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市井文化
《清明上河图》赏析

1.《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2. 这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汴河两岸清明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卷. 画面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绘市郊的景象. 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 一片枝芽萌动的小树林, 数间农舍掩映其中, 农田出绿, 阡陌纵横,赶集的人们和驮运货物的骡马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 在汴河码头停泊着数条大船, 其中有一条装满了粮食, 一些人正在忙着搬运.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展卷看去, 画面进入第二部分. 屋宇错落, 古柳参差, 临河的茶肆之中,摆着桌凳. 河中船只往来不断. 一座精致的拱桥, 宛若飞虹, 沟通两岸. 行人众多, 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热闹非凡. 一艘木船正要穿过拱桥,桅杆已经放倒, 船工握篙盘索. 桥上桥下,许多行人驻足观看. 从人们张嘴挥臂的动作中, 似乎听到了船工们吆喝的号子声和众人的喝彩声. 下桥穿街, 走过一座巍峨的城门楼, 便来到最繁华的街市. 这是第三部分描绘的景象, 这里酒楼茶肆, 宅第店铺鳞次栉比, 货物五光十色, 种类繁多, 市招高挂, 买卖兴隆. 街市上, 士农工商, 男女老幼, 骑马的乘轿的, 购物的, 叫卖的摩肩接踵, 熙熙攘攘, 真可谓" 百家艺技向春售, 千里农商喧日昼", 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穿过十字路口, 再往前行, 可是汴京的皇宫重地? 画面到此戛然而止, 给观众留下想象的余地. 但是《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又称《清明上河图卷》,是中国宋代绘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生活题材画卷的代表作品之一。
该作品创作于北宋时期,全卷长5.28米,高0.24米,由北宋画家张择端完成。
本文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欣赏它作为艺术品的价值以及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
1. 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作为绘画艺术的杰作,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画面精细入微,绘画技法独特,以细腻的线条勾勒出复杂的场景,使观者恍若置身于北宋时期的都市之中。
其次,作品采用了透视法,画面布局合理,给人一种开阔的视觉效果。
再者,画中所描绘的各个细节都十分生动,可以看到人物的衣饰、交通工具、建筑物等丰富的细节,给人一种强烈的代入感。
这些都使得《清明上河图》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2. 历史文化内涵《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美景图,更是一幅展现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
作品的内容丰富多样,呈现了当时汴京城繁忙的市井景象。
可以看到市井里有商人、贩夫走卒、官员,还有一些普通百姓在进行各种日常活动。
画中的建筑物也包括了宫殿、楼台、府邸等,展现了当时城市的繁华景象。
同时,画面中的桥梁、江河以及运输工具也表现出了汴京城繁荣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
这些都使得《清明上河图》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历史资料。
3. 艺术与历史的结合《清明上河图》成功地将艺术与历史结合在一起。
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的繁盛景象,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城市文化。
既有观赏艺术作品的享受,又能获得对历史的了解,从而丰富了观者的知识和视野。
同时,作为一幅长卷画,观者可以逐幅欣赏,感受到整个故事的连贯性,增加了艺术欣赏的体验和趣味。
4. 影响与传承《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不仅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史料,也在绘画技法和艺术表现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来的艺术家都以《清明上河图》为参照和借鉴,创作出了更多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艺术作品。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中国邮政2004年发行的《清明上河图》邮票
场景一:市郊村野
运炭的驴队
“市郊村野” 呈现了一幅乡野风 光,城郊行人匆匆、 商贾往来的日常场 景跃然纸上。同时, 通过对运炭驴队的 描绘介绍了北宋都 城东京周边地理环 境特征,以及城市 燃料的供给途径和 来源。
运炭驴队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提示】 东京地处黄淮平原地区,周边无山,缺少可用作燃料的 薪柴。《宋史〃食货志》中就记载“治平二年(公元1065 年)„„由京西、陕西、河东运薪炭至京师„„炭以秤计一 百万。”
虹桥处于《清明上河图》的中心位臵,是横跨在汴河上的一木桥技术要求 高、建造难度大,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不在汴河上修建更为容易建造的多孔桥?
