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室内设计分析
湖北省博物馆 室内展示简析

“楚文化” 是我国古 代重要的 地域文化 之一,湖 北被誉为 楚文化的 “摇篮”。
楚文化馆
大厅左侧: 服务台 卫生间 电梯间 楼梯间
大厅右侧: 接待间 楼梯间
大厅中间:展厅入、出口
楚文化馆
从左侧进入一展区
进入一展区左侧 越王勾 践剑
楚文化馆
第一展厅西北角入口
进门向左看: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复原图
综合馆
男卫生间的标示牌,图形,汉字,英文组合在 一起,就是搞不懂英文“MEN”为什么要竖着写, (我想是不是考虑到由于“WOMEN”这个单词太长, 横着写不下)而且要分成两块,图标为一块,汉字 和英文组合为一块。其实从图中可以看到还有大量 的空白区域(第一块的上部,第二块的下部),把 这三者结合到一块上,“MEN”横着写是否更符合人 们的视觉习惯。
综合馆
《秦汉漆器艺术》 漆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 发明之一。秦汉时期的漆器达到鼎盛期。自1950 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陆续有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漆 木器。《秦汉漆器艺术》 摄影:俞焜而湖北出土秦 汉漆器最具代表性
天 花
走出火与土的艺术展厅后 进入C2秦汉漆器艺术馆
综合馆
绕一圈就 可以出展 厅了
秦汉漆器艺术馆,主要以朱红为主调,再配 以褐色的木质材料装饰,我却觉得这样的布 置更适合火与土的艺术馆。
(2)
(3)
综合馆
进入大厅左侧的一块专门放置 轮椅,婴儿车的地方,考虑的很周 到。
禁止开相机闪光灯的图标,我乍一看 还以为是禁止拍照,听同学说这是禁止开 闪光灯,老式的相机上面都有一个可以拆 卸的闪光灯,所以用这样一个图标。但是 现在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都用的是 数码相机,已经没有了上面可以拆卸的闪 光灯,他们对于老式的相机会不会有一个 清晰的认识,从而知道这是禁止开闪光灯 而不是禁止拍照?个人觉得表达得不是很 鲜明,会不会还有一些人和我一样认为这 是禁止拍照了。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融合了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了湖北省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新馆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建筑外观、展示空间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为游客呈现了一个融合了现代与传统、艺术与历史的博物馆。
首先,在建筑外观上,新馆采用了现代化的设计手法,结合了湖北省的地理特点和传统建筑风格。
建筑外观以现代简约的线条为主,同时融入了湖北省特有的汉江水文化元素,使建筑外观既具有现代感,又不失传统特色。
这种设计理念既能吸引当代年轻人,又能让老一辈人感受到家乡的文化底蕴。
其次,在展示空间上,新馆设计理念注重了艺术与历史的结合。
展示空间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展示技术,同时融入了传统的展示手法,使得展品既能用现代科技展现,又能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沉淀。
这种设计理念使得新馆成为了一个集艺术、历史、科技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最后,在文化内涵上,新馆设计理念注重了对湖北省丰富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展示。
新馆的文化内涵涵盖了湖北省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等方面,通过丰富多样的展品和展览,向观众展现了湖北省的独特魅力。
这种设计理念让新馆成为了一个传承和弘扬湖北文化的重要平台,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感受湖北省历史文化的机会。
总的来说,湖北省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充分展现了现代与传统、艺术与历史的完美结合,为游客呈现了一个融合了现代与传统、艺术与历史的博物馆。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使得新馆成为了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的旅游景点,也为湖北省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湖北博物馆介绍

