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语篇分析及其应用

批评性语篇分析及其应用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其相互影响,相互包含。话语分析,既是其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既概念、理论渊源、分析原则及主要方法。其中主要方法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分析原则;方法 1.引言 1.1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也叫做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 ics),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 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在《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 揭开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序幕。 批评性话语分析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不同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诠释不尽相同。Van Di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动力和兴趣来自于紧迫的社会问题,他希望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关注社会不公正、不平等、权势,更意在揭露在这些不公正、不平等和权势的构建和维护过程中话语所起的微妙作用。Fairclough 认为“批评”的意思就是要揭示人们所不清楚的某些关系,比如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Lazar 把批评话语分析理解为对已经“自然化”的事物“去神秘化”的过程。Cameron指出这种自然化往往是服务于特定利益而违背了他人的利益。批评性话语分析家认为话语是影响人们思想和实践的强有力方式, 因而有必要通过详细分析揭示其中的权势关系。 在语言学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 & Whor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理论, 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实现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选择即意义),而CDA正是主张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试图使人们意识到以前所没意识到的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2)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3) 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Fairclough 承认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毫无激情而纯客观的”社会科学,批评性话语分析家都是带着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投入工作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为被压迫群体谋求解放。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方法不严谨。

批评文本分析

nguistics),旨在把语言和语言使用与其意识形态意义联系起来的一种分析,使读者认识到语言和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批评语篇分析本质上是对语篇特别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进行的一种社会分析,以提高读者对语言的敏感程度,使他们认识到语言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语言运用和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促使读者实现批评阅读(critical reading)。 作为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的代表Wodak指出critical就是指不把任何语言理所当然化,就深入分析文本蕴含的复杂性,去除简化论,教条主义,二歧论乖影响,在研究中不断自省,使权力关系结构和透明化。三、理论框架 正如黄国文指出的,话语分析虽然没有公认的分析步骤,但语篇分析者都会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遵循一定的步骤进行研究。同样的,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者们也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 CDA最初都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将文本分析和社会理论相结合,但因为语言学基础不同,分析的理论框架也不尽相同,国外批评语篇分析的主要流派包括以Fairclough为代表的兰卡斯特学派(Lancaster School)的社会变革论,以Wodak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的语篇历史法,以Kress和Van Leeuwen为代表的社会符号学,以Van Dijk 为代表的社会认知法等等。国内代表有辛斌,陈中竺,丁建新,廖益清,田海龙,张迈曾,徐立新等,多是引进理论,并积极结合中国社会现状进行分析。 虽然各学派的语言学甚而不同,但共同的目标都是实现话语分析的批评性,以其中最有影响的Fairclough为代表的社会变革论。Fairclough(1995)提出三维分析框架(three-dimentional framework),将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在内的多种语言学、符号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结合起来。他认为任何话语都是三维的:(1)语篇(text),口语或书面语;(2)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包括语篇的生成与解释;(3)社会文化实践(social-cultural discourse)。话语的这一性质要求话语分析也必须是三维的,一般应包括:(a)对语篇的语言学描述(description)。在语言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上Fairclough吸收了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简称SFL)的观点。(b)对语篇与话语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interpretation)。(c)对话语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explantation),如图一所示: 他认为这三者是相互影响,但意识形态并不能完全决定语篇。语篇分析应该是多维的、多功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摘要]作为语篇分析的一个分支,批评性语篇分析为人们解读分析语篇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以BBC和《中国日报》对马航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以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从及物性和情态等方面对新闻标题及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隐藏在新闻语言之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读者能够在新闻报道阅读中培养一种批评阅读意识。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新闻语篇意识形态马航事件 新闻语篇,以其权威性和客观公正性而备受欢迎。然而,通过广泛的阅读分析,我们发现并非如此。新闻语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它在反映社会事实的同时也会反映出一定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 20XX年3月8日,载有239人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号航班,在执行由吉隆坡飞往北京的航线途中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媒体的高度关注,BBC作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对这一事件也进行了持续的报道和关注。但这些新闻语言也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影响着听众的理解。 本文选取了6篇新闻报道作为语料,分别摘自英国和中国颇具代表性的新闻报刊媒体BBC和《中国日报》官方网站,从中各选取3篇报道,分别是关于报道马航失事后中国政府的态度,马航的搜救工作以及乘客家人的反应。 一、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 “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又称“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于80年代初发展成为一种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它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大众学传媒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语言学的批判”[2],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具有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言主要用来表达三种功能或意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3]概念功能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主要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人际功能反映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关系,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来体现;语篇功能即如何组织语篇。本文主要从词汇分类、及物性及情态等方面展开。 二、马航事件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一)标题分析 标题是以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是一则新闻中最突出、最容易引起读者关注的部分。除了提供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信息,标题还具有认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4]对同一新闻内容的不同表达,体现了不同的信息侧重点,传达给读者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以下是6篇新闻的标题: Chinadaily: Hunger strike off, but anger remains (T1) Li vows not to give up plan hunt (T2) Challenge s in serch for MH370‘unprecedent’(T3)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常丽娟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最近20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主要揭示语篇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理论发展、研究的原则、内容及所取得的成就和新动态等方面加以概括, 预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发展的新动态。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语言学;概述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作用。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传统语言学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语言不单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语篇本身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著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批评语言学引起 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评述。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的几位反主流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家,如 M.Fourcault, N.Fairchlugh, G.Kress, R. Fowler 等等。它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田海龙,2003:40)。它是一种以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1996)。批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和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社会批评理论。他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所有

