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孝道观今析

合集下载

孔子孝道观今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孔子孝道观今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孔子孝道观今析摘要:孔子孝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上“能养”,精神上“敬”、无违与谏诤、子承父志、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体现了内在亲情,包含了礼和仁。

孝和礼、仁的特殊关系使孝道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

孔子孝道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感恩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家庭美德建设和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孝”最早出现在“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尚书·商书·太甲中》),其主要含义是尊祖祭祖,后来逐渐加进了孝亲的伦理内涵。

到西周时期,孝已是普遍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由虔诚祭祀祖灵、祈求佑护逐渐向善事活人、孝敬父母的方向过渡。

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经过孔、孟的理性提升及《孝经》的理论化、系统化,孝逐渐上升到百德之首、百善之先的地位。

汉代以后,出现“以孝治天下”、“举孝廉”、“九品中正”之类,孝被赋予了政治化的内涵。

一、孔子关于孝的基本观点“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给孝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孝”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孔子的孝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家庭伦理道德,其具体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子女对父母“能养”且“敬”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最基本的就是能够伺候父母,从物质上赡养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并关心父母的年龄和身体健康。

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子女要紧随父母身旁多加伺候,不要使年迈的父母担忧自己。

更重要的是作为儿女,还要做到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的身体。

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但仅此是不够的,还要从内心尊敬父母,让父母心情愉悦。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如果孝仅仅是够养活爹娘变行了,而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诚心诚意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对母的孝包括物质和精神二个层面,物质层面是基本的,精神层面是更高要求。

论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_对_论语_中_孝_的解析.

论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_对_论语_中_孝_的解析.

第 20卷第 1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Vol. 20No. 12011年 1月 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Jan. 2011孝道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全面 , 对当下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论语》中孝的内容1.1行孝要怀仁“ 仁” 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 , 也是其伦理学说的根本内容。

孔子认为 ,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必须有仁爱之心。

孔子的“ 仁爱” 思想 , 不仅是指“ 爱亲人” , 而且还指“ 爱众人”, 即泛指爱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 可以是地位显赫的人 , 也可以是平民 ; 既可是好人 , 也可是坏人。

同样 , 一个人有了仁爱之心 , 就会真心实意地孝敬父母。

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 而好犯上者 , 鲜矣 ; 不好犯上 , 而好作乱者 ,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 其为仁之本也! ” 由此可见 , 孔子把行孝作为是否为仁的前提条件。

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 是不太可能去冒犯长辈和上级的 ; 一个人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 , 反而喜欢犯上作乱 , 那也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孔子认为,“ 仁” 是从孝悌开始的。

在儒学的教材中就有这种观点:“ 夫孝 , 天之经也 , 地之义也 , 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 可见 , 孝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孝 , 就没有君臣之义 , 就没有家庭和睦。

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 是知恩图报的 , 我们应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兄长的关怀之情。

同理 ,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 没有贤臣的忠孝 , 一个国家就不可能繁荣强盛 , 甚至有走向灭亡的境界的可能。

1.2行孝要守礼孔子所说的“ 礼” , 指的是当时社会的伦理规范和政治秩序 , 对个人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一面。

孔子讲“ 克己复礼”, 就是用“ 礼” 的规范约束自己。

浅谈孔子人学思想中孝道观

浅谈孔子人学思想中孝道观

浅谈孔子仁学思想中的孝道观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独具风采,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有其勃勃的生命力,而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那里寻找到根源。

孔子思想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他将自西周早已有的“仁”的思想加以继承、完善和发挥,并最终将这一思想塑造成为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孔子思想最为辉煌的一点,而其中包含的孝道精神又是“仁”学思想的基本点。

(一)“仁”与孝的联系《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孔子所论述的“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孝”。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意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可以说,“孝”是“仁”的肇端。

《论语》中有两句话,“《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为政篇)和“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泰伯篇)从这两句话都可以看出,“事公卿”和“事父兄”的精神是大体一致的,所以只要在家庭中良好的实行孝悌,就可以锻炼人们从政的本领,也可以发挥和从政一样的政治效果。