【提示】 由于汴河上往来船只众多,如果建造多孔 桥的话,桥墩就会成为船舶航行的障碍。单孔 桥可以尽可能使大型船舶也能通过。正如课文 中所提到的那样,由于船舶体形庞大,即便是 单孔桥,船舶在通过的时候也要放下桅杆小心 通过。
场景二:汴河船运
汴河的重要意义
汴河又称汴水,是沟通黄河和 淮河的重要河流。
北宋建都开封后,又以孟州为 汴河起点,受黄河水,汇入淮 河,成为中原地区通往东南的 水运交通要道。 京城所需粮食、百货、军需物 资大多依靠汴河水运而来,因 此汴河可谓是东京的母亲河。
北宋漕运地图
虹桥是一座木结构桥,位于整卷画的中心。此桥结构 精巧,中间无柱,横空而架,直达对岸。桥上摊贩众多, 行人如织。虹桥两岸还有各式市场、店铺、客栈、酒楼, 是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发达的地段,因此也被人称为“河 市”。
虹
桥
场景三:都市街景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极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布局 突破了之前坊(生活区)市(商业区)分离的藩篱,一般都 是前店后宅的布局形式。当时的东京城内很多商店的营业时 间都很长,一些酒店和娱乐场所甚至有夜市。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朝社会生活

35神州文化从《清明上河图》看宋朝社会生活张福利陕西省西安高新唐南中学摘要:《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件享誉中外的艺术品,更是一卷记载中国城市发展历史的宝贵资料。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以社会学家般的眼光对社会和人文的深入解剖,还原了一千年前中华国都的繁荣状况和鲜活的市民生活。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这一画卷里面的一些细节进行分析,来展现汴京这座“新城市”在经济、人文和管理体制诸方面的运行状况。
进而说明北宋时期的城市管理及社会状况。
关键词:历史地位;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体制;社会各界;启示《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北宋末期的景象,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逐步演变而形成的,也是经过画家长期细心观察、分析、综合、整理,再加上超凡的艺术技巧才能达致的。
雷绍锋说:张择端精心布局谋篇、缜密经营位置,使人能不费力地阅读农村、浏览汴河、欣赏闹市,每段都饱含生活,构成完整故事情节。
正因如此,它不但是世界级艺术也是世界城市文明史的重要部分,是世界文明鲜有的珍宝。
《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经济及商贸活动北宋自开国以来,由于统治思想的转变,逐渐发展出新经济与城市管治的新政策,为新的城乡关系及新型城市化创造条件。
《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首都开封(汴京)印证了中国这一时代的城市化及新城市文明的特征,由商贸、制造业、娱乐和服务业所孕育出来的新城市经济及城市文明,已凌驾于传统的行政功能,为中国传统城市文明在性质、内容和空间格局上加添了新的内容。
1.货运方式及工具汴京在货运上,主要靠太平车。
它是由多至二十头驴或骡拉的载重大车,最多可载四十石。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市井——北宋东京研究

南 漕 粮 及其 他 漕 运 财 物 的仓 库 区 , 比较 容 易 “ 仓 成市 ”。在 因
《 东京梦华录 》 : 自东水门外七 里 , 载 “ 至西水 门外 , 河上
“ 河纲 船 久 例 附 载商 货 人 京 , 重 船 留 阻 ”问题 严 重 官方 汴 致 ,
津桥税海商 。” 【 到五代年间 , 周世宗修筑东京 的外城 , 这时 , 城郊草市作为必须考虑的内容甚至被写进了皇帝 的诏令口 迨 。
至 有 宋 , 京 与 地 方各 路 的陆 路 联 系 及 漕 运 沟 通更 加 便 利 , 东 尤
摘
2 09 ) 00 2
要 : 宋 东京城在 中原 古代 城 市 , 至在 中国古代城 市 中, 北 甚 无疑 是 独具魅 力 的一 个。 孟元 老 《东京 在
梦华录》 等文人笔记 中, 记述 了一个商业街 市发达、 民俗生活繁阜的文字中的东京城。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则为我 们提 供 了一 个更 为具体 的 图像 东京 。对 画 中虹桥 “ 市” 其 周边 的 沿汴 “ 市”与历 史典 籍记述 之 桥 及 河 关联性 、 北宋 东京 清明坊 与 张择 端 画作 之 关联 性进 行探 讨 , 够补 充前人 在 北 宋 东京城 市 史、 能 民俗 史研 究 中 的不足 , 而丰 富 中原历 史遗 产 的 内涵 , 进 并在 文化 支持 方 面为 中原崛起 添砖 加 瓦 。 关 键词 : 宋 东京 ; 北 清明 上河 图 ; 汴河 ; 桥 ; 井生 活 虹 市
其是到 了真宗年间, 当东京城 内 “ 侵街 ” 自家屋宅的现象 日 为 益增 多[ 城内宅屋用地紧张时 , 3 ] 、 东京城郊 的土地与空 间势必 会得 到更多的关注 ,因此城郊草市乃至聚落的发展就遇到了 新的契机 。 就汴 河 与 东京 外城 的东 水 门来 说 ,东 京 的物 质 生 命 线——汴河流贯东水 门,而近东水门内外沿汴河一线就是东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世俗生活

《清明上河图》中反映的北宋城市居民的世俗生活在反映宋代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广阔性与多样性等方面,《清明上河图》有着文字难以替代的文献史料价值,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的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精品画作,其画面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的日常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初城市建设的面貌,充分展现了开封当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都市的特点,将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凝固于一刻。
