦惊诧”论》揭批了“友邦”的反动派立场、虚伪假面、险恶用心;《为了忘却的纪念》是暂时忘却这心头的悲愤,继续战斗,以此作为对烈士们的最好怀念。

有人说,“你对20世纪上半叶的了解如果不满足于教科书的灌输,那就去读鲁迅全集后面的注解”。

诚然,鲁迅先生说过“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他也的确写了大量的“匕首、投枪”般的文章,刺痛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神经。

但是,他还说:“”,“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前的准备”。

所以,现在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首先感觉到的是这是一篇充满儿童生活乐趣的文章。

例如他认为家人送他去三味书屋,“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隔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跳下来罢……”在三味书屋读书时,逃课去“捉了苍蝇喂蚂蚁”,趁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偷着画画儿做游戏……,想想看,我们在小时侯,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呢?如果对初中生讲《藤野先生》时,单纯的把它讲成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把教学的重点落在分析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上,学生的兴趣可能会更浓一些。

固然,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对留日生活的回忆来阐述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历程,这一点,留给研究鲁迅的人去研究更合适。

《拿来主义》借形象设喻,讲的是无产阶级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现在看来,就是抛弃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我们也同样赞同鲁迅先生的态度。

初中课本里节选的《社戏》一文,把它当作一篇“能给人愉快”的散文,反而让人更愿意去读。

我们平时对学生讲鲁迅先生的文章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就去挖掘它的深刻含义,我想这才是学生不喜欢鲁迅先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也绝对不是鲁迅先生的本意。

有很多文章,如果不把它当成匕首、当作投枪,不去想它的革命性,反而能让我们读出更多的趣味。

让学生能愿意读鲁迅,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鲁迅先生啊!鲁迅先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闻一多语),作为一名文学家,对文学上的一些问题,鲁迅先生和形形色色的人进行过论争、论战,这种论争、论战,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之下,的确是“战斗”的,但这种“战斗”,首先我们应该把它界定在文学方面、思想方面。

但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却把它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以至于有一些人,一进入我门的视野,就被定格为“反动”的。

其中,最为大家熟悉的,莫过于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梁实秋了。

著名学者房向东认为,“梁实秋,文学理论家、散文家、翻译家,著作有《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等”。

但在当今中国许多人的印象中,梁实秋的名字是和“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胶结在一起的,原因就是那场发生于二十年代初期的和鲁迅先生关于文学阶级性的论争之后,从此,梁实秋在革命阵营中的名声很不好。

鲁梁的论战从1927年开始,到1936年10月鲁迅不幸病逝,持续八年之久,其论战的主旨,着重于两个问题:一是文学的阶级性和普遍的人性问题;二是关于翻译中的硬译问题。

当然,这过程中还涉及其他问题,诸如批评的态度、文人之行、“第三种人”等。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闭关锁国多年的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的开放,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国人在接受新东西时,先是新鲜,新鲜过后必定是迷惑,有了迷惑,才能思索,思索过后,才能辨别出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这之中,如有“几个较为清醒的人”的指点,对广大接受者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而“几个较为清醒的人”不可能是同一种观点,所以他们之间也会发生论争,这是理所当然的,文艺的问题是不怕争论的,文艺问题的论争是不可能完全分得清谁是谁非的。

但是现在国人当中,又有几个承认梁实秋是“文艺理论家”呢?造成现31滨州职业学院学报第3卷在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鲁迅先生那篇著名的文章《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在我们还不认识梁实秋时,这篇文章就已经深入我们的心中,这种先入为主的观点,给人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

现在即使那些吹捧梁实秋的人,又有几个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呢?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季羡林也说:“我们今天反对任何人搞‘凡是’,对鲁迅也不例外,鲁迅是一个伟大人物,这谁也否认不掉,但不能说凡是鲁迅说的都是正确的,……难道因为他对梁实秋有过意见,梁实秋这个人就应该永远打入十八层地狱吗”?文人之间学术上的论争,只当作学术上的论争吧!这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尊重,也是读懂鲁迅先生的一种表现,本来鲁迅先生也没有把梁实秋一棍子打死的心思。

文革中,毛泽东被敬如神明,他的话句句是真理,凡是他拥护的就应当拥护,凡是他反对的就应当反对,因为毛泽东给鲁迅先生加上了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旗手等一大堆美誉。

那么鲁迅先生批评过的人,在那个时代,大都遭到灭顶之灾。

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莫过于“四条汉子”了,“四条汉子”指的是周扬、田汉、夏衍、阳翰笙,鲁迅先生和他们的冲突,多是学术上的问题,如“关于大众语的问题”,关于“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的问题,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关于“国防文学”。

鲁迅先生用他那幽默而又调侃的笔,“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但在公开的场合,公开发表的文章中,都留有余地,顾全大局,总的来说是理性态度的。

但让鲁迅先生想不到的是:“四人帮”以鲁迅先生对“四条汉子”的批评为借口,无限上纲,对“四条汉子”进行政治迫害,鲁迅先生的讽刺与幽默,日后竟然成了致“四条汉子”于死地的工具。

“四条汉子”之一的夏衍,在过了近半个世纪以后的1979年,对鲁迅仍然耿耿于怀,愤愤不平,他在《一些早该忘却而未能忘却的往事》一文中写道:鲁迅给徐懋庸的信是1936年8月写的,那么,信中所说“去年的有一天,一位名人约我谈话了”一语的“去年”应该是1935年,而1935年秋天,阳翰笙、田汉早已被捕,被押到南京去了,怎么会有“四条汉子”去看鲁迅呢?这分明是错的。

又如“却见驶来了一辆汽车,从中跳出四条汉子……一律洋服,态度轩昂”。

到过旧上海的人知道,内山书店所在地北四川路底,是所谓“越界筑路”区域,那里既有工部局巡捕,又有国民党警探。

在当时那种政治情况下,我们四个人在内山书店门口下车,会引人注意,所以我们的车子过了横滨桥,在日本小学前停下来,然后四人分头步行到内山书店,而其时鲁迅在书店门市部里间等着我们,不可能“却见驶来了一辆汽车,从中跳出……”的,“一律洋服”也不是事实,其他三人穿什么我记不起来了,而我自己却穿着一件深灰色骆驼绒袍子。

因为一进内山的日本式会客室,在席子上坐很不方便,就把袍子脱了,所以我还能记得。

至于“态度轩昂”,那时我们都是三十上下的人,年纪最大的田汉36岁,身体也没病,所以“轩昂”了一点可能是真的。

这是干部向领导汇报工作,是战友间的会见,既不是觐见,也不是拜谒,那么不自觉地“轩昂”了一点,也不致犯了什么不敬罪吧。

夏衍把鲁迅批得体无完肤了。

像夏衍这样的名人,竟然也会“气”郁于胸中40多年!夏衍肯定知道:“鲁迅写到他不满的人的时候,常常会信笔写来,加以艺术夸张”。

夏衍的“气”是因为“四人帮”借“四条汉子”这一帽子迫害他们而生的,这是鲁迅先生的悲剧呢?还是中国的悲剧?正像人们当初不理解夏衍的“气”会一气40多年一样,有不少人认为,像鲁迅先生这样伟大的人物,他的心胸应当是宽阔的,它的气量应当是宏大的。

否则,就会有人议论“鲁迅多疑”,就会有人“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的”。

多年来,我们一直把鲁迅先生当作一个伟人,甚至是神,而忘了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有着七情六欲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