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教案: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受性变化规律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常以理解类的单选题的形式出现,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要以理解为主,适当积累相应的例子,以下是对该知识点的梳理:(1)感觉适应是指在外界刺激持续的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受性变化就是指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适应现象发生在所有感觉中,比如听觉适应、味觉适应,视觉适应等,其中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
①暗适应:即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光刺激由强变弱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开始看不见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
例如:白天去电影院看电影,从外面进入放映厅时,刚开始看不清里面的人和座椅,后来便能逐渐看清楚了,感受性发生了提高。
②明适应:即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光刺激由弱变强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开始觉得光线刺眼,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
例如:早上拉开窗帘的瞬间,会觉得外面的光很刺眼,过一会就习惯了,感受性发生了降低。
又如,开车从隧道出来的瞬间,也是同样的道理。
(2)感觉后效又叫感觉后像,即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其中视觉的后效非常显著,又叫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
①正后像:盯着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后,闭上眼睛,还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东西,此时出现的后像和刺激在品质上相同。
②负后像:盯着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后,把视线转向白色背景上,则会看到一团黑色的东西,此时出现的后像和刺激在品质上相反,因此为负后像。
(3)感觉对比即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①同时对比:即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把一个灰色的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中,会觉得方块暗了些。
把这个方块放入黑色的背景中,会觉得方块亮了些。
方块的颜色和背景的颜色是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视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了变化。
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是考试中常考的点,经常以理解性的单选出现,题目中会给出一种生活现象或者一句俗语,让你判断属于这属于哪一规律。
下面就简单讲解一下这部分知识。
一、感受性的概念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度。
二、感受性变化的规律由于刺激物不断持续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人的感受性有五种,视、听、嗅、味、肤。
每一种感受性都是有等级变化的,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因此,每一种感受都有自身的变化规律。
比如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和感觉的补偿作用和互相作用。
1、感觉适应最常见的和最常考的就是视觉的适应、嗅觉的适应以及肤觉的适应。
(1)视觉的适应:就是刺激物比如太阳光、灯光等作用于眼睛器官,从而引起的视觉适应的变化。
视觉的适应分为两种:一种是明适应,一种是暗适应。
明适应-----就是适应明亮,从黑暗中出来,适应突然有的光明即从黑暗到光明的过程。
比如看完电影从电影院出来,刚开始觉得外面太亮了,灯光刺眼睁不开眼睛,过一会才能够看清周围的东西。
这就是明适应。
明适应的过程是光的刺激由弱变强,所以视觉的感受性是由高变低的过程,所以感受性是变低了。
暗适应----就是适应黑暗,从有光的地方突然到没有光的地方。
比如晚上关好门窗拉好窗帘,准备好零食,坐在沙发上准备看琼瑶剧,剧情演到关键时刻,马上男主角和女主角要拥抱了,突然停电了。
这时候你会觉得屋里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手机也摸不到了。
你坐在沙发上三五分钟以后,才会慢慢适应黑暗,能够看清东西。
这就是暗适应。
暗适应是在光由强变弱的刺激过程,因此感受性是由低变到的过程,感受性是提高了。
考试的时候会出现例子单选,比如小明在艳阳高照的夏天去看电影,刚走进放映室时什么也看不见,过了一会能看到周围的东西,请问这是因为视觉的什么现象。
很明显是暗适应。
再比如理解性单选:视觉的暗适应感受性是由高到低还是有低到高?暗适应的感受性刺激变弱了,感受性提高了,因此是由低到高的过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2幼儿的感知觉

适应两种3.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1)同时对比: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例如“月明星稀”明暗同时对比图如图2-1所示。
明暗同时对比图(2)相继对比:当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例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后,喝白开水都会觉得水很甜。
研究对比现象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现象组织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4.感受性的训练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提高,由于职业的训练或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作长期、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地提高。
例如:品一口茶,就知道茶的产地、等级、品质等;染色工人可以辨认40多种黑色。
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代偿某种丧失的感觉能力,会使其他感觉能力得到发展。
如聋哑人视觉特别好,盲人听觉、触觉特别发达。
(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选择性教师总结解释列举知识点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作知觉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2)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的刺激容易被感知;举例说明看图学生讨论(3)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易被感知。
主观因素包括:目的性、任务、知识经验、个人需要、兴趣、情感状态等。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
但人并不它知觉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如图2-4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即为知觉的理解性。
有一天,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一同去春游,但是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幼儿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导学案-幼儿心理学》

《幼儿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2. 理解每个阶段幼儿的主要特征和发展任务。
3. 掌握增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方法和技巧。
导学内容: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1. 感觉期(0-2岁):幼儿主要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形成基本的感知能力。
2. 运动期(2-7岁):幼儿开始发展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开始有自己的意志和情感。
