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研究的文献综述(精)

中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研究的文献综述(精)
中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研究的文献综述(精)

中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居家养老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依托, 通过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 为在家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居家养老结合了家庭养老的特点和机构养老的优点,是当前形势下适合城市社区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方式。

关键词:居家养老、实践、优势、问题、建议

2011年 4月 28日(星期四上午 10点,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请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发布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总人口为 1339724852人,其中 60岁及以上人口占 13.26%,比 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 2.93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比 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 1.91个百分点。不可置疑, 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考验, 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和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 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根据联合国的预测, 2005到 2030年是中国老龄化的加速时期,总人口预计增长 1.45亿,而老年人口预计增长达 2.02亿。【 1】人口老龄化正在逐渐瓦解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红利”,从而将形成“未富先老”的局面,影响并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所以老龄化问题是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和尽早制定相应对策的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如何妥善处理大量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将会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严峻而紧迫的话题。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居家养老所做的研究分析, 重点概述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中的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 探讨该模式提出的背景、相关的研究综述、个地方的经验以及在当前环境下的优越性和不足之处, 从而试着提出相应的建议来完善居家养老模式。根据学者们的学术报告, 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一、居家养老的涵义

关于居家养老的涵义, 在国内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但总体来说, 大多数学者支持以下的观点: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 以社区为依托, 以民族传统为支撑,

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基本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2】

在改革开放之前, 由于老龄化水平低, 退休人员少, 再加上相关政策的制约, 养老服务主要依靠家庭。改革开放之后, 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型和老龄化的迅速发展, 养老服务逐渐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养老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社区,形成了以下三种养老服务的基本模式:

1、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传统中国主要的养老模式, 传统社会的家庭具有养老服务功能, 养老的物质需要和生活照料由家庭成员提供。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执行和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开始出现大量的空巢和独居老人家庭,家庭规模也逐渐变小(从 1964年的 4.43降低到 2006年的 3.17 ,家庭养老更

多地依赖老年配偶间的互助或老年人的自我服务。家庭结构的高龄化、小型化趋势, 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弱, 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单独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沉重压力。

2、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是养老机构不同程度有偿地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以及其他全方位的服务。机构养老尤其适合需要长期专业护理和照顾的

老人。在城市社区, 机构养老已经成为政府政策扶持的发展方向,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滞后, 机构养老面临着言老机构数量少、收费较高、缺乏训练有

素的专业护理人员以及迫使老年人脱离原有社区等问题。目前养老机构主要是公办的,民办的非盈利性养老机构还在初步兴起的阶段,其成长还需较长时期, 尽管政府对于养老机构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政策支持, 例如各地对于养老机构通常会提供床位补贴等,但机构养老在未来仍将持续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3、居家养老。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有没有充分的发展的国内环境之下, 许多人把养老模式的目光转型了居家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依托, 通过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 为在家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

政、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居家养老结合了家庭养老的特点和机构养老的优点,是当前形势下适合城市社区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方式。

二、居家养老模式在各地区的实践

在实践研究方面,郅玉玲(2010 【 3】讨论了在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现实背景下, 长江三角洲地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情况, 并给予了概述性分析, 归纳梳理出五种富有成效的运作模式,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前景。郭竞成(2010 【 4】则从我国发展居家养老的思路和策略出发, 概述了一些大城市在社区服务工作中

积累的较为丰富的居家养老实践经验。吴玉霞(2007 【 5】、王诗宗(2008 【 6】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宁波市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为其他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北京: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从 2005年开始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通过住养、日托、日间照料等形式开展专业化的居家服务,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各种如家政、生活照料、购物、就医等服务, 工作人员上门的同时还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 积极为老年人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

苏州:苏州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实行一对一服务的政策, 在街道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社区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 服务站工作人员负责采集老人信息, 把老人信息准确传到中心, 中心工作人员负责分析信息并为服务配对, 直接为老人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快速有效地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需求。

上海:上海政府根据不同的老年人群体制定了不同的养老服务政策。对身于体健康、有经济支付能力的老人, 则实行优惠抵偿的市场化服务; 对于低保老人、生活困难老人和高龄老人,由政府补贴服务费用;对于三无、五保老人、优抚对象以及有特殊贡献的老人,由政府负责购买服务。

杭州:杭州市上城区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构建了一套以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协同、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参与工作的体系。并且在杭州市质量

技术监督局的指导下制定了相应的读物规范, 明确规定了各个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具体职责, 同时还对服务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 以确保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宁波:宁波市海曙区实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 由政府出钱, 向该地区非营利组织 (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落实居家养老服务员,每天上门为辖区内 600余名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服务。同时,社区服务中心还启用了“81890”(“拨一拨就灵”服务热线,以便对老人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响应。

从各地的经验来看, 中国目前城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多为由政府购买服务, 民间非营利组织组织提供相关的服务或由街道、社区来承办的模式。这一模式以宁波市海曙区最为典型,北京、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较为领先,全国多数城市

都采用这种做法。此外,我国的居家养老的除了政府购买服务这一主导模式外, 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企业退休人员进行的社会化管理“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的居家养老”形式也在一些地方开展, 并且取得了有益经验, 这样的模式也具有较强借鉴意义。

