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教案
摄影基础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摄影基础二、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三、授课对象:非摄影专业学生四、课程学时:32学时五、教学目标:1. 了解摄影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2. 掌握摄影器材的基本知识,包括照相机、镜头、闪光灯等;3. 掌握摄影曝光、构图、色彩等基本技巧;4. 学会使用摄影后期处理软件进行照片编辑;5.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摄影素养。
六、教学内容:1. 摄影基础知识2. 摄影器材3. 摄影曝光4. 摄影构图5. 摄影色彩6. 摄影后期处理7. 摄影实践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摄影基础知识、摄影器材2. 第二周:摄影曝光、摄影构图3. 第三周:摄影色彩、摄影后期处理4. 第四周:摄影实践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摄影理论知识,如摄影发展史、摄影器材、摄影曝光等;2. 演示法:通过现场演示,让学生直观了解摄影技巧;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摄影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摄影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摄影素养。
九、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摄影理论知识、摄影作品等;2. 实物展示:展示摄影器材、摄影作品等实物;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摄影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十、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4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末考试(60%):包括笔试和摄影实践两部分。
十一、教学资源:1. 教材:《摄影基础》2. 参考书籍:《摄影技艺》、《摄影构图》等;3. 网络资源:摄影网站、摄影论坛等。
十二、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摄影素养;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进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摄影基础知识教案

摄影基础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摄影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
2、使学生掌握相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3、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拍摄姿势和持机方法。
4、教导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构图原则和方法。
5、培养学生对光线和色彩的敏感度,以及如何运用它们来创造出有表现力的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相机的基本操作,如对焦、快门速度、光圈大小的调节。
(2)构图的基本原则,如对称构图、三分法构图等。
(3)光线的运用,包括顺光、逆光、侧光的特点和效果。
2、难点(1)理解快门速度、光圈大小和感光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拍摄需求进行合理的设置。
(2)如何在实际拍摄中灵活运用构图原则,创造出具有吸引力和表现力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摄影的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
2、实例分析:展示优秀的摄影作品,分析其中的构图、光线运用等技巧,加深学生的理解。
3、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地拍摄,在实践中掌握摄影技巧。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拍摄作品,交流经验和心得,共同提高。
四、教学过程1、摄影的基本概念和历史(1)什么是摄影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的设备就是相机。
摄影的原理是通过镜头将光线聚焦在感光元件上,形成图像。
(2)摄影的历史发展摄影术的诞生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初。
早期的摄影方法比较复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机变得越来越轻便、功能越来越强大,摄影也逐渐普及开来。
2、相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1)相机的主要部件相机主要由镜头、机身、感光元件、快门、光圈等部件组成。
镜头:负责聚焦光线,决定成像的质量和视角。
机身:包含各种控制按钮和显示屏,用于操作相机。
感光元件:类似于传统相机的胶片,用于接收和记录光线。
快门:控制光线进入相机的时间长短。
光圈:调节进入相机的光线量。
(2)相机的工作原理当我们按下快门按钮时,快门打开,光线通过镜头进入相机,经过光圈的调节后照射在感光元件上,感光元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最终形成数字图像。
