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文学概论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史上最全的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史上最全的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学习《文学概论》的目的与要求,掌握学习的具体方法。

二、课程内容一、《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一)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二)《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二、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目的要求(一)准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二)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三、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具体方法(一)掌握原理,注重理解(二)抓住重点,融会贯通(三)联系实际,培养能力(四)学习教材,攻读原著三、考核知识点1.文艺学三个分支及其分工;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3.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及其关系;4.《文学概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

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文艺学;2.文学史;3.文学批评。

(二)领会1.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2.《文学概论》的性质。

(三)应用1.掌握学习文学理论的方法第一章文学观念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和第二章集中阐述文学观念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文学作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很复杂的事物。

重点在“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的文化意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等四个问题。

通过学习认识到文学观念是变化的发展的,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理解文学与体验的关系,掌握本书的文学观念。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一)文学四要素(二)文学活动二、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一)再现说(二)表现说(三)实用说(四)独立说(五)客观说(六)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一)文学的定义(二)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一)广义的文化概念(二)狭义的文化观念(三)符号义的文化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一)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二)叩问人的生存意义(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四)憧憬人类的未来(五)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一)“品质阅读”(二)“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源于生活(二)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一)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二)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一)经验与体验(二)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一)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二)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三、考核知识点1.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其联系;2.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及其嬗变原因;3.文化概念;4.文学的文化意义及其发现;5.文学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关系;6.审美活动与文学;7.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8.经验与体验的联系区别;9.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

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

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考生们在复习教材时,可以结合试题加以练习,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一份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第十三章文学风格概念:1.文学风格:就是作品的整体话语特色,它由作家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话语情境造成,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就是作家作品的风采、格调、气韵等特点。

)2.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日常个性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感情、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内在因素综合成的习惯性创作方式,它是日常个性经过审美创造升华成的独特艺术品格。

3.风格外构成:文学风格是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显示出来的有魅力的独特性。

其构成的要点包括:1.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2.主体与对象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文体特色言语组织是风格的外部特征。

4.风格简分法:分风格为“刚”“柔”两类,宋词理论中称作“豪放”和“婉约”,近人多称作“阳刚”和“阴柔”。

5.时代风格:又称风格的时代性,指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风格,它是时代精神、审美要求在文学中的表现。

历史上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以及欧洲的哥特式风格、巴洛克风格等,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6.流派风格:指一个流派的作家作品在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等方面表现出的共同特色。

问题: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文如其人的意思主要是说作品风格是作家说话办事风格即气质的表现和反映,而不是说作品的思想道德是作家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反映。

因为“说什么”的思想内容可以作伪,而“怎样说”的形式不可作伪。

不过,也不能说作品的内容与作家的思想完全没有关系。

事实上,伟大的作品只能出自有伟大人格的作家之手。

当然,卑劣的作家永远写不出伟大作品2.论述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文学活动三过程:体验、创作和接受。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概念分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活动:简称“审美”。

审美活动的基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审美的瞬间,人们暂时摆脱了周围熙熙攘攘的现实,摆脱了功利欲念,使灵魂升腾到一个心醉神迷的自由境界。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作家的创作创造出文学语言组织,读者阅读则借助这种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语言组织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现实。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

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个形态。

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

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

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通的和基本的特征。

它是文学语言的无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征。

即文学语言并不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而是返身指向内在的心灵世界。

陌生化: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性,也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文学概论 知识总结和梳理 全国自考 方便复习与记忆 备考必看

