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论文

合集下载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分析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分析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分析环境污染物是指那些产生在自然界中的介质中的有害物质,它们能够对生物产生危害,对于生态环境的损害也是极为严重的。

在大气、水和土地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害物质,这些污染物的输入和输出都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在这些污染物中,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

本文将从生态毒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探讨环境治理的方法。

一、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硫化物、氮化物和有机物等。

这些化合物进入大气后会与氧气、水蒸气等大气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合物及酸雨等气象条件。

这些成分通过大气降水、悬浮粒子等途径进入水体,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在一定浓度下,大气污染物会对生物产生毒性。

例如,氮化物经由汽车、空调等设施传出会对树木造成枯萎、晚熟以及松散零落的果实等损伤。

若料及硫化物、氮化物等物质,它们会直接影响到草地、林地等自然环境,随着风向的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繁殖造成一定的威胁,甚至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水污染对环境的危害水是生命之源,但现实中水的质量却受到了无数的污染,这对我们的生存、健康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水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

水污染物对于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的水生生态环境而言,是一种威胁。

由于水污染物的存在,水体中的自由生物群落、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种类结构都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破碎性、降解性,严重时还有可能成为水体沉淀的来源。

2、对饮用水、水产品及区域的医疗卫生的影响。

污染水源的污染源物质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极大影响,一些水中的有毒物质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导致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对身体状况的面临致命性的威胁。

3、对水生生态多样性的影响。

水污染物的进入,对水生生态环境及其滋生的生物群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大部分水生生物不能在含大量污染物的水体中茁壮成长。

环境毒理学论文

环境毒理学论文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和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从医学及生物学的角度,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中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质对机体可能发生的生物效应,作用机理及早期损害的检测指标,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学科。

是环境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作用一般具有下列特点:接触剂量较小;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至终生接触;多种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接触的人群既有青少年和成年人,又有老幼病弱,易感性差异极大。

环境毒理学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作用一般有接触剂量较小;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至终生接触;多种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接触的人群既有青少年和成年人,又有老幼病弱,易感性差异极大等特点。

环境毒理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和作用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定量评定有毒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与效应或剂量一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在动植物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阐明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毒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消除的各种条件和机理。

①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和作用机理;②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并设法排除;③定量评定有毒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与效应或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阐明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毒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消除的各种条件和机理。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论述环境雌激素对生物毒理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整个全球市场每年要有1500-2000种新的化学物质产生,各类化学产品大量进人市场并转人环境。

虽然人类还未查明这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是否对环境具有危害作用,但是目前已知道,至少有50-70种的物质具有雌激素活性(郑晓晶,张育辉,2004)。

这些物质中,有的在结构上与类固醇相似,包括类固醇衍生物和结构简单的同型物即非街体激素,它们具有雌激素活性,可与人或动物体内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引起发育障碍和生殖系统疾病,甚至影响免疫系统机能。

这些化学物质进人环境后一般不易被降解,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

酞酸酯类化合物(Phthalatic acid esters ,PAES)属于芳香族二羧酸酯,多为高沸点、低蒸气压液体,对塑料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增塑剂广泛用于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医疗用品及人造革等的制造,还可作为原料用于香味剂、化妆品等。

有资料表示,欧洲酞酸酯类增塑剂的年销售量约为100 万吨,其中邻苯二甲酸二酯(DEHP)的应用最为广泛,其销售量占总量的40%(张蕴晖,2002)。

由于在塑料薄膜的加工过程中,酞酸酯并没有聚合到聚氯乙烯( PVC)高分子的碳链上,因此,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可不断从膜中释出,挥发至大气、土壤和水域中,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对环境和生物体造成损害。

然而我国对酞酸酯的用量大、范围广和接触人口众多,因此研究酞酸酯对人与生态环境的毒性及其降解途径,对我国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其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1酞酸酯毒性作用1.1酞酸酯的代谢增塑剂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经肾脏排泄。

肝、肾、肺、胰及血浆中都含有能将DEHP水解为生物活性更强的邻苯二甲酸单辛醋(MEHP)的酶类,但这种转化在肠道内更易进行,因此肠道接触DEHP比静脉接触更危险。