湖北博物馆介绍湖北博物馆概述湖北博物馆是中国湖北省的一座重要博物馆,位于省会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内。
成立于1953年,是湖北省内最大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也是湖北省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之一。
博物馆占地面积广,展馆陈列丰富多样,收藏品丰富,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展示湖北省重要文化遗产和历史发展的场所。
博物馆建筑与展馆湖北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结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
大门庄严肃穆,以中式琉璃瓦为特色,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博物馆内部分为若干个展馆,涵盖了历史、艺术、考古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分别介绍几个主要的展馆。
1. 历史展馆历史展馆是湖北博物馆最重要的展馆之一,它向游客展示了湖北省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展馆内设有多个展厅,分别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湖北地区。
从古代的楚文化到现代的革命历史,游客可以通过文物、图片、模型等形式,了解湖北的历史发展和各个时期的社会变迁。
历史展馆内容丰富,展示了湖北地区多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物和文化遗产。
2. 艺术展馆艺术展馆是湖北博物馆让游客领略艺术魅力的场所。
展馆内展示了多种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雕塑、陶瓷等。
游客可以欣赏到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了解湖北地区的艺术风格和发展历程。
艺术展馆定期举办艺术展览,展示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与学习平台。
3. 考古展馆考古展馆是湖北博物馆重要的展馆之一,展示了湖北地区丰富多样的考古遗址和文物。
展馆内设有多个展厅,分别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发现。
游客可以通过展品了解湖北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考古馆还展示了湖北地区的古代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考古发现,让游客感受到湖北在古代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博物馆藏品与文物保护湖北博物馆的收藏品数量庞大且价值连城,包括了文物、艺术品、器物等多个类别。
这些收藏品反映了湖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博物馆致力于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收藏品的完整与安全。
湖北省博物馆简析

湖北省博物馆1湖北省博物馆简介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主要承担着全省文物的收藏、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及藏品的研究工作。
馆舍位于东湖之畔,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56号。
湖北省博物馆现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2博物馆外在建筑形象作为湖北省最大的博物馆,那么建筑性质上就有要求反应楚国的风采,湖北省是历史上楚文化的中心.也是当代楚文物收藏的太省。
曾候乙编钟更是举世闻名的楚文化瑰宝。
因此各方面的呼声都希望博物馆的新建筑应该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
当时国内已建有”仿汉““仿唐”等建筑形式的博物馆.以反映历史主题和地域文化的差异.但直接“仿楚”似乎并不可行.因为至今没有发现任何“楚国建筑“的直观形象赍料。