整个画面气势恢宏,让人叹为观止。
本文就以《清明上河图》以此研究北宋城市居民的世俗生活。
1、有关世俗的解释①指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史记〃循吏列传》:‚孙叔敖者,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宋.灌圃耐得翁)‚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
《香囊记〃辞婚》(明邵璨):‚只是这个人有些执古相,不通世俗。
‛②尘世;世间《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惜誓》(汉贾谊):‚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
‛《与焦弱侯书》(明李贽):‚世俗俚语亦有可取之处: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
‛《古屋》(王西彦)第四部七:‚一切世俗的享乐,一切所谓荣华富贵,我全看破了。
‛③俗人,普通人、一般人。
《南查清楚商还是南君书〃更法》:‚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孟子〃梁惠王》:‚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也。
‛《庄子〃天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之一(宋苏舜钦):‚凭栏挥手问世俗,何人得到蟾蜍宫?‛《瞑庵杂识》卷二(清朱克敬):‚世俗以势利为是非,皆此类也。
‛④流俗;庸俗《王公墓志铭》(唐韩愈):‚公所为文章,无世俗气。
从《清明上河图》透视北宋的繁荣与危机

从《清明上河图》透视北宋的繁荣与危机《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风俗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
此画生动地描绘了九百年前的北宋徽宗时期东京(东京:北宋以开封为都城东京,又称汴京)市郊村野的美丽风光,车水马龙的的汴河码头、热闹非凡的市区街道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情况,是北宋时期社会现状、百姓生活的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自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以来,宋朝统治者致力于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风貌出现新气象。
《清明上河图》就像一部流动的历史,把当时的繁华景象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鳞次栉比的楼宇间店铺林立,不管是茶馆、酒楼,还是当铺、作坊,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川流不息的街道上各种各样的小商小贩沿街叫卖,招揽生意;络绎不绝的行人游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整幅画卷灵动鲜活,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其中,真切的感受到东京城内的市井喧嚣。
宋人孟元老见证了东京城的繁华,这样写道:“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意思是:天子脚下,太平盛世很久了,京城里人口密集,物产丰盛……全国各地的人都争相往京都汇集,世界各国的使者都和宋朝往来,汇集了四海的的奇珍异货,都在京城的集市上进行交易。
)(参见《东京梦华录》)可见,北宋徽宗时期的东京城作为全国的的政治经济中心,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社会秩序安定,人口众多,商品经济活跃的大都会。
画家张择端则用他的画笔真实生动的还原了当时的繁荣盛景,让后人得以通过这幅五米多长的画卷重拾对昔日盛世的美好追忆。
追根溯源,这幅灵动的画卷透视出来的繁华离不开北宋经济的发展。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在古代,农业更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农业发达就意味着经济发达。
细读北宋历史,不难发现,随着北宋对中原的再度统一,在稳定的社会秩序的保障下,我国农业出现新发展:耕地面积扩大,出现梯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等许多新形式的田地;农业生产工具进步,农民广泛使用新式水车龙骨翻车、筒车、代替牛耕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这种高效率的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宋真宗时大力推广从越南引进的耐旱、早熟的占城稻,提高了粮食产量;许多农业经济作物如甘蔗、棉花、茶树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清明上河图》⽣动记录了中国⼗⼆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民的⽣活状况。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
中国⼗⼤传世名画之⼀的《清明上河图》,是⼀幅反应了北宋时期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画作。
这部作品,也是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物。
清明上河图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船舶臸造、桥梁建造等,都需要借助这幅图。
它全⾯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张择端(北宋)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物。
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马,形象如⽣。
唐宋城市考接下来,就请⼤家跟随⼩编⼀起,从《清明上河图》对北宋的城市经济做进⼀步的了解。
