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关于尽孝的名言

孔子关于尽孝的名言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也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对待家庭教育和孝道有着深远的影响,提倡尽孝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
孔子认为,尊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养成人格和品德的基础。
在他的教导中,孝道是处世修身的重要一环。
孔子认为,尽孝是一种道德观念,是一种家庭成员对家长的尊重和关爱。
孝道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体现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关于尽孝的名言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还在世时,不要到远方旅行,如果一定要旅行,也应有明确的目的地。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尊重父母、不让父母担忧的思想。
孔子认为,无论何时何地,子女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另外,孔子还说过“孝悌之至,斯为孝矣”,意思是孝道和悌德(对兄长尊敬)是至高无上的。
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被认为是做人的根本准则。
在孔子看来,要做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就必须尊敬父母和兄长,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此外,孔子还强调“孝在始”,意思是孝顺父母要从一开始就做到,不能等到老了才去奉养父母。
这句话是告诫人们要从小培养孝敬之心,养成尊敬父母的习惯,不能等到老了以后才去体现孝道。
只有在平时就能尊敬父母,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尽到孝道的义务。
在孔子的《论语》中,还记载了很多关于尽孝的言论,比如“无欺父母”、“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些话语都表明了孔子对尊敬父母的看重和重视。
孔子认为,尊敬父母是处世的基本准则,只有尊重父母,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善意。
总的来说,孔子对尽孝的教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伦理和道德伦理的重视。
尊敬父母不仅是一种义务和责任,更是一种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孔子的这些名言启示人们要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永远不忘孝道,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家风家训。
在现代社会中,尽孝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探讨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对论语中“孝”的解析

探讨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对论语中“孝”的解析孔子孝道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最为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
孝道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品质,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孝道是随着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变迁而发展演变的,其中《论语》对于孔子孝道观的阐述尤为具有代表性。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孝”的解析,探讨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
首先,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在于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即子女应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在《论语》中,孔子就曾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孔子对于孝道观的最为基本的概括。
在孔子看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保持家庭和谐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因此,尊敬父母、孝顺长辈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其次,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在于倡导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孝者,善继人之志也。
”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延续家族家庭的基础。
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子女的一种责任与义务,更是一种美德和道德规范,能够帮助子女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在于强调尊重家庭生活和社区文化。
孔子认为,孝道应当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应当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在《论语》中,孔子不仅深刻阐述了孝道的内涵和要义,而且倡导家庭生活和社区文化,强调家庭和社区生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珍惜生命,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使社会更加美好。
综上所述,孔子孝道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最为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而且其时代价值也十分重要。
孝道观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倡导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强调尊重家庭生活和社区文化,这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孔子对孝的观点

孔子对孝的观点1.孔子说:“孝就是要好好侍奉父母呀!”就像我每天都会主动帮妈妈拿东西,有一次妈妈买了好多菜回家,我赶紧跑过去接过一部分,妈妈笑着说:“我的宝贝真懂事。
”这不就是在践行孔子说的孝吗?2.孔子讲:“对父母要有敬爱之心。
”有一回爸爸下班很累,我给他倒了杯水,还给他捶捶背,爸爸开心地说:“孩子长大了。
”这难道不是对孔子孝的观点的体现吗?3.孔子言:“要关心父母的身体。
”比如奶奶生病的时候,我会守在她身边,给她端水递药,还会问她哪里不舒服,奶奶总是很欣慰地说我乖。
这就是孝呀!4.孔子曰:“听从父母的话也是孝。
”每次妈妈让我做什么事,我都会认真去做,有次妈妈让我整理房间,我整理得干干净净,妈妈直夸我听话,这也是符合孔子的孝吧。
5.孔子道:“让父母开心就是孝。