摄影基础知识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摄影的基本概念、摄影器材、拍摄技巧等基础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摄影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尊重自然,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摄影基本概念、摄影器材、拍摄技巧。
2. 教学难点:摄影构图、光线运用、后期处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摄影作品,激发学生对摄影的兴趣。
2. 提问:摄影是什么?摄影有哪些用途?(二)摄影基础知识讲解1. 摄影基本概念:摄影的定义、摄影史、摄影分类等。
2. 摄影器材:相机、镜头、三脚架、闪光灯等。
3. 拍摄技巧:构图、光线运用、快门速度、ISO、光圈等。
(三)实践操作1. 分组进行摄影实践,如:拍摄风景、人物、静物等。
2.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拍摄出高质量的摄影作品。
(四)作品分析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分享拍摄心得。
2. 教师进行作品分析,点评作品的优点与不足。
3. 学生相互评价,提高审美能力和摄影技巧。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摄影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2. 拓展:介绍摄影艺术、摄影流派、摄影比赛等,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摄影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摄影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摄影实践的能力。
3. 学生对摄影艺术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摄影的积极性。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摄影实践能力。
3.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摄影基础》教案

《摄影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摄影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趋势。
2. 使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技巧,包括构图、曝光、对焦等。
3. 培养学生对摄影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摄影的定义和历史2. 摄影器材的基本知识3. 摄影基本技巧:构图、曝光、对焦4. 摄影艺术欣赏5. 摄影创作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摄影的基本概念、技巧和艺术欣赏。
2. 演示法:展示优秀摄影作品,分析其构图、曝光、对焦等方面的特点。
3. 实践法:学生动手拍摄,教师现场指导。
4. 讨论法:学生之间交流拍摄心得,分享摄影作品。
四、教学准备1. 投影仪、幻灯片或视频资料。
2. 摄影器材(相机、镜头、三脚架等)。
3. 摄影作品集。
4. 摄影场地和实践机会。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摄影的定义和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摄影器材的基本知识,包括相机、镜头、三脚架等。
3. 演示:展示优秀摄影作品,分析其构图、曝光、对焦等方面的特点。
4. 实践:学生动手拍摄,教师现场指导。
5. 交流:学生之间交流拍摄心得,分享摄影作品。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摄影基本技巧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摄影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实践并提交作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摄影作品: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提交的摄影作品,包括构图、曝光、对焦等方面的运用。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摄影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摄影展览:让学生将作品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 邀请专业摄影师讲座:邀请专业摄影师分享摄影经验和技巧,拓宽学生视野。
3. 摄影比赛:鼓励学生参加摄影比赛,提高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八、教学反馈在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困惑,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摄影基础教案

摄影艺术流派及其代表作品欣赏
绘画主义摄影
追求画面中的绘画效果,通过光影和色调的细腻表现来模 仿绘画的视觉感受。代表作品如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 的《人生的两条路》。
印象派摄影
强调瞬间印象的捕捉,追求光线和色彩的真实表现。代表 作品如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的《终点站》。
