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的否定性内涵
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

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辩证否定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矛盾和对立面。
只有通过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身,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源辩证否定观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源。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矛盾和对立面,这些矛盾和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冲突,并推动事物向着新的方向发展。
例如,社会中存在阶级之间、民族之间、政治制度之间等各种矛盾,在这些矛盾中不断地产生斗争和变革,推动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辩证法中的“否定”辩证法中的“否定”指的是旧事物被新事物所代替。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旧事物总会被新事物所取代,这就是“否定”。
但同时,“否定”也包含了“保存”的意义,即新事物不是完全取代旧事物,而是在保留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例如,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旧的生产方式被新的生产方式所取代,但同时也保留了旧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优点。
三、辩证法中的“超越”辩证法中的“超越”指的是在“否定”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发展。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否定”只是达到了一种新的状态,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进步,则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发展。
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则需要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一步地改革和创新。
结语辩证否定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和核心的观点之一。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内部矛盾和对立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互推动等规律性质。
认识并运用辩证否定观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事物本质和规律、把握历史潮流、推动历史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辩证法的观点

辩证法的观点
辩证法三个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这三个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
一、对立统一规律: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
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
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
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
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
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区别。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一,明确否定之否定的含义。
第二,发展的上升性、前进性,这是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
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循环。
第三,事物发展呈现周期性,特别要注意出发点的确定,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并不是人为加在客观事物上的。
第四,重复性,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简单的循环。
名词解释否定的辩证法

名词解释否定的辩证法正文:引言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与深远的影响。
其中,辩证法的否定性特征在思维方式、社会关系、科学发展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名词解释的方式,对辩证法中的否定性特征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含义及应用。
一、否定性特征的概念解析1.1 否定性特征的内涵否定性特征是指辩证法中对事物的联系、矛盾、发展和变化的认识,并从中揭示与修正问题的不足、错误或缺陷。
它是辩证思维的根本要求,具有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
1.2 否定性特征的基本原则辩证法的否定性特征基于以下基本原则:辩证关系的根本特点是矛盾和对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否定的前提是承认和肯定。
二、否定性特征在思维方式中的作用2.1 摆脱主观偏见辩证法的否定性特征通过分析对立面与矛盾的存在,帮助人们克服主观偏见,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只有通过否定已有的主观观点和偏见,才能走向真理的认识。
2.2 引导创造性思维否定的辩证关系激发了人类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力。
在思维方式中,辩证法的否定性特征要求我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挑战现有观点,并寻找创新解决方案。
三、否定性特征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3.1 打破传统束缚否定性特征在社会关系中起到打破旧观念和制度束缚的作用。
