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究孝道
孔子“孝悌”之道的内涵及意义

孔子“孝悌”之道的内涵及意义孔子“孝悌”之道的内涵及意义黄怀信[摘要] 孝悌,是人伦之必须。
它不仅可以促使家庭和谐,而且有助于社会和谐。
孔子讲究“孝悌”,不仅有完整的“孝悌”之道,而且其内涵丰富。
比如他主张孝养父母必须敬,认为孝子不能让父母为其行为担忧,主张孝子必须维护父母的声誉,认为孝子必须顺从父母,认为孝子必须继承父亲的遗志、孝子必须在做人和事业上有所成功等等。
除过子女对父母讲孝,孔子还认为弟子对老师也应讲“孝”。
他把“孝悌”提到政治高度,认为“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是“士”——干事的人——国家工作人员的重要标准。
这些思想,均值得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弘扬。
[关键词] 《论语》孔子“孝”“悌”讲孝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尚书•尧典》篇中,就有舜帝对“顽”父“嚚”母“克谐以孝”的记载,说明孝道在中国出现很早。
《康诰》篇记周公的话说:“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可见不孝不友在当时已被认为是甚于“元恶”的丑行。
而“友”,正是指“友于兄弟”,是悌的表现。
孔子继承这一传统,对孝悌特别重视。
他认为:“孝,德之始也;弟(悌),德之序也。
”[[1]]《论语》中,就有19次提到“孝”,5次讲到“悌”(本作“弟”),可见讲“孝悌”是孔子的重要思想。
“孝”为什么就是德之始呢《论语•学而》篇记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他认为孝悌是一个人从小就应具备的基本品德。
从小就应具备,所以为“始”。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弟子有若进一步总结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2]] 的论断。
关于“孝”的具体内涵,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
字的结构,是“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子承老,即子女承事老人,故曰善事父母。
至于怎样才算善事,并没有明确说明。
《尚书•酒诰》篇,也只提到“孝养厥父母”。
看来,“孝”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人自明的真理,其基本内容是孝养。
而在孔子那里(根据《论语》),则对“孝”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孔子孝道的名言含解释

孔子孝道的名言含解释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之一,被尊称为“至圣”。
“孝”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理念,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这一文化理念也被视为家庭道德、社会道德和国家道德的基础。
以下是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以及对其含义的解释。
1. 孝顺父母,天下第一。
孔子一直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这个名言的意思是要我们把孝道视作人类道德的最高价值,而且一定要从孝道做起,这是人之本的根本。
2. 父亲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意思是,孝顺的人在家里都不会轻易出门,一旦出门一定要有个好去处,而且不能随意浪费时间和金钱,这是对父母满满的尊敬和关爱。
3. 孝子不必医,医必孝子。
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好儿子,只要表现出尊敬、关爱和孝敬,就能够让他的父母健康快乐地生活。
相反,如果一个人并不孝顺父母,即使是最好的医生也无法拯救。
4. 有教无类孔子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人。
这个名言的含义是“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受到同等的教育”。
所有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接受教育,无论他们的身份、背景或财富。
教育是渐进的,可以带来改变,使每个人都有成为一个尊敬、负责和有价值的社会成员的机会。
5. 教学相长孔子相信唯有互相学习、互相尊重,最终才能达成共同的目标。
任何人都会有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或经验,而通过共同学习和探讨,我们可以共享彼此的知识,帮助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前行。
6. 道不远人孔子认为,没有一个人是孤独的。
我们所有人都被道所联系。
他是说,人们应该拥有善良、公平、诚实、耐心等品质,以使社会变得互相信任、尊重、关心和帮助。
良好的交流和相互关心是维护人类和平和幸福的关键所在。
7. 名实不相副孔子旨在说的是最好的人应该以言行相符的方式来生活。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遵守我们所说的话,并按照其精神做事。
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8. 礼多必诈孔子并不是说礼貌是一种错误,而是说过多的礼貌和虚伪的社会交往是一种负面的行为。
按它,我们应该尊重别人,但不应该过分地让我们显得虚伪。
孔子的孝道名言警句以及解析

孔子的孝道名言警句以及解析关于孔子的孝道名言警句以及解析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出自《孝经》。
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7.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8.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
9.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三国志·魏书》。
10.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意思是: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思是: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2.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意思是: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励志_关于孝道的孔子名言警句

关于孝道的孔子名言警句关于孝道的孔子名言警句1一、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二、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三、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四、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五、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六、长幼有序。
——孟子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八、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九、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十、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十一、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十二、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十三、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十四、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十五、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十六、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十七、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十八、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十九、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二十、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二十一、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二十二、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二十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二十四、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二十五、父母唯其疾之忧二十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二十七、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
孔子孝道名言

孔子孝道名言关于孔子孝道的名言警句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出自《孝经》。
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7.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8.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
9.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三国志·魏书》。
10.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2.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浅谈孔子人学思想中孝道观