超现实主义摄影
通过摆拍、拼接等手法创造梦幻般的图像,探索现实与虚 幻之间的界限。代表作品如曼·雷的《泪珠》。
反光板
反射光线,改善画面光线分布,适合人像 和风光摄影。
03 曝光控制与影调 处理技巧
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
光圈
控制进光量的装置,通过调整光 圈大小可以控制曝光量。光圈越 大,进光量越多,画面越亮;光 圈越小,进光量越少,画面越暗
。
快门速度
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通过调整 快门速度可以控制曝光时间。快 门速度越快,曝光时间越短,画 面越暗;快门速度越慢,曝光时
拍摄角度和视角选择
拍摄角度
尝试不同的拍摄角度,如俯拍、 仰拍、平拍等,以展现被摄物的
不同面貌。
视角选择
运用不同的视角(第一人称、第三 人称等)来表达拍摄意图,增强画 面的代入感和表现力。
特殊视角
探索非常规的拍摄视角,如微距、 鱼眼镜头等,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 。
05 后期处理与作品 展示
图片文件格式转换和压缩方法
历史与社会价值
作品是否反映了时代特 征、社会问题或具有历
史意义。
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多看优秀的摄影作品
学习基本的摄影技巧
通过欣赏大师作品,了解不同流派和风格 的特点,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
掌握曝光、构图、色彩等基本摄影技巧, 为创作打下基础。
摄影基础教案模板范文

1. 让学生了解摄影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巧。
2. 使学生掌握曝光、焦距、光圈、ISO等摄影术语。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摄影构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摄影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摄影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摄影基础知识(1)摄影的定义及发展历程(2)摄影器材简介(3)曝光、焦距、光圈、ISO等摄影术语2. 摄影构图技巧(1)三分法构图(2)对角线法构图(3)对称法构图(4)其他构图技巧3. 光线运用(1)自然光与人工光(2)光线方向与角度(3)逆光、侧光、顺光等光线效果4. 摄影实践(1)拍摄场景选择(2)拍摄技巧实践(3)作品点评与分享1. 导入新课(1)介绍摄影的发展历程及摄影艺术的价值(2)激发学生对摄影的兴趣2. 讲解摄影基础知识(1)讲解曝光、焦距、光圈、ISO等摄影术语(2)展示摄影器材图片,介绍常用摄影器材3. 讲解摄影构图技巧(1)讲解三分法构图、对角线法构图、对称法构图等(2)展示优秀摄影作品,分析构图特点4. 讲解光线运用(1)讲解自然光与人工光的特点(2)讲解光线方向与角度对摄影的影响(3)展示逆光、侧光、顺光等光线效果的作品5. 摄影实践(1)分组进行摄影实践,选择合适的拍摄场景(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拍摄(3)收集学生作品,进行点评与分享6.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摄影实践,提出改进意见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互动情况。
2. 实践能力:评价学生在摄影实践中的技巧运用和作品质量。
3. 作品评价: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评价其构图、光线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摄影教材、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 摄影器材:相机、三脚架、镜头等。
3. 互联网资源:摄影网站、论坛、博客等。
通过本教案,学生能够掌握摄影基础知识,提高摄影技巧,培养审美观和摄影构图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摄影打下坚实基础。
《摄影基础》教案设计

《摄影基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摄影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技巧,包括曝光、对焦、构图等。
3. 培养学生对摄影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摄影的基本概念:摄影的定义、摄影的发展历程、摄影的分类。
2. 摄影器材:相机的基本结构、相机的选择、镜头的选择。
3. 摄影技巧:曝光、对焦、构图、景深、色彩。
4. 摄影艺术:摄影的艺术风格、摄影的表现手法、摄影的审美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摄影的基本概念、摄影器材的选择、摄影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曝光、对焦、构图的原理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摄影的基本概念、摄影器材、摄影技巧。
2. 演示法:展示优秀摄影作品,分析摄影艺术的特点。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摄影技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优秀摄影作品,引发学生对摄影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摄影的基本概念、摄影器材的选择、摄影技巧的运用。
3. 实践:学生动手实践,拍摄照片,体会摄影技巧的重要性。