三、居家养老在城市社区的优势

根据对国内现有与居家养老相关的研究报告, 发现与常见的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相比较,居家养老模式的优点主要突出在以下几方面:

1、契合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虽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不断加大,使得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 但在自古以来“家天下” 的传统观念影响之下, 许多人, 无论是子女还是父母, 对于家庭都有着难以释怀的情节。对老年人群体在城市社区中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符合了老年人“恋家”的心理需求, 同时也是符合老年人子女社会的需要。我国城市社区在发展居家养老模式时, 特别重视和突出家庭的作用,充分了运用经济、文化、舆论、法律等各种有力手段,倡导中华民族孝道文化, 鼓励发展以家庭基础的各种养老服务形式, 探索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低成本、高效率、高幸福感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2、向社会化过渡是必经之路。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成为我国家庭的主要结构形式, 联合家庭逐渐减少。虽然核心家庭在赡养老年人的问题上将面临重大的压力, 家庭养老的资源供给会逐渐减少, 但这意味着这方面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增加, 养老方式的被迫逐渐地向社会化过渡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许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之后也经历了同样的困难时期。

3、符合了大部分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一般在国外称为老年人的社区照顾,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社区内照顾老年人, 也就是不让被照顾者离开他(她所熟悉的社区,而是在本社区内对其提供生活服务;二是由社区来照顾, 也就是动员本社区的人力资源, 运用社区支持体系开展对老年人的照顾服务社区照顾能够让被照顾者在自己所熟悉的社区环境里生活, 从而不再产生被抛弃感, 在心理上不太可能会像养老机构中的老人那样, 因远离自己生活过的社区而产生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

4、养老功能已经逐渐转移。养老功能的转移为社区实行居家养老提供了可

能性, 这也就是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和现代化问题。这里所说的“社会化”是指部分或者全部的养老功能从家庭逐渐向社会转移的过程, 这种转移其实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一种反映。 (穆光宗, 2008 【 7】随着政府作用范围愈加缩小,其対社会组织的控制力也相应减小, 营利机构、非营利机构获得发展空间的同时逐渐也在市场经济下参与了养老服务供给, 或是直接提供无形服务, 或是通过建立养老服务机构等方式提供服务,为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的实现提供可能。

四、目前居家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

在研究居家养老面临的问题方面,国内学者通过实地考察获得了不同的成果。俞贺楠、王敏、李振(2011 【 8】通过对社区养老模式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刘新萍(2009 【 9】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对静安区在实施居家养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在居家养老模式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

1、所能提供的养老服务的种类较少,层次较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项目偏重于日常生活的护理和家政服务, 较多地关注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方面的满足,而精神慰藉等服务发展不足。

2、社区内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规模小。与之相对应的问题则有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团队规模小、素质低, 大部分服务人员都是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就上岗, 缺乏相关的专业服务知识, 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简单的康复护理等,很难提供高层次的服务。而且一部分服务人员认为服侍老人又脏又累, 这些服务员的实际工资处于社会临时用工的最低工资水平, 甚至还会低于这个水平, 这对于稳定居家养老服务队伍非常不利。这样的现状既不可能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养老需求,也不适应社区居家养老长足发展的需要。

3、服务供给主体较为单一。虽然各地在具体的做法上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在哪里, 目前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在居家养老模式中起到了绝对的主导作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的投入, 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承担责任,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 公众对于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难免会遇到困难, 这就需要众多社会组织的参与。但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薄弱, 参与社会管理较少。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的力量仍然比较薄弱, 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 非营利组织的薄弱将导致政府缺少职能委托的对象, 影响政府职能转

变的进程。 4、相关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在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民政部门在做,其他部门与民政部门缺乏有效的配合和协调沟通。除上海之外,其他地区均只有民政部门承担,无论从政策的制定还是资金的投入等方面,都很难形成积极有效的配合与合作,缺乏工作效率。五、完善家养老模式提出的建议要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就必须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经济实力、传统文化相适应,不能盲目照搬别国的解决方式,也不能笼统地借鉴已有的经验,要结合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和来研究相应的养老问题。从各地的经验来看,居家养老模式在很好的适应了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需求,虽然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但其发展的潜力十分强大,国内学者们认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加强对居家养老服

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合理确定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是进行居家养老服务的先决条件。针对不同年龄、类型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居家服务。从人性化的角度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努力做到使老年人获得较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通过服务人员的善爱之心为老年人提供家庭一般的照料。 2、政府要尽量“放

