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论文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论文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课堂是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他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对于中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而作为教师,则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进行一次信息技术游,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教学设计前,先要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什么是教学艺术?简单地说就是高明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乐学、易学,使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培养,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等等,总之让学生能有所得。

教学艺术来自于每个方面。一个老师首先要熟悉所教的教材,即教学内容,教学艺术来自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因为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首先来自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上的。把握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对教学内容良好的把握,便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着力难点,阐释疑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把教材规定的内容有条理地让学生掌握熟练了,学会应用了。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

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全部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信 息 技 术 教 案

第一章文字处理 第一节信息时代的文字处理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字处理方法的历史发展过程; 2.能列举日常生活中应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的若干实例; 3.知道文字处理软件有多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从铅字排版到计算机排版的变化,初步领会模拟人工工作过程、实现工作过程中需要的功能是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 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2.通过对不同文字处理软件使用界面及功能菜单的观察和分析,逐步培养自学新软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文字处理是人们从古到今都存在的进行信息记载和传播 的需要,感受文字处理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 响; 2.感受现代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给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的 便利,产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的自觉愿望,增强 学习和掌握计算机软件操作及其应用方法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体会文字处理是人们从古到今都存在的进行信息记载和传播 的需要,知道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 其带来的变化; 2.让学生经历观察与发现的思维过程,探讨应用以往软件使用经验学习、了解新软件的方法,逐步培养软件学习的迁移能力。 教学难点: 1.领会模拟人工工作过程以及实现其需要的功能是应用计算机 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工作思路; 2.初步从不同文字处理软件的观察、比较中发现它们的一些功能

异同点。 教学过程: 1、文字处理的变迁 古代蔡伦发明造纸术和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 举例子:印章、北京奥运的中国印 曾经广泛使用的“铅字排版”印刷。 举例子:铅球、核的防护、铅笔不是铅做的。 现代的“计算机排版”优点:整洁、干;争、方便、环保、快速2、计算机文字处理进入生活 名片、贺卡、信封、个人文集、纪念册、书报杂志 3、选择文字处理软件 简单:记事本、写字板 微软的公司的WORD、金山公司的WPS 教学评价: 本节着重在于对不同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比较。因而,本节的教学评价着重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三点和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二节文字的编辑与排版知识与技能: 1.熟悉字体、段落、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方法; 2.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和保存文稿: 3.懂得打印文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体会文稿修饰前后信息表达效果上的变化,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信息的传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操作过程的y3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浅谈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专业发展

浅谈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专业发展 --------辽宁省营口市第十七中学王茹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始终在中学教育中扮演扶助的角色,起到便利工具的作用。以课题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以网络为平台,开展系列培训活动。通过开展教学科研和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素质,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又促进教学科研和课题研究,最后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注重发挥网络的普及性、便捷性功能,将各种经验总结电子化、网络化,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进步的精神食粮,尤其是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促进作用。信息技术技能系列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实现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变,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技术环境教师专业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我是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尝到了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以及我的教学专业带来的甜头。因此,我想借助这次论文大赛的机会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 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和改造角色转换,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要掌握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学会在网上熟练的查找教育信息,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并将优秀的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为教育教学建构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2004年12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是中小学教师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文件,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如何,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推进新课改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出发,研究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浅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浅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近年来,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进步的过程。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利用信息技术为自己服务,教育行业也不例外。除了在教学过程中用到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培训中信息技术也被广泛应用起来,现在全国性进行的各种教师培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可见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引发教育变革和促进教育观念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专业能力也提出了诸多要求:强调教师“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达到“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

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在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应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科学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不仅引起了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变革,而且给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教师信息素养必须提升。然而就在这样的信息技术环境中,传统落后的观念、僵化保守的体制、教师信息素养的参差不齐,制约着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 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达到上千亿元,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和技术能力较低。笔者了解到,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和技术能力的状况是城市好于县乡,男教师好于女教师,年轻教师好于中年教师。以城市为例,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时基本不使用信息技术。而且,仍有部分40岁以上的教师基本不知如何操作电脑!这种状况,县乡学校更为严重!

