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成语、熟语分析
成语和熟语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有声有色: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绘声绘色: 绘:描绘,描摹。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权宜之计: 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街谈巷议: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是个名词,不是动词)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一团和气:本指态度和蔼可亲。现多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焚琴煮鹤: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举重若轻”是形容深谋远虑,胆魄过人,面对困难、险境时从容不迫,应对自如,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之气概。
开弓没有回头箭:比喻事情一旦开始了,就没有回头的余地了,就要坚持到底!
破镜重圆: 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与和好。
反唇相讥: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
剃头的挑子一头热:仅单方面有兴趣或热情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打牙祭:打牙祭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后来泛指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
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好的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褒义词
述而不作:只是阐明前人的成说;自己并无创新之见。
十室九空:室:人家。十家有九家一无所有。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
河清海晏:河:黄河;晏:平静。 指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形容天下太平。也说海晏河清。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运用《常考成语(熟语)汇编》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运用《常考成语(熟语)汇编》1.峥嵘岁月:指不平凡的年月。
2.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当旺盛时期。
形容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3.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4.忸怩不安:指因不好意思而心里慌乱。
5.图穷匕见:借指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
6.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
7.并行不悖:指同时进行而互不违背。
8.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
9.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殒,死亡。
恤,顾惜。
10.摇头摆尾:形容得意或轻狂的样子。
11.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12.迥乎不同:形容相差很大,完全不同。
13.生杀予夺:指当权者掌握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任意处置的权力。
14.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15.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16.拔地而起: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陡然矗立在地面上。
17.不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18.一鼓作气: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19.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夙,早。
兴,起来。
20.对酒当歌:原意是讲人生短暂,应有所作为。
后也指及时行乐。
21.周公吐哺:周公在吃饭时曾多次吐出食物停止进餐,迫不及待地接待贤士。
形容求贤心切,后用作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范。
22.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23.厝火积薪: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
24.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25.游目骋怀:指放眼四望,舒展胸怀。
26.逝者如斯:时间就像这奔腾的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
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27.明月清风:形容清雅怡人的夜色。
也形容远离世俗的悠闲生活。
28.气壮山河:形容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豪迈。
29.富丽堂皇: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
熟语、成语

熟语、成语目录汇编1、厚积薄发1、厚积薄发厚积薄发: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
多多积蓄,慢慢放出。
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此句源于“君子厚积而薄发”一句。
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
苏轼《杂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於此矣。
”【成语出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东坡此题,出自苏轼关于读书作文的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以笔者的理解,这里的“约取”,不单指少取,主要是指慎取、精取,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谓“取”,就是对书中所言之事、所论之理、所抒之情的认可和接受。
“取”不贵其多,而贵其精,应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历观中外读书经验,如果说博览群书重要,那么慎取、精取则更重要。
有些书,即使是佳作,也往往并非字字珠玑,句句真理,而是玉瑕共存,精粗混杂。
因此,不能对其不加分析,兼收并蓄,必须认真思考,分清优劣,去粗取精,弃伪存真。
越是博览,越须慎取精取。
否则,不加分析,盲目滥取,那就“尽信书,不如无书”,轻则无益,重则有害了。
知贵精,不贵多。
真正有学识者,不是记住很多死知识的人,而是积累了知识精萃的人。
古今学界有识之士,治学都很注重“博观而约取”。
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唯真是取。
唐代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人读书作文,“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王安石提倡:读书要“深思而慎取”。
清代精于读书之道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解释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说:“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爱因斯坦在谈到读书时有段很精辟的话:“在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无疑,这是基于切身体悟的真知灼见,发人深思,堪资借鉴。
要做到博观精取,首先要能识精。
这就要对所观之书熟读精思,反复玩味,慧眼识珠,知其精义。
常见的六字成语和解释

