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凉州词的全部古诗

凉州词的全部古诗篇1:凉州词古诗《凉州词》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
下面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凉州词》 (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
凉州,在今甘肃武威。
仞:长度单位。
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万仞,形容极高。
羌笛: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
杨柳:指《折杨柳》曲调。
何须:何必。
度:经过。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路关口。
译文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名句赏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
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
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
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作者背景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
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
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篇2:王之涣凉州词古诗凉州词王之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篇3:古诗凉州词王之涣古诗凉州词王之涣这首词反映了戌守者处境的孤危,以及抒发无限的乡思离情。
凉州词王之涣诗意解析

凉州词王之涣诗意解析如下: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 - -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大唐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
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凉州词二首[唐]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作品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⑺来:语助词,无义。
作品译文其一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其二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赏析凉州词赏析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诗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活的向往。
《出塞(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云间,⼀⽚孤城万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
【注解】: 1、凉州词:⼜名《出塞》。
为当时流⾏的⼀⾸曲⼦《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2、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仞相当于七尺或⼋尺(约等于213厘⽶或264cm厘⽶)。
4、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青、川⼀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客⼉。
” 5、度:吹到过。
⽟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取道于此⽽得名。
故址在今⽢肃敦煌西北⼩⽅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6、万仞:⼀仞⼋尺,万仞是形容⼭很⾼的意思。
7、杨柳:指“折杨柳曲”,是⼀种哀怨的曲调。
8、⽟门关:关名,在今⽢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作者简介】: 王之涣 (688—742)唐代诗⼈。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西太原),其⾼祖迁今⼭西绛县。
其兄王之咸、王之贲皆有⽂名。
他从⼩就很讲究义⽓,纵酒谈乐,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中年才悔悟⽽⽴志向学。
对于参加科场考试没有兴趣,学成后到处拜访名⼈。
担任过主管⽂书簿记的⼩官,后来因受诽谤⽽辞职,过著游⼭玩⽔的⽣活。
存诗六⾸,其诗多被当时乐⼯制曲歌唱,名动⼀时,常与⾼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凉州词 王之涣意思

凉州词王之涣意思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凉州词》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唐朝的繁荣,这是诗人王之涣非常自豪的事情。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凉州词》意思,欢迎阅读! 凉州词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意思】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
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凉州词【词语注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凉州词【诗文赏析】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
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
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丝路的诗句

丝路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丝路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丝绸之路的诗丝绸之路的诗有1、《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1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似乎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1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1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2、《从军行7首(其4)》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1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战胜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出塞(其1)》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照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如果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4、《观猎》唐·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译文:角弓上的箭迎着强风射了出去,将军在渭城狩猎。
野草再枯,也躲不过猎鹰的眼睛,雪溶化了,马也奔驰得很快。
转瞬间已经到了新丰市,驻马时,已经回到细柳营。
凯旋时回头望向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无垠,暮云覆盖,原野上静的。
5、《渭城曲·送元2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1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早晨的微雨潮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1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伴侣再干1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6、《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致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凉州词的故诗

凉州词的故诗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内容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边塞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的壮丽景色,并表达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通过远眺的方式,展现了黄河奔腾、直上云霄的宏大气势。
紧接着的“一片孤城万仞山”,则将视线转移到凉州城,孤城与万仞高山相互映衬,突显了凉州城的孤独与坚韧。
然而,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戍边士兵们却不得不忍受着思乡之苦。
“羌笛何须怨杨柳”,以羌笛的哀怨之声,表达了士兵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远方亲人的眷恋。
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则进一步强调了戍边士兵们所处的环境恶劣,连春风都无法吹到这片边远的土地,暗示了他们的孤独和寂寞。
整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士兵的同情,同时也展现了凉州地区的壮丽风光。
这首诗被誉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词意