只有在肝脏中DEHP才能被完全代谢为邻苯二甲酸。

雪貂、灵长类动物、人、地鼠、豚鼠和小鼠等体内的MEHP的游离端,均可形成葡萄糖有酸的偶联体,另一烷基链也被氧化而后从尿中排出,但大鼠对MEHP的代谢途径却与其他哺乳动物小尽相同,在其体内对MEHP余下的异辛基链进行一系列氧化作用,生成醇、醛、酮和酸,由此产生了研究DEHP/ MEHP等对人体的危害用大鼠作为实验模型是否恰当的问题(赵振华,1991)。

环境毒理学研究及潜在健康风险分析

环境毒理学研究及潜在健康风险分析

环境毒理学研究及潜在健康风险分析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环境毒理学风险。

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潜在健康风险分析对于保护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范畴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不同类型的化学物质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的毒性影响。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是来自工业排放、环境污染和农业使用的农药等,它们可能会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这些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的潜在风险,以及为环境保护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科学家们使用多种方法来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

其中包括实验室研究、动物模型实验、体内外毒性测试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化学物质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损害程度,进而评估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不仅仅关注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还包括长期暴露和慢性效应的评估。

某些化学物质可能在长时间内积累在环境中或个体体内,对个体和群体产生慢性影响。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考虑到化学物质的生物积累、生物转化和生物降解等因素,以准确评估潜在的健康风险。

在潜在健康风险分析方面,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确定化学物质的安全限值和环保政策,以减少公众可能遭受的潜在风险。

此外,环境毒理学研究还可以为工业界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开发更环保和安全的产品和生产工艺。

需要指出的是,环境毒理学研究和潜在健康风险分析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

这需要科学家们进行长期的实验研究,并综合考虑不同化学物质的特性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此外,不同人群的敏感性也需要加以考虑。

例如,儿童和老年人可能对某些化学物质更加敏感,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和保护策略。

在未来,环境毒理学研究将继续发展,并以更全面的方式评估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风险。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可怕的影响。

环境毒理学正是应运而生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生物的健康,并探索如何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环境毒理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跨学科科学。

它结合了化学、生物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知识,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环境毒理学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环境污染源的检测和分析、毒理学实验的设计和管理,以及毒素的溯源和去除等方面。

广义的环境毒理学还包括了对环境污染和生物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环境健康学、环境遗传学等分支学科。

环境毒理学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与其研究的基本原理密不可分。

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动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污染物,从空气、土壤、水体,以至于食品和饮料等生活必需品都可能存在各种污染物。

研究毒物的毒性和危害可以帮助减少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例如,在新兴的环保领域中,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评估新材料的毒性,从而更好地管理物质的含量和用途。

在医药领域,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评估某些药物的潜在毒性和安全性。

在农业领域,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评估杀虫剂和其他农药的潜在毒性,从而更好地管理农药的运用量和使用方法。

总而言之,环境毒理学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可以发挥其作用,以确保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环境毒理学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对于环境污染的各种来源和影响,我们需要有比以往更为系统和精准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对污染源进行识别、监测和治理。

除此之外,环境毒理学还可以评估环境质量,指导环保政策,预测高风险地区和人群的健康风险等。

可以看出,环境毒理学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环境毒理学已经成为研究一个可持续的社会所必备的重要学科。

事实上,在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的时代,它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通过研究和方法的创新,环境毒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改进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毒理学研究与环境保护政策

环境毒理学研究与环境保护政策

环境毒理学研究与环境保护政策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环境保护领域,环境毒理学研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影响因素以及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等方面进行探讨。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有毒物质对环境和生物体的影响的学科。

它通过实验研究,探究有毒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揭示有毒物质的发生和变化规律。

常见的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动物实验、野外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实验室动物实验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基础手段,通过给动物饲喂或注射有毒物质,观察其对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造成的影响。

野外监测则是通过在自然环境中采集样品,对其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分析和检测,获得真实的污染情况。

流行病学调查则是通过对人群健康状况和环境暴露因素的调查,分析数据,寻找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环境毒理学研究不仅需要考虑有毒物质的化学性质,还要考虑其它因素对毒性的影响。

例如,剂量效应关系是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有毒物质的毒性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剂量过高时又会出现饱和效应,毒性不再增加。