不过建筑考古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战国时期诸侯各国都曾大兴高台建筑之风.以此作为宫殿建筑的流行样。
高台建筑反映了战国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壤高成就.用它来代表楚国建筑也是台适的,建筑造型的整合首先从屋面开始文化厅领导明确要求参考云南昆明世界园林博览固中目馆的屋顶形式并组织了专程考察。
经过多方面的探讨最终从一件楚国的出土器物得到启发,这件器物由一上一下两件相同的青铜容器组成台为一底一盖构思巧妙.把屋面作为一个完型设计将湖北省博物馆建成一个巨型珍宝盘的立意。
在设计中将多层的坡屋面视为一个完整的梯形体块运用现代设计的减法构成原理对体块进行切割解决各楼层的开窗通风和景观目廊的功能需求。
最后形成的总体效果筒洁明快体现了楚文化博大的气势使传统的屋面形式生发出一种现代的意蕴。
在12种建毓的选材和配色方案中文化厅领导选定为青灰色亚光琉璃屋面浅灰色花岗石屋脊。
正脊造型吸收南方建筑的特点采用有韵律的开洞增加其空灵感。
屋顶上台角吻通过多方赛比较选定为由楚国的青铜凤纹抽象变形的样式,区别于传统建筑的屋脊形式增添了楚文化浪漫的气氛。
博物馆内部空间设计

博物馆内部空间设计1.空间序列将平面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方格形, 运用这种网格轴向的导向作用, 依次将空间划分为展厅、公共活动场所、庭院等等各个功能空间。
网格的骨架作为连接通道或者是休息、庭院的灰空间。
为了增加空间的艺术性, 在网格式布局的同时, 考虑虚、实空间的间隔处理。
展厅、公共活动空间可以看作“实”空间, 庭院可以看成是“虚”空间。
这种布局手法不仅仅满足形式美法则, 又可以从形式上清晰地表现出城市的地域性。
2.空间连通博物馆自身功能的特殊要求, 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解决流线问题, 以及各空间的转换衔接方法。
为参观者提供可以选择的参观方式, 自下而上参观, 或者是自上而下的参观路线, 这两种路线成环形不会造成流线交叉。
采用不同的楼梯形式, 既有导向性强的直梯, 也有楼梯与展览空间相结合的形式, 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 空间也更为丰富。
内外空间交叉设置, 使得主要展厅空间与商业、服务类空间明确分割开来, 同时也有利于室内外空间的起、承、转、合。
第四, 展厅之间空间的衔接通过休息空间、驻足浏览空间等方式进行连接, 驻足浏览空间等方式进行连接, 同时注重这类空间的明暗对比, 有利于空间层次的丰富。
3.核心空间核心空间是博物馆空间序列的高潮和开端, 应该布置在博物馆参观流线的前部, 常常与门厅直接联系, 称其为“序厅”。
作为整座建筑的核心空间, 起到了总领全局的作用, 为各展厅之间提供了联系和集散空间。
整个空间沿中轴线对称布局, 整个空间可以分为三部分, 中间部分和两侧部分。
庭院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空间形式, 在文化的传承和改善空间环境时有着重要的作用。
该建筑的院落空间较小, 类似院落中景观的一隅, 并且成自由式布局。
博物馆环境较暗, 而通过院落的设置使得局部光线变亮, 达到了空间明暗的对比, 有利于人们从一个场馆出来进行心情的调节, 也有利于对于空间明暗、虚实的塑造。
湖北省博物馆

9
10
鉴缶 ◆它造型端庄凝重,周身满饰蟠璃纹饰, 四个足是昂首张口的怪兽,镂空的孔 盖是绣雕夔龙。 ◆既可以温酒也可以冰酒 ◆过滤器是用来过滤残渣的
11
12
佩 剑 武 士
13
编钟
◆ 陈列馆里的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级悬挂在曲尺形的铜木 架上,巨大的铜木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 ◆ 七根彩绘横梁两端均有浮雕的盘龙和花瓣纹的青铜套加固, 由六个佩剑武士铜柱和圆柱承托 ◆ 上层为三组钮钟共19件,中层有三组甬钟共33件,下层是 大型甬钟二组共12件 ◆ 整套编钟铸制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模、作范、 合金、浇铸、铸后加工等多道工序。 ◆ 编钟的演奏工具共8件,6件T字形小木棰,由三人各持一 对,分别奏中层三组钟,并兼顾上层钮钟,主奏旋律。两 根彩绘大木棒由两人各持一根,撞击下层大钟,可配以和 声,或烘托气氛。
作者:Rhea
2
3
4
曾侯乙墓
5
曾侯乙椁室模型
6
鹿角立鹤
它是由鹿角鹤身鸟翅 组成的人们想象中的一 种仙鸟,它的角,鹤的 身,翅膀,足以及下面 带圆环的方座都是先单 独铸造的单体,然后合 铸在一起。
7
8
九鼎八簋
◆在古代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粮食是最重 要的祭器。 ◆周礼规定:在仪式中贵族根据其身份享用 单数的鼎和双数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 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诸 侯用九鼎八簋。 ◆这套九鼎八簋已经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
