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温线图的判读(教案)_
等温线的判读课件

B
5、闭合等温线与地形
高温区为盆地 低温区为山地
例 (2003年全国文综卷)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描述图中10℃等温线走向并说明成因。(16分)
10℃等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主要受太阳辐射因素影响。西半段因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影响,呈东北—西南走向。
B
B
A
8℃
10℃
12℃
陆地
山 地
气 温 低
向高纬凸——地势较高
两地位于同纬度的陆地上
→
向高纬凸——地势较低
(2)判断地势高低
海 洋
8℃
10℃
12℃
气 温 低
寒流经过
(3)判断洋流的性质和流向
等温线凸向哪 洋流流向哪, 向热凸为寒, 向冷凸为暖.
N
4ºC
甲
例:读“我国某地平均气温等温线图”,完成:
练习:
高考全真题
(1)1月等温线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7月等温线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图中15℃等温线在两岛中间向南弯曲,其原 因是_____ __ _。 (4)该岛屿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成因是_______________ _。 (5)与该岛纬度位置大体相当的纽芬兰岛, 1月份的气温比该岛要低20℃,分析其主要原因。
王振宇—等温线图的判读和应用教学设计

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应用教学设计高二地理组王振宇【内容分析】气温是气候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而气候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我们可以通过等温线图来了解气温的水平分布状况。
等温线图属于等值线图中的一种,近几年高考试卷中以等值线图为背景命题较多,正确判读等值线图,并运用等值线所反映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近年地理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由于等值线图的判读是学习中的一大难点,解题时,应适当注意某些解题方法。
本节课通过合作探究典型例题,总结等温线判读的方法,且分析了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具体做题过程中,综合应用,部分解题方法还可用于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中。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必修的学习,已经具备与气温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已经学过等高线图等的判读和应用,214班学生状况较好,学生基础较好,但部分学生也存在基础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应用的方法、技巧及内容,并通过练习题来应用提升。
【设计理念】1.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借助多媒体、课堂讨论、作图等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
4.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认识,充分体现了地理答题方法和技巧的逐步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2.分析影响等温线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作图,学生理解等温线有关的基础知识。
2.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学会根据等温线的分布规律进行等温线图的判读和应用。
3. 通过合作探究,落实地理高考的四个基本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知识运用获得成就感。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等温线延伸方向、弯曲、闭合和疏密状况的判读。
2.影响等温线分布的因素。
【教法与学法】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引导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2.学法:作图法、读图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等。
《等温线的判读》课件

等温线的绘制方法
1 观测数据
绘制等温线需要大量的 温度观测数据,包括地 面观测、气象球测量和 卫星观测。
2 插值技术
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插 值计算,可以绘制出等 温线的分布图,以及补 充缺失观测点的温度数 据。
3 地理信息系统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可以将观测数据和插值 结果可视化并进行空间 分析。
地理环境 时间尺度 不确定性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如海洋、山脉)会对等 温线的分布产生影响。
等温线只能提供短期(几天或几周)的温度预 测,对于长期气候变化的预测能力有限。
等温线的绘制和解读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需 要综合考虑多个气象因素和观测数据。
结论和总结
通过掌握等温线的判读方法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气象变化,为人们的生活和的形态可以提供有关气候和天气模式的重 要信息,例如气旋和气压系统的移动路径。
等温线与气候地图的关系
地理位置
等温线可以显示地球上不 同地区的温度分布,帮助 我们了解气候类型和变化。
气候区划
根据等温线的分布,可以 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 带,如热带、温带和寒带。
气候变化
等温线的移动和变化可以 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的线索, 如全球变暖和降水模式的 变化。
《等温线的判读》PPT课 件
欢迎来到《等温线的判读》PPT课件,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有趣而重要的气 象主题。
等温线的定义和意义