4. 总结:分析本次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摄影艺术。
5. 作业:布置摄影作业,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摄影作品的质量:构图、曝光、对焦等方面的运用。
2. 学生对摄影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概念、技巧的了解和运用。
3. 学生摄影作品的创意和审美能力: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体现。
七、教学资源1. 摄影教材、参考书:提供给学生深入学习的相关资料。
2. 摄影器材:相机、镜头、三角架等拍摄工具。
3. 优秀摄影作品:用于展示和分析的实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四章至第六章:摄影基本概念、器材选择、摄影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2. 第七章至第九章:摄影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观念的讲解与实践。
3. 第十章:作品展示与评价,总结摄影学习的收获。
九、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创意摄影基础》教案

《创意摄影基础》教案创意摄影基础教案1. 教学目标本教案的主要目标是介绍学生创意摄影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他们对摄影艺术的兴趣和理解。
具体目标包括:- 理解创意摄影的定义和特点- 掌握使用光线、构图和色彩等元素进行创意摄影的基本技巧- 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摄影来传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 了解创意摄影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掌握一些经典的创意摄影作品2.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2.1 创意摄影概述- 创意摄影的定义和特点- 创意摄影与传统摄影的区别2.2 光线运用- 利用自然光和人工光创造特殊的氛围和效果- 掌握灯光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技巧2.3 构图与角度- 运用对称、逆差和黄金分割等构图原则进行创意摄影- 尝试变换拍摄角度,创造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2.4 色彩运用- 利用色彩对比和色彩心理学进行创意摄影- 掌握基本的颜色调整和后期处理技巧2.5 表达与传达- 通过摄影来表达个人的情感、观点和故事- 培养观察力和发现美的能力2.6 历史与经典作品- 了解创意摄影的历史发展过程- 研究一些经典的创意摄影作品,分析其风格和表达方式3.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讲授:通过授课介绍创意摄影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拍摄和创作,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分析: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导他们改进和提升- 讨论:组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研究4. 考核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创意摄影的掌握程度,将采用以下考核方法:- 作品展示:学生完成的创意摄影作品展示和评选- 口头报告: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设计理念和表达方式进行口头报告- 研究笔记: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撰写的研究笔记和反思5. 资源准备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准备以下资源:- 摄影器材:相机、镜头、三脚架等- 光源:自然光、灯光等- 课程讲义:提供创意摄影的相关资料和案例分析- 电脑和后期处理软件:用于对照片进行简单的后期处理和调整6. 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0个学时,具体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学时:创意摄影概述- 第二学时:光线运用- 第三学时:构图与角度- 第四学时:色彩运用- 第五学时:表达与传达- 第六学时:历史与经典作品- 第七-第九学时:实地拍摄和创作- 第十学时:作品展示和总结以上是《创意摄影基础》教案的基本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全面了解和掌握创意摄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独特的视角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影课程教案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导言l 9世纪上半叶.经过法国人尼普斯·达盖尔等先辈的不懈努力,在1839年发明了摄影术。
从此,影像就逐渐被用于各行各业.特别是在商业艺术设计、印刷方面更是广为使用,它使原来需要经过很多年训练才能画出来的形象,只需经过镜头和显影等摄影技术就能轻易地反映出来,而且可以达到逼真的效果.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许许多多的商业印刷品和商业喷绘作品都使用了影像元素。