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是武汉市建筑规模最大,馆藏量最多的博物馆,是我国十 大博物馆之一也是我国首家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博物馆。馆内藏有历史文物 20多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0余件,国家级文物16件。 陈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铜 礼器,盛楚时漆木器具, 秦始皇时竹简,历史名人 字画,郧县猿人、长阳人 齿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铜 编钟,越王勾践剑,吴王 夫差矛等珍品举世瞩目。
湖北博物馆铜雕设计理念

湖北博物馆铜雕设计理念湖北博物馆作为一座全球知名的博物馆,其铜雕设计理念应当体现博物馆的使命和独特性,同时兼顾艺术性和实用性。
以下是我对湖北博物馆铜雕设计的理念的描述,共700字。
首先,湖北博物馆铜雕的设计理念应当突出博物馆的使命,即收藏、保护和展示湖北地区的历史与文化遗产。
这些铜雕作品可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雕塑,如重建湖北古代建筑的铜雕模型,以向观众展示古代建筑的风貌和结构;可以是刻画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的雕像,以讲述湖北地区的历史故事。
通过这些铜雕作品,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湖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湖北博物馆铜雕设计理念应兼顾艺术性和实用性。
艺术性是指铜雕作品应当具有审美价值,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和思考。
设计师可以采用古典或现代的艺术风格,根据具体的主题和要求来表达湖北的文化特色。
实用性指铜雕作品要考虑到周围环境和观众的需求,设计合理的尺寸和形状,以便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和拍照。
此外,铜雕作品还应考虑到安全性和可靠性,以确保长期的展示和使用。
另外,湖北博物馆铜雕设计理念应注重展示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色。
湖北地处江汉平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湖泊。
设计师可以使用水的元素来创造出流动的形态,如喷水池或流水雕塑。
此外,湖北还有许多名山大川,可以利用铜雕来模拟山峰或河流的形状,使铜雕作品与湖北的地理环境相协调。
最后,湖北博物馆铜雕设计理念应当与博物馆建筑风格相呼应。
湖北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外形和结构。
铜雕作品可以与博物馆建筑融为一体,与其外立面或室内空间相连。
设计师可以根据博物馆的建筑风格来创作铜雕作品的形态和主题,以增强整体的艺术效果和观赏价值。
综上所述,湖北博物馆铜雕设计理念应突出博物馆使命、兼顾艺术与实用、展示当地特色、与博物馆建筑相融合。
通过这些设计理念的体现,湖北博物馆的铜雕作品将能够更好地展示湖北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同时提供观众们一种具有艺术和观赏价值的感官体验。
湖北省博物馆

在之前考察了湖北省美术馆之后,我们趁热打铁,将考察目标定为了湖北省博物馆。
与之前的美术馆的现代风格不同的是,省博物馆的建筑的风格偏向我国古建筑类别,给人一种古朴肃穆之感。
湖北省博物馆的也是同样的坐落在东湖之滨,我们也是对建筑的场地先进行了整体考察。
湖北省博物馆整体处于街道的南侧,并且是西北朝向。
建筑位于街道的南侧,也是通过气象数据资料显示,南侧光照更充足。
西南朝向避免了太阳的运动周期的光环境对建筑产生的影响,人为的减少了阳光直射。
并且由于历史文物博物馆对自然采光要求低,省博展览空间基本上无开窗,不过我们认为这样的布置手法,可能会带来缺乏自然采光的不利之处。
不过设计者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省博屋顶为坡屋顶,从下到上逐层收分,并在各楼层出挖空创造了室外休息空间并为室内提供自然采光;屋顶设有屋顶花园,增加了建筑的绿化,让原本显得单调的建筑富有了一些生机;采用了仿古琉璃砖,既带来了古代的建筑元素,也利用其通透透明的特质,增加了自然采光。