由此而见,孔子讲究的孝道和他的“仁政”思想是一致的。

而从孔子弟子有子的一段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学而篇)中,也深刻地揭示了,孝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样很自然的,孔子就将它伦理学范畴上的“仁”推广到政治层面上了。

从政治的另一个方面讲,促使孔子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原因是,即使是在上层贵族阶层中,也都是以一个家庭或姓氏组织成的一个王朝,对这个庞大的贵族集团,孔子也提出了孝的思想,这是容易被统治者所采纳的,也是有利于这个宗法伦理制度平稳、牢靠地加强统治阶级的力量的。

所以唐明皇李隆基也曾说过“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

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

”从他的话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出,古代帝王对于“孝”的推崇。

(二)孔子孝道与现代家庭之间的联系孔子十分重视孝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思想

-015-2019年第20期(总第168期)从《论语》看孔子的“孝”思想施彩云摘 要:“孝”作为伦理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有所发展。

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大力提倡回归周礼,为政以德,发扬孝道,以救时弊。

孔子的孝道观超越时代的局限性,赋予其全新的内容,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两难境地,并具有一些消极之处。

关键词:孔子;《论语》;孝道(浙江省文成中学,浙江 温州 325300)中图分类号:D649《〈论语〉选读》作为浙江省高考的必备内容,是教师教学的难点所在,面对这样一部一字一句背后都有着深刻意蕴的经典之作,教师如果没有通读《论语》,没有一点《论语》研究的基础,是很难对其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的。

比如说关于《论语》中的“孝”的思想,苏教版《〈论语〉选读》中有五篇提及这一内容,若是对其有一个整体梳理与把握,相信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孝”的起源与发展何谓“孝”?《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

”《说文》云:“孝,善事父母者。

”通俗讲,“孝”就是指尊敬父母、顺从父母。

舜之时即提出了包括“孝”在内的“五教”。

商代,开始为孝行立法。

西周,最终确立并完善“孝”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并开始与政治挂钩。

但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的建立在奴隶制宗法等级制度上的 “孝”思想日渐淡薄。

面对这些现象,孔子认为只要恢复周礼,社会秩序就会得到矫正,国家就不会动荡不安。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思想,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提出了自己的孝道主张。

二、《论语》中孔子的孝道观1.“孝”是仁爱的根本孔子学说以“仁”作为核心概念和最高准则。

那什么是“仁”?‘“仁者爱人”是其根本要义。

这里的“人”并不单指家里人,而已经指向大众。

仁作为最高准则,当然规定着“孝”,而“孝”也必须体现仁,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说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孔子孝道观今析

孔子孝道观今析

孔子孝道观今析
孔子的孝道观在后世被奉为经典,乃至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之人性其实就源自于此。

纵览历史发现以下事迹能够证明孔夫子将孝看作做人、修身处事的根本大义与立足点:事例1:亲尝汤药舜是瞽瞍的儿子而不是父亲。

他非常聪慧深得尧帝器重和宠信,但当年十四岁便生了病,整日卧床休息三月余都未痊愈。

可想病情已到何等严重地步!这天早晨母亲涂山氏把家里的食品蒸成鸡蛋羹带给丈夫吃,没过多久老二突然不舒服起来,眼见火候烧干只好马上加水。

妈妈心疼弟弟命令姐姐将加热碗移开先喝鸡蛋清…如果真像正规进化论推断那样, [gPARAGRAPH3]的智商肯定高出无数倍甚或达数万倍……母亲知道消息迅速奔向宫门求见舜,却听得姬关在城外给她讲起往昔婆媳恩怨故意气我,肚皮也因自责难受闹腾着哭闹声盖住进入谏侍的呼喊声(当时还比较落后)。

公元前1989年11月20日。

- 1 -。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孔子早期就在孝方面提出了孝道思想。

对当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孝道思想“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孝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孔子认为养父母之身即用物质赡养父母是尽孝的基本内容, 并认为人人都能够做到, 因而没有将它作为重点加以强调。