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信息技术教师)【最新版】

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信息技术教师) 考试时间:60分钟 姓名:任教年级: 一、选择题(将每小题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下表里,答案选错、少选或多选者,均不得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基础教育是指() A、中等教育; B、学前教育; C、义务教育; D、高中教育 2.在信息技术整合中,学生每人拥有一台电脑并与教师的电脑相连形成局域网,同时同时配有网络教学监控系统,这种情况是()

A、小组活动 B、全班活动 C、个别活动 D、集体活动 3.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当地的湖泊和河流的酸度,并且通过网络的交流和其它地区的学生交换相应的湖泊和河流酸度,绘制酸雨图,这是() A、WebQuest B、利用网络资源展开探究性学习 C、基于问题学习 D、直接教学 4.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应该学习(),同时,学习、实践并反思自己的整合工作。

A.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课程理论,新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B.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新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C.多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信息技术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D.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课程理论,新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5.PowerPoint所提供的()功能,可对幻灯片文件中的所有幻灯片进行超文本链接,从而可使幻灯片由顺序放映的线性结构变为人为控制放映顺序的超文本网状结构。 A.自定义动画 B.动作设置 C.预设动画 D. 自定义放映 6.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设定恰当的呈现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常用的策略主要是()。

A.形象的语言输入和保证足够的重复率 B.加强目标信息呈现的突显性和保证足够的重复率 C.加强目标信息呈现的突显性和恰当的语言输入 D.提供适宜的支持方式和加强目标信息呈现的突显性 7.美国教育技术首席行政官论坛将数字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称为() A、信息化学习 B、多媒体化学习 C、数字化学习 D、素质教育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全部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信

第一章文字处理 第一节信息时代的文字处理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字处理方法的历史发展过程;2.能列举日常生活中应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的若干实例;3.知道文字处理软件有多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从铅字排版到计算机排版的变化,初步领会模拟人工工作过程、实现工作过程中需要的功能是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2.通过对不同文字处理软件使用界面及功能菜单的观察和分析,逐步培养自学新软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文字处理是人们从古到今都存在的进行信息记载和传播的需要,感受文字处理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2.感受现代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给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便利,产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的自觉愿望,增强学习和掌握计算机软件操作及其应用方法的信心。 教学重点:1.体会文字处理是人们从古到今都存在的进行信息记载和传播的需要,知道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带来的变化;2.让学生经历观察与发现的思维过程,探讨应用以往软件使用经验学习、了解新软件的方法,逐步培养软件学习的迁移能力。教学难点: 1.领会模拟人工工作过程以及实现其需要的功能是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工作思路;2.初步从不同文字处理软件的观察、比较中发现它们的一些功能异同点。 教学过程: 1、文字处理的变迁古代蔡伦发明造纸术和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举例子:印章、北京奥运的中国印曾经广泛使用的“铅字排版”印刷。举例子:铅球、核的防护、铅笔不是铅做的。现代的“计算机排版”优点:整洁、干;争、方便、环保、快速 2、计算机文字处理进入生活名片、贺卡、信封、个人文集、纪念册、书报杂志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设备,Internet网络和通讯技术等资源,创建具有地方化、校本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积极扮演新的角色,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师角色转变 21世纪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已不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才能做到培养真正的人和真正培养人。那么,教师的角色要变什么,怎么变,变到什么程度呢?为此,结合本人的经验点滴,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究,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借鉴、优化教学。 社会学家们将教师角色界定为三种类型:一,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二,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三,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本文论述的教师角色转变主要针对第一种类型。我认为在当今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可以从教师的备课角色、课堂角色、反思角色以及角色转变误区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教师备课角色的转变 备课,是每一位教师讲课之前都必须完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教师的备课已不再是单独备“怎样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备“怎样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应转变自己的备课角色,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学生的需要。 1、变教材执行者为课程的组织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信息时代教育中,除了教材,还有多媒体计算机、因特网和通讯技术等丰富的资源,加上统一教材的内容往往具有普遍性、基础性,对每个地区的学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这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自主选择知识载体和教学资源,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课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拓展延伸的内容比教材内容还要多,同时还须合理使用多媒体网络与课件进行教学。可见,教师要变为课程组织和教学研究的主体。 2、变单一的书写教案者为多样的备课制作者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用新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内容提要: 本文从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出发,指出要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需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下,构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新课堂”。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阐述“新课堂”构建的意义的同时,着重探讨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 新理念小学信息技术新课堂 当代最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教授(Negroponte)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讲述了这样一个虚拟的故事:“一个19世纪中叶的外科医生神奇地穿过时间隧道来到了一间现代的手术室。所有这一切对他而言都全然陌生。……现代科技已经完全改变了外科医学的面貌。但是,另一位19世纪的教师也搭乘同一辆时光机器到了现代化的教室,那么除了课程内容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变动外,他可以立刻从他20世纪末叶的同行那里接手教起。因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方式和15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在技术手段的运用上,也差不多停留在同样的水平上。”桑新民教授也曾谈到:“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 我国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小学计算机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尽管已经把学科名称由“计算机”更名为“信息技术”,且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地千差万别,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只有小部分的学生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尽管已经对学科整合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便不少专职计算机教师仅仅是对课题研究感兴趣,信息技术的教学多数还仅仅局限于自身学科的教与学上。如何彻底改变目前传统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教学分道而行、难以维系的窘境,如何使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堂挥发新的生机,将成为我们广大专职计算机教师共同探究的新课题。 一、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拓深新思维构建新课堂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也提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我认为关键在于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其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反之,如果脱离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试图跨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技术必修课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盲目鼓吹信息技术整合,甚至取消信息技术必修课提前推行彻底的信息技术整合,则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成为"空中楼阁",势必对我国小学信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人工作总结