等温线是指连接相同温度的点的线,它们在气象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等温 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
等温线的特征和形态
特征
等温线通常呈曲线状,并在不同季节和地理环境 中表现出各种形态,如弯曲、交叉等。
等温线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
《等温线图的判读》

《等温线图的判读》教学设计[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等温线的含义;能根据等温线的数值、形状特征分析气温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及准确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尝试“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与兴趣,养成关注大自然,关注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等温线的数值、形状特征分析气温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归纳法、案例法、比较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高考目标要求1.了解等温线的含义;2.根据等温线的数值、形状特征分析气温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一、读图引思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1、从等温线数值的变化趋势看,全球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全球等温线的大致延伸方向怎样?为什么?2、比较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程度,请问哪个半球的等温线较平直?为什么?其影响因素是什么?答:1、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受太阳辐射(纬度位置)的影响。
2、南半球;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地面状况。
判读方法:1、观察等温线数值变化,判断气温的分布规律;2、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断气温的主要影响因素。
读“南美洲等温线分布图”,思考:3、观察①②两处等温线的疏密有何差异,并说明原因。
影响①处等温线延伸方向的因素是什么?4、陆地a 处和海洋b 处的等温线,其凸出方向怎样?表明同纬度相比, 陆地a 处与海洋 b 处气温有何差异?依据海陆气温差异,请判断这是哪个季节的等温线分布图?5、③处等温线向南凸出,与同纬度其他海域相比气温有何差异?其影响因素是什么?答:3、①处等温线密集 温差大 地势起伏大;②处等温线稀疏 温差小地势起伏小。
地形。
4、陆地a 处向高纬凸出,海洋b 处向低纬凸出;同纬度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夏季。
等温线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温线图的判读高考目标要求:1.能熟练在等温线图上,读出一地的温度、计算相对高度2.能在等温线图上,根据等温线的递变方向的判读南北半球3.能在等温线图上,根据等温线的形状、疏密、正确判断形成原因。
知识回顾1.影响气温的因素2.等温线分布的一般规律及成因①在南北半球上,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主要是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因为南半球海洋广阔。
③等温线在陆地或海洋上会弯曲。
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其次,洋流、地形也会有影响④世界最高气温出现在撒哈拉沙漠,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
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1、读某地气温值: 等温线数值特征:1、同线等温。
2、同一图中相邻两等温线等温距相同或为零。
3、各线不相交。
4、疏密代表温差大小。
5、封闭代表最高或最低中心探究思考:判读图内的最高、最低气温值 9 ℃ <A<12 ℃ 15 ℃ <B<18 ℃ 封闭情况 : “大于大的” 和“小于小的”AB2、判断相对高度• 对流层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根据两地温差,可大致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 例如:上图中AB 的相对高度是 之间 二、根据等温线的递变方向的判读南北半球 【例】下图所示的区域位于 半球读等温线的递变方向 判断某地所在半球 气温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向北等温线数值降低→北半球 向北等温线数值升高→南半球【例】从“等温线分布示意图”中可读出,A 地的气温为 ℃,E 地的气温为 ℃。
12℃15℃12℃15℃三、根据等温线的形状、疏密、正确判断形成原因。
1、判读等温线的延伸方向(1)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这是全球等温线分布的基本趋势,它是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2)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比较明显,这是因为海洋对气温起了调节作用,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
【例】下图为山东丘陵地区等温线图,造成这种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洋流【解析】山东丘陵地区等温线的走向与海岸线平行,表明受到海洋的影响。
等温线图的判读 课件(有配套教案 说课稿)

关于图示地区气温年较差变化规律及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沿海向内陆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大 B.大陆东侧气温年较差的变化梯度大于大陆西侧
C
C.从甲处到乙处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大,其原因是地形以平原为主
D.从甲处到丙处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大,其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低纬
2O℃ 10℃ 读图回答:
海洋 高纬
低纬
18℃ 16℃ 14℃
思考
陆
a
高纬
a陆地 温度低(冷)
海
b
12℃
该图a为陆地, b为海洋,请问: 此时是1月还是 7月 ?
