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震波及其传播

合集下载

地核与地幔之间的地震波传播特性研究

地核与地幔之间的地震波传播特性研究

地核与地幔之间的地震波传播特性研究地震是一种地球的自然现象,由地壳内部的断裂或者岩石位错所引起。

地震波是地震释放能量后通过地球内部传播的振动波动。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层,其中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界面是地震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区域。

本文将探讨地核与地幔之间的地震波传播特性。

地震波可以分为三种类型:P波、S波和表面波。

P波是最快传播的波动,也是最早到达地震事发地点的波动。

S波是次快传播的波动,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表面波相对于体波而言,地震波能量更多地集中在地表,对建筑物和地表造成更大的破坏。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地球内部结构的影响,主要包括速度结构、密度结构和衰减结构。

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界面是速度结构的一个关键区域,这也是地震波传播特性的重要研究对象。

地球内部的结构主要是通过地震观测以及地震资料的反演得到的。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这是由于介质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差异所致。

通过地震观测,科学家们可以根据地震波到达时间来计算地球内部结构的速度分布。

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界面是一个密度梯度较大的区域,这导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

除了速度结构的差异,密度结构也会对地震波传播特性产生影响。

密度结构是指地球内部不同介质的密度分布。

在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界面上,由于密度梯度的改变,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

这种弯曲路径的改变会导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同时也会使得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更加复杂。

衰减结构也是地震波传播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球内部介质对地震波能量的吸收和衰减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距离。

而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界面上,由于介质的改变和能量的吸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衰减,使得传播距离变短。

除了以上因素,地震波在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界面上还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

这些现象导致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频率变化,同时也影响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和能量。

探索地核与地幔之间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对了解地球内部结构以及地震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地震波动力学

2.地震波动力学

E A f W
2 2
上式说明:波的能量E与振幅A的平方、频率f的平方
以及介质的密度成正比。
能量密度:包含在பைடு நூலகம்质中,单位体积内的能量称为能
量密度。
E 2 2 A f W
上式说明:波的能量密度也正比于振幅A的平方。
波的强度I:波前面上,单位时间t、单位面积S的能量
E W Vt S 2 I V A tS tS tS
式中V为速度。因此,波的强度I正比于振幅A的平方。
地震波的吸收:实际介质中,对地震波的能量具有不同
程度的吸收作用。
品质因素Q:地震波的吸收可以用品质因素描述。Q定
义:在一个周期(或一个波长距离)内,
振动损耗能量E与总能量E之比的倒数
1 E E ; Q 2 2E
E
2 E Q E
Q值越大,能量损耗越小,介质越接近完全弹性
吸收系数 :波在粘滞介质中传播时,它的振幅被吸收
衰减,衰减的快慢有吸收系数确定

式中为波长。

Q

f
Q V
面 波 瑞利波:在自由表面上产生的沿自由表面传播的 面波。地震勘探中的面波指瑞利波。 勒夫波:分布在低速层与高速层分界面上,与SH
波类似,又称横面波。
(2)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对于P波,波动方程为:
2u 2 2u 2u 2u ( 2 2 2) 2 t x y z
对于S波,波动方程为:
2u 2u 2u 2u ( 2 2 2) 2 t x y z
P波、S波速度为:
2 Vp Vs
E (1 ) (1 )(1 2 )
E (1 )

地震波传播特点

地震波传播特点

地震波传播特点地震波是由地壳的破裂、断层及其他地震活动产生的一种物理场。

它以弹性波形式向四面八方散射播放,并持续传播至地球表层之外,是地震活动探测、识别及预测的主要手段。

地震波是一种物理场,它拥有许多独特的特性,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有三种,即:首先,地震波是高度偏振的。

按照物理定义,一个波需要有振幅、频率、相位和持续时间。

地震波有一个很强的振幅,频率相对较慢,它的持续时间比其他波类要长,并且它的偏振率较大,这使得地震效应更强烈。

其次,地震波衰减较快。

衰减是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空气、地壳中的粘性存在,能量逐渐衰减,从而造成波的振幅和幅值减小。

地震波的衰减率比较大,它们在传播的距离变长时会很快消失。

最后,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传播过程中,地震波会受到岩石层的结构性、物理性及地质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多样的改变,如波的频率、振幅等。