手” ,充分发挥社区的强大功能,鼓励民间组织、志愿者、企业共同参与到养老行动中来,逐步实现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同时要制定和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扶持政策,制定相应的风险规避机制,根据情况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建立一直稳定的服务团队。 3.我国的居家养老是在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辅助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家庭的功能不可忽视,要充分发挥家庭成员和孝道传统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关键性作用。使老年人在享受社会的关怀之余,还能享受家庭的温暖。 4、大力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人才的保障。政府应该在这方面有所投入,为从业人员提供培训的专项经费。与此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加大社区居家养老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我国的养老问题,使社会上的热心人士能更广泛的参与我国的养老行动,从而实现个方面资源的整合。从整体来看,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居家养老问题进行的一系列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居家养老的范畴、概念和特征、居家养老的必要性、问题及对策方面,而对于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研究相对较少。社会工作者是在从事居家养老工作人员当中的主要力量,分析社会工作者在居家养老中的角色,将有利于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从而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告,2011. 2:郅玉玲.《长江三角洲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学海》(南京2010 年 4 期 3:王进/张晶.《城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精神赡养》.《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宜昌2008 年 3 期 4:敬乂嘉/陈若静. 《从协作角度看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与管理创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沪2009 年 5 期 5:刘新萍.《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体系的建设及发展——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兰州2009 年 4 期 6:王诗宗.《地方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限度——以宁波市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政策为例》.《公共管理学报》(哈尔滨2007 年 4 期 7:尹志刚.

《我国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与养老模型建构》. 《人口与发展》(京2009 年 3期 8:俞贺楠/王敏/李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 《河南社会科学》(郑州2011 年 1 期 9:吴玉霞.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 (杭州2007 年 2 期 10:郭竞成. 《中国居家养老模式的选择》.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 年 1 期注释:【1】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6 Revision, 2006. 【2】参见刘新萍.《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体系的建设及发展——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3】参见郅玉玲.《长江三角洲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4】参见郭竞成. 《中国居家养老模式的选择》【5】参见吴玉霞.《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6】参见王诗宗.《地方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限度——以宁波市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政策为例》【7】参见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纪要》【8】参见俞贺楠/王敏/李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9】参见刘新萍.《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体系的建设及发展——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

居家养老的文献综述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9月 176 居家养老的文献综述 魏 颖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有利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相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现实意义十分重要。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从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其发展的必然要求、所存在的问题及实施建议等几方面,对目前居家养老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整理。 关键字:人口老龄化 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9—0176—01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而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这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和严峻挑战。建立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巨大困境,社会养老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实施起来又困难重重,因此,居家养老这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方式便应运而生,对于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 “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是由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我国学者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也被称为“没有院墙的养老院”。(鞠秋锦、邓卫华,2004) 二、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必然要求 第一,从我国社会养老面临的困境角度出发。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是“未富先老”,即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特别高, 而人口老龄化程度却很高。社会养老机构收费偏高,养老设施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事实上的需求十分有限,社会养老存在现实困难。 第二、从老年人的各方面现实需求角度出发。 居家养老符合世界多数老年人的传统观念。养老院缺乏“家”的感觉,不符合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集中宿舍式的生活使老人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苏珊?特斯特,2002)。居家养老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又可根据老年人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节省开支的同时有利于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矫扬,2000)。居家养老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自己长期生活过的社区养老,熟悉的环境能帮他们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亲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年人精神愉悦(许爱花,2005)。 第三、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出发。 在居家养老过程中,社区作为除家庭之外老年人生活的“第二空间”,能充分发挥优势,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促进社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能够减轻政府负担;可以提供就业岗位,调动社区的闲置资源。(祁峰,2005) 三、居家养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居家养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制约居家养老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财力不足。目前,居家养老主要借助社会力量,很多慈善捐助无任何强制性约束。 2、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形式较单一,服务队伍不稳定。(杨福彬,2003) 3、社区的组织管理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目前,政府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参与较多,行政色彩较浓,长期下去会阻碍居家养老的不断发展(任炽越,2005)。 四、实施“居家养老”的建议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社会服务,需要强有力的物质方面的支持,多数学者强调必须扩大投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应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此,实施“居家养老”的建议一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应逐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培训,实现持证上岗;逐步开展和规范志愿助老活动,加强社区服务,形成一种规范化制度(王宗廷,2000)。 2、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服务水平、服务内容应逐步调整,为社会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服务,鼓励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多层次的服务网络。 3、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建立社区老年医疗援助系统。(陈军,2001) 4、开展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加大社区娱乐设施的建设,开设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之家、老年康复中心等。 五、研究评述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居家养老这一模式进行了剖析,给出了一些发展和推行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建议。这些都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总结。但是也存在以下几方面欠缺: 第一, 多数研究只停留在对现状、问题、各种措施的叙述, 很少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系统、规律性的论述。第二,已有研究较多集中在生活照料、医疗和卫生服务等方面, 对其他方面, 如精神慰藉、情感照料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而后者已越来越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第三,对不同特征老年群体的社区服务的深入研究极少。不同特征老年人有着不同的养老意愿和养老需求, 提供符合老年人切身需要的社区服务、合理配置养老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鞠秋锦.邓卫华,浅析中国的居家养老,热点透视,2004.12 [2] 苏珊?特斯特(著) ,周向红.张小明(译),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 [3] 矫 扬,发展社区服务是实现居家养老的重要保证,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3 [4] 许爱花,中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反思,宁夏大学学报,2005.3 [5] 祁 峰,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对大连市首创“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2005.2 [6] 杨福彬, “居家养老”模式升华“六化”战略清除发展障碍,银发世界,2003.6 [7] 任炽越,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思路,社会福利,2005.1 [8] 王宗廷,家庭转型与居家养老,理论月刊,2000.3 [9] 陈 军,居家养老: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社会阅览,2001.9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山东社科院人口学研究所调研组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养老模式,同时也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最大短板。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提升社会养老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对山东省东、中、西部的48个社区及1200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问卷调查,调研组认为,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需错位。老年群体作为异质性群体,存在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目前,老年人对体育娱乐、上门看病、文化学习和助餐等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率较高,需求比分别 为%、%、%和%。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对上门看病和助餐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对体育娱乐和学习活动方面的需求不断减少;男性对于上门看病服务需求最高(%),而女性则对体育娱乐活动的需求最高(%)。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供给数量、质量或结构上较为趋同,多以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为主,缺少专业化的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服务。(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医养资源结合不够。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患病几率的增加,他们对自身健康更为关注,对医疗和日常保健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但目前医养结合不足导致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对

