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合集下载

专题五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共29张PPT)

专题五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共29张PPT)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 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 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有15次在现 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 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 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 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 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 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 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 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专门科研机构仅30 多个,科技人员不足五万人,除地质学、生物 学、气象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外,其 他学科的科研几乎一片空白。
到1965年底,中国科技人员已达245万人, 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达到12万人。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背景: 新中国成立,科技基础薄弱 政府重视
周恩来宣布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 当天,新华社播发《中 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 明》,明确指出:中国 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 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 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 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 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 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 和地区使用核武器。
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研制成功,但当 时决策层对于是否立即试爆有分歧。“早试”会使中国 锋芒毕露,“晚试”的目的是避开锋芒,以赢得更多韬 光养晦、发展国内工农业生产的时间。报告送到毛泽东 那里,毛主席权衡再三,决定:既然原子弹是用来吓人 的,就要早响。 原子弹响了之后,美国总统约翰逊怒不可遏,拍案 而起:“美国不能再沉默,我认为应该把第七舰队调往 南中国海,向中国人表明美国的态度。”国防部长麦克 纳马拉则轻轻地反问了一句:“总统先生,您是想证明 美国强大呢,还是害怕?” 随后,美国总统果然向全世界作了一个很温和的电 视讲话。在讲话中,美国总统只是抱怨中国政府不该把 本应用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钱用于发展核武器,并破 坏了世界环境等。

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件(人民版必修3)

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件(人民版必修3)

【全解全析】
审 材 材料反映了中国的科技成就。 料
(1)在作答时要注意限定词“20世纪70年 审 代”“空间技术领域”;(2)要求有比较 设 宽的知识面,必须知道一些与航空航天 问 技术相关领域的知识;(3)可以从经济、
政治、个人、继承、发展等多方面考虑。 扣 教 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原因。 材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 策,于1986年11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 计划,简称“863计划”。
20多年来,“863计划”始终瞄准世界高技术 发展前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 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高技术领 域,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坚持战 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 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 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 用。
2.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 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3.意义: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 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技在当代生产力和社 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它 成为中国实施科“教_兴__国______”战略的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1)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宣告中国开 始进入航天时代。 (2)载人航天工程将带动政治、经济、科 条理 技、文化、思想、生物、信息等领域的 作答 发展。 (3)原因: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 党和政府的重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探 索和努力;1999年以来“神舟”系列飞 船发射经验的积累等。
② 2002 年 , 中 国 研 制 出 运 算 速 度 可 达 每 秒 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5)生物工程领域

高二最新精品课件:专题五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人民版必修三)

高二最新精品课件:专题五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人民版必修三)
请谈谈你的感动留言: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1.原因
⑵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2.标志: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
生物工程等。
⑴核技术:是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 的国家之一。
⑵空间技术:是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 技术的国家,并走向国际市场。
高民族素质,造福人类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何感悟?
感悟1: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密切相 关。 感悟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感悟3: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为人 类造福。 感悟4:科教兴国。 感悟5:科学家们的事迹感动中国!让感动变成行动,让 中国感动世界!
“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技术
2.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 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 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 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 这说明( ) B A.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提高了国际地位。
“我在美国待了20年, 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 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 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 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 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 导弹之父”。
钱学森
邓稼先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 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 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 给祖国。”
归纳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高速发展促进了科技发展。 (2)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

2012百度参赛教案——专题五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就

2012百度参赛教案——专题五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就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教学课题】§5.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材依据】新课程人民版必修三《思想文化模块》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三子专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学习目标】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获得了真正的独立自主,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成为新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

50多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以“两弹一星”为代表,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最好的时期。

为什么科技发展的如此迅速,又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是我们这节课重点探究的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1、针对高二学生特点,喜好新奇事物,求知欲强,主动探究精神足,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一定要体现一个理念:充分让学生动起来。