地震波到达地表时,其特性就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因为地表力学参量和环境影响,地表上的地震波形成了理想的折射侧波。

折射侧波反射出地表,可以增强地震效应,同时带来更多的地震信息,用以精确分析地震活动。

综上所述,地震波具有高度偏振、衰减快、受环境影响大等特性,它在地壳中传播,到达地表时也会发生改变,为地震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是地震活动的主要探测手段。

在研究地震以及其他地质活动时,利用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可以进行更精准的探测及分析,并能够及早发现地质灾害的发生,有助于控制或预防灾害发生,从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人们应该努力提高对地震波传播特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地震波信息,加强地质灾害预防和排查控制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以上就是关于《地震波传播特点》的内容,简要概括如下:地震波是一种物理场,它具有独特的特性,如高度偏振、衰减快、受环境影响大等,到达地表时也会发生变化,能够提供地震探测手段,有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波传播特性

地震波传播特性

地震波传播特性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会引起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扰动,具有特定的传播特性。

本文将对地震波的传播特性进行探讨。

一、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分为主要波和次要波两大类。

主要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它们是由地震震源直接产生并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

次要波包括面波和体波,它们是主要波在地层中传播时产生的。

1. 纵波(P波)纵波是一种具有直接推压和释放作用的波动。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首先以纵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

纵波的传播速度相对较快,约为地震波中最快的速度,以压缩和扩张的方式传播。

P波能够穿过液体、固体和气体等不同介质,传播路径相对较直。

2. 横波(S波)横波是一种具有横向摇摆作用的波动。

它在地震发生后稍迟于纵波出现。

横波的传播速度略低于纵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无法穿透液体和气体。

S波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3. 面波面波是纵波和横波在地层界面上的共同表现,包括Rayleigh 波和Love波。

面波是地震波传播距离较长时产生的波动,其振幅较大,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Rayleigh 波具有颤动上下方向的特点,而Love 波则具有颤动垂直于地表方向的特点。

4. 体波体波是P波在地层中传播时所产生的次级波动,包括后续P波(PP 波)、前续P波(PS波)和前续S波(SP波)等。

这些波动在地球内部穿行,到达地表时会受到面波的干扰。

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受到地球内部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地层结构的影响。

1. 传播速度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不同。

纵波传播速度最快,通常为6-8千米/秒;而横波传播速度稍慢,一般为3-5千米/秒;面波的传播速度最慢,大约为2-3千米/秒。

2. 传播路径地震波会根据地层的物理特性和密度变化来改变传播路径。

当地震波传播的介质密度发生变化时,波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它们可能会在地球内部的不同界面上反射、折射、散射或衍射,导致地震波到达地表的路径复杂多样。

吴泰然《普通地质学》(第2版)-地球的结构与组成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吴泰然《普通地质学》(第2版)-地球的结构与组成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3章地球的结构与组成3.1复习笔记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1)天圆地方的概念“天圆地方”的概念是我国先民从北斗七星常年绕北极星旋转的关系和一望无际的大地得出的。

(2)泰勒斯的设想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提出地球为一圆盘的设想。

(3)毕达哥拉斯的设想公元前550年左右,毕达哥拉斯提出地球是圆球形的概念。

(4)利用三角测量法之后的结论17~18世纪,人们开始使用较为精确的三角测量法,认识到地球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球体。

(5)地球自转对形状的影响由于地球存在自转,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使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略大。

(6)地球体的概念地球体是最接近于现代地球形状的一个概念。

①假设大洋水体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形成一个稳定的表面,这个表面与重力的指向垂直,且重力处处相等,即重力位表面。

②如果把这一假想的表面延伸到大陆下面,则构成一个全球封闭的近似球面,这就是地球体的表面。

③地球体是与大洋水面相一致的重力位表面。

地球体的形态和地球固体表面的形态有比较大的差别,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2.地球表面形态高差变化地球的表面形态高差变化很大,可以分为陆地与海洋两大部分。

大陆约占地球表面的29.2%,平均高度为0.86千米,最高点为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大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70.8%,平均深度为3.9千米,最深点在马里亚纳海沟,深度为11034米。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1.地球的波速结构(1)地球具有弹性和塑性地球具有弹性,允许弹性波通过,地震波可以在地球内部传播。