医养结合重视不足,%的老年人有1种及以上慢性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但是只有%的老年人建立了社区健康档案;二是缺少专业人才,目前有九成以上的社区缺乏医疗健康服务人员,包括全科医生和专业护理员;三是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执行力度,只能为老年人开展定期体检、举办健康讲座等常规服务,上门看病、康复护理、心理咨询、应急救助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无法提供;四是老年人健康意识相对薄弱,社区健康管理滞后,缺乏正确合理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引导。(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虽然近年来政府增加了扶持支持政策,但养老服务政策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老年人基本保障水平仍有待提升,目前山东省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为退休金(或养老金),平均水平为1863元,城市平均水平为2377元,农村平均水平仅为1343元,购买服务的能力相对不足;二是城乡和地区差异明显,农村地区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地区,东部地区所享受的各项补贴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三是服务设施不足,虽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的数量增速明显,但由于运行机制障碍和政府补贴不足导致作用发挥受限;四是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目前只有%的社区拥有养老服务平台,难以实现老年人需求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无缝对接。(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目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仍存在一些体制和政策障碍:一是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有待完善;二是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及配套法规不健全;三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监管薄弱。此外,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服务机构以及

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浅析

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浅析 中 国社 区居 家养 老服 务 模 式 浅析 齐婷 婷 ( 内蒙古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07 ) 10 0 【 要】 摘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和 日 益严峻的养老问题, 在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基础 上形成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充分 b5E2RGbCAP 满足 老年人 需求、 高其生命及生活质量和建立 中国特 色的养老服 务体 系的基础上 得到不断地发展 。 提 本文通过对居家养老服 务模 p1EanqFDPw 式的 内涵 、 特征、 发展状 况进行研究分析 , 并运用 比较研 究的方法, 归纳总 结相 关理论 , 同时针对该模式存在 的具体 问题提 出相应 DXDiTa9E3d 的 解 决措 施 。 【 关键词】 家养老服务; 区照顾 ; 居 社 资源整合; 分类补贴 一 、 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活质量 , 解决养老服务 的难题 。 () 4 有利于加快服务业 的发展 , 拓宽就 业渠道 , 促进经济社会 的稳定和谐 。 二、 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状况探析
RTCrpUDGiT
( 相关概述 一) 1 内涵 。居 家养老服务是指政 府和 社会力量依托 社 区 , . 为 居家 的老年 人提供 生活 照料 、 家政服务 、 复护理和 精神慰藉 康 等方面服务 的一种服务形式。 5PCzVD7HxA () 1 相关规定及政策溯源 。我 国的居家养老服 务起源于社 区养老服务, 9 7年 , t8 民政部提 出了发展城市社 区服 务的思路 , 2 .特征 。() 1 以社 区为服务载体。() 2 服务对象 的公众化 。 各地积极探 索 ,逐 步形成 了包括 为老服务在 内的社 区服务系 () 3 服务 内容和方 式的多 样化 。 () 4 服务提供主体 的多元化 , 福 列 ;0 1 6月 民政 部 在 全 国广 泛 推 行 “ 区 老 年 福 利 服 务 星 20 年 社 利 性与服务 性相 结合 。 jLBHrnAILg ( ) 位 和 作用 二 地 光计划 ” ,决定用 2 ~3年时 间利用 全国福利彩 票资金 总额 的 8% 在此背 景下 , 0, 开始 在全国各地推行依托社 区的居家养老服 xHAQX74J0X () 1 有利 于继承 和发扬 中华 民族的传统 美德 , 充分尊 重老 务模式 ;0 8 年 1 , 国老龄委 办公室 、 20 月 全 民政 部等 1 O部 门联 年 人的需求 。() 2 有利于促进家庭和 谐、 际和谐和邻 里和睦 , 合下发 《 代 关于全面 推进 居家养 老服务工作的意贝-, = 对居家养老 》 推 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 () 3有利于 提
1/7

社区养老文献综述

郑州轻工业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郑州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 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张飞 专业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11级1班 学号: 541109040144 院(系):政法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杨岚(讲师) 完成时间: 2015 年 4 月 25日