批评性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_魏欣欣

#学术评述# 批评性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魏欣欣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国外近二十几年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本文拟从哲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角度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四种主要研究方法进行评述,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必要信息。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基础;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0)01-0162-07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国外话语研究的一种新发展,严格说来,它既不是一种研究学派,也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仅仅是话语研究者/在进行语言、符号和话语分析时共同使用的一种研究视角01。它研究的主要不是语言是什么,而是语言为什么是这样;它感兴趣的不是话语本身的意义,而是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并为之服务o。自1979年Fo w ler等人出版5语言与控制6一书以来,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扩大到其他领域。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从多学科汲取营养,发展出各种分析理论和方法,形成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话语实践。在分析中,它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因而往往被忽视的思想观念上,以便人们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目前,它为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语言学等)所采用。本文拟就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分析方法做一评述,希望为国内相关领域理解和从事话语分析提供必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国内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做贡献。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批评话语分析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三大转向中逐渐孕育而成的,即哲学的语言转向、语言教学的语篇转向和文学评论的语言转向?。这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 作者简介:魏欣欣,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162

CDA批评话语分析简介

Outline Definition The aims of CDA The principle of CDA The sets of CDA Methodology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 analytic method springing up in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 mainly studies public discourses and non-literature discourses.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analyzing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discourse under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 aims to disclose relations among language, power and ideology. It methodology is built on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Definiti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discourse that views language as a form of social practice and focuses on the ways social and political domination are reproduced in text and talk. CDA is a type of discourse analytical research that primarily studies the way social power abuse, dominance and inequality are enacted, reproduced and resisted by text and talk i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With such dissident research,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ts take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_杨峥

第16卷第8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 l.16,No.8 Aug.,2010 2010年8月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西欧语言学界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它将语言的形式、语言的生产、语言的消费与社会权势结构联系起来,揭示话语的政治性并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二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1]。 批评性话语分析坚持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2]。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批评性语言学家认为,不应该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人们生成的简单的社会符号和客观的 传播媒介,而应进一步挖掘和分析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意识形态和权利之间的关系,培养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人们对于语篇进行批评性鉴赏的能力,以便应对由于语言日渐渗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而引起的问题。 目前英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英语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语法知识及应用技能,还要学习英语的学习策略与跨文化交际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最终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要求。但是中国大学生英语教育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差[3]。鉴于这种情况,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已从“如何教”向“如何学”转移。研究者认为,培养学生英语语篇学习能力十分重要,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但将批评性话语分析与学生英语语篇能力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见,而批判性话语分析侧重语篇的结构信息及隐性权力意识关系,不仅能使学生批判性地阅读语篇,了解语篇的结构,也能让学生识别该语篇的文化特征及目的所在,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大有裨益。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 杨峥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根据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语言形式受多种因素影响,且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权力及意识形态。而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专注于教授学生英语语法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通过字面理解层次达到批判性理解语篇本身。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篇之意,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形式的关注,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英语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522(2010)08-0063-04 收稿日期:2010-06-20 作者简介:杨峥(1979-),女,江苏常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批评性话语