文学概论 知识总结和梳理 全国自考 方便复习与记忆 备考必看

文学概论(自考)一、文学观念文化1 .文学活动四要素提出者:艾布拉姆斯(1)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2 .历史上六种文学观念(1)再现说VS表现说(2)实用说VS独立说(3)客观说VS体验说3 .文学观念嬉变的原因(1)时代原因(外因)(2)文学自身的演变(内因)4 .文学定义包含命题(1)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①文学的文化意义1)提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案例:鲁迅《祝福》2)叩问人的生存的意义案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案例:舒婷《致橡树》4)憧憬人类的未来案例:苏轼《水调歌头》5)丰富人类的语言案例:李密《陈情表》②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1)品质阅读2)价值阅读(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①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源于社会生活2)文学改造社会生活②审美实现的三个层面1)主体心理层,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2)客观对象层,现实事物或文艺作品中所呈现的事物3)中介层a.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b.历史文化的积累③文学审美的活动特点1)广阔的包容性2)思想的深刻性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1)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的共通性2)是认识又是情感3)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3)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①经验和体验②体验的特性1)情感的诗意化2)意义的深刻化3)体验的个性化③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1)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2)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a.第一层:获得对对象本身的超越b.第二层:获得童心(4)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5)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①文学文本层面1)文学语言组织2)文学形象系统3)文学意蕴世界②文学语言组织的特性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③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1)语音层面:节奏和音律2)文法层面:词法、句法、篇法3)辞格层面:比喻和借代、对偶和反复、倒装和反讽④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1)内指性: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2)音乐性:富于音乐效果3)陌生化: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二、文学作品存在方式论1 .文学的形象系统(1)文学的三种审美类型①知:写实性形象1)文学典型(高级形态)a.典型论的发展a)17世纪,西方典型观:类型说b)18世纪,个性典型观c)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b.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a)典型特征性b)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C)典型的艺术魅力C.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a)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相互依存的关系b)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互动性关系②情:抒情性形象1)文学意境(高级形态)的艺术特征a.情景交融a)景中藏情式b)情中见景式C)情景并茂式b.虚实相生,虚境是实境的升华C.生命律动a)表诚挚之情b)状飞动之趣c)传万物之灵趣d.韵味无穷2)意境的分类:王国维a.有我之境b.无我之境③意:表意性形象1)文学象征意象(高级形态)的艺术特征a.哲理性b.象征性c.荒诞性d.求解性2)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a.以荒诞的幻象表达真实的意念卡夫卡:变形记b.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杜甫:病柏3)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a.寓百式b.符号式(2)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①具体可感性②艺术概括性③审美理想性④审美属性1)直接给人以美的享受2)批判丑恶所带来的审美享受3)描绘弱者屈辱丑陋形象,以呼唤人性中求美向善之心的回归4)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丑陋和荒谬的展示2 .叙事作品(1)叙事三个层面①故事②文本③讲述(2)叙述语言①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1)时距a.省略:故事时间长,文本时间为零b.概略:文本时间小于故事时间c.场景:文本时间约等于故事时间d.减缓:文本时间大于故事时间e.停顿:故事时间为零2)次序3)频率②叙述视角1)第一人称2)第二人称3)第三人称4)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③叙述标记1)表明写作意图a.标题b.醒目句段c.结尾议论2)人物性格塑造(3)叙述内容①故事1)事件a.推动故事情节发展b.塑造生动的形象2)情节3)情景②人物1)扁平人物:单一简单性格人物,阿庆嫂2)表意性人物:白雪公主3)圆形人物:《金瓶梅》西门庆4)典型人物5)性格人物:《水浒传》③行动(4)叙述动作①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②叙述者和接受者③真实的读者和隐含的读者3 .抒情作品(1)抒情作品的内涵①以情感为本位②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1)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情绪)a.区别a)情绪源于人的生理性需要,情感主要源于人的社会性需要b)情绪产生较早,情感产生较晚c)情绪有一定的情境性,情感既有情境性又有稳定性b.联系a)情绪信赖于情感,情绪的变化受情感及其特点的每日心情,情感也信赖于情绪,情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情绪中表现出来b)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各不相同的。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第一章文学观念A、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及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及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及人、人及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及人类共同性的、认识及情感的、无功利性及有功利性的、假定性及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及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重点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重点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重点再现论与表现论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

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

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

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

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

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

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1.文学审美的特殊性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

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

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

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

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文学概论是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文学概论,可以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流派等内容。

本文将从文学的定义、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流派、作家及作品等方面进行知识点总结。

主要包括文学的概念、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流派、中国现当代作家及代表作品等内容。

一、文学的概念文学是以语言为载体,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表现社会生活、人物情感、思想境界等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

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和见证。

文学可以通过小说、诗歌、散文等形式进行表现,是人们观察社会、人性、生活的重要方式。

二、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分析、解释和评注的学科,主要包括形式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新批评等不同的理论流派。

其中,形式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如小说的情节、人物、风格等方面;结构主义批评则强调文学作品与文本本身之间的关系,重视文本的符号、符码、意义等方面;新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等方面。

通过学习文学批评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三、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学艺术风格和传统。

常见的文学流派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

其中,现实主义注重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浪漫主义强调对个人情感、幻想和理想的追求,注重对自然、人性的崇拜;象征主义注重对象征和意象的运用,强调对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的揭示;现代主义则强调创新和前卫,追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了解不同的文学流派,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四、中国现当代作家及代表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鲁迅、茅盾、巴金、沈从文等是代表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代表作品方面,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沈从文的《边城》等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10)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10)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10)二、决定文学创作的基本因素?1. 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