地球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具有塑性,在力的长期作用下,岩石会发生变形。

(2)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方式有三种:纵波、横波和面波。

①纵波纵波又称为P波,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②横波横波又称为S波,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③面波面波是地震波到达传播介质表面时形成的振动形式比较复杂的、沿介质表面传播的地震波。

④三种波的波速在同一介质中,同一震源的地震波,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1.73倍,而面波的速度只有横波的3/4。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

第4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和不同特征2.能说出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及根据它们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每一圈层的特征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点0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4,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与之相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5,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即学即练1】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第二章 地震波

第二章 地震波

2.3 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
介质的弹性性质 (elastic): 弹性
第二章 地震波
L
未加载
加载

卸载
2.3 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
介质的脆性性质(brittle)
L
未加载
第二章 地震波
加载

卸载
2.3 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
介质的塑性性质(Plastic)
L
未加载
第二章 地震波
加载

2.2 波的性质简述
波速V、视波速C和波数k
波速V取决于波动传播介质的力学 特性(密度和弹性模量等)。 观察或测量波动时往往并不沿着波 动的传播方向,这时观测到的波速 称为视波速,视波速c与真实波速v 之间有简单的换算关系C=V/sina; a为波的入射角。 波数k也是常用的描述波动的参数, 定义为2π 长度中所包含的波长λ 的个数。
Vp

(2)横波( 横波 Transverse wave, or Shear wave) --质点振动方向与振动(能量)传播方向垂直 --传播速度为: V
卸载
卸载不能完全恢复原状, 有“永久残余变形”。
2.3 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
应力-应变关系Stress-Strain Relation (based on experimental result)
Elastic range Linear range Plastic deformation
第二章 地震波
2.1 地震学中的基本名词和概念
思考1:震中距是哪一段?
第二章 地震波
2.1 地震学中的基本名词和概念
思考2:烈度与震级的区别
第二章 地震波
2.1 地震学中的基本名词和概念

注册岩土基础考试-工程地质部分知识点汇总

注册岩土基础考试-工程地质部分知识点汇总

注册岩土基础考试工程地质部分知识点汇总第一节岩石的成因和分类一、主要造岩矿物1、矿物的物理性质光泽:金属、半金属、非金属,硬度:最软滑石,最坚硬金刚石,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方向断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按解理难易程度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无解理。

断口:矿物在受外力作用后,产生的不规则断裂面。

二、火成岩、沉积岩及变质岩的成因及结构构造1、分类火成岩:又称岩浆岩,为岩浆冷凝形成。

对其成分影响最大的为二氧化硅,根据二氧化硅含量可分为酸性、中性、基性及超基性。

沉积岩:地表岩石常温常压下,经分化剥蚀、搬运沉积和硬结成岩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为地表分布最广的岩类。

变质岩:地壳中原有岩石,由于地壳运动及岩浆活动,导致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在固体状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形成的新岩石为变质岩。

2.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1)结构:岩石矿物颗粒大小,结晶程度,形状及其相互关系按照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结晶矿物组成,多见于深成岩和浅成岩中,如花岗岩。

半晶质结构:岩石由结晶矿物和玻璃质组成,多见于浅成岩,如闪长玢岩。

非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玻璃质组成,多见于喷出岩。

(2)构造:岩石矿物在空间排列、充填方式、冷凝环境中所形成的外部特征火成岩中常见构造有:块状构造:矿物分布杂乱无章,成致密形状。

多见于深成岩和浅成岩,如花岗岩。

流纹状构造:因熔岩流动形成的条纹状流动构造,见于喷出岩,如流纹岩。

气孔状构造:岩浆凝固时挥发性气体未能排出,见于喷出岩,如玄武岩。

杏仁状构造:岩石气孔为后期矿物充填形成,见于喷出岩,如某些玄武岩。

3.沉积岩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分类(1)物质组成沉积岩主要由碎屑物质、黏土矿物、化学沉积矿物、有机质及生物残骸组成。