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其二,无违与谏诤。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尽力事亲,让父母高兴,但他反对盲从性的“愚孝”,从子女与父母双向角度,对“孝”进行了内容上的引申和扩展。

“孝敬”父母,作为子女所需努力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谏诤也是为了维护家庭总体的利益。

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 但要讲究方法方式, 态度要好, 不要伤害亲情。

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 要轻微婉转地劝止, 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 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 虽然忧愁, 但不怨恨。

其三,慎终追远。

从“慎终追远”的角度,对“孝”行的动机和必要性进行了崭新的诠释,阐明“神道设教”的重要性,为其孝论奠定了理论和现实的基础。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在孔子的《论语》中,有一则关于孝道的对话:“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不敢。

”这是孔子对于孝道的深刻思考和教导,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启示。

今天,我将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探究这一主题,带你一起深入理解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

一、孝道的内涵和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其中蕴含着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

在古代社会,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而在现代社会,孝道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和深化。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如何理解和践行孝道,都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实践的命题。

二、孝心与孝行“色难”是孔子对孝道的诠释,意味着孝顺和尊敬父母是一件不易的事情。

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告诉我们孝道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尊敬和表达,更需要通过行动来体现和实践。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用心和行动来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尊敬父母、悉心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到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都是体现孝道的具体实践。

三、孝道与社会责任“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不敢。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子不仅在家庭中要孝敬父母,更需要在社会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名合格的孝子,需要在工作生活中努力奋斗,为社会、为家庭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用行动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也需要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热心公益事业,传播孝道的精神。

四、个人感悟与思考在我看来,“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不敢。

”这句话不仅是对孝道的思考和诠释,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孝道的内涵和实践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创新,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来重新认识和理解孝道。

总结回顾通过对“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不敢。

浅谈孔子“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孔子“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0年第1期问题,协调好等各方面的关系,反映学生的要求和呼声,开展活动排忧解难。

2.4自觉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俗话说:“打铁自身先要硬。

”辅导员工作岗位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文化理论水平、较强的科学研究文化素养、较好的业务处理能力等,而这些并不是每一个辅导员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通过不断观察、刻苦学习才能了解和掌握的。

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对新知识、新科技的学习,扩展知识面,增强工作的影响力、说服力、凝聚力。

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善于分析、寻找问题的核心部分,直到问题的解决,且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

3结论年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未来,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之路是否健康,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想做好辅导员工作,工作定位是应当首要解决的问题。

工作定位准确,工作转换得当,工作效果就好;反之,工作定位不准确,工作转化不得当,工作效果就差。

因此,年轻辅导员一定要肯下功夫,积累经验,逐渐成长。

参考文献:[1]吴宏杰,张跃辉,迟晓丽等.关于我国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深思[J].大观周刊,2013,(1):93~93.[2]姚永明.论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3:139~143.[3]潘滋涵,刘涛,吴效楠,崔喜贺.高校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8(06):64~67.[4]陈雪彬.高等院校辅导员工作扮演的思考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08:25~26.“孝”思想作为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论述不少,可见,“孝”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孝”思想不仅对当时社会有积极作用,对当代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1孔子“孝”思想的理论基础“孝”思想起源于殷商时期,并在西周时期逐渐得以发展,具体表现是祭祀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孝道观今析摘要:孔子孝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上“能养”,精神上“敬”、无违与谏诤、子承父志、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体现了内在亲情,包含了礼和仁。

孝和礼、仁的特殊关系使孝道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

孔子孝道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感恩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家庭美德建设和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孝”最早出现在“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尚书·商书·太甲中》),其主要含义是尊祖祭祖,后来逐渐加进了孝亲的伦理内涵。

到西周时期,孝已是普遍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由虔诚祭祀祖灵、祈求佑护逐渐向善事活人、孝敬父母的方向过渡。

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经过孔、孟的理性提升及《孝经》的理论化、系统化,孝逐渐上升到百德之首、百善之先的地位。