浅谈孔子仁学思想中的孝道观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独具风采,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有其勃勃的生命力,而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那里寻找到根源。
孔子思想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他将自西周早已有的“仁”的思想加以继承、完善和发挥,并最终将这一思想塑造成为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孔子思想最为辉煌的一点,而其中包含的孝道精神又是“仁”学思想的基本点。
(一)“仁”与孝的联系《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孔子所论述的“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孝”。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意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可以说,“孝”是“仁”的肇端。
《论语》中有两句话,“《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为政篇)和“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泰伯篇)从这两句话都可以看出,“事公卿”和“事父兄”的精神是大体一致的,所以只要在家庭中良好的实行孝悌,就可以锻炼人们从政的本领,也可以发挥和从政一样的政治效果。
由此而见,孔子讲究的孝道和他的“仁政”思想是一致的。
而从孔子弟子有子的一段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学而篇)中,也深刻地揭示了,孝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样很自然的,孔子就将它伦理学范畴上的“仁”推广到政治层面上了。
从政治的另一个方面讲,促使孔子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原因是,即使是在上层贵族阶层中,也都是以一个家庭或姓氏组织成的一个王朝,对这个庞大的贵族集团,孔子也提出了孝的思想,这是容易被统治者所采纳的,也是有利于这个宗法伦理制度平稳、牢靠地加强统治阶级的力量的。
所以唐明皇李隆基也曾说过“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
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
”从他的话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出,古代帝王对于“孝”的推崇。
(二)孔子孝道与现代家庭之间的联系孔子十分重视孝道。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大全(含解释)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大全(含解释)孝作为一种道德,必须在一定的社会人际关系中才能产生,而且离不开道德主体的主观需要和社会需要。
下面XX为你整理了关于孝道的名言警句,具体内容如下: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出自《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出自《孝经》。
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7.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8.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
9.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三国志·魏书》。
10.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说:“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出自.《孟子·离娄上》。
1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12.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孔子早期就在孝方面提出了孝道思想。
对当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孝道思想“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孝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孔子认为养父母之身即用物质赡养父母是尽孝的基本内容, 并认为人人都能够做到, 因而没有将它作为重点加以强调。
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其二,无违与谏诤。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尽力事亲,让父母高兴,但他反对盲从性的“愚孝”,从子女与父母双向角度,对“孝”进行了内容上的引申和扩展。
“孝敬”父母,作为子女所需努力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谏诤也是为了维护家庭总体的利益。
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 但要讲究方法方式, 态度要好, 不要伤害亲情。
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 要轻微婉转地劝止, 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 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 虽然忧愁, 但不怨恨。
其三,慎终追远。
从“慎终追远”的角度,对“孝”行的动机和必要性进行了崭新的诠释,阐明“神道设教”的重要性,为其孝论奠定了理论和现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
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如果仅仅是给父母一口口粮视为尽孝,这对于今天的子女而言确实不会成为什么问题。
但这个最基本的保障对于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而言,却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暂且不论那些连这份微小的孝心都不能尽到的人,他们或许确实自己也是饿着肚皮而为二老的口粮在打拼,或者他们已经沦为了非人的动物,可以忘却父母之恩惠,我们仅仅以此作为对父母的孝心未免太过低廉和浅层了。
试想,为人父母怎会忍心看子女用血汗钱来换取自己暴敛天物?他们无非是想求得子女平安,子孙健康而已。
情感慰藉乃是高与上文所谓物质层面之行孝道之法。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情感慰藉正是从父母的情感生活出发。
以和其颜悦其色为目的,体谅理解父母爱子之心,急其所急,想其所想,为之排忧解难,以报答父母的恩德,同时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如果说对于父志,各个家庭各个时代背景下都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对于我们今天大多数人而言,父志早已是从替父保家卫国的民族高度降低到了希望我们早点睡,希望我们按时就餐的生活层面。
但是我们真的能够舍弃叱咤职场的机会,同父母安静,简单的吃顿晚餐,我们真的能抵住充满激情浪漫的夜生活的诱惑,听从父母早些入睡的忠告?这个时代的人们,似乎已经不再为食宿忧愁,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孝的定义似乎更倾向于能让父母奢度晚年,因为这比行父志——听从父母的良言来的简单,简便
孝,简单,因其于长者所需所求,只是鸿毛般轻微;孝,沉重,因其于幼者所行往往不能切合父母的心意,而重若泰山。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作为中华后裔,我们应该聆听先贤的谆谆教诲,孝虽然简单,但我们绝不满足于低浅的层次,也更因其沉重,需要我们为此尽心尽责。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后省一“礼”字,“礼”即“度”。
好仁若无礼度,则愚仁。
孔子对“仁、知、信、直、勇、刚”等美好的品德都要求要有“礼”有“度”,如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仁而无礼度则愚;智而无礼度则荡;信而无礼度则贼;直而无礼度则绞(伤人);勇而无礼度则乱;刚而无礼度则狂。
在施恩方面也有一个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