(2)结构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

(3)构造层理特征:沉积岩最主要的构造是层理构造,常见的有水平、单斜、交错层理。

层面构造:层面上常见结核体、波痕、泥裂、雨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波的类型
地震波类型
形成机制
纵波
vvv RPS0.9vS2
体积形变
Primary wave
横波 Shear wave
形状形变
质点振动 方向
速度
v 与传播方向相同
2
P
v 与传播方向垂直
S
面波 Surface wave
在界面附近,由 P、S波干涉 形成,局限 在界面附近 传播
见后
vR 0.9vS
2.4.1 斯奈尔定理 Snell’s law
• Snell’s law
(反射、折射定理)
当地震波传播中遇 到弹性分界面,地震波 要产生反射与透射,它 们服从Snell’s law:
入射波
介质 介质
反射波
界面 透射波
1. sin sin sin
v1
v1
v2
斯奈尔定理 Snell’s law(续)
vP>vS>vR
表中,、──拉梅系数;──密度; vP>vS>vR
体波质点振动
(a) P 波 (b) SV 波 (c) SH 波
体波质点振动
(a) P 波 (b) SV 波 (c) SH 波
体波质点振动
面波质点振动
面波(瑞雷波、地滚波) P+SV
拉夫波 P+SH
2.1.3 地震波的波形图
• 激发的地震波在3D空间传播,其振动
A
k 1/
波的速度
v x t
• 波的速度
– 波的同一相位(部位)在单位时间沿射线移动的距离。 – 波的速度将波形与波剖面联系起来。
v/ f
2.1.4 有效波与干扰波
• 有效波 通常包括:
– 反射波(含有关回转波、绕 射波)
– 折射波
• 干扰波 通常包括:
– 规则干扰:多次波、面波、 声波等与激发有关的
① 惠更斯原理 Huygen’s principle
• 惠更斯原理
前进波前上任意点都看作是次生波源,而且 下一个时刻波前就是所有该时刻次生波前的包 络。
惠更斯原理(续)
t
子波半径r v t
t
t+∆t
V=c
t t+∆t V≠c
α
β
t+∆t V1/V2
② 费马原理 Fermat’s principle
2. 地震波 及其传播
g.瞬时相位
地震勘探示意图
什么叫地震勘探?
• 地震勘探是当前油气、煤炭勘探中 最重要 的一种方法。它根据岩石弹性差异,研究 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地质介质中传播的规 律,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的方法。由于地 震波传播的路径、速度、能量、波形等随 通过介质的弹性、几何结构和形态不同而 异,由
吸收
75
dB
100
0.760 1.020
2.050 2.730
3.320 4.430
4.600 6.140
7.160 9.550
14.800 19.800
150
1.530 4.090 6.650 9.200 14.320 29.700
300
3.070 8.180 13.300 18.410 28.640 59.320
• 吸收系数,衰减系数
如果振幅表达为
A A0ex
x是距离,是吸收系数。 • 它是振幅因吸收而岁距离
指数衰减的因子。它与频 率有关,一般呈线性,有 时呈平方关系。
• 吸收系数与介质的品 质因子有如下关系
1 v Q f 27.29
• 品质因子 定义
每周期内最大能量
Q 2 每周期内的耗散能量
④ 互换原理 Reciprocity principle
• 互换原理
震源与接收点互换, 其波的传播路径相同, 效果(旅行时、位移、 波形)一样,产生相同 的地震道。
• 特点
在于其普遍性。它不 仅适用于任意边界的弹 性介质,也适用于非均 匀、各向异性介质。
• 应用
– 面波的压制 大家知道面 波的振幅(或能量)沿深 度增加按指数迅速衰减; 利用互换原理,加深震源, 就可以有效压制所生成的 面波。
– 波前图
• 从震源出发每个时刻波前位置图的集合。波前的形 状决定于速度的分布。
• 射线
– 始终与波前垂直的线。可能是直线、折线和曲 线等。
波前、波尾、扰动带、射线
震源
球面波前与平面波前
• 均匀各向同性介质 中,在t时刻,以r 为半径的球壳上, 具有相同的波场 值,,该球壳就是 该时刻的波前面。 任意一条半径都是 波的射线。
2.2.1 地震波前与射线 2.2.2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
1. 惠更斯原理 2. 费马原理 3. 叠加原理 4. 互换原理
2.2.1 地震波前与射线
• 波前与波前图
– 波前
• 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扰动相位相等的面(等时面)。 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它是以震源为中心的球面, 它随时间向外移动,其方向与波前本身垂直。
① 能量密度