谈话语分析的批评性 摘要:话语分析是一门涉及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的语言学分支,而批评话语分析的形成强调了“批评性”,即提示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本文就“批语性”的产生、目的、定义,及其发展、应用,以及实现“批语性”最初目的的理论框架进行综述,也提出了其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话语分析批评性目的理论框架 一、引言 话语分析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理论框架上受到诸如语用学、应用语言学各语言学分支的影响,同时从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许多学科上吸收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方法。1979年R.Fowler,B.Hodge,G.Kress和T.Trew出版了《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第一次提出“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的语篇分析方法。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揭开了批评语篇分析研究的序幕。 从批评的视角对话语进行研究,是话语分析的新的探索,在近30年的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理论框架。为什么提出“批评性”视角,其目的、定义、发展,以及由些建立的理论框架能否达到批评目的?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二、“批评性”的提出 批评语言学家最初提出批评性是在70年代末受到文学批评学家们将语篇被评为一种话语方式,考察语言如何在社会环境下运作的思潮下引导下开始的,认为传统的语篇分析方法忽视了语篇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篇生成和解释过程的社会和历史条件。批评话语分析从“批判”、“揭露”、“否定”的立场揭示话语和权力以及意识形态的联系,目的在于消除不平等现象,解构现有的社会体制。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是解构主义,因而其后果含消极成分。 如果从哲学基础上来考察,可以从Habermas和Faucoult找到批评话语分析中批评性的来源。Habermas在1973年发表了《理论与实践》一书,主张话语分析应该拿起批评的武器,把语言研究与人类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平等而奋斗。这就使一般的话语分析增加了“批评”的内涵。事实上,在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中,许多学者历来提倡“怀疑”、“批评”或“批判”的精神。另外是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的批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是Faucoult)及其后继者新法兰克福学派(Neo-Frankfurtians)所倡导的“批评性社会理论”。批

对_中国日报_英语新闻报道的功能语篇分析_管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7月 J O URNAL OF S O UT HWES T JI A OTO NG U N I V ERSI T Y Ju.l 2005第6卷 第4期 (Soc i a l Sciences) Vo.l 6 No .4 [收稿日期] 200429227 [作者简介] 管 锐(1980-),男,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 对5中国日报6英语新闻报道的功能语篇分析 管 锐,魏俊轩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关键词] 5中国日报6;系统功能语法;功能语篇分析 [摘 要] 对报刊英语新闻进行功能语篇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的理解。以韩礼德功能语法理论指导的/功能语篇分析0模式为依据,对5中国日报6中随机抽取的三则英语新闻进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词汇密度、语法复杂度、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主位结构、主位推进模式、字系结构特征、句法和词汇特点分析,有益于对英语报刊新闻的深化认识和理解。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05)04-0034-07 A Functiona l T extua l Ana lysis of th e English N e w s R epor ts in Ch ina Da ily G UAN Ru,i W E I Jun 2xuan (College o f F orei g n Languages ,Southwest J 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China ) K ey w ords :Ch ina Da ily ;syste m ic 2f unctional gra mmar ;f uncti o na l textua l ana l y sis Abstr act :The f uncti o na l textual analysis of English ne ws in ne wspapers can f urther deepen our understand i n g of English ne ws .Based on the model of f unctional textual analysis within H alli d ay p s f u nctional gra mmar ,the paper analyzes three p i e ces of rando m ly 2se lected Engli s h ne ws i n China Da ily f ro 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 of situati o n ,context of culture ,lexica l density ,gra mmatical co mplexity ,transitivity structure ,mood str ucture , the matic struct u re , the m atic progression pattern , 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syntactical and lexica l characteristics .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我国的介绍和迅速发展,这一学派中的语域、语类及语境等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韩礼德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是来自整个语言系统中的一组选择,即语篇是 意义潜势的体现。112 语篇中的语言结构和过程反映了发话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立场观点和交际目的,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人类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活动的反映。言语随文化背景和情景因素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语体。新闻英语是一种概括性很强的功能语体,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精确度0将其划分成不同的次语体。根据情景因素的变化、语场的改变,可产生政治、经济、体育、医疗卫生等次语体;语旨的改变可产生新闻报道、社论、特 写、读者来信等次语体;语式的改变可产生报刊报道、广播报道和电视报道等次语体。 新闻报道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愈来愈不可缺少的部分,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国外,Cr ysta&l Davy ,Brook 和O p Donne&l Todd 等对英语新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这一次语体上。122 Franc is 对英文报纸上的新闻报道、社论和读者来信三类新闻的语篇次语体进行了比较,研究了主位选择与体裁之间的关系。132 在国内,黄国文在对新闻报道语篇的结构进行分析时,总结出了三种不同的写法:编年史法、新闻导语法(即倒金字塔法)和强光显要叙述法。国内其他学者张健如、郭可和陈中竺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英语新闻的结构特

