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世界史4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习题
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3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专题13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母题来源一】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母题题文】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
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B【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关于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体现了美国的意识形态的对抗,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体制的运行机制,A选项排除。
材料与重塑国家精神无关,C选项排除。
材料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无关,材料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对抗影响美国政府的政策,D选项排除。
【命题意图】本题以美国对待共产主义式的印第安人部族的态度为切入点,考查冷战。
题目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呈现,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析等快速发展影响舆论D.东西方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对抗呈现缓和【答案】D【解析】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跨越的时间正好是苏联和东欧剧变的过程,而不是强调经济全球化加深的表现,排除A;材料看不出美国整个主流媒体的特点,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出互联网的特征,排除C;从材料可以看出,西方社会在用词方面相对缓和一些,说明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对抗意识明显削弱,故选D。
7.(2019年晋冀鲁豫中原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如图是名为《老大的位置众人抢》的漫画。
该漫画反映出A.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名存实亡B.国际贸易规模的进一步萎缩C.西欧一体化冲击美国霸主地位D.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的趋势【答案】D【解析】由图文信息可知,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
漫画显示多种货币争夺美元的霸主位置,说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冲击了美元的霸主地位,由此可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色彩,故D项正确。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过关高分练(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46年,苏联驻美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在一份秘密报告中分析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意图以及美国在全球的扩张行为,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并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这反映了()A.美苏冷战序幕全面拉开B.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C.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D.美苏两国逐渐转向对抗解析:选D题干反映了美苏两国由战时同盟逐渐转向对抗,D项正确;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标志着美苏冷战序幕全面拉开,排除A项;二战后初期,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排除B项;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正式破裂,排除C项。
2.“这是一项举世无双的奇怪工程,它预定长度达164公里,蜿蜒于街道、住宅区、花园、树林、河流之间,行经之处,除了留下过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要封住。
”材料中“它”的建成()A.形成了朝鲜半岛的敌对状态B.标志着冷战开始C.标志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形成D.预示着世界局势紧张加剧解析:选D材料中论述的是柏林墙的修建,柏林墙是美苏冷战对峙的产物,说明世界局势紧张加剧,D项正确;A项是朝鲜战争,B项是杜鲁门主义的发表,C项是华约建立,均不符合题意。
3.如图记录了1962年曾轰动全球的某一历史事件。
对该事件认识正确的是()A.是北约组织、华约组织军事冲突的产物B.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C.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因此兴起不结盟运动D.美苏对峙一度使地球濒临核战争的边缘解析:选D材料图片反映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当时美苏对峙一度使地球濒临核战争的边缘,故D项正确;当时北约组织、华约组织并未参与,故A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并未使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故C 项错误。
4.有学者认为,与欧洲的冷战对抗不同,亚洲的冷战给诸如印度、印尼、缅甸等新兴国家相对宽松的空间,他们被殖民的历史构成了共同的身份认同,这些本身拥有多样性文化的国家汇聚在一起,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舞台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高考历史真题类编:考点8(2019年)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9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2011·广东文综·T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的手段,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关键词是美国实施的“经济手段”“对付苏联”。
【精讲精析】选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所以选A。
B、 D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都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但不是为了对付苏联;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属于政治军事组织,非经济手段。
2.(2011·海南单科·T21)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
这一状况反映了()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结合图片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实质分析。
图l【精讲精析】选C。
从题干地图显示来看,被援助的国家绝大部分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而不被援助的绝大部分是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歇尔经济援助计划的目的来看,是为了遏制苏联。
所以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故选C。
3.(2011·福建文综·T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习题:专题十一 现代世界的经济体制、政治格局和经济全球化

11.(2018安徽芜湖一模)阅读下图:图中的折线表示2001—2016年世 界贸易增长百分比,柱状图代表的是片面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 WTO成员,其中深色部分表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采取的措施,浅色 部分表示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措施。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在全球化过 程中( )