”我考了好成绩拿给爸爸妈妈看,他们都特别高兴,这不就是让他们开心了吗,这也是孝的一种呀。
6.孔子说:“要经常陪伴父母。
”周末我都会陪着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的,这就是在实践孔子所说的孝呀。
7.孔子讲:“不惹父母生气是孝。
”我有时会很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不做让爸爸妈妈生气的事,有次我忍住没发脾气,妈妈还表扬了我呢,这也是孝吧。
8.孔子言:“照顾好自己也是对父母的孝。
”我每天都按时吃饭睡觉,让自己健健康康的,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为我担心,这难道不是孝吗?9.孔子曰:“在父母面前要保持温和的态度。
”我从来不会对爸爸妈妈大喊大叫,都是轻声细语地和他们说话,有次我温柔地和爸爸聊天,爸爸笑着说我真乖,这也是孔子说的孝吧。
10.孔子道:“时刻想着父母也是孝。
”我每次吃到好吃的东西,都会想着给爸爸妈妈也带一份,这就是心里有父母呀,这就是孝呀!。
学会孔子的“孝”道

学会孔子的“孝”道学会孔子的“孝”道“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
作为儒家伦理思想代表的孔子的“孝”思想,内涵丰富,其中很多精华之处至今仍带给我们伦理启示。
孔子“孝”思想的基本内涵孝是子女仁爱父母的道德要求。
《论语》中孔子讲到孝的地方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层意思。
1、养亲与敬亲。
孔子论孝,强调敬养父母。
养亲就是奉养父母,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这是孔子孝道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含义。
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子女成人后应当不忘养育之恩,尽心竭力供养和照料双亲,保障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使其安度晚年。
当然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于是,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保证父母吃饱穿暖,无饥寒之虑,固然重要,但这是连狗连马都能做到的事。
如果不敬爱父母,只是养活,单纯地给吃给喝,这与狗养狗、马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养亲与敬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尽孝不单单是指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而应是内心自然且自觉的意愿,重在内心的诚敬。
与此相适应,表现在外表方面,对父母应和颜悦色、恭敬亲切,这是子女对父母挚爱的体现,也是孝道的第一要义。
2、关怀与思念。
孔子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做到能敬养父母,而且要做到关心父母、温暖父母,还应该问候请安,陪伴在父母身旁,为父母分忧解愁,这是内心的诚敬落实到生活的具体方面。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父母在时不能随便远游,远游便无法侍奉父母。
如果远游且游踪不定,那会让父母牵挂、放心不下的,而孝子是不肯让父母这样的。
孝便表现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做到能陪伴在父母身旁,时刻关怀、安慰和温暖父母。
思念是指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应该时刻惦记、牵挂着父母,即孝思。
关于孝思,孔子谈了几种情况。
“孟武伯问孝。
孔子论孝道

孔子论孝道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类最根本、最重要的道德标准之一。
他认为,孝道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二是对祖先的敬祷和纪念;三是对国家的忠诚和贡献。
孔子强调,孝顺父母是人之常情,是道德的基础。
他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其食之味,可谓孝矣。
”他认为,孝要从小事做起,例如要及时回家看望父母,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不要让他们操劳过度。
在孔子看来,还要尊敬祖先,并向他们奉献祭品,以保佑后代幸福安康。
同时,对祖先的记忆也是孝道的一部分。
他说:“君子爱人以德,敬神以诚,而祭之以礼。
”
孔子认为,忠诚于国家也是孝道的表现之一。
他强调:“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少年时就培养忠诚于国家的精神,并在后续的人生历程中继续保持自己的忠诚。
总之,孝道是孔子道德体系的核心之一,它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建设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孔子孝道观论文

孔子孝道观论文摘要:孔子的孝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个体超越血缘关系,以父母、家庭为基点,扩展到社会、国家的制度层面。
孝如同一棵大叔,它发源于树根,扎根于土壤,逐渐长大,枝繁叶茂,恩泽一方。
如今,社会各方面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依然保持着以家族血缘关系的传统,依旧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习孔子的孝道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它注重亲情,强调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孝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涵,是渗透于炎黄子孙血液中不可分离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向外传播一张重要的明信片。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孝道思想是中国家庭、社会伦理道德的载体和核心。
据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看,“孝”是“老”与“子”两字相叠加而成,“老”在上,“子”在下,表明子女要仰望父母,善待双亲。
《论语》大量地记载了孔子与弟子间谈论孝,对孝作出了基本的规范和系统阐述,曾子作《孝经》进一步深化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唐玄宗还曾亲自为《孝经》做注解。
孔子的孝道包括着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建功业业,忠于国家四个方面,下面将逐一解析。
(一)孔子孝道思想的第一层含义:热爱父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爱是对父母养育之情的感恩和回报。
在孔子看来,爱是孝的本源和基础。
父母含辛茹苦,十年如一日拉扯我们长大成人。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我们长大了,父母却老去了。
出于对父母恩情的感激和爱,自然就会产生孝的行为,所以若一个人真诚实意热爱自己的父母,就会自然而然地竭尽全力尽自己所能去关心父母、照顾父母,让父母在有生之年活的开心顺意、颐养天年。
那么,具体而言,我们该如何来爱父母呢?首先,不要让父母担心。
孟武伯曾问孝于孔子,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让父母只为你的身体情况担忧,不操心别的,减少父母的精神负担。
孔子的孝道

《孔子说孝道》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孔子说的孝道哟!
