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煤粉锅炉燃烧调整试验方法

合集下载

670t/h褐煤锅炉燃烧调整试验分析及优化运行

670t/h褐煤锅炉燃烧调整试验分析及优化运行
组合 方式 煤 粉分配挡板 位置 ~・ 次风管煤粉量


2 3
“倒塔 ”配
9% l0 6 l 0 8 % 5%、 10 炉膛 出口氧量保持在 3 % 右; 0 % 0 % 0 9 0 下 0%; 8 % 6 %l0 .左 5 上 二次风 中二次风 下 二次风 二次风采用 均等配 风方式 。 风 式 方 上 l下 上 l下 上 l下 4 . 3磨煤 机 出 口温度在保证 磨煤 出力的前 1 %l0 8 0 6 l0 提下维持在 1a 0 0 0 8 0 1 % %l % 0 % % 6 2℃左右 。当燃煤挥发份较高 时 , 上 二次风 中二 次风 下 二次风 也应 尽量保 持磨煤 机出 口 温度在 10 左右 。 ℃ 1 当 “ 鼓 ”配 腰 风 式 方 上 I下 上 J 下 上 I下 磨煤机 出 口温度低 于 8 ̄时应适 当降低锅炉负 0 C 6%I 0 1 %I0% 0 % 荷 , 0 % 0 0 8 6 8 0 1 %I0 否则会造成锅炉热效率下降。
中国新技术新产 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1 7 1—
工 业 技 术
兰 : C ia N w T c n lge n r d c s h n e e h oo isa d P o u t
60 h褐煤锅炉燃烧调整试验分析及优化运行 7t /
刘 也 .
( 大庆 油 田 电力 集 团 油 田热 电厂 发 电分 厂 , 黑龙 江 大庆 13 1 ) 6 34
摘 要 : 对 大庆 油 田热 电厂 # 针 2锅 炉运行 中锅 炉排 烟 温度 , 渣 、 灰含碳 量 偏 高 , 而导 致锅 炉效 率有所 下 降。为 了提 高锅炉 运行 灰 飞 从 经 济性 , 到影 响锅 炉效 率 的主要 因素 , 求合 理 的运 行 方式 , # 找 寻 对 2炉的锅 炉排 烟 温度 、 炉排 烟 氧量 进行 了标 定 , 锅 对灰 渣 成分进 行 测 试 , 时进行 制 粉 系统 优化 调 整 、 同 煤粉 细度 调 整 、 煤 机 出口温度 调 节 、 次风挡 板 优 化调 整 、 炉 变氧 量 等单 因素 的优 化 调 整及 磨 二 锅 测 量 , 析 五种 因素 下对锅 炉效 率的影 响 , 分 并给 出了在锅 炉额 定 工况 下的优 化运 行 方式 。 关 键词 : 燃烧 调整 ; 炉 热效 率 ; 锅 优化 运行 方 式

600MW“W”型煤粉锅炉燃烧调整试验研究

600MW“W”型煤粉锅炉燃烧调整试验研究

2 燃 烧 调 整试 验
2 1 常规 工况 下热 效率 测试 .
在现 有 入炉煤 质 和运 行方式 未 做调整 情况 下 , 对锅 炉 运行 经济 性 现状进 行摸底 。 当 “ w” 火 焰锅 炉处 于 额定 负荷 点 时 ,效 率 可达 到 9 % 以上 。经测 试 ,锅 炉 尾 部烟 道 未 有严 0
重漏 风现 象 ;排烟 温度 15~1O ( 炉 煤 收 到 2 3℃ 人
基含 硫 高 ,避 免空 预器 冷 端腐蚀 ,设 计有 暖风 器 , 试验 过 程 中 隔离 ) ;飞 灰 可 燃 物 1 0~1% ;炉 渣 3
可燃 物 1 2~1 % 。 4 2 2 燃 烧调 整试 验 项 目 .
开 度逐渐 减 小 ,飞 灰 可燃 物 含 量 呈 下 降 趋 势 。此 时 ,拱 上二 次风 量 逐 渐 增 加 ,旋 流燃 烧 器 出 口 回
流 区逐渐 增大 ,着火 煤 粉 气 流 能 与 二 次风 较 早 混
膛 氧量 4 2 % 为最佳 氧量 。 .0
亚 临界 、一 次 再 热 、 自然 循 环 、单 汽 包 锅 炉 ,整 体 Ⅱ 型 布置 ,全 钢构 架悬 吊紧身 全封 闭 结 构 ,单 炉膛 ,平 衡通 风 。制 粉 系统 采 用 双进 双 出钢 球 磨
煤 机配 冷一 次 风 机正 压 直 吹 式 系统 ,每 台锅 炉配 有 十二 台电子 称 重式 给 煤 机 ,六 台双 进 双 出钢 球
耿 向瑾 陈 红 范 文 武 沈永 庆 甘 建 英
昆明 6 05 ) 5 0 1
( 南 电力试 验研 究院 ( 团 )有 限公 司 电力 研究 院 ,云南 云 集
摘 要 :介 绍 B &WB一22/7 一 M 型 “ 08 1 .4 w” 火焰锅 炉燃 烧 调 整 试 验 情 况 ,探 讨 影 响 燃 烧 调 整 主 要 因 素 ,分 析存 在 问题 和解 决方 法。

