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

合集下载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也是人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核心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层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尊孝、慈孝、爱孝和敬孝。

尊孝是孝道的最基本层次,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行孝以忠”,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尊敬父母是孝道的起点,是对父母的一种尊重和敬意。

孝顺父母表现在言行举止上,包括恭敬对待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孝顺地照顾父母的生活等。

尊孝是孝道的基础,没有基础的孝道是站不住脚的。

慈孝是孝道的第二个层次,是在尊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慈。

”慈孝是对其他人的关爱和关怀,不仅仅局限于对父母的孝顺。

慈孝表现在对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以及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上。

一个慈孝的人不仅要尊重父母,还要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具有广泛的爱心和同情心。

爱孝是孝道的第三个层次,是在慈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深化。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爱孝强调的是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更要付诸实际行动。

爱孝的人要尽可能地陪伴父母,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爱孝是对父母的深情厚意的表达,是孝道的高级形态。

敬孝是孝道的最高层次,也是最为严格的要求。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敬孝强调的是对父母的敬意和尊重,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孝顺和关怀,更要从内心深处体现出来。

敬孝的人要尊重父母的意愿和决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

敬孝是一种内化于心的态度和行为,是对父母的最高敬意和最真诚的孝道表达。

尊孝、慈孝、爱孝和敬孝是孝道的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要求。

这四个层次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完整的孝道体系。

只有在这个体系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孝道,将孝道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孔子早期就在孝方面提出了孝道思想。

对当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孝道思想“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孝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孔子认为养父母之身即用物质赡养父母是尽孝的基本内容, 并认为人人都能够做到, 因而没有将它作为重点加以强调。

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其二,无违与谏诤。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尽力事亲,让父母高兴,但他反对盲从性的“愚孝”,从子女与父母双向角度,对“孝”进行了内容上的引申和扩展。

“孝敬”父母,作为子女所需努力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谏诤也是为了维护家庭总体的利益。

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 但要讲究方法方式, 态度要好, 不要伤害亲情。

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 要轻微婉转地劝止, 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 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 虽然忧愁, 但不怨恨。

其三,慎终追远。

从“慎终追远”的角度,对“孝”行的动机和必要性进行了崭新的诠释,阐明“神道设教”的重要性,为其孝论奠定了理论和现实的基础。

论语孔子论孝赏析

论语孔子论孝赏析

论语孔子论孝赏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孔子的言行和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这一重要的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论孝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对孝的定义、孝的重要性、孝的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孔子论孝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赏析,探讨孔子对孝的理解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孔子对孝的定义是什么?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定义是“孝在亲,谏在君”。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孔子对孝的理解,孝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同时也包括对君主的忠诚和敬畏。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伦理道德,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论孝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对孝的定义、孝的重要性、孝的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孔子论孝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赏析,探讨孔子对孝的理解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其次,孔子认为孝的重要性是什么?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不敬无孝”、“不悌无孝”等论断。

孔子认为,孝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

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对国家统治的支持。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美德,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出了“不敬无孝”、“不悌无孝”等论断,强调了孝的重要性。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论孝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对孝的定义、孝的重要性、孝的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孔子论孝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赏析,探讨孔子对孝的理解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再次,孔子如何看待孝的实践方法?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孝悌忠信”等实践方法。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对国家统治的支持。

关于孔子孝道的名言和感悟

关于孔子孝道的名言和感悟

关于孔子孝道的名言和感悟
孔子孝道的名言和感悟
孔子不仅仅是一个老师,而且是一个孝子,重孝道,是孔子力崇之,所以后来孝道都以儒家为准则。

来看看孔子关于孝道的几句名言:
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父母唯其疾之忧
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孝道的感悟】:
一、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什么呢?有人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说,儿女生病了,父母亲是如何担忧,你们就知道什么是父母亲了。

二、今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什么
意思,就是说现在很多人都说给父母亲钱就行了,这叫施舍,你家里养了一条狗也是能养,这不是把父母亲如同狗马一样?这叫不敬,给钱父母亲是好事,望多关心父母亲身体健康,父母亲年老了,也需要关心,问好,天冷了问候,有病了也陪着父母亲。