孔子爷爷觉得呀,孝顺爸爸妈妈很重要。
比如说,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不惹他们生气。
有个小朋友,每天都帮爸爸妈妈干活,孔子爷爷就说他很孝顺。
还有呢,就算爸爸妈妈有时候批评我们,我们也不能顶嘴,要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做错啦。
小朋友们,我们要做孝顺的孩子哟!
《孔子眼中的孝道》
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看看孔子眼中的孝道呀!
孔子爷爷说,不光要照顾爸爸妈妈的生活,还要关心他们的心情。
有个大哥哥,经常陪爸爸妈妈聊天,给他们讲好玩的事,让爸爸妈妈每天都开开心心的,这就是孝顺。
而且,长大了也要记得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小朋友,你能做到孝顺爸爸妈妈吗?
《讲讲孔子的孝道》
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说一说哦!
孔子认为孝顺有很多种表现。
像认真学习,不让爸爸妈妈操心,这也是孝顺。
还有,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给他们送个小礼物,他们会很高兴的。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努力做孝顺的好孩子吧!
《孔子的孝道观念》
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孔子的孝道。
孔子说,对爸爸妈妈要有礼貌,说话要温柔。
有一次,一个小姐姐给爸爸妈妈端茶,都是双手递过去的,孔子就夸她懂孝道。
我们要向这些好榜样学习,让爸爸妈妈为我们骄傲。
小朋友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孔子孝道的名言含解释

孔子孝道的名言含解释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孔子的众多思想中,孝道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下面是孔子的一些与孝道有关的名言,并对其内涵进行了一些解释和阐述。
1. 敬父母,慈子孝子。
这句话出自《论语•八佾》一章,是孔子对于孝的要义的一个重要概括。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儒家道德理念中的基本原则,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尊敬父母,对子女则要教育有方、慈爱有加,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同时,孝爱父母的行为也应该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榜样,让更多的人观察学习和跟随。
2.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一章,指的是孝顺应该以顺应父母的心意为前提,不能因为个人的兴趣和喜好而伤害父母的情感,同时在出游前,要充分了解父母的心意,并做好充分的安排,让父母放心。
3.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一章,指的是孝顺不是单单的尊重和体谅,还需要及时、积极响应和执行父母的要求和意愿。
父母在生活中需要的帮助和关注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孝顺的人来说,响应父母的要求和命令应该是他们的首要责任。
4. 孝者,无求则得,有求必应。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一章,孔子认为孝顺的人是忠于父母和家庭的,他们不但是乐于奉献和付出的,同时也会感恩父母的关爱,把自己的成就和幸福回报给父母。
而当父母需要帮助时,孝顺的人也会及时呼应他们的需求,帮助和支持他们,体现出自己对父母的关爱。
5.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一章,是孔子在谈到孝道的时候说的。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长期的实践活动,人们需要在岁月的积淀中不断学习、感悟,在成长的道路上去领悟和体验其内涵。
也只有在年老事已的时候,才会更深刻地感触到孝道的真谛。
孔子在他的晚年对于孝道的讲述和弘扬,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他的一些名言,已经成为中国人儿童教育、校园文化和社会道德伦理教育的基本内容,被广泛地运用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孝道观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但“孝”却被他推崇到很高的地位,认为“孝”是治国施政的基础。
在孔子看来,孝绝不仅是一个道德概念,还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准则,纬书说孔子有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孝”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生活有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数千年来由孝文化潜移默化所积淀的道德观念习俗,在今天仍有相当的影响。
