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高中离骚课文

高中离骚课文摘要:一、前言二、离骚的背景与作者简介三、离骚的主要内容1.离骚的创作背景2.离骚的主题思想3.离骚的艺术特色四、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五、结论正文:一、前言《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辞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以其优美的文辞、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二、离骚的背景与作者简介《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创作的一篇辞赋。
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为楚国的政治改革和国家的繁荣富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屈原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最终投身汨罗江。
三、离骚的主要内容1.离骚的创作背景《离骚》是屈原在被排挤出楚国政治核心后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痛苦。
2.离骚的主题思想《离骚》的主题思想主要包括对国家的忠诚、对政治腐败的憎恶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屈原在文中通过对自身遭遇的描述,表达了对楚国政治黑暗的愤慨,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坚定信念。
3.离骚的艺术特色《离骚》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其优美的文辞、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上。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山水描绘,使得文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离骚》还采用了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手法,使得文章既有强烈的感情表达,又有生动的故事情节。
四、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离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被誉为“辞赋之祖”,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著名文学作品都受到了《离骚》的启发和借鉴,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扬雄的《甘泉赋》等。
五、结论《离骚》是屈原用生命和热血谱写的一篇感人至深的辞赋,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对政治腐败的憎恶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古代文学】简述《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古代⽂学】简述《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离骚》是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
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是表达了诗⼈
政治⾰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是表达了诗⼈热爱国家关⼼
民⽣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三是展⽰了诗⼈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争
精神。
《离骚》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
其⼀,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公屈原的⾃我形象。
其⼆,继承发展了《诗经》的⽐、兴⼿法,
将喻体和本体⽔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出现了由⼀系列
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
其三,⼤量运⽤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
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
其四,⼤量运⽤了楚国的地名、物称、⽅⾔、⼝语等,使全
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和民族特⾊。
其五,突破了《诗经》以四⾔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
的韵调和句式,采⽤散⽂化的长句,以六⾔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种⽐较⾃由
灵活的新诗体,扩⼤了诗歌的表现⼒。
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的重章迭句扩⼤
为长篇巨制,幻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磅礴,完美⽣动地反映了丰富复杂地社
会⽣活。
《离骚》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朕皇考曰伯庸: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zōu兮: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唯庚寅吾以降: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皇览揆kuí余初度兮: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肇锡余以嘉名: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字余曰灵均: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开头八句,叙述说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高度的庄重自爱。
)品德、又重之以修能: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扈江离与辟兮: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纫秋兰以为佩: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汩余若将不及兮: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恐年岁之不吾与: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理想春与秋其代序: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
惟草木之零落兮: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恐美人之迟暮:害怕君王逐渐衰老。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何不改乎此度(也):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乘骐骥以驰骋兮: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吾道夫先路(也):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荃quán不察余之中情兮: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信谗而齌jì怒: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余固知謇謇jiǎn之为患兮: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忍而不能舍也:却不会因此而忍耐不进谏。
,斥责了楚王昏庸指九天以为正兮:上指苍天请他给我作证,夫唯灵修之故也:一切都为了楚王你的缘故。
曰黄昏以为期兮:分明约好了在黄昏(结婚)。
(此句为衍句)羌中道而改路:为什么中途又改变了主意?初既与余成言兮: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后悔遁而有他: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伤灵修之数化:只是伤心你的反反复复。