此外,暴露时间和暴露途径也是影响毒性的重要因素。

有些有毒物质在长时间暴露下会累积在生物体内导致毒性效应,而同一物质在不同途径暴露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毒性表现。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有毒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还可以为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保护政策需要基于合理的科学知识和数据,从源头上控制有毒物质的排放,减少其对环境和生物体的危害。

例如,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气中有毒物质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制定相应的减排措施。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中有毒物质的种类和浓度,为水处理工艺的优化和水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环境风险。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论文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论文

2012-2013学年年第1学期《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论文有机磷农药的毒性作用及其环境毒理学机理研究XXX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10级制药工程专业二班学号:1007xxxxxx 摘要:有机磷农药是我国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用量最大的农药。

与其他种类农药相比,具有杀虫谱广、残效期短、价格低廉及抗药性不显著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家庭和农业的防虫抗害中。

正因为如此,使得有机磷农药残留成为我国食物中农药残留最突出的问题,人群普遍同时或连续暴露在有机磷农药混合物中,其对健康产生的联合风险有待评估。

本文研究了有机磷农药正常功能表达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有机磷农药对机体的损伤作用,阐明有机磷农药混和物的危害效应和中毒作用机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完善有机磷农药混合物的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有机磷农药;毒性作用;毒理学;生态环境工业和农业迅猛发展,使得地球上化学物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污染物,尤其是人工合成的各种有机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并且存在于环境中,人类在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同时接触或相继暴露在两种及两种以上化学物中。

化学物之间在机体内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引起与各种物质单独作用时完全不同的毒性效应,给人类健康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障人群的健康,对人群暴露的联合化学物进行正确的风险评估,制定有毒物质在环境和食物中的限量标准以及预防和治疗化学物联合毒性导致的疾病,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成为各国学者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学团体、化工行业以及公众事业单位均成立研究与咨询委员会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有机磷农药的研究任务及内容1.1研究任务研究农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物与环境毒理 课程论文

环境毒物与环境毒理 课程论文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选修课论文【环境毒物与环境毒理】题目:环境中汞的形态与危害以及其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Email:二〇一三年六月环境中汞的形态与危害以及其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摘要:为了巩固和加深课堂上对环境毒理与环境毒理的了解,经过大量的查阅资料后,本文会通过对金属汞的形态、对人的危害、分析检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的论述。

目前,汞作为一种对人体和高等生物具有很强毒性的污染物,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特别是随着汞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的广泛应用,由汞及其化合物所造成的环境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大公害。

汞污染造成的危害已不容忽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汞污染,和寻找一种快速检测汞的方法,是当今环境保护中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汞;形态;危害;分析;检测The research of Mercury in the environment and harm as well asits analytical detection methodAbstract: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and deepen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which lrean in the class.And after a lot of access to informa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form of metallic mercury, on hazards, analytical test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research exposition. Currently, mercury as a human and higher organisms are highly toxic pollutants commonly found in nature. Especially with the mercury in industry, agriculture, medicin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mercury and its compounds by the environment caused by the growing problem of mercury pollution has become a major hum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The harm caused by mercury pollution can not be ignored,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mercury pollution, and looking for a quick method for detecting mercury is today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sues.Keywords: Mercury; morphology; hazards; analysis; detection1 前言1.1 汞的特性汞,是在常温、常压下唯一以液态存在的金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金属汞对海洋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一、摘要:
各种形态的汞对生物的毒性作用及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介绍了汞元素在生物体中的积累特征。

并且通过简要介绍海洋生态系统的现实状况,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和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从整体上来理解重金属与海洋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对人类的影响。

二、关键词:
重金属汞、环境污染、食物链、人类。

三、正文
1.汞的生理作用及其环境影响
汞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高毒性重金属元素, 又是一种在工业上有多种用途的重要金属。

现在全世界每年生产汞约1万吨,并以每年2%的速度继续递增,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进入海洋的汞估计总量达20万t[ 1] 。

因此汞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污染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自然界中的汞主要以单质汞( Hg ) 、无机汞(Hg + 、Hg2+ 盐及其配合物) 和有机汞( 烷基汞、苯基汞) 的形态存在, 各种形态的汞在自然界中可以发生多种生物转化和化学转化。

