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五美四恶与中国化管理方略
【课外阅读】从“五美”看孔子美学思想的特点

【课外阅读】从“五美”看孔子美学思想的特点孔子美学思想的实质与特点,诸如它的狭隘的阶级性和政治功利性,它的先验论性质和政治道德化倾向一样,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他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观念中。
在伐国,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已产生了。
昊季扎至鲁观乐,评论“二南”时说:“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他根据古代流行的“乐象其德”的见解,把“二南”所体现的“王化之基”肯为美,这种美就是一种油象的内在美。
孔子继承了关于这美的观念并作了一定的发展,从而使它成为他的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对于事物的一种审美评价,孔子所说的抽象的内在美由于受着他的奴隶主阶级立场的制约,而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
它并非包括所有客观事物,而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如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等等,是对于这些特定事物的审美评价。
其具体表现形态则主要是品德修养的美,为人处世的美等。
这些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以一种特定的政治思想为基础,并且与从政的实践密不可分。
孔子说:“遵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论语·尧曰》),他把“遵五美”“屏四恶”作为从政的必要条件,这就从美与政治的关系上向我们揭示了抽象的内在美的本质。
特别是“五美”与“四恶”对举,一反一正,鲜明对立,从这里入手或许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出孔子美学思想本质的不同侧面。
“五美”是指“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同上)从内容看,最重要的是“欲而不贪”。
孔子对它的解释是“欲仁得仁,又焉贪?”这是说君子从政要努力追求仁义,即要爱人重义,不贪图财利。
君子有“九思”,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见得思义”。
(《季氏》)“见得思义”是完善道德的开始,而“克己复礼”,讲求仁义,乐道好施,不为财利所动,是君子道德的最高表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小人所以缺乏这种抽象的内在美,原因也在于此。
这就是说,这种美只能为君子独占而与小人根本无关。
孔子提出的治国的基本方法

孔子提出的治国的基本方法
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治国方面,孔子提出了一些基本方法,以下是正文:
1. 以德治国:孔子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首先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他提出了“仁爱”、“正义”、“诚信”等道德观念,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把这些道德观念贯彻到治国实践中。
2. 以人为本: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以人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他提出了“百姓是国家的根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观点,主张统治者应该关心人民的生活和发展,维护人民的利益。
3. 提倡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无类”等教育观念,主张统治者应该注重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国家的进步。
4. 以礼治国:孔子认为,礼仪是治国的基础,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具备高超的礼仪修养。
他提出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育,主张统治者应该通过礼仪、音乐、射箭、驾驭、书法和数学等手段,提高人民的素质和修养。
拓展:
1.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理念被后世传承,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的思想,他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教育观念,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孔子的治国思想强调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提倡教育,以礼治国,这些思想对于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感于孔子的“五美”“四恶”

有感于孔子的“五美”“四恶”
牛纵南
【期刊名称】《政工学刊》
【年(卷),期】2003()6
【总页数】1页(P57-57)
【关键词】孔子;《论语》;中国;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工作;道德素养
【作者】牛纵南
【作者单位】92538部队政治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3;D64
【相关文献】
1.孔子的五美四恶与中国化管理方略 [J], 段俊平
2.孔子的五美四恶与中国化管理方略 [J], 段俊平
3.孔子的"尊五美,屏四恶" [J], 牛纵南
4.孔子的五美四恶与中国化管理方略 [J], 段俊平
5.孔子的五美四恶与中国化管理方略 [J], 段俊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学语文-儿童成语故事大全——不教而诛

小学语文-儿童成语故事大全——不教而诛
这个典故见于《论语.尧曰》。
春秋时,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张询问孔子,怎样才能管理好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扫除四种恶政,就能管理好政事了。
"子张请孔子解释一下什么是"五美"、"四恶"。
孔子回答:"所谓五美,就是君子给百姓一些好处,自己不耗费什么财力;使用百姓,但他们却不埋怨;追求礼德但不贪财享利;庄重但不傲慢;威严但不凶猛。
所谓四恶,就是事先不进行教育就无辜杀人,这是虐;事先不进行动员和布置,而要求立刻成功,这是暴;指示命令下达得很迟,又让必须限期做完,这是贼;一样地送给别人物品,却很吝啬,这是抠。
"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事先不加以引导和教育,人家一错误就予以遣现或处罚。
孔子的十大思想