、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余既滋兰之九兮: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又树蕙之百亩: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离骚》主要内容

《离骚》主要内容《离骚》主要内容《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以下是《离骚》主要内容,一起来看一下吧。
《离骚》主要内容篇1《离骚》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自“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嬃之婵嫒兮”,至“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为后一部分。
前一部分描写屈原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顾。
叙述屈原出身于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家庭及其生辰名字;描写他自幼就努力自修美德、锻炼才能,并决心报效楚国的愿望;描写他激励引导楚王“及前王之踵武”,使楚国富强的理想,和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然而由于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改革的实践触犯了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因而招致了他们的重重迫害和打击,诽谤和诬蔑漫天而来,而楚王也听信谗言,疏远和放逐了屈原;就在此时,屈原为实现理想而精心培植的人才也纷纷变质,使屈原的处境极为孤立;在此情况下,屈原看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民生之多艰”,而祖国陷入“路幽昧以险隘”的岌岌可危的境地,使爱国爱民的屈原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屈原满怀愤怒地揭露了楚王反复无常,不辨忠奸,昏庸无能的作为;同时揭露腐朽的贵族集团贪婪嫉妒,苟且偷安,背法妄行,结党营私,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罪恶;描写了屈原不向反动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
后一部分主要描写屈原对未来道路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
首先,女嬃劝他接受历史的教训,不要“博謇好修”,而要明哲保身;但是屈原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古往今来的史实,否定了女嬃建议;于是屈原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历程。
首先,他上叩“天阍”,却遭到冷遇;接着,诗人下求佚女宓妃、有娀氏女和有虞之二姚,以便上通天帝,然而均都落空,这象征性地说明了争取楚王已经毫无希望了;于是屈原去找神巫灵氛占卜,灵氛劝他去国远游;诗人犹豫不决,又去找巫咸问策,巫咸则劝其暂留楚国待明君而行;在矛盾的建议中,诗人分析了国内政情,觉得不能久留于黑暗无望的楚国,决定离楚远行;但是,远行的想法又与屈原爱国的衷情发生矛盾,所以在他升天远行时,忽然看到了楚国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形象地否定了离楚的道路,最后诗人决心“从彭咸之所居”,用死来殉其“美政”的理想。
高中语文《离骚》

高中语文《离骚》一、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他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最终,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二、课文内容分析1. 思想内容- 爱国情怀- 屈原在诗中表达了对楚国命运的深切忧虑。
他虽遭受奸佞小人的排挤和楚王的疏远,但始终心系楚国,如“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并不害怕自身遭受灾祸,而是担心楚国的国家命运走向衰败。
这种爱国情怀贯穿全诗,即使在被流放的困境中,他仍然眷恋故土,渴望能为楚国的兴盛贡献力量。
- 高洁的品质追求- 诗中通过描写诗人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来体现其高洁品质。
他以佩戴香草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他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表明自己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美好的品德。
同时,他对世间的丑恶现象坚决批判,与那些“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小人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2. 艺术特色- 比兴手法的运用- 浪漫主义风格- 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他想象自己早晨饮用木兰上坠落的露水,傍晚食用秋菊飘落的花瓣,还能命令神话中的羲和停住太阳的车子,不让时光流逝得太快。
这些想象奇幻瑰丽,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
三、重点字词与句子1. 重点字词-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
在先秦时期,不论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
- 修姱(kuā):修洁而美好。
- 鞿羁(jī jī):马缰绳和马笼头,这里比喻束缚、约束。
- 谇(suì):谏诤。
- 浩荡:荒唐。
- 蛾眉:比喻美好的品德。
离骚知识点总结大全

离骚知识点总结大全《离骚》,又名《离骚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所作的一篇长篇抒情诗。
屈原在楚怀王朝任宰相的时候,由于遭受到政治打压,于公元前278年投河自尽。
《离骚》则是屈原在被流放期间所作的抒情诗歌,其中融合了对现实的哀叹和对理想的追求,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本文将对《离骚》的内容、文学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知识点总结。
一、《离骚》的内容《离骚》是一篇长篇抒情诗歌,全篇共包括九章。
内容主要讲述了屈原对楚国政治的失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述离。
屈原在《离骚》第一章中描述了自己被流放的遭遇,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和对政治现状的不满。
2、怀远。
此章中屈原回忆起了古代圣贤的事迹,对于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抒发。
3、怀归。
屈原在这一章中表达了对理想国家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进一步展现了对离故乡的思念之情。
4、怨歌。
在这一章中屈原表达了对楚国政治腐败的愤怒和对自己遭遇的不公的抱怨,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5、九歌。
这一章是《离骚》的重头戏,屈原在其中借鉴了古代神话和传说的素材,展现了对辽阔的想象和对理想国家的追求。
6、九辩。
屈原在这一章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身处境的沉痛,同时也反映了对理想未来的期许。
7、九思。
这一章主要反映了屈原在流放途中的感触和对心灵的诸多抒发,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哀叹和对理想的追求。
8、九歎。
屈原在这一章中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政治的关切。
9、祭神。
这一章是《离骚》的结尾,屈原在其中祈祷上苍降福祖国,申诉自己的遭遇,并希望未来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离骚》的文学特点《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文学特点十分鲜明。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抒情性。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歌,其内容主要表达了屈原对于政治失意、流离失所的抱怨和对于理想未来的追求,情感真挚、激昂澎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简述《离骚》的艺术特点