常见的六字成语和解释常见的六字成语和解释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一般定义为四个汉字以上的熟语,是由汉字组成,具有固定的结构和使用方式。
常见的六字成语有很多,它们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象征性语言形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六字成语及其解释。
1. 心怀叵测“心怀叵测”是形容人内心阴险、丑恶,心思难以揣测。
其中,“叵”原指石头不平坦的意思。
后来引申为指事物不坦,不易想象或推测。
这个成语中的“叵”字就表示造成人无法揣摩和推测的内心。
2. 井井有条这个成语形容事物有条理,井然有序。
其“井井”的意思是井的口和井中物连成的一种纹理。
从这个纹理上看,特别规整、整齐。
引申开来,就表示事物相互之间有统一而有规律的联系,不会显得杂乱无章。
3. 腰缠万贯这个六字成语中的“腰缠”指“身上携带(财富);钱财集中在身上。
”而“万贯”表示相当巨大的财富数目。
这个成语意味着人家身上钱不多,而自己钱太多了,也就是形容一个人有很多钱。
4. 出口成章“出口成章”比喻说话或写作能清晰流畅,文意很清楚。
意思是说“出口”说话、讲话时,能够恰当地表达意思,知识渊博,言辞流畅,语言的内容合情合理,是一个极为注重文学修养的人。
5. 自由自在自由自在是一个非常好的六字讲,一般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限制,任意自如。
如果要让人心情愉快的话,可以说“自由自在地享受一切”,意思是一个人可以自由地享受所有的东西。
6. 做贼心虚“做贼心虚”这个六字成语就表示商人心虚了。
因为做错了事,所以只有贼心虚,现在常用来形容人做坏事被人觉得心虚不安。
7. 马到成功“马到成功”常用于形容做事情得心应手、顺利完成的情况。
成语中的“马”指的是跑得快的马,表示做事利索、能够如马儿般快速完成。
而“成功”则表示目标实现、篇章完整、事情圆满的意思。
8. 功德无量“功德无量”是一个用于表扬人道德高尚的六字成语。
其中“功德”指向善的行为和思想,而“无量”则表示难以计算和衡量。
综合起来就是对做善事、行善对人的行为进行褒奖的话,在佛教中通常用于对善心人的赞赏。
熟语汇总――成语,俗语,歇后语1

熟语汇总――成语,俗语,歇后语1成语篇日常生活中极容易用错的成语知识高考试题中曾考过的“万人空巷”“首当其冲”“炙手可热”“莘莘学子”“差强人意”等成语,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用错的成语。
对成语的使用,由于很多时候人们已习非成是,这就给正确判断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下面梳理出在日常生活中极容易用错的成语40例,供大家复习。
同时,大家中依此思路,注意这类成语的用法,以不断强化积累。
1 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
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2 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
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
“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
3 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常误用为“不可思议”。
4 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
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5 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
6 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
常误用为贬义词。
7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
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8 鼎力相助;敬词,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9 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
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0 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
常误用为贬义词。
11 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
常误用为贬指。
12 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
常误用为“不厌其烦”。
13 脑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
常误用来形容“贬义词”,贬义词。
14 身无长物:指人贫困。
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15 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16 鬼斧神工: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
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17 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18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成语俗语

考点1:成语(熟语)成语: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四字成语的语法结构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买椟还珠愚公移山万象更新;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并列式:千山万水、画蛇添足;偏正式: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间可加“的”字)。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
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
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
因为成语有多种意义,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熟语:是习用的词的固定组合,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
熟语的分类:现代汉语中有些定了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警句等,内容十分丰富。
熟语的来源:1、来自民间口语和名人之言2、来自古代书面语3、借自外语熟语举例:1、哀莫大于心死——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
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2、爱博而情不专——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3、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
成语、谚语等熟语解析

正确使用成语、谚语等熟语熟语是指某种语言中所有常用的固定词组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是词汇的一部分,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等。
熟语从构成上讲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有时不能用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从意义上讲文约意丰,有的寓意深广,有的朴实无华而形象生动。
(1)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一般由四字构成。
成语的使用考查难度大,多涉及学生成语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如“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万人空巷”、“首当其冲”、“洗心革面”、“想入非非”等。
高考对成语使用的考查常表现在以下易错点上:望文生义、偏解语素、错解色彩、错连对象、词义重复等。
了解这些,可针对性地复习、辨析。
(2)谚语谚语也叫“俚语”、“俗语”,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简练通俗,意思完整。
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谚语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①交友处世类,如“君子之交淡如水”;②劝学类,如“活到老,学到老”;③军事类,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④民俗类,如“入庙拜佛,入乡随俗”;⑤卫生健康类,如“两头净,不生病”;⑥道德情操类,如“人穷志不短”;⑦行为规范类,如“一失足成千古恨”;⑧世态人情类,如“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⑨善恶美丑类,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⑩自然气象类,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歇后语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
“引子”在表义上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注释”部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义。
歇后语可分两大类:①会意型,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②谐音型,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老虎驾车——谁赶(敢)”。
成语和熟语 知识点