汉代以后,出现“以孝治天下”、“举孝廉”、“九品中正”之类,孝被赋予了政治化的内涵。

一、孔子关于孝的基本观点“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给孝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孝”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孔子的孝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家庭伦理道德,其具体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子女对父母“能养”且“敬”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最基本的就是能够伺候父母,从物质上赡养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并关心父母的年龄和身体健康。

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子女要紧随父母身旁多加伺候,不要使年迈的父母担忧自己。

更重要的是作为儿女,还要做到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的身体。

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但仅此是不够的,还要从内心尊敬父母,让父母心情愉悦。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如果孝仅仅是够养活爹娘变行了,而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诚心诚意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对母的孝包括物质和精神二个层面,物质层面是基本的,精神层面是更高要求。

孝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和颜悦色,要从内心去尊敬他们。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

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竞可认为是孝吗?关键在于在侍奉父母时态度要好。

2.无违与谏诤孟懿子问孝有明确记载。

子日:“无违。

”(《论语·为政》)无违就是不违背礼节,顺从父母的意志。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就是顺从父母的意志,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但无违并不是听父母所有的话。

父母错了,要谏,不谏就是陷父母于不义,这种谏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之上的谏。

孔子对孝的规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谏亲,就像君臣关系一样,当父母有错我们要谏,这是大孝。

谏诤也是为了维护家庭总体的利益。

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但要讲究方方式,态度要好,不要伤害亲情。

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3.慎终追远孔子的孝应该是善始善终的,一以贯之的。

孝了表现在父母生时,还表现在死后的对他们的缅。

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也就是说,我们要时时想念祖先,表达我们的思。

父母死后我们还要完成他们的遗愿,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谓孝矣。

”(《论语·学而》)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还表现在死后的“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认,丧葬,注重真感情的表达。

子日:“予之不仁也!生三年,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孔子认为宰予真不仁,因为儿女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

替父母守孝三年,下都是如此的。

宰予没有做到这样,说明他是违仁义道德的。

孔子主张父母死后为父母守孝三,这样才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才是孝,不做到一点就是和仁相违背的行为。

二、孔子孝与礼、仁的关系从孔子孝的基本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内规定性是仁,外在的表现形式是礼,孝与礼、仁是不可分的。

1.孝为仁之本,表现为礼子日:“君子务本,立本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孝顺爹娘,敬爱兄,这就是仁的基础。

“我们说在以家为本体的社中,家是经济单位,是社会组织的基本。

家既是社组织的基本,所以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中之人,必巩固家的组织为其第一要务。

所以在社会中,孝为百事先’,是‘天之经,地之义”’。

最,尊老是为了保存氏族的生存经验。

家庭经济是个社会经济的基础,家庭的稳定就是社会的稳定,以历朝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孝的教化作用,用百姓的见的孝慈来实现孔子的仁政。

孝是在血缘关系础上产生的对父母亲人的亲爱之情,孝被认是一切善德的基础。

《论语·学而》云:“其为人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有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孝是最基础的德要求,要实现仁首先要做到孝。

对双亲行孝,要符合周礼的要求,不得违背周礼规定。

所以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这就是说,对待父生养死葬祭祀,都要按周礼的规定办_2J(’。

孔认为孝必须要受礼的约束,各种程序都有礼的规。

其实质就是让孝得到一种制度上的保证。

所以在丧葬上,孔子把三年之丧等葬的礼节看成是尽孝的主要表现之一。

“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家庭关系中的一个角色,父亲有父亲的角色,儿子有儿子的角色,各自在各自的角色中尽其义务,如父如何教,子如何孝之类。

所谓亲情,就是仁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

孝是表示亲情的形式。

形式是重要的,但亲情之仁是本质性的。

仁是孝的内核”_3J(嘲’。

就孔子的“孝”思想体系而言,孝以仁为本,以礼为表现形式。

2.孝是实现仁的途径诚如周予同先生在论及仁与孝关系时所指出的:“仁,广大而抽象、孝,狭窄而具体、由狭窄而具体的下手,以渐渐进入广大而抽象的‘仁’。

”(孔子认为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四书集注·论语·学而》)王祥龄先生说:“孝在儒家哲学中乃是一切仁心流行之根源”,“一切仁心之流行固可遍及一切,然仁心之起点,必原自一人始”。