锅炉燃烧器改造后的燃烧调整试验研究

锅炉燃烧器改造后的燃烧调整试验研究
机处 。

( ) 煤 取样 : 1原 每个 工 况开 始前 3h每 隔 1 n 5mi 取样 一 次 , 每次 取 样 为 1k 。取 样 时用 铲 子沿煤 层 g 厚度 方 向挖取 , 后放 人贮 煤桶 中 , 然 要求贮 煤桶 密封
性 良好 , 以避 免 水 分 蒸 发 。 由 电厂 作 工 业分 析 。其
中选 取一 个代 表性 试样 送 哈尔 滨 电站设备 成套 设计 研究 所进行 元 素分 析 。
( ) 粉 取 样 : 验 工 况 前 3h进 行 , 验 细 度 。 2煤 试 化
2 试 验 结 果
2 1 3 0M W 负 荷 下 的 燃 烧 调 整 试 验 . 0 在 3 0M W 负 荷 下 进 行 了 炉 膛 出 口 氧 量 、 风 0 配
i mpr v d by u i g ofh io a on e r t d p o e s n orz nt lc c nt a e owd r d c a ur e e h q . e e o lb n r t c ni ue
[ e od  ̄ cmb sina jsme t K yw r s o u t du t n ;widbe dn c e ;b r e ;o y e o tn o n ln igsh me un r x g nc ne t
据。
1 试 验 方 法 和 测 点 布 置
1 1 试 验 方 法 .
() 7 炉膛 温度 的测 量 : 低 负荷 试 样 期 间 , 红 在 用 外 光 学高 温计 在 炉膛 各 看火 孔 观察 记 录 。每 0 5h .
记 录 一次 。 1 2 测 点 布 置 .
在改 变一 次 风速 、 二次 风速 的配 风方 式时 , 必须 要考 察一 次风 速 、 二次 风 的配风 方式 、 内氧量 等对 炉

锅炉燃烧优化调整技术

锅炉燃烧优化调整技术

2)掺冷风量对排烟温度影响
②运行控制磨煤机出口温度偏低 按照《电站磨煤机及制粉系统选型导则》(DL/T 466-
2004)规定的磨煤机出口温度,见表1。 锅炉设计时热风温度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燃烧的需要; 所选定的热风温度往往高于所要求的磨煤机入口的干
燥剂温度,因此要求在磨煤机入口前掺入一部分温度 较低的介质; 运行中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的越低,则冷一次风占的 比例越大,即流过空预器的风量流量降低,这样引起 排烟温度升高。
➢ 排烟热损失主要取决于排烟温度与排烟氧量 (过剩空气系数)
➢ 排烟热损失是锅炉各项热损失中最大的 (5%~7%);
➢ 排烟温度每升高10℃.排烟损失约增加0.5%~ 0.7%);机组发电煤耗升高约1.7 ~2.2 g/kWh。
➢ 过高的排烟温度,对锅炉后电除尘及脱硫设备 的安全运行也构成威胁。
烟气余热利于系统图
~180
贫煤 130 烟煤、褐煤 70
褐煤 90 烟煤 120
烟煤 70~75 褐煤 70 Vdaf≤15%的煤 100
当Vdaf<40%时,tM2=[(82-Vdaf)×5/3±5] 当Vdaf≥40%时,tM2<70
高热值烟煤<82,低热质烟煤<77,次烟煤、褐煤 <66
备注:燃用混煤的,可允许tM2较低的相应煤种取值;无烟煤只受设备允许 温度的限制
W火焰燃烧方式
➢ 无烟煤这种反应特性极低的煤种 (可燃基挥发分低于10%),
➢ 采用“W”火焰的燃烧方式,通过 提高炉膛的热负荷,延长火焰行程 等手段来获得满意的燃烧效果。
左侧墙
右侧墙
燃尽风口
燃烧器
➢ ➢
前后墙对冲燃烧方式 ➢
沿炉膛宽度方向热负荷分布均匀 过热器、再热器区炉宽方向的烟温 分布更加均匀 燃烧器具有自稳燃能力