郑州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减弱、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等问题不断凸显,而像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等依托于社区的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则日渐展现出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国外较为盛行,并且发展已成规模,然而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像在郑州等这类二线城市中,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近些年很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很多研究,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国家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总结,结合国内实际经验,大胆的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养老事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日间照料中心监督机制对策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老年人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在国外的学术界定中也称为社会福利服务、个人社会服务或社会照顾服务。老年人社会服务是当代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说,现代各国老年服务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由政府、社会组织向老年人家庭提供各种形式的支助,如提供现金支持、组织服务人员、提供咨询等;(2)向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3)向老年人提供环境和住房支持,如为老年人家庭或为照顾老年人的家庭提供一定住房补贴,在社区建设养老院等;(4)提供教育服务,包括制订老年教育方案,建立老年人课堂等;(5)建设老年人文体娱乐设施;(6)提供老年人培训再就业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1]。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走访调查,认为我国现阶段老年服务还是以机构照顾为主,服务对象更多的是城市老人,面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趋势,[1] 姜向群,郑研辉.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及其经济保障问题分析[J].人口学刊, 2007(3):18-25.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B卷试题

精心整理 来源网络,仅 供个人学习参考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审核(教研室主任):审核(系主任):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换乘动作: 2.ADL : 3.居家养老: 4.伺候型照料护理: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大约有50%的失能和半失能是由于()现象引起的。 A.脑卒中B.跌倒C.痴呆D.人体老化 2.“前期高龄者”的界限为()。 A.65-74岁B.60-65岁C.70-75岁D.65-70岁 3.居家老年人,夏季卧室的温度为()。 A.18-20℃B.20-22℃C.22-25℃D.18-24℃ 4.为短期接待老年人托管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场所,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的机构是()。 A.老年公寓 B.敬老院 C.日间照料中心 D.老年社会福利院 5.居家老年人一般卧室的适宜湿度为()。 A.60%-70%B.50%-65%C.55%-60%D.45%-60% 6.居家老年人长期卧床后最严重的问题是()。 A.压疮B.坠积性肺炎C.泌尿系统感染D.肌肉萎缩 7.从床端坐位移动到椅子坐位时,椅子与床的摆放角度()。 A.20?-30?B.30?-40?C.40?-45?D.40?-50? 8.根据人体力学原理人的体重最重的是()。 A.头部 B.胸部 C.臀部 D.脚步 9.日常生活活动的英文缩写()。 A.ADL B.ALDC.IADLD.AIDL 10.居家养老中照料护理形式不包括()。 A.安全 B.扶助C.看护D.口头扶助 11.照料护理的主要目的是()。 A.使老人自立 B.维持生命 C.提高生活品质 D.帮助老人 12.目前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是()。 A.自我独立 B.家庭养老 C.社会福利机构 D.社会保险养老 13.下列有关老化生物学理论的主要观点,错误的是()。 A.生物老化影响所有有生命的生物体 B.生物老化不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C.生物老化过程不同于病理过程 D.生物老化课增加个体对疾病易感性 14.康复服务的对象不包括()。 A.残疾老人 B.由慢性疾病引起功能障碍的老人 C.自理老人 D.耳目失聪、活动受限的老人 15.世界第一长寿国是()。 A.中国B.美国C.英国D.日本 16.我国真正实现“老有所医”主要依靠() A.个人力量 B.家庭力量 C.国家力量 D.国家、集体、个人合理分担 17.老年人衣着布料首先()。 A.毛料B.麻料C.尼龙D.棉织品 18.给老人喂食的正确方法是()。 A.鼓励老人尽量自己用手拿取面包、小块食物吃 B.为了节约时间,让老人用手拿大块食物吃 C.喂食前不需要向老人解释喂食的目的 D.老人不能用手自己拿东西吃 19.我国老年人的年龄界限是() A.60B.65C.55D.70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统分人 复核人 得分 评卷人 得 分 评卷人 得 系(部):班级:学号:姓名: 密封线

全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比较研究 政府投入

全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比较研究 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发展老龄事业,立足中国国情,推动和普及城乡社区居 家养老服务的开展,是顺应民意、惠及亿万老年人的伟大创举。 1居家养老服务, 是指由社区和社会帮助家庭成员为在家里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 理和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形式。其定义包含 几层意思:就其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看,既有家庭成员的照顾,也有社会的帮 助,尤其强调社区照顾在居家养老中的重要作用。就其享受服务的客体看,主 要是在家里居住的众多老年人,而这部分老年人目前几乎囊括了老年群体的全 部(确切地说是99%左右)。就其提供的服务内容看,门类众多、丰富多彩,既 有养和医等物质生活方面的服务,也有文化娱乐、情感慰藉、心理疏导等精神 文化生活方面的服务。就其提供的服务形式看,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既有请老人走出家门到社区为老服务机构中享受自己所需要的多种服务,也有 派专业为老服务人员走进家庭为行动不便和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提供的多种包护 服务。因此,可以说居家养老服务实际上是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 会化服务体系,它具有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 服务队伍专业化等特点。“居家养老”服务相对过去传统的“家庭养老”而言,虽一字之差,但却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和解释,它把社会化的为老服务引入家庭,是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创新。我国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 体系,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正是这一体系的基础工程。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是 我国目前破解巨大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也是依据中国国情,尊重民族传 统,更新养老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发展社区服务的重要途径。它对 于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2000年开始,各地陆续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探索。2008年 上半年十部委《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颁布和年初杭州居家 养老现场经验交流会议后,各地的居家养老服务更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杭州、宁波、南京、上海、北京、天津、青岛、大连、广州、哈尔滨等地走在了全国 的前面,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宝贵经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各地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还创造和形成了一 些各具特色、多种多样的服务模式。我这里结合调研掌握的材料,对几种最主 要的基本模式做一个简要地归纳、比较和分析,以便使各地在今后深入开展居 家养老服务时能够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吸收和借鉴,学其所长,避其所短。2政府主办,层级联动模式。 这种模式在我国中、西部许多城市开展得居家养老服务中被较为普遍地采用。 它主要是采取各级政府和街居社区运用行政强制力进行推动的办法,运用各级 财政资金扶持和各级行政组织的自筹资金,相应在城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等 几个不同层面分级建立起规模有别、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有别、服务对象有别 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站点,并建立区、街、居三级管理机构,为本辖区内的