孝作为道德的出发点,发展到仁,最终要达到社会与人和谐的境界。

人臣之“忠”与人子之“孝”联系在一起,为臣之“忠”首先要做到为子之“孝”、大臣上奏涉及百姓民生的奏议常以“圣朝以孝治天下”开头,“孝”与治理天下也联系在一起。

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总结出前朝动乱的根源是人的思想问题、精神问题,认为“孝是为政之本”。

在之后的施政过程中抓住“孝”字,以“孝”为核心治天下,之后的社会没有出现过大的分裂。

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原因就在于《论语》中的“忠孝思想”是贯穿《论语》的一条主线,而且主要体现在前半部分。

要解决人的精神思想问题,就得推广孝,得以实现仁的结果,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论语·为政》载:“或谓孔子日:‘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及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

”平常人都认为治国平天下才是为政,孔子的意思是用孝悌把家庭化成和气春风,而治国平天下,亦不过使它化为和气春风,与事功固相等,何必治国平天下方为政,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亦相同。

”‘孔子认为,践履孝道,这也是为政。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日:“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论语·为政》)忠由孝延伸而来,孝是一切善德的基础。

孔子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鲜矣。

”孔子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是为政的根本,因为仁是抽象的,孝是具体的可以实现的,所以孝是实现仁的途径。

三、孔子孝道观的现代意义孔子孝道观包含着一些消极因素,如“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三年之丧”等、但是,孔子的孝道观是一种极富人情味的孝道观,对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和感恩意识,对调节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1.孔子孝道有利于培育人们的感恩意识感恩,是社会权利与义务对等的道德天平,是道德良性互动的一种润滑剂,也是社会正义的内在要求。

知恩、感恩、报恩,是做人的起码道理,是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关系的正确认识,也是在这种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责任感。

知恩、感恩、报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

人世最大的恩情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

每个人都应该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知恩图报。

孔子的孝道思想要求人们要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父母、看待亲人、看待社会,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

假如每个人都能心怀感恩之情,从感恩父母出发,到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自然,社会就会减少很多埋怨、牢骚、摩擦很仇恨,个人也会减少烦恼和痛苦。

人与人的相处,如能时时怀抱感恩的心情,仇恨嫉妒便会消失于无形,是非烦恼自然匿迹无影。

缺少感恩,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很苛求,而不考虑对父母、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应该负有的责任。

孔子的孝道思想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感恩意识,使人们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历史。

以感恩的心创造快乐的人生。

2.孔子孝道有利于弘扬家庭美德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只重视自己的小家,无视对父母的孝敬,甚至有的儿女还虐待老人。

他们都没有孝的观念,孝道教育甚有必要。

在一个物质文化和谐的社会,家庭应该是美满幸福的,年迈的父母在贡献自己之后,理应得到子女的回报。

回报父母,在使他们愉悦的同时我们的内心也会安宁、不孝敬父母,我们难以做到自己心安,难以做到家庭和谐。

和谐的家庭呼唤孝道。

有了孝的进入,家庭成员的关系会进一步拉近,从小事做起,真正对父母尽孝。

3.孔子孝道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孔子孝道思想饱蘸着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心和爱护,富有人文主义情怀。

孝道思想在孔子理论体系的发展之下,被人具体到理论实践之中,以及泛爱众的社会之爱,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这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我国物质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由于有孝道思想,老人能够得到人文的温馨关怀,所以他们幸福指数高于西方老人。

据统计,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20%。

老龄化程度超过美国,养老负担加重。

而我国当前养老体制尚不健全,特别在农村,大多数老人在从事体力劳动,还抚养留守儿童,没有收入来源,生活是很艰难的。

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未富先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