简述《离骚》的艺术特点《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屈原创作。
它是一篇长篇抒情诗,被誉为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巅峰之作,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离骚》以屈原的个人遭遇和情感体验为基础,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愤怒和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
全篇诗歌充满了激情和矛盾,情感表达深沉而浓烈。
屈原通过对自己被流放的悲愤和对国家政治腐败的观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国家的向往。
他用深情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展示了内心的喜怒哀乐,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离骚》在艺术形式上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结构安排。
屈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的比喻,使诗歌富有意境,充满了音韵美和节奏感。
诗中的句子长短参差不齐,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对仗和倒装等手法,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
此外,诗歌还采用了夸张、寓言等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整篇诗歌结构严谨,由前言、中间部分和结尾构成,层次分明,内容丰富。
《离骚》在思想内容上具有独特性。
作品以个人遭遇为切入点,通过对周围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的观察,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深刻思考。
屈原通过对自身命运的描绘,把个人的悲愤与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国家政治腐败和社会困境的忧虑和不满。
他借助诗歌,呼唤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催促人们追求真理和美好的生活。
《离骚》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普世价值。
作品中的“离骚”一词,既指代了作者的离愁别绪,也意味着对社会现实的忧伤与无奈。
这种离愁别绪在人类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离骚》不仅具有时代特点,也具有普世价值。
屈原通过个人的遭遇,抒发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和对理想的追求,使作品具有了跨越时空和文化的意义。
《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具有深沉的情感表达、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结构安排、思想内容的独特性以及象征意义和普世价值的特点。
它不仅是屈原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生活和社会公正的追求。
浅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浅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离骚》是中国古代的一篇长篇抒情诗,是屈原在流放之际所创作的。
它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描述技巧上的多样性:《离骚》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使得这首诗富有感情色彩。
2. 朴实的意象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屈原以朴实的意象表现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审美上的追求颇具个性,与传统的“雅”而“俗”之对立关系相对。
3. 语言形式上的新奇和独特:《离骚》中采用了古诗文中较少见的法律与神话题材和体裁结构的形式创新。
这使得这篇长篇抒情诗在诗歌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4. 离奇、独特和高妙的思想倾向:《离骚》以"心灵的内敛与
思想的开阔"的抒发为主题,强调人的自由与尊严,体现了屈
原独立思考的心理状态。
5. 丰富的哲学思想内涵:《离骚》不仅是一首情感抒发的诗歌,更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内涵。
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其思想内涵深刻,意义深远,极具观赏和思考的价值。
总的来说,《离骚》是中国古代的一篇富有艺术特色的长篇抒情诗,它通过用丰富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浓厚的个性特征,创新
的体裁结构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离骚》篇名地意义,司马迁引淮南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二说虽不同,但都可以讲通)是屈原地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地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地浪漫主义杰作.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地贵族集团地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地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地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地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地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地诗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离骚》对诗人地理想有清楚地完整地表现.在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地战国时代,诗人地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地道路,甚至由它来统一中国.他列举历史上兴国地圣君和乱亡地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地尧舜为榜样,以“捷径窘步”地桀纣为戒鉴,把楚国建设成为强大地国家.不仅如此.处于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地大变革时期,诗人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地,还突破了贵族阶级地局限,反映了新兴阶级地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地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办事.这是与维护贵族特权地世袭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地原则针锋相对地.可以说,祖国地富强是诗人理想地目标,进行政治革新则是达到这一目标地手段.他地爱国主义精神是与追求进步政治地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地.这既说明了诗人思想地进步性,也说明了他地爱国理想地深刻性与人民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离骚》地基本内容就是表现诗人对实现这一崇高理想地热烈追求和不懈地斗争.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须之婵缓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地回溯.他叙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地斗争.诗人从早年起就汲汲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并决心把这一切献给祖国地富强事业.他对楚王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但是诗人这一热爱祖国和人民地愿望,却因为触犯了贵族集团地利益,招来了重重地迫害和打击.