• 波通过介质,产生与介 质波动有关的能量。
• 能量密度
– 定义:单位体积内的能 量。
– 能量=动能+势能。
– 质点振动过程中,动能 与势能相互转换:位移 →0,势能→0,动能 →max;位移→max , 势能→max,动能→0。 总能量等于动能|max。
– 公式
– 可见,能量密度与波的 振幅和频率的平方成正 比,与介质的密度成正 比。
扩散 dB
500 ALL
5.110 7.96
13.640 22.160 30.680 47.730 98.860 13.98 17.50 20.00 23.50 29.50
吸收和扩散的相对重要性和 当频率较低、距离不大时,波前扩散比吸收作 用大;
– 传播时间、速度介质结构 – 能量、频率、速度及其它特征地层、岩
性……
2. 地震波及其传播
2.1 地震波的生成、类型 2.2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 2.3 地震波的能量与衰减 2.4 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2.5 菲涅耳带的概念 2.6 地震道的生成 2.7 煤层反射波
2.1 地震波的生成、类型
dB 10 log(E2 / E1)
– 因为能量和能量强度与振幅的平方成反比,所以有
dB 20 log( A2 / A1)
– 实际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增加,使得地震波扩散更快。这 时尽管波前已经不是球面了,却仍然使用“球面扩散”。
③吸 收
• 吸收 地震波在介质中
传播时一部分能量转换为 热能的过程。
当地震波入射到界面上时,将要产生波的转换,产生4个二次波,波 型与入射波相同的二次波叫同类波,否则,叫转换波。
– 通常由于波本身的特征、接收地段和 设备所限,往往主要接收的是纵波。
2.1.2 地震波的类型
• 地震波一般认为是一类弹性波,是质点振 动在地质介质中的传播。常分为以下三类:
– 纵波 Primary wave – 横波 Shear wave – 面波 Surface wave
• 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以不同的速度、按 各自固有的规律在地质介质中传播。
岩石的 Q 值变化于 50-300左右。
岩石的品质因子及吸收系数
吸收衰减与频率
岩 石 Q p
岩浆岩 75~l50 0.04—0.02 沉积岩 20~l50 0.16—0.02 含气岩石 5~50 0.63—0.06
④ 地震波的吸收衰减与波前扩散衰减 设
频率 Hz 250
0.15db / , 2200 m / s, x0 100 m
炮检距 xl, m
500
750
1000
1500
3000
1
0.010 0.027 0.044 0.061 0.095 0.198
10
0.102 0.273 0.443 0.641 0.955 1.980
25
0.260 0.680 1.110 1.530 2.390 4.940
50
0.510
1.36
2.220 3.070 4.770 9.890
u u(x, y, z;t) • 对于1D的情况, u u(x,t)
• 波形图
– 波形指某质点振动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 u u(x,t) xxi
A
f / 2
T 1/ f
2.1.3 地震波波剖面图
• 波剖面
– 波剖面指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某一时刻整个介 质振动分布情况。对于1D的情况,有
u u(x,t) t ti
总流通量是能量强度和面积的乘积。因此有

最后I1s得1 I 2 s2
I2
/ I1
s1
/ s2
r1
r2 2
E2
/ E1
② 几何扩散
• 几何扩散
– 使球面波强度和能流密度都随距离 的平方成反比衰减,或振幅与距离 成反比衰减,这种现象称球面扩散。
– 平面波的能量不发散,所以其能量强度是常数。 – 能量比或能量强度比常用dB表示,有
③ 随着频率升高、传播距离增加,吸收损失增大, 最终变成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
④ 吸收使高频衰减,导致地震波形随距离变化, 其谱的能量向低频移动。
⑤ 随频率衰减的因素不止吸收,因此,地震波实 际衰减的程度比这还要高。
2.4 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2.4.1 斯奈尔定理 Snell’s law 2.4.2 视速度定理 Apparent velocity 2.4.3 反射波 Reflection 2.4.4 透过波 Refraction 2.4.5 折射波 Transmission
2.1.1 地震波的生成 2.1.2 地震波的类型 2.1.3 地震波的波形图和波剖面图 2.1.4 有效波与干扰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