300MW锅炉热态燃烧制粉系统优化调整试验

300MW锅炉热态燃烧制粉系统优化调整试验

300MW锅炉热态燃烧及制粉系统优化调整试验研究【摘要】对国内某300mw锅炉进行了热态燃烧及制粉系统优化调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煤粉颗粒偏粗、飞灰偏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对策,提高了机组运行经济性。

【关键词】电厂锅炉;制粉系统;优化调整;热态燃烧1. 设备概况试验锅炉为上海锅炉厂生产的sg-1025/16.7-m313up 型直流燃煤锅炉,单炉膛燃用烟煤(贫煤),四角切圆燃烧,固态排渣煤粉炉,锅炉本体采用悬吊结构,露天布置采用覆管式轻型炉墙,配上海汽轮机厂n300-165/535/535,300mw汽轮机组。

燃烧器为直流式四角布置切圆燃烧,每组燃烧器设有五层一次风和七层二次风喷嘴,一二次风采用间隔布置。

制粉乏气作为三次风从燃烧器上部分两层八个喷嘴从前后墙送入炉膛。

制粉系统为钢球磨中储式热风送风系统,配四台dtm350/600 型钢球磨煤机。

2. 实验仪器及依据与数据处理方法本次燃烧调整试验采用锅炉性能试验专用仪器和仪表,所有仪表和仪器经过鉴定部门检验,有关需要现场标定的仪表也在现场进行了标定,有效保证了测试数据的真实可靠。

制粉系统试验按照《电站磨煤机及制粉系统性能试验》(dl/t467-2004)[1]进行;燃烧调整试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gb10184-88)[2]进行,并参照《煤粉锅炉燃烧调整试验方法》。

所有测量数据均以算术平均值引入相关计算,测量结果不考虑测试仪器的系统误差。

3. 制粉系统试验与结果分析3.1 磨煤机钢球装载量试验在磨煤机停运状况下,对磨煤机实际钢球装载量进行测量,各台磨煤机实际钢球装载量与其空载电流的对应关系曲线见图1。

根据磨煤机直径、磨煤机长度、磨煤机体积、磨煤机筒体临界转速、最佳钢球装载系数以及钢球堆积密度计算得到最佳钢球装载量为52.13t。

实际的最佳钢球装载量需要通过试验确定,一般情况下,实际的最佳钢球装载量总在计算的最佳钢球装载量附近。

锅炉燃烧调整与各项指标的控制措施

锅炉燃烧调整与各项指标的控制措施

锅炉燃烧调整及各项指标的控制措施防止锅炉结焦和降低污染排放指标措施——针对此题目进行内容的增减细化和完善,要充分发挥合力团队和专工及主任层面作用,总结经验,真正发挥指导运行人员操作的目的!而不是为完成我布置的工作去应付!建议妥否请考虑!在锅炉运行调整中,在每一个运行工况下,对每一个参数的调整及控制的好坏,直接反映出锅炉燃烧调整的水平,最终反映在整台机组运行的稳定性上。