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词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是出自王之涣诗词《凉州词》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也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是非常著名的唐诗,那么,《凉州词》是怎样的一首诗作呢?全诗如下: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翻译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赏析“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译文] 黄河远远地好像飞上了云端,一座孤城坐落在万仞的高山上。
[出典] 王之涣《凉州词》注:1、《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2、注释: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度:越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何须:何必。
3、译文1: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译文2: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译文3:黄河浩渺直上高高的白云天际,一座孤城兀立在万仞的丛山之中。
凄楚的羌笛何必吹弄《折杨柳》的哀怨,那暖暖的春风都不愿吹过寒苦的玉门关。
译文4:遥望黄河上游,像是一直伸到白云上空,一片孤城坐落在耸入云霄的高山之中。
羌笛呀!你何必吹奏“折杨柳”的曲调,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呦!4、王之涣生平见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
“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
《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
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
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
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
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
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
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
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
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
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
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
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
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
“一片孤城万仞山”。
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
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
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
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
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
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
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
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
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
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
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
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
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
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
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此诗在今人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等的著作《唐诗排行榜》排第3名。
该排行榜以“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次数”六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
其中现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3名,文学史录入次数排名并列第1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第5名。
七绝第2名。
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风情的诗。
这首诗向人们展现的是一幅雄浑开阔的境界,一腔苍凉慷慨的怨情。
诗人虽极力渲染边疆戍卒长期不能回归家乡的乡怨,但丝毫没有半点颓废消沉情调,充分表现了盛唐诗人那种广阔的胸怀。
表面上看,诗中展现的画卷异常的动人:辽阔的高原上,波涛澎湃,奔腾跳跃的黄河就像一条闪光的白龙,在云端腾飞蜿蜒。
在雄伟山河的环抱下,一座边塞孤城傲然屹立。
画卷以黄河、绵延的丛山为背景,衬托出孤城的荒凉悲壮。
然而,细细揣摩,诗中的描写有一处难以解释的疏漏。
玉门关远在嘉峪关外,属甘肃边境。
而黄河处于陕西、河南之间,二者相距甚远。
就是黄河水系中离玉门关最近的大通河(大通河怎么会有黄河的气势呢?)距离玉门关也在六百里以上,且群峰阻隔,山脉绵绵,站在玉门关,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望得见气势雄伟的黄河。
站在无法眺望黄河的玉门关,又怎么会产生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联想呢?很显然,把玉门关孤城、黄河放在同一幅画面进行描绘,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地形地貌相去甚远,显得非常勉强,极不协调。
我国著名的物候学家竺可桢,对此早就提出过自己的疑问,但一直以来,没有人对此给予合理的解释。
为了弄清楚真相,竺可桢在他自己的科学实践过程中,对这首诗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应该是“黄沙远上白云间”的笔误。
理由有三:其一,盛唐时期,印刷术只是刚刚萌芽,诗集、文集的流传,主要靠人工抄写。
在汉字的草书中,“河”字与“沙”字非常相近,极易混淆。
出现这样的笔误是很平常的事情。
其二,王之涣中年时,曾经漫游西北,亲自到过边塞,到过玉门关。
以他的见识和才华,绝对不会出现把两个完全没有联系的地方硬拉在一起,放在同一个画面上去描绘的缪误。
其三,据《全唐诗话·卷一》记载,王之涣的《出塞诗》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里不是“黄河”而是“黄沙”。
清朝康熙年间编撰的《全唐诗》卷18——24【横吹曲辞·出塞】也记载了这首诗: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此可见,“黄河远上白云间”实在是“黄沙直上白云间”的笔误。
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广袤无垠的边疆荒漠,黄沙弥漫,直上云天,一座孤城昂然耸立。
这既显出了玉门关地势的险要,又突出了戍边将士处境的孤危,从而更显出他们的功勋卓绝。
一支忧伤的羌笛远远地响起,随风飘过来“折杨柳”的曲调,士兵们都在这笛声中,思念自己的故乡,思念故乡的亲人。
他们哪里知道,在这荒原边塞,故乡的春风、皇帝的恩典是很难到达的啊。
全诗画面广阔,情景交融,给人以忧怨和苍凉感,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显得自然、流畅,且合情合理。
如果就豪壮的气势而言,“黄河奔腾”的气势远不能和云卷沙飞的“黄沙”气势可比。
王之涣会选择气势较弱的“黄河”来表现豪壮的边塞风貌么?!令人不解的是,《全唐诗》里除了“黄沙直上白云间”外,还选了“黄河远上白云间”,把它作为另外一首诗,记载在《全唐诗》卷253——3《凉州词二首》里。
多数人推测,这极有可能是“黄河”与“黄沙”的争论,在清代以前就已经存在了,编撰者虽然找到了笔误的证据,可面对流传甚广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错误,始终还抱有一丝希翼,希望后人能找到更确切无疑的证据来。
古人治学,可谓精矣!7、各种颜色都有自己独特的象征。
红色象征着欢乐、喜庆和吉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黄色象征着高贵和收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蓝色象征着文明和希望,“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绿色象征着春的使者,新的起点,“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
”黑色象征着庄重、沉稳和黑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8、桀骜的黄河水像马群一样狂奔而来,矗立黄河岸边,接受母亲河的洗礼。
寄托的感情,湿润诗人的目光。
孕育生命,丰韵华夏的文明。
万年河水,盛满苦难,盛满阳光,盛满憧憬。
厚重的历史从祖祖辈辈的目光中溢出,葱郁轮回的记忆。
温柔婉约是黄河与生俱来的情调,人们赋予了黄河太多的感情。
黄河如一位婉约的女子,述说尘世的悲凉与艰辛。
在中国文化的曙光里,处处留下了黄河的剪影。
尘埃如烟,古老的黄河在暗夜里闪烁。
轩辕部落,夜郎国相续从古老的迷梦中醒来,带着千年的风尘在我前面吟唱。
一段段传说,多少喋血雄魂,未曾谢幕。
千年钱演绎的辉煌,丹青史卷里,多少个民族在黄河之滨开成艳丽的花。
俯身叩拜黄河,触碰河水温柔的血液。
我感激她的身躯滋养出丰腴缠烂的中华文化,承担千年历史的凝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描绘出黄河的壮丽景象。
遥遥望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天水共色,交相辉映。
黄河如一位婉约的女子,述说尘世的悲凉与艰辛。
在中国文化的曙光里,处处留下了黄河的剪影。
一指弹开封尘的岁月,时光将旷古的宁静与脱俗注入黄河的身躯。
永远带着神秘的光环。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道出了李白世路的坎坷艰难。
此刻,黄河成为诗人留下的叹息,拉长了无奈的岁月。
是黄河的阻碍为诗人留下沉重的叹息么?答案也许被尘封在岁月中,闭目定神,你可以触摸到一个民族的脉搏。
雄迈豪情是黄河固有的气质。
轰隆的涛声与奔腾的河水以亘古不变的姿势,遁逸于远方,消失在天际。
倒影中浮起千镇百城的笑颜,同时挽起万山千岭的希冀。
黄河水奔流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它的豪迈与激情也沉淀为炎黄子孙灵魂中最真实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