不同形态( chemicalspecies)的汞对生物的毒性大小和作用机理差异很大。

金属汞有高的扩散性和脂溶性, 由于汞的蒸气压很低, 因此易通过呼吸作用进入生物体,并通过血脑屏障( blood brain barrier )进入脑组织, 在脑组织中被氧化成汞离子。

汞离子由于较难通过血液屏障, 被蓄积在脑组织中, 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害; 而且由于汞与细胞膜结合后会抑制糖穿过细胞膜的主动输送, 使钾对细胞膜的透性增加, 造成对脑细胞的糖分供应不足而导致脑细胞能量缺乏;可溶性的无机汞化合物也有较高毒性, 它们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后, 容易在肾脏和肝脏中蓄积; 烷基汞很容易溶于有机物中, 特别易溶于细胞膜或脑组织的类脂里, 其碳- 汞共价键不易破坏, 对生物体造成极大危害。

例如: 烷基汞化合物能通过胎盘屏障( Placenta barrier) 进入胎儿组织, 毒害胎儿, 造成胎儿死亡、畸形、个体弱小等。

甲基汞可以迅速地经血液到达脑部, 对大脑皮层和小脑造成不可逆损害。

2.海洋中的汞金属
进入海洋环境中的汞,在海洋环境中可进行一系列的生物转化和化学转化。

无论对于动物还是浮游生物, 汞的毒性作用较其它重金属都是最大的[2],而一
般各种海洋生物对重金属都具有较大的富集能力, 通过食物链作用, 其富集系
数可高达几十至几十万倍。

例如海水中汞的浓度约0.09 ng/g[3],而海豚体内甲基汞浓度可达1g/g[12]。

因此, 人们在食用海产品后, 就可能有较多的汞进人体内并造成危害。

1953年和1964年, 日本水俣市和新泻市居民中流行的水俣病就是由于附近工厂排放物中含有高浓度的汞酸,在海洋中被甲基化成甲基汞,甲基汞
通过食物链以高浓度聚集在水俣湾的鱼类和贝壳类体内, 致使人食用以后, 产
生慢性甲基汞中毒。

同样,1967~ 1968年,瑞典人对湖泊死鸟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后也发现死鸟是觅食湖中含烷基汞的鱼引起的。

在汞的各种形态中, 烷基汞对生物及人类危害最大, 也是汞污染中最严重的物质。

自然界中本无烷基汞, 烷基汞是由金属汞和各种汞的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厌氧甲烷细菌转化为甲基汞, 甲
基汞通过浮游生物进入食物链并被富集。

从分子水平和化学性质上来看汞对生物体的危害:Hg2+ 是一种无机软酸, 与属于软碱的硫化物有高度的亲和性, 因此
在缺氧水体中, 汞与硫可以结合成极难溶的HgS。

在生物体内, 各种形态的汞转化成二价汞离子(Hg2+),汞离子与体内的巯基(-SH)、二巯基(-S-S-)具有很强的亲和性, Hg-S反应是汞产生中毒作用的基础。

由于生物体内一些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酶, 其活性中心是巯基, 汞与巯基结合, 可使酶丧失活性。

例如, 由于硫辛酸和辅酶A 内的巯基与汞作用, 导致汞干扰大脑丙酮的代谢;甲基汞侵入人体后, 通过肝脏转入血液, 同红血球中血红素分子的巯基结合, 生成稳定的巯基-烷基汞( R- S- S- HgCH3) , 再经过血液循环, 侵入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 这便是水俣病的成因。

谷胱甘肽( GSH) 本身在血液红细胞中发生, 有重要的生物功能, 包括维持巯基基团的活性, 保持血红蛋白不被H2O2 氧化等功能。

Hg2+ 极易与谷胱甘肽形成简单络合物, 如下图所示,Hg2+ 专属性地与- SH 基团键合, 使其氧化还原功能损失。

此外, 汞还可以通过与氨基、羟基、磷酸基牢固结合而与嘌呤、嘧啶碱类、核苷、核苷酸、核酸络合,这些作用无疑会使细胞膜的酶功能与结构改变, 以致细胞膜受损, 导致突变作用, 在低浓度下对一系列酶产生特异性抑
制效应[4~5]。