有关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早已进入多老少子的格局,社区社会养老模式逐步转变为社会焦点本文将从概念界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几大方面将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做一概述。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 引言 我国1999年已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经占总人口的14.9%。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随着我国家庭的“小型化”和“高龄化”的趋势,家庭养老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前提下,社区居家养老呗提上日程,并且越来越被受到重视。目前各地的居家养老的实践层出不穷,并且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如何构建适合时代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也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我国现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使我们理清目前的研究成果,同时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和建设的不断发展。 正文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涵的界定 有关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界定,学术界的观点不尽相同。王锦成社区居家养老定义为:由社区提供居住在家的老年人一系列或户内或户外的养老服务。从而构建一个符合老年人自身意愿又切实可行的居家养老体系[1]。而陈赛权给出的定义则是:居家养老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国家的基础之上,以家庭为载体,以社区网络为依托,以国家制度、政策和法律为保障,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陈赛权认为居家养老应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为主要服务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服务形式[2]。学者祁峰则认为,居家养老是与我国传统家庭养老紧密联系的新型养老方式,指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建立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人们可以向服务站申请医疗、家政服务,由服务站派服务员到家中提供各种有偿服务的养老方式[3]。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研究 国老龄办《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我国老龄化趋势和DS街老年人需求现状 我国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据推测,直到21世纪末我国老年人的比例都将始终维持在30%左右。我国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家庭成员虽然仍是老人最主要的照顾资源,但家庭的照顾功能正逐渐弱化,所以居家照顾必须配以适当的社区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既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满足老年人不想脱离原有熟悉环境的意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过渡养老形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但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广州市政府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十分重视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通过政府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形式在全市每个街道建立起由专业社工组合成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尝试以专业的社会服务方式,将专业社工引进居民社区。其中DS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属于广州市黄埔区的一条街道之中的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DS街总面积13.10平方千米,辖内共设4个社区居委会。户籍总人口18331人,流动人口45490人。DS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由广州市广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并运作,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特别举办的社会福利性服务项目,是广州市推进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创新中产生的惠民工程。中心内设有多功能大厅、青少年活动室、婚姻家庭活动室、长者活动室、就业辅导室、个案工作室、心理咨询室、电子阅览室,偶到服务区等区域。针对当地社区居民的需求开设了家庭、长者、青少年、残障人士、就业辅导、志愿者培训与服务、文娱康乐七大服务平台。其中长者部的设立是针对DS街辖区内的老年人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 辖内60岁以上常住户口的老年人约2200多人,常住人口18600多人,即约占辖内常住人口的11%,常住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较高。其中60-69岁的中低龄老年人的比例高,占了总数的56%;70-79岁的占了总数的28%;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了总数的16%。中心运行一年之中主要着重于辖内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的摸底以及中心的宣传工作,长者部通过调查、探访、外展活动等方式对辖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进行了总结。 1、长者有健康维护的需求 目前DS街绝大部分老人都是居家养老。长者服务的重心是老年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服务成为社区老年服务的核心需求。在大部分的调查对象看来,他们的健康状况良好,而有慢性疾病或重病大部分的老人希望得到更好的生活照料和医疗保障。 2、自我价值体现的需求 退休对长者来说是新的开始,许多达到退休年龄的长者希望通过丰富的文娱活动继续展现自我价值。由于许多长者过去忙于事业无暇做自己喜欢的事,现在难得闲下来,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好好享受生活,书法绘画、唱歌跳舞、外出旅游等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安排。 3、社会参与的需要 长者有表达意愿、维护利益、发挥作用的需要。从探访中发现,辖区内长者在退休后自文体运动,包括:太极拳、腰鼓、柔力球等,并参加到各种公益性的演出当中,这也说明了长者的社会参与程度比较高。 4、社区照顾的需要

中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状况研究的文献综述(精)

关于中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状况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前随着中国家庭的“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家庭养老面临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条件下,居家养老提上日程,并且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从研究居家养老的不同方面的角度出发,从相关概念界定,居家养老的研究现状、基本内容以及存在问题和措施建议等几个方面对有关中国社区居家养老的研究成果做整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在这一论题上学术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盲点。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问题社区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 1.69亿,且以每年近千万的速度增加。预计到 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2.48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 17%。 [1]老龄化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养老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养老模式 , 已成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当务之急。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提出并进一步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 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近几年来 ,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重点对城镇老年养老模式的现状和改革作了深刻、独到的分析。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 其形式主