针对我公司情况,锅炉调整主要是对燃烧系统的调整,其次是各个参数的调整及控制。

下面将详细介绍锅炉调整的每一个环节。

燃烧调整部分:一、送、引风量的调整及控制在平衡通风的燃煤锅炉风量的调整中,原则上直接采用调节送、引风机动叶或静叶开度的大小来调整。

总风量的大小,主要依据锅炉所带负荷的高低、氧量的大小以及炉膛负压来控制。

目前#1、2炉引风量的调节,在稳定工况运行时主要是投入自动调节。

送风量的调节,在负荷稳定时投入自动调节,在负荷波动大时手动调节。

在点炉前吹扫条件中规定风量大于30%所对应的风量的质量流量为280T/H,根据这一基准,在正常调整中,按照负荷高低和规定氧量的大小来控制送风量。

将炉膛负压调节在-19.8Pa~-98Pa为基准来控制引风量。

二、燃料量的调整及控制1、锅炉负荷小幅度变动时调节原则:通过调节运行着的制粉系统的出力来进行。

调节过程(以少量加负荷为例)1)在给煤量不变的情况下,首先将A磨煤机的调整做为燃烧稳定的基础,然后通过适当开B、C磨煤机容量风门开度来调整负荷,调整时不要大幅度开容量风门,根据负荷情况,可单侧或双侧调整,调整幅度控制在2%开度左右,调整后,密切注意汽包压力或主汽压力以及氧量的变化趋势,如果压力上升快,可适当对单侧容量风门回调来进行控制。

2)在各台磨煤机容量风门开至40-45%时,此时应根据磨煤机料位及电流情况,来增加给煤量,根据长时间观察,每台磨煤机给煤量最稳定工况出力在54-56T/H之间,在掺烧劣质煤(如金生小窑煤)时,出力在48-50T/H之间。

锅炉调试方案之十三--燃烧调整试验方案

锅炉调试方案之十三--燃烧调整试验方案

BT-GL-02-13XXXXXXXX扩建工程#3机组锅炉燃烧调整试验方案XXXXXXXX科学研究院二〇二四年一月签字页批准:审核:编写:目录1.编制依据 (5)2.调试目的 (5)3.系统及主要设备技术规范 (5)4.试验内容 (7)5.锅炉燃烧调整应具备的条件 (7)6.试验程序 (8)7.试验方法和步骤 (8)8.职责分工 (9)9.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因素控制措施 (10)1.编制依据1.1《火力发电厂基本建设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1996年版)》1.2《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篇(1992年版)1.3《火电工程调整试运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1996年版)1.4《火电工程启动调试工作规定》(1996年版)1.5设计图纸及设备设明书2.调试目的锅炉燃烧的好坏对锅炉及电厂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有很大的影响,锅炉燃烧调整可以确保着火稳定,燃烧中心适中,火焰分布均匀,配风合理,避免结焦等,维持锅炉汽温、汽压和蒸发量稳定正常,使锅炉保持较高的经济性运行。

本措施的制定是为了在整套启动阶段指导锅炉燃烧调整,保证在锅炉试运中能够安全正常运行。

3.系统及主要设备技术规范3.1系统简介XXXXXXXX扩建工程#3机组锅炉是由东方锅炉有限责任公司制造的DG1065/18.2-Ⅱ6型亚临界压力一次中间再热自然循环汽包炉。

锅炉采用摆动式燃烧器、四角布置、切向燃烧。

单炉膛、全钢架悬吊结构、平衡通风、固态排渣。

锅炉采用正压直吹式制粉系统,配五台HP863型中速磨煤机,布置在炉前,四台磨煤机可带MCR负荷,一台备用。

燃烧器为可上下摆动的直流燃烧器,采用四角布置、切向燃烧。

上组所有喷口均可上下摆动±30°,下组所有喷口均可上下摆动±15°。

油燃烧器共12个,分三层布置。

燃用轻柴油。

油枪采用简单机械雾化型喷嘴3.2 锅炉主要技术规范3.2.1煤质分析3.2.2 锅炉主要技术参数如下过热蒸汽流量 1065 t/h过热蒸汽压力 17.36 MPa过热蒸汽温度 540 ℃再热蒸汽流量 875 t/h再热蒸汽进口温度 332 ℃再热蒸汽出口温度 540 ℃再热蒸汽进口压力 3.94 MPa再热蒸汽出口压力 3.78 MPa给水温度 281 ℃排烟温度(修正前) 132 ℃排烟温度(修正后) 126 ℃过热器喷水量(一级) 36.61 t/h过热器喷水量(二级) 9.15t/h二次气喷水量 21.96t/h锅筒工作压力18.77 MPa锅炉效率 92.93 %3.2.3燃烧器规范4.试验内容4.1 锅炉主保护的检查确认;4.2 燃烧调整;5.锅炉燃烧调整应具备的条件5.1 在锅炉启动前必须对FSSS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试验,确保其动作正确可靠。