A.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 B.出现了逆全球化趋势 C.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 D.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13.(2018广东四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 年 签署《联合国宪章》
1947 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中国是创始国之一
20 世纪
四 五十年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代
1952 年
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65 岁以上的老人死亡 400 多人
1955 年 日本制定《经济自立五年计划》
1967 年 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与互联网出现
12.(2018四川绵阳二模)某位学者在2015年12月说到,经过近70年的 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 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 了。此言论意在说明( ) A.降低关税有利于经济发展 B.发展中国家运用关税保护利益 C.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2019 年高考必备
命题 角度
苏联社会主义 建设和改革
1
命题 罗斯福新政与
角度 当代资本主义
2 的新变化
命题 角度
二战后世界政 治格局的演变
3
命题 角度
二战后世界经 济的全球化
4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Ⅰ 卷
Ⅱ 卷
Ⅰ 卷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练习卷: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一、选择题1.(2018·江苏高考)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
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
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答案 D2.(2018·山东潍坊模拟)1970年,尼克松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为“三个支柱”的“新和平战略”。
这说明美国()A.放弃了与苏联争霸B.对外战略由亚洲转向全球C.力图维护世界和平D.争取对外关系的主动权答案 D3.(2018·河南省统一考试)20世纪90年代,剧变后的苏联和东欧国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
这说明()A.世界格局的变化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B.世界各国已完全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体系C.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D.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影响经济发展的程度答案 A4.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欧共体、东盟等少数区域集团组织。
今天,各种区域组织纷纷涌现,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区域集团有30多个,参加的国家……有140多个。
区域集团的大量涌现反映了()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答案 A5.(2018·安徽宣城调研)下图是“过去20年新兴市场占世界GDP的份额变化”,其体现的历史背景是()A.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B.南北差距的日益缩小C.新兴市场国家均进步突出D.两极格局的加快瓦解答案 A6.1947年,苏联领导人指出,“应当同意这个建议(指马歇尔计划),可以去试一试”,并强调“苏联代表团都应当反对那些可能损害欧洲国家主权和破坏它们经济独立的援助条件”。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专题限时集训1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限时集训(十三)(对应学生用书第165页)(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太原二模)二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
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来确保持久的和平。
但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美国将其全球责任重新界定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
这一变化()A.表明美国极力推行单边主义B.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C.开始以意识形态来处理外交D.受到了战后国际形势影响D[题干提及二战后初期,美国希望与苏联合作,而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美国等西方国家要遏制共产主义,这与二战后美苏“冷战”开始及发展有关,故D项正确。
]2.(2018·汕头一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加强了广播宣传。
据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1946年有58%的美国人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48年有83%的美国人主张停止同苏联贸易,而到了1950年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的美国人已达81%。
美国此举()A.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对立B.遏制了苏联向东欧的扩张C.冲击了苏联的意识形态D.维护了世界贸易中心地位A[从材料的信息可以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的宣传主要是针对苏联,通过对苏联宣传使美国人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从而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对立,故A项正确。
]3.1947年6月,美国提出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但要求先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然后确定援助份额。
苏联则反对提供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主张应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然后由美国负责提供援助。
由此可知()A.苏联明确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B.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C.双方分歧的实质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性D.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出现对峙的局面C[由材料“美国……要求先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然后确定援助份额”“苏联则反对提供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主张应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可知美苏的分歧在于双方立场的不同,美国认为满足自身要求才给予援助,苏联认为要按照自己的要求提供援助,其出发点在于认为提供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会损害这些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故C项正确。
2019届高考二轮历史专题复习卷: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017·浙江温州期末)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从欧洲中心格局向美苏两极格局的演变。