这才是孝。

三、树欲静风不止:就是树长大成才了,但是风继续吹,不停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就是儿女想养父母亲,但是亲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子欲孝而亲不在,这里有一个典故,孔子路过看到一个人在哭泣,孔子问何哭?答说我在外面工作几年了,回到家父母亲不在人世了,所以树长大以静止了,人长大成人了,父母不在了,告诉世人:不要当父母亲如犬马来养,也不要等你父母不在了后悔,子欲孝而亲在。

四、游必有方,就是儿女出远门,首先要安排好父母亲在家里,包括寒冷,疾病照顾,生活饮食等,这就是“方”。

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的孝道观孔子的孝道观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百善孝为先。

从古到今,“孝”都是人们所看重的。

在《论语》中有不少关于“孝”的阐述,主要的有这样一些:1、孟懿子问孝,子曰:“勿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勿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在孔子看来,“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的规定。

具体说,就是在父母在世时,按照礼的规定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按照礼的规定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2、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孔子知道孟武伯对父母很孝顺,所说他告诉他说:“做父母的只是为子女的疾病担忧。

孔子所要强调的是,做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

这样,就是“孝”了。

这两则讲的是“孝”的第一个层次,奉养父母,让父母安心过日子。

3、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孔子看来,“孝”不仅是奉养,还需要尊敬。

若只是奉养父母,那跟狗和马来服侍主人有什么区别呢?由此可以见出“孝”的第二个层次,尊敬父母。

4、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孝”不仅仅表现在行动上,更表现在心中。

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

这些都不是“孝”的全部。

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

这里道出了“孝”的第三个层次,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孔子的孝道观,多少带有一些封建的色彩,为的是社会安定,秩序和谐,与此同时,他更强调“孝”是人性最自然的发展。

这是很可贵的。

当代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空巢”老人也多。

我们作子女的理应对父母尽孝,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应该讲究“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常与老人交流,关心老人的情感、心理和精神,尊重老人的权利。

重庆市民曾评出如下三种不孝行为:一是啃老。

二是很少回家看望父母。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次阐述,他认为孝道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论语》中关于孝的一些重要句子。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认为孝道是仁爱之本,是修养人格的基础。

他认为孝道是君子修身立命的重要内容,也是仁爱之源。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孝,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人生各个阶段的规划和要求,其中耳顺和从心所欲的部分,也是在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因为只有在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之后,才能真正做到孝顺父母。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以忠信为主,而孝道也是忠信的一种表现。

孝顺父母,就是要忠于自己的亲情和家庭责任,这也是君子修身立命的重要内容。

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说,“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是孔子对孝道的具体要求,他认为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恭敬,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尊重父母的意愿和教诲,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安其身,俭其用,敬其事。

”这句话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孝,但其中的敬其事也是在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在言语上的尊敬,更重要的是要在行为上尊重父母的意愿和教诲,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弟子修养的要求,其中的入则孝,出则弟,也是在强调孝道和弟道的重要性。

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是孔子对于人们修身立命的重要要求。

孔子论孝注音

孔子论孝注音

孔子论孝注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于孝道有着深刻的见解。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视为人伦之本、道德的基石。

孔子论孝,既有助于人们理解孔子的思想,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孔子对孝的定义是:“敬父母,养父母,致敬于亲。

”这一定义概括了孔子对孝的核心要义。

孝是一种对父母的尊敬、关怀和孝敬的情感表达,同时也包括养育父母,并为他们带来荣誉与尊严的责任。

这意味着子女应当把父母的健康和幸福放在首位,为他们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

其次,孔子强调孝的实践在于行动。

他说:“不仁者,不可以为亲也。

”这句话表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子女。

孝道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敬爱表达,更需要在行为上贯彻落实。

孔子认为,子女应当用实际行动去关爱、照顾父母,用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孝顺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只有这样,孝才是真实可见的,才能深入人心。

此外,孔子还提到了孝的延伸意义。

他认为,孝道应当延伸至社会和国家。

他说:“有国有家,其孝则建。

”这意味着孝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也应当表现在个体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上。

一个孝顺的个人,将会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孝心也包括对国家的忠诚与尽责,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孔子还提出了培养孝道的方法与途径。

他强调父母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孔子认为,孩子从小就应当学会孝敬父母,将孝道作为个人成长的基石。

孔子还主张家庭成员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共同维系着一个和睦的家庭关系。

此外,他也提倡教育制度的重要性,认为要通过教育来塑造孩子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习惯。