冬季 +南半球
7月
六、判读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温差的大小)
1月
7月
上面两幅等温线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冬季南北温差大,等温线密集 夏季普遍高温, 等温线稀疏
结论: 等温线密集,温差大, 等温线稀疏,温差小。
四、判断洋流的流向与性质
判断洋流的流向
等温线凸出方向
洋流流向 暖流
判断洋流的性质
等温线向高纬凸 等温线向低纬凸
低纬
24℃ 22℃ 20℃
寒流
高纬
暖流
寒流
高纬
b 12℃ 14℃
思考
a
暖流
低纬
16℃
寒流
该图是海洋上 的等温线分布 图,请问: a与b是寒流 还是暖流?
五、根据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判断海陆或季节
依据:由于海陆比热容不同,海洋(水)的比热容大, 陆地的比热容小,所以陆地具有遇热升温快, 遇冷降温快的特点。所以简单来讲陆地有
即: 夏季温度 陆地>海洋 冬季温度 陆地<海洋
高纬 12℃ 14℃ 16℃ 18℃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3.根据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1.等温线图的判读。
2.根据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最热月和最冷月气温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归纳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温度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哈尔滨遇到高温天气:看视频,哈尔滨遇到极端高温天气。
根据视频内容,说一说,本次高温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2.我国部分地区大范围降温:2024年3月13日夜间至15日,新疆中北部有雨雪天气;15日夜间至17日,内蒙古中东部、吉林、黑龙江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到暴雪。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不利影响。
想一想,低温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3.“我在北半球瑟瑟发抖,你在南半球大汗淋漓”,近来地球两头冰火两重天的模式,让遭受极端天气肆虐的民众叫苦不迭。
撒哈拉沙漠飘起了大雪,“炸弹气旋”冰封美国,同时,澳大利亚多地出现极端高温,悉尼气温创79年来最高……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讲授新课】一、气温第一个板块——议一议: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一)气温和降水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那么,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课件展示气温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个板块:读一读,测一测——气温的测定。
(一)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出示气温计,观察上面的单位,学会读数。
(二)说明:测量气温时,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
观察百叶箱的构造,百叶箱外表是白色,有利于反射太阳光。
如果没有百叶箱,要把温度计放在哪里测量?第三个板块:算一算——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一)读87页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一天中的日平均气温通常要测量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出示课件,观察气温日变化曲线,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2.读出课本87页图中温度计的读数,并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等温线图的判读(教案)_

等温线图的判读(教案)_等温线图的判读教案云县一中高三地理备课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在等温线图上,根据等温线的形状、疏密、弯曲等判断其形成因素。
2能力目标:在掌握等温线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
根据等温线的分布规律进行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从而让学生克服学习自然地理计算方面的畏惧心理考纲要求1.读图,从等温线图中读取信息,完成相关问题.2.析图,对等温线图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3.用图,运用给出的等温线图知识解决具体问题.高考地位1.2013年安徽30—31题2.2013年新课标全国2卷6—8题3.2014年安徽9—10题4.2015年浙江9—10题教学重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教学难点:等温线分布的描述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体系1.等温线延伸方向判读2.等温线疏密判读3.等温线弯曲判读4.特殊形状等温线判读5.等温线分布的描述复习过程一、判读等温线的延伸方向①若等温线的延伸方向与纬线大致平行,说明气温受纬度的影响显著;②若与海岸线大致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较大;③如果等温线与山地或高原的边缘平行,说明气温受地形地势的影响较大。
二、判读等温线的疏密依据等温线疏密判断温差的大小三、判读等温线的弯曲方向1.判断洋流流向等温线凸出方向→洋流流向2.判断洋流性质等温线凸向低值(高纬)→暖流等温线凸向高值(低纬)→寒流3.根据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判断海陆或季节依据:由于海陆比热容不同,海洋(水)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小,所以陆地具有遇热升温快(热),遇冷降温快(冷)的特点。
所以简单来讲陆地有:可以用陆北点北,陆南点南的口诀来记忆和判断看下图让学生讨论判断半球、海陆、洋流及地形四、闭合等温线区域内温度的判断位于两条等温线之间的等温线闭合区域,如果其温度值与两侧等温线中的较低温度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温度低于其等温线的温度值;如果闭合等温线的温度值与两侧等温线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温度比其等温线的温度值更高,即(高的更高,低的更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判断洋流性质
等温线凸向低值(高纬) 暖流 等温线凸向高值(低纬) 寒流
3.根据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判断海陆或季节 依据:由于海陆比热容不同,海洋(水)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小,所以陆地具有遇热