锅炉燃烧调整方法

锅炉燃烧调整方法

一、煤粉细度的确定10.2 煤粉细度为达到较好的燃尽度和较低的NO x排放水平,大容量锅炉应在满负荷运行时仍能燃用合格细度的煤粉。

锅炉在BRL及BMCR工况下煤粉细度按下式选取:R90=K+0.5nV daf(20) 式中:R90——见3.28,%。

n——见3.28,已运行机组的系数n应实测确定。

K——系数,对于V daf>25%的烟煤,K=4;对于V daf=25%~15%的煤类,K=2;对于V daf<15%的煤类,K=0。

对于褐煤,R90可以增大到35%~50%(V daf高时取大值),相应的1.0mm筛上剩余量R1.0<1%~3%。

最佳煤粉细度最终应在机组启动后经过调试确定。

高灰分煤的着火、燃烧性能较差,原则上要求相对更细的煤粉细度,即R90应适当低于式(20)的计算值。

煤粉细度fineness of pulverized-coal煤粉的研磨程度,亦即粉体中不同直径的颗粒所占的质量百分率。

它常用不同孔径筛网上的剩余量百分率表示。

经过磨煤机研磨和分离器气力分选的煤粉属于宽筛分粉体,它们的粒度分布特性一般基本符合Rosin-Rammler表达式:R x=100exp[-bx n](18) 式中:R x——筛网上的剩余量百分率(粒径>x的粉体质量百分率),%;x——筛网孔径(煤粉粒径),μm;b——表征煤粉总体研磨程度的系数;n——表征煤粉粒度总体均匀程度的系数。