2、针对这一节的内容,如果没有丰富详实的图片、史料,课堂一定毫无生趣意义。

所以,我搜集了各种各样的图片、史料,以求课堂内容的丰富多彩。

3、针对我们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的这节课,没有拘泥于严格意义上的“六环节”,而是把学生精彩展示与教师精讲点拨结合在一起,让课堂随时随地的精彩。

每一环节紧密相连,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效果。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导入新课】〖音乐一首——彩云追月〗追月的又岂止是彩云,还有我们勤劳智慧的中国人。

〖图片一组,配文字解说〗百度搜索/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6%CF%B6%F0%B1%BC%D4%C 2&in=19842&cl=2&lm=-1&st=&pn=2&rn=1&di=63315946950&ln=1992&fr=&fm=hao123&fmq=133125568259 3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13&-1&di33764400315&objURLht tp%3A%2F%%2Fsheji%2Fpic%2F200711%2F20071101234429125.jpg&fromURLhtt p%3A%2F%%2Fsheji%2Fjieri%2F200711%2F2556_2.html&W400&H496&T8704&S10 0&TPjpg公元9年,西汉时期的神话故事叙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淮南子篇中。

第一轮 第三册专题五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第一轮 第三册专题五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神州6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 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 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时间
1958年
1964年 1965年 1967年 1970年
成就
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建成
三.新时期: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2、主要成果:
(1)核技术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 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 (2)空间技术: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 卫星;1986年 ,第一颗 实用通信 卫星升空。中 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 多星”技术的国家。1990年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 市场。 ( 3)运载火箭研究:1980年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 程运载火箭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水平。1999年以来 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火箭进行五次“神州号”飞船 的发射与回收实验。2003年10月,”神五”首次完 成载人飞行。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5.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 A.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社科院研制的鲁单十号 D.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以科技促发展 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 科技成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努力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有良好的科研基础 D.国际上的帮助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跨入核国家行列 世界首次
地位
标志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 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卫星 射成功
1973年
1980年 1983年 1984年 2001— 2002年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PPT课件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PPT课件

03
高疾病预防和诊断的准确性。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 术将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 率,成为全球能源供应的主要 来源。
核聚变能源技术将取得突破性 进展,为未来能源供应提供无 限可能。
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的进步将 优化能源的分配和利用,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06
结论
总结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科学技术将在解决环境、资源等可持续发 展问题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人 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环保技术
03
环保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减少了环境
污染和资源浪费。
推动经济发展
1 2
新兴产业
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如人工智 能、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 的动力。
创新驱动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了企业不断进 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3
生物医学的进步
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如基因编辑、个 性化医疗、远程医疗等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 了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为人类的健康 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
环境保护的加强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清洁能源的发展、环境污 染的治理、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领域的技术进步, 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现代科学技术
总结词
信息时代,高科技应用
详细描述
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涉及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方式和社会形态。
03
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航天科技的成就
01

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件(人民版必修3)

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件(人民版必修3)

⑵空间技术:是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 技术的国家,并走向国际市场。
⑶运载火箭: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⑷信息技术: ⑸生物工程:推动国际性基因组研究,建立自己的基因组 大规模测序的全套技术及科研队伍。 3、意义: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
《863计划纲要》内容→领域
• • • • • • • • 1、生物技术 2、航天技术 3、信息技术 4、激光技术 5、自动化技术 6、能源技术 7、新材料技术 8、海洋高技术(1996年)
什么是火炬计划?
火炬计划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 业的指导性计划,于1988年8月经中国政府 批准,由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组织 实施。 火炬计划的宗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 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 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 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
开拓者
钱学森(空气动力学) 李四光(地质力学) 华罗庚(数学)
邓稼先(核物理学)
吴阶平(泌尿外科)
4、主要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
(1)表现: 国防科学技术领域:
①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58)标志中国开始跨 入原子能时代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跨入核国家行列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 ④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70)重量超过苏美等 国的卫星
2)近代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经济和教育 水平落后等原因,中国科技事业更是远远落后与世界水 平。
2、新中国振兴科技的方针:自力更生
3、新中国振兴科技的措施
1)建立科研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依靠政府力量领导和 开展科研工作。