成语和熟语知识点
1、秤砣虽小压千斤-一秤砣看来一小块却能压住千斤之重。
比喻外表虽不引人注目,实际很起作用。
2、吃不了兜着走一一比喻受不了或担当不起。
3、吃力不讨好-一讨:求得。
费了好大力气,也得不到称赞。
形容事情棘手难办,或工作方法笨
拙,不对头。
4、吃粮不管事--只拿钱不做事。
比喻工作不负责。
5、吃软不吃硬-一对态度强硬者,绝不屈从,对好言好语,可以
听从。
形容个性顽强,不怕强
硬。
6、吃一堑,长一智一一堑:壕沟,比喻困难、挫折。
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
7、吃硬不吃软一-好言好语不听从,态度一强硬,反使屈从了。
形容人的外强中干,欺软怕硬。
8、吃着碗里瞧着锅里一一比喻贪心不足。
9、尺蚓穿堤,能漂一邑一一蚯蚓虽小,但它把堤岸穿透了,就能把整个城市淹没。
比喻不注意小的事故,就会引起大祸。
1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一
短:不足,长:有余。
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考32个成语、29个俗语【32个常考成语】1、守株待兔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2、田忌赛马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
掩耳盗铃。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都属此意。
3、刻舟求剑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5、按图索骥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智子疑邻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7、审时度势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8、对症下药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9、对牛弹琴解析: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又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
10、画龙点睛解析:这个成语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11、本末倒置解析: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
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12、唇亡齿寒解析: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13、竭泽而渔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是一种违背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
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14、看相知命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
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15、故步自封解析:这个成语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
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都属此义。
16、水滴石穿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
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17、适可而止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适度的原则。
由于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
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是这个道理。
18、瞎子摸象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
它告诫我们①看事物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②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③要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19、杞人忧天解析: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否认物质运动的是有客观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的为转移。
20、声东击西解析: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
21、买椟还珠解析:这个成语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了盒子,而把宝贵的珍珠却还给了卖者。
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22、邯郸学步解析: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向别人学习之前,先要搞清楚别人的经验是不是真的好,是不是适合自己,能不能学得来。
如果生搬硬套,机械模仿,只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贻害无穷。
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23、讳疾忌医解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
它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24、吹毛求疵解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吹开皮上的毛来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它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看问题抓不住主流。
25、趋利避害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矛盾是客观和普遍存在的,我们不能忽视其存在的客观、普遍性,故而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掌握矛盾的客观规律,以便积极地缓和矛盾,使得事物的发展朝着人们所向往的有利方面发展。
“扬长避短”也是这个道理。
26、怨天尤人解析: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割裂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27、釜底抽薪解析: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28、防微杜渐解析:这个成语蕴涵的哲学寓意有:①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②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29、胸有成竹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30、依葫芦画瓢解析: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①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②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照猫画虎”也是犯了这种错误。
31、盲人骑瞎马解析:这个成语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
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2、欲速则不达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哲学原理有: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9个常考俗语】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2、知人知面要知心解析:这个成语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4、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
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同属此类。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7、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解析:这个谚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现象与本质的这一对范畴。
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解析:这个谚语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9、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解析:这个成语所体现的哲理是:①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
10、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等成语也是这个道理。
1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析:这句话都强调了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又如“未雨绸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都是这个道理。
13、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解析: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③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4、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解析:这句话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又如,“后生可畏”、“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同属此理。
1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解析:这句话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16、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
解析:这句话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1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解析:这句话认为“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1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另外这个成语也体现质量互变的规律。
19、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解析:这句话表明了人们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必须掌握归纳与演绎的推理思维方法,这样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使人的知识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20、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哲学寓意有: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②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③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这个成语属于本质联系;④事物内部特殊矛盾规定其特殊本质。
2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解析:这句话的错误在于:①违背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②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没有抓住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2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解析:这个典故主要说明了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又如,“孟母三迁”同属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