说到城市经济,不得不提起⼀个词——“坊市”。
“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唐代“坊市”在北宋之前的唐朝,居民区分为⼤⼩不等的114个坊,其中⾯积最⼩的坊只开⼀个坊门,⽽居中的坊东、西各有⼀个坊门,⾯积最⼤的坊是在东、南、西、北都开有⼀个坊门。
每个坊两个相对的坊门之间连接有道路,是坊内的主要街道,⼤坊的坊门间是两条相互交叉的⼗字街。
坊内这条横街和⼗字街以外的街道,称为“巷”或“曲”。
“坊”与“坊”之间,“坊”与“市”之间,都要⽤⾼⼤的“坊墙”或“市墙”隔开。
唐代长安城平⾯图唐长安就对居民⽣活实⾏严格的晨钟暮⿎制度。
每天早起鸣钟,各坊坊门随着城门同时开启,百姓可以上街活动。
每天⽇落⿎响,各坊坊门随着城门同时关闭,实⾏宵禁,禁⽌⾏⼈上街。
唐六典》记载:“凡市,违者称为“犯夜”,要受拘禁。
同样,“市”的聚散也依⿎钲⽽⾏,根据《唐六典》记载:以⽇中击⿎三百声⽽众以会。
⽇⼊前七刻,击钲三百声⽽众以散。
”唐朝主要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
两市的四⾯都设有⾼⼤的“市墙”,与周边的“坊”隔开。
市墙四⾯设门,由司市掌管锁钥。
市内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按照同类⽽聚的原则进⾏商业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市井文化一、引言北宋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的迅猛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使新兴的市民阶层地位日益上升。
同时,市井文化也是从北宋开始繁荣发展的,它直接影响到了宋代市民的精神消费,它标志着市民阶层独立性的形成。
市井,含有“街市、市场”以及“粗俗鄙陋”之意。
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
它反映着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
它自由闲散缺乏庄严,缺少深刻性和心灵冲击力,“没有现实与历史的深层次的忧患,更没有血与火的悲剧意识。
”而市井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典型表现就是风俗画。
北宋风俗画的兴盛是世俗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它作为世俗艺术的表达形式之一,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世俗之美的肯定和对现实生活的赞美,《清明上河图》正是其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画,它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
作者以全景式构图展现了12 世纪我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
此图不仅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无尽的文化价值,其中的场景真实地再现了京城汴梁的市井风情。
本文从《清明上河图》出发,浅谈北宋的市井文化及其繁荣发展的原因。
二、《清明上河图》及北宋市井文化1.《清明上河图》简介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原画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牛和马、骡、驴等牲畜共50多头、匹,车、轿共20多辆、顶,大小船只20多艘。
交通运载工具形形色色,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的工商、交通、风俗、服饰和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虽是感到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
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直奔汴河畔。
同时,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明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拉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
还有“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
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
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
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
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
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
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桥头布遍刀剪摊、饮食摊和各种杂货摊,两位摊主正争相招呼一位过客来看自己的货物。
这里名副其实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可称为画面的高潮片段。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把一派商业都市的繁华景象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2.《清明上河图》与北宋市井文化《清明上河图》无论就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它所描绘的包罗万象的内容,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水准,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北宋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当时的绘画艺术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丰富的市井生活内容成为画家们描绘的新题材。