有关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个 人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工作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学期中,我学习新课标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以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根据实际制定各项计划,备好课,写好教案,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上课的形式和内容,难易结合,并从多方面进行计算机教学和管理工作,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学得愉快、学得好。现将如下: 一、继续培养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在讲课中使用“启发式”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形式应灵活多样,切忌“呆板”、“枯燥”。“练习”是一节课中学生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主要渠道,练习的时间充足,练习的内容能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练习的形式要做到多样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谓“学以致用”。它可以是对某一节课所学知识的运用,也可以是对几节课,一个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它可以穿插在“练习”之中,但又是在“练习”基础上的一次升华。 二、加强学生自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本学期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多学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制作出作品,最后作品展示,让学生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通电子板报的制作,而这一课程是软件应用课,学生在五年级学习了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作品。这些软件都是有类似之处的,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主要是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即布置一个任务,展示一个样品,再让学生通过看书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先自学再和同过后期的一系列练习学生的操作水平有了好大的提高。 三、注重因材施教,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的同时,我注重于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比如,在操作时,如果完成的可以看一下还可以怎样做,或者可否做得更好;有些时候我设计多个任务,有简单的,一般的,稍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做。这样不单使学生在不同程序得到发展,更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利用计算机开展创新实践的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这样,在课外我还选拔一些好的学生进行辅导,培养尖子生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通过对他们的辅导,使他们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回顾这一学期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工作中我有了欣喜的收获,也发现了不足。我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不断开拓创新,寓教于乐,让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能。

清华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案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信息的含义及特征;理解信息技术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了解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 2、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际。 三、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涉及到的有关概念及其具体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该课在多媒体教室上. 五、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比喻法 六、教学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板书)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在初中我们学了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从现在起我们要继续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请看投影。 (师)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世纪之交,千年更迭,人类进入了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时代,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 那我们看一下今天所要讲的内容:(打出投影片,此投影内容的说明如下)谈到信息技术那我们就要谈“信息”。 一、什么是信息? (点击主链接图中的相应超链接,则此片蓝底从上到下打开) 1、什么是信息? A:共享信息的人越多,信息的价值就越大 比如我有一个科技成果,它是以文字或语言的方式表示的,是一条信息,知道的人越多它的价值就越大。它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或经济效益。信息是一种资源。物质、能量和信息是共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但信息与物质和能源不同的是物质和能源使用后减少,信息使用以后却不会减少,共享信息的人越多,信息的价值就越大,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