孔子的十大思想孔子的十大思想1、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
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2、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包括三个内容。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②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③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
“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
“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3、(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4、仁者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是“仁”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
孔子 五种美德

孔子五种美德
孔子所倡导的“五美”指的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惠而不费”指的是给百姓以恩惠,但并不浪费。
这意味着在治理国家时,要给百姓带来福利和好处,但也要注意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
“劳而不怨”指的是让百姓劳作,但并不让他们怨恨。
这意味着在治理国家时,要让百姓有劳动的机会和场所,但也要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和待遇,避免让他们感到不公平和不满。
“欲而不贪”指的是追求自己的欲望,但并不贪婪。
这意味着在个人生活中,要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但也要注意适度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贪得无厌。
“泰而不骄”指的是庄重而不傲慢。
这意味着在与人交往时,要保持庄重和尊重,但不要显得过于傲慢和自大。
“威而不猛”指的是有威严,但并不凶猛。
这意味着在治理国家或与人交往时,要有威严和权威,但也要注意不要过于严厉和暴力。
以上是孔子所倡导的“五美”,体现了他的道德
观和人文精神。
这些美德对于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国家治理都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五美四恶五大恶

孔子五美四恶五大恶
孔子的五美
1.君子使百姓得到好处,自己却无所耗费;
2.安排劳役,百姓却不怨恨;
3.有欲望,而不贪图财利;
4.安舒矜持,而不骄傲放肆;
5.庄重威严,而不凶猛。
四恶是
1.事先不进行教育,〔犯了错〕就杀,这叫虐;
2.事先不告诫不打招呼,而要求马上做事成功,这叫暴;
3.很晚才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命令,却要求限期完成,这叫贼;
4.同样是给人东西,拿出手时显得很吝啬,这叫有司。
五大恶:
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日言伪而辩,四日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从论语看孔子的治国方略