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浙江省温州人文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共18张PPT)

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浙江省温州人文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共18张PPT)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 氢弹、人造卫星等,意在加 强国防实力
(1)维护了中国的国防安 全 (2)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 了安定的外部环境 (3)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 位
(1)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 代主题 (2)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 趋激烈 (3)中国的改革开放日益深 化
(1)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 重核能的和平利用、进入 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等 (2)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
一箭多星 ”技术
(1981年)的国家之一
(3)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1)1980年,成功发射远程 运载火箭 (2)2003年10月,中国成功发射了“ 神舟5号 ”载人宇宙飞船。“神舟
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
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 氢弹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
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在世界上是首次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被誉为“第二 次绿色革命”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材料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
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
2.成就
领域 核技

空间 技术
运载 火箭 研究
成就
(1)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注重核技术的和平利用 (2)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 之一
(1)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 试验通信 卫星,1986年,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
卫星发射成功 (2)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题】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授课班级】09级历史B班模拟训练小组【授课时间】2012年4月【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记忆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3、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科技发展的背景及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讲述与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和探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2、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尊重科学、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建国后科学技术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 1、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深入浅出、准确精炼的讲述本节课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3、综合分析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 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的分析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教学手段] 1、采用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条理清晰,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提供课外资料、图片等信息,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

3、采用小组讨论和提问的方法。

【学情分析】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如:电视、网络等,对我国近期的科学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2、学生通过对历史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已经有了提高。

【板书设计】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显示(1949—1966)1、背景:科研力量薄弱,科技发展水平低2、原因:(1)、稳定的国内环境(2)、政府的政策(3)、科研机构的建立(4)、队伍的壮大(5)、苏联的支持3、成就:(1)、国防科技领域(2)、医学二、在曲折中前进(1966—1978)1、背景:十年文革,国内环境动荡2、原因:(1)、发展缓慢的原因(2)、取得进步的原因3、成就:农业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978—1995)1、提出背景2、提出过程3、提出意义四、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995—至今)1、原因:(1)、“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科技工作者(3)、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的实施2、成就:(1)、核技术研究和应用(2)、空间技术领域(3)、运载火箭研究方面(4)、信息技术领域(5)、生物工程领域五、科技发展的意义1、世界2、国家3、个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多媒体课件上播放嫦娥奔月以及嫦娥一号的图片,由此导出实现千年飞天梦的重要因素是科技。

在黑板的副板书上画一个时间轴,第一个时间点标出1840,以四大发明得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辉煌;再标出第二个时间点1949,近代中国的科技衰落。

之后的时间轴的划分等同学们在学完本课之后一起来进行梳理。

[讲授新课]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显示(1949—1966)1、背景:科研力量薄弱,科技发展水平低(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2页的第一自然段,得出这一历史时期科研起步的背景)2、原因(原因主要依靠教师利用黑板板书来讲授)(1)、稳定的国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2)、政府的政策(3)、科研机构的建立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主要开展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科学、新兴技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等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的研究。

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中央政府各个部门和各地相继建立起各种专业性的研究机构。

一系列科研机构的成立为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构保障(4)、科研队伍的壮大a 、海外华侨华人归国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

仅仅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春,归国人数就达到3000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外留学学和学者的一半,他们中的许多人,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邓稼先等都成为了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环节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在多媒体课件上播放钱学森、邓稼先的照片与基本信息,一方面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和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品质和爱国精神)‚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

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 他就是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的钱学森当钱学森获知新中国即将诞生时,他坚决要求回国。

1950年,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美国政府百般阻挠,使他的回国历程长达5年,历经磨难,这其中包括坐牢、受监禁,还要经常接受美国政府的审讯。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战俘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一位杰出的科学工作者吧,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中国政府确定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变化 对教育及科学发展事业的重视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