通过否定旧有的社会形态和关系,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2 促进平等与包容辩证法的否定特征强调对立面之间的尊重与平等。
否定传统的权威观念,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发展。
四、否定性特征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4.1 反思与进步科学发展离不开否定性的辩证思维。
否定性特征要求科学家持续反思和验证自己的观点,不断推动科学的进步。
4.2 突破与创新科学研究中的否定性特征要求科学家不断挑战现有理论与实践,寻求突破与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
结论辩证法的否定性特征在思维方式、社会关系和科学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它通过摆脱主观偏见、打破传统束缚以及推动反思与创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辩证法-否定之否定

辩证法-否定之否定从哲学的角度看,辩证法的核心原则是“否定之否定”。
这个原则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和否定自己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断地将事物带向更高级的阶段和更高级的境界,从而推动世界不断向前发展。
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绝对的否定,而是相对的、渐进的否定。
因此,否定是一种既能够保留事物的本质,又能够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辩证法原则。
首先,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原则始于对“否定”的理解。
在辩证法中,否定并不是完全的否定,而是“有限的、相对的、可逆的否定”。
具体来说,否定并不是对事物的完全抛弃,而是对事物内在瑕疵和局限性的否定,以便改进和更好地发展事物自身。
因此,在辩证法中,否定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毁灭性的否定。
而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通过发现和克服自身的局限和瑕疵,使事物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当事物被否定时,新的事物同时也会被肯定,这是“否定之否定”的另一面。
新的事物可以看作是被否定事物的翻版或者修正版,它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满足了原有事物所未能满足的需求。
新事物的出现,使得事物发展的过程不断推进,不断向前发展。
进一步说,“否定之否定”并不是简单地将事物置于相对位置,而是提高了事物的质量。
随着事物不断地被否定、不断地被肯定,它的质量也不断地得到增强和提高。
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能推动事物的超越。
换句话说,在事物的发展中,只有通过否定旧有经验、改进旧有方法才能取得更加积极的效果。
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否定、肯定、再否定,事物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质量,以更为健康的方式推动向前发展。
当然,如果将“否定之否定”理解为毁灭性的否定,也是可能的。
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切需要区分深刻地了解“否定之否定”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观中,“否定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否定及新事务的肯定,既有破坏使旧事物的消失,又新事物的产。
“否定的否定”在事物的进化和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离开“否定的否定”,无法完成事业的推进和升级。
唯物辩证法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否定观引言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唯心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在唯物辩证法中,否定观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本质。
本文将对唯物辩证法否定观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是一种辩证法,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事物的发展必然经过否定阶段。
否定观的内涵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打破旧的秩序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伴随着旧的秩序的打破。
这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的矛盾推动的,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否定旧的状况来达到。
否定旧的秩序是新的事物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否定与肯定的辩证关系否定观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否定与肯定的辩证关系推动的。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否定是主要的、根本的,但否定并不是简单的消灭和毁灭,而是通过否定来推动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否定的后果与意义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会产生各种后果和意义。
否定旧的秩序后,会形成新的秩序和新的局面。
这种发展变化是事物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基础和动力。
否定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唯物辩证法否定观不仅仅是一个哲学概念,它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否定旧的秩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否定观与社会变革社会的变革离不开否定观的应用。
当社会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和问题时,我们需要通过否定旧的秩序来推动社会的变革。
