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

?有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小论文)


辛亥革命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以伟大的爱国者和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民主派当时领导人民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广泛地传播了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一次深刻的政治思想启蒙运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它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但是,辛亥革命也有它失败的一面。这次革命虽然赶走了清朝皇帝,建立了共和国,却没有能够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以致使中国人民在辛亥革命后仍然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压迫之下。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它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上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这次革命对亚洲的觉醒,以及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当着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时候,伟大的列宁就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布拉格”)全国代表会议决议中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遭到破坏的世界意义”,并且对中国的革命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和深切的同情。1913年5月18日列宁又在《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写道:“在亚洲,到处都有强大的民主运动在增长、扩大和加强。那里的资产阶级还同人民一起反对反动势力。数万万人民正在觉醒起来,追求生活,追求光明和自由。”“整个年轻的亚洲,即亚洲数亿劳动者,有各文明国家里的无产阶级做他们的可靠的同盟者。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无产阶级的胜利,他们一定能把欧洲各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一同解放出来。”在辛亥革命五十年后的今天,世界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空前强大,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正在蓬勃高涨,列宁的伟大预言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

在近年来,有人否定辛亥革命,说慈禧太后在本世纪初推行了“新政”,又搞了“立宪”,如果孙中山不闹革命,照这样慢慢进行下去,不仅军阀混战等局面不会出,而且中国可以走上民主的富强的道路。不是昏庸腐败,卖国投降的清政府而是辛亥革命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他们说,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导致了中国的军阀混战;而由于

中国的军阀混战,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既辛亥革命归根结底是一次失败的革命。那么辛亥革命是否真的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呢?
众所周知,清王朝的垮台,从根本上说,是由腐败透顶的封建统治本身造成的。因为它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不打倒它,中国就不能前进。可是,否定辛亥革命论者却认为:只要清政府的“新政”和“立宪”进行下去,中国就可以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果真如此吗?其实,中国历史走到20世纪初年,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动荡,民族矛盾日益深化;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帝国主义大肆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和渗透,而清政府则竭尽全力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容忍和保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从1901年到1911年,中国铁路交通、航海贸易、财政金融、工矿企业,几乎全部操纵在帝国主义手中。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的驯服工具。她之所以忽而要高唱变法的调子,打出立宪的旗号,完全是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和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如当时任清廷商务大臣的盛宣怀为朝廷草拟致列强政府的信稿中,就曾奴颜婢膝地向帝国主义者表示:“敝国现议力行新政,正期图报各大国之惠于后日”。这话明白地道出了清政府颁行“新政”的实质。再看看宣布“预备立宪”是怎么回事吧。如慈禧派出的载泽、徐世昌、绍英、戴鸿慈、端方五员大臣从外国考察宪政回来向清廷密奏:立宪之利最重要者有三:一是皇位永固,二是外患渐轻,三是内乱可弭。并说,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可宽立年限,这就表明,清政府不过是把立宪当作巩固皇位、缓和国内外矛盾、抵消革命党影响的一种手段。表面上宣布立宪,实际上是借预备二字来敷衍拖延,以延长清政府统治的寿命。显然,把中国的民主和富强寄托于慈禧的“新政”和“立宪”,只能是一种幻想。
从1912年袁世凯窃国起,中国社会又进入一个黑暗的混乱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持否定辛亥革命论者据此认为,这种军阀混战局面是由辛亥革命所导致的。这种说法也是有违历史事实的。
首先,军阀混战是军阀的封建本性所决定的。首先军阀的存在是以原清军的派系为基础的;派系的形成又是以一派一伙的私利为基础的。军阀都拥有一支靠封建依附关系维系的军队,控制着一定的地盘,并在自己的地盘内按各自的利益各行其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军阀为自己的私利和统治,派系首领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扩大自己的实力,进而控制中央政权。其

中最重要途径,便是发动战争,抢夺地盘,控制资源,于是,战争跟军阀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一部军阀割据的历史,同时就是一部军阀混战史。
其次,军阀混战是帝国主义互相争夺中国殖民地的反映。近代中国的军阀势力最早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一些地方督抚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兵权、财权和任命官员的行政权力,因此出现了曾国藩、李鸿章等湘、淮军阀。民国初年各地的“督军”,几乎可以当作军阀的代名词。在全国大大小小新新旧旧的众多军阀中,要数袁世凯的势力最大。袁世凯上台后,特别是在扑灭南方各省“二次革命”战火后,依靠帝国主义“善后大借款”的支撑,挟持强大的军力,实现了全国表面的统一。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便根据各自的势力范围,分别支持一派或几派军阀,作为维护各自在华利益的军事工具。这样,就使得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和北洋军阀各派系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从此,北洋军阀发生分裂。他们在主子们的支持下,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连年不断地混战。可以说,军阀的割据和混战的历史现象,正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显然,把军阀混战归咎于辛亥革命的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不是辛亥革命,而恰恰是相反,由孙中山发动和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清王朝,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无疑它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推动和实现社会进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非但不是延缓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它倒是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所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