正是孔子对孝道的论述,启示了我们关于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孝道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孝道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升华。

孝与爱的关系更加紧密,孝的表达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我们应当通过媒体、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培育,引导人们尊重、关注和支持父母的养老方式,共同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

孔子是怎样论述孝道的呢

孔子是怎样论述孝道的呢

孔子对孝道的论述有以下几点:
1.养亲与敬亲:孔子论孝,强调敬养父母。

养亲就是奉养父母,保
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这是孔子孝道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含义。

2.关怀与思念:孔子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做到能敬养父母,而且要
做到关心父母、温暖父母,还应该问候请安,陪伴在父母身旁,为父母分忧解愁,这是内心的诚敬落实到生活的具体方面。

3.顺从与继志:孔子认为孝道还包括顺从父母的意愿和继承他们的
志向,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孝道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子的孝道观——以《论语》为例摘要:儒家文化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处于主导地位,孔子的孝道观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道德主流,但现今部分学者对其存在一些误解,本文通过《论语》关于“孝”的记载,系统阐述孔子孝道观的产生背景以及基本内涵,对孔子的孝道观进行初步探索,确定了它对后代孝道观的引导作用。

关键字:孝道观;孔子;论语中华民族素来讲究礼仪,将“孝”作为追求人生完满的基本要素。

孝道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随着文化的传承,历史的演变,俨然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一、封建时期“孝”的产生1、政治需要进入封建社会后,人类逐渐告别了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的提高极大改善物质生活水平。

封建君主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继续享受骄奢淫逸的富足生活,统治者需要一种有效的方法稳定社会结构。

由于家庭直接以血缘为纽带,天然的牢固性使其成为封建君主的首要选择。

因此,封建社会大力倡导孝道有利于稳定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然而,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动乱,出现了子杀父、臣弑君的混乱现象,危及君主的统治。

“孝”源自于家庭,在这种伦常关系中,如果没有孝悌,没有上下尊卑,家庭失和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

因此,“百家争鸣”,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许多不同关于治国的学术思想,虽然论述角度各不相同,但“孝悌”成为一种天然的共同点,如《管子·戒篇》:“孝弟者,仁之祖也。

”孔子论“孝”,也大都是围绕父子之伦,以家庭为起点推到“治世”,通过培育“君子”,从孝道入手灌输政治主张,使天下风气潜移默化地改变。

春秋末年,孝道的思想已经逐渐成为了当时社会普遍流行的道德思想。

而且,随着儒家文化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处于主导地位,以家庭为中心的“孝”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道德主流。

2、宗法制度宗法制度在政治上表现为王位和爵位的世袭,在经济上则表现为职业的继承,在文化表现为教育的继承。

事实上,这种子承父业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大陆企业中“接班”制度曾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更何况是在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

在古代,人分成三六九等,凡事都讲出生,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因此宗法制度造就出来的就是“孝”。

二、孝的基本内涵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道思想由来已久,从当初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转向对宗神的崇拜,逐渐形成了孝的观念,这种思想到了孔子时代“孝”道已臻成熟。

《论语》记载了大量孔子与弟子谈论“孝”的内容,是孔子的孝道思想较为系统的阐发。

孔子在继承西周时期“孝”的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给予孝道新的诠释,对“孝”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1、养与敬孔子沿袭传统的孝道观,认为“孝”就是要奉养父母。

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子女成人后应当不忘养育之恩,细心照料父母的生活起居,正所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①时时将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记挂在心,极可能保证他们寿命,使其能安度晚年。

在物质上侍养父母很重要,但是孔子认为仍不够。

他在《论语·为政》中提出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说能保证父母吃饱穿暖,无饥寒之虑就行了,当然这个固然重要,但这是连狗马都能做到的事。

如果不诚心去敬爱父母,只是养活,这与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紧接着,孔子又对此作了更详细的陈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就是说要在父母面前保持愉悦的神色,但对于子女来说,是一件难事。

他们大多不重视这一点,认为在衣食住行上满足父母需要就是尽孝了,很少考虑精神方面的问题。

实际上,父母对子女的神色和态度,是最重视,也最易受到影响的。

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子女将父母寄养在敬老院,常常忙于工作,对父母不理不睬,毫无关心可言。