标签:孔子;儒家;孝道“孝”是中国一个传统的概念,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是从子女角度来处理父子关系的道德原则,第一次指出了“孝”的本义:“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因此,之后的大多数经典论述都是沿着这个角度来阐发的。
一、孝的含义“孝”真正成为一个道德概念,并阐发为一套理论体系却是由儒家完成的,尤其在《孝经》中将“孝”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孝的起源和含义1.孝的起源孔子孝学说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概念,他认为孝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而是人的一种天性,因而是一种先验的道德论。
孔子认为“孝”是人与生俱来的,“孝”是人人都可以体会到的、与生俱来、无法逃避的情感,从中可以领会到人之为人的根本存在意义,进而可将其涵养扩充到人与人的其他关系上。
行孝是人天生本性的要求,《吕氏春秋》中属于儒家学说的《孝行览》一篇中就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
”又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子之重亲也……痛于肌骨,性也”。
2.孝的含义孔子认为“孝”主要有三重含义:能养即尽心奉养父母;无违即绝对服从父母;有敬即对父母敬仰礼对。
孔子认为孝的三重内容是有高低层次之分,奉养父母只是小孝,是“庶人之孝”。
孔子把奉养父母之“孝”看得很低,认为这种“孝”是微不足道的。
《孝经》将赡养父母作为庶人的主要孝道,指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1]。
子夏问孝,孔子曰:“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2]因此,在孔子看来子女对父母奉养是必要的,也是最低层次的孝。
孔子认为,仅仅赡养父母是远远不够的,还不能对父母违礼。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这”。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可见,孔子要求子女绝对服从父母。
不只是在表面上服从,而且要从心里服从。
在父母生前、死后,都不得“有违”。
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要求的服从并不是盲从,而是父母有过也是要去劝止的,是谓“几谏”。
“父母有过,下气怕色,柔声以谏”。
在孔子看来,敬重父母是高一层次的孝。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由此可见,孔子认为不敬重父母就与养犬马无区别了。
所谓“敬”乃是一种诚笃的心态,人不但对父母要敬,对“执事”“修己”“处世”都要敬。
“敬”要有一份深刻的关切,故“父母唯其疾之忧”,又“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儒家的孝道把尊敬父母视为孝行的高层次要求。
养与敬相比,敬是更根本的。
因此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3]。
(二)行孝的原则1.严守“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的原则“父父、子子”作为儒家三纲之一是礼的核心,贯穿于儒家政治思想的始终,因而这也是儒家孝悌思想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父父、子子”的原则强调了孝的对称性,父慈子孝,父亲对儿子要慈,然后儿子对父亲要孝,不仅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孝,还要求父母必须遵循的规则和规范。
2.遵循“父子相隐”的原则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2]“子苟有过,父为隐之,则慈也;父苟有过,子为隐之,则孝也。
孝慈则忠,忠则直也,故曰‘直在其中矣’”;“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极点)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2]。
孔子认为,行为问题不能孤立地来看,必须结合伦理关系来界定是否得当。
如果在一般情况下是对的行为,特殊场合有损于伦理,那么就要采用不同往常的处理方法。
(三)行孝的要求孔子不仅认为孝的含义有不同的层次,他认为行孝也有高低要求。
在《孝经》中,孔子指出了“孝”有三个阶段,也就是行孝的三种要求。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1]可见孔子认为,人一生的各种行为都与孝相联系,都必须遵循孝的践行要求。
1.保全保护好身体根据上述《孝经》的论述保全身体以至发肤,是孝行的起码要求,也是最初步的践行孝道。
《吕氏春秋·孝行览》说:“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
”身体非子女所私有,是否能保全身体就是对父母孝与不孝的问题了。
保重身体,使身体发肤毫不毁伤,在孔子看来这是践行了最低要求的孝。
但是,绝不能把保全身体认为仅仅是保全形体,儒家保全身体还有更重要的规定,就是保全好的名声,不因败坏名声,而给父母带来恶名。
《礼记·祭义》说:“不亏其体,不辱其亲,可谓全矣。