3. 操作期(7-11岁):幼儿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和解决问题。
4. 抽象期(11岁以上):幼儿逐渐具备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进行抽象思考和理解抽象观点。
二、每个阶段幼儿的主要特征和发展任务1. 感觉期:幼儿主要表现为依靠性强,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需要得到安全感和关爱。
2. 运动期:幼儿开始表现出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和玩耍,需要得到认可和鼓励。
3. 操作期:幼儿开始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主性,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需要得到引导和指导。
4. 抽象期:幼儿开始表现出理性和思辨能力,能够独立思考问题,需要得到启发和激励。
三、增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方法和技巧1. 为幼儿提供安全、温馨的家庭环境,建立稳定的亲子干系。
2. 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进修和游戏机缘,培养幼儿的兴趣和能力。
3.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倾听幼儿的心声。
4. 给幼儿提供适当的挑战和压力,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和发展自大心。
导学活动:1. 请学生分组讨论幼儿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并总结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发展任务。
2.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幼儿,分析他们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并提出相应的增进方法和技巧。
3.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幼儿在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行为和情感表达,让学生体会幼儿的心理需求和发展特点。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照顾身边的幼儿,增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同时,学生也学会了一些增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方法和技巧,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考点讲解】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教育心理学中比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它在教师招聘考试里面一般常以单选题出现。
主要是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然后让我们来选择这属于哪个规律。
下面就一一来讲解这块知识。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一般情况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1)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①暗适应: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暗适应。
暗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强变弱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②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明适应。
明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弱变强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2)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嗅觉的适应。
(3)皮肤觉的适应:游泳时,刚刚跳进水中会觉得水很冷,不久这种感觉就消失了,这是皮肤觉的适应。
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温度觉的适应。
此外,还有听觉的适应,味觉的适应等。
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其中痛觉是最难适应的,因为痛觉具有保护作用。
2.感觉对比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①同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月明星稀”。
再如:法国小说家左拉的小说《陪衬人》,描述了一些有钱人的小姐、太太们,专找一些长的比较丑的没什么特点的人,经常带在身边,出没于公共场合,以显示自己的美。
再如:《唐伯虎点秋香》“秋香的回眸一笑”也是利用了对比的效果。
②继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一、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同一刺激物在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在各种感觉中,嗅觉、肤觉、视觉的适应现象特别明显,在生活中相当普遍。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
”就是嗅觉适应。
若把糖果等食物含在口中持续一段时间,它的味觉就会减弱,最后甚至可能完全消失。
轻微的东西与皮肤接触,开始会感到它的存在,但很快就不再感觉到。
赤足行走,刚开始会觉得地上的石渣刺足,难以忍受,但走一会儿就不再有刺痛感。
从炎热的户外进入有空调的室内时觉得有些凉,但时间长了,凉的感觉就不明显了。
视觉的适应现象分为对暗适应(或暗适应)和对光适应(或明适应)两种。
从亮处进入暗处,如从阳光下进入地下室,开始眼前一片昏黑,随着视觉感受性的提高,逐渐能看清东西,这种现象是对暗适应。
相反,在暗处呆久了,一下子进入明处,最初一瞬间感到很刺眼,看不清东西,稍过一会儿,视觉感受性降低,眼睛才逐渐看清东西,这种现象是明适应。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由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引起的。
如,同样一块灰色的布,在白色的背景下显得暗一些,在黑色的背景下显得亮一些,而在红色的背景下,看起来则带有青绿色。
继时对比是由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使感受性发生异常变化的现象。
如刚刷牙后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有种特殊的味道,而吃糖后吃柑桔、葡萄等水果,会觉得它们很酸。
生活中,感觉的对比现象十分普遍,研究对比现象,对于正确运用对比规律、提高感觉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许多行业与对比现象有关,需要对比规律。
如,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电视电影画面等特别强调视觉效果,所以视觉的对比规律在这些领域“大有作为”;在交通机械设备等方面,出于安全的需要,也特别需要色彩视觉的强烈对比,以便于识别。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一、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同一刺激物在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在各种感觉中,嗅觉、肤觉、视觉的适应现象特别明显,在生活中相当普遍。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
”就是嗅觉适应。
若把糖果等食物含在口中持续一段时间,它的味觉就会减弱,最后甚至可能完全消失。
轻微的东西与皮肤接触,开始会感到它的存在,但很快就不再感觉到。
赤足行走,刚开始会觉得地上的石渣刺足,难以忍受,但走一会儿就不再有刺痛感。
从炎热的户外进入有空调的室内时觉得有些凉,但时间长了,凉的感觉就不明显了。
视觉的适应现象分为对暗适应(或暗适应)和对光适应(或明适应)两种。
从亮处进入暗处,如从阳光下进入地下室,开始眼前一片昏黑,随着视觉感受性的提高,逐渐能看清东西,这种现象是对暗适应。
相反,在暗处呆久了,一下子进入明处,最初一瞬间感到很刺眼,看不清东西,稍过一会儿,视觉感受性降低,眼睛才逐渐看清东西,这种现象是明适应。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由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引起的。
如,同样一块灰色的布,在白色的背景下显得暗一些,在黑色的背景下显得亮一些,而在红色的背景下,看起来则带有青绿色。