批评性话语分析_理论与方法

2001年第3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32001 (总第147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Arts&S ocial Sciences) G eneral N o.147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Ξ 纪玉华 (厦门大学英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其基本理论渊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旨是揭露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其主要方法有: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 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 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1)03-0149-07 一、引 言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Hall等人[1]于1980年出版了《文化、媒体与语言》,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1972-1979年间撰写的,其中有不少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文章。Fairclough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说,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他在1983-1992年间写的。[2](P1)有些学者认为,Fairclough于1989年出版的专著《语言与权力》才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奠基石,[3]这样似乎把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诞生时间推迟了许多年,但我们认为70年代是它的雏形期,而80-90年代则是它的成熟期。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在我国常被译为“批评性语篇分析”(如陈中竺[4]、辛斌[5]和萧莉、徐立新[6]等)或“批判性语篇分析”(如戴炜华[7]等)。王宗炎先生倾向于将text译为“语篇”,而将discourse译为“话语”。[8]国外虽然有人把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限于对口语的研究,而用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来指对书面语的研究,但也常把对书面语和口语的研究都归入话语分析。Fairclough和W odak给discourse的定义是:“口头和书面形式的语言运用。”(language use in speech and writing)[9](P258)但如果将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译为“批评性语言运用分析”,则欠简洁,所以笔者认为将其译为“批评性话语分析”更合适。 Fairclough[2][10][11]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 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4](P22)(2)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 Ξ收稿日期:2001-01-18 作者简介:纪玉华(1959-),男,山东青岛人,厦门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以教育语篇为例分析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模式

以教育语篇为例分析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 模式 摘要:生态话语分析反映我们的意指方式如何左右我们对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指导下的生态话语分析以及物性分析为主,但相关分析对小句的生态语义取向分类有待细化,已有的生态话语分析也较少关注教育语篇。针对此,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系统为理论基础,结合及物模式与作格模式,细化过程类型与参与者角色,并在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探讨不同过程的语义生态取向,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模式,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展示该模式的应用,揭示教育语篇中蕴含的生态观,并为教学实践中的生态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及物性分析;教育语篇;生态话语分析;生态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法