通过批判、改革和创新来打破旧的秩序,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否定观与个体发展个体的发展也需要应用否定观。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只有不断否定自己的局限和缺陷,不断突破自我,才能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否定观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否定观的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不断质疑和否定已有的理论和观点,通过实践和实证来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辩证的否定原理

辩证的否定原理
辩证的否定原理: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部的矛盾冲突而推动的,即内因导致内定。
辩证的否定原理强调了矛盾冲突的必然性和不断变化的特点。
根据这一原理,任何事物都有其内部的矛盾和不足之处,而这种矛盾冲突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辩证的否定原理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
例如,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导致资源的有限性和分配不公的问题,而这些矛盾冲突的存在促使了经济体制的转型和调整。
在社会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价值观的差异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发现和推翻旧的理论也是辩证的否定原理的体现。
辩证的否定原理还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任何事物都有着消亡和新生的过程,这种过程来源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与否定。
事物的消亡并不等于终结,而是为新的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总而言之,辩证的否定原理是辩证法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提醒我们要认识到事物的内在矛盾和不足,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只有通过坚持辩证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引导事物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简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简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否定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
辩证否定观强调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是通过事物内部的自身矛盾推动的。
它包含着两个基本内容:辩证法的否定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否定。
辩证法的否定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即通过否定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面和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当事物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时,就会引起事物的否定或革命性的转变。
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否定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否定指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旧社会制度被新社会制度所否定和取代。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社会矛盾的解决来推动的。
旧社会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矛盾,这些矛盾逐渐激化并引发社会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的否定观认为,新的社会制度不断否定旧的社会制度,这种否定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指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框架下,强调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推动和否定来实现的。
它深入剖析事物的内部矛盾,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
的变化和发展不是一种机械的、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推进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中事物的否定方面

唯物辩证法中事物的否定方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件事情看似稳稳当当,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但突然间,某个意想不到的变化打破了原本的秩序,甚至让我们感觉到有些不知所措。
比如说,明明已经下定决心减肥,可是看到冰箱里那盒美味的蛋糕,心里的坚持就瞬间崩塌了。
嘿,谁还没犯过这个“自我否定”的错误呢?这种变化就是“否定”的一种体现。
更深层次地说,唯物辩证法里的“否定”也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不是简单的否定掉一切,而是从“否定”中诞生出新的事物,推动着世界不断向前。
咱们平常听到“否定”,可能会想这是不是一件坏事,毕竟,很多时候我们听到否定,心里都会不太舒服。
比如说,你努力了很久,期待着一份好结果,结果别人一句“你这不行”就让你从头到尾都凉了半截。
可在辩证法中,否定并不是单纯的坏事,它并不是说让你放弃、让你失败,而是要通过这个过程让你更上一层楼。
就像咱们做个事情,总得有个总结,或者说得有个“倒退”的时候,这样你才知道自己做对了什么,错了什么,才会在下一次变得更好。
说白了,“否定”就像是老天给你的一次机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帮你清理掉那些不再有用的东西,腾出空间迎接新的可能。
就拿生活中的很多事来说,你会发现,否定其实是一种“突破口”。