从论语看孔子的治国方略(最新版)目录1.孔子的仁治思想2.孔子的礼治思想3.孔子的德治思想4.孔子的孝治思想5.孔子的名治思想6.孔子的贤治思想7.孔子的诚治思想8.孔子的育治思想9.孔子的革治思想正文从《论语》看孔子的治国方略,可以总结为九个方面:仁治、礼治、德治、孝治、名治、贤治、诚治、育治和革治。
首先,孔子主张仁治。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强调关爱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治国方面,仁治意味着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福祉,倡导和平共处。
其次,孔子提倡礼治。
礼是孔子社会秩序观念的基石,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的规范。
在治国方面,礼治强调遵循礼制,尊重等级差别,实现社会和谐。
再者,孔子强调德治。
德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品质。
在治国方面,德治主张以道德教化治国,通过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此外,孔子主张孝治。
孝是孔子家庭伦理观念的核心,认为孝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赡养。
在治国方面,孝治意味着倡导孝道,以家庭和谐为基础,实现社会和谐。
还有,孔子提倡名治。
名是孔子关于名分、名声的观念,认为名分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体现。
在治国方面,名治强调尊重名分,注重名声,以名治来维护社会秩序。
另外,孔子主张贤治。
贤是孔子关于贤能人才的观念,认为国家治理需要选拔贤能之士。
在治国方面,贤治强调选拔和使用贤能之士,以贤能人才为国家治理的核心。
此外,孔子提倡诚治。
诚是孔子关于真诚、诚实的观念,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在治国方面,诚治强调真诚待民,讲究信用,以诚信为治国之本。
还有,孔子主张育治。
育是孔子关于教育、培养的观念,认为国家治理需要培养贤能之士。
在治国方面,育治强调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以人才培养为国家发展的基础。
最后,孔子提倡革治。
革是孔子关于变革、改革的观念,认为国家治理需要不断进行改革。
在治国方面,革治强调勇于改革,不断创新,以改革促进国家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五美四恶——孔子的五美四恶与中国化管理方略
作者: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
标签:国学儒家企业管理
在中国如果一个人走上管理者岗位,他们都会在借鉴和学习了一定管理知识的基础上信奉、秉承和践行自己的管理哲学。
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所受的教育有差异,所以会表现出不同的管理思维。
这种管理思维和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许多管理思维看似有相似之处, 但究其根本还是千差万别,一万个管理者有一万种管理思维模式,但是千千万万种管理思维模式都没有跳出中国化哲学和中国化管理方略的范畴。
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骨子里和思维中自觉与不自觉的流淌着中国特有的处人和处事的传统哲学观念。
虽然管理思维每个人不尽相同,但不同中却有共同的“中国化”的思维定式。
相对于中国化管理来说,西方管理学以其科学化,具有操作性的特点,受到中国广大管理者的青睐。
但是它的目的指向性很强,目标也很单一,方法是一个固定的技术流程模式,没有个体化的差异。
而中国化管理却有个性化的成份,因为中国化的哲学理念不但教给企业家思维方式和管理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和丰富企业家的精神境界和心灵觉悟,而精神境界和心灵觉悟到达一定阶段时就会形成特有的管理方略。
管理方略是管理的思维统领和管理的核心,但中国管理方略没有一个正确与否的评判标准,由于不同的管理者的精神境界和心灵觉悟的深度是不同的。
所以管理方略也不尽相同,在中国管理界基本达成一个共识,拥有西方科学管理知识不一定能管好企业,管理者必须具有中国化的管理方略和西方科学的管理定性方法,才称为优秀的管理者,才有可能管理好企业。
我们先抛开西方管理手段不讲,就中国化管理方略而言,管理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管理方
略呢?早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现在的管理学过去叫执政学,过去的执政能力也就是现在的管理能力。
《论语·尧曰第二十》里记载: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张向孔子问道:“怎样做就可以从政了呢?”孔子说:“尊崇五美,屏除四恶,就可以从政了。
”于张问:“什么叫五美?”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子张又问:“什么叫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孔子说:“借人民能够得利的事情而使他们得利,这不就是给人民以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吗?选择老百姓内心乐意劳作的时候去使他们,谁会怨恨呢?干什么事以仁为前提,又有什么贪心呢?君子无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从不敢怠慢,这不是就是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庄重地让人望而生畏,这不就是威严却不凶猛吗?”子张又问:“什么叫四恶?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起先懈怠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
孔子的尊五美,除四恶被人们称为孔子的执政方略,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论,也是当代企业管理者管理企业最好的管理方略,如果企业家真正领会和能做到尊五美,除四恶,并作为管理企业的行为指导。
那么管理就会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孔子的五美中的“惠而不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的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