要有两种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 ; 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 , 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2]社区居家养老从形式上仍保持着传统家庭的养老格局 , 但在内涵上体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 三、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必然性 1.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 家庭历来是养老的一个主要载体 , 家庭养老是中国居民的模式。但是 , 随着中国家庭户的“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 , 家庭养老功能正面临新的挑战。 2. 居家养老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近年来 , 在全国各地实践中逐步为人们所认可的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 ,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社会养老模式 , 这种养老模式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势功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 实现了互补结合。 四、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困境 1. 服务设施不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全方位的服务,它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完备的服务网络作支撑。而目前部分社区办公用房还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社区老年服务硬件设施建设更是难上 加难。由于缺乏强制性规划,新小区不愿配套,老城区难以配套, 阻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 2. 服务项目发展不平衡。调查中发现,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由于缺乏必要的服务条件和能力,导致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都比较单一,服务对象也仅局限于困难孤寡老人和经济实力较好的一小部分老人。 [3]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只能停留在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的层面。

老年人管理和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老年人管理和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四是开展“导学”活动。社区党委除专门制作“两学一做”学习记录本外,还组建了专门的微信群,定期传达社区党委的安排和部署,为党员干部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搭建平台,同时通过手机短信平台、LED显示屏、简报、展板、QQ群等形式,全面宣传《准则》和《条例》内容,扩大影响面和知晓率,积极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浓厚氛围,为社区党委开展“两学一做”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加剧和大量“四二一”(一对小夫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家庭模式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退休人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已是大所趋,未来城市社区将承担着老年人管理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如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是摆在社区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将对无锡市崇安区崇安寺社区的有关实践探索做以总结和阐述。 一、崇安寺社区老年人口现状

通过调研,委员们共同认为,全市各级城管机关在抓班子、带队伍、练业务、强素质等方面采取了得力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随着城镇规模的急剧扩大,进城农民数量的日趋增加,城镇市民的数量在成倍增加,城管队伍建设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不能适应城镇快速发展的要求,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崇安寺社区现有常住居民5487人,社区老年人口有1470多人,60岁-69岁的老人有779人,70岁-79岁老人有452人,80岁-89岁老人有206人,90岁-99岁老人有32人,100岁老人1人,老人人数占社区总人数的%,空巢老人有52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人们择业观念改变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今后,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将越来越重。 二、目前社区老年人居住、养老和居家服务情况 (一)居住方式。一是老人(或与配偶)和儿女住在一起。二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儿女在同一城市。三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打工。四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无子女。五是老人(或与配偶)与成年或未成年的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六是住在养老机构的三无老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查报告

昆明市五华区社区居家养老现状调 查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昆明市五华区社区居家养老现状调查研究小组 2015年9月

目录一、研究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社区居家养老的影响 四、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五、研究的方案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调查过程 六、调查对象及地点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地点 七、调查结果分析 八、小结 (一)社区居家养老调查结果 (二)小组意见措施 九、参考文献 十、附录

摘要 本文主要从目前昆明市五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老人生活所存在的需求入手对昆明市五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结合问卷法与访谈法从对居家养老的了解程度、日常生活照料状况、医疗卫生需求方面进行了困境分析,并以社会工作的视角从政府、社区和社会三方面提出了关于推进金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 翻译: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uhua district community home care service and the existing needs of the elderly living in Wuhua District, Kunming district community home care service status were vestigated, combined with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me are, daily life care, health needs analysis, and social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ment, community and social three aspects of the Jinhua city community home care services.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机构五华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背景

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摘要: 21世纪,全球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由于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特点,老龄化问题则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居家养老模式,以合肥市为例,介绍了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及首个居家养老项目—太阳湾老年公寓,最后提出在居家养老模式推行过程中的创新性建议。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global aging problem is more serious. because of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becoming old before getting rich in china, aging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y drawing on the family endowment mod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y taking hefei city as a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of family endowment in hefei city and the first family endowment item:the taiyangwan apartment for the elderl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ve proposal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family endowment mode.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合肥市 key words: aging;family endowment;hefei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327-03 0 引言 全球人口快速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

关于养老服务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养老服务业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实现养 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摆在我国社会发展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国内外关于养老服务业的相关研究入手,梳理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的研究进展和现状,找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文献综述 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94亿,随着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预计2020年将达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摆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前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有个系统了解,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养老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国外研究综述 目前,国外对养老服务业的研究主要从养老服务的内容、供给和需求、相关政策、养老服务业和实践等方面进行,并取得重大进展。 (一)对养老服务内容的研究。Ronald J和Jacqueline L