3.海洋中重金属汞的来源
海洋中重金属汞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两大类。

天然来源如海底火山喷发将地壳深处的重金属汞带上海底,经过海洋水流的作用把重金属汞及其化合物注入海洋;地壳岩石风化后通过陆地径流、大气沉降等方式也将重金属汞注入海洋,构成了海洋重金属汞的环境本底值。

环境本底值对于判断海洋环境污染程度和评定海洋环境质量的优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为来源如矿山与海洋油井的开采、工农业污水、废水的排放(如电镀、冶金、蓄电池、制革、颜料、涂料以及化工厂的排水、重金属农药厂废水的排放和重金属农药的流失等)[6]。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的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海洋环境重金属汞污染日益严重。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由于矿物燃烧而进入海洋中的汞有3000多吨。

此外,含汞的矿渣和矿浆,也将一部分汞释入海洋。

由此,全世界每年因人类活动而进入海洋中的汞达一万吨左右,与目前世界汞的年产量相当。

自从1924年开始使用四乙基铅作为汽油抗爆剂以来,大气中铅的浓度急速地增高。

通过大气输送的铅是污染海洋的重要途径,经气溶胶带入开阔大洋中的铅、锌、镉、汞和硒较陆地输入总量还50%。

3.1重金属汞的危害
重金属汞污染具有来源广、残毒时间长、蓄积性、难以降解、污染后不易被发现并且难于恢复、易于沿食物链转移富集等特征,能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生物体DNA ,会引起海洋生物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引起生长缓慢,异常发展,降低胚胎、幼体及成体的存活率,通过敏感种的灭绝导致生态退化,对生态系统构成直接和间接的威胁[7、8、9]。

从而使生物物种和群落发生改变,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资源的利用价值。

3.2重金属汞对鱼类的影响
海洋鱼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高级消费者,也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

进入海洋的重金属汞,一方面通过食物链和直接的接触进入鱼类的机体而产生毒性,影响其生存;另一方面在其体内积累或富集的重金属汞会进一步危害以鱼为食的海鸟、海洋哺乳类和人类。

所以,人们对鱼的重金属汞毒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的“水俣事件”以来,对近海海湾和河口的水质和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及水生生物体内的重金属汞含量进行了大量研究。

由于重金属汞性质稳定,不易分解,脂溶性强,与蛋白质或酶有较高的亲和力,被摄入动物体内
后即溶于脂肪,很难分解排泄,就会长期残存在生物体内,随着摄入量的增加,这些物质在体内的浓度会逐渐增大,进而通过食物链的转移,是处于高位营养级的生物受到危害。

因此,海豚作为海洋生物食物链的高级消费者,它体内的重金属汞的含量是非常高的,而一些日本人为了牟取暴利,把海豚大量屠杀并伪装成鲸鱼肉出售,是具有很高的危险度的。

四、参考文献:
[1] 毛得寿, 周宗灿, 王志远, 阎雷生. 环境生化毒理学( 第一版) . 大连: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6. 26.
[2] 吴瑜端. 海洋环境化学( 第一版) .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2. 99.
[3] Gant her H E, Goudie C. Selenium: r elatio n to decreasedtox icity of methylmercury added to diets containing tuna.Science. 1972. 175: 1122 1124.
[4] Luckey T D, Venugopal B. Metal Toxicity in Animals.Plenum Pr ess. 1997.
(1) : 2.
[5] 山根靖弘, 等. 环境污染物质与毒性( 无机篇, 有机篇)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1985.
[6]王静凤. 重金属在海产贝类体内的累积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青岛: 中国
海洋大学. 2004.
[7] Akhter M S , AlJowder O. Heavy metal concent rations in sediment s f rom the coast of Bahrain[J ] . Int JEnviron Health Res , 1997 (7) :85293.
[8] Tuncer G, Karakas T , Balkas T , et al. Land2based sources of pollution along the Black Sea coast of Turkey : Concent rations and annual loads to the Black Sea [J ] . Mar Pollut Bull , 1998 (36) :4092423.
[9] 陈静生,邓宝山,陶澍,等. 环境地球化学[M] . 北京: 海洋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