省博U型建筑体量围合成了相对私密的公共空间即休闲广场,展厅,门厅,视听室,商店为公共空间,厕所,办公室,藏品库为私密空间。
建筑主体为西北朝向,采用一主两翼、中轴对称式布局.反映出传统宫殿类古建的严谨秩序。
但是我们可以从实景图片中看出,对于亲近太众的博物馆建筑而言,过于严肃,作为弘扬大楚文化的文化建筑,我们认为这样的造型设置欠缺一定的亲民性。
主体建筑背临东湖坐拥美景,但没有考虑自然水景元素,仅在广场内部人工设置水景,可谓舍本逐末。
采用严正布局、拒水、朝西北做法处理代表楚文化的博物馆建筑,有些与楚文化自身浪漫、自由、勇于创新的特点背道而驰。
我们进入了省博物馆之后,也是着重对建筑内部的展厅进行了考察,相比较之前的省美术馆而言,省博的布置方式就强调了对称严谨,缺少了一定的生动性。
不过这也是建筑类型的特色所决定了了内部的组织方式,每种强调的风格不同,自然效果不同。
总结而言,以弧形为外轮廓,配合规则开洞进行展厅与展厅之间的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博物馆室内展示设计分析
在历史上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珠。
而长江流域孕育的这两颗明珠中的荆楚文化就生在湖北,长在湖北,立足于湖北的山川湖泊,吸收湖北的智慧精华,它承载的确实华夏的文明与发展。
身为湖北人,我们往往只知道湖北作为九省通衢,自古就是兵家要地,许多重要事件,重要发明都在此处,但是具体的却说不出来,在给外人介绍时难免尴尬,今日,博物馆一行,让我获益匪浅。
湖北省博物馆地处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之滨,1953 年筹建,1963 年 3 月定为现名,是湖北省文物及标本的主要收藏、宣传和研究机构。
馆舍占地 6.4 公顷,现有建筑面积9600 平方米,陈列面积2400平方米。
、“多台成组”、
以及
进门的左手边是离我们最近的楚文化馆,进门后是宽广的视野,两颗方形立柱立在门厅间,大理石的墙体与地面给人以庄重气派的感觉,左手有服务台与卫生间易于游客发现,再向前走就是展厅的入出口,展厅内流程设计明确,让游客清晰的浏览玩陈列品并顺利的出展厅。
在观赏完楚文化馆一楼的两个展厅后走向一个走廊可看到一个露天的休息庭院,里面配置有桌椅以及一个餐厅,营造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和谐配套,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氛,给游客提供一个休息,舒适,优雅的公园式室外游览空间。
穿过此走廊可以看到通向三四展厅的指示牌。
走出四展厅意味着我们要通向综合馆,楚文化馆与综合馆之间有一条很长的走道相连接,走道也十分宽敞,视野也十分不一样,从窗外可看到综合管。
进入综合管大厅中央就是服务台,大厅十分开阔,顶棚照明均采用人工照明的区域照明结合一般照明,且大厅地面采用反光性极强的大理石材料,使整个门厅显得十分明亮宽敞。
进入大厅左侧的一块专门防止轮椅,婴儿车的地方考虑的十分周到。
在综合馆内我看到有专为残障人士与婴儿设计的无障碍通道,并且两边还有把手,十分符合标准。
展厅内部的两处均有“安全出口”标识牌,并亮于黄绿色灯十分利于人眼看到,消火栓等防火设备也都十分齐全。
出展厅跟着指示牌走想屋顶花园,屋顶还原里有个咖啡厅可做休息观赏,十分惬意。
就博物馆照明设计我上网查资料了解到我国博物馆的照明现状以及他们的解决方法:
照明的方法有三种:一是以天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这种类型占较大的比例;二是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结合的;三是全部采用人工照明的,这种类型所占比例较少,在我国的历史较短,大约才20多年。
天然采光的方式有四种:一是高侧窗采光;二是侧窗采光;三是高侧窗和侧窗并存;四是天窗采光。
人工照明的方式有五种:一是一般照明;二是区域照明结合一般照明;三是定向区域照明;四是定向区域照明结合一般照明;五是展柜照明。
灯和灯具:灯主要为荧光灯和白炽灯,荧光灯占较大的比例。
灯具多采用市场出售的一般用途的灯具。
荧光灯和白炽灯之所以是目前博物馆最普遍采用的人工照明光源,这是因为白炽灯能使展品生动鲜明,而且它的紫外线含量极少,而荧光灯的亮度低,发光效率高,而且紫外线含量也远比天然光低得多,并且这两种灯的品种、规格都很多,便于设计人员选择。
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只在特殊情况(展室特别高大、对颜色的鉴别不太重要)时才可采用。
这时要特别注意减少其紫外辐射和控制其眩光。
在采用卤钨灯时,应采取适当的散热和安全防火措施。
展柜照明:大多数展馆柜中的光源遮挡不好,一、二次反射现象比较严重。
像这次参观中有几处我在隔着玻璃看展品时二次反射太严重,老是看到自己,干扰看清展品。
展品的保护和保管:绝大多数陈列室都无防紫外线措施,文物库房的条件一般都比较差。
那我们应注意以下展品的保护的方法:
1. 由于紫外辐射是引起展品变褪色的主要原因。
红外辐射可能使展品的温度上升,从而使展品产生干化、变形、裂纹等。