1、引言 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与语言学结合而形成的新兴语言学分支(范俊军,2005;韩军,2013;黄国文,2016a),是涉及语言和生态关系的所有研究总称(Fill&Mǜ hlhusler,2001;Fill&Penz,2018)。在生态语言学领域,有两种被广泛接受的研究范式: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其中,豪根模式又称语言的生态学(ecologyoflanguage),关注语言多样性、语言接触、濒危语言等,认为语言生态学要研究的是“任何特定的语言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Haugen,1972:57),并将这种关系比作特定动植物物种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因此被称为隐喻模式。韩礼德模式关注语言对生态的影响,即“我们的意指方式如何左右我们对环境的影响”(Halliday,2007:14),强调语言在环境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视语言为干预社会实践的方式,突出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黄国文,2016a;何伟魏榕,2018a)。 从豪根首次提出语言生态学至今,生态语言学已初步形成了核心的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何伟魏榕,2018a)。研究主题也呈现出多样性,包括语言政策和规划、语篇分析、语言教学等(Chen,2016)。其中,韩礼德模式下的生态话语分析偏重及物性分析,但相关语义分类有待进一步细化,已有的生态话语分析也较少关注教育语篇。基于这一考虑,本

批评话语分析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话语制衡的批评话语分析 汤红娟 (乐山师范学院,乐山614000) 提要:话语制衡在话语交际中有惠人利己的语用功能。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来看,话语制衡是话语交际者在社会权力、社会阶层、年龄、认知能力等语境因素的制约下,为保全面子和均衡面子采用的话语策略。本文以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话语制衡为例,通过对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及语境因素的分析,探讨话语制衡的语用功能和语用原则;阐明话语制衡在发挥惠人利己语用功能的前提下,有利于促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机制。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话语制衡;语用原则;电影《金陵十三钗》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3)02-0036-5 On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Flowers of War 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 Tang Hong-juan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614000,China)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have both self-favored and other-interested pragmatic functions in discourse communication.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purport to be the corresponding discourse strategies the interlocutors apply in order to save face and balance face under the restrictions of contextual elements like social power,class,age,and cognitive abilit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ts contextual elements and delves into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principles.Based on the exemplification of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movie,the Flowers of War,this paper elaborates how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help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human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on the condition of executing both self-favored and other-interested pragmatic functions.Key word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pragmatic principle;the Flowers of War 1批评话语分析和语境因素 批评话语分析是1979年由R.Fowler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话语分析方法,是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社会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关注社会现实中的权力失衡现象在话语中的反映,主要探讨话语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揭示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建构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效能(Fairclough2003,Gee1999,Mar-tin2000,Wodak2001,廖益清1999,刘立华2008)。批评话语不仅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因而批评话语分析关注语言的社会实践性、话语呈现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批评话语分析有3种研究方法。第一,批评话语分析运用历史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和解释语言的变化,特别是那些由于受到社会权力的影响而发生的言语变化。第二,批评话语分析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为本,话语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话语和语境媒介发生间接联系,这种联系是批评话语分析所描述和解释的对象。第三,批评话语分析是解释性的,对不同的受众来说,由于情感态度、阶级地位、种族、性别、年龄、认知能力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同,尤其是由于涉及的语境因素的不同,相同话语可以有不同的诠释(王占斌苑春鸣2007)。 语境因素是指话语或言语行为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语言上下文或非语言的主客观环境因素(武瑷华2006)。van Dijk曾说,“我们可以将语境分为全局语境(global context)和局 2013年第2期总第171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13,No.2 Serial No.171