系数n取决于粗粉分离器型式,最广泛使用的离心式分离器约为1.1;旋转离心式分离器约为1.2。

n愈大,煤粉粒度分布愈趋均匀,燃烧效果愈好。

实际煤粉样品的n值应使用不同孔径的3~4个筛子进行筛分,按式(18)回归计算求得。

根据上述粒度分布特性,在已知n值的条件下,一般只给出用一种筛网的测值即可;通常多用90μm孔径(按ISO 565标准,即ASTM E 11标准170目,或DIN 4188标准#70)或75μm孔径(即ASTME 11标准200目,或DIN 4188标准#80)的筛上剩余量表示,即R90或R7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箱炉膛差压
风系统阻力、预热器漏风;
燃尽风开度
汽温偏差、氧量偏差、蒸汽温度;
反切风嘴风量开度 汽温偏差、氧量偏
燃烧调整前应充分了解试验煤种特性
煤中有机物——是否易着火、是否易燃尽、是否结焦、是否会出 现高温腐蚀。
(1)表征煤化程度指标:挥发分、固定碳、氢、发热量、 镜质体反射率(褐煤2种,烟煤包括长烟煤、不粘煤、 弱粘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3 种)。
直流煤粉燃烧器
燃料风-调节着火距离,保护燃烧器不被烧损; 扩大对煤种的适应性;增强一次风射流的刚度, 防止一次风偏斜和煤粉离析;补充燃烧初期氧 量不足。
辅助风-二次风的主体部分,分量大、风速高, 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加强炉内混合、焦炭燃烧 的主要部分;对一次风有较大的引射作用;是 组织切圆燃烧、推动气流旋转的关键所在。
直流燃烧器: 燃料风 辅助风 燃尽风 风箱炉膛差压
汽温控制曲线; 入炉总风量控制曲线; 氧量校准控制曲线。
风量标定
实测: 流体温度(t); 流体压力(P); 流体动压(ΔP); 大气压力(P)。 记录: 测量装置(t); 测量装置(P); 测量装置(ΔP)。 计算: 流量系数。
(2)硫分
关于煤种
煤中无机物——是否会结渣。
(1)灰熔融温度:t1、t2、t3。 (2)灰成分: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采取措施: (1)适量增大氧量——减小出现还原性气氛的倾向; (2)缩小切圆直径; (3)一次风粉配平; (4)煤粉细度不能太粗。
关于配煤掺烧
配煤掺烧主要研究的问题: (1)配煤掺烧重点关注的问题; (2)煤品质主要指标; (3)可加成性计算; (4)配煤调整试验; (5)配煤方案经济性比较。
关于壁温
燃烧调整前应充分了解锅炉受热面壁温分布
可以反映烟道内流场分布; 可以诊断是否存在受热面爆管的趋势; 可以诊断受热面管内氧化皮分布规律; 可以诊断受热面管内是否存在异物; 可以诊断烟道内是否出现堵塞现象。
关于壁温
四角切圆直流燃烧方式炉内火焰是一个旋转的圆球火 焰,由于烟气在炉膛出口存在残余旋转惯性,因此在 锅炉烟道内不可避免地出现烟气气流沿烟道宽度方向 偏向一侧的现象,这就造成锅炉受热面吸热不均,受 热面管壁温度分布一侧高一侧低的现象 。
采用四角切圆直流燃烧方式的锅炉,如果氧化皮大量 生成,其位置一般来说是在某一侧的一个区域。
关于炉膛壁面气氛测量
测量项目: CO/ O2 测量负荷: 额定负荷
测量目的 了解炉内风量分配情况; 了解炉内结渣趋势; 了解炉内高温腐蚀趋势。
测量结果判别 在以下情况下: O2≥3%, CO≤2000ppm 一般不会发生高温腐蚀。
锅炉燃烧调整
锅炉燃烧调整工况设计要点:
(1)调什么 即如何确定调整因素,由燃烧系统决定。
(2)怎么调 即如何安排试验工况,由热工自动调节系统决定。
(3)调多少 即如何确定各调整因素的变化幅度,由煤质特性 和风门挡板的流量/开度关系决定。
确定调整因素:
一次风系统调整因素:一次风量、煤粉细度。
二次风系统: (1)燃料风+辅助风+燃尽风=总二次风量; (2)燃料风、辅助风、燃尽风既受风箱炉膛差压控制,又受风 门开度控制,为多变函数; (3)风箱炉膛差压由氧量大小和风门开度决定,为多变函数。
关于配煤掺烧
配煤计算: (1)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 (2)收到基低位发热量Qnet.ar; (3)干燥基灰分Ad; (4)全水分Mar; (5)干燥基全硫St.d; (6)煤灰熔融性软化温度ST。 以上指标均具有可加成性,直接加权计算。
关于配煤掺烧
配煤调整试验 (1)相近煤种(单一易燃峰)混烧的配煤方案——炉
提供运行卡片;
提供典型负荷的燃烧控 制方式。
修改热工组态; 提供连续函数、数组。
现代煤粉锅炉燃烧调整试验目的
两个提高,两个降低: 提高锅炉运行安全性; 提高锅炉运行经济性; 降低辅机功耗; 降低污染物排放。
换个角度讲:(1)修改DCS模块f(x); (2)为SIS提供运行操作指导。
煤粉锅炉燃烧调整试验内容
风量标定 一次风量标定; 二次风量标定; 总风量标定(或计算)。
制粉系统调整 一次风均匀性调整; 制粉系统出力调整(最大和最小); 煤粉细度调整。
锅炉燃烧调整 一次风量调整; 二次风配比调整; 总风量调整; 快速升降负荷试验。
热控系统调节方式修改
风量测量系统; 一次风量调节系统; 一次风压控制系统; 磨煤机启停程序; 二次风配风方式:
(2)基准工况的选取,主要是确定基准工况下表盘
氧量设定值和风箱炉膛差压设定值。