(2005)从养老服务的内容入手,认为养老服务应当包括上门服务和社区服务。上门服务主要有送饭、做饭、家政服务、医疗护理以及情感服务等,社区服务主要是老年人日间照护、托管等服务。 (二)对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研究。Davey和Patsios (1999)对比分析英国和美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及老年人满意度,认为社区服务不能完全取代家庭的功能,家庭、社区应加强协作。Meinow,K?reholt等(2005)认为在资源 许可范围内,城镇养老服务的供给数量主要受老年人需求的影响,宏观上受政策、经济及人力资源的限制。Mutchier和Burr(1991)发现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收入、资源等影响 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安排。 (三)养老服务政策研究。Komisar和Niefeld(2000) 从美国的相关政策入手,认为政府对于长期护理的关注不够,需建立平衡机构来平衡长期护理和卫生保健,集成服务,从而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并强调需要完善融资机制,从而促进老年人长期护理的发展。Trydeg?rd G.-B.和Thorslund M (2001)分析了瑞典在养老服务方面的政策变化,指出政府政策对于发展养老服务的重要作用,对于提供一份公平的养老服务,政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四)养老服务实践研究和产业研究。Peil(1991)提 出通过养老服务产业化解决养老服务的问题。Barnhart和

国内养老几大模式及利弊分析

摘要: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却同时面临着未富先老,孤独空巢的窘境。 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亿,占总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为%;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亿,老龄化水平达 %,老年抚养比将上升至%。而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这些老人中,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 与此同时,中国虽然GDP总量居全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却在80名以外,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赤裸裸的数据直观地告诉我们: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却同时面临着未富先老,孤独空巢的窘境。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养老成为了当下关注度最高,也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如何满足庞大的养老需求,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也成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方向。 在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国内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种养老模式: 一、居家养老 1、定义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传统的生活习惯,选择与家人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养老机构或养老社区内,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 2、服务内容 还处于最原始的“养儿防老”的状态,基本没有医疗养老服务,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协助护理和老人的自我护理,广泛存在于中国广大的农村、普通的家庭中,是目前中国最常见的养老方式。 3、优点 (1)以家庭亲缘为纽带,满足中国家庭三代同堂、承欢膝下的美好夙愿,保留了传统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加之,当前中国养老“未富先老”的现状决

定绝大部分长者退休收入较低。因而,中国长者大多选择居家养老模式。 (2)养老支出少,对家庭的经济负担不是很大。 4、劣势 (1)老年人缺失专业的健康服务和护理服务 (2)子女在护理方面的负担很重,加上很多子女由于工作忙,基本没有时间照顾老年人,因此老人精神上难以获得慰藉,健康上得不到有效护理。 (3)现在的空巢老人将近一半,很多居家养老基本处于老人自我养老的窘状。 5、适合人群 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特别是高龄老人和对到养老院和护理院养老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或顾虑的老人。还有适合家庭成员有充裕时间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或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的家庭。 二、社区式居家养老 1、定义 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和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同点在于服务是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所提供的,而不是由家庭成员所提供的。社区式居家养老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主流的养老模式,也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2、服务内容 (1)提供“五助”服务。即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 (2)提供日托或全托服务。日托是指白天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生活,晚上回家休息;全托指全天生活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长者。 (3)提供文体娱乐服务。如设有阅览室、棋牌室、组织老人调广场舞、健身操等。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东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引言 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加剧和大量“四二一”(一对小夫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家庭模式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退休人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已是大所趋,未来城市社区将承担着老年人管理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如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是摆在社区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阳光雨家政服务中心对长治市东街社区的居家养老有关调查做以总结和阐述。 二、东街社区老年人口现状 东街社区现有常住居民5487人,社区老年人口有1470多人,60岁-69岁的老人有779人,70岁-79岁老人有452人,80岁-89岁老人有206人,90岁-99岁老人有32人,100岁老人1人,老人人数占社区总人数的%,空巢老人有52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人们择业观念改变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今后,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将越来越重。

三、目前社区老年人居住、养老和居家服务情况 (一)居住方式。一是老人(或与配偶)和儿女住在一起。二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儿女在同一城市。三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打工。四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无子女。五是老人(或与配偶)与成年或未成年的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六是住在养老机构的三无老人。 (二)生活来源。老年人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退休金,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积累,子女供养,政府供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在以上几种情况中,靠子女接济和吃养老保险金生活的老人数量最宠大。 四、目前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的衰退及晚年的孤独感已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生活。根据调查了解和分析,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机能的衰退影响着老年人日常生活。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开始出现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听力有障碍、手抖、腿脚不方便、咀嚼困难以及其他健康问题。这种机能衰退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行动,且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存在两种以上的症状,这损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精

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和现实意义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 居家养老的意义在于老年人养老的场所是在自己家中, 除需要家庭照料外,还依靠社会帮助。它强调了社区照顾在养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老年人开展日常照料、生活护理、精神慰藉等多种形式,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二开展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 1、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我国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或者已经被核心家庭取代,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 将来对老人的赡养、照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如提供照顾所带来的经济、身体和精神等负担或压力以及照顾与工作之间的冲突等。因此,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城市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在排除子女后顾之忧的同时,维护老年人与其子女双方的自尊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乌雀尚能反哺,靠子女养老的做法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天经地义。但是在现代高节奏的生活状态面前,时间地域等的限制使得完全靠子女在身边尽孝的选择越来越变为一种奢求。一方面,子女在亲情上割舍不开、不愿父母离开,另一方面从社会舆论上更难以接受背负不赡养老人的骂名,可是自身的工作不允许长期分心,自己的体力也不允许兼顾老人和事业,往往是病榻上老人身体未好,病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