目前人们对影像这一元素有着许多方面的研究,如艺术摄影、广告摄影、产品摄影、服装摄影等;但是从影像和艺术设计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却不是太多,因此,本课程从新闻摄影的角度进行探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影像这一元素为设计服务。
摄影实践是指摄影者运用照相机及其辅助器材进行摄影创作的具体过程。
第1章概论第一节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①1839年8月19日,公布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的详细经过,摄影正式诞生.②在我国远在二千多年前,科学家对摄影的几何光学进行了研究和实验。
在《墨经》中,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说明了物与型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现象,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性.③到了16世纪1816年,法国人尼斯得到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
到1826年,他终于拍摄成世界最早的照片,到1839年,才产生感光材料—银版第二节摄影与摄影艺术一、摄影的含义二、摄影在社会的作用三、摄影艺术的发展以及摄影与绘画的矛盾摄影是: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悟用脑去思维、用手去捕捉第三节摄影的基本特征一、摄影的技术特征二、摄影的表现特性1、记实性2、瞬间性3、选择性题材的选择最佳时机的选择拍摄技术的选择处理方式的选择思考题:从摄影、数码摄影的发展历史来解读当代的摄影、数码艺术摄影的发展与变化。
自学:将收集的摄影、数码艺术摄影作品进行分类和分析.讨论:进行摄影、数码艺术摄影作品的风格和鉴赏讨论。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了解摄影的基本概念、定义以及历史发展.了解摄影的基本制作流程.了解摄影与专业的关系。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穿插答疑和讨论,播放优秀摄影作品本授课单元的重点、难点:重点: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摄影的特性.难点: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摄影的关系。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课下收集较好的摄影作品,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根源和发展。
上摄影网站寻找优秀的风景、人物、静物、动物、花卉、建筑、都市人文风貌等题材的摄影作品各一幅进行赏析评议。
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下节课堂上讨论.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必要时可列出)林路编著,《摄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5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二章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4学时)第一节照相机的基本构造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二章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4学时)第一节照相机的基本构造照相机除镜头外可分快门、调焦和取景器、机身与卷片记数装置三大部件。
一、快门是控制光线在感光片照射时间长短的机件,因此,快门就是照相机曝光的计时装置,它以秒为单位。
快门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快门与光圈配合,控制感光片的曝光量。
抓取瞬间动作使运动中的物体成像清晰或模糊。
其标准序列是:B、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1/2000、1/4000,快门的时间要求准确、稳定;误差不超过±40%;工作可靠,关闭时不允许有漏光现象,寿命应在3000次以上.(一)快门的种类镜间快门镜间快门因受机械力及机械惯性的限制,一般最高速度很难超过1/500秒,最慢是B门和T门.镜间快门的优点是:ﻩ震动较小比较耐用拍摄动体时不会产生变形用来进行电子闪光摄影时,不受速度级别的限制,每一级均与闪光同步.镜后快门帘幕快门帘幕快门的缺点是:在拍摄动体时,回造成变形。
闪光同步速度低钢片快门程序快门光圈先决式电子快门动态摄影和快门速度第一种处理办法是用高速快门将运动中的景物凝结下来,获得一个清晰的影像.第二种处理办法是如果物体来回运动,如荡球千、跳高、舞蹈等,这些运动均有一个瞬间的静止时间,摄影者抓住这个时间可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而获得清晰的影像。
第三种处理办法是对一些高速横向运动物体,如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等,可采用横向追随拍摄法,使主题清晰而背景模糊,表现强烈的动感。
第四种处理办法是允许被摄物有一些模糊,选择适当的快门速度可达到这目的。
(二)快门的保护1、上弦前调整快门速度2、快门速度不能调在两级数字之间。
3、快门不能长时间处于上弦状态,以免弹簧拉紧容易疲劳.4、拧不动时不要硬拧,扳不动时不要硬扳.5、单镜头反光相机卷片与上弦联动,每次卷片时轻轻扳动卷片手把,一定要卷到头,不能中途停下来按快门,否则很容易损坏。
调焦和取景器身与卷片记数装置(一)机身照相机暗箱实际上就是它的机身,有了它才能装置其他各个部件。
机身的材料有用塑料或金属的,照相机暗箱实际上就是它的机身,有了它才能装置其他各个部件。