贵族群小向他围攻,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楚王听信谗言,不仅不信任他,反而放逐了他;他为实现理想而苦心培植地人才也变质了.当诗人回顾到这些,想到自己地理想遭到破坏,祖国地命运岌岌可危,便抑止不住满腔愤怒地感情,向腐朽反动势力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他痛斥贵族群小“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面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指出他们蝇营狗苟,把祖国引向危亡地绝境:“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怨恨楚王地昏庸,不辨忠邪:“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他还大胆地指责楚王反复无常:“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对人才地变质,诗人也表示了深深地惋叹:“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但是诗人并没有被这种沉重地感情压倒,也决不向反动势力屈服,他宁肯承担迫害,也不变志从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深信自己地正确,要永远坚持自己地道路,忠于理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离骚》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地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被腐朽地贵族集团排斥在现实地政治生活之外,他苦闷彷徨地面对着未来,究竟选择什么样地道路呢?首先,女须劝他不要“博謇好修”,应该明哲保身.但诗人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往古兴亡地历史,证明了自己态度地正确,否定了这种消极逃避地道路.于是,追求实现理想地强烈愿望,使他升腾到了天上.
他去叩帝阍,阍者却闭门不理;他又下求佚女以通天帝,也终无所遇.这天上实际是人间地象征,说明再度争取楚王地信任也是不可能地.接着诗人去找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请他们指示出路.灵氛劝他去国远游,另寻施展抱负地处所,巫咸则劝他暂留楚国,等待时机.诗人感到时不待人,留在黑暗地楚国也不会有什么希望,于是决心出走.但是这一行动又与他地爱国感情产生了尖锐地矛盾,正当他升腾远逝地时候,却看见了祖国地大地:“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终于留下来了.诗人通过这一系列虚构地境界,否定了与他爱国感情和实现理想地愿望背道而驰地各种道路,最后决心一死以殉自己地理想:“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是诗人当时所可能选择地一条道路,以死来坚持理想、反抗黑暗地政治现实地道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地斗争和身殉理想地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地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地深挚地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地热爱进步、憎恶黑暗地光辉峻洁地人格.同时通过诗人战斗地历程和悲剧地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舞台上进步与反动两种势力地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地黑暗腐朽和反动势力地嚣张跋扈.它虽是一首抒情诗,却反映了丰富地社会现实内容;它虽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却具有深刻地现实性.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地诗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离骚》在艺术上也有极高地造诣和独特地风格.
《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地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地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地直接源头.《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地抒情主人公地形象,由于理想地崇高,人格地峻洁,感情地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地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地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地坚决意志.这些都表现了《离骚》这首长诗地浪漫主义地精神实质.同时,《离骚》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地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地境界.如关于神游一段地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地精神.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地手法突出事物地特征.如关于诗人品格地描写:“熙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丽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地想象,而这种集中地夸张地描写,就把诗人地品格刻画得异常地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地特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离骚》地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地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地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地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地事物还是独立存在地客体;《离骚》地比兴却与所表现地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地性质.如上述以香草象征诗人地高洁便是.其次,《诗经》中地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地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地一个接一个地比兴表现了它地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地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比兴手法地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地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女须劝告、
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便使它具有了故事情节地成分.这种内容和结构上地特点,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地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一个新地境界.这样就把诗人长期地斗争经历和复杂地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离骚》地形式来自民间,但在诗人手中有了很大发展.他一面采用民歌地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地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地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地感情.《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地特点.《离骚》地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地吸收了楚国地方言,虚字也运用得十分灵活,又常以状词冠于句首,造句也颇有特点.此外,《离骚》除了诗人内心独白外,还设为主客问答,又有大段地铺张描写,绘声绘色,对后来辞赋有很大影响.所有这些也都表现了《离骚》地艺术特点与成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