对《中国日报》英语新闻报道的功能语篇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7月 JOURNAL OF S OUTH W EST J I A OT ONG UN I V ERSI TY Jul .2005第6卷 第4期 (Social Sciences ) Vol .6 No .4 [收稿日期] 200429227 [作者简介] 管 锐(1980-),男,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 对《中国日报》英语新闻报道的功能语篇分析 管 锐,魏俊轩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关键词] 《中国日报》;系统功能语法;功能语篇分析 [摘 要] 对报刊英语新闻进行功能语篇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的理解。以韩礼德功能语法理论指导 的“功能语篇分析”模式为依据,对《中国日报》中随机抽取的三则英语新闻进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词汇密度、语法复杂度、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主位结构、主位推进模式、字系结构特征、句法和词汇特点分析,有益于对英语报刊新闻的深化认识和理解。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05)04-0034-07 A Functi ona l Textua l Ana lysis of the English News Reports i n C h ina D a ily G UAN Rui,W E I Jun 2xuan (College of Foreign L anguages,S ou thw est J iaotong U n iversity,Chengdu 610031,China ) Key words :Ch ina D a ily ;syste m ic 2functi onal gra mmar;functi onal textual analysis Abstract :The functi onal textual analysis of English ne ws in ne ws papers can further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ne ws .Based on the model of functi onal textual analysis within Halliday πs functi onal gra mmar,the paper analyzes three p ieces of random ly 2selected English ne ws in Ch ina D a ily fr om the pers pective of context of situati on,context of culture,lexical density,gra mmatical comp lexity,transitivity structure,mood structure, the matic structure, the matic p r ogressi on pattern,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syntactical and lexical characteristics . 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我国的介绍和迅速发展,这一学派中的语域、语类及语境等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韩礼德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是来自整个语言系统中的一组选择,即语篇是 意义潜势的体现。〔1〕 语篇中的语言结构和过程反映了发话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立场观点和交际目的,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人类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活动的反映。言语随文化背景和情景因素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语体。新闻英语是一种概括性很强的功能语体,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精确度”将其划分成不同的次语体。根据情景因素的变化、语场的改变,可产生政治、经济、体育、医疗卫生等次语体;语旨的改变可产生新闻报道、社论、特写、读者来信等次语体;语式的改变可产生报刊报 道、广播报道和电视报道等次语体。 新闻报道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愈来愈不可缺少的部分,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国外,Crystal&Davy,B r ook 和O πD onnel&T odd 等对英语新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这一次语体 上。〔2〕 Francis 对英文报纸上的新闻报道、社论和读者来信三类新闻的语篇次语体进行了比较,研究了 主位选择与体裁之间的关系。〔3〕 在国内,黄国文在对新闻报道语篇的结构进行分析时,总结出了三种不同的写法:编年史法、新闻导语法(即倒金字塔法)和强光显要叙述法。国内其他学者张健如、郭可和陈中竺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英语新闻的结构特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语言文本不再是交际的唯一手段,图像、手势、动作、颜色、声音等其他非语言符号也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多种符号资源构成的社会中,意义的构建不再单纯依靠语言文本,而是越来越依赖各种符号资源的整合。人类交流所依赖的媒介和渠道被称之为“模态”(modality),例如:语言、声音、颜色、图像、手势等符号系统。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交际行为,话语自然具有多模态性。传统的话语分析以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语言的组织结构、使用特点、语法规律、语言中的制约因素等内容,忽略了能够传递大量重要信息的其他非语言符号。可见,传统的话语分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交际需要,多模态话语分析符合当下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人类理解丰富多彩的符号系统提供了新视角,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话语分析方式。像语言一样,视觉符号和声音符号貌似正常或中立(平淡无奇),实则隐含着个人或社会团体的不公正、偏见和歧视。因此,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我们应坚持批评的立场,给予非语言模态符号足够的重视,关注其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尤其是那些被人们习以为常的思想和观点。在多模态话语和批评话语分析互相影响

和借鉴的基础上,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西方开始兴起,引起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话语分析注重分析语言符号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忽略了对其他符号系统(例如:图像、声音、颜色、手势等)的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交际开始依靠多种模态共同完成,包括图像、音乐、声音、颜色等。而这种运用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就是“多模态话语”(multimod aldis-course)。学界对交际中出现的图像、手势、姿态以及空间的运用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学者们认识到,对于意义理解不仅需要对话语语言的分析,更要对独立或相互依赖的其他符号资源进行研究。法国语言学家BarthesRlando是最早从事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形象的修辞》中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1]。Kress和VanLeuwene[2][3][4](P343-368)[5](P35-50)作为社会符号学的代表研究了模态与媒体的关系,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构建了视频话语的分析模式和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探讨了多模态符号表达意义的现象,包括视觉图像、颜色语法以及报纸的版面设计和不同媒介的作用等方面。2007年,朱永生[6](P82-86)提出了两种多模态话语的识别标准:(1)同时使用两种模态的话语叫做“多模态话语”;(2)只涉及一种模态,但包含两个或更多符号系统的话语也是“多模态话语”,比如:视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