如果只是把父母当作家里的宠物,只是保证他们的物质生活,没有应有的亲情关爱,将父母置于孤单寂寞中,“孝”从何而来?我们所讲的孝敬,是对父母长辈的恭敬、敬爱和尊重,是对他们为子女辛劳一生的承认和尊重,是对他们曾给予社会历史的贡献的评价和认同,也是对他们人生价值的充分肯定。

因此,孝不仅仅是指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还在于内心的诚敬,对父母怀有诚敬之心。

2、顺从与继志孔子认为物质层面的“孝”是最低层次的孝道,它仅仅注重从经济上来奉养父母,满足其物质需求,而对于父母的精神生活缺乏足够的关注,不能体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

孝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顺,孝顺。

何谓顺,就是顺从,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无违”。

首先是政治上的无违,“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不冒犯长辈和上级。

这样的无违,就是要“顺从”,所谓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

另一层面的无违就是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③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无论什么情况下,对父母都不能无礼,这是对父母在家庭中地位的坚决维护,并由此确立了强调父母权威和利益的价值取向。

当然这里不是指盲目的维护父母的意见,事实上是指不违背孝敬父母的“礼”,而并非是盲目顺从父母的全部意见。

孔子认为“无违”还包括继志,就要把父亲好的方面都继承下来,不能够改变。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④“道”在这里表示的是善的、好的东西,并非父母全部的意志。

当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要观察父亲的志向;当父亲去世时,就要考察他的行为;若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古时候,许多所谓的孝子,对于父母的意志,是统统接受,认为凡是有一点点的怀疑都是不敬。

其实这样的孝,只能说是愚孝,孔子是反对的。

3、放心孔子的孝,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让父母放心。

用他的话来说,即“父母唯其疾之忧”⑤,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不可抵御的疾病而发愁。

也就是说做儿女的在一切方面都应让父母放心。

这作为孝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只有子女有了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本事和能力、道德与品质,做父母的才能安心。

无论是孝养,孝敬,顺从还是继志,“孝”更深层的含义就是让父母放心,如《论语·里仁》记载:“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远游”指到远方拜师求学或谋求职位。

说的是②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页③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38页④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7页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应远离家乡。

若不得已外出,也要安排好父母的生活,并要使父母知道自己的去向,以免父母牵肠挂肚。

孔子强调“游必有方”,出门在外要让父母知道子女的所在,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那才算是孝。

3、孝丧和祭祀父母百年之后,作为孝子,有“致丧”、“守孝”的义务,并且,在以后还要不断进行祭祀,以尽孝心,称之为“追孝”。

在孔子之前,对先人的祭祀,主要动因是灵魂不灭并能福祸于人,通过周全的祭祀活动,后代子孙就可以得到祖先赐福和庇佑。

但孔子对此甚为不耻,他所倡导的祭祀注重的是情感培育和精神传承,而并非是为了得到庇佑,排除了行孝的功利主义动机。

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⑥子女生下来,需要三年的抚养,才能完全离开父母的怀抱,而守“三年之丧”正是为了报答父母三年的养育之恩,这样的孝行孝道都是源自子女对父母自然真挚的情感,而不是片面追求与重视丧葬之礼的周密与繁缛。

《论语·为政》记载:“孟彭子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活着,按照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他们去世了,就按照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对父母的生养死葬都要以礼为标准,合于礼的规范要求。

因而,是否做到了孝,是以礼为其判定准则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孝”的思想的根本就是“守礼”,按照周公所制定的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即“周礼”。

事实上,孔子孝道观便是在遵循“礼”过程中得以实现。

孝是从家庭开始的,但国家是由一个一个小家组成的,搞好国政离不开家政,家庭稳定了,社会也会稳定。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厚矣。

”⑦要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虔诚地追祭远代祖先,这样做,自然会使老百姓趋向忠厚朴实了。

孝,可以使民风归于纯朴,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孔子的孝道观是儒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后来,孟子、荀子对孝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孝经》才得以形成。

孔子的孝道思想根源于家庭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协调家庭关系和维护社会稳定,是中国古人对道德伦理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的智慧结晶。

参考文献:⑥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86页[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王恩来,今之孝者——孔子对“孝”的发明与引导[J],理论界,2009,5[3]万玲华,浅析孔子的孝理论及以“孝”治政观[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7[4]郭祖炎,孔子“孝”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3[5]宁业高,宁业泉,宁业龙,《中国孝文化漫谈》卷首语[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