促成上述演变的主要因素是( )A.美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B.第一次世界大战C.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D.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析:D2.(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期末)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说:“……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
”杜鲁门这一讲话实质上反映了( )A.对自由国家人民的同情B.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C.对世界安全和平的渴望D.其企图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解析:D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驻巴黎的美国记者西奥多·怀特这样描述当时欧洲经济的情况:“它(欧洲)就像一条搁浅在正常潮水无法到达海滩上的金鱼,如果不能拯救的话,就会死去、腐烂并且污染它周围所有的东西。
”基于此,美国( )A.提出杜鲁门主义B.组建北约组织C.实施马歇尔计划D.成立经互会解析:C4.“这是一项举世无双的奇怪工程,它预定长度达164千米,蜿蜒于街道、住宅区、花园、树林、河流之间,行经之处,除了留下过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要封住。
”材料中“它”的建成( )A.形成了朝鲜半岛的敌对状态B.导致了德国开始走向分裂C.标志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形成D.预示着世界局势紧张加剧解析:D5.(2017·浙江嘉兴期末)如图为1951年建立的某国际组织全体成员国示意图,该国际组织的性质是( )A.国际政治组织B.区域经济实体C.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D.军事同盟组织解析:B6.(2018·浙江杭州六校联考)1956年底印度总理尼赫鲁指出不结盟“在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时是一种积极和主动的态度”。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2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热点难点突破含解析20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1.如图是欧洲某时期的一幅漫画:“夹板”保护下的西欧经济。
其表现的主题是( )A.西欧的经济极度凋敝B.马歇尔计划的援助C.美苏冷战笼罩的欧洲D.经济危机下的欧洲【答案】B2.下面是一幅柏林某个时期的城市状况简图。
这幅简图反映出( )A.西欧政治上的紧张和对峙B.“冷战”造成的民族分裂C.美苏争霸发展中的基本态势D.局部热战下的国际关系【答案】B【解析】这幅简图反映出美苏两个大国的紧张和对峙,故A项错误;美苏的冷战导致德国包括首都柏林的分裂,故B项正确;简图与美苏争霸军备竞赛无关,故C项错误;简图美苏对抗表现为冷战,而非直接的武装冲突热战,故D项错误。
3.1943年,好莱坞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美苏“冷战”的开始B.好莱坞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C.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D.好莱坞影片受大众审美观影响【答案】C【解析】1943年的电影体现不了1947年开始的“冷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电影公司拍电影需要政府的同意,故B项错误;有二战后期的“光荣、出使”等体现盟友关系、1948年“铁幕、威胁”反映冷战对抗,故C项正确;电影名称没有反映大众审美的问题,故D 项错误。
4.下面是二战结束以来的世界形势变化示意图。
对该图理解最全面的是( )A.多种因素决定政治局面的变动B.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向日益明显C.冷战结束后将会出现五极格局D.两极格局的解体过程较为复杂【答案】A5.有学者指出,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但谁也说不好究竟会在哪年哪月实现这一愿景。
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的速度越来越快B.联合国的建立加速一体化进程C.世界政治格局仍在不断演进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答案】C6.下面是研究者根据二战后的世界发展史所作的简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4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作业一、选择题1.1947年,苏联领导人指出,“应当同意这个建议(指马歇尔计划),可以去试一试”,并强调“苏联代表团都应当反对那些可能损害欧洲国家主权和破坏它们经济独立的援助条件”。
这反映出苏联( )A.希望与美国共同主导马歇尔计划B.对马歇尔计划持怀疑态度C.借助马歇尔计划与美国分割欧洲D.积极支持欧洲国家一体化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去试一试”“应当反对那些……援助条件”可知,苏联实际上对该计划持怀疑、谨慎的态度,而不是“希望与美国共同主导”,故选B项,排除A项;材料中苏联试图维护欧洲国家主权是为了不让美国控制欧洲国家,并不是想通过该计划与美国分割欧洲,故排除C项;欧洲国家一体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2.1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
法案规定:美国将拨款援助西欧各国作为战后复兴经济之用,凡是参加的受援国,都应尽快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管制。
该法案客观上( )A.遏制了共产主义力量壮大B.扶持和控制了西欧国家C.使“冷战”重心发生转移D.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答案 D解析由材料“1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援助西欧各国作为战后复兴经济之用”可知,该法案与马歇尔计划有关,因此遏制了共产主义力量是该法案的主观目的,故A项错误;该法案想要通过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达到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的主观目的,故B项错误;“冷战”重心一直在欧洲,故C项错误;材料“凡是参加的受援国,都应尽快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管制”在客观上对于西欧内部的自由贸易有利,最终为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和合作机制,故D项正确。
3.(2018·北京高考)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时间上不符,排除A项;1961年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等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召开,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与材料中的“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相符,故B项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排除C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成立于1945年,排除D项。
4.(2018·黑龙江大庆二检)美国政府在1961年向尼日利亚政府提出了农业技术援助计划,批准使用23万美元的资金,用于与尼日利亚在农业扩展和培训领域内的技术合作项目。
它对刚果也有类似的技术援助项目。
美国政府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缓和东西方对峙状态B.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繁荣C.同苏联进行冷战对抗D.消除全球发展中贫富差距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尼日利亚和刚果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依据题干的时间信息可知,当时处于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展开激烈的利益争斗。
在双方争夺势力范围的过程中,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是双方必争之地,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其“意图”不符。
5.(2018·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作的报告中指出,在核武器时代,必须显示出“更加清醒的头脑和消除国家间不和的各种障碍的更大愿望”,同时应加强国际关系中“理智的准则”。