”[4]2.不辱君命,忠于事君儒家主张“孝”,维护父权统治,其政治目的是“为政”。
孔子认为,把“孝”的思想引入政治中去,就等于参与政治。
为政之道需要“忠君”,怎样做到“忠”呢?儒家认为:“以孝事君则忠”,“孝子善事君”,“事父可以事君”。
所以,儒家主张“移孝作忠”,认为“君子之事亲者,故忠,可移于君”。
所谓“移孝作忠”,就是要求人们像服从父权那样绝对服从君权。
“孝”的更高层次的意义不在于“事父”,而在于“事君”。
如《礼记·大学》中所说:“孝者,所以事君也”,“事君不忠,非孝也”[4]儒家是把“忠”放在“孝”之上的,孔子认为:“不辱君命”(即忠)是高一等的,而“宗族称孝”是次一等的。
3.终于立身,荣显父母儒家学说认为,“终于立身”,就是在社会上要作出贡献,作出成绩,立功扬名,从而能够显荣父母,光宗耀祖,这是孔子所说的孝的第三个阶段,也是最高境界和最终的阶段。
《孟子·万章上》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尊亲”就是显荣父母。
“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说的就是儒家思想中最高境界的“孝”[3]。
二、孝的等级“孝”是伦理道德和政治行为的结合体,是儒家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礼的突出特征就是等级性,因而孝也是有等级的。
(一)天子的孝—以孝施治在儒家孝道序列的等级分层中,天子之孝因其丰富的政治内涵以及行孝者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居于众孝之首,是儒家孝道政治,即“以孝施治”的最高表现形式。
孔子详细论说了天子要博爱,不分种族地爱人,不分地域地爱人,这样才能感化百姓,进而都尽到本分。
《孝经·天子章》中指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1]天子之孝体现为一种博爱广敬的道德原则,通过爱敬其亲而不慢恶于人的孝悌行为表率天下,使天下百姓受其感化而法则之,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及彼,蔚成风俗,便可形成长幼有序的和谐孝治社会。
天子的孝德举措或孝悌言行,已经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示范全民的社会责任,是一种影响天下臣民行为方式的道德象征或精神动力,不仅成为衡量君主自身是否政治失德的一项重要评判依据,而且成为教化天下、感悦万民、安定社会的一种无形力量。
儒家学者对天子之孝设定了非常明确的政治原则:“天子当以安社稷、定国家为孝”;“天子之孝,异于匹夫,当以安宗庙社稷为事”。
由此,凡涉及君主定社稷、安国家等政治行为,均是天子之孝的具体表现。
(二)人臣之孝—事君儒家孝道等级分层中的人臣之孝,是由《孝经》中的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三孝合一而成。
1.诸侯之孝《孝经·诸侯章》指出:“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诸侯的职责是上奉天子之命,以辖民众。
下受民众之拥戴,以服天子。
一国的军政、财经大权,可能都由他掌握。
在这种地位下,诸侯需要戒慎恐惧的态度,处理事务,那他对上可以替天子行道,对下可以替人民造福,自然可以取得信任,禄位长久。
如果能有效地计划,收支平衡,减少浪费,那就财政稳定,人民丰足。
这种国富民康的社会现象,如果保持久远,个人的荣禄也一定可以保持长远。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诸侯的这个职位决定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这个职位对诸侯的要求,也就是诸侯的孝道。
2.卿大夫之孝与诸侯相比,卿大夫的孝道更注重事君,注重尊礼。
《孝经·卿大夫章》指出:“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1]卿大夫是诸侯的辅佐官员,虽然地位很高,但决策少,执行多,既要合于上层的意思,又要起到下层的模范带头作用。
孔子认为,卿大夫的孝道要从衣着、到语言再到行为都要遵守道德理念,要符合德行。
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对君主应尽的道义和职责,这样也不会给自己招来罪祸,保全自身的同时,也能不辱没祖先,守住宗庙。
3.士之孝士大夫是国家的基层官吏,是最底层的管理者。
这些基层官员的职责和本分,也就是孝道首先要忠于职守,其次要尊敬上司。
《孝经·士章》指出:“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1]士大夫要将对父亲对母亲的爱戴等同起来,即是将奉事父亲的那种爱取来奉事母亲,而爱戴父亲与爱戴母亲就相同。
士大夫还要将奉事父亲的那种敬重取来奉事君主,而敬重父亲与敬重君主相同。
孔子认为,因此以孝奉事君主,那么就会忠诚;以敬重奉事长辈,那么就会顺从。
(三)庶人之孝—养亲庶人之孝是儒家孝治施政的基础,历代封建王朝孝治秩序的维系,植根于普天之下社会民众“庶人之孝”的道德完善。
《孝经·庶人章》对庶人之孝的定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1]庶人以农业为生,要会利用四时气候来耕耘,以适应天道,要会分辨土壤性质,来种植,以适应地利。
庶人的孝道还要保重身体,爱护名誉,要节省用度,来供养父母,这就是庶人的孝道。
儒家的孝从上到下分了三个层次、五个等级,孔子认为只要五个等级内的人遵守各自的孝道,就实现了政治清明,社会有序稳定,因而儒家的“孝”也成为历代帝王维护自身统治的重要手段被历代君王所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