比如说,你的职业发展卡住了,可能是你原本的某些方式已经不适用了,逼得你必须找新路子。
比如咱们那位有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他发明灯泡的时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失败一次又一次,他的“否定”恰恰就是推进发明的一大动力。
如果没有那些一次次的“失败”或者否定,怎么可能会有电灯照亮夜空呢?你看,否定,往往在看似“不好”的情况下,反而成了成功的前提。
辩证法的否定不仅仅是这种简单的“失败”或者“摔倒”,它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像在跑步一样,不是每一步都稳稳当当,也不总是朝着一个固定的目标走,但每一次的变化,都是向前进步的一步。
这种进步,往往伴随着不小的冲击和动荡。
就像你看到一棵树,它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风吹雨打,经历枝条的断裂,但它的根基越扎越深,长出来的新枝才会更加繁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法的否定性内涵辩证法的“否定”内涵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讲一下辩证法的否定性内涵。
我们知道,辩证法的规律就是矛盾规律。
所谓矛盾的规律,就是指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或者说,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肯定又否定的关系。
那么,我们要问:辩证法或矛盾规律,它所说的否定是什么意思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把辩证法所说的否定与其他含义的否定区别开来。
怎么区分呢?一、我们先从否定的一般含义说起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判断,只要有否定关系作为“发展阶段”含义的否定。
(1)我们先看否定的第一种的含义,也即作为关系含义的“否定性”。
否定首先是指一种判断关系,它通过判断词“不是”或“非”把主词和谓词连接起来,如A“不是”B,此物“非”彼物。
现在,假如在判断中主词和谓词不相同,那么这就是形式逻辑的否定关系。
如有限不是无限,一不是多。
而如果主词和谓词是同一个东西,那么这就是辩证逻辑的否定关系。
如有限不是有限,一不是一。
这样的话,形式逻辑的否定就是一种“他物”否定(也就是说,是被他物、对方所否定)。
因为形式逻辑的规律就是所谓的同一律,它的形式就是“A是A”,这个命题如果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就是“A不是非A”,这就是所谓的对立律。
同一律和对立律在形式逻辑那里其实是一回事,因为A之所以是A,只是因为A不是非A。
同一律和对立律,也叫排中律(非此即彼),这三种规律统称为不矛盾律,这是形式逻辑的根本规律。
但是,辩证法的规律恰恰就是矛盾律,因为在辩证法看来,某物是它自己,正因为某物同时不是自身,它自身不等同,所以辩证法的否定就是一种“自我”否定。
这是辩证否定和形式否定的区别。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这里谈的否定指的都是一种否定关系,这就是否定的第一层含义,即作为关系含义的否定。
(2)现在,假如我们把判断的主词和谓词独立出来,把一个称作肯定,另一个称作否定,这就是否定的所谓实体性的含义。
例如:“南极是北极”。
(南极是肯定,北极是否定)这样,否定的关系就成了否定的东西。
我们经常说,事物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肯定方面,一个是否定方面,那么,这个所谓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常常指的就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而不是指否定性的关系。
(3)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阶段,它所言的的否定,就不是单纯指矛盾的否定方面,而是包括肯定方面在自身内的否定方面,只不过在否定阶段里,否定方面占主要地位,肯定方面占次要地位,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把它称作是否定阶段。
例如,如果我们把资产阶级称作肯定方面,那么无产阶级就是否定方面,当无产阶级的这个否定方面占主要地位时,资本主义社会就会过度到它的否定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
这就是作为发展阶段含义的否定性。
以上就是否定的三种含义(否定关系、否定方面、否定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否定的第一种含义,也即作为自身关系的否定,是否定这个概念的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含义,我们辩证法所谈的否定,主要指的就是否定关系,其他两种含义,都由它引申而来。
关于否定的一般含义我们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再谈谈否定的本质,分两个方面来谈:一、否定的意义或作用;二、否定的节奏:否定之否定。
一、先看第一个方面:否定的意义1、在通常的观念里,我们往往把否定看成是对某种东西的取消,消解,比方说:我们否定某个想法、意见,意思是说,这个想法、意见是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不合事实的。
那么,这种否定,就是一种消极的、抽象的否定,因为它取消了所否定的东西。
例如,如果我对一个东西做判断,说这个东西不是“单纯的”,那么在这个否定中,“单纯性”这个规定就被取消了,这个东西就变成只是复合的。
这就是我们对否定的抽象看法。
这样一来,任何事物、任何思想,碰到这种否定,都会停止它的存在,例如我们通常把死亡看成是对生命的抽象否定,因为一碰到死亡,我们的生命就消失了,就不存在了。
但是,在辩证法看来,死亡对生命并不是这种抽象的否定关系,因为正是有死亡,我们的生命才成为了它自身所是的东西,没有死亡,就没有生命,同样,在我们的生命中假如没有对死亡的意识,并且克服这种意识,那么按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关于主奴关系的分析,我们知道,假如一个人没有死亡的意识,他就永远也成不了自己的主人,只能依附于他人。
因为主人之所以是主人,是因为他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而奴隶之所以是奴隶,就在于他畏惧死亡。
所以真正讲来,死亡并不是对生命的抽象的、消极的否定,而恰恰是成就生命的东西。
2、既然辩证法的否定不是一种抽象的否定,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否定呢?辩证法的否定是一种特定的否定,或者说,是一种规定性的否定。
比方拿我们的认识来说,我们认识一个事物,首先是从这个事物的肯定性出发,也即从事物的自相联系出发,比方说,从我们面前的这张桌子出发。
最初桌子只是一个直接性的东西,只是一个自身等同的东西,对这张桌子,刚开始我们是没有任何概念的,我们除了能描述它的物理性状,比方说颜色、大小、形状等等之外,对它我们暂时还没有其他的认识。