此报告( )A.说明苏联放弃争霸政策B.促成了核危机的成功解决C.有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D.反映苏联转向了国内改革答案 C解析由题中的时间1962年可知,正是美苏争霸的时期,故A项错误;虽然题中提到了核武器,但从来没有真正解决过,故B项错误;从题中“理智地对待国家间的不和”可知,主要是对美国示好,看不到针锋相对的斗争,故C项正确;题中的“报告”主要在说明处理国际关系的问题,没有涉及国内的建设,故D项错误。
6.(2018·江苏高考)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
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
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答案 D解析材料数据说明,欧共体成立后大大冲击了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由此可知,欧共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D项正确。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A项错误;此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的,故B项错误;欧共体的发展会激化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故C项错误。
7.(2018·山东潍坊模拟)1970年,尼克松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为“三个支柱”的“新和平战略”。
这说明美国( )A.放弃了与苏联争霸B.对外战略由亚洲转向全球C.力图维护世界和平D.争取对外关系的主动权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7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通过对话和谈判稳住苏联;承认西欧、日本同美国的平等地位,即“伙伴关系”,来获得盟国的支持,牵制苏联,达到战略收缩的目的;同时利用中苏矛盾,制约苏联,使美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主动权,因此D项正确,C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放弃”;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故B项错误。
8.(2018·河南省统一考试)20世纪90年代,剧变后的苏联和东欧国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
这说明( )A.世界格局的变化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B.世界各国已完全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体系C.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D.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影响经济发展的程度答案 A解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苏联和东欧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说明国际格局的巨变影响到经济发展模式,故A项正确。
B项中“完全融入”说法错误;C项中“意识形态”说法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欧共体、东盟等少数区域集团组织。
今天,各种区域组织纷纷涌现,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区域集团有30多个,参加的国家……有140多个。
区域集团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答案 A解析当今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通过区域集团组织共同协商可以更好地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故A项正确。
区域集团组织的参与者不仅仅是新兴国家,故B项错误;区域集团组织有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0.(2018·安徽宣城调研)下图是“过去20年新兴市场占世界GDP的份额变化”,其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B.南北差距的日益缩小C.新兴市场国家均进步突出D.两极格局的加快瓦解答案 A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996年到2016年世界新兴市场占世界GDP的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故A项正确。
材料数据并未将南北数据对比,不能说明南北差距的日益缩小,故B项错误;“新兴市场国家均进步突出”说法过于绝对,故C 项错误;当时两极格局早已瓦解,故D项错误。
11.(2018·江苏高考)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
由此可知,该学者( ) 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B.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答案 A解析由材料信息全球化使“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可知,该学者客观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批判反全球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故错误;该学者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故D项错误。
12.“欧洲各国辛辛苦苦赚回美元和英镑,然后又毫无代价地拱手返回给发行这些货币的国家,就好像小孩子们玩游戏一样,赢家同意将赚回的筹码奉还给输家,游戏却继续进行。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C.关贸总协定的确立D.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答案 B解析马歇尔计划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各国,为美国霸权主义服务,与货币体系无关,故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符合题干主旨,故B项正确;关贸总协定的确立旨在解决国际贸易中诸多不平等,而材料主要涉及的是货币体系的建立,故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是材料提及的货币体系确立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2015年,美国GDP占世界比重由2000年的20.6%下降至15.7%。
进入21世纪,美国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还策动了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的一系列动乱和冲突,陷入战争泥潭不能自拔。
美国国防支出过度扩张,2000~2010年,美国军费开支占世界总量比重都在40%以上。
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自身陷入持续低速增长期。
2008~2015年期间美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4%,远远低于1990~2000年的3.4%。
美国联邦政府深陷债务危机中,一般性政府债务相对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54.7%升至2008年的76.1%,到2012年已达到103%。
材料二从历史的角度看,21世纪头50年是中国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视角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呈现南方国家上升、北方国家下降的趋势,这是“天时”机遇。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最大贸易国,同时也是G20各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成为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的交汇节点,它们之间的桥梁和渠道。
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直接影响世界格局走向。
周边大国发展是中国的“地利”机遇。
中国周边的六大国——俄、印、巴、印尼、韩、日,除了日本属于衰落型大国之外,其余都属于正在崛起中的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大国外交之路,创造了遍布全球的大国伙伴关系网络,与世界绝大多数大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成为中国发展的“国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