继时对比是由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使感受性发生异常变化的现象。
如刚刷牙后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有种特殊的味道,而吃糖后吃柑桔、葡萄等水果,会觉得它们很酸。
生活中,感觉的对比现象十分普遍,研究对比现象,对于正确运用对比规律、提高感觉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许多行业与对比现象有关,需要对比规律。
如,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电视电影画面等特别强调视觉效果,所以视觉的对比规律在这些领域“大有作为”;在交通机械设备等方面,出于安全的需要,也特别需要色彩视觉的强烈对比,以便于识别。
《幼儿感知和注意的发展导学案-幼儿心理学》

《幼儿感知和注意的发展》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幼儿的感知和注意是他们认知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正确认识幼儿的感知和注意的发展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节课将重点探讨幼儿感知和注意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二、目标设定1. 了解幼儿感知和注意的发展特点;2. 掌握促进幼儿感知和注意发展的方法;3. 思考教育工作者在幼儿感知和注意发展中的作用。
三、知识讲解1. 幼儿感知的发展特点幼儿的感知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的刺激做出反应。
幼儿的感知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感知范围逐渐扩大:幼儿在感知的过程中会不断接触和认识新事物,感知范围逐渐扩大。
(2)感知细节逐渐精细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事物的感知也变得更加细致入微。
(3)感知能力逐渐提高:幼儿在感知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辨别、识别和理解能力。
2. 幼儿注意的发展特点幼儿的注意是指幼儿在感知的过程中能够集中精力、持续关注某一事物或活动的能力。
幼儿的注意发展特点包括:(1)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很容易被外界环境的干扰打断。
(2)注意力集中程度不高:幼儿的注意力往往比较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在某一活动上。
(3)注意力需要引导和培养:幼儿的注意力需要得到家庭和学校的引导和培养,逐渐形成良好的注意力习惯。
四、专题讨论1. 你认为如何促进幼儿感知和注意的发展?2.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培养注意力?3. 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幼儿感知和注意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五、思维拓展1. 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会怎样设计活动来促进幼儿感知和注意的发展?2. 你认为幼儿感知和注意的发展对幼儿的认知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幼儿感知和注意的发展特点,掌握了促进幼儿感知和注意发展的方法,并思考了教育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希望大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些知识,更好地促进幼儿感知和注意的发展。
感谢大家的参与,下节课再见!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幼儿感知和注意的发展特点;2. 掌握促进幼儿感知和注意发展的方法;3. 提高对幼儿感知和注意的关注和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第三节感知觉在幼儿园活动的运用
第二课时感知觉变化的规律及其
在幼儿园活动的运用
教材分析: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上反映不完整,而且教材对表象作用方面分析得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宜补充相关的内容,并归纳成一个知识系统,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全面指导学生学习。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缺少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基础,而且缺少幼儿园实际教学经验。
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多运用日常生活实例和幼儿园的教学实例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2、经过之前的知识学习,学生在一定程度掌握从事例推导总结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后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感知觉的涵义、特征和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用感知觉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及幼儿园活动的一些现象;
(2)能够根据感知觉知识归纳出组织幼儿园活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感知觉的涵义
教学难点:感知觉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演示讲解——引导推导——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感觉”的定义和“八大感觉”的内容,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感受性的定义
感受性是分析器对于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二、感受性变化规律
(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定义: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它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举例:边看书边听歌、盲人的听力
2、一般规律: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它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
(补充的小知识点:感觉的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联觉。
如听到切割玻璃的声音感觉到寒冷;看见黄色感觉到有点甜,看见绿色想起酸的感觉。
)
(二)适应
1、定义: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
举例:视觉的明适应和暗适应,肤觉的适应,嗅觉的适应,痛觉的适应等。
2、表现:1)感觉完全消失
2)感觉钝化
3)感受性提高
(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归纳)
(三)对比
1、定义: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举例:月明星稀和月暗星繁
在广州夜里很难看见星星。
因为广州夜里照明充足,星星显得没那么明亮;广州市中心空气污染严重,可见度降低,比起郊区和农村更难以看到星星,所以说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
2、分类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性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相继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性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举例:同一颜色在不同颜色对比下显示不同的效果、吃糖果和水果的先后顺序影响对糖果和水果的味觉。
(四)敏感化
1、定义:感受器的相互作用和练习而使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举例:盲人侦探破遗嘱案、调酒师的味觉、香水调制师的嗅觉。
(引导学生归纳引起敏感化的原因)
3、原因:1)感觉的代偿作用
2)实践活动的训练
思考
根据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在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讨论,教师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