机身的材料有用塑料或金属的,总的要求是机械强度高、不变形、耐老化、质轻、不漏光。
(二)走片装置第二节照相机的种类一、大型照相机二、中性照相机:使用120、220、127等胶卷的照相机均属中性照相机。
三、小型照相机:1、平视光学取景式2、135单镜头反射式四、一步成像照相机五、特殊用途照相机:1、显微照相机2、工业用照相机3、医用照相机4、水下照相机5、航空照相机6、高速照相机7、航天照相机六、电子照相机(数码相机)第三节照相机的正确使用和保养一、照相机的正确使用1、操作使用照相机之前,首先应该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了解它的性能、结构和使用方法。
2、要按照正确操作程序操作.⑴安装胶卷。
⑵根据景物亮度和拍摄要求,调节光圈与快门速度。
⑶调焦(对光)和取景.⑷拍摄。
3、拍好一张照片的基本要求。
⑴持机平直不歪斜。
⑵拍摄稳当防震动。
⑶测距准确。
⑷快门速度与光圈配合恰当,是曝光正常。
⑸注意检查镜头有无被物体遮挡,如镜头盖、相机皮套等。
⑹必要时,戴上遮光罩。
⑺注意用光线.⑻构图二、照相机的维护和保养1、注意防震2、注意防潮3、保持相继内外清洁4、不要长时间对着太阳等强光体,否则镜头会开胶或上伤眼睛,甚至烧坏机内零件。
5、不使用时快门弹簧放松,距离标尺放置在无限远处,把镜头缩回,防止皮套紧压镜头。
6、先调好快门速度,然后再上紧快门弦,否则容易损坏.7、快门速度不能放在两档之间,若放在两档之间,一是曝光时间不准确:二是容易损坏快门。
8、不要随意空拍,以延长快门使用寿命。
9、避免酸硷及有害气体的侵蚀第四节照相机的附件一、一般滤色镜滤色镜是照相机的重要附件,确切地应叫滤光器,它是一块有色的玻璃,使用时置于照相机镜头前面.1、滤色镜的工作原理及作用:⑴校正颜色对比⑵调整反差⑶改变空气透视和调整天空色调⑷取消某种颜色、提高清晰度二、特殊效果滤色镜1、UV镜,即紫外线滤色镜,也称去雾镜2、偏振镜,也称PL镜。
3、灰色镜,有全灰、半边灰、渐变灰三种。
4、近拍镜5、柔光镜6、雾镜7、多像镜8、星光镜9、色散镜,即彩虹镜10、晕光镜11、半幅近摄镜,又称远近镜、双焦镜。
12、魔术镜13、色散镜,即彩虹镜三、三角架三角架是用来固定摄影机的金属支架。
四、快门线是安装在快门钮上用来开启快门的.五、遮光罩六、近拍附件七、多功能机身后盖,即资料后盖八、电动卷片器二、焦距的功能与作用在摄影上,镜头的焦距有五个功能和作用。
1、镜头焦距长短与成像大小成正比例.焦距越长,成像越大;焦距越短,成像越小。
2、镜头焦距长短与视觉大小成反比例。
焦距越长,包括的角度越小;焦距越短,包括角度越大。
3、镜头焦距长短与景深大小成反比,能在感光片上结成清晰影像所对应的景物范围的纵长深度叫景深。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4、镜头焦距的长短与透视感的强弱成反比。
焦距越长,透视感越弱;焦距越短,透视感越强。
5、镜头焦距的长短与反差成反比。
焦距长,反差小;焦距短,反差大。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了解摄影设备的基本原理、对摄影器材有一定认识。
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关系。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穿插答疑和讨论,播放优秀摄影作品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课下收集摄影作品,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根源和发展.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作业一题目:对光、影构成拍摄练习目的:弄清光、影构成的概念,利用光、影构成的原理及形式,经过拍摄,反映不同的心理效应与情态;相应的,不同的情感意念,赋予摄影作品中,使摄影有情绪表现,具备一定的生命力.要求:设计的摄影要有创意,拍摄创意20幅,从其中选出10幅,用4R的尺寸完成正稿,并用卡纸裱好。
作业二上摄影网站寻找优秀的风景、人物、静物、动物、花卉、建筑、都市人文风貌等题材的摄影作品各一幅进行赏析评议。
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请出来,我们下周课堂上讨论。
以上内容的重点:拍摄的器材认识与了解。
以上内容的难点:对拍摄的形式美及曝光原理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必要时可列出)林路编著,《摄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5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三章摄影镜头第一节镜头的焦距一、焦距的定义用标准镜头拍摄,被摄物离镜头25米以上,一般称之为无限远,用符号“∞”表示。
从无限远物体射来的光线一般可以认为是平行光线(如太阳光),平行光线通过透镜形成的像点就是焦点。
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是焦距,用F或f表示。
除变焦镜头外,一般镜头的焦距都是固定不变的,照相机的镜头上一般均表明焦距,如海鸥DF 相机的标准镜头上标有f=58mm即表示该镜头的焦距是58毫米.三、光圈光圈是用金属薄片制成的可调节光孔大小以控制通光量的机构。
光圈一般安装在透镜组的中间。
各级光圈直径与焦距的比值叫做相对口径,计算方式与有效口径相似。
各级光圈大小的数字,叫光圈系数,以f/表示,它是相对口径的倒数。
例如镜头的相对口径为1:5·6时,光圈系数标为5.6或写f/5.6.我国部颁JB745—65标准,对f/制光圈系数的系列规定如下:1,1·4,2,2·8,4,5·6,8,11,16,22。
各级光圈通光量数倍数表:光圈系数1 1·4 2 2·8 4 5·6 8 11 16 22通光倍数512 256 12864 32 16 8 4 2 1放大与缩小光圈可以控制感光量是光圈的主要作用之一,此外,光圈还有调整像差改变成像质量和调节景深的作用。
光圈的大小,直接影响景深的大小.光圈越大(即光圈系数越小),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