1
升温快(热),遇冷降温快(冷)的特点。所以简单来讲陆地有:可以用陆北点北,陆南点南 的口诀来记忆和判断 看下图让学生讨论判断半球、海陆、洋流及地形
3~4 题。
2
3.该地 1 月 0 ℃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 ) 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 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 C. 向低纬度地区偏移 D. 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 4.根据图中等温线的位置及其变动可知( ) A.甲地为山岭、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下降 B.乙地为山谷、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 C.甲地海拔低于乙地海拔 D.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乙地 【2013·新课标全国Ⅱ·6~8】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下图,完成 5~7 题。
5.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台风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 6.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7.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 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4℃
8℃
12℃
a
b
四、闭合等温线区域内温度的判断 位于两条等温线之间的等温线闭合区域,如果其温度值与两侧等温线中的较低温度值相等, 则闭合区域内的温度低于其等温线的温度值;如果闭合等温线的温度值与两侧等温线的较高 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温度比其等温线的温度值更高,即(高的更高,低的更低)。
12℃
12℃ A
等温线图的判读教案
云县一中高三地理备课组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在等温线图上,根据等温线的形状、疏密、弯曲等判断其形成因素。 2 能力目标:在掌握等温线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
根据等温线的分布规律进行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从而让学生克服学习自然地理计算方面的畏惧心理 考纲要求 1.读图,从等温线图中读取信息,完成相关问题. 2.析图,对等温线图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用图,运用给出的等温线图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高考地位 1.2013 年安徽 30—31 题 2.2013 年新课标全国 2 卷 6—8 题 3.2014 年安徽 9—10 题 4.2015 年浙江 9—10 题 教学重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 教学难点:等温线分布的描述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 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 课时 知识体系 1.等温线延伸方向判读 2.等温线疏密判读 3.等温线弯曲判读 4.特殊形状等温线判读 5.等温线分布的描述 复习过程 一、判读等温线的延伸方向 ①若等温线的延伸方向与纬线大致平行,说明气温受纬度的影响显著;②若与海岸线大致平 行,说明气温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较大;③如果等温线与山地或高原的边缘平行,说明气温受 地形地势的影响较大。 二、判读等温线的疏密 依据等温线疏密判断温差的大小 三、判读等温线的弯曲方向 1.判断洋流流向
Hale Waihona Puke B 15℃15℃当堂检测
【2014·安徽·9~10】1958 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
界接近 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 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
部……。完成 1~2 题。
1.我国亚热带在 34°N 以南、104°E 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 C.季风 D.海陆位置
2.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2013·安徽·30~31】下图为 1959~2009 年秦岭山地 1 月 0 ℃等温线位置变化图。完成
4
3
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该岛纬度位置大体相当的纽芬兰岛,1 月份的气温比该岛要低 20℃,分析其主要
原因。 板书设计 1.等温线延伸方向判读 2.等温线疏密判读 3.等温线弯曲判读 4.特殊形状等温线判读 5.等温线特点的描述 作业布置:【2010·上海·61~64】17.读我国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示意图,回答问题。
9.油莱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条件,我国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西起新疆,东至 沿海各省,不论是青藏高原,还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总可以看到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
(1)根据图示信息,归纳我国东南地区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分布的基本特征,并解释 其原因。
(2)4 月1 日的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在黄准流域有明显向北凸出之势.为什么? (3)我国东部6 月1 日和7 月1 日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呈什么方向延伸?为什么? (4)新疆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课后反思
8.下图是“两岛屿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 ( 1 ) 1 月 等 温 线 分 布 的 特 点 是 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月等温线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图中 15℃等温线在两岛中间向南弯曲,其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 有一封闭的等温圈,其中间的气温应_____(大于或 小于)17℃。 (4)两岛屿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