2. 社会需求的产物。

3. 又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紧密联系。

三、作家要具备哪些基本本质?1. 文化修养。

文化知识、人格修养、特殊爱好。

2. 独特气质。

常处于激情状态、敏锐的不雅察力、对语言超常敏感。

四、作为创作主体的人,有哪些特点?1. 暂时放弃现实功利性关注。

2. 想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

3. 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感情。

五、什么是文学创作客体?1.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

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2. 以往的看法:客体是主不雅情感;是客不雅自然事物;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的深层心理;四种看法都不全面。

六、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1. 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

2. 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

3. 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

4. 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

5. 文学的客体有时是似乎与社会无关的自然,但实际也属于社会生活。

七、什么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主客体双向建构关系?1. 情景交融,心目相取。

2. 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

作家感受是客体给予的;客体不等于客不雅存在。

八、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有何异同?1. 两者都是直觉,具有直接性,无意识性、创造性。

2. 对象不同。

(同一对象以不同面目呈现)3. 艺术直觉带有主不雅性,认知直觉排斥任何主不雅色彩。

4. 艺术直觉带有情感性,认知直觉则没有或较少。

九、艺术直觉与艺术知觉的异同?1. 都是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体能力,与感性形象分不开。

2. 知觉只停留在感性形象上,而直觉透过表层进入内在蕴意。

十、说明艺术直觉之于文学创作不成或缺的重意义?1. 直觉与诗情的兴起。

2. 直觉与诗歌意象的产生。

3. 直觉与诗歌意境的形成。

4. 直觉与诗歌意象、意境的呈现。

十一、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有区别是什么?1. 灵感是思维状态,直觉是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重点再现论与表现论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

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

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

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

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

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

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1.文学审美的特殊性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

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

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

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

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

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

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

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

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康的影响趋向。

5)创造性:文学的创造性是一种精神创造,追求精神个性,可以通过材料、写作技巧等方式表现出来。

在报刊中选稿的标准就是有没有创意。

2.文学形象的审美特征文学表现的载体即使文学形象,媒介就是文学语言。

文学形象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1)虚拟性:假定与真实的统一,虽有虚构的成分,但虚构性≠虚假,用情感逻辑与生活逻辑来虚构,通过虚构生活现象来接近生活本质规律,呈现这种本质规律。

文学追求的是艺术美而不是生活美,即文学不是直接为了求实从善,而是为了求美。

2)情感性:特别强调的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情绪状态。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包括求真求善,对象的喜好、认知,对对象道德、品质等情感判断,有理性的一面。

审美的情感具有审美规范,包括内涵与形式。

在文学中,作者思想越深刻,表现的情感越深刻,越能吸引读者。

3)模糊性:朦胧与明晰的统一。

例如“眉是山峰聚,眼是水波痕”,没有明确写出女子的美貌,这样模糊的比喻反而留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4)涵盖性: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个别指作者刻画的艺术形象具有个别性,独一无二的创造性,一般指的是艺术形象有很大的涵盖性,例如:鲁迅《阿Q正传》中阿Q有很大的涵盖性,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形象。

5)生动性:文学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文学外在形象特点表征内在涵义,例如辛弃疾《西江月》中“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言语、动作中将醉汉形象与精神面貌相结合,生动形象。

3.文学功能系统的基本层面1)认知功能:①开拓视野:可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一定的生活知识,例如饮食、着装、药方等,但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虚拟性与夸大性,其生活细节不一定真实,是“艺术化”的百科生活。

例如《红楼梦》……②深化认识:通过文学作品加大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了解,例鲁迅《药》《祥林嫂》中……③把握自我:文学以人为中心,文学映照人的精神、灵魂、潜意识与人性等文学应着力于表现人的真善美。

④探索哲理:文学与哲学、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好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哲学、宗教思想。

例: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堂吉诃德一开始充满幻想到后来务实稳重,而仆人正好相反从现实务实的到充满幻想的,引发读者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是最好的2)净化功能:①教育:通过文学作品对人的人格、思想、情操进行影响。

例在《白毛女》、《林海雪原》中的正面人物具有教育功能。

②提升: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整个人格与心灵的升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3)愉悦功能:①悦情:感观上的愉悦,达到情感的宣泄与释放。

②赏心:一方面人们在现实中努力寻找,另一方面又在文学作品中寻找慰藉。

例:三毛的小说中描写与她丈夫的甜蜜爱情生活,与现实相反,是希望在小说中寻找寄托。

4)生命功能:①生命力的激发:文学可以激发对生命的热情。

例:鲁迅认为文学最早是劳动的号子,统一的喊声,情绪饱满,激发热情。

②创造力的肯定:文学艺术强调独创性、个性化。

③生命价值的追寻:与把握自我、探索哲理、生命价值的追寻紧紧相连。

4.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1)个性的鲜明性:每一个文学典型都是不可重复的,不可重复性首先表现为人物的神态、心理、行为、个性风貌等,通过这些外在的神态、心理、行为、个性表现人物的心理。