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

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

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

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

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b 、中国政府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到1965年底,中国科研人员已达245万人,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已达到12万人(5)、新中国建立初期,中苏关系友好,在1960年之前,苏联的支持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成就(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的93页进行自学)二、在曲折中前进(1966—1978)新中国成立十多年后,我国在历史上经历了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那就是十年动荡的文革时期,然而在1966到1976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里,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同样从背景、原因和成就三方面来分析。

1、背景:十年文革,国内环境动荡,严重影响了科学事业的发展2、但在动荡中我国的科学事业同样取得了较为缓慢的进步,原因:(1)、发展缓慢的原因极左思想导致了真理的混淆、林彪江青集团从中央到地方的抢班夺权导致了全国行政机构的瘫痪,很多在建科技项目因此不得不暂停、党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认定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被打为臭老九,被迫从研究岗位离开接受再教育,大批科研项目因此不得不停滞、中央片面强调革命,不注重生产,使得本就薄弱的物资生产能力下降,投入科研的物资减少、科技战线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世袭领地”和执行“修正主义路线”而遭到批判,中国科学院全院的100个研究单位和6万名职工到1973年只剩下53个研究单位和2.8万工作人员。

(2)、科研取得进步的原因:部分干部群众顶住了造反派的干扰继续科研,在艰苦的条件下艰难地推动了科技进步。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袁隆平的一段话由此来说明原因)袁隆平老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话‚曾经有人难以理解,中国的杂交水稻竟能在‚文革‛这样的非常时期取得重要突破。

我想这其中原因有很多,像同事的精诚团结,各地百姓的密切配合,但我更想说,是党的阳光雨露,养育了杂交水稻这朵奇葩,我由衷地感谢党的好领导。

‛(教师通过口头讲故事的方式来举例说明)从1966年到1970年上半年,袁隆平带领助手先后用一千多个品种做了杂交组合实验,但都没能培育出一个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雄性不育系来,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科研徘徊的局面。

到了1970年6月,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在湖南省常德市召开了湖南省第二次农业学大寨科技经验交流会,当时主持会议的就是担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代主任的华国锋。

华国锋点名袁隆平参加这次会议,并请他在大会上发言,介绍杂交水稻科研的情况。

接到参加会议并发言的通知,袁隆平心里很不安,因为当时的科研工作进展并不顺利。

在会议期间,华国锋邀请袁隆平坐在主席台。

袁隆平向参会代表介绍了杂交水稻科研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说明了存在的技术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并表示有些愧对省领导和大家的期望。

当时华国锋听完袁隆平发言后,对袁隆平说,周恩来总理经常过问杂交水稻科研的事,希望能够继续研究下去,尽快把它搞成功。

袁隆平听后深受感动,也很受鼓舞,觉得工作还没有作出像样的成绩还得到这样的重视,一定要把杂交水稻科研工作坚持下去。

3、成就:农业: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来呗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另外,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都是这一历史时期所取得的成就。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978—1995)在十年动荡的文革结束尤其是1978,真理标准确定,知识分子被认识为无产阶级之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将进入新的春天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的背景:(1)、文革时期科技发展受挫,人才断代(2)、文革后对科学和教育的重新重视(3)、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的过程(本部分内容要求同学阅读课本的第94页,自己总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提出的过程,并对同学进行提问,得出四个阶段的过程)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的意义(本部分内容请同学自行阅读课本94页第二自然段自己得出结论)四、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995—至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1995年之后,我国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进入了全速前进的阶段1、原因:(1)、“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科技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的地位得到重视,以及他们的艰苦努力)(2)、空间技术领域(3)、运载火箭研究方面(4)、信息技术领域(5)、生物工程领域(由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成就较多,因此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链接,展示大量的图片来向学生演示科技发展的成就)五、科技发展的意义(本部分内容要求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并举手发言,最后又教师总结,得出科技发展的意义)1、世界:统一整体2、国家①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