利用能吸收紫外线的材料就很容易养活从光源来的紫外辐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做法。
对红外辐射,可以采用红外辐射少的光源(如荧光灯)或采用冷光束卤钨灯等,或在灯前面安装能吸收红外辐射的滤光器。
2. 因为光对展品的损害作用的大小与展品上的曝光量(照度与时间的乘积)成正比。
所以,对于敏感和特别敏感的材料,应设法减少曝光时间。
例如,只在有人参观时才开灯、展品上加盖子、利用复制品、放录像、定期更换展品、在非展出时间让展品处于黑暗的环境之中等措施。
当利用复制品时,则其照度不受本标准的限制,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 把对光特别敏感而且属于特别珍贵的文物保存在特制的展柜或特别设置的展室里,有利于保护这些文物,也便于管理。
所谓的特殊需要是指专家、学者需要研究或重要人物需要参观等。
我国博物馆目前绝大多数经费都比较匮乏,难以从根本上改善照明状况,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博物馆、美术馆的照明状况会逐渐得到改善,陈列室全部采用人工照明的馆会逐渐增多。
对于陈列室间的照明要求已注意以下地点:
各陈列室之间可能因为展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亮度,观众在不同的展室之间走动时,所看见的亮度就有一个变化的范围和变化的方向问题,比如,从低亮度到高亮度或从高亮度到低亮度。
通常,人眼所能适应的亮度变化范围有一个界限,而且从低亮度到高亮度比从高亮度到低亮度所需要的适应时间短。
因此,应使较低亮度的展室与中等亮度的展室相邻接。
观众到博物馆时,必然是从明亮的室外(其水平照度可能高达1000001x)进到相对较暗的展室(其照度只有501x-3001x),如果中间没有一个过渡区域(门
厅),就不能满足视觉暗适应的要求,开始时无法看清展品。
在发生火灾意义事故或断电的情况下,启用应急照明,对及时疏散观众、保证观众人身安全和抢救、保护展品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人的眼睛由于适应状态的不同,即使视对象有相同的亮度,实际感到的主观亮度也会是不同的。
眼睛的适应亮度越低,视对象的感觉就越亮。
因此,只能通过设置视觉适应的过渡区把观众的适应亮度压低,才能使501x的展室看起来仍然明亮。
在展厅内的陈列照明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墙面陈列照明
在综合管中所呈列的壁画采用的定向性照明,由于把光集中到墙壁的画面上而不是地板或顶棚上,从墙壁反射的光已足以使观众在陈列室中顺利通行,有利于使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到展品上。
2立体展品陈列照明
对于立体展品如一个石膏雕像来说,可以以大面积顶棚面的扩散光作一般照明,在雕像的侧前上方40-60的位置以定向型聚光灯作重点照明,并使重点照明的照度为一般照明的2-5倍,如系青铜像或其他暗色的雕像,重点照明的照度为一般照明的5-10倍时,则雕像的立体感非常好。
3展柜陈列照明
可以运用在展柜内进行通风的方法将展柜中的热量带走。
但通风气流不得直接通过展品。
根据光源、观众和展品的位置关系布置光源,就可以避免柜中或柜外光源对观众产生的直接眩光。
可以设法使展柜中的亮度比展柜外周围环境的亮度高5-10倍,或设法压低顶棚和周围环境的亮度,如顶棚采用灰色或黑色饰面等,或使展柜的正面玻璃向前倾斜,或采用无反射的玻璃等。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当采光系数为1.0%,室内的最低照度为501x,但其最高照度仍然可能超过3001x。
因此,在规定采光系数之后,仍然要采取措施降低天然光照度。
天然采光设计应注意:
直射阳光进入陈列室,除会引起陈列室温度上升之外,还会产生直接眩光和光斑,照度分布极不均匀,极不稳定的问题。
直射阳光中的紫外线含量也很高,会使展品受到损害,利用百叶窗、格栅、窗帘或别的遮挡物就可阻止直射阳光进入陈列室。
天然光所含的紫外线最多。
在窗玻璃上涂一层吸收紫外线的涂料或贴一层吸收紫外线的薄膜,或在天窗下加一层吸收紫外线的塑料等或直接采用吸收紫外线的玻璃都可以达到减少天然光中的紫外线的目的。
由于天窗采光在避免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方面以及在不占用墙面等方面比侧窗采光优越,因此,在考虑7.0.2-7.0.4条之下,顶层宜采用天窗采光。
由于天然光在陈列室内产生的照度水平随时间、地点、气候而发生变化,当阴雨天或我国北方地区的冬、春季节的早晚,陈列室的照度水平可能低于标准,因此,除被核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规定不准引入电气线路的木结构的陈列室外,都必须设置人工照明作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