而《清明上河图》正是北宋文化,市井风情的缩影。
它反映了北宋市井风情的如下几个方面:(一)商品经济在城市扩散宋人在信用社会里安居乐业,在《清明上河图》里,我们看到了繁荣而从容的世相,那是以消费为导向的小商品经济的卖场。
张择端在画《清明上河图》时,也许是坐在汴京闹市中心的某个角落,对市井百态细细写真。
茶楼酒肆,店铺码头,每天都有他的身姿。
他不画上层贵族的矜持,也不画富豪的奢华,而是专注于商铺的繁荣以及各色人等的活动。
宋代是历史上城市和市镇兴旺发达的时期。
汴京城从商业角度来看有三方面变化:(1)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城市格局打破了市、坊的界限,也就是说,集市贸易的地方与百姓生活的地方的严格界限被打破,被住宅和商店相混合的城市街道形式所取代;(2)时间的限制被打破,出现了早市、夜市,以及瓦肆等娱乐场所;(3)商业管理上有所突破,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控和干预力度。
同时,汴京城内,店铺、酒楼沿街设立,连普通市民居住的胡同、小巷也面街开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商业功能大大增强。
北宋商业化城市的面貌和社会生活,与前代相比,大为改观,展现出新气象、新特征的商业化城市因此成为宋代市井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基地。
《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宋代消费主义的文化品味,商品经济在这里潜移默化,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被陶冶出了诗情画意。
虽说是汴京,皇都气象在这里反倒偃旗息鼓了,几乎就看不到有什么庄严肃穆的场景,画面上充满了自由活泼的市井气息,劳作奔忙的市民,使城市沸腾了!(二)人口的增长使文化下移,市井文化繁荣发展关于北宋的人口,北宋初年仅有户650万左右。
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元丰(1078年—1085年)年间,全国有户1600万。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崇宁元年(1102年)全国有户2000万(实际各路相加为1730万)。
北宋大观三年户数达2,088万,人口约1.1275亿人。
也就是说,在北宋,人口呈现迅速增长的状态。
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到的热闹的街市、熙熙攘攘的人群、桥下繁忙的运河漕运以及市区接踵摩肩的人群,无不显示出人口数量的巨大。
人口的迅速增长,促进了北宋经济的繁荣,从而使大量的手工业者、小业主、艺人、军士、吏员、仆役,还有一个由妓女、流氓、无赖组成的寄生者阶层,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市民阶层。
这样一个市民阶层无疑是社会的绝大多数人群,而市井文化正符合这些人群的品味和喜好,从而使文化下移,市井文化繁荣发展。
(三)话本小说成为市井娱乐的主流鲁迅先生在论述我国小说的发展历史时,曾说过:“总之,宋人‘说话’的影响是非常之大。
后来的小说,十分之九是本于话本的。
”他所说的“话本”,就是人们常说的“宋元话本”。
它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锁链,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我国的“说话”发展至北宋已十分兴盛。
郎瑛的《七修类稿》说“小说起宋仁宗,盖太平盛久,国家闲暇,日欲进一奇怪之事以娱之,故小说得胜头回之后,即云‘话说赵宋某年’。
”这里的小说,显然是指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是当时城市中最受欢迎、普及最广、成就最大的文化艺术形式。
市民文化在北宋的兴盛,离不开话本小说。
当时话本主要有三大类:讲史、说经、小说。
其中“小说”一家是最受市民欢迎的种类,因为小说话本往往直接取材于市民自己的现实生活,宣扬的也是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
北宋以前,民众的娱乐中心往往集中在寺院庙宇里,民间文化常常依附着佛教文化的传播而有所发展。
到宋代,为了满足新兴的市民阶层精神生活的需要,在城市中产生了数量和规模都十分可观的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有关北宋汴京瓦子的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
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东京梦华录》、《水浒传》中都有描写勾栏艺人演出场面,据此可推测出当时瓦子勾栏的普及状况。
由于文人的参与,宋代的说话人和话本作者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素质上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因而说话技艺在当时蓬勃发展,并成为市井文化的代表。
同时也是市井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结语《清明上河图》通过描绘京城的两岸风光,反映出了北宋市井文化的繁荣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布局的商业化,以及人口的大量增长,为市井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和人员基础,市民阶层的发展使得市井文化的发展成为必然。
最后,“说话”艺术,尤其是话本小说的兴盛,标志着市井文化在北宋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1】李冬君.《清明上河图》里的市井风情,今晚报. 2012年1月19日;【2】张兵.北宋的“说话”和话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3】刘华,曹玎玎.北宋市井文化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影响,《美与时代(下)》.2010年第12期;【4】张枥今. 病态繁荣的北宋文化,贵州政协报(网络版). 2010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