B: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大家谁能举出一个信息不存在的例子(设问)。不论你说不说话,睡不睡觉,你都给别人一个信息。由于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信息是事物运的状态和方式,因此,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C:信息也会过时 (提问)大家谁能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总结:信息的时效性要求及时获得和利用信息,这样才能体现信息的价值。 D:信息离不开载体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不是事物本身,因此,它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借助某种符号和物体才能表现出来,而且同一信息还可以借助不同的载体来表现。比如新闻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来表现。信息离开载体就不能存储和传递。掌握了信息的定义和特征,对信息进行观察、了解和利用这就是信息活动,它与我们的是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二、信息活动(板书) 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传递(板书) (点击主链接图中的相应超链接,则此片蓝底以百叶窗形式打开) 在此可以让一位同学上来指出计算机的各个部位。(检测一下学生的掌握情况) 计算机从只能处理数值到能处理各种声音及影像信息,从孤立的到相互之间的网络联系,计算机向网络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三、计算机网络请看(点击主链接图中的相应超链接,则此片从无到有同时配解说) 可通过作图加比喻法。讲述此内容 四、多媒体计算机向多媒体方向发展,那什么是多媒体呢? (点击主链接图中的相应超链接,则此片从无到有出现同时配解说) 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在信息革命处已提及,此处重提,强调一下) 网络及多媒体化: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正迅速将全球联成一个整体,“地球村”不再是梦,信息的交流及传播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计算机从处理文字和数值,扩展到处理声音、图像、影像等。(讨论) 简单提及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及现有水平,指出我国信息技术同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印度及美国),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操,鼓励他们学好知识,报效国家。

一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浅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导演”

一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浅淡信息技 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导演”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出了“源头活水”给诗人带来无比喜悦。著名教育学家袁振国老师在他的一篇序中曾语重心长地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振兴教育希望的“教师”,我想,就是我们整个教育事业的“源头活水”,。 当前,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知识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信息时代,我们教师的“源头活水”又在哪儿呢?专家急呼,教育信息化需要一代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指导、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擅长教学设计的教师,我觉得,努力成为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源头活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导演”教师的角色。 一、以“理念”为源头 传统的教师角色是在“粉笔+黑板”式课堂教学手段及与教科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下体现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软件为基础的电子教师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与普通教师共同担负着向受教育者传播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能。如比尔.盖茨在中说:“任何地方的人都能够上到由优秀教师教授的最好的课程。”因此,信息时代的教师应侧重于成为教学工作的研究者、知识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的顾问,使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

树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教师地位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教学中,社会教学资源越来越来丰富,有些现代教学媒体甚至会代替教师传统的某些作用,教师将由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告诉学生“是什么”转变为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将由教学活动的操作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信息时代教师职能,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解惑”之上,做学生的的“导”师,解学生的疑惑。 2、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信息时代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例的信息化教育,强调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教学过程应关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构建知识意义的情景与气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工具支持。因此,针对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的“教”师应该变为“导”师,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为此而设计多种教学形式。 3、教学评价的转变。信息化教育教学评价不该:重知识,轻能力,轻智能,更轻思想和情感;重考试分数,轻平时表现;重横向比较,轻纵向比较;重共性,轻个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上则主张全面、整体、积极、有特点的评价学生的能力,主张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既要考察知识,也要考察能力和技能,还要评价情感、态度和习惯;既要考察学习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也要有学习性评价,进行形成性评价;既要有客观评价,也要有主观性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二、以“信息素质”为源头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首先,要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活动整体进步的历史意义。 (1)、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使教学活动在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看不到现代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对象、变革教学方式提供的物质支撑,就很难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发展服务。 (2)、树立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既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从而防止技术至上主义,又避免陷入技术无用论的泥坑。 (3)、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因此,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我们还要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其次,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学发展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第三,教师要借助网络学习。学会利用网络学习,是现代教师的一种基本素质。特别是新课程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因此,教师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也是校本学习的能成功实施的必备条件.