例《水浒传》李逵“杀到东京,杀了那个狗皇帝”大胆而鲁莽的性格。

2)意蕴的丰富性:认知的要素:《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卡夫卡的《变形记》哲理的要素:一方面通过典型人物体现生活、现实、时代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超越现实,体现人性、人的生活方式、价值、意义等哲理。

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体现了人物对命运的不懈斗争。

情感的要素: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融入了作者的情感,鲁迅对阿Q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3)魅力的持久性:可以让读者反复阅读,在思想上给予启迪,在感情上给予震撼。

5.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1)表意的圆润性:立意以尽言,表意不是生硬直白的,但直接说不能说清楚,而用生动形象的意象说明。

在《孤猎》中从不同角度寄予了责任。

2)感受的直观性:意象是以像来表意,在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有很多具体的意象:月落、乌啼,霜,渔火,钟声……等3)内涵的深邃性:不是直白的说出来的,而要细细平品味4)阐释的多义性:意象到位,阐释清楚,主观的意蕴含于像中,并且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在庞德《地铁车站》中“人群中幽然浮现的一张张脸庞,黝黑的树枝上的一片片花瓣”表示了对生命的礼赞;“人群”用“黝黑的树枝”表示,有烦躁的情绪;还体现了心理的恐慌。

6.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文学作品中既有景又有情而意境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有三种不同类型:①景中藏情式: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通过逼真的画面表现出来,虽不言情,更显情深意浓。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②情中见景式:往往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景却历历在目。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未描写景物,但可以看到无际的天宇下独立苍茫的诗人。

③情景并茂式: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2)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实境中逼真描写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一方面是由原有的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联想而产生的具体感悟。

例如《游园不值》3)韵味无穷:这是意象的审美特征。

例李白的《忆秦娥》气势博大,意境苍凉沉郁。

7.情感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作用)1)情感是文学创造的动力2)情感是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和文学作品中的基本内涵3)情感是文学感染力的源泉与文学接受的桥梁4)情感是文学功能的根本指向(文学的最终目的是给读者欣赏,情感是核心。

)8.文学情感的审美特征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与文学情感不同,文学情感更美,因为:1)文学情感具有超越性,可以超越具体事情,超越时间,不关注对象的客观属性、功利属性,只关注情感。

而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与具体事件相联系,追求功利性。

2)文学情感具有普遍性,文学情感既立足于个人,有指向一般。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等文学情感具有普遍性。

3)文学情感具有开放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以个体为基础,具有封闭性。

4)文学情感具有具象性,把主题情感放在可具体感知的物象中。

5)文学情感具有蕴藉性,通过一定的故事,情感表现出蕴藉性,以外写内,以景衬情。

6)文学情感具有形式美,对内容加以规律,用文字语言表达。

而日常生活中主要关注内容,主题美而不是形式美。

9.想象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作用)1)想象是文学作品构思的基本手段,例如王之涣的《折柳送别诗》2)想象是文化作品造境、塑形的重要手段,例如李商隐《嫦娥》3)想象是文学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抒发情感的靠形象,形象靠想象,例如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往往是君王的象征,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渴望被重用的心情。

10.文学想象的基本类型1)简单联想:简单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或彼此对照的想象,它是由事物唤起类似的记忆、情绪的推移,经验与经验之间的呼应。

例如贺知章《咏柳》,春风似剪刀的比喻,动态化。

又如《红楼梦》中的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2)无意想象:是一种表面上午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在文学中往往以梦境、意识流、幻觉等形式出现。

例: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十五岁的邮递员夜里做梦表示自身对战争的恐惧。

3)有意想象:有明确逻辑的想象,依据创造力强弱分为:①再造想象:作者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依据原有想象在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主要为历史小说或报告文学。

②创造想象:依据预定的目的,对记忆中储存的表象进行分解,独立创造出新的形象。

11.文学鉴赏过程的心理特征1)文学鉴赏过程中充满了联想与想象,在鉴赏过程中,联想与想象的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A.建立形象之间的联系,实现形象之间的流动、过渡、跳跃B.建立形象与生活的联系,《乌衣巷》C.捕捉“象外之象”、“言外之旨”2)文学鉴赏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情感的反应与跃动是文学鉴赏的重要特征,这是由鉴赏对象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鉴赏性质决定的。

3)文学鉴赏情与理相互渗透,理性往往表现为审美直觉,渗透于情感之中。

12.文学鉴赏的意义1)文学鉴赏是实现文学价值与功能的中间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