(3)基准工况的选取方法:在额定负荷下,根据制 粉系统试验结果选定一次风量和磨煤机分离器挡板 开度;设定燃料风门和燃尽风门开度为一定值(可 取40%);解除风箱炉膛差压和辅助风门的自动调 节关系,辅助风门开度设为定值(可取40%),风 箱炉膛差压处于跟踪状态,改变氧量记测并求取以 下关系:
风量标定
风量标定注意内容
(1)测点位置选择-磨煤机进口较长直管道上。 (2)介质-纯空气。 (3)空气流量选在日常运行范围。 (4)搞清楚热工测量系统的每一个系数的意
义,再确定修改的内容。
制粉系统调整
直吹式系统调整内容: 煤粉细度; 一次风量; 磨出口温度(如果需要); 一次风母管压力(如果需要); 磨辊加载力; 磨碗磨盘间隙; 石子煤量。
空气流量(%)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风门流量与开度特性
20
40
60
80
100
风门开度(%)
各调整因素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调整对象
影响内容
氧量
锅炉效率、蒸汽温度、结渣趋势;
煤粉细度
飞灰、大渣可燃物;
一次风量
排烟温度;
一次风母管压力 磨煤机出力、制粉系统阻力、预热器漏风;
(1)直接修改流量系数: 由实测的流量、被标定测量装置的差压和
温度计算出流量系数,并用其代替热工测量系 统的流量系数。
F C P 273 273 t
风量标定
(2)修改数组: 由实测的流量、被标定测量装置的差压和
温度计算出流量系数,并用其与被标定测量装 置的差压计算流量和差压相应的数组。
F C P 273 273 t
4
5
表盘氧量(%)
确定各因素的变化幅度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宜死搬硬套
调整因素 氧量
煤粉细度R75 风煤比
燃料风门开度 燃尽风门开度
单位 % % - % %
易燃尽煤种 0.5 5
1.8、2.0、2.2 20、40、80 20、40、100
难燃尽煤种 0.5~0.8 3~ 5
1.7、1.9、2.1 20、40、80 20、40、100
外混合,统一制粉,统一配风。 (2)差别较大煤种(多易燃峰、易燃峰变肥)的配煤
方案——炉内混合,采用分仓上煤,分别制粉,分别 配风,炉内混合。 (3)安全性调整; (4)经济性调整。
关于配煤掺烧
配煤方案经济性比较 (1)煤种的价格; (2)煤源的可靠性; (3)燃烧效果; (4)配煤后的几个方案经济性比较。
关于配煤掺烧
配煤掺烧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出力-制粉系统出力/锅炉出力、运行参数; 燃烧稳定性; 炉内结渣和积灰; 高温腐蚀与低温腐蚀; 燃烧经济性。
关于配煤掺烧
配煤掺烧指标选取原则: (1)应能最大限度的反应出煤的燃烧特性; (2)测定应简单易行; (3)应与有关工业用煤质量国家标准相配套; (4)应与燃烧设备对煤质的要求相配套。 GB7562-87《发电煤粉锅炉用煤质量》规定的煤质指标有: (1)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 (2)收到基低位发热量Qnet.ar; (3)干燥基灰分Ad; (4)全水分Mar; (5)干燥基全硫St.d; (6)煤灰熔融性软化温度ST。
273 t 101325
风量标定
4.整理后测速管测得质量流量
F 3.6 A kd 2P k P 273 P
273 t 101325
5.流量测量装置测得质量流量
F C P 273 P 273 t 101325
t/h
F C P 273 273 t
t/h
风量标定
风量测量系统的几种差压/流量转换形式:
风量标定
风量标定步骤:
(1)实测流量; (2)记录运行显示的流体温度、压力及流量测
量装置差压; (3)求取流量系数; (4)用新的流量系数建立新的流量计算公式; (5)修改有关参数。
风量标定
1.测速管测得流速
2P w kd
m/s
2.质量流量
F 3.6wA t/h
3.流体密度 1.293 273 P kg/m3
炉膛壁面气氛测量测点布置
前后墙对冲燃烧方式
四角切圆燃烧方式
直流煤粉燃烧器
燃尽风-在炉内形成分段燃烧,减少NOx生成; 为煤粉颗粒的后期燃尽提供适量的空气。
燃料风、辅助风、燃尽风组成分级送风,分段 燃烧方式是CE型直流燃烧器的独到之处。
锅炉燃烧调整
燃烧调整的任务——寻找最佳运行方式: 锅炉能正常运行; 氧量偏差较小; 汽温偏差较小; 各级减温水量均衡且较小; 减缓受热面超温倾向; 减缓炉内结渣倾向; 减缓炉内高温腐蚀倾向; 降低NOx排放浓度; 提高运行经济性。
二次风系统调整因素: (1)调整因素:总风量(氧量)、燃料风、燃尽风; (2)化多变函数为单变函数:寻找合适的风箱炉膛差压,将燃 料风、燃尽风转化为仅受风门开度控制。
基准工况
(1)基准工况是同一负荷下所有变因素试验比较的 基准,对于燃烧调整能否顺利进行影响较大,基准工 况选得好,即基准参数(基准工况下的一次风量、燃 料风量、燃尽风量、煤粉细度、表盘氧量)设定值取 得合理,既可保证试验过程中运行参数能在保证范围 内运行,燃烧器不被烧损,变工况有一定的裕度 ;又 可有目标较快地寻找到最佳工况,减少燃烧调整工作 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