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案

七年级信息技术 王唯峰 1、初识Word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Word字处理软件的功能。 2.使学生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 4.使学生掌握在Word中新建文档、保存文档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提高学生输入汉字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键盘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Word字处理软件的用途和功能。 2.新建文档、保存文档的方法。 【教学难点】保存文档的方法。 【教学方法】演示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1.多媒体网络教室。2.教师准备好的文字素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用Word编辑的板报、日记、作文等样例,由此导入课题。 二、新课 1.字处理软件的功能 你认为Word有哪些功能?Word具有对文章进行编辑、修饰、排版、打印等功能。 2.启动Word 教师演示启动Word的两种方法: (1)“开始”按钮;(2)快捷方式图标。 3.认识Word窗口 教师提出要求:自学Word窗口的组成,完成书中第95页练习1(写出Word窗口中各部分的名称)。 4.新建Word文档 自学新建文档的两种方法。自学后要求学生小结新建文档的方法。 (1)使用菜单。(2)使用工具栏按钮。 5.输入文字 14

一段文字输入完毕后,按一下回车键,表示一个自然段的结束。 6.保存文档 教师布置任务:以“日记”为文件名将文件保存在系统默认的文件夹“我的文档”中。 新建一个文档,重新输入一篇文章,然后仍以“日记”为文件名将文件保存在系统默认的文件夹“我的文档”中,会出现什么情况? (3)Word文件的默认类型是什么? 7.退出Word 如果退出Word,当前编辑的文章没有保存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处理? 三、课堂练习 启动Word,要求将练习3以“笑脸病毒”为文件名保存文件。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小结,强调:①一段文字输入完毕后,按一下回车键,在该段后会产生一个回车符,表示一个自然段的结束;②Word文件的默认类型是“DOC”;③Word中所有操作,通常都可以通过菜单中的选项实现,工具按钮可简化操作。 五、布置作业用Word写一篇日记。 【板书】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如何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如何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如何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我校的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培养实践研究》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性教学的研究》立项为子课题,所以本文就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做了如下的阐述。 信息素养包括:能够正确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是知识的基础,是创造的源泉,也是人类解开自然之谜的向导。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未来的教育是培养信息能力的教育,未来的人才是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才。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随着网络的普及,新信息技术正以其特有的作用震撼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已经能够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信息资源获取和新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巨大作用,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但在信息敏锐度方面大部分教师还不能迅速发现对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信息的自觉性较差,经常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比例较低。拥有丰厚知识底蕴的教师,能够将传

统文化素养和现代信息知识相融合。信息时代对中小学教师掌握信息检索以及Windows、Word、PowerPoint、Email、Internet Explore的操作能力等都提出了要求。在信息知识素养的层次上,大部分教师还只是将计算机作为了解时事或出测试题的手段而已,而能够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进行网络交互式教学,利用电子邮件与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电子公告牌或自己制作的网页发布自己观点的教师还不多。其次,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间信息知识素养也差距很大,受到教学理念和年龄影响,中老年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技术手段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校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亟待加强,能够自己制作课件的教师很少。教师利用网络查资料的效率不高,而通过网络进行过系统学习的也很少。 从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和未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出发,结合学校目前教师队伍的状况,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目标和测评体系。探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师资队伍,研究信息环境对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

教育信息技术论文(一等奖)

浅谈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重大影响 内容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不成熟,还有很多有待开发的空间,所以,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这是一个趋势,更是一个时代的潮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相比于传统教学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我们也会看到信息技术不仅在语文教学,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字: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优势效果 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21世纪,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无形之中对教育教学产生着变革。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那么,如何让现代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成为了全国各中小学校亟需攻破的难题。当然,信息技术对现代方式的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地方。现如今,我们开始推行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是得益于信息技术。所以,信息技术对新世纪中的教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成为了我们今后教育教学的方向。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巧妙运用成为我思考的方向。信息技术对新课改当中的语文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法有着明显的优势。 1、现代信息技术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老师“表演”得好差是课堂效果的最直接的因素。学生是一个被忽视了内心感受与兴趣爱好的被动接受者。尤其是一些较年长的语文教师,他们深受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其教学过程中,没能充分注意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主观思维。针对这一情况,新课改本着以人为本的目标,还课堂给学生,充分发挥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如何才能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还课堂给学生呢? 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给了老师们众多的选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心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催动下,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精神愉悦感动大大的提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时候也就促使学生能主动的参与课堂。 《走进大自然》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是一个非常典型性的案例。课前导入的这