现在,假如我们要具体认识这张桌子,例如认识到它是一张课桌,是一张用来上课的桌子,那么我们就要在教室这个环境中,看到它摆在教室中的其他设备面前,比如说黑板、讲台等等面前,我们才知道它的确是一张课桌。
这样一来,原先的那张桌子就自己否定了自己,也就是说,否定了它自己的直接性和独立性,而变成了一个间接性的东西,成了与教室中的其他设施相对立的东西。
那么,在桌子的这种自我否定过程中,桌子就变成了一个有规定的东西,变成了“用来上课”这个规定的桌子,这种否定,我们就叫做特定的否定,或者说,是规定性的否定。
3、辩证法的否定就是指这种规定性的否定,而不是抽象的、虚无的否定,因为在这种否定过程中,桌子这个东西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获得了规定,成了一张课桌,成了一个与他物相对立的一个东西。
所以说,这种否定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否定,而是从直接性过度到间接性的否定,这种否定把桌子从一个单纯的东西变成了是一个有中介的东西,也就是说,变成了一个有规定的东西。
我们常常说“规定就是否定”,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规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规定,有一方必有另一方,规定只有在联系中才能存在,事物被规定了,那么事物就成了与他物相联系的东西,这样,事物就否定了它自己的独立性或直接性,而成了间接性的东西。
4、上面我们所考察的这种否定性,构成事物或认识运动的转折点。
我们要认识一个事物,就必须知道这个事物的特有的规定性,假如一个事物没有任何的规定性,那么它就是一个空洞的东西,虚无的东西。
这个否定性是一切活动最内在的源泉,是辩证法的灵魂,一切真实的东西本身都具有它,并且唯有通过它才是真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否定性,都有它自己的对立面,任何一方都离不开另一方。
单纯直接性的东西是不真实的,比如我们刚才讲的那个课桌,课桌假如没有它自己的对立物,没有讲台、黑板之类的东西与它对立,那么,说它是张课桌,就是不真实的。
5、我们再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对立面的这种依附关系。
(1)“勇敢”和“恐惧”:勇敢是对恐惧的否定,但这种否定并不是说,勇敢是一种与恐惧不相关的东西,是对恐惧的绝对排斥。
因为假如勇敢不包含恐惧,那这种勇敢就是鲁莽,无知,并不是真正的勇敢。
真正的勇敢包含了恐惧,只不过是对恐惧的克服。
(“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是真勇敢,母牛为了保护小牛而敢于与猛兽对决才是真正的勇敢)。
(2)自由和必然:我们说自由之所以是自由,不是说自由没有限制,没有规定。
假如自由不受限制,离开了必然,那它就只是一种形式的自由,抽象的自由,它的形式就是“任性”,如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约束。
真正的自由或者说现实的自由是有限制的,因为自由的真正含义就是自己规定自己,就其有规定而言,它是一种限制、必然,但就其是自我规定而言,它同时也是自由,因为它不受外物限制,而只是自我限制,所以说,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必然是相互包含的。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所以说,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无知者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是一个对他而言还未对象化的世界,也就是说,他还没有把这个世界变成为他自己所使用的世界,这样,他住在这世界里就不是象居住在自己家里那样,而是处处受约束、限制,因而感到不自由。
关于否定性的意义,我们就讲到这里。
概括地讲,否定就是事物自我分裂或自我规定的环节。
但是,事物经过否定之后,它的运动并没有完成,它还必须从它的自我分裂中重新走向统一,也就是在否定中重新肯定自己。
这样,它就必须对前面作为分裂和规定环节的否定再进行一次否定,那么,这个否定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否定的内在节奏:否定之否定或二次否定。
二、否定的节奏:否定之否定或二次否定;1、第一次否定,是事物树立对立面或建立矛盾的环节。
在第一次否定,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否定过程中,我们看到,事物从“直接性”过度到“间接性”,由单纯性,即自我等同的“一”分裂为“规定性”的两个方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统一物之一分为二”的过程,由于事物的这种自我分裂,事物便有了矛盾。
2、第二次否定,即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否定之否定,就是上述矛盾的扬弃,这个否定性,作为自身扬弃的矛盾,同时也是第一个直接性,即单纯普遍性的恢复。
例如:(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3、不过最为返回到自身的这种统一已经不是刚开始的直接性的统一体,而是包含差别或规定性在自身内的统一。
这种统一,也叫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统一。
它是直接的,因为它返回了自身,它是间接的,因为它经过了对立面的中介。
比方说,飞机从飞机场出发,经过空中的飞行后,到达了某个目的地。
所以否定之否定,或者叫对立面的统一,就是把差别、矛盾扬弃在自身内的统一。
4、如果我们把第一个直接性的肯定叫做开端的东西,那么经过否定的中介并重返自身的统一性或否定之否定,就是一个结果的东西。
(种子和果实)从开端到结果,也是事物从抽象走向具体的过程。
我们常说辩证法也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所谓从抽象到具体,也就是事物从肯定到否定,然后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从肯定到否定,产生的是规定性,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导致的是规定性的统一,也就是说,使规定成为统一物的两个方面。
有否定,才有规定,而有否定之否定,才有规定性的统一,这样,在事物的不断的自我否定过程中,它获得的规定性就越来越丰富,规定性越多,事物就越具体,因为具体之所以是具体,因为它是各种规定性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所以,事物从肯定走到否定之否定,也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5、总之,否定之否定,由于中介的扬弃,便是直接的东西;由于区别的扬弃,便是单纯的东西;由于否定的东西的扬弃,便是肯定的东西。
这个结果因此是真理,它既是直接性,又是中介,同时它不是一个静止的统一,而是以自身为中介的运动和活动的统一。
6、概括地讲,否定的内涵包括:否定关系、自我否定、规定性的否定,二次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