领导者应该真正了解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实际要求,并切实的从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追求企业的利益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员工的利益,掌握好企业与员工利益的平衡点。
管理上要宽严结合。
这样即使增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但不会使企业遭受损失,因为员工从内心对企业有了归属感,员工的创造性和工作热情就会大大增强。
就会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效益。
这就达到了“惠而不费”的境界。
如果对员工的管理过于苛细,纵使暂时能提高效益,但时间一长必然会衍生其它问题。
五美的“劳而不怨”,就是如何让员工既任劳也任怨,俗话说:任劳易,任怨难。
做到让员工从事繁重和高难度工作的同时,心中没有“埋怨”,甚至是愉快主动地接受任务是很难的,这也是每一个管理者所希望达到的理想管理状态。
但是如何才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却常常让管理者困扰不已。
要解决这一问题其实就涉及到确立企业的愿景、企业的用人战略和薪酬问题。
孔子说:“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让员工带着希望去干活并有相对应的报酬;二是要求用人得当,人尽其才。
让员工带着希望去干活就要明确企业的“愿景”,管理者应该不断地向员工宣传企业的愿景,让员工了解自己为企业所做的一切,会在未来获得怎样的回报,会达到人生什么目标,在确立愿景后还要制定合理公平的薪酬制度及公平的人才战略,让员工感到他们不仅是在为公司创造利益,更
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和人生目标而努力。
并在企业感到有公平的发展空间和环境。
这样员工工作起来才有干劲,这样就会劳而不怨。
孔子五美中的“欲而不贪”中“欲”不是广义的欲望,而是积极向上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向善的力量。
“不贪”指的是对欲望的追求不超过合理的限度,否则,欲望就发展为贪婪,最终反受其害。
对于企业而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问题。
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一定要坚守一个道德的底线。
现在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或者为了谋求企业利益而偷工减料或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在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毁掉了公司的声誉和个人的前程。
三鹿和双汇两家企业就是一味的追求利益而不顾消费者的利益,结果企业遭到了灭顶之灾。
正确的树立企业价值观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对于管理者个体而言一定要“君于爱财,取之有道。
不能贪污受贿,利用职权谋私利,要廉洁清明。
“欲而不贪”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家人生价值观很重要的内容。
孔子五美中的“泰而不骄”也有两层意思。
一是对于管理者来说一定要既保持不忧不惧的心态,心平气和,遇事泰然自若,不要矜己傲物,装模做样,色厉内荏,给人以盛气凌人的感觉。
二是对于企业来说一定有忧患意识,虽然企业现在发展很好,但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要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做到泰而不骄。
这样企业才会基业常青。
孔子五美中的“威而不猛”是告诫管理者应该时刻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衣着打扮,庄重得体以作为下属的榜样。
只有严格律己,才能赢得员工由衷的敬畏,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产生强大的向心力,保证团队高效运作。
管理者既要
有威严,要让人畏服,但又不能给人以凶猛可怕的印象,如果威严过度则会让人避之犹恐不及,时间一久肯定会导致人心涣散,最终只能成为孤家寡人。
做到了孔子的所说的五美,管理者有了一个好的管理方略。
但要做到优秀的管理者还要摒弃一些不好的毛病,这就是孔子的“摒四恶”。
孔子的摒四恶其实是管理中如何处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作用的问题。
一恶“不教而杀”意思是在管理中管理者要对员工加以教育引导,避免员工犯错误,而不要一味的用规章制度惩处员工,如果一味的处罚员工,员工就会与管理者离心离德,管理者就会失去民心,告诉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一定要靠企业文化的软实力去管理员工,一定要把企业文化与制度的作用和关系理清楚,搞明白。
二恶“不戒视成”也是告诫管理者要注意过程监督,要有规范的制度去考核和约束员工。
不要事先、事中没有监督和指导而只要结果。
这很容易导致失败的结果。
三恶“慢令致期”告诫管理者要有一个宽严相济的常态管理机制。
不要管理朝令夕改,平时对员工要求不严格,又突然要求人家如期完成任务,这不是一个优秀管理者应有的作风。
四恶“出纳之吝”意思是管理者一定要有胸怀和魄力,格局决定布局,视野决定高度。
在制定企业战略时一定要高屋建瓴。
不要像个小管家小管帐一样,小气吝啬,那样企业不可能发展和壮大。
孔子的五美和四恶虽然论述的是执政方略,但是对现代管理有着很为深刻的借鉴意义。
尊五美,摒四恶是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也是最应该学习的管理方略。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孔子在2500年前就已站在了管理智慧的巅峰。
尊五美,
摒四恶其实也是在论述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该遵循的哲学理念和注意的几个问题。
企业家在践行自己的管理方法时一定要牢记孔子的谆谆教诲,因为孔子的执政理念是当代从政者和管理者最好的学习教材,是构建中国化企业管理体系最好的哲学思想库。
作者:段俊平,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席,爱维龙媒咨询集团董事长。