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及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执教:李卫霞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四个班一共有学生180名学生,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稍有欠缺,表现在对于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少部分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还没形成,考虑到七年级学生本学期的上课特点。所以,本学期将继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外,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下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部分来自城区学校,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比较好,对此应继续保持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的探索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编程基础知识,引导他们向尝试完成较为优秀的计算机设计作品(电子报刊)的方向努力。 二、教材分析 1、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 知识结构体系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介绍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信息基础知识和基础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第二部分是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 技能训练要求: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能够形成基本的信息素养,较为熟练的操作Word和wps操作系统。 2、本学期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学期所学知识是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础知识,为以后深入学习计算机流行软件打下扎实的基础。教材所涉知识都是当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热点知识,学生兴趣浓,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关键,培养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才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自学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掌握的具体知识点如下: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教学文稿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试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余家桥学校王君如 一、教育信息化给教师发展带来的机遇 1.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促进人的现代化,要培养现代化的人,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现代人的素质。教师思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保证。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信息化与教学深入融合的过程,更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理念,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将思想的更新放在第一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 2.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有效途径 信息社会知识日新月异,人人都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更应如此,这不仅是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师“育人”的工具,也是教师“育己”的平台。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网上大学、开放大学、虚拟社区、慕课等多渠道学习途径,方便教师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

3.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化带来的资源全球化使教师足不出户就能收集到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准备了充足的“原材料”;信息化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替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和嘴巴”的单一模式,既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设计动力和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信息化带来的多种多样的交流平台:电子邮件、社交聊天工具、网络论坛、网络备课室等,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方便了教学效果的反馈,而且为教师提供了与不同地点的同行交流、专家指导的机会;信息化带来了各种科学高效的工具:教学设计开发工具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更方便快捷,教学评价工具使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更科学客观,学生管理工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了对学生评价角度的多元化等。这些都从多方面多角度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效果的提升。 4.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在现实教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千篇一律的教师面孔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而教师的知识领域越宽、阅历越丰富、人格魅力越强,他对学生的综合影响力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好。教育信息化不仅为教师自身的兴趣培养、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资源、更多机会,而且尊重教师差异,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让教师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课程开发,使教学成果渗透着更多的个性风格。

信息技术新课改论文

《信息技术新课改》心得体会 [摘要]:2008年学校进行了新课改培训,假期又参加了鄂尔多斯市信息技术新课改的培训学习。在培训过程中,认真学习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我的信息技术理念受到了洗礼,身心得到了极大鼓舞,同时还存有一丝疑虑……。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改课程目标教师能力 新课改的实施就像一场细雨,滋润着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的心田。 1、课程地位有明显提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纳入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系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并列。而原有的课程纲要是单独颁发施行的,只是强调“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实际上不少学校将其作为“副课”。 2、课程内容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通过与原课程纲要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如下调整: 拓展与深化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等五个模块。 新增部分:“人工智能初步”模块。 压缩与淘汰部分:原课程纲要中的“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操作系统简介”、“计算机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等3个“零起点”模块在新课程标准中不再单独列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内容适当补入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之中。 3、突出信息技术内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倡导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适当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4、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5、课程目标体系有变化。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重心偏向注重学习过程,共同构建信息素养的培养,突出了培养锻炼学生对信息获取、加工、表达、交流与管理的能力;对信息及学习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协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同时,新标准的教学目标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求出发,提出超越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实际应用中的工具、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要素、信息实践与相应文化内化的平台,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既贴近实际经验,容易理解而又内涵充实。 新思想,新理念,新标准的学习中,不免有些问题心里还存有疑惑,不甚明了。 1、“非零起点” 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尚未制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不免成了“空中楼阁”,这就难免事实上还要从“零起点”去考虑问题。信息技术课和其它课不同,它需要电脑作为工具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城市和农村的学校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城市与农村学生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差异很大。城市的学生条件好,接触电脑的时间早,学校大多从小学就开设了这门课程,而农村的学生,由于自身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而高一信息技术教材是在继承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编写的,有许多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都不讲了,那么必修模块的教学在现有课时和现实条件下,如何实现因材施教,以学论教?这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